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高中音乐第二单元《悲剧美》_教案1
第二单元 音乐的美——《悲剧美》
(南京师范大学实习教师
王文君)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程类型】:以欣赏为主的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音乐的欣赏,能够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不幸,从而珍惜现今的和平生活。
2.了解《辛德勒名单》的配乐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
3.能够认真聆听《一个华沙辛存者》和歌曲《松花江上》,学会分析悲剧美的乐曲并且感受作品中表现的音乐意境。【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理解并且分析《一个华沙幸存者》,这首20世纪现代的音乐作品。
2.通过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片段,能够用声音表现出悲剧美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舞蹈—即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作为伴奏的舞蹈,让学生谈谈配乐以及舞蹈带来的感受。
2.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引出本课的课题—悲剧美。
二、欣赏悲剧美的音乐 1.通过分析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几个重要形象,来痛述二战给人们带来的悲痛。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美术作品引入本课的线索二战这一主题。
2.赏析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1)简单介绍《辛德勒名单》的剧情。
(2)欣赏影片中的配乐《童声合唱》,分析演唱形式及音乐的表现意境。
(3)观看片段一:
(纳粹血洗犹太社区时,整个社区一片混乱,血腥的屠杀画面激烈、动荡,充满残酷、悲怆的气息。而画外配音却是优美动人的钢琴伴奏下纯洁的童声合唱,配合着银幕上混乱人群中唯一的彩色形象,一个身穿暗红色大衣的犹太小女孩在极度悲痛中盲目走向画面深处……)思考:
插曲《童声合唱》,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音画对位的艺术处理剥夺了祥和曲调应有的优美感,轻柔的声音这时仿佛变成魔鬼的咒语,令人毛骨悚然,突破了音乐尾随画面的一般处理,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寓意性和深刻性。)(3)观看片段二:
简单的介绍剧情。(运送尸体的犹太人、发疯的德国军官、以及辛德勒)思考:
插曲唱诗班的《安魂曲》,先分析,再总结。(4)观看片段三:
(影片末尾,阳光之下,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祭扫辛德勒时,主题音乐再次完整出现。)思考:
《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表达的情感?
教师总结(小提琴如泣如诉、委婉动人的旋律刻划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理历程。忧伤的 情绪,表达了饱含苦难的难以言喻的激情。并且人们总是会去怀念热爱和平的人。)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影视作品,初步体会悲剧美作品的内涵。
3.欣赏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
(1)简单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勋伯格是听到一个在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犹太人的叙述所作)以及分别欣赏乐曲中的三种语言:见证人、法西斯军官、犹太人唱的众赞歌。(2)边播放字幕,边欣赏全曲。思考:
作品在调性、和声、节奏上的特点——20世纪现代音乐的特点?以及乐曲的表演形式?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无调性、不协和、无序的节奏。采用朗诵、合唱、乐队综合表现的形式。)
作者用这种尖锐不和谐的音响,为我们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其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用这种尖锐不和谐的声音,是为了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紧张、恐怖以及表现纳粹的残暴,从而引起人们对法西斯的愤怒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设计意图:之前有了《辛》的铺垫,学生更容易接受作品。
三、欣赏中国二战的悲剧美作品 1.观看《南京大屠杀》的片段
思考:你是否能联想起造成悲剧的历史事变? 学生思考回答: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年的9月18号是九一八事变的80周年纪念,我们在上周的晨会上也。。歌曲作品《松花江上》就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幕。)
2.欣赏歌曲《松花江上》
(1)简单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欣赏全曲。(2)请学生分析乐曲的音乐特点。
教师总结(不同部分的 旋律跌宕起伏、悲伤激愤……)
(3)学生演唱《松花江上》的第一部分,体会乐曲的悲痛情绪,以及悲剧美乐曲的内涵。
三、拓展与延伸
除了有关战争题材的悲剧美作品外你还知道哪些具有悲剧美的作品?
