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5篇)

时间:2019-05-15 05:0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4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4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篇:14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附件14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它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它通过对宽泛的、基础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技术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全面推进我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特色、有个性地发展。课程实施中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要强调学习中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融入教学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4.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课程内容要注重基础性、通用性和先进性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5.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充满探究、生动活泼、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通用技术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加强对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认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各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与运用过程。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亲历过程、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以及技术素养的养成和技术能力的发展。二.课程目标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发展为目标。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落实总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以下五方面能力的培养: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具体目标,在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贯穿过程始终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是技术学习领域的一个学科,课程由9个模块构成,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7个(表一)。表一通用技术课程结构 领域

科目

必修

选修

必修模块

学分

选修模块

学分

技术

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2 2 2

1.电子控制技术 2.家政与生活技术 3.现代农业技术 4.简易机器人制作 5.服装及其设计 6.建筑及其设计 7.汽车驾驶与保养

每模块 2学分

1.必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2个必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即“技术与设计1”是“技术与设计2”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感受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对技术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初步掌握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方法、表达方式和操作程序,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知道如何对技术设计及产品进行评价,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基础知识,培养相应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

“技术与设计2”是在“技术与设计1”基础上的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技术设计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模块,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这些技术设计专题模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科学基础和广泛的应用性,实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选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条件,为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其内容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技术经历,发展他们的特长。供学生在修习必修模块之后根据兴趣和条件选择。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产品进行一些简易的技术试验,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意义、更富有趣味的技术问题。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 立足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建筑技术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该模块人文内涵丰富,实用性强,设计和制作内容简便易行。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的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机械传动。该模块给学生提供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方法进行设计、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 以较为先进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现代农业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农业技术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可供选择学习的6个专题,它们是: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 以家政与技术的联系为基点、旨在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该模块紧贴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有趣,设施要求低。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 旨在通过学生对服装的认识、欣赏、设计及简单制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强审美和造美能力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该模块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侧重于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二.课程设置及修习要求 1.课程设置

我省在高二年级开始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修习《标准》要求的“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高三年级则与信息技术课程通盘考虑,选修一个模块。具体指导方案(表二)。学年

学习领域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年 总学分

模块

学分 周课时

模块

学分

周课时

第二学年

技术

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1 2 2

技术与设计2 2 2 4

第三学年

第三学年自主选修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在两门课程中任选一个未修习的模块修习2学分,课时2课时。

表二通用技术课程设置指导方案 2.修习要求(1)《标准》中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通用技术课程至少要修满4个学分,对通用技术课程感兴趣和有潜能的学生可以再增加选修若干模块获得学分,总学分为4+X。

(2)学生修习了“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后,获得4学分,达到高中毕业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模块。

(3)学生在修习必修模块之后,可根据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选修模块学习。学校要创造条件,逐步开齐选修模块。高三年级可与信息技术课程通盘考虑,选修一个模块。

(4)修习选修模块4“现代农业技术”时,只需任意选择6个专题中的2个,即可获得该模块的2 个学分。第三部分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程教学实施途径

1.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利用好教材实施教学

教师应深刻地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理解教材设计和呈现方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本市、州选定的教材为主,参考其它版本的教材、有效地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实施教学。教师要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程内容的自主创造为前提,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之一加以利用;带领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与研究,深刻理解技术的本质,在开发更具适合性、针对性的课程资源上有所开拓和创新。2.重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实施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最佳的解决教学问题之方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表述(尽量运用行为动词描述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可以判断教学是否有效。要注意“目标”与“目的”的区别,目标的表述应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全面、完整、明确、具体,让学生知道该堂课的具体目标。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策略,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方式的设计,明确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注重探究实践教学。3.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技术活动中的核心过程。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亲历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设计活动。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全员性参与,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兴趣和研究愿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使其主动、有效地参与设计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其次,要强调学生的全程性参与,即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方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为此,教师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注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运用各种技术交流和评价手段丰富设计过程,以促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4.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

