第一篇: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生成活动的策略探讨
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生成活动的策略探讨
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生成活动策略,是指教师在进行游戏活动设计时,将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作为活动内容基础,同时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密切注意幼儿的动向、观察其反应;发现其新的兴趣点,通过有意义的互动、协商与合作,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更新、改进自己的游戏活动内容和方法,与幼儿共同“衍生”出新思路或新方案的技巧和策略。
生成无所不在,自主性游戏中更加注重幼儿的生成,能够让幼儿更逼近于事物的本质,是生成的核心和关键。自主性游戏生成策略包括游戏初期的价值判断和矛盾解决策略、游戏中期的游戏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策略、游戏后期的反思研讨和总结。
一、游戏初期——价值判断和矛盾解决策略
1、价值判断
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生成的内容都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判定其是否蕴含着内在的教育价值,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是否是大部分幼儿所感兴趣的。一般来讲,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判定幼儿生成活动的标准是:是否能够帮助解决幼儿学习、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是否有利于拓宽幼儿的见识,增长其对周围生活的经验,让幼儿从这些生成中获得快乐和真理;是否有利于发展幼儿对某一事物的好奇,增进其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案例:我们家里没电视
我们班的娃娃家总是很热闹,因为里面有很多和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游戏材料供幼儿操作。因此,不同游戏区域的幼儿都喜欢到娃娃家去做客,娃娃家的客人逐渐多了起来。可是娃娃家的“妈妈”却发现了问题:客人来了没什么事情做。“客人”们也跑过来抱怨说,为什么自己想看电视娃娃家却没有?我们及时抓住了游戏中幼儿这一生成的问题,在区角讲评时,大家都纷纷表示娃娃家应该要有一台电视。随后的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制作出一台电视机,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游戏内容也更加丰富。这一案例就说明,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帮助幼儿有效主动的学习。
2、矛盾解决
游戏中的生成具有个性化的色彩,是个别化的、特殊化的问题。因此,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的生成常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或矛盾,究竟谁先谁后,谁主谁次都时时在考验着教师。游戏中,我们可以将游戏和区域、游戏和主题相结合来解决幼儿生成的问题。
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的生成和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的相互补充体现在,可以把主题活动中集体教学的内容在游戏中呈现,使游戏中有主题的影子,主题中有游戏的成分;可以把游戏中幼儿生成的内容和区域融合起来,在区域中游戏,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1:我们如何不生病?
我们在开展小医院的游戏时,一些“病人”问“医生”,我该怎么不让自己感冒?面对“病人”的询问,有的“医生”跑过来询问教师,教师及时抓住小医院这一生成的内容,在游戏中丰富游戏环境,在“医院”的墙面上贴上感冒的症状和各种预防感冒的方法,并及时和正在开展的主题“我们的身体”结合起来,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案例2:如何吸引顾客?
小吃店的“厨师”和“服务员”常常会为生意冷清而着急,总是会来求助于老师,没有“客人”该怎么办?教师及时给以提醒,想想用什么办法让别人知道小吃店做的点心?孩子们茅塞顿开,立刻想到可以画广告纸来进行宣传。于是游戏中的生成又和美工区域有机整合起来,小吃点每天会派专人来美工区域画各种小吃的广告纸,小吃店的生意也兴旺起来。
二、游戏中期——游戏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策略
伴随着幼儿兴趣的增长,教师应在游戏活动中期,运用情境生发策略,对幼儿游戏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和幼儿共同探讨、协商出新的游戏内容。
教师要根据幼儿游戏时即时的情境进行捕捉,引发幼儿认知的冲突和思维的碰撞,在活动中直接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因此,对教师来讲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闻其声,顺其趣:
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对话、讨论或对某一件事情的争论、辩解、质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从而捕捉到契机,调整游戏方案或生成新的游戏活动。
一天早上游戏时间,小吃店里非常热闹,孩子们围在一起大声说着什么。我凑上去听个明白。“厨师”说:“小吃店里被盗了,做好的点心都不见了。”“服务员”应和道:“就是,好多点心呢,怎么会不见了?”旁边娃娃家的“妈妈”说:“肯定是被小偷偷走了。”“厨师”无奈地说:“要是有个保安就好了。”这时,一个孩子急忙说道,我来做保安吧,我来做保安吧,这样就不会有人来偷东西了。这时,我及时接过话头:“是呀,小吃店是需要一个保安的,那你们给保安选个工作地点吧,还有怎么样才能让人家知道你是保安呢?”教师及时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生成的需要,并及时追问,调动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生成了一个新的幼儿内容,创设了一个新的游戏角色。
2、追其行,延其趣
教师在参与幼儿的游戏时,要追踪幼儿的行为,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并延展幼儿的兴趣而生成新的游戏活动的一种行为策略。教师应该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保持谨慎的态度,注意对他们先前和后继的行为进行追踪,这是捕捉游戏中幼儿生成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天早上游戏时,一一小朋友在做着保安的游戏,他模仿起保安的样子,站的笔直笔直的,一动也不动,还时不时地指挥着旁边的行人,提醒他们进出小吃店和娃娃家要刷卡和按门铃。孩子们也都听从着这位负责的保安的指挥。游戏进行的很顺利。过了一会,我再转过头来时,发现保安房间里的桌上放着“拼拼搭搭”里的一块大三角积木。我心想,一定是保安调皮,乱拿玩具玩不放回正确的地方。正当我想“批评”他,让他把积木放回“拼拼搭搭”时,忽然发现一一拿起桌上的积木对着嘴巴说:“娃娃家娃娃家,外面一切正常;小吃点小吃点,现在外面没有坏人。”我这才知道原来保安把积木当成了一个对讲机,他没有请求老师的帮助自己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个问题。这正是孩子在游戏中的生成,正是因为教师追随了孩子的行为,才发现了一块积木生成的秘密。
3、解其道,助其趣
