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
亲近社会
第一课成长在社会
教学目的:
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会熟悉,同时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考纲要求:
考点32: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第8课)及其重要性,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梳理知识:
1.感受社会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1)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野蛮时代到创立古代文明,从古代文明发展到现代文明,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前面发展的过程。
(2)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多角度举例)
①经济建设:长江三峡大坝建成;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等
②政治建设: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城乡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发展;党政廉政建设得到加强;取消许多行政审批项目等
③文化建设:“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水稻杂交技术的成功研制;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在外国许多城市举办中国文化艺术节活动;“神州”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
④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人们往往从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政治生活日益扩大)2.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1)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2)问题:人口问题突出、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
(2)影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影响着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
①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重要意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 1
民幸福的重要保证。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
(2)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5.关心社会的意义及要求(1)意义: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积极关心社会发展是现代人应有的品质。②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③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有助于我们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①作为青少年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可以从关注时事政治做起(通过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等途径)。②关心祖国建设项目 ③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以健康的心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6.亲近社会的意义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2)我们唯有积极主动地亲近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奉献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7.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
(1)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积极主动地关心集体、关心社会。
(2)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3)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学生要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亲近社会、服务社会。(4)必须自觉服务社会。
8.我们为什么要自觉服务社会?(或自觉服务社会的意义)
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美好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曾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过帮助,也应该以积极的方式回报他人和社会。
(1)自觉服务社会有利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奉献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自觉服务社会是亲近社会的重要表现。
(3)自觉服务社会可以展示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爱心,逐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9.自觉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
(1)首先必须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承担责任不仅要分清主次、轻重,更要付诸行动。(2)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如: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照顾老人与儿童;自愿清理社区卫生死角等)
(3)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4)在祖国面临危难时,再他人面临险情时,能够不畏牺牲,挺身而出,患难与共,英勇 2
抗争。
10.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
(1)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积极服务社会,热情关爱他人。如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照顾老人和儿童;自愿清理社区卫生死角,经常为群众提供家电维修、普法宣传、文艺演出等服务。(2)在祖国面临危难时,再他人面临险情时,能够不畏牺牲,挺身而出,患难与共,英勇抗争。
11.社会公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含义: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2)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12.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1)遵守社会公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2)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3)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4)形成讲公德、讲文明的社会风尚,对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对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六国论》复习教案
《六国论》复习教案
上课时间:10.11 总课时:36-37课时(两课时)复习目标:
1、能写出“暴、当、厌、无” 四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
2、能写出“其实、祖父、至于、智力、故事、再” 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
3、能写出“兵、暴、事、犹”等词在句中的不同意思
4、能写出“日、下、完、义、终”等词的活用情况和意义;
5、能辨析“而、以、为、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6、能准确翻译课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式。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齐读课文,熟悉回顾课文内容。(3 分钟)
二、学生做学案中文言实词练习:(6 分钟)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名词作动词。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4)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三、学生上黑板板演以上内容,教师点评、集体订正。(4 分钟)