技术思想和方法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精心挑选一些体现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技术设计实例,引导学生应用技术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去体验、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真谛。

5.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思想和原理,利用技术性操作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技术试验有多种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试验方法,如对比试验法、析因试验法、性能试验法等;要加强对试验过程中目的的确定、任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仪器的选配和校准、数据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密切注意个中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引导学生做好观测记录,抓住有价值的资料,力求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和负责的科学态度;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试验中进行合作性学习,积极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的意识。技术试验往往会有失败,要积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意志。在教学中进行某些规定的技术实验时,若因仪器设备不足等原因而在实施上造成困难时,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自行设计类似的试验项目来替代,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6.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模仿方式适用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等技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全体成员的作用,注重分工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培养学生协作、沟通的能力及共同奋进的团队精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采用项目实践来满足学生的兴趣,来发挥其技术学习的主动性。7.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技能操作方法教学和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等多种方式,及时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辅导过程中,要对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给予分析和方法上的指导,防止出现教师代替学生操作的现象。8.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要积极创设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在构思方案、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9.注重校本研究

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研人员的作用,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研究、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10.重视技术文化的教学

技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技术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课程中蕴含的鲜活的技术文化,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悟,获得对技术的完整和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技术文化教育应有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技术素养。

11.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在进行观察、调查、设计、制作、实习、试验等活动中,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尤其在操作时,注意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发生意外伤害等。二.教学资源建设

1.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引领教学的实施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通用技术课程最重要、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始终把《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重要的和必须充分利用的通用技术课程文本资源,通过对它们的解读,领会其深刻含义,用以引领教学。学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有计划地配置技术课程文本资源,并使它们得到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2.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建设实验场地 为保证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应依据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要求配备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仪器和设备。在规划和配置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设备工具与教学材料时,应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倡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废弃物等,制作可替代的简易仪器、教学设备、教具、学具等,要注意选用无毒无害的材料,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要保证对学生的安全。

学校要充分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及信息技术等学科实验室的场地、设施、工具、仪器等,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服务,还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使用的土地或劳动实践基地,开辟通用技术课程实践园地,如种植园、饲养基地、农艺园地或新技术试验基地等。利用案例展示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相关技术 积极建设和有效利用物质资源,学生在相应的实践中体验技术过程。教师还需多收集相关技术设计实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展示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相关技术。4.广泛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合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师资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应依据省教育厅有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师资配备的文件精神,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并注意开发与利用其它人力资源。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教师要充分利用“四川省高中新课程”网络平台上的各种资源为通用技术课程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学校和教师要注意开发和利用高等院校、中职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设备、器材、基地等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形成资源的有效共享的局面。三.加强教学研究,保障课程健康发展 1.建立省、市、县(区)、校四级教研机制

各市(州)应建立通用技术教育研究室或设立通用技术教研员,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省、市(州)、县(区)通用技术学科中心教研组,加强对本辖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指导。中心教研组要依据我省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指导意见,根据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总体要求,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定期地开展通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地研究和指导各高中学校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工作。

各学校应成立通用技术教研组,由教研组组长负责,组织全体通用技术教师共同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实施新课程。广大通用技术教师要树立通用技术学科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研究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制定计划,落实新课程,推进课程正常实施。各级教学研究机构要制订工作计划,定期开展通用技术教研活动,可采用研讨会、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形式,及时总结和推广优秀课改经验,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

加强教研机构之间的联系,积极开展各级教研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级教研部门可以统筹安排,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探索,分工协作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例如: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究;新课程下通用技术教学评价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等课题。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教师是新课程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各级教科研部门必须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服务。通过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素质,让教师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鼓励教师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开发课程资源。着重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并在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真正发挥骨干与带头作用。3.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因而我们要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富有成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有力保证。校本教研可以采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既相对独立,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各地教研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和借鉴,切实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4.加强网络教研,提高教研效率

