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家】白蕉论书髓

时间:2019-05-14 17:2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代名家】白蕉论书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代名家】白蕉论书髓》。

第一篇:【近代名家】白蕉论书髓

【近代名家】白蕉论书髓

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治法,又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又署复翁、复生、济庐、海曲等,别号有云间居士、束海生、法天者、养鼻先生、不出不入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上海金山人,能篆刻,精书法,亦擅长画兰,能诗文。白蕉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帖学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书法艺术深入晋唐,自出机杼,气息清新,韵味淳厚。诸体之中尤以行草尺牍见称,每于兴至,信手挥洒,天机自动,不见端倪。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专职干部。

白蕉书法宗王羲之、献之父子,始从唐欧阳询入手。行草笔势洒脱,小楷特能,多参钟繇法,大字俊逸伟岸,亦具风致。工写兰,无师承。所作秀逸有姿。能篆刻,取法秦汉印,泥封,而又参权、量、诏版文字,有古秀蕴藉之趣。精书法,亦擅长画兰。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但生性散澹自然,不慕名利。诗论亦富创见,诗名蛮声文坛,写兰尤享盛誉。能诗文,曾主编《人文月刊》,著有《云间谈艺录》、《济庐诗词稿》、《客去录》、《书法十讲》、《书法学习讲话》等。他还治印,只是难得为人奏刀。沙孟海《白蕉题兰杂稿卷跋》云:“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论书髓我经过相当时间的推敲和思考,决定用“书髓”二字来包举本讲。因为在这一讲里所要谈的,可以说是书学上的最高修养,比较抽象,古人也不大把它分析、讲明。正如孙过庭所谓:“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又云:“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这在初学者听来,或者以为同书法不甚相关;对于引证古人的议论,或者感觉会很平凡,或者是感到不容易领会。其实呢,到是千真万确,妙而非玄。现在为了诸位易于明了起见,提纲挈领,在本讲总题之下,先总的、概括地谈一谈。大概书法到了“炉火纯青”,称为“合作”的地步,必定具备心境、性情、神韵、气味四项条件。那么,四项条件的成因是什么呢?阐述如下:

(一)心境:心境要闲静。如何会闲静呢?由于胸无凝滞,无名利心。换句话说,便是没有与世争衡、传之不朽的存心——不单单是没有杂事、杂念打扰的说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的境界。心缘静而得坚,心坚而后得劲健。临池之际,心境关系可真不小。《书谱》以“神怡务闲”为五合之首;“心遽体留”为五乖之首。又说:“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这是到了极娴静的境界,才能如此。

(二)性情:性情要灵和。缘何得灵和呢?讲到灵字,便联想到一个“空”字。譬如钟鼓,因为它是空的,所以才能响;如果是实心的话,敲起来便不灵了。和字的解释是顺、是谐、是不坚不柔,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性情的空灵,是以心境的娴静为前提的。心境能够娴静,犹如钟鼓,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书谱》以“感惠徇知”为一合;一“意违势屈”为一乖。又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环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歎。”又云:“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性情和书法的关系如此。

(三)神韵:神韵由于胸襟。胸襟须恬澹、高旷。恬澹高旷的人,独往独来,能够不把得失毁誉扰其心曲,自舒机轴,从容不迫,肆应裕如。我们可以想象诸葛武侯,他羽扇纶巾的风度如何?王猛扪蚤而谈的风度如何?王逸少东床袒腹的风度如何?神韵又是从无所谓而为来的。宋元君解衣槃礴,叹为是真画士;而孙过庭以“偶然欲书”为一合;“情怠手阑”为一乖,其故可思。有人说:神韵是譬如一个人的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大致果然不错,但那个可观可度,我看正不免见得矜持,还不够形容一个人的逸韵。譬如馆阁体的好手,不能说不是可观可度,然而终不是书家,因为其中有功名两个字。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所以能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也就是因为胸中不着功名两字。

(四)气味:其为由于人品。人品是什么?如忠、孝、节、义、高洁、隐逸、清廉、耿介、仁慈、朴厚之类都是。古人说:“书者如也。”又说:“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这个如字,正是说如其为人。晋人风尚潇散飘逸,当时的书法也便是这个气味。鲁公忠义,大节凛然,他的书法,正见得堂堂正正,如正士立朝堂模样。太白好神仙、好剑、好侠,诗酒不羁,他的书法也很豪逸清奇。本来,一种艺术的成功,都各有作者的面目和特点。面目和特点之所以不同,这是因为各个作品,有各人的个性融合在内。试看,同是师法王羲之,为何欧、虞、褚、薛的面目,自成其为欧、虞、褚、薛呢?孙过庭云:“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人的人品,无论忠义、隐逸、耿介等等,莫不反映到他的书法上去。读书人首务立品,写字也先要人品,有了人品,书法的气味便好,也越为世人珍贵。四者除了天赋、遗传关系之外,又总归于学识,同时与社会、历史的环境和条件,也是分不开的。有天资而不加学,则学识不进。现试言:

