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定

时间:2019-05-14 01:4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铜器鉴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铜器鉴定》。

第一篇: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的涵义

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青铜器鉴定。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为了确定每件青铜器的价值,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质。有的青铜器能依据其铭文确定其绝对年代,一般应确定其时代或分期(相对年代)。文化性质一般指的是中原青铜器或是巴蜀青铜器、滇文化青铜器。然后从其形制、纹饰、铭文及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身发展历史上、古文字学上、美术史上和铸造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从而确定其价值。

青铜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主要是比较法。无论是辨伪,还是研究某件青铜器的价值,都是运用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和价值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进行的。熟知各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各类青铜器的特征及价值,不断了解古代青铜器的新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亲手抚摸观察各种伪品,才有可能做好鉴定工作。另外,还应逐步引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X光检测、荧光光谱分析及范土的热释光测定等。

百分网青铜器仿制

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制礼作乐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为了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的需要,不断仿照《三礼图》或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而铸作新的青铜礼器,这就是仿制品。它是对于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仿效。其特点是在器物上大多标明仿制的时间、用途及仿制者等。在进行鉴定工作时,首先要区分仿制品与伪品,不应将仿制品列为伪品。其次仿制品对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及文化艺术也有着一定的价值,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宋代以前的仿制品已很少见。宋代由于金石学兴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并认识了《三礼图》的错误,遂改依古代青铜器仿制礼器,用来作为庙堂之祭器,鉴定材料《青铜器鉴定》。宋代仿制情况见于宋翟汝文《忠惠集》及清孙诒让《政和礼器文字考》等。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仿春秋时期宋公戍钟而制作的大晟钟,尚有流传至今者。清代的青铜器图录书中也著录了一些宋仿铜器。元代官府出蜡局亦曾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了一批祭器。明代著名的宣德炉有许多是仿照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加以变化而制作的。

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即将需要辨伪的器物,首先分别从铜质及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标准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真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伪器的各方面之间往往有矛盾。由于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夏商周主要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有经验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伪。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真的西周史颂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伪史颂簋却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其次,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第三,从器形上来说,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如被鉴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第四,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第五,伪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三者之间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绽。再者,铭文的性质与器物的类别不合者,或铭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于格式者,均有可能是伪作。需要指出的是,辨伪时详细了解该器的出土情况与流传经历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的线索。

第二篇:怎么鉴定青铜器

怎么鉴定青铜器

古铜器作假有很多的流派,可谓行行出“状元”,怎么鉴定青铜器。“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和“北京造”可算得上古今仿造青铜器的几个主要大本营,它们的主要特点为:

“苏州造”用材较好,冶铜浇铸时往往加些银,使铜器的地子发亮见银白色;仿制对象以商和西周器为主,生坑、熟坑无所不能;刻工精细,纹饰流畅,铭文逼真,“作品”流传甚广。

“潍县造”的艺匠高手层出不穷,刻纹饰、铭文比较擅长,作器多呈熟坑状,但铸出的器物壁厚,重而压手。

“西安造”也注重铭文,不仅是假器造假铭,就连一些无铭文的真器上,也后刻铭文,以抬高其价值。作品多见度量衡器物,如秦诏版、秦量等。

“北京造”以商周器为主,比较讲究纹饰华丽,器型精巧,锈斑逼真,特别是“黑漆古”、“绿漆古”等,都能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认识范线与垫片,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要诀之一。范线就是铸造青铜器时铜液留下的痕迹,垫片就是为了固定器壁厚度而留在器物上的小钢片。二者既是铸造技术上留下的痕迹,也是从铸造技术来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主要方法。

应该说,高古的铜器大都由陶范法铸造而成。陶范法就是将要铸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干范块,并有内范和外范之分。铸造时,把范块合拢成型,铜液就从内外范的间隙中浇入,冷却脱范便成就一件铜器。那么在铸出的器表,只要是合拢范块的交接处,必定会留下线痕。尽管有的明显处会做些铸后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内侧或其他隐蔽处的痕迹是磨砺不掉的,而且当年的铸造者亦根本没有将这些范线清除的习惯。

一般作伪的铜器以失腊铸造为主。失腊铸造是用整模,不分范块,器表清洁光滑。所以假器往往不见范线,但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砂眼,失腊铸造就有此特征。

看垫片是鉴别真假铜器的又一简便方法。前面谈到,垫片是用来控制浇铸器壁厚度的有效工具,当时的铸工往往会顺手取来一些厚薄一致、但大小不均的小铜片,预先垫放在内外范的间隙处,当浇铸成型后,铜垫片便留在器壁上,有的易见,有的难找,有的还十分对称,左右相应。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是不用垫片的,这与当时铸造工艺的不发达有关。但假造的青铜器,也是不会有垫片痕迹的。还有些作伪者,在真器刻上铭文或花纹,却正好刻在垫片上,这样的弄巧成拙是不乏其例的。

在青铜器的鉴别中,除了铸造技术和器物造型两方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这就是纹饰图案的鉴别。纹饰图案是青铜器的一大特色。它比器物造型更加复杂多变,而且内容丰富,制作精美,为世人所欣赏。

作假的青铜纹饰有许多种,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假器作假纹饰,以苏州周氏作坊出品为最精致。北京也有高手佳作出现。这些艺匠的纹饰功夫很深,即便是伪作也可算得上是精美的工艺品了。但对于鉴别真伪来说,只要细心审视,还是能看出破绽的。因为一件纹饰再精致的青铜器,也是不可能在器形、皮壳、锈色等方面都十全十美的。二是在素面真器上添刻花纹。这种手法很普遍,比如在毫无花纹的素器上加花纹、在有少量花纹的真器上添加花纹、在花纹锈浊不清的情况下加刻花纹、在镶嵌脱落的花纹上重新加入镶嵌物等等。曾有这样的事例,当错金银的越王剑被发现后,就有一些作假者,在素剑上补刻花纹、错以金银出售,却因技术欠佳而被识破,终贻笑大方。