各级教研机构要积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教研,积极采用教研网站、网上论坛、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进行交流,提高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效率。

教研网站要储备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的必要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各种教学软件、教学系统、供学生学习的资料等,为教师的教学服务。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原则和内容

评价应遵循“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的评价原则。评价的内容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评价的主体为学生。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1.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学习技术知识的评价,应根据技术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类别进行评价。对于陈述性知识通常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程序性知识则要求学生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在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操作中正确运用。

对技能学习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试验技能、交流技能、评价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应从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点和规范出发,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倡导和鼓励有新意的技能、方法。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的决策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学生经历技术学习过程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据内容特点确定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着重从学生参与技术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在技术学习中,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否具有不屈不挠、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信心和意志,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技术作品能否体现关爱自然、珍视生命等积极向上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技术学习过程中,对于技术文化的理解是体现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评价者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并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美学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性展示,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并及时给出描述性的评价意见。

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不是孤立的、机械分割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将三个方面有机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二、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应是开放、灵活、多种多样的,如书面测试、方案及作品评析、过程记录卡、访谈、活动报告等。评价者要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内容,客观分析并灵活运用这些评价方法。1.书面测试

选取来自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分析、案例分析、产品设计和产品分析等题型,考察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问题情境中的能力。2.方案及作品分析

对学生制作的作品、作品模型、设计方案和技术图样、说明书、设计制作报告等进行评价。在对方案及作品等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成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于成功(达到设计要求)的方案作品,要从其创意是否新颖,各种指标是否合理,制作是否精益求精,试验报告是否对成功与不足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对于不成功的方案和作品,要着重评价设计中的合理之处和有价值的地方,看其是否有自主的新思路,设计、制作是否认真,特别要看其是否找出了不成功的原因及教训,要允许学生重新设计或制作,并重新进行评价。3.技术活动报告

技术活动报告由教师和学生分别纪录。教师记录全体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信息;学生记录技术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技术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设计与制作中的独到或有创意之处、对作品或方案的评价等过程性资料,从而形成学生的技术活动档案袋。家长和校外技术指导也可以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有关信息。

三、评价的管理

通用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等级可以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参与该课程中某一模块的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活动档案记录基本完整,方案、作品和书面测试达标,并能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应视为合格,获2学分。对有特别优秀的设计、制作成果,或有所创新、发明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通用技术学业考试将按省教育厅统一安排实施,原则上采用理论考试+操作测试的方式进行。具体考试办法,按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二篇: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通用技术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通用技

2009年12月28日 16:29:29 来源:admin【字体:大 中 小】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特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通用技术)》。

一、课程目标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发展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通过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实现以上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目标上的独特追求: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

二、课程内容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课型,共设9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7个。每个模块2学分,教学时间为36课时。

必修模块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反映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内容。

选修模块则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其内容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技术经历,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1”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技术有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初步掌握一个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会与设计有关的各种途径、方法,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

必修2:技术与设计2

“技术与设计2”是在“技术与设计1”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专题性设计,集中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它更关注设计过程中“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设计的基本方法,注重学生对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介绍常用的电子控制的基本知识,重视这些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该模块适合各类学校开设,可供各类学生、特别是具有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选修。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 “建筑及其设计”着重建筑结构及构件的设计,并涉及到建筑的许多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该模块既适合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学生,也适合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学生;既适合城市学校,也适合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中,还可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

“简易机器人制作”相对于其他模块,开设条件要求较高,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在这方面有一定兴趣的学生。

本模块由3个主题组成: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传动机械。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技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模块,它采用专题形式选择了6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每个专题18学时,选修两个专题即可获得该模块的学分,可供农、林、牧、副、渔等不同经济地区的学校开设。学校在选择所开设的模块时,不要狭隘地把它理解为只适合农村学生,它同样适用于对所列专题感兴趣的城市学生。

