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家论吟诵

时间:2019-05-15 06:0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今名家论吟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今名家论吟诵》。

第一篇:古今名家论吟诵

古今名家论吟诵

1、【尚书·帝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2、【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吟咏性情,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3、【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4、【论语·先进第十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墨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6、【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7、【史记• 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8、刘勰【文心雕龙】: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9、【隋书】卷五十七: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10、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11、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解闷十二首·其七】:陶冶性灵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12、韩愈【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13、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14、沈括【梦溪笔谈· 协律】:古诗皆咏之, 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 谓之协律。

15、苏轼【和王东卿绝句四首】:平生不得吟诗力,空使秋霜入鬓垂。大岳峰前满尊月,为君聊复一中之。(其四)

16、程颢:《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17、朱熹【读书法】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得通贯后,义理自出。【朱熹文集】卷二:晨兴吟诵余,体物随所安。杜门不复出,悠然得真欢。良朋夙所敦,精义时一殚。

18、王阳明【社学教条】: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九声四气歌法】:歌者陶情适性,闻者心旷神怡,一道同风,沦肌浃髓,此调变之妙用,致教之根本,心学之枢要,而声歌之极致也。学者悟得此意,直歌到尧舜义皇,只此便是学脉,无待于外求也。

19、黄宗羲【黄梨洲文集】:顾独好读书,自六经三史以下,八家之集,唐宋之诗,丹铅殆遍。高会广座,有所征引,长篇累牍,应口吟诵,以架上书覆之,不错一字。当世文章家,指摘其臧否,咸中要害。

20、方苞【与陈硕甫书】: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

21、沈德潜【说诗晬语】:诗者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

22、刘大櫆【论文偶记】: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23、蘅塘退士孙洙【唐诗三百首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24、曹雪芹【红楼梦】: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写毕,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第十八回)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第三十八回)

25、袁枚【随园诗话】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

26、姚鼐【与陈硕士】: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文韵致好,但说到中间忽有滞钝处,此乃是读古人文不熟。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昧,得彼之长,悟吾之短,自有进也。

27、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入心脾,毕生不能忘。

28、陈端生【再生缘】第四十五回:爱慕孟家贤小姐,时时吟诵这诗章。

29、曾国藩【字谕纪泽】: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曾国藩家书】: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全集卷六日记】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30、唐文治:今日讲求教育之法,务以敦崇品性涵养性情为宗旨。而感发性情之要,当以读文为根本。文章音节应古时乐律,有抑扬吞吐抗坠敛侈之妙。

3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2、周作人【论八股文】:从前的一个族叔,文理清通,而屡试不售,遂发愤用功,每晚坐高楼上朗读文章,半年后应府县考皆列前茅,次年春间即进了秀才。这个很好的例可以证明八股是文义轻而声调重,做文的秘诀是熟记好些名家旧谱,临时照填,且填且歌,跟了上句的气势,下句的调子自然出来,把适宜的平仄字填上去,便可成为上好时文了。中国人无论写什么都要一面吟哦着,也是这个缘故,虽然所做的不是八股,读书时也是如此,甚至读家信或报章也非朗诵不可,于此更可以想见这种情形之普遍了。

33、赵元任《新诗歌集•序•吟跟唱》:尝过吟旧诗的滋味者,往往病白话诗只能读而不能吟,因而说它不能算诗。这句话里的“吟”字的意义很可以研究研究。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字时的语调。《中文的声调、语调、吟唱、吟诵、朗诵。按声调谱曲的作品和不按声调谱曲的作品》:令人遗憾的是,吟诵诗和散文已很快变成一种无望的艺术。„„立即到野外去,在那些快要消亡的传统灭绝之前进行采集和录音工作,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34、郭沫若《<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序》: “吟诵”是“中国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歌,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但那唱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等(寻),在专门的音乐家听来,大约是可以谱得出若干种相当共通的调子出来的。”

35、刘朴【文诵篇】:故诗之道,声而已矣。曾文正日记:“温苏诗朗诵颇久,有声出金石之乐。”因思古人文章,所以与天地不敝者,实赖气以昌之,声以永之。故读书不能求之声气二者之间,徒糟粕耳。

