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小建议
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小建议
备课要求
①教师应注意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刻苦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大纲要求和知识结构;深入研究学情,精确定位教学目标和层次要求,提高课堂的质量和针对性。
②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注重研究教法与学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同头课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注意统一进度与内容,对重点知识要把握准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设计合理,注重渗透德育内容。
④板书设计要科学,纲目分明;多媒体演示要直观清晰,作业布置要精选,份量适当,体现学科特点。
⑤教案书写要规范,环节完整,教师课后要及时写出课后反思,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上课要求
①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恰当设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使用知识的能力。
②课堂教学过程要体现“精讲、精练、精评”的原则,实现优质高效的目的。③准确把握课堂知识内涵,注重重难点的突破,做到思路清、切入准、分析透、方法活,能够举一反
三、以点带面。
④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呈现多样化,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激发兴趣,深化理解,提高效率。
⑤教师要注意落实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反馈、矫正,课后小节和作业布置环节完整。
⑥授课语言生动、简洁,表述准确;板书工整、规范。
⑦教师应注意维护正常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严格要求,大胆管理,但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⑧教师于上课铃响之前要到位,不迟到、不早退、不中途离开课堂;仪容、仪表整洁大方,穿着得体,无特殊情况要站立讲课,严禁上课期间接打电话。⑨加强课堂教学的计划性,下课铃响,应马上结束讲课,无特殊情况不能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①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来设计作业,难易适度,注重双基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不搞偏题、怪题,使作业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
②作业布置要精选,重在实效,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③同一备课组的作业要尽量统一,但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实行分层教学,区别对待,在作业的层次和数量上可适当区别(一种教辅要求备课组使用同一种,但有些题,重点班的学生可以做,普通班的学生可以不做,层次好的可以做,层次稍差的可以不做)。
④每一学科要保证有一种作业全批全改。作业的批改要及时,注重实效,批语要严肃认真,提倡多采用激励性语言,必要时可进行面对面地批改。
⑤作业批改之后要及时向学生总结反馈作业情况。
辅导要求
①早读原则上安排语文、英语,老师要设计好早读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早读效果。
②下午自习以理科辅导为主,辅导时(含晚自习辅导)要以个别答疑解难为主,不允许利用自习时间来考试、评卷或讲课,将时间交由学生自己来消化吸收知识。
③学校提倡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不同形式的培优补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兴趣。④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方式。
督查考试要求
①各学科要用单元过关、章节过关来督促学生及时掌握知识,查漏补缺,改进教学。
②各年级、各学科要保持适当的考试密度,命题时要紧扣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题型接近高考和中招,题量适中,难易适度。
③客观公正地组织评卷,准确真实地反映教学情况。
④每次综合性考试之后,学校、年级、班级协作组、任课教师、学生均要召开不同层次的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便及时调整。
第二篇:课堂教学各环节操作注意事项
课堂教学各环节操作注意事项及要求
一、导课
1、建议根据各学科知识的连贯性,设计复习环节 作用:承上启下 知识再现 循环记忆 提升理解
方法:导学案上将前节课学过的知识要点设计成复习题,按独学 对学 群学程序完成
2、建议根据学科特点创设学习情境 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探究情境
方法:导学案文本呈现 多媒体PPT呈现 多媒体视频引导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体验等
二、预习1、2、3、4、5、6、7、8、9、10、11、12、导学案提前一天发放
对导学案预习加大检查力度 对预习及时做评价
课堂上及时指导学生用好双色笔 指导学生使用预习笔记 指导训练学生提炼关键词
训练学生将关键词串联成完整语句
严格要求独学秩序,防止独学变成对学 群学
指导学生系统研读文本,防止断章取义,跳跃读书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自学状态,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学情调查不能放松 掌控好自学时间,80%的学生完成后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 要清楚独学的目标是:20%的知识通过自学让学生学会
三、合作学习
1、对学 解疑、纠错、互查、互考、互教(1)解决独学不会的问题(2)同级对子讨论问题(3)向上一级对子求助(4)解答下一级求助的问题(5)检查对方预习完成情况(6)纠正对方预习中的错误(7)互相对问、对答、对考(8)提交两人都不会的问题(9)监督对方的学习过程
(10)对学讨论解决的问题不易过难 基础、浅显、易懂、简单(11)讨论或讲解声音不易过高
(12)讲解时,可要求边写边讲,可头对头站立讲解和听讲
(13)对学必须抓落实,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游离在这个环节之外(14)教师要及时监控对学过程,把握好时间
2、群学
(1)小组成员提交对学中不懂的、不会的、有疑惑的问题(2)组长组织开展讨论,逐一解决提交的问题(3)集体讨论提出本组提交全班讨论的问题
(4)对导学案中的每个问题,概括出本组统一的解答结论
(5)接受老师布置的展示任务,讨论、提炼需要解答问题的关键词(6)小组所有成员练习将关键词串联成完整的语句(7)推荐本组讲解人和板书人
(8)研究讨论其他组展示的问题,准备提出质疑、追问、补充(9)讨论声音音量比对学略高,但不能高声大叫,影响其他组讨论
(10)教师要监控群学过程,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11)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寻找大展示话题(12)教师要进行学情调查,及时调整课堂学习进度和过程
3、对学群学时间要充足,监控要到位,落实要扎实
4、合作学习环节的任务是再学会知识的70%
四、小展示1、2、3、4、5、6、要让组内同学轮流展示 展示时要由组长组织聚焦
展示讲解载体可直接使用导学案
展示时间要控制,展示问题不易过多
要在组内培训学生用关键词串联语句的能力
教师要在小组展示时关注每个小组的状态,及时纠正处理出现的问题
五、大展示1、2、3、4、5、6、7、8、9、10、11、12、13、14、15、16、展示的问题设置一定要在课前有所预设
展示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