本模块由6个专题组成: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

“家政与生活技术”从家政的角度介绍了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技术,这些技术是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须学会的内容。该模块的开设没有特殊的条件要求,适合各类学校和所有学生。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

“服装及其设计”反映了新的服装观,介绍了服装及着装的设计常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该模块对设备要求不高,各地均可开设。更适合在这方面或相关领域有兴趣的学生。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

“汽车驾驶与保养”不仅包括基本的技能训练,还包括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文化、汽车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内容,这些在现代社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可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开设,供对此有兴趣的学生选择。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

三、实施建议

(一)教学安排建议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创造条件,积极开足选修课程。建议在高中一年级开设必修课程,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程。学校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通用技术课程课堂上要求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多,建议采用2学时(或以上)连排课的方式。

学生修完必修的2个模块并获得4个学分,是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或升学的需要修学选修模块。建议具有工科、农科取向的学生在获得必修的4个学分之后至少再选修4个学分,即共获得8个学分。

农村高中的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绿色证书”教育或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城市普通中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开设职业技术类校本课程,学生通过选学职业技术课程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学习经历及所获得的相应证书,可作为高中毕业生就业或升学所需要的参考材料。

(二)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育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技术层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1、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又是技术的基础之一,也是通用技术各个模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的教学中对以下几个问题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1)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

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要做到“两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吸引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参与设计过程。

(2)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在形成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设计过程获得比较完整的多角度体验。

(3)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2、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1)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教育,是实现技术教学的通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历次改革中寻求技术通用性的重大突破。

(2)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

技术思想和方法重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实践去领悟,要防止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集中体现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技术设计实例,引导学生使用技术思想和方法这把“钥匙”,去打开技术问题的“大门”,从而去体验、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真谛。

3、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过程中一种重要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技术试验往往会有失败,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让学生体验技术问题在解决过程的曲折和艰难,并结合历史上发明家百折不挠地进行试验研究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培养他们自信、不怕失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结合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偏重接受学习的倾向,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

5、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在技能操作方法教学和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注意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等多种方式,及时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辅导过程中,更要重视对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分析和方法上的指导,防止出现教师代替学生操作的现象。

6、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要积极创设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在构思方案、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打破对新技术的神秘感、惧怕感,形成对新技术的亲近感。

7、加强教学研究

技术课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要特别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分享经验,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四、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评价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进行适时监控,达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评价原则

1、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教师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多方面收集到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行有效指导,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他们提出适合其技术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评价要能及时反映每个学生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学习水平,以正面鼓励为主。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在技术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及体验,应把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水平和情感态度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而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程度和考核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建立技术活动档案袋是一个很好手段。

3、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

学生学业的评价要避免简单化的倾向,那种一学期结束或一个模块学完后,由教师笼统、含混地给每个学生打个分数的做法,缺乏具体的数据信息的支持,科学性规范性不够,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起不到激励鼓舞的作用。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9个模块中,不同模块的不同内容,均对应着一定的目标和内容侧重点,评价的项目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设计过程”主题,评价项目侧重于能否合理确定设计对象,能否根据要求确定设计方案,能否正确表达设计意图,能否对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等,而在“服装及其设计”模块的“服装与文化”主题中,评价的项目侧重于对服装的基本要素的了解和对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服装款式、服装色彩等等。对同一内容,还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活动的整体评价,也要关注各个环节和不同维度的评价。与此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块、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不同的技术学习阶段确定不同的评价项目,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见,技术活动中的评价标准不是千篇一律的,既要关注学生技术活动的整体评价,还要关注各个环节和不同维度的评价。

4、阶段性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方法领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判,需要在技术设计与问题解决的特定情境下进行动态的、实时评价,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及时了解他们在技术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将这些日常技术活动中的各种学习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并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

(二)评价主体

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评价者)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实验基地人员、校外技术人员,以及校外考试机构等。要发挥不同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校外技术人员的参评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是各类评价主体的组织者,应根据不同评价内容协调有关人员参与评价,切实发挥各类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