这是指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为了保证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引导幼儿拓展其兴趣,丰富其生活经验,并使他们能够从中获益而生成游戏的一种策略。强调自主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因此,并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帮助与指导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教师的指导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好地开展游戏。
例如,小超市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营业员给客人拿东西时要找很长的时间,原来他们不知道要把蔬菜和水果分开来摆放。教师及时抓住一个顾客买东西的机会,问营业员,你知道为什么你找起来这么慢吗?营业员马上低头寻找答案,又抬起头来看着老师,眼中充满了疑惑。于是老师通过示范,将水果和蔬菜分开摆放,随后又问营业员,这回看上去怎么样?这次再来找找感觉如何?在老师的语言提示和游戏情境观察中,营业员马上意识到可以将东西“归类”摆放的道理。
三、游戏后期——游戏的研讨和总结
在游戏的总结和研讨中,幼儿能够结合自己游戏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表述,生成许多新的问题。游戏点评中,教师需要助幼儿一臂之力,在让幼儿自由表达、自我宣泄中进行及时的提升和梳理,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借助游戏中的情境、材料提出问题,支持幼儿生成的问题,把幼儿的兴趣推向高潮。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讲述”、“点面结合”、“绘画辅助”等方法来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1、“布白艺术”的生成策略
布白指教师的提问要留有“余地”。因此,教师在进行游戏讲评和研讨时,可以设计适当的空白,让幼儿能够根据教师的提问,利用想象来填补空白,从而不遗余力地“生成”和创造。
2、“点面结合”式的生成策略
在游戏研讨和讲评时,先请幼儿自发交流,在幼儿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闪光点,顺着幼儿的兴趣延伸下去,请幼儿重回游戏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自然生成和游戏相关的答案。一般来讲,这种方式主要包括几个步骤:基于真实的情境创设——拓宽问题——引起讨论——快速联想和终止评价——自主性操作探究等。
3、“电影回放”式的生成策略
这要求教师要有做好游戏记录的准备,这里的游戏记录可以是文字的、图片的,更方便有效的是采用“录像”的方式。通过游戏时的记录,在游戏研讨环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记录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一方面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幼儿在观看记录的过程中生发兴趣点,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总之,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生成活动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幼儿年龄特征、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把握,需要教师根据特定的情境,灵活运用和选择自己的策略,对它们进行重组连接并果断行动;需要教师具有捕捉幼儿心理变化的敏锐感受,对教育时机进行及时把握,并及时对活动中的矛盾和冲突采取巧妙的化解。
第二篇:浅谈中班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解放”
作者:臧圣芳
教龄:7年
职务:教师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陆杨幼儿园
浅谈中班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解放”
昆山陆杨幼儿园
臧圣芳
摘要: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主要以游戏为中心,通过游戏能够发展幼儿的自主能力,以及各种经验的积累。中班幼儿好模仿、思维开始具体形象等特点,决定了对自主性游戏的需求。但它的自主性游戏又较其他年龄阶段的自主性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其次游戏的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再者幼儿在进行游戏时能认真的坚守自己的岗位,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最后幼儿游戏后谈话能够做好自我评价以及评价他人。但往往我们老师在引导幼儿游戏时,存在着忽视幼儿发展基本权利的地方这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本文围绕在幼儿自主游戏中实践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进行探讨,为幼儿更好的自主成长创造条件。关键词:自主性游戏、解放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到了中班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有意性已经发展。特别喜欢模仿一些他人的行动和语言,扮演一些他人的角色。自主性游戏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了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很受欢迎。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活动。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由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构思内容,分配角色和确定规则,更多地发挥创造性的有趣的活动。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因此,我们作为幼教工作者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更大效能地发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在幼儿园自性主游戏中,处处渗透了自主性教育的内容,随着教育形式和游戏模式的革新,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如何将“六大解放”的思想
运用到幼儿园的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游戏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其中自主、自由地成长。
一、自主性游戏指导时常见的问题
我们的自主游戏包括桌面游戏、区角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等。对于区角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是现而易见的。近年来我们在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自主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角色游戏中我们从主题、同伴、材料到场地都充分的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使得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游戏。引导幼儿完全自主地逐步解决游戏主题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教师把重视变成控制