36、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37、黄仲苏《朗诵法》:尔来一般讲授国文之教师大都偏重于解释、分析,而不注意于吟、诵、咏、讽,但求说明所选诗文中字句之精炼,格律之严整,造言若何,创意若何,便自谓研究之能事已尽矣。实则,篇中之抑扬、含蓄、幽默、渊雅处,皆未曾提及;而学者亦无从领悟。盖因诗词文赋莫不有声有色,色可得而讲授,声则非吟、诵、咏、讽,不能领悟。其风度之隽雅,情致之美妙,与夫旨超之深远,皆非诵之于口,得之于耳,不能传授于心也。

38、朱自清《论朗读》:学校里废了吟这么多年,即使是大学高才生,有了这样成见,也不足怪的。但这也是教学上一个大损失。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象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象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作者主张学校里恢复从前范读的办法,吟、读、说并用。小学的国语教学应该废诵重读,兼学吟和说;大中学也该重读,恢复吟,兼学说。

39、俞平伯《略谈诗词的欣赏》:当时之感既托在声音,今日凭藉吟哦背诵,同声相应,还使感情再现。反复吟诵,则真意自见。“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的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通过朗读,获得语言信息,从而领悟文字的内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直觉思维的境界。

40、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学习文学作品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那么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更容易发挥。讲到读书,中国的传统是讲读的,特别是古文有一定的念法,一定的腔调,现在的青年同志和少年儿童要是听到一个老先生在念古文,摇头摆尾,嗯嗯啊啊,哼哼唧唧,就觉得很可笑,酸溜溜的,好像迂夫子才这么念,却不知道这里头有道理,那念的人一面念的时候,一面他的思想感情就在活动了,他就把作品里的妙处一面哼出来,一面哼进去,不懂的人觉得可笑,事实上读是很有滋味的。

41、钱仲联:方块汉字一字一音,具有平仄阴阳的特点,古代韵文散文通过朗诵可以因声音以领会作品的精神,但是看书和翻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韵文包括古诗,近体诗,词,骈体文,读法各不相同。桐城派古文家把作品分成阳刚阴柔两大类,各种体裁刚柔的读法也不相同。朗诵的方法要有师承,当然也可以自凭心得,有师承总比无师承好。今人用读语体文、白话诗的办法读诗词和古代文,平仄都颠倒了。该顿而不顿,不该顿而顿,阴阳全部失掉。古人的精神也无从心领神悟。

42、张志公: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诵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

43、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凡不是摇头晃脑背诵或者是吟诵一番的,便不能叫做“读书”,充其量也就是“看书”。„„古代的散文,也多少包含韵律的。古文中为什么那么多“之、乎、者、也、然、焉、哉”等等语助辞,就是在朗诵起来,可以抑、扬、顿、挫,帮助长哦慢咏,并且加重语气,也加深了印象,易于记忆。我认为古代的读书方法比现代好,不但有上述的好处,而且高声吟哦朗诵起来,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可以与书中人打成一片。如读《论语》,有时好像自己就是孔夫子了,在无形之中,又是一项德育的潜移默化。而在生理方面,又等于做了深呼吸,炼了气功。不像现代人读书那样,低着头,默不做声的死啃,把知识向脑子里硬塞硬填,强迫脑子死记,这是多么痛苦!今天年轻人近视那么多,和读书方法大有关系。我们幼年时读书,是把知识像唱歌一样唱进脑子里去的。《漫谈中国文化》:告诉同学们,你们研究国学诗文都要朗诵,千万注意!朗诵有什么好处?你不要管自己声音好不好听,又不是唱歌,歌是给人家听的。所以古人叫读书,在书房里读书吟诗叫‘无病呻吟’。有时候啊,自己看到有感想,是自己对自己的欣赏。你这样一次读书,等于你们现在看书一百次,千万注意!不然你书是看多了,记住没有呢?记不住。这是讲国学,所以古人叫‘读书’,读出来,读的方法有默念和朗诵,朗诵就是开口念,这叫读书。北方叫“读书”,南方叫“念书”,这样念书,心里、脑子里会记忆深刻,心情也很愉快,心理情绪自然得到调节。这是学国学的第一步。

44、叶嘉莹:我以为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真正想要重振中国吟诵之传统,私意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付之实践,也就是从童幼年开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诱导孩子们养成吟诵的爱好和习惯。