(三)评价内容

评价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了解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状况,进行学生技术学习水平的评价。

1、知识与技能

对技术知识的评价,不是看其直接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应根据技术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类别,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不同的知识类别评价的方法有所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通常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程序性知识则要求学生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在问题的解决和实际操作中正确运用。对技能学习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试验技能、交流技能、评价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应从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点和规范出发,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倡导和鼓励有新意的技能、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评价还是技能的评价,评价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应出现缺乏真实性的孤立的问题或测验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的决策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学生经历技术学习过程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据内容特点确定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着重从学生参与技术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在技术学习中,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否具有不屈不挠、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信心和意志,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技术作品能否体现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等积极向上的情感等方面进行。

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并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美学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性展示,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并及时给出描述性的评价意见。

(四)评价方式

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要改变以往多以书面测试为主的评价,通过对学生设计方案及作品的评析、访谈评价、问卷评价、技术活动报告集等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选择评价方式时,应该考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现场等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或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

1、书面测试: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技术原理和知识,利用书面测试进行评价是恰当的,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在书面测试的试题内容上应有所改变,应不同于刻板生硬的测试题,采用较为灵活的试题形式,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书面测试的时间可放在学期末,评价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

2、方案及作品的评析: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和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教师可在学期开始就提出提交创作作品的要求,完成截止时间为学期末,学生的创作过程贯穿整个学期。有的作业可以采取先由学生互评,给作业写出评语、评出等级,再交由教师评定,教师一是从作业本身的创意、合理性、简约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从中了解学生对技术活动的目标、内容、标准等的把握程度,同时写出评语,确定等级。

3、访谈: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或书信交流或电话沟通或网上交谈,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在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随机进行,这种教师和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多次讨论和对话,共同作好访谈内容的记录,可作为学生技术活动档案的重要信息之一。

4、技术活动报告:可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学生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作品的图片、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方法、合作交流的体会、自我反思等等,记录的内容是开放的,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感受均可记入。教师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与某位学生交谈的记录,每一位学生每份作业的评定,学生在各阶段的评价成绩,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等等。其他评价主体也可参与技术活动报告的记录,这些记录构成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活动性信息。

不论何种评价方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和确定有效、可行的评价方式。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物质保证,也是普通高中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和许多条件较差的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地、各校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把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人、财、物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多方面、多渠道地组织实施。

(一)物质资源

教材是课程物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教科书和相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音像资料、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教学光盘、学生学习辅导资料等。教材是学科课程标准的体现,是学生完成学科学习任务和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依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师技术培训或自学用书、学生学习技术参考资料、学生课外阅读技术类用书等文本资源。学校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有计划地配置技术课程的相关文本资料,并使他们得到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

各校应大力加强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按照相关标准,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工具设备、教具学具,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充分利用理、化、生实验室和科技活动中心等的设备和设施、改造原有劳技专用教室,配备专职管理员以适应通用技术教学需要;重视技术教育中心的建设;充分开发利用校外各种物质资源。

(二)人力资源

作为新开设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亟需开发多方面的人力资源。相邻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技术师资可以打通使用。学校还可从其他学科教师、技术类科研人员和社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如工程师、建筑师、农业技术员、计算机专家和职业技师等)中聘用通用技术课程兼职教师或者请他们参与相关技术课程的培训及各类技术课程教学活动,从而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三)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的优势在于它具有超强的交互性、共享性,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网络教育提供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它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校应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开放式的网络学习资料,还应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第三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等十四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四川省犍为第一中学教科室编辑

川教〔2010〕129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语文等十四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现将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等十四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1、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3、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4、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5、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6、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7、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8、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9、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10、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四篇: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区普通高中学校将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面进入新课程。为确保课程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区实际,借鉴先期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地区及我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普通高中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使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全省上游水平,为造就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创造性的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围绕新课程,创新教育教学各项制度,建立教育教学新秩序,提高学校科学化管理水平。