展示的问题一定要有展示的价值,对理解、拓展、提升有作用 展示的问题不易过多,关键在于对展示点的放大和拓展 对讲解的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一开始教师要做示范 黑板上展示内容一般要用关键词呈现,不易长篇大论 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脱稿,通过看关键词讲解 讲解时要指导学生用双色笔标示重点和关键点
展示讲解的内容主要以对问题的理解及其依据,思维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
要注意在课堂上逐步培养学生讲解时的语态与体态的运用 要抽出时间训练学生钢笔字与粉笔字
对讲解学生的评价要跟进,但也要防止评价流于形式过滥 展示时,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聚焦展示点 学生站立听讲时,要固定站位,秩序不能乱
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做小动作,不集中注意力等问题
教师要在学生展示后,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质疑、纠错、拓展,讲解不全面、深度达不到预设效果又没有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时,教师必须自己讲解或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
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展示,过程要活而不乱,秩序井然
教师一定要切记不与学生抢话语权,只要学生能够讲清楚的,就让学生讲或讨论,教师要克制自己的讲话欲望,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教师要把握好质疑、追问、补充、拓展讲解的时机
教师的讲解是解决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和大展示解决不了的那些问题,大约占到知识量的10%17、18、19、20、六、当堂训练
1、题目设置要有层次,以巩固基础为主2、3、4、可以设计成穿插训练,也可以设计成集中训练,但必须落实在课堂上 当堂训练仍按独学、对学、群学三个环节处理
独学完成后,通过对学群学实现核对答案、纠错、解疑、互帮互教,特别要注意对错题查找原因,纠正错误,实现批改作业的功能
5、当堂训练环节上的独学,可要求学生边做练习边再次看课本
6、对当堂训练环节产生的意见纠纷、不同见解、不同思路可即时根据情况安排再次合作讨论或展示交流,一般性的题目不展示
7、要指导学生利用好双色笔,将错误标注在题目下的空白处,关键处要用文字标示错误原因
8、当堂训练结束后,教师可直接公布答案
9、对学生普遍发生错误的题目,教师要分析原因,通过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或直接由教师讲解来解决普遍性的问题
10、当堂训练的题量不宜过多,要精选,形式要多样化
七、检测反馈1、2、3、4、5、6、检测一般用书面形式,个别情况可采用口答方式进行 检测题目设计要有层次,不宜过难也不宜过于简单 检测题量要根据一节课时间分配预设来控制 检测结果要通过对学评判
检测成绩要由学生记录在小组评价表上
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查找不足和漏洞,并指导学生及时补救改正
八、整理学案1、2、3、梳理知识脉络,归纳知识系统
纠正导学案各环节的错误,并将错误原因记录在导学案或纠错本上
对学习过程进行细节上的反思,注意不要养成喊口号式的反思习惯,要从细节上进行反思
九、课外作业1、2、3、4、统一要求必须布置课后作业,且课后作业必须设计到导学案上,禁止给学生统一订练习册,让学生直接在练习册上做作业
课外作业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即预习作业、巩固作业、拓展作业、提升作业
预习作业、巩固作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按时完成,拓展作业和提升作业可灵活掌握,可要求学有余力和有条件的学生来完成
课外作业的检查批改可由小组内部进行,也可由教师在三次学情调查环节抽查批改
十、导学案设计与使用1、2、3、4、5、6、7、8、9、10、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 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设计意图 适当补充学习材料,扩充知识面 合理使用多媒体,提升学习效率 指导学生保存和整理导学案 必须保证导学案设计流程不断链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原则必须遵守 一课一案必须要做到
要根据学生实际,控制好课堂容量和难易跨度 规范格式节约用纸 阿左旗四中导学案设计使用六个环节要求
集备→ 个备→ 集备→ 个备→ 审核→ 付印
阿左旗四中集体备课八个步骤
1、确定课题,分解任务
2、设计思路,确定概况
3、分析教材,提炼问题
4、预设展示问题
5、设计训练题
6、设计检测题
7、设计课后作业
8、反思整理导学案
有效课堂教学的四条高压线
1、导学案准备不充分的课不许上
2、预习不充分的课不许上
3、严禁教师与学生“抢分头”
4、必须当堂训练、达标检测
第三篇: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泾源三小 禹荣玲
一、课题背景
所谓信息技术,是指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而我本文中要探究的是如何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和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具体指教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和各种现代化设备来优化课堂教学,以图文并茂、灵活多样、形象逼真动画效果,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学会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为师生的教学活动创设出科学、合理、温馨、教学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学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完全以老师为中心,以灌输式的教学实在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不用说创新了。所以,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技术、选择多种教学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资源间产生互动,互相交流、合作,自主创新、探究,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素质,进行一系列有效学习。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还易于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指导,以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或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二是利用课件和网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开发学生学习心智,感悟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三是课后利用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反馈信息,以实现教学设计的进一步优化。