四、学生做学案中文言虚词练习(7 分钟)1.而
(1)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2)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虽
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
(5)连词,表承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之
(1)结构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3)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
(4)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国家”)/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3.以
(1)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介词,把。举以予人
(4)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2)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2)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6.则(1)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连词,那么。则秦之所大欲 7.与
(1)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
五、学生上黑板板演以上内容,教师点评、集体订正。(5 分钟)
六、学生看学案中文言句式,教师讲解(5 分钟)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七、学生做学案上的翻译题(3分钟)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译:比较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相比,它的实际数目要多到百倍。六国诸侯由于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
八、学生上黑板板演以上内容,教师点评、集体订正。(3分钟)
九、课堂练习(2分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大概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C.成以其小,劣之。D.英雄乐业。
3.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4.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渔人甚异之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十、讲解练习(2分钟)
十一、课堂小结(5分钟)
1.B(“厌”应译为“满足”。)
2.B(例句与B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3.D(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A项中“以”释为“凭借”;B项中“以”释为“以致”;C项中“以”释为“拿”。)
4.C(C中“异”解释为“以„„为异”,是意动用法,A、B、D项中加点字为使动用法。)
《六国论》学案 复习目标:
1.会写出“率、盖、暴、举、厥、判、得、与、速、革、殆、向使、积威、攻、洎”实词 词义。
2.会写出“其实、祖父、然后、至于、智力、故事”古今异义。3.会写出 “厌、无、当”通假字。
4.会写出“亏、完、大、理、义、后、却、终、事、礼、日、”词类活用。5.会写出“为、以、而、其、之”虚词词义 6.会翻译重点句子。
一、给加点词注音。
六国互丧
暴霜露
洎
草芥 削割 与嬴而不助五国
下咽 胜负之数 思厥先祖父 赂秦 革灭殆尽
二、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率赂秦焉 盖失强援 暴霜露 举以予人
思厥先祖父 强弱胜负已判矣 此言得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始速祸焉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秦以攻取之外 洎牧以谗诛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下。
1、暴秦之欲无厌。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与秦相较。
五、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则获邑[小城镇],大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解释下列虚词的含义。为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国者,无使[自己]为积威之所劫哉!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取得]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而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更加,越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三胜。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七、翻译下列句子。(特殊句式请指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八、教师课堂总结点评,集体订正(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判读)
九、课堂总结(4分钟)
1、通假字我会了
2.词类活用我会了
3.古今异义词我会了
4.多义词我会了
5.特殊句式我会了
6.我还有哪些没有掌握
第三篇:复习课教案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读小诗的过程中,准确识记“六、七、八、九、十”,正确书写“
八、十”。(重点)
2.在区别比较三组形近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准字形特点,提高识字、用字的准确性。(难点)
3.正确、美观地书写“二、三、十、禾”四个字,掌握汉字笔顺“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书写规则,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重点)
4.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图画大致了解古诗描述的内容,背诵古诗。(难点)
5.和大人一起朗读儿歌,明白儿歌主要描述的是什么故事,并受到一个人在家不要轻易给陌生人开门的安全教育。
6.感受中国语言的趣味和魅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兴趣。课前准备
1.带有插图的课件。(教师)
2.“六、七、八、九、十”字卡。(学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引言:(课件出示语文王国图片)语文王国趣味多!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语文王国去做客。设计意图:从情境入手,上课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带着积极快乐的情感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1.情境活动,趣味识字
1.引言:孩子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语文王国的城门外,看,漫天雪花也挡不住那里的居民迎接我们的热情,听,那个孩子在吟诵什么呢?(动画演示:漫天雪花中一个孩子在吟诗“一片两片三四片„„”)
2.教师放大动画音量,引导学生和动画里的孩子一同诵读小诗。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这首小诗,指名领读,小组练读,齐声诵读。
4.小组交流:你从这首小诗中读懂了什么? 5.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我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雪花。“一片两片„„”是说雪花很多很多;雪花遇到水就化了,所以是“飞入水中都不见”。
(2)我发现这首小诗中有很多数字,“
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6.教师利用课件圈出10个数字,交流识字:
(1)你认识哪些数字,到前面指一指,再领大家读一读。(2)还有哪些数字不认识,指给你的同桌或者小组同学看,请他们教教你。
(3)你认为哪些数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请你到前面指给大家看,并领读。(4)开火车读数字,并组词语,或者说一句话。7.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书写内容,交流写字:
(1)你会写哪一个生字?它的笔顺是怎样的?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把你观察到的和小组同伴说一说。
(2)学生先描红,再练习书写。
(3)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作品,师生评议:哪一笔写得好?好在哪里?