第二篇:现代名家谈吟诵名句(推荐)

现代名家谈吟诵名句

古代: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司马迁 《史记?屈原列传》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曹丕 《燕歌行》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苦吟》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吊白居易》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韩愈《进学解》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解闷》

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杜荀鹤《秋日闲居寄先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读诗之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宋史?何基传》

山宜冲雪上,诗好带风吟。——姚合《武功县中》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殆钱塘县路明府》

葛衣斷碎趙城秋,吟詩一夜東方白。——李贺《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時張初效潞幕。》

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岂君知。——张籍《答鄱阳客》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苏轼《百步洪其二》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平生不得吟詩力,空使秋霜入鬢垂。——陈与义《和王东卿绝句其四》

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曾国藩 《曾文正公全集》卷六

现代: 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叶嘉莹 小时候听我父亲吟咏古文观止,耳濡目染;自己教课多年,每年都吟咏一次;我觉得现在大学里应该普及吟咏,甚至于大、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学会吟咏。有一些唐诗,三岁的小孩应该个个都会,从这个时候开始,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吟咏这个中国的传统不能丢了,我觉得太重要了。——鲁国尧 3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它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吟诵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的特殊的手段;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陈少松 吟诵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中国的诗文都可以吟诵。吟诵和中国的古典文学共生,帮助我们学习、理解、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但因为是口耳相传的,所以时过境迁,就很容易失传。现在我们的吟诵濒临失传。所以现在大家一起来抢救、保存这样一个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我 认为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戴逸 吟诵值得提倡,正是针对现在的情况,古典文化遭到破坏,很多年轻人不熟悉古典文学,想要熟悉古典文学又苦于没有手段和方法去读它,光靠老师课堂上这么讲还不够,所以要吟诵。——苏民 读古人的诗,诗里所体现的浓烈的情感、广阔的天地,感发你,使你心情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读诗的时候就忍不住发出声音来。这种声音或者是诵,或者是吟,甚至于是唱起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表达形式。我想,就吟诵的心理机制来说,大体就是这样的。——霍松林 吟诵对于诗的领会有许多方面的好处,也确实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霍松林 吟诵这样一个优秀的传统,是否能在当代传承下去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进入教育体制。放到教育体制内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李西安 吟诵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留给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会带给我们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成果以更真切的了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要有中国心、中国情。爱国首先就是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吟诵对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改善整个社会风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王登峰 边写诗、边吟诵可以帮助您写好诗。词句感不感人?流畅不流畅?平仄音韵是否协调?一吟就明白了。当代著名诗人林从龙先生,毕生保持吟诵的习惯,不管读自己的诗或看别人的诗,出口便是吟咏。遗憾的是,像林从龙先生一样痴迷于吟咏的人实在太少了。——钱明锵 我觉得吟诵呢,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感人至深,不是歌曲能够比的。因为没有固定的曲调,是缘情而发的。提倡吟诵也是因为能它让诗歌好学好记,而且还陶冶情操,现在我们很浮躁,吟诗可以带来静心的好处。——戴学忱

第三篇:历代书法名家论书法

历代书法名家论书法

东汉 蔡邕(蔡文姬之父):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译文:从事书法活动,要散淡心智。动笔之前,须心胸舒展,任凭性情恣意,继而挥毫书写,若是被迫应事,即使用中山产的兔毫佳笔,也写不出佳品来。在书写之前,还要静坐默思一番,将适意的构想记忆在胸,言不出口,气息平和,聚精会神,如同面对圣贤至尊,那就没有写不好的。作为书体的间架结构,须赋予它多种的形态,譬如:犹如端坐行走,犹如飞翔舞动,犹如往来回转,犹如俯卧腾起,犹如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食木叶,天然雕饰,有的如同利剑长矛,威风凛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遒劲疾射,有的如同水火,澎湃燃烧,有的仿佛云烟迷雾,若隐若现,有的好比太阳月亮,光洁明媚。总之,在字体结构的纵横分布中,广为汲取自然现象的美妙风姿,方能称为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

三国魏 钟繇:

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译文: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划了个大窟窿。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时去厕所中,竟忘记了回来。)