(一)学识与心境的关系:孩子初学执笔,写成功几个字,便喜欢听大人称赞一声“好”。艺术家如果不脱离这种心理,常常要人道好,这就糟了。为什么糟呢?是因为他名利心太重的缘故。请设想一下,如果张三说他极好,李四说他不好,他还来不及辨别对方是什么人,他们的话有什么价值,而只是希望李四能改变主意,也说他好,结果又来了个王五,批评他某一点不好,你想,这样他的心境如何能闲静呢。

(二)学识和性情的关系:天下事事物物,万有不齐;各人的性情,自然像各人的面孔一样,也大有不同。对于书法来讲,也是如此。历代大家,各有面目,各有千秋。如果甲说钟王字好,乙说颜柳字好,于是各执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成见在胸,入主出奴,由辩论、笔战而相骂起来。结果去就质于一位学爨宝子的丙,那岂非笑话。本来颜、柳书虽有习气,但不能掩其好处。自己不能静观体会,缘何便可一笔抹杀。所以学问深,则意气平,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学问深者,必善于倾听客观的分析、各种不同见解,善于吸收各家精华,也必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娴静的心境。

(三)学识和神韵的关系:学问高者,见多识广,心胸高旷,独来独往。因为心中毫无杂念,毫无与世争衡之心,书画诗文,其气息必超脱尘俗,潇散飘逸,神采清奇。否则“不虞之誉,求全之毁。”“一庸人誉之,便自以为有余;一庸人毁之,便自以为不足。”得失劳心,真是何必!也使人觉得可笑。“见富贵而生谄容,遇贫贱而生骄态。”其实,他的富贵于我何加;他的贫贱于我何损,这只能显露了自己的胸襟和人格。即如拿王逸少的胸襟来讲,他所以“袒腹东床”,那时候,他正觉得大丈夫不拘小节,何患无妻,天热乐得舒舒服服。一方面看了他的弟兄辈,一个个衣冠整齐,一副矜持模样,目的原是想讨郗家小姐做老婆!眼前来的,又不知是谁的未来的丈人峰,未免心中要暗好笑呢!

(四)学识与人品的关系:识由学而高,学又因识而进,二者是有相互密切联系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由于学识。“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好。”这也是由于学识。有些人不能说是没有学问,但为何他偏干不忠不义的勾当呢?那是由于不能分别义、利,于是淫于富贵,移于贫贱,屈于威武。归根结底,他原是并没有得到圣贤的真学问,因此便无定识,而影响到他的人格。有些人学古人的书法,偏先学到他的恶习,有毛病的地方。这是好而不能知其恶,是由于不学以致无识,而以丑为美,影响到书品。宋代书家苏、黄、米、蔡,据说这个蔡原是蔡京,但是后人因为蔡京人格有问题,不配和其他三家并称,所以配上了一个蔡襄。元代赵子昂,本来是宋朝宗室,国亡之后,还做异族大官,这于人格上就有问题了。所以虽然他的书法功夫不仅好,也够漂亮,但总觉得是浮滑一路,骨子差了。明末清初的王觉斯,天分真高,笔力比文徵明一辈强得多,《拟山园帖》的摹古功夫,更可见他的学力。但他自己面目的书法,粗乱得很。他又为宦官魏忠贤写生祠碑,于是人家便看不起他了。讲书法关系到人品,或以为不是“在艺言艺”的态度,但我以上所讲的,即以艺术至上的立场而合到人品,我想,这并不离题。至于一辈嗜古的收藏家,珍贵新莽的泉货、蔡京的《党人碑》、秦桧的书札,那是历史保存的意义,在我看来,倒不单单是好奇与物稀为贵。以上所言,实在是“卑无高论”,但与书道联系之处,各位可以隅反。现在将古代书家所论到的,有关四项修养的话摘录于后,供诸位参考。蔡邕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意恣情然后书之,若绾闲务,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沈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云间按:“如对至尊”尚是眼前有人,心中有人,非是。)黄象论书云:“须得精毫佳纸之外,犹曰:‘如逸预之余手,调适而意佳娱,正可以小展。’”王羲之曰:“凡书贵乎沉静。”王僧虔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遗情,书笔相忘。”欧阳询曰:“莹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虞世南曰:“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也。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借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传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闲,神应思彻,又同鼓琴轮指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孙过庭云:“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唐太宗曰:“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苏东坡曰:“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黄山谷曰:“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又云:“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耳。”米南宫曰:“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晁补之云:“书工笔吏,竭精神于日夜,尽得古人点画之法而模之;浓纤横斜,毫发必似,而古人妙处已亡,妙不在于法也。”虞集曰:“譬诸人之耳、目、口、鼻之形虽同,而神气不一,衣冠带履之具同而容止则殊。”梁山舟曰:“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曾文正曰:“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又曰:“古之书家,字里行间,别有一种意态,如美人眉目可画者也。意态超人者,古人谓之韵胜。”郝经曰:“客气忘虑,扑灭消驰,澹然无欲,修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知,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悠然而化。从技入于道,凡有所书,神妙不测,尽为自然造化,不复有笔墨,神在意存而已。”孔孟论学,必先博学详说。上面所引前贤精要议论,无非在说明心境、性情、神韵、气味四项,惟或是说到其一、二种,或是笼统全说着,总之在同学们能细心体验。大悦堂旨在为国内同道传播与分享中国古今书画名家艺术理论和作品以及文史哲等相关文本内容。资料来源渠道由国内各地师友同道提供以及网络转载。如涉及版权侵权等方面问题请向此微信公众平台留言和您的联系方式,本平台将会尽快处理。阅美。悦心。谢谢关注!