(4)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借助情景动画,引领学生在趣味中体会小诗的内容,在跟读中认识生字。在此基础上的认字和写字都是以“自主交流、活动探究”的形式完成的,既提升了识字实效,又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三、情境活动,对比差异
1.引言:瞧,天晴了!汉字王国的居民们在欢迎我们呢!(课件出示6个居民,身上分别写着:人、天、口、田、日、目。)
2.小组交流:看,每对双胞胎兄弟长得都很像,你能区分他们吗?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书空练习。预设:“人”和“天”——一个“人”伸直胳膊,头上顶着一块木板就是“天”。一“人”不变,二人为“天”。“口”和“田”——张开“口”,里面没有东西。“田”地中间有交叉的小路。“日”和“目”——太阳有一个中心,所以“日”里有一横。“目”是人的眼睛,眼睛里有两滴眼泪,所以“目”里面有两横。4.巩固应用:请同学们大声说出这六个居民的名字,并选择喜欢的一组居民,分别组词语或者说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读读比比,了解汉字形近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白只有仔细观察汉字的字形,才能把汉字写得准确无误。
四、书写提示,指导规则
1.课件播放动画。汉字王国里的教书先生正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字“
二、三”,学生认真观察教书先生的书写顺序。
2.集体交流:这两个字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上“先”“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来回答。
3.教师小结:书写汉字的第一条笔顺规则就是“从上到下”。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字“
十、禾”,学生观察后交流:这两个字分别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5.教师小结:书写汉字的第二条笔顺规则就是“先横后竖”。6.互动活动:我们在写汉字的时候,除了要根据正确的笔顺规则认真书写外,还要注意书写姿势。什么样的书写姿势是标准的呢?请大家一边做动作,一边说。7.学生自主练习,先书空,一边书空一边说笔顺规则,再描红,最后练写。注意坐姿端正,握好笔。
8.利用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针对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笔画书写的长短进行点评。
9.教师小结:要想把字写得美观,不仅笔顺要正确,同时要注意笔画的位置,书写的长短等,这样才能把字写得美观、大方。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写字姿势是否正确,学生写字的基本技能是否掌握,从细节之处明确要求,严格要求,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五、诵读古诗,日积月累
1.教师播放教书先生正在教孩子读古诗《咏鹅》的动画视频,会读的同学可以跟着视频一起诵读。
2.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3.小组交流学习情况,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4.教师播放教书先生读古诗的视频动画,组织学生模仿教书先生的节奏和语调练习诵读。
5.想象交流: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写的。他在写这首古诗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课件播放《咏鹅》画面,学生一边欣赏,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齐声诵读,背诵古诗。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学前基础差异较大,如果仅仅停留在背诵古诗的层面上,必定让一部分基础厚实的孩子没有“食物”可吸收。此环节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构建画面,理解诗意,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所收获。
六、共同阅读,作业拓展
1.引言:下课了,汉字王国的小孩子们在一边拍手一边读儿歌呢!2.课件播放《小兔子乖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儿歌里都有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自由读《小兔子乖乖》,遇到不会的字可以圈起来,问问老师,再多读几次。
4.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5.思考交流:第一次,小兔子为什么不开门?如果你就是小兔子,你怎样说这段话?第二次,小兔子为什么开门了?如果你就是小兔子,你怎样说这段话?
6.分角色朗读。
7.讨论:如果你遇到和小兔子一样的情况,你怎么做呢? 8.布置作业:回家和父母一起分角色表演这首小儿歌。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虽有些小,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充分给予他们思考、表达与交流的空间。在交流中丰富语言,在交流中感悟内容,在交流中明白道理。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识记生字,并初步了解什么是量词,积累词语。(重点)2.进一步熟记字母表中的大小写字母,并能一一对应。(重点)3.初步学会通过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4.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图画大致了解古诗描述的内容,背诵古诗。
5.和大人一起朗读《阳光》这个小故事,明白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并知道阳光的无私和珍贵。(难点)课前准备
1.带有“一辆车、一匹马、一册书、一支铅笔、一棵树、一架飞机”这些插图的课件。(教师)2.了解阳光的作用。(教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语文园地二学习,这个园地里有好多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想)我们不能只看,还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图片上画的是什么,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从图画入手,用充满诱惑力的语言,针对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的特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使学生带着积极快乐的情感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二、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1.识字加油站。