东晋 卫铄(卫夫人,王羲之老师):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译文: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东晋 王羲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译文:所以书法最重要的并不是写得端正整齐给人安稳的感觉。先是用笔,有的用笔是卧势,有的是仰势,有的笔画互相依靠,有的笔画是倾斜的,有的粗,有的细,有的长,有的短.每写一个字,可以如同刀刻出来的那样,可以像鸟儿的头那样圆转,可以像隶书那样铺散,可以写成八分书体;可以写得到处留白,就像虫咬过的树叶,可以写得头大身细,像水中的蝌蚪那样;可以写得苍劲有力,像威武的壮士佩带着宝剑,可以写的婀娜柔媚,像苗条的女子.)

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译文:如果要写上一面字,则必须每个字的意境不同,不能重复.写虚字用强笔,写实字用弱笔,虚实相生,强弱有致,就会跌宕起伏而达到感人的艺术境界.)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注:王右军此段对老师有微词,有失厚道,但其书技已超卫夫人,性情使然尔)

唐朝 孙过庭:

《书谱》云: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译文:《书谱》里说:观察笔法中,悬计垂露似的变异,奔雷坠石般的雄奇,鸿飞兽散间的殊姿,写舞蛇惊时的体态,断崖险峰状的气势,临危据枯中的情景;有的重得像层云崩飞,有的轻得若金蝉薄翼;笔势导来如同泉水流注,顿笔直下类似山岳稳重;纤细的像新月升上天涯,疏落的若群星布列银河;精湛的书法好比大自然形成的神奇壮观,似乎进入决非人力所能成就的妙有境界。的确称得上智慧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心手和谐双畅;笔墨不作虚动,薄纸必有章法。)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译文:楷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写不成样子;楷书如欠缺点画工夫,仍可记述文辞。)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译文:初学分行布局时,主要求得字体平稳方正;既然掌握了平正的法则,重点就要力追形势的险绝;如果熟练了险绝的笔法,又须重新讲求平侧欹正的规律。初期可说还未达到平正,中期则会险绝过头,后期才能真正实现平正,书法艺术臻于老成阶段,那么人也进入老年时期。)

唐朝 欧阳询: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注:这是欧阳询给善奴书写的书法秘诀。看似笔法,又关笔势,连书写者应具备的心态也涉及到了。“细详缓临,自然备体”,强调的是以虚静心态达到审美创造的境界。四个“不可”追求的是“中和"法度,至于如何才能掌握好这个“度”,就看各人的努力和悟性了。)

唐朝 柳公权: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译文: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

唐朝 怀素颜真卿师徒:

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注:屋漏,雨水顺墙下流,不会一泻而下,必将顺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下注,形成极为顿挫有力的痕迹。书法的竖画,就应当追求这样的艺术效果。这个比喻是颜真卿琢磨出来的。有一次,他向草书大家怀素请教笔法。怀素用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和壁坼之路即墙壁裂开的痕迹作比喻。颜真卿说:“如何是屋漏痕?”怀素很高兴握着他的手说:“得之矣。”)

唐朝 韩愈

石鼓歌: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译文: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宋朝 苏轼: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注:神采、气韵、骨力、筋脉、血色——书法五大法宝。