歌曲 ——《周总理,你在哪里》 舞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民族器乐曲——《江河水》 戏曲——《窦娥冤》……
第二篇:《音乐的悲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
耒阳市第二中学 林飞龙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歌曲《松花江上》和乐曲《一个华沙幸存者》,体验、分析作品表达的情感,感受其音乐的悲剧美,激发痛恨法西斯的情感。
2.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松花江上》的片段,体验、表现作品的悲剧美。3.积极参与讨论,能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相关艺术形式,对具有悲剧美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法和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教学重难点
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悲剧美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二胡与乐队演奏的《江河水》片段,观看音乐、舞蹈作品《悲怆》片段,提问:同学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江河水》的音乐如泣如诉,十分悲恸,此曲体现了一种悲剧的美。
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编的舞蹈《悲怆》,表现人生的哀伤、绝望、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2.导入本课主题——音乐的悲剧美。在人类创造历史、开创未来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人民大众饱受压迫和痛苦,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经受磨难、献身捐躯,这一切都是悲剧美音乐作品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二)欣赏《松花江上》
1.创设情境
(1)提问: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最大的灾难是什么?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提问: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你联想到什么悲剧? 1
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等悲剧。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南京,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的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南京沦为人间的地狱。
(3)你了解哪些反映日寇侵华悲剧的歌曲呢?能为大家唱几句吗?
有《黄水谣》、《黄河怨》、《嘉陵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今天我们欣赏《松花江上》。
2.简介《松花江上》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1936年,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着眼泪写出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松花江上》。
3.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松花江上》片段边看边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它是通过何种音乐语言来表现的? 4.讨论分析歌曲的内容、音乐特点及历史作用
(1)歌曲分析:(分析时由老师或个别同学演唱相关片段)
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苦、国难之痛的民族悲歌。歌曲为3/4拍,属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第一段旋律以反复咏唱的方式,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又以级进下行的旋律,表现了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悲痛心情。
第二段旋律在小调上展开,带有呼号、哀伤的色彩;内在而压抑及悲愤交加的音调,深刻地表现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控诉。
尾声“爹娘啊„„”向亲人声声呼唤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把北方‘娘们’哭丈夫、哭儿子的哭声演变成该歌曲的曲调了。”)形成爆发性的高潮,表现了收复失地的强烈期待,把感情推向了最高潮。
(2)歌曲的历史作用:歌曲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欷欺。歌曲的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
“西安事变”前夕,在东北军的一次会议上,为鼓舞士气,周恩来建议大家唱支歌,在他指挥下,会场里响起了《松花江上》悲壮的歌声,将士们都哭了,眼泪使胸中的抗日烈火燃得更旺。“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安城里到处可以听到 2 《松花江上》的歌声。由于它唱出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心声,所以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
5.演唱、感受
全体同学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三)欣赏《一个华沙幸存者》
1.导人: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令人发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同样罄竹难书,纳粹在各地建立了许多集中营,杀害了约五百万波兰人和近六百万犹太人,这是20世纪人类最大的悲剧。
(1)投影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提问画名和内容。、(《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而创作的巨幅油画,作者采用寓意、象征等手法揭露法西斯的残暴,表现国家对灭绝人性的暴行的强烈愤慨以及对死难同胞的深切同情。)