鉴别这些改刻或增刻的纹饰,可首先比较其本身或周围的表层和地子是否与该器的其他部位相一致,因为若是后刻的,一定是破坏了原有表层的色泽。其次找一下每组花纹的接合处是否有范痕,因为花纹是刻在范块上拼合浇铸的,没有范线就有作伪的可能性。再有就是作伪者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规律把握不准,比如纹饰一般虽有地纹和主纹之分,但二者其实关系密切。如兽面纹卷角或勾尾的收头处往往是像同心圆一样与地纹的小圈连接起来的,但作伪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细微的特征。

辨别青铜器真假,讲究重量、嗅觉、声音和锈色的程度。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表比商周器轻薄,若重量相反,则存疑。铜器出土有土气味,作假的器表总散发出酸味。但更为重要的是对铜质声音的辨识和器物表面锈色的鉴别。因为商周铜器是以铜锡合金铸成,敲击的声音自然清脆,而后仿的青铜器往往用黄铜铸成,或浇铸而成,敲击的声音混浊,若偏薄,则脆而散。有的是修补的伪器,四周敲出的声音就会不一致,加入其他材料修补的,更有一种沙哑感。

观察古铜器表层和锈层也很重要,因为当从器形或制-作-工-艺上难以确其真假时,可以通过鉴别其表面锈色的好坏来断定是真品还是赝器。由于青铜器埋于土中上千年,铜锈会层层发出,但各个地域的青铜器表锈色却不甚相同,这与不同的地下水质和其他有机物腐蚀其表面,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有关。如安徽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锈层呈灰绿色;而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则见有翠绿色的锈层,亮晶晶的,人称“水坑”器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锈层丰富,锈色多变,或黑灰,或枣皮红,或灰绿,或银白。于是行家们又分别称这些锈层叫“黑漆古”、“枣皮红”、“绿漆古”、“水银沁”等。这些锈层很坚硬,即使用刀刮划,也只是一些锈斑脱落,与伪器的锈层是完全不同的。假锈层的做法多种多样,假的地子用盐硇砂,锈色用盐酸水浸泡,或用硫酸铜加绿色颜料和氨水调合。但生出的新锈色泽单调,不像出土锈层敷一层、丰富多变、带有滋润感。现在市场上看到一些仿古青铜器,大多呈粉绿色,手感很差,即有些黏手和脱落的感觉。有的则乌黑发亮,像是熟坑器,但器表没有一点色泽滋润的感觉。

1.仿古法。

铜器作伪法。作伪者一般均有所本,或依真器,或依图录。仿器形制与真器基本相似,尽寸大小也与真 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较准确,若不细心观察,难以判断真伪。但不论仿得如何准确、逼真,其铜质、花纹、犭色均与真器有别,风格也迥然有异。同时,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这是普遍规律。

2.拼凑法。

又称“插帮车”。铜 器作伪法。或同几个旧器中的残块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啊分或几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残块修格局 完整;或真器中本无某部分,却节外生枝,添枝加叶拼杨新器。

3.改造法。

铜器作伪法。即以某件旧器修改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器形。作伪者将一些不易 卖出的或价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为新器形。如原器本无梁无盖,改成有盖的新器;或原器残存一部分,将其改成另一种新器。

4.加花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简单纹饰,作伪者选择合适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的。

5.掏花法。

铜器作伪法。即在原本无花纹的器物上先錾刻花纹,再沿着花纹将无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不仅刀痕明显,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征。

6.添铭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本无铭,后在其上錾刻 伪铭,后錾的铭文文笔均匀,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作伪有时用铜丝刷刷去錾良,却又留下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铭文字体,内容虽皆能仿刻,但 笔法的韵味却是难以模仿的。另外,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地子、假锈,也与器表的地子、锈色不符。

7.增铭法。

铜器作伪法,就是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简单,作伪者在真铭前后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铭文也残缺,修配时边铭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伪后,伪铭的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字口也明显不同,鉴定材料《怎么鉴定青铜器》。再者一器之上的铭文既然不是一时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基笔体、韵味自然不符,特别是铸铭与刻铭载然不同。

8.补铭法。

铜器作伪法。即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中缺字,伪作者将其补上;或真器上本无铭,后刻上伪铭,因某种原因漏刻了字,后来又补刻上。

9.腐蚀法。

铜器铭文作伪法。这种方法以是在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在蜡上刻好字,然后用三氯化铁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后将蜡去掉,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

二、青铜器辨伪

1.铸造辨伪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手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 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这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对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的全过程,要有确切的了解。后代伪器的铸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铸造完全不同,因而伪器所呈现的铸造现象也不相同。观察是否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是的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事有“线”,了就是看应该合范处是否留有对合的 范痕。在商周时代,任何一件青铜容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迹都有一定规格,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难免做到天衣无缝。有的器纹饰不多,表层互助组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攸 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但是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陶范法铸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早期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痕迹后。后期的失蜡法是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成后所显示痕迹,甚至倒使人误认为范线。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存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泥,在蜡片分块的以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错位的条痕,这一情况在青铜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经过长期文化腐蚀是不同的。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另一方面,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仿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这是一个先天的毛病,因而伪铸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伪品就明显地重于原器了。

伪器系新铸,经叩击后声音清脆,犹如新铜,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温孔,更少铜液灌注有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某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2.器形辨伪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如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握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矗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铸造的伪器,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杂拼,意在作奇,稀见为贵。直接铸造的伪器,有的器形或铭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样。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却铸上了杜撰的铭文,或者铭文有所本,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拼凑改造的作伪,是水平很低的作伪,如果不仔细观察,也有上当的可能。这类作伪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产生新奇感,从而可以获得厚利。

3.铭文辨伪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时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主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这必须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所本,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4.青铜器声味辨伪

商周铜器多为铜墙铁壁锡铅合金,以手敲击,则发声清脆,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又未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混浊,也无土香味,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补的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这些只是一般规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