二、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观念陈旧落后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在一些地区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大部分学校的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很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各类评课活动中,把教师是否用多媒体作为标准之一,给予一定的分值,较少考虑多媒体用得是否合理。教师们一味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音视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其实,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还有不少老师,即使在课堂上使用了课件,但多是板书搬家,根本就不能用课件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或者是将所有的声音、视频、文字一股脑儿全部放在课件上,对学生进行毫无章法的信息狂灌,整个上课过程就成了老师放课件,学生看课件,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过程和必要的教师语言的组织、渲染、引导。他们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唯一变化就是变“人灌”为“机灌”;不少老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不管是要求学生收集信息,还是自己收集教学资源,过分依赖网络,而忽略了生活中比如报纸,电视,书刊,杂志等其它媒体来源,效果是教学内容往往脱离了生活实际,从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这是与素质教育理论相悖的,而事实上从来不存在万能媒体和唯一媒体;即使从网络得来的信息,也只是片面的观点罗列,缺少必要的归纳整理,甚至是严重偏离了课堂教学目标,这样很容易产生知识被割裂分解的错误后果;还有的学校,只注重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而不重视利用网络来进行的课后反馈信息的收集,没有兼顾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更不用说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了„„
(二)硬件投资不足
在农村边远山区,有不少学校缺乏教育经费,连正常运转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花钱买什么计算机,连什么网了。没有这样好的信息搜集渠道,在没有这样好的信息处理技术的情况下,也许他们中的很多老师,有不少好的想法,但是缺乏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也有一部分边远学校,设置了教学资源卫星接收点,接收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却苦于没有大屏播放,苦于没有网络而无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即使在县城一级的中小学校,校园网还有很多没有建设起来,不同的教师,上同一节课,都各自为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而疲于奔命,收效甚微,苦恼不已。
(三)软件环境有待完善
很多老师,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缺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技术,即使有好的想法也难于实现。还有一些老师,存在对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过度依赖。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上,上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投影仪坏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无法播放而导致整堂课流产,这就是他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和事前的应变准备所造成的。还有一些老师,为一堂公开课,叫别人帮他找资料,找别人帮他制课件,花了大量的精力,结果资料不理想,课件也勉强将就,试问,这样的课能上好吗?更有甚者,比如要上一堂公开课前,干脆在网上找个比较花哨的现成的课件,然后,根据课件来进行教学设计,完全不根据现有学生的学习实际来设计教学,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完成任务,对学生一点也不负责任„„
三、对策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来说,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媒体、评价设计以及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要素,是教与学的事前规划,是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桥梁,是关系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生命活力的关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一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的。而在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过程设计、媒体设计、评价设计就主要靠我们的老师灵活运用了。
1.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教师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生活中等多种渠道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实物等);我们不要产生“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就无法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这一错觉。要使教学素材紧扣主题,对它进行适当的整理、归纳、分类、有机组合,形成系统,而不是简单的素材罗列;要规划好素材呈现的方式、时间,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素材的来源要尽可能向生活靠拢,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上来直接获得知识的体验,获取知识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进一步展开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优化组合计算机的图、文、音、动画等特殊效果,及时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使教学张驰有序、动静协调、画面和谐大气。不能为了使课件的画面“生动”而硬搬一些不必要的媒体到课堂上播放,“喧宾夺主”地引入信息技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规划教学过程
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各种教案设计,进行比较、筛选,再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而达到教案设计的最佳方案;我们应根据教案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适时地应用课件,太早或滞后应用课件,都会冲淡课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学生思路。多媒体课件不能文本太多,或过于花哨。不能把课件制成板书搬家式,也不宜画面杂滥,片面追求吸引学生眼球,课件的目的应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课件应做成模块式的,老师应根据课堂实际,选择性的使用课件,且忌点击“下一步”到底,否则,整堂课主题不那么鲜明地呈现,学生听来,不知本堂课所云。
(二)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实施教学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课堂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媒体及新颖的上课方式来实施教学过程。
1.合理使用多媒体