2、通过实施新课程,使全体教师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师生喜教乐学,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全区普通高中校长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能力、教研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及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到“十一五”末全区普通高中教师10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5%的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

4、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建设,逐步建立具有我区特色,能充分体现学校个性的课程体系。

5、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校本研培制度,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建设制度,发展性评价制度。

6、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和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逐步建立起发展性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体系和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以适应新课程实施以后的高考制度改革。

7、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提高全区普通高中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到“十一五”末期力争再有两所高中达到示范高中建设标准,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学生人数达到全区高中在校生人数的60%。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

2、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个(或13个)科目。

3、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二)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课程的修习状况。

(三)课程管理

1、学时安排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

11周。

2、学分管理。学生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28个选修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学生方可毕业。

3、课程安排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严禁高中一年级分文、理科班。高三学年学生要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不允许学校开设“重点班”、“尖子班”,充分体现教育公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地区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领导、组织协调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行署教育局。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层层落实,稳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建立由教育、财政、编制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加强舆论宣传。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任务,浓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各界支持的良好环境。

3、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工作责任,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保障。教育部门要统筹规划、具体部署、加强指导;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配置、专业教室建设、实验仪器、图书装配等所需经费支出。要确保在2007年秋季开学前,把高中学校的通用技术专业教室、选修课教室、实验仪器投入到位。各县(区)要为教师培训提供资金保证。编制部门要根据课程改革需求,合理确定高中教职工编制。根据《黑龙江省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配齐高中教师。在不突破省编委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事业编制总数的前提下,可按照高中扩招后学生实有人数变化,适当考虑高中课程改革后课程变化带来的新增因素,对教职工编制进行重新分配。

4、加强督导评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并完善高中课程改革的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把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项目。通过科学、有效的专项督导评估,总结经验,表彰奖励先进,研究和解决问题,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建立激励机制,高中学校要把课程改革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把课程改革工作成效作为教师职务晋升、聘任、评优的重要内容,科学评价,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抓好课程改革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扎实开展好全区教育行政、教研人员、高中校长、教师四个层面的通识培训、课标培训。2007年秋季开学前完成全区高中教学管理人员、课改年级教师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任务。

6、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培训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参加培训活动,为实现教师个人的实践与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及获得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创造条件,努力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进修学院要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专业指导、培训指导、学科教学指导和执行课程标准的研究指导工作,开展经常性的教研和培训活动,为高中课程改革的决策、实施、监控提供咨询和科研支持。

7、发挥样本校的示范作用。地区实验中学和加区一中作为省级课程改革样本校,要完成好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对其它普通高中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要积累经验,当好典型。

8、加强教材、教辅资料管理。各地要按照地区教育局选定的教材,规范教材管理,每学科只允许选定一种教辅资料,坚决禁止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各种教材、教辅资料进入课堂。

9、整合课程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各地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将企业、科研、职教的师资和设施设备等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共享,为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提供服务。各学校要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校际之间要密切协作,资源共享。

10、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建立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各地要采取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

生的成长历程。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作为评价重点。学业质量认定与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各地要严肃认真、公平、公正地开展好评价工作。

要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增强评价过程的反思、对话、交流和理解,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

责任编辑:蔡 路

第五篇:武进区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武进区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讨论稿)

为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普通高中地理课教学效益,现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总结近几年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推进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区地理课教学实际,研究制定本《意见》,本《意见》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着重就普通高中地理课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原则和策略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我区普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中参考。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课程开设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的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因此安排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基于必修各模块间教学内容及难度的差异,因此,在保证总授课时数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如“地理1”为地理学科基础必备地理知识,为确保学生对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在课时上可适量增加。

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新高考方案的要求及实际教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在选修模块中,我区选择“海洋地理”、“环境保护”作为全区统一选修的两个模块。

由于学生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给选修地理的学生在高二年级安排适当时间补修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以安排在必修3之前开设为宜。

