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甲骨文和青铜器.反思doc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本课开头的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和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第三,联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譬如在第一框图”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导入时,引用歌曲<流星花园>,又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词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本节课我力图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在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亮点:第一,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反应强烈,有较浓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说的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学生知之甚少,比较枯燥,但是通过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对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展示自我感觉是本课的一个设计亮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的意义;得出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渊源的关系,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第三,“青铜器”这一环节提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很轻易就能理解出”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每一节课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课也是如此第一,本课导入设计欠佳,与本课衔接优点勉强;本意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第二,关于青铜器的制作过程问题设计过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被弱化了,时间不够;这一环节设计不好本意是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可是问题过多了.第三,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关于青铜器的意义应该有学生概括,因为在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那么多以后学生应该可以自己分析出来,而不需要教师来讲述.
第二篇: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1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积极思考,解答问题。把课堂变成问题的课堂。同时采用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猜猜甲骨文”这一环节教学中,教者选择了十二生肖甲骨文的写法,一方面是由于这些甲骨文图画性比较强,容易识读。另一方面十二生肖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了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另外还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此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介绍两个环节:
1、第二子目青铜器的学习设计了“挑战自我”这一环节,目的也是检验学生的自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但形式和第一子目的又不同。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模仿幸运52节目的形式,把问题遮盖住,让学生自己选择,增加了神秘感,也制造了“困难”,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机会。这种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问题的设计增设了情景如:①传说黄帝时“以皮为鼓,声闻五百”,商朝时更出现了铜鼓,那么商朝的青铜器除了被用于制造乐器以外,还有什么用途?②战国时勾践的宝剑在地下埋了20xx多年,出土后仍削发如泥,锋利无比。那么你知道的流传于世的青铜器还有哪些?
2、司母戊方鼎制造过程,传统授课方式只是让学生记住司母戊方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鼎高1.33米,长1.1米,宽78厘米,重832.84公斤这些死的数字。而新的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
学习方法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树立崇尚科学精神,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连环问题:
①做一道数学题,浇铸此鼎,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青铜溶液125公斤计算,浇铸八百多公斤的青铜溶液,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需要70多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反思四: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
按照学校每年的工作惯例老师们每学期都得上一节公开课,尤其是新教师。我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了文化史的一课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为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个多星期,去了三次博物馆查看青铜器相关资料,去了图书馆查阅甲骨文资料,网上还咨询了同行。在11月1号上午第四节课展示了我精心准备的内容。
本节课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导入,事先请班里爱好书法的同学帮我准备了5个甲骨文和5个汉字,课堂上让同学展示然后做了一个连连看游戏,直观形象的认识甲骨文同时了解它与今天汉字的联系。课后金老师对这个导入给了“新颖”的评价,但是没能很好的落实很遗憾。可能是我开始有点紧张所以没能更好的完成。
第一个问题甲骨文,我认为概念到意义总体我讲的还是不错的。但是在过程中可能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没能作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更多的时候是我自己在讲。而且后面有个情感升华我们的骄傲我说漏了,所以史校长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没能落实到位。但是校长也说我在讲甲骨文的意义是由郭沫若的“一片甲骨惊天下”过度的非常好,突出一个“惊”字,为什么惊可以很自然的引如甲骨文的意义。
第二个问题青铜器,我由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楚大鼎引出青铜器,在由一把青铜剑直观的给学生感受到青铜器的基本情况,如上面有字,有图案花纹,很重等来了解青铜器,金老师评价这是一个亮点。这一部分后来同样是情感升华没做到位,校长还提到司母戊鼎的铸造没讲好。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设计的包袱,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问题,每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前后呼应、铺垫的作用,从而使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力图营造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联系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首先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其次在教案设计中多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案设计中的师生活动,只是起到一种范例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中,应视不同区域、学生群体的变化,进行调整、互换,设计的目的旨在体现一种机动性、巧妙性、趣味性、灵活性。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3
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
其次,在教学准备方面:过去只有教师的准备,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准备一般也只是局限于看教学参考书、现成的教案等,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课前学生也有相应的准备,比如,这堂课学生就要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的利用,在这节课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课堂就必须准备更充分。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历史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除了观念上的原因,还有教材的原因,容量太大,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科书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按传统的方法上这节课用时不超过15分钟。《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专题性很强,就两个子目,针对此情况设计了质疑——解疑环节,第一子目的学习完全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教师只是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的课下自学有反馈,实践证明,生生互动有时比老师牵着学生动要好得多。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积极思考,解答问题。把课堂变成问题的课堂。同时采用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猜猜甲骨文”这一环节教学中,教者选择了十二生肖甲骨文的写法,一方面是由于这些甲骨文图画性比较强,容易识读。