(2)观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片段。
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描写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军入侵波兰,德籍高人辛德勒设法雇佣了大量犹太人,使他们幸免于难。影片片段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法西斯的暴行,其音乐也极富悲剧色彩。
(3)美术、电影是这样表现法西斯暴行的,那音乐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你了解哪些有关作品呢? 2.简介《一个华沙幸存者》的创作背景
奥籍犹太作曲家勋伯格根据这一题材,用现代技法写出了一部震惊世界的音乐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
身为犹太人的勋伯格始终关注着犹太同胞的遭遇。1947年夏天,勋伯格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战争期间纳粹迫害犹太难民的报道。其中描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当纳粹士兵强行集合起犹太人,欲将他们送进毒气死刑室的时候,面对死亡的犹人突然齐声唱起了古老的犹太宗教歌曲《听吧,以色列人》。这歌声激起了难民们作为人的自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他们永生的信念。73岁高龄的勋伯格读完报道激动不已。就在那几天里,他又会见了一位从华沙犹太区侥幸逃生的犹太难民,亲耳听到该难民讲述他们苦难的非人的生活经历。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促使勋伯格拿起笔来,在12天里一气呵成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 音乐的杰作《一个华沙幸存者》。1948年,这部作品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盖格尔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使指挥家和演奏家们不得不将长达8分钟的全曲又重演了一遍。此后,这部作品无论在世界何地演出,几乎都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该作品以一个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亲身经历,揭露了德国纳粹法西斯用枪托驱赶、殴打、辱骂犹太人的男女老幼,逼迫他们走向屠场,并要他们大声报数的令人发指的残暴罪行。
3.聆听三个音东片段,对比其不同的音乐、语言和语气
(1)幸存者叙述事件发生当天的经过,用英语。
(2)纳粹军官的喊叫,用的是德语。
(3)犹太人走向死亡时演唱的众赞歌,用希伯来语。
4.聆听全曲(同步投影朗诵词和歌词)
边听边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情景?采用何种表现手法?你听了有何感受? 5.讨论、分析(分析时可再次聆听典型音乐片段)(1)音乐表现:采用朗诵、合唱、乐队综合表现的形式,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乐曲开始处小号以尖锐、恐怖的音调描绘出已成废墟的犹太人居住区冰冷、慌乱的景象。之后,乐队演奏的激动不安的音乐衬托着朗诵者的声调,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乐队以打击乐器中的军鼓、大鼓、木琴和镲来强调纳粹军官的野蛮嚎叫;音乐中出现由加弱音器的圆号引出的一个短小的犹太歌曲音调,突然爆发出面对死亡的犹太人的同声高唱,乐曲进入戏剧性的高潮,乐队的合奏、尖锐强烈的音响和感人至深的音乐语言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该作品采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并通过乐器、人声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力度,来表现悲剧美。
(2)作品的意义:作品深刻揭露了希特勒残酷迫害犹太人的罪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
(四)讨论、小结
世纪的今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悲剧美的音乐作品有何特点?有何作用?21天我们聆听《松花江上》和《一个华沙幸存者》有何现实意义? 4
悲剧音乐作品通过沉缓、滞重的节奏;如泣如诉、婉转低回,或暗淡、深沉,或刚烈、悲愤的旋律;爆发式的力度变换及音乐色彩的变化来表现难以名状的悲剧性的美。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以其强烈的效果与表现力,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慷慨激昂的音乐感受中,获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强烈的心灵震撼,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今天我们聆听《松花江上》和《一个华沙幸存者》,不仅体验到悲剧的美,还提醒我们不忘国耻、警钟长鸣,我们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期盼世界永远和平。
课后反思:
70年,开始时有的班的同学们对此 1.《松花江上》这首歌创作距今已有歌不感兴趣,甚至还有人欣赏时嘻嘻哈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先用《江河水》和《悲怆》的音乐,导入到悲衰的气氛之中,再观看“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联系历史课所学的相关知识,把学生带回到历史的悲剧之中,激起同学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这时再来欣赏、演唱、分析《松花江上》,同学们都十分投入、十分动情。
2.《一个华沙幸存者》是一首采用现代技法写成的器乐作品,同学们听不懂朗诵词,对其音乐表现手法也不熟悉,较难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该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比较直观的美术、电影作品导人——了解德国法西斯残杀犹太人的滔天罪行。
