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

时间:2019-05-15 05:1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

第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与韩麦尔先生有关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理解韩麦尔形象。

2、从环境、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

3、学习感悟“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品读文中与韩麦尔先生有关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理解韩麦尔形象。

2、从环境、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教学难点:

学习感悟“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教学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最后一课》小说的情节,分析理解了小弗郎士的形象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韩麦尔的形象,并通过对韩麦尔形象的分析,理解这篇小说表达的主题。

二、师生对话——我眼中的韩麦尔先生

1、课下,大家对《最后一课》温习了吗?温习了几遍?

2、下面我们先交流一下同学们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理解? 学生举手发言,全班交流,教师顺势引导

在此环节,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充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顺势做点评。

三、问题研讨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读到这篇小说的结尾,我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写出的不是“打倒普鲁士?”韩麦尔先生写出“打倒普鲁士!”不更有血性?不更有反抗侵略者的豪情吗?

1、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请以韩麦尔先生视角,梳理情节,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等待迟到的小弗郎士,讲说最后一课的原因

检查学生背书、自责,告诫人们要牢记法语 上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教初级班拼音

作为一名老师韩麦尔先生,所有的情节围绕法语而展开,那么在小说的结尾,韩麦尔先生也只能用一句,能激发教室里所有人的爱国情感的法语来结束,根据前文的渲染、蓄势,“法兰西万岁!”当然是最有感染力的一句话,也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结尾处韩麦尔先生写“打倒普鲁士”,前文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会做什么呢?

控诉普鲁士的罪恶,揭露普鲁士的残酷血腥,以及对法兰西的蹂躏践踏

结论: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2、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找一找表现韩麦尔形象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从人物性格变化的角度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不同于往日的“严厉”

(2)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对最后一课的“庄重”,最后一课的“庄重”是对失去国土的敬意,是对最后一课的纪念

(3)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4)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即将离开工作四十年讲台的“悲伤、感伤”,想要记住这小教室里的一切,看出韩麦尔先生对小教室、对祖国情感的深厚。

(5)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的出场,不同寻常,一改往日的严厉。面对迟到的学生,他没有拿出吓人的大戒尺,也没有严厉的批评,只是“很温和地说”,韩麦尔留给读者的是温和的教师形象。

“温和”的韩麦尔先生面对国土沦丧,被迫离开工作了四十年的讲台,他带着悲伤,用温和的方式,庄严的仪式,通过自我的忏悔,讲述语言的意义,升华激发教室里人们的爱国热情,表达对失去国土的敬意,纪念自己的最后一课。此时的韩麦尔先生最害怕的就是听到放学铃声,所以放学铃声响起,韩麦尔先生的情绪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悲伤,感染了教室里的所有听课者。一个温和的老师,在最后一课,情绪悲伤到如此程度,符合其性格的发展逻辑。

结论:人物出场就定型、性格发展符合逻辑

3、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从表现人物所处环境的角度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1)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孩子,快点吧!别让韩麦尔先生久等!” 挤——写出了看布告的人多

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华西特对小弗郎士的喊话,是对迟到小弗郎士的嬉笑。这一嬉笑反映了阿尔萨斯人们,面对国土沦丧,被剥夺学习法语的权利,却以看客的心态,把自己置身祖国之外,对祖国命运的漠视。相比较韩麦尔先生,华西特没有最后一课的庄严,相对镇上的老人,华西特没有被侵略的忧愁。铁匠华西特的一句话代表了阿尔萨斯、洛林人的普遍心态。被侵略不可怕,可怕地是面对侵略无动于衷。

“也”——为什么是铁匠华西特,而不是面包匠华西特、泥瓦匠华西特?

小说的目的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铁匠华西特具有典型的意义。首先,铁匠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中年人;其次,铁匠具有制造武器的本领。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这类人是反抗侵略的中流砥柱。但在阿尔萨斯、洛林,反抗侵略的中流砥柱却“随波逐流”,沦为国家的“看客”。这也照应了下文韩麦尔先生的那句话: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在和平环境下,家长为了赚钱,让孩子们放弃学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孩子们对于法语的学习,并未真正的深入进去,也没有产生深厚的感情。

整个社会环境对于侵略无动于衷,对于母语学习不够重视,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韩麦尔先生当然清楚,与其鼓励他们去反抗,事实上,这些人也不会去上战场。不如让孩子们牢记法语,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再看教室内的小环境怎么样呢?教室里有哪些人构成呢?