游戏具有假想性、愉悦性,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被确定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本形式。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就是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却还是自认为对游戏非常的重视。尤其小班的孩子,社会经验和游戏经验都不足,不能够很好的游戏,在游戏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时老师干预的非常的多,在幼儿非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强加在幼儿的游戏之中,认为这既是游戏也是引导了。2.幼儿在选择游戏时缺少自主权
《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往往有的老师就决定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她没有根据幼儿的意愿就替他们决定该玩什么游戏。幼儿本身的游戏意志力就不够,会被其他游戏干扰,同时他们和同伴之间也能解决这些
问题,教师又何必要干涉景区呢?游戏就是要让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
在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性游戏时,教师不自觉的就会忘记游戏所要达到的目的,因而给幼儿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上述中说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这都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相悖,极其不利于幼儿的自主发展。
二、“解放”幼儿,让幼儿自主游戏
所谓的“解放”幼儿,其实就是需要老师在指导幼儿自主性游戏时遵循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使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自主。那“六大解放”思想是什么呢?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1.“解放头脑、解放双手”,给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选择游戏以及提供游戏材料时不能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要使每个孩子都有游戏的机会,并在游戏中展现自己的能力。这就要解放幼儿的头脑,让幼儿来动脑想想做什么游戏,大家共同商量,然后由老师准备材料,布置游戏的场地(幼儿可以参与准备布置)。比如说早晨的桌面游戏,也是自主性游戏的一种游戏,不仅有买的现成的游戏材料,还有老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差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游戏材料。当幼儿来园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游戏操作,通过动脑、动手完成了许多稀奇的作品,让同伴和老师都
为之称赞。一般在桌面游戏中老师只是个观察者,完全由幼儿自己发挥想象,然后动手创作。其中老师自制的游戏材料提供给他们时,幼儿在选择后并没有问老师“这个怎么玩?”,因为他们动脑想了,动手操作了,自然就明白游戏的玩法。
不光光在桌面游戏中解放了幼儿的头脑和双手,还有区域游戏、角色游戏、益智游戏等,幼儿的积极性都能被激活,主动的投入到各个游戏中去,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游戏开展的更加有趣、有意义。例如娃娃家的游戏,娃娃家的游戏是每个幼儿都喜爱玩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不是把每个孩子的角色安排好,而是让幼儿幼儿自己安排。每次游戏时我都会发现娃娃家里的角色都有变化,因为选择此游戏的人多,但是家庭主要的成员无非就是:爸爸、妈妈、宝宝、爷爷和奶奶,这几个角色被选择完了,那多出来的幼儿怎么办呢?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于是他们加入了许多的角色扮演: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姐姐、弟弟等,使一个小家庭变成一个大家庭,游戏的内容明显增加了许多,意义也非同凡响。
幼儿主动的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改变游戏的玩法,创造出不同的游戏情感体验,增加了自身的游戏经历。在没有老师的局限下,自主性游戏变成真正的自主性游戏。解放幼儿的头脑是对幼儿很好的肯定,解放幼儿的双手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解放头脑和解放双手就是给幼儿一个创造的空间。2.“解放眼、解放嘴”,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幼儿都是好奇心强的,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总喜欢探个究竟,但往往在成人的管制或者嫌幼儿啰嗦的情况下,把幼儿给“框住”了,很多幼儿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却不敢问、不敢说,长久下来也就不再对任何事感兴趣了。有些家长和老师会埋怨一些孩子怎么对什么事情都不敢兴趣,可是有没有想过,他的好奇、他的求知是被谁给早早的扼杀了。因此,我们要让这些孩子找回自己的本性,解放他们的眼和嘴,让他们去观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他们一个探索的机会和空间。这在幼儿园里,也就只有通过自主性游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每天同样的游戏却有不同样的事情发生,谁都不会预料到孩子们在游戏时会制造出什么样的情况出来,在解放眼和嘴的前提下,他们似乎很“大胆”,在自主性游戏图书区中就能体现出这一点。幼儿阅读图书是自由选择图书翻阅,没有成人的陪伴讲述,而作为还不认识字的幼儿园孩子们,也只能通过自己观察图书 的画面来猜测想象发生什么事,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画面上的内容。一次游戏活动时,有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翻阅图书,每人手里拿一本书在安静的阅读,谁也没有干扰谁,就是那么的认真阅读。等他们看完后,互相问了句:你看了什么书?然后两个人轮流讲述自己看的书,说得很是精彩,虽然语言组织能力不是太好,但基本上能听出书中大概的内容。待游戏结束后我特意的去翻阅了他们俩看过的书,对照了一下,他们讲述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误差不是太多。不是偶然的观察他们游戏,还真不知道平时不爱说话的他们也能讲出那么精彩的内容。以往游戏时,我们老师会参与进去,引导幼儿阅读和讲述,但无意中就限制了孩子的眼和嘴,很有可能有些不是他们想要看的,还逼着他们按照老师的提问去讲述。学习了“六大解放”后,在指导自主性游戏时,稍微的改变下方式,收获却是很大。同时,幼儿的眼和嘴解放了,他们也得到了一份收获,不再拘束的阅读图书,不再拘束的游戏,他们有了自己的探索空间。
3.“解放空间、解放时间”,给幼儿提供创造想象的平台。
成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需要空间、时间,其实孩子们在游戏时也是需要空间和时间。解放幼儿在自主游戏的空间,让其在相应的时间段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发展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我们从主题、同伴、材料到场地都充分的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使得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游戏。引导幼儿完全自主地逐步解决游戏主题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先进行了一番游戏指导,提供材料,完全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他们在游戏开始后,自己选择道具,装扮自己,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改编故事情节进行表演。整个过程都被限制在游戏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而这个时间段也是足够的,对于幼儿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一个自由的空间。虽然时间并不多,但孩子的身心是放松的、自主的。就这样解放幼儿的表演空间及时间,使幼儿自主的发展。还有其他角色游戏也是如此,给他们空间和时间,他们就能自由的想象,创造不同的游戏内容,让自己在游戏中展现出最精彩的一面。幼儿的想象力不是成人能预料到的,也是不能控制的,那就给他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自己想象中自由的翱翔。