三、课程理念与教学原则

1、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实践才能实现。为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并关注主体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主体性学习的实质是要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生活性原则。地理课选择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作业练习等,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应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需要和思想认识问题,二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三要联系高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思考生活、提高认识。

(3)发展性原则。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经验都处于发展之中,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这种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的发展,二是人格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学会学习,又学会做人,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4)问题原则。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现、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不断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新颖性与层次性,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有可探索的余地,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问题,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思维,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提供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一定要创设问题情境,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

(5)创新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缠绕在一颗树上无法散开;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我们必须增强目标意识,在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有: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强调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共性及个体差异,才能设定更灵活和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如何处理好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落差问题,这需要把目标订得适合教材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同时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能完成这些目标。另外,制定教学目标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切忌脱离学生实际盲目跳跃,急于求成。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表述语言要简洁、准确、一目了然、清晰地表达教学活动的任务与预期结果;既要体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又要反映各个认知目标的能级要求(了解、理解和运用);评价项目和要素要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定和可评价的。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目标的动态“生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但“生成”都是在、也必须是在既定的目标上恰当展开。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合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突出基础性,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考虑;突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从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角度加以整合;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习方法;紧密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

要认真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抓准关键,以重点内容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举一反三拓宽思路,或联系旧知形成网络,或进行迁移探索新知。

可以调整与增删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改革传统备课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能力。要在教材的系统与结构、联系与规律、特征与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依主次定取舍,依难易定详略,并进行合理的增减或集中与分散的处理。对教材的整理加工要符合知识发展、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与策略

1、革新教学方式

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

改造传统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仍是间接经验的传授过程。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教学仍必不可少,但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在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学习上要结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生成过程,突出规律、原理讲授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要注意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理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注重案例教学的有效使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有许多“标准”都要求“运用资料、示意图”,“举例”或以典型案例说明。因此,案例教学已逐渐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最为常见的基本形式之一。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有利于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能逐步学会和掌握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案例教学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评价的要求,同时,也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纽带,对当前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视图表教学。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色,能较好地作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载体,传统的图表教学一直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同时,图表教学在区域地理教学和比较教学中均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价值,强化图表教学。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和学生情况,并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序列性、悬念性;创设的问题要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究,有空间去探究,有能力去探究,并有探究的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利用原有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种现象、地图及数据,设置问题情境;利用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带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典故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教科书中一些原有的问题加以挖掘加工, 创设问题情境。

3、合理设计与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要整体、系统设计:拟定的题目不宜过多,应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一致的问题进行难易适度的设计;要精心设计恰当的组织形式,有多种活动类型的组合;要设计给予学生独立钻研、思考和反思的时间和帮助。

对学生活动的调控决定了活动是否能成功进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恰当运用规范的制约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活动目标激励学生;对学生思维活动进行灵活的控制与引导;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要有明确的结论,公正评价,合理期望;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以助于今后学习的改善。

4、恰当应用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年龄、学校设备、主要教具的功能等方面考虑。

选择教学手段时,要考虑到目标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新颖性。教具的选择一忌过多、使用过频,使课堂教学变成教具的展览;二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地理课的特点;三忌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不能起帮助作用。

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优化地理教学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

5、重视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才能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是课堂管理的最主要对象,除此之外,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中师生的情绪、学生智力活动的密度等等均是需要教师管理、调控的。

制定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不能是“要遵守课堂纪律”、“要积极参与”等一般的、抽象的情感要求,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要求,如:发言、提问等,必须高声讲,用普通话讲;其他同学交流发言时,必须静心倾听,认真思考;老师提出问题后,必须自觉看书、思考,或参与同伴讨论等。

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一些不良学习行为要敢于管、善于管,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恰当的指导,严格的训练,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的学习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

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如教学过程中必须精神焕发、富有激情;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不随便插嘴。学生发言后及时与以评价和指点;课堂上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下课前必须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本课的学习活动;必须准时下课,不得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等。