(1)指名让学生说一句话,教师相机纠正。(课件出示:一辆车、一匹马、一册书、一支铅笔、一棵树、一架飞机。)(2)出示量词词组,学生认读。导学:句子大家说得不错,老师这还有几组词语,你们能读准吗? ①根据拼音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读准“匹”“册”“支”。②说一说怎样识记这些字。
(3)知道什么是量词,并能自己说几组量词词组。
预设:一朵花、一块橡皮、一根跳绳„„ 2.展示台。(1)说一说你除了在课堂上跟老师学习了一些生字,还在什么地方认识了生字。预设:电视上、商店里、大街上、课外书上„„(2)识记新词语。导学: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新伙伴。(出示音乐、美术、写字等课本的图片)你们认识他们吗?他们的本领可不小,他们不仅能教给你们本领,还能教你们识字呢!你们看: ①出示词语,借助拼音读一读。指名领读。②说一说这些词语你在哪本书上见过。预设:数学书、美术书„„ ③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算”“姿”“尊”这几个字是平舌音;“式”“势”“重”这几个字是翘舌音。④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⑤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好方法。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图画引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通过教师的引领,不仅把读词与认知事物结合起来,而且能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
三、细心观察,巩固识记
1.找一找,连一连。(1)复习背诵字母表。①指名按顺序背诵。②全班按顺序背诵。(2)出示大小写字母,学生说一说怎样连能又准又快。(按大写或小写字母的顺序先找、再连。)(3)动手连一连,师生评价。(4)找朋友游戏。
2.读一读,想一想。(1)出示“日”“寸”,读字组词,简单说一说每个字的意思。(2)给这两个字加偏旁,组字并组词。(3)分别说一说带有“日”和“寸”的字的特点。设计意图:音序查字法是一年级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熟记字母表的顺序,记住字母的大小写形式。学生以后查字典时就能更快地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字母的位置,为下面学习音序查字法打下基础。
四、诵读古诗,日积月累
1.听古诗《春晓》的配乐朗诵录音,会读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诵读。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小组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4.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老师进行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5.结合插图,想象交流。导学:这首古诗的作者李白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读着这首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预设1:听到窗外悦耳动听的鸟鸣。预设2:听到夜里沙沙的风雨声。预设3:看到了满地的花瓣。„„„„
6.齐声诵读,把体会到的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读出来。7.背诵古诗。设计意图:通过录音以及教师的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想象画面,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汉语拼音测试》检测讲评教案 【教学内容】汉语拼音试卷分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讲评试卷,检查出学生不理解或没掌握的知识点,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2)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的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在答卷时要认真审题,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拼音的书写与读法的掌握。【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课 型】试卷分析课 【教学过程】
一、试卷分析:
本份试卷共有十一道大题和选做题一道,共计110分。这是孩子们进入小学以后进行的第一次测试,所以不少学生还缺乏试卷答题的技巧,还没有养成老师读题时要听的习惯,自己也没有意识去读题目,做题目比较盲目。学生还没有考试测验的概念,部分学生做做玩玩,以致于时间到了,还剩下没有完成的题目。试卷总体难度不是很大。
二、改正试卷
1、试卷在前一天已经下发,孩子们都已经把试卷拿回家了,有部分孩子已经在家长的指导下改正了试卷中的错误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改,是粗心错的学生一意识到错误自己也改正了,也有的学生时真的不会,需要老师给与帮助指导。
2、让孩子自己看一下错误的题目,出错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分析错误的原因,到底是粗心的问题还是真的不会做,还是应该会做但是不会读题目。搞清错误的原因。
三、试卷分析。
1、出示第一题
(1)默写16个整体认读音节,告诉学生要按顺序填写。(2)找找自己错在什么地方。部分学生漏泄,部分学生写错。(3)请填写全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经验。
(4)教师总结。我们在做练习的时候,首先要看清题意,思考一下,做的时候要认真,做完了还要认真的检查,轻轻地读几遍,看看是不是都对了。
2、出示第二题。
(1)按字母顺序连一连。这道题做的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连线。(2)让学生按顺序背诵声母表。
3、出示第三题。
(1)认识题目,把拼音宝宝送回家。
(2)认读题目里的拼音。要让学生分清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3)指名背诵整体认读音节、韵母。
4、出示第四题。
(1)读音节,看看是否正确。主要考察学生标调的掌握,及拼读。(2)让学生一人判断,一人做评价。然后师生集体订正。
5、出示第五题。
(1)填空,告诉学生,已经有声母的要要补上韵母,韵母一般有声调的。没有声母的直接补上声母,声母上不用加声调。(2)师生共同认读音节。
(3)分清声母和韵母,题目上到底要他们补上什么。
6、出示第六题。
(1)认读音节,选择正确的。(2)齐读音节,指名选择,全班评判。
7、出示第7题。
(1)先拼读一下下面的音节,再看图,看清楚,对应上了再连起来。(2)连好后要检查一下,不可以漏连。(3)要用尺子连,这样连起来的线才直才好看。
