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数学教案(5篇)

时间:2019-05-15 06:5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册数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册数学教案》。

第一篇:第三册数学教案

第三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图。

(2)例1,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3)例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4)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例2(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板书:4 × = 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3、完成“想想做做”3(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4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想想做做”1—5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准备:学具(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5×4=20

6×2=12

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练习一(1))

二、完成练习

1、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独立操作,集体讨论订正。

2、第2题

a(1)出示第1小题图。

(2)提问:有几缸金鱼?每缸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b(1)出示第2小题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 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3、第3题

(1)独立完成第3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3)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第4题

(1)出示第4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5(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3)老师小结。教后小记:

第三课时:练习一(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

教学目的: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2+2+2+2+2+2

()×()=()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个()相加

()×()=()或()()=()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板书课题:练习一(2))

二、完成练习

1、第6题。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 法计算?

(2)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2、第7题 出示第7题图,指名说说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3、第8题

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买3只狗一共用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4、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第10题

(1)出示第10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三、作业布置:机动 教后小记: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一)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三段教学。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教科书中“记忆口诀→用口诀算乘法→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在编出乘法口诀后,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用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三、课时划分:共12课时

第一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2、3、4的乘法口诀(第7—9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准备:CAI课件、小棒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1、情景

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想想:1×2=

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

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3×1=

3×2=

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

数 4

1个

42个4相加

3个4相加

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4×1=4,4×2=8,4×3=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想一想:

4×1=

4×2=

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试一试

1×1=

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

找朋友。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 6 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筧评价)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9页1、2、3、4题。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2、3、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教学内容:2、3、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本第10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本第10页第10题的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2、3、4的乘法口诀。小组背

男、女生背

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二三得六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3×1=

2×3=

4×1=

2×2= 1×4=

4×3=

2×4=

3×3=

二、拓展。

1、课本第10页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三、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0页第5、6、7题。教学小记:

第三课时: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乘加乘减(第11—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2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二、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板书4+4+4+2=14条4×3+2=14条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四、归纳

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五、应用

教材第12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六、课堂作业

教材12页第2题。教后小记:

第四课时 :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5的乘法(课本第13—14页,第14页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

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

一五得五 2个5想加

5×2=10

二五得十 3个5想加

3×5=15

三五十五 4个5想加

4×5=20

四五二十 5个5想加

5×5=25

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数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题中的秘密。

2、第2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学生自己读懂题意,口答交流。

6、第6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总结评价

今天同学们自己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会用5的乘法口诀算乘法,你 们学的真不错。教后小记:

第五课时:练习二(1)

教学内容:5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二第1-6题)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背一背5的乘法口诀

(2)你能背出1-5的乘法口诀吗?(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2、口算卡片 1×3

2×4

3×4 5×2 2×5

5×3

5×1 3×3 4×4

1×5

4×5 5×5

3、游戏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小组之间玩游戏。

二、练习

1、第2题

出示练习二第2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同桌之间交流完成。

2、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

学生以比赛形式完成,交流错误较多的在哪里?集体订正。

4、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6题

出示第6题主题图

(1)找一找:图中都有些什么?

(2)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3)四人小组讨论。教后小记:

第六课时:练习二(2)

教学内容:乘法应用题(课本第16页内容,“想想做做”第7—11题)教学目标:

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1、第7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第8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3、第9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4、第10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5、第11题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些什么?学生独立观察完成。教后小记:

第七课时: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6×1=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6和1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6×2=12

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8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11(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2。(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3。

8题口算,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力求都算对,集体交流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4、完成“想想做做”4。

(1)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后,再列式计算。

(2)比较一下6×6与6×2(2×6)有什么不同?哪个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6?哪个算式是6个2相加?

5、完成“想想做做”5。

出示第5题图,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完成“想想做做”6。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作业:

背6的乘法口诀。教后小记:

第八课时: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三1~4。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上一堂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板书课题:练习三(1)]

二、计算练习。

1、口诀练习。

(1)背6的乘法口诀。(集体齐背,指名背,对口令。)

12(2)提问:“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三六十八”呢?