教室里的人们主要由学生(小孩子)、镇上的那些老年人和工作了四十多年的韩麦尔先生构成,这三部分人从年龄结构上看,是老弱群体,属于被保护的对象。

结论:小说中没有多余的人物,环境影响人物的言行

四、本课结语

都德的《最后一课》,作为培养“家国情怀”的小说,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讲述的是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刻表现出的爱国情感。民族危难之际,拿起武器奔向战场,这是爱国;不具备奔赴战场的能力沦为亡国奴,铭记祖国语言,始终保持着对民族的认同感,这也是一种爱国。

五、作业:

课下阅读史雷《将军胡同》

作品以儿童的视角、京腔京韵的故事和生动流畅的语言,讲述了抗战时期老北京人在民族气节、品德大义上的一段传奇。作品塑造了一位极具个性的“图将军”,将其性格中的义气、侠气、局气表现得酣畅淋漓。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黄河颂》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走近黄河,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

2、颂读黄河,读出“英雄气魄”,读出爱国激情。

3、赏读黄河,感受黄河形象,理解黄河精神。

教学重点:

1、颂读黄河,读出“英雄气魄”,读出爱国激情。

2、赏读黄河,感受黄河形象,理解黄河精神。

教学难点:

1、赏读黄河,感受黄河形象,理解黄河精神。

2、教学过程:

一、走近黄河历史

1、情景导入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 教师导入语:

同学们,毛主席曾经说过:“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誓死捍卫的家园。

可是,当日军举起侵略的屠刀,当东北沦陷、华北沦陷,当上海失守、南京失守、徐州失守、武汉失守……当侵略军的铁蹄步步逼近我们的母亲河的时候,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怎么办?每个中国人都在问自己。“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青年诗人光未然,音乐才子冼星海,用他们的作品代表每个中国人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也为我们留下了史诗性的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包含八个乐章。这组歌1939年在延安一经问世,就迅速唱遍大河上下,激励每个中国儿女为黄河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

2、从题目《黄河颂》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哪个字是关键?(课前板书题目、作者)预设:说到歌颂、赞颂黄河即可。

二、颂读黄河诗篇 教师过渡语:

是啊,这是一首唱给黄河的赞歌。学习诗歌,想要深入理解还要多读。今天,老师挑战一下自己——范读朗诵词。请同学们听完后要给评价哦。

1、范读引导,感受技巧(教师范读朗诵词——学生评价试读)

过渡语:从点评可以看出你们都是朗诵的行家呀,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很多的朗读技巧,那自己试试。

2、小组练读---美读美评(展示的小组全部起立依次展示,后组评前组。其余小组倾听总评。点评建议:优点+建议,能示范朗诵更好。)

预设:抓住六个“我们”读出自豪、骄傲之情。三个“啊,黄河!”虽同是赞颂,但“摇篮”一段,这三个字要读的温柔而深情;“巨人”一段要读出力量,读得坚定;“一泻万丈”、“铁的臂膀”读出气势,情感达到顶点的激情。要引导区分不同后,马上试读演练——指导完善。

三、赏读黄河形象

一赏:黄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流

教师过渡语:在颂读中,我们肯定对黄河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请大家以赏析的目光再读课文,思考:黄河是一条河,黄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流了?

1、浏览课文,看谁最先找出描绘黄河的的语句。(学生回答)

预设:描写黄河的语句:“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望”字统领描写。

2、齐读 谁能在黄河前加一个字概括这段话。板书望(绘)黄河

气势磅礴

3、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句赏读批注:黄河是一条的河。

自读批注——美读展示(先美读再展示,一人主持一个赏析点)学生展示,师生对话交流。明确:

预设1:抓住动词“奔、掀、结、奔、劈”等动词读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

不摧、历经曲折、波澜壮阔、气势恢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特点; 抓住“浊流、九曲”等形容词读出河水浑浊、蜿蜒曲折的特点等; 抓“万丈”“掀”等修辞赏黄河的气势逼人、势不可挡。

预设2:适时勾连衔接黄河诗句:古往今来,黄河雄浑的气魄,征服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许多优美诗篇。在作者的描绘中,还可以领略这是诗句的神韵: 紧扣诗句勾连“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这黄河的水夹泥沙,从我的指间划出。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勾连描写黄河的诗句。

二赏、黄河还是什么形象?