三、遵循六大解放思想开展游戏,需注意尺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开展自主性游戏中实践“六大解放”思想时,孩子和老师都收获到很多,但有时也容易忽视一些问题。因为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受老师束缚,可是结果都是幼儿像一盘散沙,变得自由散漫,因此,在遵循“六大解放”思想指导游戏还是需要教师把握尺度,不要造成幼儿散漫的游戏。1.放手而不放松。
在幼儿时期自我控制能力是很差的,他们不能约束自己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受大脑控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而我们对其“六大解放”后,那就更加随心所欲的游戏,尤其个别调皮的幼儿容易干扰他人游戏,甚至破坏游戏。这个时候老师不要急于干涉,要找合适的机会参与进去,千万不能放手不管,如果幼儿自己不能解决的话,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游戏的时候教师是有多重身份的,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等,所以放手的同时还是要掌控着一切,不能放松自己不理会幼儿。
2.幼儿解放而不是老师解放。
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得到了解放,自由的选择游戏,自主的探索游戏玩法,身心放松的玩游戏。可是幼儿解放了,教师却没有解放,教师还是要时刻的观察每个幼儿游戏,引导幼儿正确的游戏,不能放纵幼儿和自己。有的老师认为解放幼儿随幼儿怎么游戏,自己可以放纵一下不用去管了,这样的想法就是错误的,教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当你放手时,你就可以参与其中去,也成为一个游戏者,多与幼儿互动,了解幼儿“解放”后是怎么游戏的,从中感知每个幼儿的特性。
通过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游戏,从自由的游戏中得到真正的生活经验。过去由教师安排为主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缺乏主动性的表现,现在的幼儿对自己的探索和研究非常着迷,每个幼儿都关注自己的游戏活动,游戏区里很少出现无所事事的幼儿。个别性别孤僻的幼儿,情绪上的紧张状况也得到了缓解,行为得到了改善。师幼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游戏活动绝大部分是由教师安排的,幼儿对他们将要进行的游戏一无所知,而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由于幼儿对活动选择和安排有了自主权,幼儿总能找到自己想干的事情,总能有序地安排自己的游戏,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增强。
第三篇:在自主性游戏中对幼儿实施文明礼貌教育
在自主性游戏中对幼儿实施文明礼貌教育
张欣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自主性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的游戏,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能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模仿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的干扰,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适时的给予指导,利用角色游戏渗透文明礼貌教育,从而培养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简单的基本技能。自主性游戏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学习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中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自主性区域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玩的游戏内容多、材料多,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小舞台。这种健康、丰富的自选游戏,不仅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还能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意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对幼儿实施文明礼貌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的重要作用是能进一步加强幼儿的集体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及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为孩子今后踏入社会成为一个会沟通会交往的社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氛围,增强文明意识
良好的文明礼貌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我们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几个幼儿较熟悉、感兴趣的区域,如娃娃家、爱心医院、超市、公共汽车站、工厂等。娃娃家的成员要到超市去买东西,去医院看病;超市里的物品需要工厂及时提供;各个角色还需乘坐公交车出行等,都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游戏氛围。在这些游戏区域中我们需要投入各种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材料,投放些什么,投放多少也都是很有讲究的。如我们在中班的“娃娃家”里投放了电话机,中班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逐步发展起来了,他们也有不少打电话的经历,可是怎样打电话呢?怎样打电话才是有礼貌呢?老师通过谈话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区域活动中的打电话游戏,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实践中巩固了拨打和接听电话的礼仪。其次,围绕“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这一主题来创设游戏环境,我们还和幼儿共同商量,一起在楼梯、过道、活动室外墙、游戏各区等醒目处张贴了文明礼貌宣传语,如“请”“你好”“早上好”“再见”“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你”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习,每天念一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明意识,并在开展游戏时要求幼儿坚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二、规则自定,开展文明游戏 1.标记与规则。