第二篇:论近代风云人物黄兴

论近代风云人物——黄兴

“古人却向书中见,男儿要为天下奇。”这是黄兴的革命宣言,是他的人生理想,也是对他这一生较为恰当的写照,在近代的战火中,黄兴以救亡图存为己任,为了中华民族之复兴呕心呖血却毫不计较名利,实在是中国近代史及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少有之豪杰。他为中华民族呕心沥血而死,蔡锷评论道,“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一、才华横溢志气高,不尚空谈乐实干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黄兴自幼随父亲读书识字,八岁入私塾,一八九三年就读长沙城南书院,后再到武昌两湖学院深造。一九O二年以优异的成绩被两湖总督张之洞选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速成师范科[1]。他自小就饱读诗书,用才高八斗来形容他丝毫不为过,也正因如此,在罗家伦眼中,黄兴“是豪士,是英雄,是开国元勋。但是他更是有中国文化根底的读书人,他是‘士’。这个士便是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士。这个士也就是孟子所谓豪杰之士”。黄兴在留学日本的时期,他广泛接触到了西学,并悲愤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为热之中,他毅然走上了一条实干救国的道路。当黄兴为中华民族而鞠躬尽瘁,英年早逝后,蔡锷悲痛地评价道,黄兴“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就连袁世凯也曾说“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绝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光纸上谈兵是成不了大事的,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做实事才有可能成功。当代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就提出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努力实干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道理,而黄兴在那个年代就懂得了这样做的重要性,这对取得革命的胜利而言是大为有益的。因此说,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像黄兴这的实干家是必不可少的,黄兴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使得他在革命队伍中确立了很高的领导地位。

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句林则徐的爱国名言可谓是对黄兴爱国情怀的贴切描述。黄兴为了中华民国的利益,毫不犹豫地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自一九O五年至一九一O年间黄兴组织革命党人,联络会党、策动军队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在萍、浏、醴、潮州黄冈、惠州起义,黄兴几乎是无役不与。多次起义的失败并没有使黄兴心灰意冷,而是策划更大规模的起义。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黄兴率领百余人的敢死队直扑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发生激烈战斗,他虽然受指伤仍坚持指挥,直到最的种种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他炙热的爱国之心。无论何时,黄兴总是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即使在“二次革命”中颇受孙中山、陈英士等人的非议,但从黄兴在南京兵败“走麦城”之前请徐宗汉照顾儿女的家书看来,他

共3页,第1页

早知战事前途并无把握,内心痛苦而从容,随时准备一死报国[2]。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黄兴丝毫不在意自身利益,除了中华民族之富强与民主,他别无所求,对此,章士钊评论说,“吾持以论交之武器,在‘无争’二字,然持此以御克强,则顿失凭依,手无寸铁。何以言之?我以无争往,而彼之无争尤先于我,大于我„„天下最易交之友,莫

共3页,第1页

如黄克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总是从大局出发,努力促进军队团结,为了解决南北军界之间的分裂问题和尖锐的矛盾,他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的上海《民立报》中说到,要之,今日之事,总以巩固中华共和为前提,而一切强生界限、植党莒私亡国之为,皆当一扫刮绝,以成我五大种族建设大共和国之盛业,方足以餍世界列国这望,而奠汉满蒙(古)回藏群生之安[3]。

另一方面,黄兴以维护政党团结为己任,坚决拥护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当时名记者黄远生对孙中山颇有微词,而对黄兴评价甚高。他在1912年10月5日的文章中说:“记者眼中之黄克强,乃一率直热诚之人。其主张厉行国民捐及不换纸币,正是他热诚过人之处。然其政治思想之不适于今日者可见。顾其条理纵不及遁初,而终异于□□[中山]之大言无实。若记者管窥蠡测之见不甚谬误,则记者愿为宋系而兼黄系,绝对不愿为[孙]系也,[4]一笑。”不仅如此,和孙中山相比,黄兴有更大的筹码来担任国内革命的领导人,“从出身背景、资质禀赋和社会联系几点来看,他比与国内缺少关系的孙中山,更易于同中国社会中坚分子相处[5]。但黄兴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推选孙中山为同盟会领导人是无可争议的,并且痛斥如陶焕卿,章太炎等对孙中山有异议的人,他在写给孙中山的信中写道,“弟与精卫等商量,亦不必与之计较,将来只在《民报》上登一彼为神经病之人,疯人呓语,自