5.青铜器铜质辨伪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三、青铜器的断代

唐代以前的铜器习惯上称为古代青铜器,其历史既久,发展变化也很大。从商代至唐代,各个时期的铜器在铸造工艺、花纹、铭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铜器的花纹,多为平纹、二层花纹、三层花纹的;图案则是被夸张与改造过的各种动物形象,如四条腿的动物,在有的铜器图案中被改为两条腿,有的动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纹等。平纹铜器的饕餮纹,在形象之间多以回纹填空,大空间填上大方空细回纹,小空间填上小方空细回纹,微小空间填上小点方细回纹或小长方空细回纹。二层花纹的纹饰多是窄而凸,常为夔龙纹,空间填上细回纹。三层花纹的纹饰在器物上凸起,旁边凹下去的空间填上细回纹,这是三层花纹的特点。三层花纹的铜器,多有起脊的,如商方鼎,四面是饕餮纹,口下夔纹,鼎腹中饕餮面纹,中间起脊,四角起脊,脊上有豁口纹。

商代青铜器有很多腹中是素纹的,边沿是夔纹及草龙纹,或凸起来的人面纹,还有兽纹、角叶纹、蝉纹、枭纹,等等。

商代铜器花纹的另一特点是阴-道深而底平,花纹非常规矩有力。商代初期铜器花纹糙而平纹多,多为薄胎铜器。中期母模型铸造无缝,花纹非常细致,细回纹填空,有的细如鬃毛。芝麻粒大的空间,也填上小点点长形或方形细回纹。

商代铜器的又一特点:方圆、卣、簋、壶等,足内多是平底,且有凸形网纹,网纹为菱形组合。

商代铜器上多有铜钉,这是器物铸造后,用铜水补孔形成的。商代铜器也有用分铸法的,但较少。如器物上的耳、兽头,可先分别铸好,再放在铸器模上,在浇铸器体时铜水便会将其与器体联结成一个整体。在商代还没有大、小焊接技术,以铜焊铜(即大焊)是战国以后才有的。

周代铜器从铸造工艺来看,比商代铜器粗糙,带铭文的较多,如周代的虢季子白盘,兽头环,平糙纹,铭文多达百余字。盂鼎,腹是至素纹,口下是兽面纹、夔纹,铭文达二百多字。此外铜簋、豆、等等,多数是糙纹,铭文二三十字的举不胜举。

春秋时代的铜器同西周铜器相近,但花纹已有所演变进化,出现了瓦棱纹、鱼鳞纹、蛇纹、爬兽纹,等等。

战国初期的铜器与春秋时期的类似,但到中后期就大不相同了。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鎏金、银的技术和镶嵌的技巧,在这时的青铜器物上右面发现旋工、铆钉、打眼的痕迹,也有了雕錾花纹及铭文的痕迹。

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花纹、铭文上看,各朝代交替时期的器物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到中后期,就逐渐分道扬镳了。

汉代青铜器很多都是素纹,大部分还是铸造的,也有的花纹、铭文是用錾子雕刻的。比如汉代的鎏金杯子、奁、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纹,多是雕刻的。

汉代以后至唐代的铜器,铸造的花纹很多,其中有打料的铜、金、银器,并且也有了大、小焊的技术。

第三篇:青铜器鉴定技巧 [定稿]

青铜器鉴定技巧

最近青铜器市场有升温的迹象,但李魁杰并不认为这个市场已经开始启动了,青铜器鉴定技巧。“对于青铜类品种,国家文物部门只允许流传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在国内市场出现,所以其流通量一直不大,整体价格偏低。不过青铜器是国之重器,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这一门类一向是资深收藏家最认可的,是收藏领域的大项,由于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青铜器的收藏价值,所以其未来的保值、升值空间是巨大的。”李魁杰说。

古玩业界普遍认为,高端青铜器多数集中于欧美,国内市场上的青铜器藏品以中低档居多。而李魁杰却认为目前高端青铜器开始向内地市场云集,“不过今后精品青铜器会越来越少,因为藏家多了,交易量大了。精品进入收藏领域就藏而不漏了。资源越来越少,而需求量却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价格上涨是必然的。青铜器品种的稀缺性决定了它未来的涨幅,尤其要关注高古藏品。”

上海鼎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弘盛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上海鼎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卓立推出的鼎藏艺术品展览中心在上海这片全球的投资热土上应运而生,联合北京,香港等地众多大型优质拍卖机构,为中国艺术收藏品爱好者提供

一个集展览,拍卖,评估和销售的艺术品交易平台。

公司下设艺术品部和资产部,经营业务包括艺术品拍卖和资产拍卖。艺术品包括瓷器、玉器、铜器、名人字画、碑帖、善本、古木牙雕、钱币、邮品杂项及当代书画。

上海弘盛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隶属于上海鼎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鉴于国内古玩艺术品市场

鉴定领域的现状,公司联合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著名鉴定专家,运用国

内外最先进的鉴定仪器和技术,集专家的经验,科学的物理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式为藏品进行鉴定

服务和市场评估,鉴定材料《青铜器鉴定技巧》。公司拥有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销售经营团队,上海弘盛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依托上海鼎藏公司强大的投资管理能力,并策划和成立了上海弘盛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进行多方位

展览、宣传活动,立足于上海市场,促成高效古董艺术品交流平台。公司以“依法经营、信誉至上

”为原则,以雄厚的人才优势,严谨的审鉴态度、高精的拍品质量、庞大的客户网络,受到社会各

界藏家的普遍认同。弘盛人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同时坚定不移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国际化的古董交流交易服务平台。联系人:黄敏(征集部经理)

手机:*** QQ:163806970

1公司特色:

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的鼎力支持,国内外高端客户的雄厚资金保证;

媒体宣传和网络展拍相结合,全方位布局拍前宣传推广;

搭建业内规模较大特色明显的拍卖广场,打造钻石级艺术品交易平台;

上海弘盛除以拍卖形式帮助藏家们达成交易外,公司还会组织和参与各类艺术品展览会,借助各种中大型展览平台来推广销售藏家的藏品。另外,公司拥有自己的精品展厅,凡高档藏品都可展出,供来访买家欣赏和购买。

本公司除服务费外免收一切拍前费用,拍后佣金优惠,流拍不收取任何费用;

凡属收藏精品,均可安排国家级权威专家免费鉴定,出具鉴定证书,在拍卖会上予以重点推介;凡参拍藏品都可在拍卖前展出,以此吸引更多买家购买并提高成交率。拍卖图录将发送给五百强企业家及各地商贾政要!在财富类杂志及各媒体重点推广宣传!