为了使得自主性游戏的游戏规则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我们会广泛听取幼儿的意见,引导幼儿反复讨论,最后将游戏规则制订为“三不”“三要”“三轻”,即不打人、不骂人、不争抢玩具;要有礼貌、要谦让、要商量;走路轻、讲话轻、拿东西轻。我们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这些规则,然后贴在相应的游戏区里。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讨论制订的,标记也是自己亲自设计的,因此,幼儿比较容易理解和遵守。自规则运行以来,幼儿游戏中的文明礼貌行为及合作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以往扮演顾客的幼儿到了“美食街”总是大叫大嚷:“我要××!”如今则是安静地排队购买,然后安静地等待服务员拿来自己需要的食品。又如建筑区的幼儿对“队长”这个角色非常感兴趣,以前常常是你争我抢谁也不肯让,有了“要商量、要谦让”这些规则后,许多幼儿都能克制自己心中的欲望,而自行解决这一矛盾。在这些游戏规则的正确引导下,幼儿懂得了与人交往必须要有礼仪行为及合作意识。2.暗示与有序。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区域活动中做到仔细观察幼儿在和环境不断互动中的表现,挖掘环境的深层教育价值,使幼儿在环境的暗示下,不断地练习使用文明礼貌行为。如,在“梦想建构岛”游戏中,孩子们是在软垫上进行搭建游戏的,为了让孩子们有基本的游戏规则,我们在软垫旁边画了六双小鞋子的鞋印,说明这里只可以6人玩,如果鞋印上鞋子都放满了,其他幼儿就要到其他游戏区去玩了。“小舞台”也是如此,观众座位上摆放的“拍手”道具的数量也是起到一个暗示作用。因此,孩子们自己能够控制自己,他们会和同伴轮流交换角色,也能到其他人数少的游戏区域去玩。这样,可以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协调与同伴的关系。
三、适当指导,练习文明行为
“游戏是幼儿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游戏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幼儿不仅爱玩区域活动而且会玩区域活动,在不断地与同伴、与材料的互动中,他们整理、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使用文明礼貌行为。但是他们由于年龄小,交往技能不足,使用文明礼貌行为的意识较淡薄,所以活动过程中,要求教师认真地观察幼儿与同伴、与材料之间的互动的基础上,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文明礼貌行为,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有益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活动。1.言传身教,多说文明用语。
在游戏中,要善于观察,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爸爸和妈妈在厨房忙着制作各种形状的饼干。这时来了一位小客人,爸爸想到了给客人倒水,只见他到来了一杯水放到桌子上,嘴里嘀咕了一声“喝吧”,却马上又去做饼干了。于是,我也当起了小客人,“咚咚咚”轻轻地敲起了“娃娃家”的门,“请问,有人在家吗?”我用好听的声音问道。“爸爸”和“妈妈”闻声赶来开门,“客人,请进请进。”说着“妈妈”的小手还将我带进了屋。“妈妈!妈妈!请你给我一杯水,好吗?”我要求道。“好的!”娃娃家的妈妈拿了个杯子递给了我。我马上说:“谢谢你!”妈妈回:“不用谢!”这时,刚来的小客人喝完了水,马上递给了“妈妈”很自然地说,“谢谢你!”妈妈也很自然地说道“不用谢!” 2.利用主题,体验交往乐趣。
我们在游戏前,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并预设各游戏区文明主题,围绕相关的主题,激发情趣,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如我班在本学期新设了“爱心热线”,我们就预设了“关心好朋友”文明主题,鼓励幼儿给没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打电话,问问今天为什么没上幼儿园,若生病了则送去问候,祝他早日康复,早日来幼儿园和大家一起玩。这样的游戏活动就能促进幼儿的交往,增进幼儿间的情感。再如,在“小舞台”,我们会先和孩子们讨论今天游戏的主题是什么,孩子们可以一起商量整个比赛的流程,鼓励幼儿轮流当主持人、评委、参赛选手、观众。当参赛选手表现出色时,“小观众”也可以恰到好处的献上花,台上台下交融在一起。总之,幼儿可以在预设的文明主题中自主游戏,从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感受文明礼貌的氛围。3.组织比赛,促进文明发展。
如在“公共汽车”游戏区,“司机”是个抢手的角色,我班有几位小朋友常常抢着开车,很不讲文明。于是我们就和小朋友就这件事进行讨论,让大家轮流对他们进行教育,并帮助他们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轮流开车,还要进行“我是文明驾驶员”的比赛。在比赛中这几位小朋友的文明意识强化了,交通规则也在逐步跟进。“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每个驾驶员的通关秘语,必须在准确说出后方可当选文明驾驶员。孩子们在这样的自主性角色游戏中既玩得开心,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促进了文明礼貌的发展。4.个别教育,提高交往能力。
对能力较弱的个别幼儿,我们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区域——“私密空间”。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让他们从不愿意交往到与几个人交往,最后逐步过渡到与集体交往,并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乐趣,还可以有意识的安排他们去帮老师做事,鼓励他们主动与周围的人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使他们的交往能力得到不同的提高。
四、整理归类,养成文明习惯
在自主性游戏中,不同的玩具、物品都有指定的存放空间和不同的整理方法,所以,让幼儿学会整理游戏中的各类物品是非常重要的。如幼儿在摆放游戏玩具、用具的橱柜上粘贴标记图卡,老师将自主性游戏中各式积木、娃娃、汽车等玩具、用具放在纸上,按住后沿着四周的轮廊画下来,撕或剪成图卡标签,用胶纸粘贴在各橱柜相应的部位,以示幼儿整理时应归放到某处。我们还利用图解的方法,将摆放整理玩具的步骤用图片或照片等形式出示,让幼儿明了正确整理玩具的步骤。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对玩具整理的常规,我们引导他们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幼儿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才能真正的被其接受。因此,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养成了主动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爱护游戏材料的文明习惯。
五、重视评价,提高文明素质
自主性游戏结束后,我们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同时树立榜样,强化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互评环节,我们要求幼儿能安静倾听老师和同伴对游戏活动的讲评,不随意插嘴,乐意采用更合理的方法进行下次游戏。通过讨论培养幼儿学会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下阶段游戏。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幼儿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情况,并把它作为下次游戏指导的重点。如发现幼儿游戏中争抢着买东西,把商店都挤翻了,则在评价时引导幼儿发现谦让、等待、排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方便。下次活动便把谦让、等待作为游戏的指导重点。这样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引导幼儿提高角色能力,逐步掌握技能;教师也可以某一角色身份参与表演,把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渗透于整个游戏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幼儿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