[6]可不信,且有识者亦已责彼无余地也”。黄兴的爱国理想让人钦佩,有人认为黄兴这样做是由于他的不争性格使然,但仔细想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他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怀吧!他始终把中华民族之伟大利益置于他的个人利益之上,为了革命党内部的团结,牺牲他的个人利益对他而言着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对此,甚至连被他怒斥为“章疯子”的章太炎都感到敬佩,黄兴死后,章太炎在送的挽联写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可见,黄兴的“不争”对革命有着多么大的作用,他的这种品格堪比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同样是伟人,同样都能为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黄兴的这声呐喊,让人们为之脱帽致敬,让爱国志士热血沸腾,是中华民族的爱国榜样!

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他没有看出袁世凯的反动本质,当孙中山被迫交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位置时,他依然乐观地认为“今南北一家,总统得人,民国从此万年,迥非当日比也。吾辈十余年兢

[7]兢业业以求者,真正之和平、圆满之幸福。今目的已达,掉臂林泉,所得多矣”。革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国要想完成如此伟大的革命更是艰难。黄兴并没有意识到一旦革命果实落到封建买办势力的代表人物袁世凯手中,那么革命目的就不可能真正达到,换句话说,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终于,在袁世凯上位仅仅过了几个月,他就开始了篡权专制,对革命党人步步进逼,企图破坏共和制度,这使得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而就算是发生了“丧吾精锐”,“失我良朋,以及历年各处相从起义,或运动革命而身死,妻子离散、久陷囹圄囹者,数且以千百计。汉阳之役,舆尸道路,皆为兴生平至痛之事”的时候,他依然在给袁世凯的信中说道“务恳我大总统俯鉴愚忱,而重视名器,不可滥假,[8]收回成命,使兴得为共和国民,免滋咎戾,实所感激,不胜屏营之至”。虽然黄兴和孙

共3页,第2页

中山一样都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但他却仍摆脱不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正因如此他无法带领中华民族走得更远。

黄兴,如同古往今来的众多历史人物一样都是一个立体的人,他既有自己英勇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的一面,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究。虽然他也有自身的缺点,但他的优点才是最主要的,在那个时代,黄兴不管怎样都可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追述他生平的事

[9]迹时总结道,“余一生革命,惟以牺牲为目的”。对此,又有谁能否认呢?由于长期为革命事业而奔波,积劳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黄兴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终因食道与胃静脉屈张破裂出血(肝门静脉高压所致;根据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肿大所推测,为肝硬化常见之并发症)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冯自由评价黄兴说:“世称孙、黄为开国二杰,克强诚当之无愧矣。”的确,黄兴死后,从此国民党内再也没有出现可与孙中山并称的人物。

参考文献:

[1][3][6][7][8][9] 黄兴:《黄兴自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94、95、160、163 页。

[2] 黄兴:《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6页。

[4] 黄远生:《远生遗著》(卷1),中国科学公司1938年版,第246页。

[5][美]薛君度著、杨慎之译:《黄兴之与中国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8页。

共3页,第3页

第三篇:历代书法名家论书法

历代书法名家论书法

东汉 蔡邕(蔡文姬之父):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译文:从事书法活动,要散淡心智。动笔之前,须心胸舒展,任凭性情恣意,继而挥毫书写,若是被迫应事,即使用中山产的兔毫佳笔,也写不出佳品来。在书写之前,还要静坐默思一番,将适意的构想记忆在胸,言不出口,气息平和,聚精会神,如同面对圣贤至尊,那就没有写不好的。作为书体的间架结构,须赋予它多种的形态,譬如:犹如端坐行走,犹如飞翔舞动,犹如往来回转,犹如俯卧腾起,犹如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食木叶,天然雕饰,有的如同利剑长矛,威风凛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遒劲疾射,有的如同水火,澎湃燃烧,有的仿佛云烟迷雾,若隐若现,有的好比太阳月亮,光洁明媚。总之,在字体结构的纵横分布中,广为汲取自然现象的美妙风姿,方能称为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

三国魏 钟繇:

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译文: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划了个大窟窿。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时去厕所中,竟忘记了回来。)

东晋 卫铄(卫夫人,王羲之老师):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译文: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东晋 王羲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译文:所以书法最重要的并不是写得端正整齐给人安稳的感觉。先是用笔,有的用笔是卧势,有的是仰势,有的笔画互相依靠,有的笔画是倾斜的,有的粗,有的细,有的长,有的短.每写一个字,可以如同刀刻出来的那样,可以像鸟儿的头那样圆转,可以像隶书那样铺散,可以写成八分书体;可以写得到处留白,就像虫咬过的树叶,可以写得头大身细,像水中的蝌蚪那样;可以写得苍劲有力,像威武的壮士佩带着宝剑,可以写的婀娜柔媚,像苗条的女子.)