另一方面十二生肖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了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另外还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此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反思4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节课实际是学习新课程标准之后的一次练兵,虽然在学校得到了好评,认为即活又实,可操作性强,但是我认为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自主性学习怎样落到实处,时间的分配与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到何种程度,合作性学习小组讨论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分工等问题还急需解决。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只有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有革命性转变,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与时俱进。此外我认为个别课文子标题编写不严谨,晦涩难懂,易造成学生误解。第一个子标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样的子标题编写不够严谨,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只要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在教学中,我就遇到学生如此问我,因而作者认为,可否这样作子标题“商周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或“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个子标题,相对于一个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而言,就显得晦涩难懂。在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困惑,难明其意
总之,一切都有待提高,我们的研究也仅仅是开始,力争在新教材使用前能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为课改的全面实施做好铺垫!
第三篇:第5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5题。
知识点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____________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 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________等发展到________,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_____________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__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_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______________”。到商代后期,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4.代表:_____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5.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社团班)(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知识模块二、三 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8内容,完成第4题。
1.发现:甲骨文是中国________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_______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
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意义:__________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知识点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4.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________、指事、________、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______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_________。
5.地位:____________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课本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商周青铜的高超工艺。
2.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的意义。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C)A.纺织业
B.制瓷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造纸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A.夏朝
B.商朝 C.西周D.春秋
3.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批文物,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它是商代文物。这些文字应该是(A)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4.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A)A.龟甲和兽骨上 B.陶器和青铜器上 C.骨器和石器上 D.铁器和木片上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一带,农民翻土时翻出了一些“龙骨”,因其为中药材,便卖给中药铺。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认出了这些“龙骨”上的刻画痕迹,竟是几千年来谁也未曾见过的文字。这是古代占卜之后留下的刻辞。
(1)王懿荣发现的文字的名称是什么?请说出它的含义。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2)该文字有什么用途?
除记载占卜的吉凶外,还涉及商王朝的祭祀、征伐、狩猎、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等多方面的情况。
(3)发现这种文字的意义何在?(社团班)
①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②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第四篇:第7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教案
第7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教师主要是通过图片和 视频展示这些文明成果,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 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问题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我们今天一起学习:
第7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讲授新课)(板书)
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平价,补充总结: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00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想象一下,司母戊鼎的大小,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的爱国和保护文物的热情。感受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庞大宏伟和小巧细致,并谈谈自己的心得。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具体的是指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称作“青铜文明”。
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这些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也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商朝开始,我国才有了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西周的金文篇幅相对于甲骨文来说,篇幅更长,而且很多是有意识的历史记录,甲骨文和金文对于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板书设计
第7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一、甲骨文
二、青铜器
三、金文
第五篇: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第七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一、课标内容
①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②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具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教学情境激趣的方法,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享受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育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2、教学难点:理解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这一论断。
四、教育方法(1)教法
1、图片欣赏法
2、问题探究法
3、情境体验法(2)学法
1、观察分析法
2、自主探究法
3、合作交流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后喊上课,同学们起立后,喊坐下,然后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给大家三分钟温习第六课西周的分封的内容,然后进行课堂听写。主要问二个问题:
一、西周建立时间,战役,都城?
二、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主要内容以及作用是什么?