教师过渡语:黄河是一条河,它的磅礴气势令人震撼。可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黄河绝不仅仅只是一条河流。请同学们用心赏读批注第一处“啊,黄河——发扬滋长”语段,用词语(原词、自创均可)概括,对于中华儿女来说,黄河还是什么?并请结合文章语句和课外知识说明理由。看哪个组的词语最贴切,理由最充分。

赏读批注——合作展示(1人美读,1人解说)——教师补充,深入解读

预设:

1、是摇篮,有何作用?呵护中华民族 “几”字形形似反转的摇篮 呵护生命的摇篮 呵护文化的摇篮

2、是屏障(是巨人),为什么是屏障?保卫中华民族

地理上的屏障(从地里位置上阻挡外敌入侵。秦朝蒙恬在河套平原驻军,抵御北边匈奴入侵。日军害怕黄河的故事。呼应朗诵词“英雄的气魄”——民族精神,“体魄”——民族屏障。)

精神上的屏障(黄河在,家就在,民族就在,国家就在)

3、是巨人身上的臂膀,是哺育成长的乳汁。滋养中华民族

4、引导归纳总结:黄河像摇篮像巨人像母亲,呵护、保卫、滋养了我们中华民族。请在黄河前加一字概括这段内容。

学生回答。让我们用深情的颂读来赞颂她们吧:黄河——母亲。

四、感悟黄河精神

1、向黄河母亲学习什么?

过渡语:黄河不仅是一条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河流,她还是一位呵护、保卫、滋养我们民族的“母亲”。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日寇入侵、饱受屈辱的年代,我们中华儿女应向黄河、向母亲学习什么了?

预设:伟大坚强板书学黄河

伟大坚强

2、今日我们的誓言 教师过渡语:“伟大坚强”,在苦难的年代里,我们向黄河母亲学习“伟大坚强”,最终赶走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一个词语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今天的中国,国力日趋强盛,经济日渐繁荣。习主席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建,带给古老的黄河新的生机。同学们能换一个相似的词语,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像你一样的!

3、美读课文颂精神

教师过渡语:黄河,以她磅礴的气势,母亲的情怀,启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要伟大坚强,要勇往直前,要开拓进取……作为今日之少年的我们,更要铭记并发扬黄河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中国而努力。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美美的颂读这献给黄河的赞歌。(全班分角色配乐诵读诗歌。)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木兰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作者浓墨重彩去表现的恰恰不在她的“奇”和“英雄”,而是要表现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子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此应该说,作者是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表现北朝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才是本文要体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互文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品赏插图,当堂写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揣摩分析课本插图的细节,用富有文采的语句描摹插图。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课前的《朗读者》活动,由莫沁梓同学主持,大家掌声欢迎!感谢莫沁梓同学为我们倾情朗诵《老天要我休息一下》,这篇文章讲述了国家射击队运动员杜丽凭借沉稳的心态,迎来了运动生涯的一次又一次辉煌。今有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和世界杯总决赛大满贯射击运动员杜丽,古有替父从军、骁勇善战的花木兰,她们都是让中国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巾帼英雄,今天我们就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一起走进木兰的世界。

(二)学生利用智慧课堂上网搜索“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三)预习检测

1.正字音

①机抒(zhù)

②可汗(kè hán)

③鞍鞯ānjiān

④辔头(pèi)

⑤戎机(róng)

⑥朔气(shuò)

⑦金柝(tuò)

⑧著我旧时裳(zhuó)

2.飞花令之“我心中的木兰”

花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词,表示称谓,字数不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有学生化用刚刚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奇丈夫”一词,认为花木兰是一个“奇女子”,这种活学活用的学习方法就非常值得赞赏。还有学生谈到“花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女汉子”,如此接地气的俗语,也让课堂平添了几分生气。只有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呈现最原生态的阅读感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螺旋上升式的。

(四)诗歌诵读

1.一学生范读,其余学生点评。

2.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五)疏通文意

1.重点理解加点字解释

①不闻机杼声

②愿为市鞍马

③东市买骏马

④愿为市鞍马 ⑤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⑥同行十二年

⑦双兔傍地走

..2.理解互文的修辞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

译为:将士们(“将军”、“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在沙场(“百战死”),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十年归”)。

互文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3.知识迁移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互文”的修辞?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③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六)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木兰诗》的故事情节:

——踏上征程——

——立功凯旋——

——亲人团聚——恢复女郎

明确:横线上填“代父从军”“征战沙场”“辞官还乡”

2.刚才大家的概括能力都很精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简述故事的能力,观察下面三幅图,以图片内容为线索,用自己的话概括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大家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80字以内)