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译文:如果要写上一面字,则必须每个字的意境不同,不能重复.写虚字用强笔,写实字用弱笔,虚实相生,强弱有致,就会跌宕起伏而达到感人的艺术境界.)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注:王右军此段对老师有微词,有失厚道,但其书技已超卫夫人,性情使然尔)

唐朝 孙过庭:

《书谱》云: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译文:《书谱》里说:观察笔法中,悬计垂露似的变异,奔雷坠石般的雄奇,鸿飞兽散间的殊姿,写舞蛇惊时的体态,断崖险峰状的气势,临危据枯中的情景;有的重得像层云崩飞,有的轻得若金蝉薄翼;笔势导来如同泉水流注,顿笔直下类似山岳稳重;纤细的像新月升上天涯,疏落的若群星布列银河;精湛的书法好比大自然形成的神奇壮观,似乎进入决非人力所能成就的妙有境界。的确称得上智慧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心手和谐双畅;笔墨不作虚动,薄纸必有章法。)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译文:楷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写不成样子;楷书如欠缺点画工夫,仍可记述文辞。)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译文:初学分行布局时,主要求得字体平稳方正;既然掌握了平正的法则,重点就要力追形势的险绝;如果熟练了险绝的笔法,又须重新讲求平侧欹正的规律。初期可说还未达到平正,中期则会险绝过头,后期才能真正实现平正,书法艺术臻于老成阶段,那么人也进入老年时期。)

唐朝 欧阳询: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注:这是欧阳询给善奴书写的书法秘诀。看似笔法,又关笔势,连书写者应具备的心态也涉及到了。“细详缓临,自然备体”,强调的是以虚静心态达到审美创造的境界。四个“不可”追求的是“中和"法度,至于如何才能掌握好这个“度”,就看各人的努力和悟性了。)

唐朝 柳公权: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译文: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

唐朝 怀素颜真卿师徒:

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注:屋漏,雨水顺墙下流,不会一泻而下,必将顺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下注,形成极为顿挫有力的痕迹。书法的竖画,就应当追求这样的艺术效果。这个比喻是颜真卿琢磨出来的。有一次,他向草书大家怀素请教笔法。怀素用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和壁坼之路即墙壁裂开的痕迹作比喻。颜真卿说:“如何是屋漏痕?”怀素很高兴握着他的手说:“得之矣。”)

唐朝 韩愈

石鼓歌: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译文: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宋朝 苏轼: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注:神采、气韵、骨力、筋脉、血色——书法五大法宝。

神:书家精神和风采含蕴,书家个性、情意和生命

力量。

气:书法中生气、气势、韵味、韵致

骨:笔画线条质感,雄强硬朗的力度美。筋,肉之力也,筋骨、筋力。脉络联通。

肉:字的肌肤视觉美感。通过点画的方圆、肥瘦、墨色,显现姿媚、丰研、华润、艳丽等风采。

血:血色。血气充盈。水墨燥湿合度,血润丰满。)宋朝米芾: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注:所谓八面,就其字面含意而言,指的是四方和四隅(角)。照米芾的意思,所谓“八面具备”,就是指每个字笔画的长短粗细屈伸正侧、每个字乃至整篇书作的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空间的大小疏密、笔致的动静疾徐等,都要富于变化。就笔画而言,不可大小粗细如一;就笔势而言,不可劲健到底或姿媚到底;就布白而言,不可平均分配,状如算子。米芾批评欧、虞、褚、柳、颜诸家为“一笔书”,主要指他们的字着意安排,缺少变化,失去古法。)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期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注:米芾的传世书评被引得最多的,恐怕要数《海岳名言》中的这一段。“蔡襄勒字”。此处之“勒”系雕琢、迟滞之意。米芾的一段书评可作此字的注脚:“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沈辽排字”,谓其笔画字体大小划一。“黄庭坚描字”,谓其以画法入书法,颇现做作。可参阅明代王世贞语:“山谷道人以画竹法作书。”“苏轼画字”,“画”字之义近于“描”字。米芾此处或隐指苏轼书法肉多于骨。前引米芾书论中之“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中之“画”,即与此“画”同义。米芾自评之“刷”字可理解为迅速与率意。苏轼评米芾书:“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黄庭坚云:“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炎祖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注:毋庸置疑,在米芾并不算丰富的书论遗产之中,那占有醒目地位的贬斥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人书法艺术的过激之语,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书论的影响和声誉。冯班说他以颜真卿的书法为“恶俗”,是虚妄不实的“欺人之谈”;李东阳说他把颜、柳视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亦过矣”;“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的这一番话是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时尚”的。因而董其昌说“宋人书多以平原为宗”,“宋人无不写《争座位帖》”,并非无缘而发。那末,米芾贬斥颜、柳等人的思想根源何在呢?他是从什么角度立论的呢?值得一探。)