六、提高课后作业练习的水平与实效

1、精心设计和选择人性化作业

对作业问题的思考,要从“教师” 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把作业当作单纯的“教师教学任务”和“教学巩固手段”转变为把作业当作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出关注学生发展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改重知识型作业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型作业,改标答式作业为开放型作业,改被动型作业为主动型作业。把学生从机械重复的练习题中解放出来,学会如何掌握、运用知识和如何进行创新。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作业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进行合作型作业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优化作业的批阅和评析

在作业少而精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研究性地做作业,教师研究性地批阅学生的作业,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优点和思维中的亮点,善于研究学生发生差错的具体原因,以加强作业评析和后续教学的针对性。要坚持写作业批阅札记,在每次批阅作业后简要记录下典型的优点和问题,以及自己的感想。

要认真上好练习评析课,不能只是简单地校对练习的正误,分析练习的答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必须选择典型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并适当进行变式训练。必须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习题中归纳出一般的方法,举一反

三、发散迁移。

必须重视作业练习的个别指导,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面批,可以在作业本、练习卷上多作指导性的批注,如“想一想,是审题错了,还是分析不全面”?“分析得很好,试一试,语言能否再简练一些”等。

七、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教育和教学环节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中,地理课外活动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在地区可能提供的条件,设计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一些形式适当的地理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每一次活动前,都应要求学生要制订一个详尽的、动态的计划,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教师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多一些耐心、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做好成果检阅、交流和总结反思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八、优化学生学业评价

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注意和重视使用下列发展性评价方法: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地理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和改进考试评价。一要精心设计试题,减少封闭型试题的数量,增加开放探究性试题;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等。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除了书面测验外,还可以采取作业、小论文展示、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等各种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要关注学生在讨论、实地观察、探究等日常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我们可以实行学生地理学业成绩与地理学习档案相结合的综合、动态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历程。

九、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只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惟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结构和功能。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丰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1、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其中,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投影仪、投影图片、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此外,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以外,可以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在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程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

2、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大专院校、政府有关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

教师要加强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相关人士进行演讲和座谈。

3、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努力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学习地理的经验。

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对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校领导要抓好学科教学培训工作,把教师岗位技能和专业发展作为师训工作的重点,注重培训质量,从关键处入手,让教师尽快适应新教材、新教法,提高业务素质;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研究课、观摩课,开展各类评比活动,以评带训,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支持教师参与学校实践活动和外出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创造民主、和谐、开放、自由表达的组织气氛和教研机制,适当给予激励性评价,让教师感到工作的愉悦,增强自信心。

2、教师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地理教师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个人研修、参加各级教研活动,认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

3、要发挥教研组力量,开展同伴互助行动,在教师集体中营造一种研究的氛围。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或几位教师合作,每学期选择教学过程中的1--2个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围绕研究重点开展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等研修活动,在研究与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培育教学风格。

4、教师要懂得积累得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体会;今天遇到了什么挫折,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什么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等等。日积月累,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5、教师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使自己有一个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要经常进行系统反思,定期检测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不断认识自己的局限,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下载14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4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发送稿) 目录 总述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3.教学建议 上篇必修课程 1.基本构成 2.学习任务群的教与学 下篇选修课程 1.基本构成 2.学习任务群的教......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基本的学科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实现教学提升。......

    关于加强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荐5篇)

    关于加强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黑政办发„2007‟8号)......

    11体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和吉林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初中体育与......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近几年来我县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整体上有了一些转变和提升,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没有完全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局面,教师教得很......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范文模版)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 教师教学常规 第一章课前准备 1. 制定计划 学年或学期初,英语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和教师个人(可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制定)都要以课程......

    参加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会的总结

    参加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会的总结 四川省米易中学 陈永钦 2010年6月28日至3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成都双流棠湖宾馆召开的全省高中课程改革生物学科骨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一、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