征集范围:

精品陶瓷:各代窑口及各代官窑器,以宋五大名窑、元、明、清官窑瓷为佳。

翡翠玉器:古玉,明清和田玉,A级翡翠为上.要求玉质佳、雕工精。

名家字画:古代及近现代名家书画,油画、水粉画及其他艺术形式不限。

杂项清玩:木牙雕、文房四宝,田黄,鸡血石,金银器,青铜器等。

明清家具:种材质的硬木家具,以紫檀和海南黄花梨为最好。

参拍流程:凡欲送拍品者,请将藏品图片发送到以下邮箱,注明您的姓名、电话,所在区域,我们会在三天之内给您回复。

联系人:黄敏(征集部经理)

手机:***

邮箱:1638069701@www.xiexiebang.com

QQ:1638069701。

第四篇:青铜器鉴定专家

青铜器鉴定专家

王立军,著名青铜器、佛造像、陶瓷鉴定专家,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收藏快报》专家委员会主任,北大资源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大量专著与论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实战中磨练出来的专家》,青铜器鉴定专家。王立军是个人物。人物不在乎你官大官小,钱多钱少,只要你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及横溢的才华,你就是个人物。

在南京,王立军的名气很大,同文化艺术沾点边的人大都知道有这么个人。在收藏界,乃至全国的收藏界他的名气也是响当当的。王立军与北京的马未都被称作“北马南王”,因为二人都是记者、作家出身,年龄相仿,能看能写,也都属于“小眼”系列,十分“聚光”,真货假货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每次到王立军家,总是宾客盈盈。有的来请他看东西的,有的来请他去讲课的,有的来推销藏品的,也有的来办事的,还有闲得没事做干脆来听他“神侃”的。王立军这个人很特别,无论你是手握大权的大干部,还是浑身是钱的大富翁;无论你是门口看大门的,还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远房亲戚,他都一视同仁。哪怕你是卖假货的“古董贩子”,他明明知道卖的是假货,仍然对你客客气气,笑眯眯地告诉你这是假的,如果来者实在困难了,他有时候也会留下两件来,回头当艺术品送给朋友……他家院子里停车是收费的,但你只要报上王立军的名字,门卫就会跑步引导你停车,分文不龋因为“从善如流,温厚和平”是王立军的座右铭,他和谁都处得好。他常说,人一辈子要多做善事,多积阴德。一个人品质坏,就是当了再大的官,挣了再多的钱,失去了人心,就一点价值也没有,开追悼会都没人去。有一个人去了,谁?你老婆,去干啥?因为家里的存折不见了……人混到这份上一点意思也没有!

王立军平时虽然很温和、很善良,但也有“发作”的时候。他是个敢说真话、直面人生、嫉恶如仇的人,也是个敢作敢为的人。有一次在大街上,他看见有三个人围打一个人,其中一个人抱起一块大石头对着那个小个子的后脑勺就要砸。王立军像猎豹一样冲上去一个“大蹩子”就将那个拿石头的摔倒在地,此时警车正好路过,几个警-察冲上来将打架的人全部揪上了警车,王立军自然也被拽了上去。结果围观群众将警车挡住了不让走,说那个高个子是“见义勇为”的,怎么也把他拉上去了。警-察搞清了情况,最后才把王立军给放了。事后公安局长给王立军打了个电话,对他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了表扬,说如果那块石头砸下去要出人命案了……

王立军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有些传奇。他插过队(三次),当过侦察兵,干过警-察,当过水手,做过作家,搞过外贸,也当过几年董事长,后来中央决定军队和公、检、法不得经商,他那个国安和金盾公司也就散伙了,他又回头当起了政法记者。二十世纪80年代,王立军就写过不少好文章,其中《逮捕令终于发出》、《闪电之战》、《猎鹰行动》(后改成电视剧《猎手夜半出动》)等一批报告文学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闪电之战》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报道了南京有史以来第一起持枪抢劫案,荣获了全省法制新闻一等奖,《猎》剧还获得电视剧优秀奖。王立军30岁时,全国有不少报纸报导过他,《新华日报》就以《正当而立之年——记青年作家王立军》为题大篇幅介绍过他。王立军与《神圣的使命》作者王亚平并称文坛“二王”,专写政法题材。尤其是他创作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沧海一粟》,在全国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模特儿**”,王立军直谏中央领导说明创作此剧的动机和理由,最后在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和邓大姐(颖超)、习仲勋、张爱萍等中央高层领导的过问下,电视剧才得以在央视匆匆播出。这一年《沧》剧得了个大众金鹰奖提名。不知何因,打那以后,王立军再也没有什么文学作品问世。笔者着实想打开其中的奥秘,但始终没有如愿,只是常听他讲“太累了……”!

也许是他经历的太多了,也许是他觉得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光怪陆离,看破“红尘”了,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所以才抛弃本来已取得的名利和地位,开始走上漫漫的收藏之路,对古代艺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说:“与人打交道是非太多,与古董打交道只有真假,没有是非”。也许这就是他心灵的写照吧!他认为历史很长,人生只是长河中的小浪花,转瞬即逝,很苦短,饿也不行,渴也不行,身上成百上千的器官,一个出了问题就会要你的命,人与人之间还整天斗来斗去的,真没意思。就是把全世界的金钱、美女都给你,你能活两百年?你就是再大的人物,死了也就死了,追悼会上亲戚朋友掉两滴眼泪,第二天就把你忘光了,即使想到你又怎样,你还能再坐起来?所以说,人与人之间没斗头……你好,我好,大家好!