8、出示第8题。
(1)选择正确的字打对号,部分学生不懂题意,两个音节后面都打了对号。
(2)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类似的题目考考学生。
9、出示第九题
(1)看生字写音节,这道题较难。部分同学写错,部分不写,还有一部分是个别音节出错。
(2)音节的书写要多培养学生练习写。本题老师读学生写音节,然后集体订正。
10、出示第十题(1)看图填序号。
(2)好多学生不读题,不知道怎么做,在括号里乱写。(3)让学生齐读句子,找出相应的序号。
11、出示第十一题
(1)读短文,填空。老师读题时他不认真,以至于一字没写就交上来了。这是个别学生。(2)指名读短文。
(3)齐读三个小题,一一讲清题意,指名回答,师总结。选做题:
个别同学没听清题意,乱涂色。
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音节,齐读。集体订正涂色是否正确。
四、总结以后复习和答题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书写需要继续加强。
措施:把“端端正正地写字,写端端正正的字”落到实处,咱们共同教育孩子提笔即是练字时,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孩子们不会考试。现在考试不光是考知识点,更是考做题习惯,细心程度。
措施:正确的做题习惯是:提前复习,准备好考试用品,削好的铅笔、橡皮、尺子。(1)写班级、姓名。(2)初步全篇审题,做到心中有数。
(3)按顺序做题,听清老师读题,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然后再做题做题,(不同的题有不同的做题技巧)。注意卷面整洁。(4)做完检查这一题。
(5)认真听下一题要求。(没写完上一题也要认真听,并在以后的考试中加快做题速度。)
(6)全卷做完,再认真检查全卷。(7)核实内容、姓名书写无误,交卷。
很多孩子丢题、丢声调符号的原因就是还没学会正确的做题方法。我们共同培养,让我们做到家校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
五、作业:
默写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讲评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评试卷,检查出学生不理解或没掌握的知识点,做好查漏 补缺工作。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的原则。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在答卷时要认真审题,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字母表、选词、阅读
教学难点:阅读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课 型:试卷分析课 教 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试卷分析,简介全班考的总体情况
1、本次考试的内容分为七项内容,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考查字到词,从词到句到篇,以及音序查字法,始终紧扣本单元教材与生活的实际。
2、从学生的总体成绩来看,比上单元有所进步。本次考试共 47 人,最高分 100 分 3 人,最低分 77 分,90—99 分 39 人,80—89 分 4 人,70—79 分 1 人。平均 分 94.6 分,及格率 100%,优秀率为 89%。
3、自己在心里估算一下,我大概在班里的什么位置,顺势表扬进步最大和优秀 的学生,鼓励退步较大的学生要“加油”。其实一次考试并不代表什么,成绩只 属于过去,考得比较理想的可不能骄傲,可以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再学学另 外的考题小窍门。没考好的也别灰心,想想自己错的原因在哪儿,下次注意不再 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
二、订正过程:
(一)学生自由翻看试卷,注意一下哪些题型是较常见的; 哪些题型是比较新颖,哪些是 比较陌生的;哪些是不该答错而答错了,找找自己被扣分的原因在旁边写一写,同时订正一些较简单的错题。
(二)讲评试卷,查疑释疑
1、学生订正错题,同时观察分析:哪道题最容易出错或哪道题需别人帮助的。
(1)发现一下你错在哪儿?为什么错?
(2)谁全对?请做全对的同学说说当时做这道题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好方法 吗?
(3)老师补充归纳出一些做题的方法:去同存异法进行分析判断,填好后再读 一读,可以检查自己的对错。
(4)用上这些方法再来选择一下 过渡:我们说,做题啊,也有小窍门,好方法。读书也一样的,边读边想就是好 方法。下面,我们一起去看阅读理解的第一篇短文。
3、投影出示第七题短文
(1)我们拿到一篇文章,要先干什么?(同桌讨论)
(2)老师总结归纳做题步骤: 一读。边读边标上小节号,不能标落了,再想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读。读文后题目,提高速度,以防漏做。三读。带着问题再读短文。想想要做的题目在短文的哪一段内容中,然后完成短 文练习,每完成 1 小题,就在序号上打上小√。四读。要求不出声,再静静地默读短文,检查做得是否正确,有没有漏做了。
(3)交流分析,订正错题 过渡:你看,你们多棒,边学边就给用上了,有收获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其实,多读课外书多积累,收获会更多的。
三、总结: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今后准备怎么做?(指名较多孩子回答)是呀,平时的练习和试卷中,我们大家如果都能做到用心审题,细心答题,有心 检查,那一定能向你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努力、努力再努 力;加油、加油再加油;我们是最棒的!
四、反思:
1、继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音序查字法,特别是大小字母表的掌握。
2、要加强同音字的区别。
3、加强阅读训练。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检查的习惯。
第四篇:《短文两篇》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题目解释:
《答谢中书书》中的“答”是答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徴,作者的朋友,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指书信。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注释:见教材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啼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二、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2、一词多义: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②与朱元思书(给)
③与时俱进(和)
三、内容分析:
1、总领全篇的是哪一句?