媒体出示的时机要恰当,信息采集的空间要合理。太早或滞后应用课件,都会冲淡课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学生思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确实能使知识由抽象变直观,使上课氛围变得更加生动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媒体。比如语文课,我们可以借助图片、声音、视频等良好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形象理解。但语文课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语言文字自有其想象、概括的特点。就直观性而言,它逊于其他媒介,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语言文字留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受到压抑。又比如数学课,老师们往往用幻灯片将解题过程一下从投影仪放出来,代替了粉笔的书写过程,殊不知,传统书写过程中,老师可以边写边讲,学生也可以根据书写的进度去展开想象。所以,在现在的这种做法下,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往往滞后于老师的板书过程,这是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的。技能课或者实践课,我们老师不能仅仅根据几幅图片,几种声音或几段虚拟试验来过早地得出结论,而应提倡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去自主获得真实的试验感受,真正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应仅仅局限在教室中或学校内。
2.采用网络优势,合理采取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多向互动,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网络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在课前可通过聊天程序、BBS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同学们布置课前作业,将电子教案传送给学生,使同学们对本堂课要讲授的课程获得一个基本的经验。在网络课上,教师可以将部分课堂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发布,同学们用BBS或在线聊天进行课堂交流,学生用BBS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交课堂作业等。由于网络有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技术,它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发生这种交互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进行协同式学习。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利用网络条件下的交互模式也不是万能的,不可以完全依赖网络。例如,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的交流技术对学生来讲,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对于计算机水平普及不高的地区,师生间通过网络交流或许不那么顺畅,搞不好,还会影响教学校率。其次,有些学科的特点是不适合网络交流的,比如英语,重在语言交际,而通过网络是无法体现口语交际能力的。还比如,一些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是与教师的讲授分不开的,而网络是不能达到这种声、情并茂的效果的,现阶段的交流技术对这些信息的传输也是力不从心的。此外,网络教学的课堂教学秩序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时进行教学评价,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
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聊天程序,BBS等和学生进行现场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评价。课后,教师还可以电子作业传给学生,利用计算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从而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与学的双向良好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校率,提高教学质量。
四、最后的几点建议
希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资金、政策、组织领导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希望广大教师能积极投身到新的教育方式的变革中去,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教法,大胆实践,相信我们最终将会迎来教育改革的春天,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概念图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应用
概念图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应用 梁锦明 广东碧桂园学校
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Inspiration这个工具,由此了解了概念图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尝试着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加入概念图的内容。
应用概念图进行课堂讲授
教师在课前画概念图的过程,相当于一个备课的过程,通过画概念图,教师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考虑什么问题等。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将画好的概念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并不多,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因为适合于这种教学的内容并不多。我在自己的教学中通常使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进行课堂讲授——现场画概念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打开一个概念图工具,根据讲课的内容,一边讲授一边绘画,使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整个绘画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概念,更加容易理解一些概念或操作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有效迁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如何利用概念图对知识进行分类及表示的,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好奇心,产生画概念图的兴趣。
例如,在讲网站制作时,我一边示范如何构思一个网站的架构,一边用Star Tree Studio画出网站的架构图。学生在听我的构思的同时,看到网站的架构图在概念图中的呈现,马上就清楚了自己需要做什么、网站的架构图是什么东西和如何画一个网站的架构图。这时,虽然我并没有开始教学生如何利用这个工具,但部分学生已经自己想办法去学习了,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在笔记本上画了起来。
有时候,也不一定使用画概念图的工具,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即兴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一个简单的概念图,通过这个概念图把学生想到的一些东西记录下来。
例如,在讲BBS发帖规则的时候,利用概念图把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想象出来的东西记录下来,这也是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于一些需要开动脑筋又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方式,因为他们有机会表达,而且表达的东西可以通过概念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甚至可以通过概念图把同学之间的想法连接在一起。