元朝 赵孟頫: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古人得佳帖数行专心学之便足名家

清朝 包世臣

所著《艺舟双楫》云:

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版刻

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

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

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

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

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清朝 康有为

所著《广艺舟双楫》云:

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

《爨龙颜》为雄强茂美之宗,《灵庙碑阴》辅之。《石门铭》为飞逸浑穆之宗,《郑文公》《瘗鹤铭》辅之。《吊比干文》为瘦硬峻拔之宗,《隽修罗》《灵塔铭》辅之。《张猛龙》为正体变态之宗,《贾思伯》《杨翚》辅之。《始兴王碑》为峻美严整之宗,《李仲璇》辅之。《敬显俊》为静穆茂密之宗,《朱君山》《龙藏寺》辅之。《辅福寺》为丰厚茂密之宗,《穆子容》《梁石阙》《温泉颂》辅之。

《张玄》为质峻偏宕之宗,《马鸣寺》辅之。

《高植》为浑劲质拙之宗,《王偃》《王僧》《臧质》辅之。《李超》为体骨峻美之宗,《解伯达》《皇甫摐》辅之。《杨大眼》为峻健丰伟之宗,《魏灵藏》《赓川王》《曹子建》辅之。

《刁遵》为虚和圆静之宗,《高湛》《刘懿》辅之。《吴平忠侯神道》为平整坤净之宗,《苏慈》《舍利塔》辅之。《经石峪》为榜书之宗,《白驹谷》辅之。《石鼓》为篆之宗,《琅琊台》《开母庙》辅之。

《三公山》为西汉分书之宗,《裴岑》《郙阁》《天发神谶》辅之。

(注:上为康有为所列各名碑之长处。)神品:《爨龙颜碑》、《灵庙碑阴》、《石门铭》 妙品上:《郑文公四十二种》、《晖福寺》、《梁石阙》 妙品下:《枳阳府君碑》、《梁绵州造像》、《瘗鹤铭》、《泰山经石峪》、《般若经》、《石井阑题字》、《萧衍造像》、《孝昌六十人造像》

高品上:《谷朗碑》、《葛祚碑额》、《吊比干文》、《嵩高灵庙碑》、高品下、《鞠彦云墓志》、《高勾丽故城刻石》、《新罗真兴太王巡狩管境碑》、《高植墓志》、《秦从三十人造像》、《巩伏龙造像》、《赵珊造像》、《晋丰县造像》

精品上:《张猛龙清德颂》、《李超墓志》、《贾思伯碑》、《杨翚碑》、《龙藏寺碑》、《始兴王碑》、《解伯达造像》

精品下:《刁遵志》、《惠辅造像记》、《皇甫摐志》、《张黑女碑》、《高湛碑》、《吕望碑》、《慈香造像》、《元宁造像》、《赵阿欢三十五人造像》

逸品上:《朱君山墓志》、《敬显俊刹前铭》、《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逸品下:《武平五年灵塔铭》、《刘玉志》、《臧质碑》、《源磨耶祗桓题记》、《定安王元燮造像》

能品上:《长乐王造像》、《太妃侯造像》、《曹子建碑》、《隽修罗碑》、《温泉颂》、《崔敬邕碑》、《沙门惠诠造像》、《华严经菩萨明难品》、《道略三百人造像》、《杨大眼造像》、《凝禅寺碑》、《始平公造像》

能品下:《魏灵藏造像》、《张德寿造像》、《魏元预造像》、《司马元兴碑》、《马呜寺碑》、《元详造像》、《首山舍利塔铭》、《宁甗碑》、《贺若谊碑》、《苏慈碑》、《报德碑》、《李宪碑》、《王偃碑》、《王僧碑》、《定国寺碑》

(注:以上系康有为将历代名碑分为神品、妙品、高品、精品、逸品和能品。)

以古为师以魏晋绳之则卑薄已甚,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无复有窥见古人之日。

清朝 刘熙载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清朝 杨守敬

一要品高,下笔不落尘俗;二要学富,有书卷气。

清朝 梁山舟

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

毛泽东

早年在《讲堂录》中说文贵颠倒簸弄,故曰做;字须振笔疾书,故曰写。以禅论书

书法当排除一切尘滓俗秽,追求心灵空明澄净之境界。

(夏海涛为书法小组同学整理)

第四篇:名家论养成教育

名家论养成教育

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徐惟诚(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

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孙云晓(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关鸿羽(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程鸿勋(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学研室主任)