神:书家精神和风采含蕴,书家个性、情意和生命

力量。

气:书法中生气、气势、韵味、韵致

骨:笔画线条质感,雄强硬朗的力度美。筋,肉之力也,筋骨、筋力。脉络联通。

肉:字的肌肤视觉美感。通过点画的方圆、肥瘦、墨色,显现姿媚、丰研、华润、艳丽等风采。

血:血色。血气充盈。水墨燥湿合度,血润丰满。)宋朝米芾: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注:所谓八面,就其字面含意而言,指的是四方和四隅(角)。照米芾的意思,所谓“八面具备”,就是指每个字笔画的长短粗细屈伸正侧、每个字乃至整篇书作的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空间的大小疏密、笔致的动静疾徐等,都要富于变化。就笔画而言,不可大小粗细如一;就笔势而言,不可劲健到底或姿媚到底;就布白而言,不可平均分配,状如算子。米芾批评欧、虞、褚、柳、颜诸家为“一笔书”,主要指他们的字着意安排,缺少变化,失去古法。)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期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注:米芾的传世书评被引得最多的,恐怕要数《海岳名言》中的这一段。“蔡襄勒字”。此处之“勒”系雕琢、迟滞之意。米芾的一段书评可作此字的注脚:“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沈辽排字”,谓其笔画字体大小划一。“黄庭坚描字”,谓其以画法入书法,颇现做作。可参阅明代王世贞语:“山谷道人以画竹法作书。”“苏轼画字”,“画”字之义近于“描”字。米芾此处或隐指苏轼书法肉多于骨。前引米芾书论中之“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中之“画”,即与此“画”同义。米芾自评之“刷”字可理解为迅速与率意。苏轼评米芾书:“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黄庭坚云:“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炎祖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注:毋庸置疑,在米芾并不算丰富的书论遗产之中,那占有醒目地位的贬斥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人书法艺术的过激之语,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书论的影响和声誉。冯班说他以颜真卿的书法为“恶俗”,是虚妄不实的“欺人之谈”;李东阳说他把颜、柳视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亦过矣”;“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的这一番话是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时尚”的。因而董其昌说“宋人书多以平原为宗”,“宋人无不写《争座位帖》”,并非无缘而发。那末,米芾贬斥颜、柳等人的思想根源何在呢?他是从什么角度立论的呢?值得一探。)

元朝 赵孟頫: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古人得佳帖数行专心学之便足名家

清朝 包世臣

所著《艺舟双楫》云:

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版刻

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

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

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

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

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清朝 康有为

所著《广艺舟双楫》云:

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

《爨龙颜》为雄强茂美之宗,《灵庙碑阴》辅之。《石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吊比干文》为瘦硬峻拔之宗,《隽修罗》《灵塔铭》辅之。《张猛龙》为正体变态之宗,《贾思伯》《杨翚》辅之。《始兴王碑》为峻美严整之宗,《李仲璇》辅之。《敬显俊》为静穆茂密之宗,《朱君山》《龙藏寺》辅之。《辅福寺》为丰厚茂密之宗,《穆子容》《梁石阙》《温泉颂》辅之。

《张玄》为质峻偏宕之宗,《马鸣寺》辅之。

《高植》为浑劲质拙之宗,《王偃》《王僧》《臧质》辅之。《李超》为体骨峻美之宗,《解伯达》《皇甫摐》辅之。《杨大眼》为峻健丰伟之宗,《魏灵藏》《赓川王》《曹子建》辅之。

《刁遵》为虚和圆静之宗,《高湛》《刘懿》辅之。《吴平忠侯神道》为平整坤净之宗,《苏慈》《舍利塔》辅之。《经石峪》为榜书之宗,《白驹谷》辅之。《石鼓》为篆之宗,《琅琊台》《开母庙》辅之。

《三公山》为西汉分书之宗,《裴岑》《郙阁》《天发神谶》辅之。

(注:上为康有为所列各名碑之长处。)神品:《爨龙颜碑》、《灵庙碑阴》、《石门铭》 妙品上:《郑文公四十二种》、《晖福寺》、《梁石阙》 妙品下:《枳阳府君碑》、《梁绵州造像》、《瘗鹤铭》、《泰山经石峪》、《般若经》、《石井阑题字》、《萧衍造像》、《孝昌六十人造像》

高品上:《谷朗碑》、《葛祚碑额》、《吊比干文》、《嵩高灵庙碑》、高品下、《鞠彦云墓志》、《高勾丽故城刻石》、《新罗真兴太王巡狩管境碑》、《高植墓志》、《秦从三十人造像》、《巩伏龙造像》、《赵珊造像》、《晋丰县造像》

精品上:《张猛龙清德颂》、《李超墓志》、《贾思伯碑》、《杨翚碑》、《龙藏寺碑》、《始兴王碑》、《解伯达造像》

精品下:《刁遵志》、《惠辅造像记》、《皇甫摐志》、《张黑女碑》、《高湛碑》、《吕望碑》、《慈香造像》、《元宁造像》、《赵阿欢三十五人造像》

逸品上:《朱君山墓志》、《敬显俊刹前铭》、《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逸品下:《武平五年灵塔铭》、《刘玉志》、《臧质碑》、《源磨耶祗桓题记》、《定安王元燮造像》