明确:木兰无心织布,因可汗点兵,要父亲出征,可父亲年迈,幼子尚小。木兰替父从军,他身跨战马,英勇战斗,立下功勋。征战归来,拜见天子,毅然决定回乡与父母团聚,做回女儿身。

(七)人物形象赏析:飞花令之“我为木兰点赞”

我为木兰的____________(精神品质,四字短语或成语)点赞,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八)笔尖下的课本插图

请仔细观察《木兰诗》中课本插图,关注图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外貌特征等,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幅插图。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弗郎士行踪,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2、抓住最后一课不寻常的变化,通过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巨大变化及其原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巨大变化,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方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最后一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美籍华人丁肇中.(投影展示丁肇中画像,文字显示其主要事迹)丁肇中是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按照惯例.获奖者应用本国语言做一个简短的致辞,所以丁肇中决定用中文书写自己的致辞,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但由于他是美国国籍.所以他的这一行为遭到了美国官方的阻止.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人士也提出:“我们这里没有中文打字机,你用中文书写,我们不能打印分发!”丁肇中说:“我用手书写,请你们代为复印!”„„就这样,面对美国当局的百般刁难.丁肇中坚持用中文慷慨致辞.这也是诺贝尔奖设立76年来,首次用中文发表的获奖演说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地谈一谈.生思考后交流.明确: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有时热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怀着这种对民族语言的虔诚之心,走进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二、走进“最后一课” 问: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法国的阿尔萨斯.追寻小弗朗士的行踪.看一看,小弗朗士这天早上经过了哪些地方?在各处又见到了哪些人? 明确: 小弗朗士经过的地方依次是“锯木厂”——“镇公所”——“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教室” 问:在这些地方.他都见到了哪些人呢? 明确: 在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他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经过镇公所时,他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其中铁匠华西特和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

进了老师的小院子,他从窗户里看到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看到了踱来踱去的韩麦尔先生,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不寻常的变化)

进了教室,又看到了许多镇上的人——郝叟老头儿,从前的镇长,邮递员„„(不寻常的变化)

问:在这些人当中.最不该出现的是谁?为什么呢? 明确:

普鲁士士兵出现在法国领土上.说明他们是侵略者,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也正是侵略者使原本平凡的一天成了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课.一场基于战争侵略的文化侵略正在拉开序幕。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课堂上,学习了最后一堂母语课,让我们走进教室去看看最后一课有什么不寻常的变化。

三、通过读,找出变化的细节,重点感知小弗朗士的巨大变化,探究促使变化的深层原因。

1、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看到了哪些变化?(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看起来很忧愁,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法语(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分组讨论)明确:

(对学习)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对老师)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对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小结:原来,所有人的这些变化都是对最后一课母语课态度情感上的变化,明白热爱母语就是热爱祖国。

4、是什么原因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明确: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剧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践踏,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觉醒。原来这些不寻常的变化都是因为阿尔萨斯人要和自己的即将失去的故土,母语,祖国告别。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洒在了每个孩子心中,也播撒在了每个阿尔萨斯人的心中,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经交到了下一代的手中,爱国的花朵已然绽放于赤子之心。

我想汉语也是最明白,最精确、最优美的语言。我们从现在起,从此刻起就应该学好自己的语言,将爱国付诸于行动,使爱国不再是一句空谈。

最后一课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法语老师,变成了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下节课中我们将端其貌、品其言、悟其神,走进韩麦尔先生的精神世界。

四、作业:

1、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用做批注的方法学习。

2、推进阅读:《柏林之围》

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弗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小说构思新颖,原本的“巴黎之围”,却被定名为“柏林之围”。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重的老军人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悲剧色彩。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9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亘古(gân)默契(qì)污秽(huì)....

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下载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时间 周 课时 第9课《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简介。 2)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了解作者选择......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 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七年级语文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七年级语文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

    《土地的誓言》名师教案(范文大全)

    《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语言:积累重要词句,学会运用排比、呼告等修辞手法。 2.思维:培养在速读中抓取中心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3.审美:学会抓住关键词分析重点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6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2分) 狂澜( ) 诧异( ) 默契( ) 金柝( ) ..... 2.结合句子,说说下列各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画眉......

    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Do you go to school? 难点讲评 1.What time do you get up? What time +助动词do/does +主语+动词原形,询问某人做某事的具体时间。 wh......

    七年级语文下册 9 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范文大全]

    教学目标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 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 流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并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默契”等词语;背诵精彩片断,理解修辞的运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