教师的行为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一本教材。

----张梅玲(著名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

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

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

----徐岫茹(著名心理咨询专家,中国健康教育所研究员)

正如大教育家所说,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而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

----孙蒲远(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

第五篇:古今名家论吟诵

古今名家论吟诵

1、【尚书·帝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2、【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吟咏性情,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3、【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4、【论语·先进第十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墨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6、【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7、【史记• 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8、刘勰【文心雕龙】: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9、【隋书】卷五十七: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10、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11、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解闷十二首·其七】:陶冶性灵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12、韩愈【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13、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14、沈括【梦溪笔谈· 协律】:古诗皆咏之, 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 谓之协律。

15、苏轼【和王东卿绝句四首】:平生不得吟诗力,空使秋霜入鬓垂。大岳峰前满尊月,为君聊复一中之。(其四)

16、程颢:《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17、朱熹【读书法】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得通贯后,义理自出。【朱熹文集】卷二:晨兴吟诵余,体物随所安。杜门不复出,悠然得真欢。良朋夙所敦,精义时一殚。

18、王阳明【社学教条】: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九声四气歌法】:歌者陶情适性,闻者心旷神怡,一道同风,沦肌浃髓,此调变之妙用,致教之根本,心学之枢要,而声歌之极致也。学者悟得此意,直歌到尧舜义皇,只此便是学脉,无待于外求也。

19、黄宗羲【黄梨洲文集】:顾独好读书,自六经三史以下,八家之集,唐宋之诗,丹铅殆遍。高会广座,有所征引,长篇累牍,应口吟诵,以架上书覆之,不错一字。当世文章家,指摘其臧否,咸中要害。

20、方苞【与陈硕甫书】: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

21、沈德潜【说诗晬语】:诗者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

22、刘大櫆【论文偶记】: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23、蘅塘退士孙洙【唐诗三百首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24、曹雪芹【红楼梦】: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写毕,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第十八回)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说着,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第三十八回)

25、袁枚【随园诗话】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

26、姚鼐【与陈硕士】: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文韵致好,但说到中间忽有滞钝处,此乃是读古人文不熟。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昧,得彼之长,悟吾之短,自有进也。

27、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入心脾,毕生不能忘。

28、陈端生【再生缘】第四十五回:爱慕孟家贤小姐,时时吟诵这诗章。

29、曾国藩【字谕纪泽】: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曾国藩家书】: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全集卷六日记】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30、唐文治:今日讲求教育之法,务以敦崇品性涵养性情为宗旨。而感发性情之要,当以读文为根本。文章音节应古时乐律,有抑扬吞吐抗坠敛侈之妙。

3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2、周作人【论八股文】:从前的一个族叔,文理清通,而屡试不售,遂发愤用功,每晚坐高楼上朗读文章,半年后应府县考皆列前茅,次年春间即进了秀才。这个很好的例可以证明八股是文义轻而声调重,做文的秘诀是熟记好些名家旧谱,临时照填,且填且歌,跟了上句的气势,下句的调子自然出来,把适宜的平仄字填上去,便可成为上好时文了。中国人无论写什么都要一面吟哦着,也是这个缘故,虽然所做的不是八股,读书时也是如此,甚至读家信或报章也非朗诵不可,于此更可以想见这种情形之普遍了。

33、赵元任《新诗歌集•序•吟跟唱》:尝过吟旧诗的滋味者,往往病白话诗只能读而不能吟,因而说它不能算诗。这句话里的“吟”字的意义很可以研究研究。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字时的语调。《中文的声调、语调、吟唱、吟诵、朗诵。按声调谱曲的作品和不按声调谱曲的作品》:令人遗憾的是,吟诵诗和散文已很快变成一种无望的艺术。„„立即到野外去,在那些快要消亡的传统灭绝之前进行采集和录音工作,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34、郭沫若《<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序》: “吟诵”是“中国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歌,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但那唱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等(寻),在专门的音乐家听来,大约是可以谱得出若干种相当共通的调子出来的。”

35、刘朴【文诵篇】:故诗之道,声而已矣。曾文正日记:“温苏诗朗诵颇久,有声出金石之乐。”因思古人文章,所以与天地不敝者,实赖气以昌之,声以永之。故读书不能求之声气二者之间,徒糟粕耳。

36、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37、黄仲苏《朗诵法》:尔来一般讲授国文之教师大都偏重于解释、分析,而不注意于吟、诵、咏、讽,但求说明所选诗文中字句之精炼,格律之严整,造言若何,创意若何,便自谓研究之能事已尽矣。实则,篇中之抑扬、含蓄、幽默、渊雅处,皆未曾提及;而学者亦无从领悟。盖因诗词文赋莫不有声有色,色可得而讲授,声则非吟、诵、咏、讽,不能领悟。其风度之隽雅,情致之美妙,与夫旨超之深远,皆非诵之于口,得之于耳,不能传授于心也。