能品上:《长乐王造像》、《太妃侯造像》、《曹子建碑》、《隽修罗碑》、《温泉颂》、《崔敬邕碑》、《沙门惠诠造像》、《华严经菩萨明难品》、《道略三百人造像》、《杨大眼造像》、《凝禅寺碑》、《始平公造像》

能品下:《魏灵藏造像》、《张德寿造像》、《魏元预造像》、《司马元兴碑》、《马呜寺碑》、《元详造像》、《首山舍利塔铭》、《宁甗碑》、《贺若谊碑》、《苏慈碑》、《报德碑》、《李宪碑》、《王偃碑》、《王僧碑》、《定国寺碑》

(注:以上系康有为将历代名碑分为神品、妙品、高品、精品、逸品和能品。)

以古为师以魏晋绳之则卑薄已甚,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无复有窥见古人之日。

清朝 刘熙载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清朝 杨守敬

一要品高,下笔不落尘俗;二要学富,有书卷气。

清朝 梁山舟

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

毛泽东

早年在《讲堂录》中说文贵颠倒簸弄,故曰做;字须振笔疾书,故曰写。以禅论书

书法当排除一切尘滓俗秽,追求心灵空明澄净之境界。

(夏海涛为书法小组同学整理)

第四篇:名家论养成教育

名家论养成教育

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徐惟诚(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

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孙云晓(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关鸿羽(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程鸿勋(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学研室主任)

教师的行为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一本教材。

----张梅玲(著名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

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

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

----徐岫茹(著名心理咨询专家,中国健康教育所研究员)

正如大教育家所说,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而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

----孙蒲远(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

第五篇:教育名家论教育的读书笔记

《教育名家论教育》读后感

郑秀云

《教育名家论教育》就是关于教育研究方面的一本很好的书,书的扉页那句话----“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得如此贴切,一句话拉近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与这本书间的距离,书中很少有深奥、枯燥的理论,更多是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后面还有“评析”和“思考”,围绕所提供的案例进行简洁的评析,帮助教师拓宽视野,并借助一两个思考题来启发教师把精选的案例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在比较中辨别、内化和提升。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人受益匪浅,其中一些案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一:老师是一只青蛙

一位老师在教《坐井观天》的时候,那是一节公开课,讲完课老师就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以“青蛙跳出井口了”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那天他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么样呢?很多学生都按照老师的思路说了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大开眼界,看到了很多美的风景,可是有个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老师们也笑了。那位老师打断了他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于是老师示意学生坐下,随口还说了一句:“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显然这位学生的回答没有按照老师的思路说,或者没有按照某个参考答案说,所以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老师也没有让他再说下去。后来,老师布置作业把自己的所想写下来。结果看到那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喝一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飘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正刺穿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看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往回赶,又跳到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

可以想象,那位老师看到学生写的话是多么的震惊呀!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多彩的世界,而那位老师差点就抹煞了学生多彩的思维,最后老师在学生作业的空格处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看了这个案例,我同样也受到极大的震动,说实在的,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在讲课的时候,也常常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回答问题,或者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设定的答案回答问题,如果有学生不是按照这个思路或答案回答问题,就不予理睬或制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老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尊重学生的个性。

案例二:呼唤失落的“水晶鞋”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讲台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感悟一:如果是一节公开课,可能更多的想到的是放一段《灰姑娘》的电影片段,作为引入,但这是一个很平实的开场白,非常真诚的感谢,这就是一个开头,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也许更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老师:你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因为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肮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

感悟二:真高兴美国教师和学生能从这篇课文中得出“守时”的观念,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让我们知道良药不一定苦口,其实有一种教诲可以是幽默。不经意间的守时教育,与那些疾风暴雨般的训斥效果哪个更好,不言自明;得体的妆扮的重要性,在孩子们会意的笑声中得到了认同。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地面对这个问题!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感悟三:这是另一种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会得出可能相反的结论,但这种结论也是应该可以理解的,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允许存在差异,允许张扬个性,这是我们追求的课程理念。而当我们每次审视自己的课堂时,总感到有一种说不清的痛,不知何时,我们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总是不能原谅或者理解,比如在课堂上某个学生睡觉了,我们可能会责怪学生为什么不专心听课。我记得我的高中老师对我说,“学生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是美丽的”。用宽容的心对待你的学生吧!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能成功地吓倒王子了。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能成功地吓倒王子了。

(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感悟四:崇尚结交朋友,崇尚互相帮助,崇尚真诚交流,让合作、协调、友谊、交友的重要性悄悄地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高明的教育手法。

老师: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那么,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的?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样?