然后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武王伐纣和分封诸侯,将最后一部分平王东迁讲完。
三、平王东迁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西周分封制建立了严密的统治网络,是不是就能保证王位的万世永固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提示:西周后期,统治者昏庸残暴是其走向灭亡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来说,当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散性,越是边远地区,表现得越明显,这就构成了某些战乱的因素、随着诸侯国实力的消长,诸侯、卿大夫地位的升降,外族的侵扰,战乱增加,经济遭到破坏,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然后教师提示学生了解西周灭亡的时间及东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小结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商朝的灭亡和西周的建立,了解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及西周的灭亡,了解一个朝代要长治久安,统治者必须亲近贤人,疏远小人,施行仁政等。
【导入新课】
老师讲: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大概了解了他们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我们知道如果要全面了解一个朝代的特点,我们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前面的学习我们主要从政治方面分析了三个朝代的特点,今天呢,我们主要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再次共同学习三个朝代,也就是第七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探究学习】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本。现在请大家用三到五分钟快速浏览课本,并完成练习册的知识归纳部分。然后教师下去指导学生看书,归纳并维持纪律。然后逐步对题,并重点强调一些偏僻字,如司母戊鼎,钟鼎文等。
放映幻灯片到下一页,教师提示学生,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分别是甲骨文,金文以及青铜工艺。
一、甲骨文
主要以幻灯片的形式加课本,边问边总结,并提醒学生在课本上标记出来答案,方便复习。主要从甲骨文的含义,出土地址,如何被发现的(王懿荣,史海拾贝部分)以及其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从课本寻找答案的习惯,锻炼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1)教师陈述:下面我们一起共同学习甲骨文这一部分,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大家一定感觉好生涩,好枯燥。其实大家不用担心,初中阶段,我们不用学习的那么深,只需要了解其基本知识点就好了。而且甲骨文和我们今天的汉字有很深的渊源,这会帮助我们理解甲骨文的。
(2)教师问:好了,说了这么多甲骨文了,我想请问大家什么是甲骨文呢?出土于哪里呢?(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然后放映幻灯片,殷墟的图片。
(3)教师引入:那么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然后让一个同学读33页小字部分的史海拾贝部分,然后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为什么不是其他同学呢?(提醒同学们找出关键字)然后归纳出答案(专业知识、观察生活)。
(4)为什么甲骨文这么受到重视,它记载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回答,然后归纳出来。然后从内容里的占卜进行详细讲解,为什么占卜,什么样的人能占卜?然后将十二生肖的甲骨文与金文对应出来,然后让同学们猜舟和车。
二、金文
(1)教师提问:以汉字的演变引出金文,然后让同学们将其记到课本上,并从瓜这个字为例,引导同学们发现汉字由复杂逐渐简化,便于书写。
(2)然后提问金文是什么?有何特点及其作用。引导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来并进行标记。
三、青铜工艺
(1)本节内容准备以合作讨论以及图片展示为主进行讲解以三个问题为主进行分组讨论。
1、青铜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2、青铜铸造业的特点是什么?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3、青铜器的种类,特点是什么?
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进行讨论,每组一个问题,然后请一位同学归纳答案,逐题进行解答。青铜器的种类内容以图片展示为主。提醒同学讲课本知识点勾画出来。
(2)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为例重点讲述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精湛,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然后进行小测试:
1、最大的青铜器是?
2、商代青铜器的精品是?
3、出土于株洲的青铜器是?
4、不属于商朝的青铜器是?
5、已知金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是?
(3)然后以图示法讲解商周青铜铸造过程,直观展示出:
1、青铜器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2、青铜器的产生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
3、青铜器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青铜时代
(4)最后请同学们朗读最后幻灯片。培养同学们爱护,保护文物的习惯。文明出游,不乱涂乱画。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甲骨文,金文和青铜器。了解了商周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知道了甲骨文以及金文的含义,内容,特点及作用;
知道了青铜器及其铸造业的特点,了解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名器。
八、板书设计
第七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1)含义
(2)内容,特点,作用
二、金文
(1)含义
(2)内容,特点,作用
三、青铜器
(1)发展历程
(2)种类,特点
(3)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