(2)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意图——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3)先聆听三个音乐片段——了解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人声,不同的语气,初步感受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
(4)聆听乐曲时同步投影全部朗诵词和歌词(设置幻灯片时要计算好时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5)讨论、分析时,再次聆听典型的音乐片段,有利于深入分析作品,了解、感受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
3.这堂课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师生共同感受到:优秀的悲剧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能打动人们的心灵,使我们在痛苦悲哀或慷慨悲壮的感受中得到激励和启示。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音乐了解了日、德法西斯的滔天罪行,体验了音乐的悲壮美,而且还意识到要不忘国耻、警钟长鸣,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4.音乐教师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启发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对提高音乐鉴赏的水平大有帮助。进行本课教学前,我翻阅了高一的《历史》和高二的《世界近现代史》,听了历史老师上的“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课,对我有很大启发。
第三篇:第二单元 音乐的美
第二单元
音乐的美
一、优美与壮美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到各种音乐美是依靠各种音乐要素来实现的。
2、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正确判断、区别优美与壮美这两种不同审美范畴的音乐作品。
3、能理解优美与壮美既是比较而存在的又是对立互补的。
4、能围绕优美与壮美有哪些相同与不相同的特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参与归纳总结。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程度各不相同的学生进行音乐要素的感受。
2、运用不同情绪音色演唱《雪绒花》 教学方法:
1、比较、听辨法:对比听赏带有优美和壮美色彩音乐的各种要素(速度、力度、调性、和声、音色、旋律等)。
2、实践法:全体学生演唱《雪绒花》进行所谓的再度创作,通过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体会优美壮美的区别。教学内容:
“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根据高中音乐课标的要求,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结合音乐作品的体验,适当介绍一些有关音乐美的常识,对培养21世纪高中学生感受、理解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从音乐艺术形态学这个大视野来考察音乐美的话,音乐美的外部形态,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美的内在本质,则更多的是探讨音乐的内在性格及其与音乐情感性质的关系,这些都属于音乐美的范畴。由于声乐的主要特征在于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是和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性质的表现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认为,音乐美的范畴不是孤立的,它是和一般美学的范畴密切相关的,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通。因此,我们对音乐美的范畴的认识,实际可以说就是了解、认识一般美学的范畴在音乐中是怎样表现的。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我们认为这一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涵盖力的美的范畴,对于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因为我们对音乐美的范畴的介绍,也主要是以这几个范畴为基础的,不过是结合音乐美的特征对它做了一些调整,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喜剧美、欢乐美、悲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在审美范畴中,人们通常将优美称之为“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秀美”等,它是与崇高相对应的最常见的美学范畴。在音乐美学中,优美是音乐美中最有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具有温柔、平和、纯净与细腻的特点。舒展流畅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适中的速度与力度,以及均衡的结构形式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优美与音乐的抒情性密切相关。这种抒情性介于欢乐性与悲剧性之间,具有广阔的容量,表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大量的抒情音乐中,真正具有优美品位的音乐只是一部分。只有那些具有真挚动人的情感表现,具有精美的艺术性的音乐,才属于优美的范畴。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称雄壮美。虽然在一般美学中并未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然而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却是不可忽视的、普遍的基本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与我们这里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人类有史以来,就在为追求自身、群体与社会的解放与发展不断地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共通的精神。