王立军搞收藏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真东西较多,他买了100多个古盘,请张浦生先生过目,张先生一看全是真品,拍了一下他的肩头说:“小王,我发现你在这方面蛮有灵气的”。这一拍不要紧,要紧的是“小王”沿着这条路走了下去,这一走就近二十年。虽然他现在成长了、壮大了,他也不会忘记他的启蒙老师张浦生,还有史树青、徐湖平等一大批帮助过他的专家、学者。接着他在南京举办了一次个人“藏盘展”。展览规模虽然不大,但影响很大,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都知道南京有一个专收古盘的“金陵盘王”。他到北京,古玩店的老板一个个站在店门口迎接他,仿佛是在迎接什么贵宾,实际上是在迎接他皮包里的“人民币”。一次他花了十几万元买了十几个盘子,空姐以为他是搞餐厅的,也没有将这些盘子特别安排,一不小心给打破了,空姐没当回事,事后听说这是古董,空姐傻掉了,王立军笑笑,只说了一句“这些盘子与我无缘”,这事就完了,事后这位空姐成了他的好朋友,王立军就是这么个大度的人。刚开始收藏,他走过多次眼,但即使现在见到当年卖假货给他的人,他还是客客气气的。他认为,这只怪自己当初眼光不好,买一次假货,只当吃一次药,药吃得到位了,病也就好了。搞收藏的人谁没买过假货?买到假货不要紧,要紧的是能总结经验教训。现在藏界确实有不少自以为是的人,浑身挂满了假货,硬说别人都是“瞎子”,就是不会总结经验,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后还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人民币倒霉。

收藏越来越热,古盘买光了,王立军又转向了青铜器、汉式金铜佛的收藏,转眼又是许多年。后来他觉得光收藏还不行,要研究,要把自己多年来收藏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写出来供人们参考。如果光收藏而不去研究、探索我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赞美古代艺术独具匠心的智慧和才艺,使这些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激励人们爱国、向上,收藏也便没有什么意义,鉴定材料《青铜器鉴定专家》。因此他在江苏卫视《家有宝物》中提出了“仓库保管员”论,意思是你就是有再多再好的藏品,不去研究,不去展示,不去弘扬,不去与人们共享,你还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收藏家,只能是一个仓库保管员。他的论点在 收藏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连大名鼎鼎的主持人、演员王-刚也激动得直拍手。从那以后,人们不断地在报刊上、电视上看到他的文章,见到他的身影。他的文章不仅仅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赞美,还会以实践经验检验过的—些真理来阐述,纠正过去一些不一定是正确的,或者偏颇的、错误的,甚至是倒置的理论,调整过去人们对收藏及文物鉴定的—些并不客观的理念。如发表在《中国收藏》的《珐琅彩之谜》第一次对一些专家的珐琅彩观点提出疑问。虽然人们对这篇文章有争议,在他认为,自己不一定正确,属个人观点,事情往往越争越明白。因为我国的文物研究,改革开放后才百花齐放。文-革前,只有少数专业人员在忙碌,采用的只是古人留下的一些可怜的资料和实物,难免有失误。古人也是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改革开放后,随着最新考古发现,民间优秀藏品不断出现,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民间收藏家、鉴赏家、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过去的一些理论自然会受到挑战,这是好事。因为中国的历史太长了,宋人记载商人的事,就好比我们现在记载南北朝的事,也都上千年了,失误也是正常的,文物研究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不能迷信书,二不能迷信“标型”,三不能迷信古人,四不能迷信名人,要用事实说话,要用实践去检验真理。夏商周断代工程做得就非常好,200多个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努力,将过去的、现在的、可信的、不可信的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分析、验证,最终得出的真理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和典范。专业文博人员与业余鉴赏人员各有长处,大家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谋大业。

发表在《中国收藏》上的《战国龙头壶辩》对一些专家过分迷信“标型”,只重理性而不重感性,王立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标型”只能参照,不能迷信,这样容易将没有“标型”的宝物当成赝品;发表在《东方收藏》上的《书本理论质疑》,对目前市场收藏类的书过多过滥,有些人过分信书、照本宣科、按图购物的不良习惯提出批评;发表在《收藏快报》上的《鉴定鉴赏实录谈》,谈到了不能将鉴定与鉴赏混淆;《文物鉴定应感性和理性结合》将人们日常文物鉴定的方法总结成理论,受到人们的欢迎,许多网站收录了这篇文章;《青铜器仿制之我见》,详细地谈到了我国的青铜器仿制始于春秋,这个观点只是一些专业提过而已,也没有人去认真研究;发表在《收藏界》上的《佛像收藏之我见》,谈到了并不被人们重视、实际上十分瑰丽灿烂的汉传金铜佛的价值。即将在《收藏》杂志上发表的《见真也要鉴假》一文中,发表了他花重金购买的二十几尊高仿金铜佛赝品(第一批),提醒大家,不要以为没有见过的做得好的臆造品都是宝贝,与前面的文章中讲到的“标型学”中没有的就认为是赝品,进行了正、反呼应。可见没有很深功底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矛盾对立统一的力作的。