总之,在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对幼儿实施文明礼貌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它进一步加强了幼儿的集体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及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一学期来,我班大部分幼儿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了许多文明礼貌的道理,他们活泼大方,团结互助、富有爱心,健康快乐的成长着。接下来,我们会抓住在自主性游戏中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从而让幼儿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体验人与人相互合作的重要和快乐,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欣
第四篇:中班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行为
中班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行为
一、观察目标:观察中班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同伴互动行为
被观察幼儿:女孩A、女孩B、女孩C、男孩D、男孩E、男孩F,女孩G 幼儿年龄:中班
观察策略:视频记录法、轶事记录法
二、观察描述:
女孩A和女孩B一起进入蛋糕坊,A拿起一个蛋糕问B:“这个怎么样?宝贝。”“不好。”B摇摇头。男孩D这时在一边大叫:“A,A!”见A没应,又继续大叫:“A!A!”“哎。”A这时应了一声,但是没抬头看D。“牙签在哪里啊?”D问。“牙签,我不知道。”A仍然没抬头,眼睛看着身边的一些蛋糕。D这时开始问身边的E:““你可以给我一些吗?“不行啊。”“一点点。”“一点点我捂不牢的呀。”“唉„„”D长长地叹了口气。
B和C一起将蛋糕小心地放进了盒子。A在一边看着,一边说:“我刚才问你,你说不要啊。”见蛋糕已装好,立即问:“几块钱,老板?”“嗯„四块钱。”C回答。A摸自己的衣服口袋,掏出了一张揉在一起的餐巾纸,将它打开,做了个抛东西进去的手势,然后将餐巾纸塞回了口袋,做了个付钱的样子。C立即也回应了个收钱的样子,将蛋糕递给A,然后微笑着说:“欢迎下次光临。”F这时站她们身边,笑嘻嘻地看着。E这时问:“A,到底你是老板还是C是老板?”A回答:“C。”C自己也歪着身体举着手表示着。
A和B拎着蛋糕来到教室中间一张“电脑桌”旁,将蛋糕放在地上。两人一起蹲着,把蛋糕从盒子里拿出来,这时F跑过来了,饶有兴趣地弯腰看着她们。A得意的样子,说:“这蛋糕怎么样?还很便宜的,才四块钱。”F点头:“真便宜呀。”B端出了蛋糕,想把蛋糕端给F看。蛋糕没拿稳,摔在了地上。“哎呀!”B叫道。“糟糕。”F边说边蹲下来。“糟糕。”A也跟着说了一声。三人围着,将散落的一些小东西重新装饰到蛋糕上。“好了,可以了。”A看着蛋糕笑着,“现在开始吧,满满的,还挺漂亮的。”接着A蹲在地上对着蛋糕拍着小手唱起了《生日歌》,F站一边笑嘻嘻地看着,一会,他也边唱边拍手,蹲到了A身边。B对F说:F,你当爸爸好了。F点头同意。唱完歌后,A边跳边拍手:“许愿!许愿!许愿!”B听了扭捏着身体一直笑。A凑到B耳边说了悄悄话后,B很快就闭上眼睛双手合十许了个愿。“切蛋糕啦!”A说。A在蛋糕上假装地切了几刀,三人开始假装地吃蛋糕。“吃完了,明天我还要还给他们呢。”A说。A和B一起将蛋糕放回盒子里。A轻轻拍着B的背,说:“你要和爸爸一起,妈妈去还蛋糕了哦。”
A来到蛋糕坊,D接过蛋糕,说:“我们还有蛋糕要送给你们。”A回答:“我们不要了。”A和B在教室里闲逛。F来到蛋糕坊,拿起了刚才刚拿回去的蛋糕盒,拉住刚经过旁边的E:老板,这个几块?一连问了好几声,E没理他,跑到对面坐下做起了蛋糕。“老板,这个几块?”,蛋糕坊还是没人回应。C这时正在研究一个很香的饼干盒。F放下蛋糕盒,走开了。
B对A说:“我没收到你的生日礼物。”“我给你的呀。”A立即说。她又从口袋里摸出那张餐巾纸,给了B。B随手给了刚进教室B不久的G.。G看着这张餐巾纸,惊讶的样子:“这个,是什么呀?”B拿过餐巾纸仔细看了一下,回答:“这是小爱心。”F过来,拉走了B,来到电脑桌旁,“儿子你先玩哦。”说完自己走开了。B蹲着,拿起个小盒子左右晃着,看上去像玩电脑的样子。
B对着走过来的G说:“G,你当姐姐吧,我当宝宝。”G摇头:我不要玩这样的游戏。C拿着那个很香的盒子来了,A一看,说:“这个一定很适合姐姐的。”拎着盒子,跑到蛋糕坊问G:“姐姐,这个蛋糕可以吗?”G认真看了一下,说:“不用,谢谢哦。”看了下旁边:“要么,正在做的这个蛋糕吧。”
三、观察解释
这是一组关于中班幼儿在晨间进教室后的自主游戏片断。画面中的幼儿进教室后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去玩。刚开始时,蛋糕坊的孩子差不多是安静地做着蛋糕;搭搭乐的孩子在教室中间用纸箱搭起了一些造型,说是“电脑桌”、“马桶”等。很快这两个区域间孩子们有了自己的串联和互动。孩子们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角色游戏,扮演了妈妈、宝宝、爸爸、蛋糕坊老板、员工等角色。从视频中可看出以下因素在幼儿互动中的呈现。(一)家庭、社会因素的呈现 1.家庭生活的呈现
孩子过生日,吃蛋糕、许愿、送礼物这些应该都是在家的时候,看见父母或亲戚所做的事,然后就模仿着学来了。妈妈说话特别地温柔,宝宝说话非常地嗲声嗲气,这些可能都是幼儿从成人那学来,或是亲身经历的。孩子们在游戏中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可以看出,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社会生活的呈现
蛋糕店里,妈妈带着孩子一起挑选蛋糕,而老板和员工都热情招揽顾客、向顾客推荐各种蛋糕。可看出社会生活对幼儿同伴间相互交往互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尽管是虚构,但幼儿没有违背真实生活的逻辑原则,自始至终都遵守蕴含在角色关系中的内在规则,使自己游戏中的假装活动符合角色身份的要求,和扮演各种角色的同伴进行有内在规则的互动。
(二)幼儿自身个性特点的呈现
A、B在班上是性格比较外向活泼的女孩,她们在游戏中,一直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主动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互动。A一直扮演妈妈,而C在蛋糕店里扮演了很长时间的蛋糕店老板后,又主动将蛋糕亲自送到顾客家里。后来她又主动扮演了家里的“舅妈”。D、E是两个男孩,平时玩伴很少,经常固定地和一个朋友玩。在这个游戏中,他们的活动范围一直在蛋糕坊。
(三)对游戏材料想象的呈现
在这个游戏中,玩具和游戏材料起了很大的作用。幼儿自制的蛋糕、饼干、几个小纸盒、纸箱、成了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在玩具物品或材料的启发下幼儿产生了很多的联想,连一张皱巴巴的餐巾纸也可以一物多用,有时是钱,有时变 成了爱心礼物。玩具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戏的内容,也影响着幼儿之间的互动。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新颖,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互动也就越高。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所使用的材料均与社会生活有关。幼儿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印象,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当然,在这其中,还需要老师、家庭的指导,良好的指导和教育对幼儿的交往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观察评价