以上这些应用,主要是用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概念图的时候,因为这时学生尚不知道什么是概念图,也不知道概念图有什么作用,先引导学生形成感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画概念图进行学习
在学生对概念图有了一定的了解与熟悉以后,就可以教学生利用软件或者在纸上画概念图了。注意引导学生画概念图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小组计划概念图
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时候在做主题探究活动时,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这个时候,我一般都会要求每个小组画一个小组合作活动的计划概念图,并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概念图来规划自己的小组活动(图1)。有了这个概念图,小组活动有了详细的步骤,很多事情在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被考虑到,减少了重复或无谓的时间浪费。另外,每个步骤的详细分工,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地位,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小组活动之中。
这种计划图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时间为主要线索的概念图。在这类图中,学生为自己的小组活动确定了时间表,并且严格地按照时间表来完成每一个任务。很多时候,时间表中的时间安排可以设置一定的提前量,以保证任务的提前完成。另外一种是以任务分割为主要线索的概念图。
图1 在这类图中,学生会把一个大的任务细分成几个小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之间的关系会表示在图上,而且每个子任务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每个子任务的分工等也会呈现在图上,每个组员都非常清晰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资料筛选、分类概念图
图2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要上网查找一些资料,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做成不同的展示作品。通常我们会要求学生用Word做电子小报或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学生在制作这些作品时,往往会从网上大段大段地复制文本与图片,堆在一起就成为他们的作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技术学习就是“复制+粘贴”。概念图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不时地要求学生把从网上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提炼,然后画成概念图的形式。图2是我在讲授“从互联网搜索信息”一课时学生画的一个概念图,这节课我以一个生物话题引入,要求学生查找一些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内容,并画成概念图,这就是其中一组学生绘画的关于疯牛病与人类关系的概念图。图中非常清晰地显示出了疯牛病与人类的关系,病的起因、传染方式与途径、危害等一目了然。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必须清楚地了解了疯牛病的来龙去脉以及对人类的危害,才能画出上面的这张概念图。有了概念图,学生对网络信息就会进行一些筛选与归纳,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再是原文照搬,而是关注在一些重点的关键词上,这些关键词反过来又能指导学生更加精确地在网络上得到新的信息。
项目规划概念图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需要学生进行一些创作,作为教师,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而不去独立创作。其实我觉得其中的原因是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入手、如何去创作。而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概念图以后,学生在这方面好像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图3 例如,在教授Flash动画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先要有创意,让学生先构思一个简短的故事,然后利用概念图,把故事剖析为几个场景,再把场景细化为动画的一些元素。当学生把动画制作的创意剖析概念图制作完之后,一个动画也就呼之欲出了。图3就是学生所画的关于一个哲理故事的动画创意剖析图。
另外,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画流程图,而概念图工具本身也可以满足学生画流程图的需求。另外,概念图还可以让学生对一个程序进行分析,以达到严谨的思维方式。
例如,VB把程序编写的过程定义为一个项目设计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概念图工具,要求学生把一个程序的项目设计分析过程描述出来,并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完善自己的项目设计过程。当学生能够清晰地把一个程序设计的各个条件都考虑到了,这个概念图也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整个程序的流程以及需要考虑到的所有条件,而这就是我们教授编程的最终目的——希望学生有项目规划的思想、程序编写的思想。(作者单位:广东碧桂园学校 528312)
第五篇: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
1、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效果。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2、利用插图突破重难点
根据课改的要求,教师在运用插图教学时,不能照单全收,要选择那些有利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插图。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把他们作为解读重难点的突破口,将插图和文字有效结合起来,就能化难为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灵活运用形象直观的插图来辅助学习,学生易于理解,教学重难点的落实,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对插图《签署〈独立宣言〉》的运用。在教学“美国的诞生”一课时,“《独立宣言》的发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对“美国诞生过程中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图片《签署〈独立宣言〉》,思考:这幅图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呢?
我们不妨这样指导学生思考:
一、会议代表神色凝重,他们对这个宣言非常重视,说明《独立宣言》对于当时的北美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件;
二、会议代表讨论热烈,他们对宣言内容的拟定极为谨慎,这个宣言一旦公布,必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三、会议代表们身着当时西欧流行的服饰,说明西欧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对北美有一定影响;
四、会议代表遇到分歧时,采取了讨论和对话的方式,这表明北美人民是团结的,他们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要求在立场上是一致的,这是北美独立战争取胜的重要原因……
经过这样的指导“欣赏”,学生一定对《独立宣言》的发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