2、作者是怎样通过时空转移、视角变换来描写景物的?
3、面对眼前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当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两岸石壁,五色()。
青林翠竹,四时()备。
晓雾将(),猿鸟乱鸣;
夕日欲(),()竞跃。
未复有能()其奇者。
2、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3、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4、默写课文。
五、知识扩展:《答谢中书书》练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
书:
⑵五色交辉
辉:
⑶四时俱备。
时:
⑷晓雾将歇
歇:
⑸夕日欲颓
颓:
⒉“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⑵发挥联想,描述第5句所呈现的景象。
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⒈⑴书信 ⑵辉映 ⑶季 ⑷消散 ⑸坠落 ⒉跳 山川之美景 ⒊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⒋写出跃的状态,争《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苏轼
一、复习目标
1.诵读文章,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重点内容,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重点: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以及重点句子的赏析。
三、复习难点: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对“闲人”四个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水调歌头》沙画欣赏导入:现代年轻艺术家表现的是古代名家名作,看来诗词与绘画是相通的。有句话说的真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不过让我们更加感兴趣的是现代的艺术家表现的却是古代的名家名作。看来这个苏轼还真了得。下面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这个伟大的苏东坡吧。
2、简介苏轼。他的诗词赋、以及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十分突出,被评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其政敌以苏轼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借口,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逮捕,让他险些丢了性命。苏轼被贬到黄州四年后的某天夜晚,被美妙的月色吸引,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传世名篇,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4.简介苏轼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陷害,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5.生交流重点字词复习情况。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字词,并加以解释。6.师生交流重点语句翻译情况。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两句话,并加以翻译。7.重点问题交流,然后加以明确。
(1)、苏轼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散散心;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赏月。
(2)、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苏轼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营造出一种空明的意境;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景象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清澈透明、了无尘俗的心胸。中考链接: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明确:用比喻来描写月色下的美景。积水比喻月光,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竹柏影。
8.简单赏析几幅“空明”之景色图。9.情感体会和感悟。请思考。
苏轼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交流后明确:月色入户——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悠闲自适的心境。中考链接: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3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闲人”多层次解读:
(1)、闲杂人:无所可做的一类人;(2)、悠闲自适的人:心境平和的一类人;(3)、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志趣高雅的一类人;(4)、超凡脱俗的人:心胸了无尘俗的一类人。
整句话很精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也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抑郁孤寂,还透出某种超越于尘俗之上的自慰、得意之情。11.小结1: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12.小结2:整节课我们学习了:重点字词、重点语句、思想内容、情感体会、名句赏析。
13.与学生交流《闲人》读后感。14.布置作业:自选一个角度写一则心得。
第五篇:《水调歌头》中考复习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杨 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2)诵读品味法。
2、教具准备:电脑、PPT课件等。
3、教时安排:1教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
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
1、字__,号__,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另七人为唐代的__、__和宋代的__、__、__、__、__。
2、他的诗和__并称“苏黄”;他的词和__并称“苏辛”;散文与__并称“欧苏”。
三、读背并默写古词: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解释词语:
归去:回到天上去
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这里指月亮
五、疏通词意: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
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上阕→望月(写景)→写词人月下饮酒问天,由幻想超凡脱俗到对人间生活的喜爱。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下阕→怀人(抒情)→写问月怀人,由感伤离别到为离人祝福。
六、问题探究:
1、小序有什么作用?
①点明作词的缘由:怀念弟弟子由、时间:丙辰中秋夜晚; ②领起全篇。
(过渡语:词的上阕,词人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
2、“起舞弄清影”中“弄”字用的好,好在哪儿?
“弄”表明舞姿不断变化,使人想象舞姿的曼妙美好,表达对月色、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试从描绘画面、炼字等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画面: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正思念亲人的不眠之人。
炼字:“转”、“低”表示月光的流动,暗示夜已深,“照”引出月下无眠之人。几个动词既是写月,又写月下之人,抒发作者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赏析。
①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有欢聚,也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也有缺,这本是自然规律。
②情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无奈的复杂感情。③启示: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人生,面对挫折。
5、试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怀。
6、全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全词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祝福,体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乐观的情怀,流露出千百年来天下离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的共同心愿。
七、理解默写:
1.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词中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表现词人对天下离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苏轼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永远的明月,永远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