中班幼儿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观点采择能力相对提高,合作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一切都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在这个游戏中,可看出: 1.幼儿间的互动是愉悦的。
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表现出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每个孩子沉浸在游戏情境中,幼儿在游戏中都乐于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是愉快地去接受同伴的主动交往。2.语言的互动频率极高。
中班幼儿,语言发展已经具备相对的稳定性,中班幼儿已经能意识到在和同伴交往时,要想让对方明确自己的行为意图,必须去用语言表达。《纲要》和《指南》都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模仿了很多生活中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交往。尤其是A、B、C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是活灵活现、模仿地非常真实。在游戏中幼儿间也有很多的表情、动作、材料间的分享互动。男孩F主动和其他同伴交往,身体动作比语言表达地更多。
3.不同幼儿间的互动差异很大。
在这个游戏中可看出女孩占据了游戏的主导地位、语言、表情、动作等的互动频率相对较多,其中A和B是游戏的主导者,她们的语言能力极强,游戏中有较强的应对机智,掌控了游戏的节奏。而男孩和女孩、男孩和男孩之间互动频率相对较少。
五、观察跟进
针对活动反映的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跟进、调整: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游戏情节,使得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学会良性交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教学活动、重大节日和外出参观等等活动中,采取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2.游戏后的有效评价,帮助幼儿分享交往经验,能够促使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如在这个游戏后,可组织幼儿交谈,可以问问D,为什么F问了他那么多遍仍然不理F?也可以问问别的孩子,如果你是D,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来相互之间交流自己在角色游戏中的交往行为,出现了哪些问题,并启发幼儿以多种形式来共同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班是幼儿从平行游戏到合作交往游戏的过渡期。中班幼儿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已有了与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与同伴游戏、玩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在这一时期形成良好的同伴互动关系,对于保持幼儿的身心健康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五篇: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对于游戏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在《规程》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也谈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显然,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之一,而“建构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他们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实验、体会许多空间和数理概念,他们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融于一体。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但是,许多的建构游戏它在幼儿园中只是起到了消磨孩子离园时间或者便于老师管理的作用,而且众多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是一种愉悦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悦的游戏体验,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也能游戏。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幼儿建构游戏时教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研读《纲要》,发现第三部分的“组织与实施”第十条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有心的教师在幼儿一日建构游戏中时时处处都会发现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题:有的看到漂亮的积木不会玩,有的辛辛苦苦建造的高楼总是站不稳,有的在利用一些建构材料时发现外形符合自己的需要但是总是不能很好的粘合,有的发现自己需要的积木却被同伴拿走了,还有的当整个搭建工程竣工时却发现还没有搭出符合主题的代表建筑······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目前,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问题一:投放建构积木时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各种积木的建构功能,教师对孩子掌握建构技能的程度缺乏了解。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日趋重视,幼儿园建构游戏材料资金的投入上也是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建构材料琳琅满目,在分配建构积木时小、中、大年龄投放的种类千篇一律,没有充分的考虑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搭建水平,也不考虑这个积木原本的教育价值,玩法功能,只是没有目的的投放,幼儿也在没有掌握建构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接、拆。而大部分的教师只看表面现象“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他们在玩中体验着快乐”。熟不知,他们在没有目的、没有方法的建构中除了快乐体验还得到了什么?提升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探索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问题二:教师缺乏对自身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角色意识的认识。