学生:要爱自己!

感悟五:对,爱自己!珍惜自己的人,才会尊重自己,从而才会知道爱别人。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还空谈什么爱别人?还谈什么舍己为人?更不要说是舍生取义。

这是美国一所普通的小学的一堂阅读课。新课程改革,像是一缕春风,吹进我们的课堂。当我们审视着站在讲台上的自己,面对着讲台下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时,心里涌动着冲动,也饱含着不安。我们有这样的激情吗?我们有这样的思想吗?我们有这样的胸怀吗?我们有这样深邃的思考吗?失落的“水晶鞋”,狠狠地抽打我们的每一根神经,拷问着我们的教育灵魂,我们不是缺少眼睛,而是缺少发现智慧的眼睛、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命价值的眼睛。

案例三:晒干的金鱼

有一位家长向老师反映,星期天他的孩子在家里把他养在鱼缸里的十几条金鱼都晒成了鱼干。末了,这位家长气愤的说:“我这孩子怎么了,一点没人性,一点没同情心,心态那么不好,那么残忍。“会是这样吗?老师对家长的话产生了怀疑。晨间活动时,这位孩子走到老师跟前悄悄地说:“老师,小鱼和人不一样吗?”是呀,你怎么想到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晒太阳会缺钙,我妈妈告诉我的,小鱼晒太阳他就会死。”说完,孩子难过地低下头。原来如此,孩子是因为想让金鱼补充钙质而想到了这个办法。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不也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孩子吗?也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一位妈妈常带孩子去玩具店,可孩子每次吵着要回家,妈妈有些不明白,这么多玩具对孩子应该有吸引力,可当她有一次蹲下身子系鞋带时,才豁然发现,孩子眼中看到的只是人来人往的大腿,商店的高高柜台挡住了孩子的视线。蹲下身子,才能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你才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们也才能以自己的经验感受着属于他们的那片蓝天,那片土地。

重视与孩子的对话,了解孩子的奇思异想,才能让我们了解孩子。对话使教育真正成为人对人的教育,使儿童变得容易理解,对话意味着教师要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对话使教育变得精彩,有活力,对话使我们重视儿童,使儿童成为与教师合作,共同探索的具有独特精神世界的鲜活生命。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是一份精神大餐,当我耐心地读过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教育理论的真谛和教育变革的“秘密”就在我们的身边。事实上,教育理论的真谛和教育变革的“秘密”正隐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之中.同时本书用教学实践不断地擦亮教育理论的火花,新课改的理念更多更快地照亮了我们的课堂.此时此刻我领悟到案例的作用,意义。品味每一个案例,都使我激情振奋,多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推动经验积累,我想这就是我们的需要。最后把该书的卷首语稍作改动与大家共勉:让我们共同营造精彩课堂!

下载古今名家论吟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今名家论吟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0位名家论大学5篇

    50位名家论大学 1、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约......

    名家论教育[共五篇]

    名家论教育 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杜威:教育即生长爱因斯坦:论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教育的23常能--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一)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

    吟诵古诗词

    吟诵古诗词,奠定文化底蕴 --------“古诗词诵读”教学尝试 优秀的古代诗词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江泽民......

    【近代名家】白蕉论书髓

    【近代名家】白蕉论书髓 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治法,又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又署复翁、复生、济庐、海曲等,别号有云间居士、束海生、法天者、养鼻先生、不出不入翁、仇纸恩墨废......

    名家论教育资料大全[推荐五篇]

    名家论教育资料大全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杜威:教育即生长爱因斯坦:论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教育的23常能--陶行知陶行知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一)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

    古今名人名言

    古今名人名言 古今名人名言1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以不舍。——荀况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持之以恒,金石可镂。——荀况3.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紧。——颜元4.......

    古今名言

    1、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吴伟业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4、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情景无限。—......

    吟诵教学设计

    《静夜思》、《乞巧》吟诵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