在各种姊妹艺术中,音乐拥有特别有力的手段:昂扬激越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整齐有序的形式,用来表现人的这种意志和精神。进行曲与军歌可以说是壮美的典型表现。著名的《马赛曲》、《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虽然都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抒情的意味,然而从它们所表现的情感性质与音乐特征来看,其基本的美学范畴却是壮美。现实的壮美往往是在群众性的集体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反映到音乐中也更多地表现在群众性的集体歌唱和各种形式的乐队合奏中。当然,音乐的壮美也不仅仅表现在群体性的歌唱与演奏中,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品位。例如,前苏联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谱写的《共青团员之歌》,虽是一首抒怀的作品,但是这首歌曲壮烈豪迈的气概,以及与之相配合的铿锵有力的节奏所构成的动人旋律,都充分表现出壮美的品位。还有许多壮美的音乐节奏活泼、旋律跳宕、速度偏快,带有明朗、乐观的情调,如中国的《骑兵进行曲》等。
本课以音乐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壮美为切入点,通过聆听内蒙古民歌《牧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亮剑》主题曲、《英雄》主题、《在灿烂阳光下》、《海上钢琴师playing love》主题、比尔·狄盖特的《国际歌》和威尔第的《大进行曲》等歌(乐)曲以及用不同情绪亲身体验演唱《雪绒花》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分析各种音乐要素为基础探究优美与壮美各自的特点,感受乐(歌)曲中优、壮美的色彩,继而一起归纳、总结优美壮美的相同与不同的特点。思路说明:
1、美学是建立在大量实践、亲身体验基础之上的理论学科,现阶段要讲好此类课我个人人为必须以音乐要素中旋律为媒介才能深入探讨下去。
2、视听结合,借助大家比较熟悉的影视音乐进行教学。
3、重感受、轻背景知识介绍,音乐要素分析与情感体验并举。
4、课本知识前后联系,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要素分析)→情感→美的分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
1、观察图片体会内涵,思考图中景色带给观察者的感受。长城:在崇山峻岭间,如东方巨龙一般,气势雄伟令人激动。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细腻婉约,使人觉着无比温馨。维纳斯:阴柔之美,丰满之美,表现出一种宁静 掷铁饼者:刚健之美,力量之美,表现出一种动感 长城与苏州园林景色的对比,维纳斯与掷铁饼者雕塑的对比
2、请学生联想能够描绘以上形象的音乐
长城:大力度,长线条,较为整齐节奏、相对宽广的音乐 苏州园林:带有流畅、耐听、平静旋律,整体抒情色彩的音乐 维纳斯:力度小些,轻音乐,如班德瑞风格的音乐 掷铁饼者:力度大,最好选用铜管乐器,以突出力量
3、聆听《英雄》中闯秦宫一段把长城的壮观、掷铁饼者的力量与音乐结合起来。
4、聆听超级女声版《彩云追月》
说明:学生对社会中热点的事务较敏感对音乐更是如此,本人选用2005年火爆一时的超级女声比赛中歌曲的《彩云追月》就是想引起学生的注意拉近师生距离,以便接下来的教学能够比较顺畅。
二、优美与壮美(对比听赏探究式学习)
根据学生的反应因势利导引出本课内容――优美与壮美
1、学生讨论何为优美,何为壮美。
2、学生讨论音乐如何表现优美壮美的色彩。听赏民乐版《彩云追月》,加深印象。分析其音乐要素。速度平缓,力度变化较小,属于传统和声范畴的和声效果,带给人平缓轻松的感受。
学生可以随音乐进行探戈节奏拍击,体会用何种力度表现比较合适。
3、听赏几段音乐并分析属于哪一种美学范畴(与学生一起讨论)壮美:
《在灿烂阳光下》
《激情燃烧的岁月》 《亮剑》 《大进行曲》 优美: 《夜曲》 《牧歌》 《天鹅》 《月光》 《彩云追月》
注意:分析的依据就是感受到的各种音乐要素。
《天鹅》:分解和弦支撑清晰的旋律,慢速舒缓,大调色彩,沁人心脾的感觉。
《月光》奏鸣曲慢乐章:分解和弦支撑清晰的旋律,此时的分解和弦表现为三连音形式,小调色彩同样是抒情音乐但调性改变效果会产生巨大区别。
《牧歌》:同《天鹅》 《亮剑》:嘹亮充满力度的铜管音色,激动人心的混声合唱,辅以画面、歌词那样一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深入人心。
《在灿烂阳光下》:嘹亮充满力度的铜管音色,激动人心的混声合唱,同时又有温馨宁静的一段。老师总结:
优美: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壮美:壮美也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它不同于优美的只是它的表现形态,它以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
4、对比欣赏
1900《playing love》a《playing love》主题b乐队全奏段落(带有铜管音色)
《英雄》a《英雄》主题b《闯秦宫》 注:
运用cooledit软件把旋律相同的美感色彩不同的音乐段落表现出来,以达到对比的效果。
5、一部作品中不同段落的不同美学感受 《在灿烂阳光下》 《激情燃烧的岁月》
6、学生练习演唱《雪绒花》,亲身体验美感变化
请学生跟着不同版本的音响演唱体会,体验讨论情感色彩的变化会影响美感色彩。
a原版,带有悲壮色彩。(师介绍简要电影内容)b轻音乐版,优美色彩 c王刚成方圆版,优美色彩
总结:音色、表演主体情绪的变化带来美的变化。两种美的对比告诉我们具有强烈对比的音乐也就是具有极强内在张力的音乐才是能够久听不厌的音乐。
在音乐美学中,优美是音乐美中最有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具有温柔、平和、纯净与细腻的特点。舒展流畅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适中的速度与力度,以及均衡的结构形式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称雄壮美。虽然在一般美学中并未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然而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却是不可忽视的、普遍的基本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与我们这里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人类有史以来,就在为追求自身、群体与社会的解放与发展不断地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共通的精神。在各种姊妹艺术中,音乐拥有特别有力的手段:昂扬激越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整齐有序的形式,用来表现人的这种意志和精神。不管从形式、内容看,还是从审美效果看,壮美与优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还能相互渗透转化。作为美的单纯肯定的表现形态,二者都排除了丑的因素,能够直接引发审美主体的情感愉悦。基于此,我们才能对纷纭复杂的美学现象给予科学的说明,从而帮助审美欣赏者正确体味和区分不同范畴美的意蕴和情趣。