王立军之所以能写出一批视角与众不同、切中时弊,而且十分实用的文章,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另一重要的因素是他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政法工作使他整天处在分析推理和探索之中,培养他具有较高的思辩能力,他常说鉴定文物有时也像搞侦破一样,有时微小的蛛丝马迹就可以反映出这东西是真是假。早在十几年前,一位写过《人妖之间》的大作家就十分欣赏王立军的文笔,说读王立军同志的文章,就像听他在对你说话,朴实无华、娓娓动听,平常中又很富有哲理。一些报刊的编辑特别喜欢王立军的文章,一两个月见不到他的文章了,就会打电话去要稿,说他的文章语言节奏感很强,朗朗上口,不失幽默、诙谐、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王立军走入藏界,可以说给碧波荡漾的收藏湖面上投入了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由于他为人热情、豪爽大方、平易近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今天飞北方,明天飞南方,后天又因为他到哪都能给人带去快乐。十年来,他还创造了不少“奇迹”——《人民日报》曾用整版篇幅报道过他,这在建国五十年来是绝无仅有的;香港《大公报》也用整版的篇幅介绍过他的藏品。如果是别人可能会沾沾自喜,可他会拿着报纸对你说:“看看,现在看起来这两尊藏品可能是假的,自己能够批判自己……”。可见,他是个多么坦荡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他进步很快。作为民间鉴赏家,王立军第一位登上央视《鉴宝》栏目专家宝座,打破了专业人员一统天下的局面。他还不时地向摄制组推荐其他民间鉴赏家去当专家,并号召有关部门应重视民间鉴赏家,虽然这些鉴赏家没有什么委员、研究员头衔,但他们有很丰富的实战经验。国外的鉴定委员会一般是由专业人员、商人和民间鉴赏家共同组成。而我国的一些鉴定机构清一色专业人员难免偏颇,这方面要改革。此次《收藏快报》成立专家委员会,征求他的意见,进行了很好的尝试。2003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率专家到王立军府上,看了他的藏品和文章后,十分激动,挥笔写了“艺坛瑰宝——入立军《博艺堂》,所见藏品,如入宝山”。对王立军进行了褒奖,称他是我国南方最优秀的鉴赏家,是一面旗帜。的确,王立军的藏品十分丰富,不乏稀世珍品,对于这些藏品,他说老了之后,一部分捐给国家,一部分送给朋友,搞个希望小学,培养一下下一代,盖个敬老院,和现在玩的好的,将来都是老头老太,喝喝茶,下下棋,写写文章,等着去握毛主席的手;此外,王立军受聘担任多家报刊、电视台和拍卖公司的顾问、专家。对于这些荣誉他不屑一顾,他说这都是空的,他要为民间收藏和民间鉴赏家说几句话。现在国家对民间收藏还是有些地方不明不白,新《文物法》虽然颁布了,但有些地方官员头脑中还是左的思想严重:下岗工人跋山涉水,到农村收点旧货卖卖,养活了全家,既不危害社会,又不给政府添难,却把人家抓起来;古玩市场是广大收藏者业余生活的好去处,法律上得不到承认;在工地里捡几块被工人扔掉的破瓷片研究研究,愣称是出土文物,硬叫人家上交;家里珍藏的“珍贵文物”,不得买卖……总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事……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王立军强调说,其实收藏家很伟大,他们省吃俭用,将不少文物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国家需要的时候,慷慨捐给国家,你看看,国家博物馆中的很多国宝都是收藏家捐赠的。没有民间收藏家,不少博物馆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规模。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可国家有关部门根本不把搞收藏的放在眼里,一些不搞收藏的人对搞收藏的人不屑一顾,你见过哪级政府请收藏家上台为英模颁奖的?没有!这说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不少人的头脑中还很淡保有位外国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就说:“我们的马路也许没有你们的宽,我们的楼房也许没有你们的高,我们的汽车也许没有你们的豪华,但是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及丰富的文化遗产你们没有吧?”外国记者听后头点得像捣蒜。他又说:“就现实而言,我国不少方面已经落后于国外,值得骄傲的,除了历史还是历史。落后的原因与历史没有得到很好的弘扬有很大的关系,收藏家们正是在这方面进行努力,他们要求也不高,不想去颁奖,不想去剪彩,也不想去出风头;让那些企业家(哪怕是做伪劣商品的),让那些当官的(说不定第二天就被双规了),让那些明星(哪怕是逃税的,不给钱不上台的)去光荣吧,民间收藏家只要有一个合理的政策和宽松的环境就行了。

第五篇:青铜器鉴定方法

青铜器鉴定方法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青铜器鉴定方法。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手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 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这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对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的全过程,要有确切的了解。后代伪器的铸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铸造完全不同,因而伪器所呈现的铸造现象也不相同。观察是否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是的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事有

“线”,了就是看应该合范处是否留有对合的 范痕。在商周时代,任何一件青铜容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迹都有一定规格,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难免做到天衣无缝。有的器纹饰不多,表层互助组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攸 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但是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陶范法铸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早期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痕迹后。后期的失蜡法是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成后所显示痕迹,甚至倒使人误认为范线。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存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泥,在蜡片分块的以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错位的条痕,这一情况在青铜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经过长期文化腐蚀是不同的。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另一方面,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仿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这是一个先天的毛病,因而伪铸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伪品就明显地重于原器了。

伪器系新铸,经叩击后声音清脆,犹如新铜,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温孔,更少铜液灌注有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某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2.器形辨伪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它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如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握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矗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铸造的伪器,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杂拼,意在作奇,稀见为贵。直接铸造的伪器,有的器形或铭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样。如器形有所

本,但是却铸上了杜撰的铭文,或者铭文有所本,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拼凑改造的作伪,是水平很低的作伪,如果不仔细观察,也有上当的可能。这类作伪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产生新奇感,从而可以获得厚利。

3.铭文辨伪

宋代以来,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点是文字,当作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

文,往往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时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铭文方面,晚清是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

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主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这必须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所本,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4.青铜器声味辨伪

商周铜器多为铜墙铁壁锡铅合金,以手敲击,则发声清脆,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又未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混浊,也无土香味,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补的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这些只是一般规