38、朱自清《论朗读》:学校里废了吟这么多年,即使是大学高才生,有了这样成见,也不足怪的。但这也是教学上一个大损失。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象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象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作者主张学校里恢复从前范读的办法,吟、读、说并用。小学的国语教学应该废诵重读,兼学吟和说;大中学也该重读,恢复吟,兼学说。

39、俞平伯《略谈诗词的欣赏》:当时之感既托在声音,今日凭藉吟哦背诵,同声相应,还使感情再现。反复吟诵,则真意自见。“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的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通过朗读,获得语言信息,从而领悟文字的内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直觉思维的境界。

40、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学习文学作品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那么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更容易发挥。讲到读书,中国的传统是讲读的,特别是古文有一定的念法,一定的腔调,现在的青年同志和少年儿童要是听到一个老先生在念古文,摇头摆尾,嗯嗯啊啊,哼哼唧唧,就觉得很可笑,酸溜溜的,好像迂夫子才这么念,却不知道这里头有道理,那念的人一面念的时候,一面他的思想感情就在活动了,他就把作品里的妙处一面哼出来,一面哼进去,不懂的人觉得可笑,事实上读是很有滋味的。

41、钱仲联:方块汉字一字一音,具有平仄阴阳的特点,古代韵文散文通过朗诵可以因声音以领会作品的精神,但是看书和翻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韵文包括古诗,近体诗,词,骈体文,读法各不相同。桐城派古文家把作品分成阳刚阴柔两大类,各种体裁刚柔的读法也不相同。朗诵的方法要有师承,当然也可以自凭心得,有师承总比无师承好。今人用读语体文、白话诗的办法读诗词和古代文,平仄都颠倒了。该顿而不顿,不该顿而顿,阴阳全部失掉。古人的精神也无从心领神悟。

42、张志公: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诵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

43、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凡不是摇头晃脑背诵或者是吟诵一番的,便不能叫做“读书”,充其量也就是“看书”。„„古代的散文,也多少包含韵律的。古文中为什么那么多“之、乎、者、也、然、焉、哉”等等语助辞,就是在朗诵起来,可以抑、扬、顿、挫,帮助长哦慢咏,并且加重语气,也加深了印象,易于记忆。我认为古代的读书方法比现代好,不但有上述的好处,而且高声吟哦朗诵起来,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可以与书中人打成一片。如读《论语》,有时好像自己就是孔夫子了,在无形之中,又是一项德育的潜移默化。而在生理方面,又等于做了深呼吸,炼了气功。不像现代人读书那样,低着头,默不做声的死啃,把知识向脑子里硬塞硬填,强迫脑子死记,这是多么痛苦!今天年轻人近视那么多,和读书方法大有关系。我们幼年时读书,是把知识像唱歌一样唱进脑子里去的。《漫谈中国文化》:告诉同学们,你们研究国学诗文都要朗诵,千万注意!朗诵有什么好处?你不要管自己声音好不好听,又不是唱歌,歌是给人家听的。所以古人叫读书,在书房里读书吟诗叫‘无病呻吟’。有时候啊,自己看到有感想,是自己对自己的欣赏。你这样一次读书,等于你们现在看书一百次,千万注意!不然你书是看多了,记住没有呢?记不住。这是讲国学,所以古人叫‘读书’,读出来,读的方法有默念和朗诵,朗诵就是开口念,这叫读书。北方叫“读书”,南方叫“念书”,这样念书,心里、脑子里会记忆深刻,心情也很愉快,心理情绪自然得到调节。这是学国学的第一步。

44、叶嘉莹:我以为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真正想要重振中国吟诵之传统,私意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付之实践,也就是从童幼年开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诱导孩子们养成吟诵的爱好和习惯。

下载【近代名家】白蕉论书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代名家】白蕉论书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0位名家论大学5篇

    50位名家论大学 1、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约......

    名家论教育[共五篇]

    名家论教育 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杜威:教育即生长爱因斯坦:论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教育的23常能--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一)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

    教育名家论教育的读书笔记

    《教育名家论教育》读后感 郑秀云 《教育名家论教育》就是关于教育研究方面的一本很好的书,书的扉页那句话----“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得如此贴切,一句话拉近了我们这些一线......

    名家论教育资料大全[推荐五篇]

    名家论教育资料大全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杜威:教育即生长爱因斯坦:论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教育的23常能--陶行知陶行知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一)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

    白蕉镇水产养殖状况的调研报告

    白蕉镇水产养殖状况的调研报告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的水产养殖业兴盛,其中海鲈鱼的养殖数量占全国六七成。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在农业经济中发挥......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

    白书英事迹材料

    用爱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希望 ——灵寿县南营学区西寺岭小学教师 白书英 在灵寿县西北部,群山环抱的大山深处,有一所小小的学校——南营学区西寺岭小学。这是一所三级复式小学......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