建构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建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这种自主自由的活动要不要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或指导?有的教师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答案,甚至包办建构,或是放任幼儿完全地“自由活动”,正是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往往会让幼儿的建构游戏失去了原本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其实,在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仍然起者主导的作用,要根据幼儿建构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支持、帮助、引导、鼓励他们去建构,这其实是师幼互动和相互应答的过程。当看见教室中展示的建构作品时,诚实、可爱的孩子们会自豪地介绍:“瞧,这是我和XX小朋友一起合作的,这是我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一起帮助我们的,这里是我的想法,怎么样,酷吧!”相信,此时的老师会由衷的感到欣慰,因为教师自身的价值在孩子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问题三:教师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在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对教师的潜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还包括其他的许多方面。在幼儿园的建构游戏中经常发现,教师能观察到孩子的建构兴趣,发现孩子的一些困惑,也意识到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但是可能由于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知识储备的不够,或者由于教育观念转化教育行为的顺节不当,也可能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比如幼儿建构规则意识薄弱、建构主题性、目的性不明确、干预不够适宜等,而使幼儿的建构游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功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策略一:以创设适宜的建构游戏环境为主,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教师在观察、研究幼儿的基础上精心为幼儿创设、服务于幼儿发展的作为幼儿活动对象的环境。由此出发,首先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区域,提供幼儿建构的场地;然后在幼儿一日作息时间中也要有建构游戏的时间体现;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能充分激发幼儿畅想的宽松心理环境。
1、以材料的投放为基础。
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建构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进程。首先,要明确什么型号的积木适合在班中建构?不同年龄班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在我们幼儿园提供 了一中特大型的积木,在建造“跨海大桥”时就显得成果壮观,幼儿也非常有成功感,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一是由于积木很长,当竖起来搭建斜拉索时就很容易倒,也可能会砸到幼儿,十分危险,二是由于客观原因,幼儿园的教室面积不大,幼儿搭不了几块就显得地方被占满了,从而影响幼儿的建构。这种类型的大型积木不适合放在狭小班级的建构区。
其次,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弱,为了培养幼儿搭建的兴趣,满足成功感,为幼儿提供大中型积木,并配有少量的小型积木,或者专门适合幼儿练习接、堆、插等技能的颜色鲜艳的建构材料为主。中班时为了满足幼儿细致建构的需要,应为幼儿投放小型积木,增添一物多玩积木,加大建构难度。同时,提供一些更适合于建构立体建筑物的积塑,发展幼儿空间想象思维。
再者,要走出建构游戏只用现成积木、积塑的局限,将废旧材料走进幼儿建构游戏,比如:大小不同的盒子、瓶子、罐子、树枝、树叶等组成一个建构游戏的“百宝箱”。
2、以主题的确立为开端
确定建构游戏的主题即是玩什么,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有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决定的。主题可以是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如“我爱我家”“我生活的社区” “美丽的幼儿园”“野生动物园”“科技馆”等;也可以建构本土化的主题,就如 “鸡鸣寺”“美丽的玄武湖”“南京长江大桥”等等。有了明确的主题幼儿和教师就有了一定的建构目的,和建构的蓝图。
2、以丰富的经验为后盾
生活经验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当建构游戏的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比如:
(1)实地参观。建构主题确定为“美丽的小学”后,教师就带领幼儿参观了解小学具体的布局,幼儿看到多种形状的建筑物,而且有各自的名字:长方形的教学楼、半圆形的舞蹈室、梯形的阶梯教室、问号形的长廊、椭圆形的操场等。参观后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建构地图,加深印象。幼儿在搭建中就比较得心应手,大胆建造出各式各样的房屋、花园、操场等辅助设施。
(2)看图片、照片、录象等也是丰富幼儿相关经验的方式。通过图片、照片、录象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使幼儿的游戏不断的深入开展。当然这个过程中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家长乐意带孩子到社会上观察各种建筑舞、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这会使幼儿获得大量直观的感性经验,为幼儿建构游戏奠定基础。
(3)同伴间的观摩。幼儿间的相互影响,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幼儿间的观摩,可以学到互相的方法,受到启迪,积累经验,对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策略二:以引导幼儿掌握建构技能为主,挖掘幼儿建构潜能。
一、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相结合
幼儿刚开始进行建构游戏时比较盲目,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游戏,与幼儿共同搭建。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利用孩子喜爱模仿的天性,教师不用刻意去教,幼儿便会通过模仿不由自主地学到这些基本的技能。同时教师不仅要学会观察幼儿,更要注意适时的启发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性的语言和非语言引导他们提高搭建的技能。比如幼儿在建构时教师的点头、微笑、摇头、挥手都会对幼儿的建构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以强带弱、以大带小
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我们可以请经常在建构游戏且搭建水平较高的幼儿和一起搭建经验缺乏的幼儿共同游戏,通过孩子教孩子的方法,使幼儿的搭建技能很快的得到提高。另外,我认为还可以通过班级联合游戏的方法,让大班的幼儿和中、小班的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学到很多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搭建技能。
三、作品欣赏
我们经常在幼儿建构游戏后将他们的成果拍成照片,并收集成册,供幼儿欣赏。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信心,满足了成功感,还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我们还利用其他的时间带幼儿参观其他班级幼儿搭建的成果。通过参观,幼儿可以观察到其他班级搭建中好的地方,并将这些方法借鉴到自己的搭建中。同时还激发了幼儿的灵感,开阔了思路,使他们在搭建中有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