教学反思:
无论是就审美对象的客观表现形态来看,还是就审美主体的主观审美需要而言,优美与壮美对立互补,相实相生的审美效果,是孤立状态下的优美或壮美所不能比拟的。
第四篇: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音乐的悲剧美和喜剧美
1、通过对乐曲《二泉映月》、《松花江上》的听赏与体验,领略音乐悲剧美的内在情感,把握悲剧美的审美特征。
2、通过对歌曲《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跳蚤之歌》的听赏与体验,领略音乐喜剧美的内在情感,把握喜剧美的审美特征。
3、通过交流、探究和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对音乐悲剧美和喜剧美审美价值的讨论与思考。
二、课前回顾
1.请说出音乐的美有哪些范畴?
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六大范畴。2.优美、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的音乐各有哪些特征?并列举一音乐作品。
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如《月光》《牧歌》 壮美: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所有进行曲和军乐曲。 崇高美:以气势磅礴、宽广宏伟为特征。如《祖国颂》《延安颂》
欢乐美:以欢快流畅、活泼跌宕为特征。如《祝酒歌》《蓝色多瑙河》 《二泉映月》
乐曲简介: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听后感:旋律如泣如诉、暗淡深沉,节奏沉缓、滞重,强弱力度转换较快,都在渲染一中悲剧美的氛围。
悲剧美的现实意义: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美是在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且往往与崇高与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的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并引发美感。《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鉴赏提示:这是歌剧《洪湖赤卫队》第三场赤卫队员们演唱的一个唱段,是一首充满风趣,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诙谐歌曲。
思考:歌曲的风趣、诙谐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曲调、歌词、咬字等。具体表现在:曲调轻松活泼,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歌词生动形象,体现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咬字有地方特色
《跳蚤之歌》的笑声?
嘲笑跳蚤的傲慢张狂的丑态,讽刺国王的愚昧昏庸。这些笑声加强了歌曲的戏剧性。
人民群众爽朗、痛快的笑声。表现出人民群众的无私无畏的性格特征。
欣赏体验:《小放驴》
思考:纯音乐中喜剧美给你怎样的感受?
在纯音乐中,喜剧美主要表现为幽默与诙谐。纯音乐中的幽默基本上属于正面肯定的范畴,人们从中获得的更多是轻松愉快、活泼诙谐的感受。
喜剧美的表现手法 通常采用超常、夸张和变形的表现手法,以引起人们意想不到的惊愕来达到喜剧性的效果。例如:不合适宜的快速或慢速,力度的突然转换,纠缠不休的反复,两极音域的使用,大跳音程,拨弦奏法及管弦乐色彩的奇妙使用等等。
小组讨论:喜剧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现实意义? 音乐的喜剧美是人类热爱生活、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它用幽默、诙谐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人心情愉悦;而对于那些假丑恶的反面现象又可以用机智的嘲讽去抨击、揭露它。
第五篇:上教版四年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上教版四年音乐教案第二单元]课题第二单元采金秋课型唱游欣赏教学内容
一、唱歌:《采金秋》《丰收之歌》
二、聆听:《扬鞭催马运粮忙》《丰收锣鼓》
三、创编:金秋的喜悦
四、音乐知识:民族打击乐器教学目标
一、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用动作表现欢快劳动情景,上教版四年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二、通过聆听《扬鞭催马运粮忙》《丰收锣鼓》,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喜庆的丰收场景。
三、认识民族打击乐器,能听辩其音色。
四、能在多声部节奏中模拟各种声响,并创编相应的劳动动作,表现繁忙的运输情景。教材分析《采金秋》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名族风格和乡土气息的儿童歌曲。4/4拍、羽调式,两段体。歌曲第一部分节奏紧凑,情绪欢快活泼。第二部分节奏舒展,旋律优美上扬,较好的抒发了欢乐的情感。歌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描画了家乡秋色的景色,《丰收之歌》是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一首丹麦歌曲。歌曲的节奏鲜明、简洁,歌曲结构短小、规整,为典型的西洋大调式的风格。歌曲抒发了人们热爱劳动和喜庆丰收的愉快心情,赞美了丹麦人宽厚乐于助人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音乐学习,让学生感受秋收劳动的快乐心情,体验丰收的喜悦。
二、能在多声部节奏中模拟各种声响教学准备电脑.课件,琴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丰收之歌
1、律动:同学们,请你们听着音乐跟老师一起跳起来吧(音乐:丰收之歌)。
2、谈话:你们跳完后,对音乐有什么感受?描写了什么场景?