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

5.青铜器铜质辨伪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三、青铜器的断代

唐代以前的铜器习惯上称为古代青铜器,其历史既久,发展变化也很大。从商代至唐代,各个时期的铜器在铸造工艺、花纹、铭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铜器的花纹,多为平纹、二层花纹、三层花纹的;图案则是被夸张与改造过的各种动物形象,如四条腿的动物,在有的铜器图案中被改为两条腿,有的动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纹等。平纹铜器的饕餮纹,在形象之间多以回纹填空,大空间填上大方空细回纹,小空间填上小方空细回纹,微小空间填上小点方细回纹或小长方空细回纹。二层花纹的纹饰多是窄而凸,常为夔龙纹,空间填上细回纹。三层花纹的纹饰在器物上凸起,旁边凹下去的空间填上细回纹,这是三层花纹的特点。三层花纹的铜器,多有起脊的,如商方鼎,四面是饕餮纹,口下夔纹,鼎腹中饕餮面纹,中间起脊,四角起脊,脊上有豁口纹。

商代青铜器有很多腹中是素纹的,边沿是夔纹及草龙纹,或凸起来的人面纹,还有兽纹、角叶纹、蝉纹、枭纹,等等。

商代铜器花纹的另一特点是阴-道深而底平,花纹非常规矩有力。商代初期铜器花纹糙而平纹多,多为薄胎铜器。中期母模型铸造无缝,花纹非常细致,细回纹填空,有的细如鬃毛。芝麻粒大的空间,也填上小点点长形或方形细回纹。

商代铜器的又一特点:方圆、卣、簋、壶等,足内多是平底,且有凸形网纹,网纹为菱形组合。

商代铜器上多有铜钉,这是器物铸造后,用铜水补孔形成的。商代铜器也有用分铸法的,但较少。如器物上的耳、兽头,可先分别铸好,再放在铸器模上,在浇铸器体时铜水便会将其与器体联结成一个整体。在商代还没有大、小焊接技术,以铜焊铜(即大焊)是战国以后才有的。

周代铜器从铸造工艺来看,比商代铜器粗糙,带铭文的较多,如周代的虢季子白盘,兽头环,平糙纹,铭文多达百余字。盂鼎,腹是至素纹,口下是兽面纹、夔纹,铭文达二百多字。此外铜簋、豆、等等,多数是糙纹,铭文二三十字的举不胜举。

春秋时代的铜器同西周铜器相近,但花纹已有所演变进化,出现了瓦棱纹、鱼鳞纹、蛇纹、爬兽纹,等等。

战国初期的铜器与春秋时期的类似,但到中后期就大不相同了。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鎏金、银的技术和镶嵌的技巧,在这时的青铜器物上右面发现旋工、铆钉、打眼的痕迹,也有了雕錾花纹及铭文的痕迹。

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花纹、铭文上看,各朝代交替时期的器物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到中后期,就逐渐分道扬镳了。

汉代青铜器很多都是素纹,大部分还是铸造的,也有的花纹、铭文是用錾子雕刻的。比如汉代的鎏金杯子、奁、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纹多是雕刻的。

汉代以后至唐代的铜器,铸造的花纹很多,其中有打料的铜、金、银器,并且也有了大、小焊的技术。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14 13:54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然而,最令广大收藏爱好者烦恼的是,市场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难辩,有人甚至将多年积攒的巨资付之东流。

据省文物专家介绍,眼下在文物市场上流通的古玩相当一部分为赝品。古玩收藏爱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难免上当受骗。那么,怎样才能摆正心态,游刃于古玩市场而不上当受骗?日前,记者进行了一番探究——

“仿古”与“作伪”是两码事

3月初,记者走访了数名省内知名的文博专家。提起古玩造假,专家们一直认为,首先要分清仿古与作伪的异同。

所谓仿古,是指后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制出来的品种。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学习前代和别家的长处,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在当时便有其他的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鉴定材料《青铜器鉴定方法》。二是慕古,即对古人的崇敬和钦佩。从古至今一直就有仿制古玩的风尚。

而伪作品一般出现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采取后加彩、后加年款、磨底、重组、作旧等方法,冒充真品。这种以追求纯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伪造,早已脱离了仿古,就是作伪。

专家认为,仿古品与作伪品虽都不是真品,但在价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仿制的宣德炉为例,其价值虽不如宣德炉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价值。而现代仿制的“宣德炉”,其价值当然大打折扣。

为了便于阅读,记者特地将古玩收藏分为四大类,一一请专家加以评说,希望能给广大收藏爱好者敲响警钟。

揭秘之一:仿制瓷器真假难辨

瓷器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让广大的收藏者防不胜防。一位已在收藏业内浮沉十年的贾先生为记者详细说了其中关节。为了收藏瓷器,他没少“交学费”。根据老贾的经历以及省文物专家的分析,记者大体将瓷器作伪分了几类。

1、新瓷老锔老贾第一次上当,就是花高价买了这种赝品。当时经验尚少的老贾,在北市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确定瓶上的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也是元代的。后来,找专家鉴定才知道是假的。

专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作伪手法。一般收藏者确定了锔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断瓷器的年代,上了仿制者的当。由于仿制容易,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

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贾与几个朋友一起去农村“搜宝”。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觉得比较有收藏价值,就买了下来。回来后和朋友仔细研究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这个碗的底儿是粘上去的!”

专家解析:这种方法也比较常见,因为瓷器底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所以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烧制成新的瓷器,再卖给经验不丰富者。

3、加彩“2003年,我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清康熙时期的五彩人物纹瓶,因为清代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数的大价钱。去年,家里着急用钱拿到拍卖行,人家说是假的,人物是新画的。”

专家解析:加彩这类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将无纹饰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绘,重新烧制而成;补损成新,即将古旧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处填上硬彩花饰,以此掩盖破损而成。但采用这种手法的并不太多,一是重新烧制时反而容易将瓷器烧坏,第二古旧的真品素瓷并不容易找到。

4、高仿真瓷据专家介绍,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伪登峰造极、自成体系。比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而硅橡胶翻模技术的运用,使仿品上的花纹与原物没有任何差别。面对这样的高仿真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很难分出真伪。