二、新授《采金秋》
1、引入:你们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一起去采金秋吧。{课件播放秋天美景}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伴奏。
4、随乐用la哼唱两遍。
5、随乐学曲谱、视唱。
三、歌曲处理。
1、小组讨论处理方案,交流、讨论、实践。
2、综合讨论意见,是总结:前倚音、下滑音的旋律,衬词的演唱要轻巧灵活;最后的长音要唱足时值,教案《上教版四年音乐教案第二单元》。吐字要轻切、清晰。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3、小组练唱,在分组展示。
四、歌表演《采金秋》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2、各组展示,集体评议。
五、小结教学反思:第一课时初步进入金秋的意境,让学生在《采金秋》中感受收获季节的美,从而激发了学习这一单元热情。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读谱知识
1、出示课件:视唱歌谱
2、观察、思考、探讨:这几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
3、结合歌曲的旋律学习强音记号,唱准课本中的示例旋律。
三、教学新歌《丰收之歌》
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猜猜这是来到了哪儿?(丹麦)是什么美景?请听《丰收之歌》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为他们伴奏。
4、随乐用la哼唱两遍。
5、随乐学曲谱。
6、朗读歌词。(要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随乐唱词,教师纠正学生演唱中的问题。
8、学生带着欢快、活泼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1、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先后离开坐位围成两大圈,边唱边跟着领头的小朋友做动作,歌声形成卡农式,最后各大圈又回到自己的坐位结束
2、布置家庭作业:在美丽的秋天里,你喜欢什么?是果园的水果?动物园的动物?公园里的花朵?--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爱,把它画在书上,课后给大家说一说,另外,希望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公园、郊外寻找一些树叶,经过自己剪贴,制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为它选上一段音乐,或配上几句歌词。教学反思:异国风情的秋天让学生耳目一新,脍炙人口的旋律,让学生轻松的学会了这首歌,有充分的时间做学生喜欢的卡农游戏。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开心一刻节气歌
1、按节奏朗读节气歌x xx xx xx
2、变化节奏朗读节气歌并了解二十四个节气。
3、加入打击乐器自创节奏。
三、创编节奏:金秋的喜悦
1、分声部拍击并模拟运输工具的声响。如:老牛拉车x-︱x-︱;mie mie
2、和小伙伴合作,搭乘各种运输工具并模拟其声响进行表演。
3、自主创编,模拟其他运输工具的声响进行表演。
4、组成多声部的节奏,表现丰收季节热闹的运输景象。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
1、初听:结合多媒体课件了解乐曲背景
2、复听:整体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情绪、意境。
3、分析乐曲的乐段并学会唱第一乐段。
4、跟随乐曲做动作感受不同乐段情绪。
三、欣赏《丰收锣鼓》
1、初听:感受乐曲要表现的情绪
2、简介中国打击乐器
3、分部分聆听乐曲。第一部分: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面?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音乐上有什么变化?
4、再听全曲。出示管弦乐队图片,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模仿每一乐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姿势。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