揭秘之二:书画市场鱼龙混杂

古画名作历来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也是进行艺术品投资的一个好项目,更是历朝历代造假作伪者的主要目标。鱼龙混杂的书画市场既是收藏爱好者淘宝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张先生对古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他走到哪儿都喜欢找找古书画,一些爱好收藏的朋友给他取了个绰号“寻画人”。据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介绍,张先生手里有上百幅比较珍贵的书画,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

书画作伪的方法基本可归结两大类:其一是完全作假,即运用勾、填、临、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创作”。此类方法因经常露出作伪者的笔意风格,破绽较为明显。但有些完全凭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书画风格如何,因为无法对证,反而容易骗人。其二是利用原画本身作假。多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这类作假的技术处理一般由装裱、修复的艺匠高手与画商或作伪画师合作完成。有时真假相掺,让人不易分辨。例如将通景条屏拆成单幅,手卷割成数段;或以大改小,杂凑册页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扫描,制作的假画,虽不易辨别,但在市场上非常少见。

揭秘之三:伪造古玉滥竽充数

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国人眼里,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造假者也正看中了这一点,打起了歪主意。

记者以打算入行学习经验为由,经朋友介绍,来到了皇姑区的一个小院,见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虽然他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可圈儿里人却都叫他光叔。

据说光叔的“独门秘笈”是作旧。在古董行里,作旧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旧的技术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专,活儿细。让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旧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这是个是‘雏儿’,什么也不懂,您给说细点儿。”带记者来的小朴向光叔解释着。光叔拿器桌上的一个佛头给记者看:“咋样?”“雕工出众,颇有神韵,但一看就是新作出来的。”记者乍着胆子,照小朴教的对光叔说。光叔看来挺得意:“哦,眼力不错,你再看看这个。”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记者发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头,和刚才的是一样的,只是处理了一下。”接着,光叔讲了“造”古玉的两个主要方法,一个叫“包浆”,一个叫“沁”。

“包浆”可以用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锄头木把,会形成一层光泽。这种光泽润厚自然,和木柄浑然一体,温滑如玉,这就是“包浆”。“包浆”短时间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种油漆、涂料能表现出来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柜子、老椅子,凡是被经常触及、摩擦的部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浆。新玉想要有包浆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两个月才能达到效果。“不瞒你说,刚才你看的佛头我晚上睡觉都搂着。”光叔诡秘地说。

“沁”比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东西,会在埋藏地下的岁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质(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质)会逐渐沁渗到这些东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认的痕迹。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尸棺中或尸棺旁的器物特征)等。即便是没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够上年代,也会出现自然环境留下的沁,这种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准的。仿造沁主要有烤旧和使用化学物质两种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红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烧做假水沁等等。

据光叔说,识别玉的新旧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时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蚀情况,看玉色。近现代制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时做得很像,但总是有区别。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颜色同我们所知道的标准作品颜色不一样,那就要认真分析这种颜色是我们所未知的古玉沁色,还是人工做旧,以此来判断作品的新旧。

揭秘之四:假青铜器蔚为大观

公元前21世纪,商周奴隶制社会,青铜礼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对于收藏界来说青铜器从来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几十件瓷器、木器、字画的藏家并不少见,而收藏几十件青铜器的人屈指可数。随着人们对青铜器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青铜器,有了市场,作假者便乘虚而入。

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青铜器收藏家黄德先生。黄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收藏经历,将青铜器作伪总结出四种方法:

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作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器上,这种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虑老锈、不看器型的初级收藏者。镶嵌老锈一般都选在口沿、纹饰、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这种作旧的鉴别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锈,而要整体上去鉴别器物真伪。而且,只要仔细把玩,就会发现锈会很不自然地脱落,所以比较好认别。

后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没有纹饰,后来刻上了花,雕刻细致入微。这种器物的鉴别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没有包浆和锈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浆肯定被破坏。另外,什么时期的纹饰应该有什么时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战国时期的纹饰,肯定是张冠李戴。

残器凑整器。在市场上,器型古怪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个鬲;把盆子改成爵等。这种作伪的方法在市场上见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东西时,买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贴老皮。做成一个新器物,用老皮根据真正器物的花纹刻出来,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东西贴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这种器物就要看胎里锈色和外皮锈色是否一样。

专家建议:求宝应有平常心

针对广大收藏者应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古玩市场,省文物专家建议,收藏者本身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总想拣个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为了养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赢利为目的,这样也不符合收藏的规律。并且这种侥幸心理就是给作伪者提供可趁之机。

此外,书本上的理论鉴定知识,与实际还有很大差距。不要认为自己读了一些有关鉴定知识方面的书籍,就基本可以辨别出真伪了,首先所读的书籍其准确度有多大无法确定,一些书籍上用的都是赝品的照片,这样就会对阅读者产生误导。其次,一件古玩如果没有亲自拿到手上看几遍,在感性认识上就永远有差距,很容易根据片面的经验做出错误的判断。

下载青铜器鉴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铜器鉴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铜器的鉴定

    青铜器的鉴定目录青铜器鉴定青铜器鉴定的涵义青铜器鉴定的基本方法青铜器仿制青铜器作伪历史辨伪基本方法1.铸造辨伪2.器形辨伪3.铭文辨伪4.纹饰辨伪5.材质辨伪6.声味辨伪青......

    中国青铜器鉴定实例 [本站推荐]

    中国青铜器鉴定实例作者:贾文忠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1-1ISBN: 9787800473166开本: 16开百分网内容简介在历时三年之久的辛劳之后,这本《中国青铜器鉴定实例》将要......

    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 李雪平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

    青铜器教案

    课题:青铜器——中国艺术文化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学习青铜器鉴定的意义及你是如何鉴定一件青铜器的

    学习青铜器鉴定的意义及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学习青铜器鉴定的意义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的国粹,中国的艺术品当......

    青铜器教学设计

    青铜器 一、教学目标 1.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2.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

    美术教案---青铜器(模版)

    课题:《探密青铜古趣》授课人:傅婉君 班级:四年(1)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分析青铜器中的器型、纹......

    甲骨文和青铜器.反思doc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