2、出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卡片,指明学生口算。反复练习后,让学生集体口算一遍。

3、练习三1。

(1)出示第一题图,看清图意先是4分别乘2、3、4、6,再依次指题目,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2)再让学生分别用2、3、4、6分别乘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4、练习三2。

(1)老师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时提问:6×4和4×6为什么相等?(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4×3和6×2为什么相等?(口诀不同,得数相同)

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

5、练习三(3)。

(1)要求学生比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2)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还有其它方法吗?(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

6、练习三(4)。

16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较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矫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作业: 口算: 3×6=

6×4=

2×6=

5×6=

4×5=

1×6=

5×3=

6×2=

6×6=

4×4=

3×4=

5×2= 教后小记:

第九课时:练习三(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练习三5~10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习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习应用题。(板书 课题:练习三(2))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练习应用题。(1)练习三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2)练习三6 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辆小汽车可以坐5人,4辆小汽车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3)练习三7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4)练习三8 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5)练习三9 A、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B、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C、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6)练习三10 A、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 B、不计算你怎样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5个5朵,5个5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C、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教后小记:

第十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复习1~7。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教学准备:口算卡片,1~6的乘法口诀表。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复习。

1、复习1

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2。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 14 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

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5)师生共同对口令。

3、复习3。

同桌两人合作学习乘法,一名同学出示口诀卡片,另一同学口答两道乘法算式与结果。

4、复习4。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5、复习5。

20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好统计。

6、复习6。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样想的?

7、复习7。

填方框里的乘树,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8、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能熟练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而且要很快说出算式和得数。

三、作业:背乘法口诀。教后小记:

第十一课时: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复习8—13。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

二、复习应用题。

1、复习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9。

(1)出示第7题,指名说图意。

(2)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3、复习10。

(1)出示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指名口答:求一共有多少间,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求一共有多少个花坛,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3)学生集体口答。

4、复习11 A、出示第11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共有几个问题,哪3个? B、学生独立求出小军、小红各用多少元?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5、复习12 出示第12题,指名读题,说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6、复习13。

你想给哪一种车装轮子?装几辆?算算一共要用多少个轮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车,自己确定装的辆数,然后列式计算,这道题可以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评价。

7、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乘法应用题,如果一道应用题中,要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都要用乘法计算。教后小记:

第十二课时:快乐的假日活动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利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里,老师带领同学们到郊外去春游,他们玩得可开心了,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活动,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快乐的队日活动吧!

(板书课题:快乐的假日活动)

二、新授。

1、观察:(1)出示“快乐的队日活动”图,观察图中画了哪些活动?(搭帐篷、烧烤食物、钓鱼、洗菜。)除了这些活动外,图中还画了什么?

(背景的树上还有许多鸟窝,每个帐篷外还摆了毛巾架。)

(2)仔细观测各中活动,搭了几个帐篷,每个帐篷有几个在搭? 烧烤的有几组,每组几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几组,每组几人?每组有几只篮子? 明明钓了几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几倍? 附近有几棵树,每棵树上有几个鸟窝? 有几个毛巾架,每个架子上挂了几条毛巾?

2、提问题:

(1)根据刚才我们观察的情况,想想,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活动、讨论。(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搭了3个帐篷,每个帐篷有3个人搭,一共有多少人搭帐篷? 烧烤的有4组,每组4人,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3组,每组2人,每组有4只篮子,洗菜的多少人?一共有多少篮子? 附近有2棵树,每棵树上有2个鸟窝,一共有多少个鸟窝? 有6个毛巾架,每个架上挂了5条毛巾,一共有多少条毛巾? 明明钓了4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2倍,小华钓了几条鱼?)(4)独自解答所提的问题,汇报解答结果。

3、想一想在我们班的队日活动中,开展过哪些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集体交流)

三、小结。

“快乐的队日活动”就要结束了,同学们不仅玩得愉快,而且还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有趣!希望下次我们班里也能开展一个比他们更有趣的度日活动,到时候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解决的数学问题多,好吗? 教后小记:

第三单元

认图形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课 17 时安排:

共3课时:

认识多边形

2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

课题

一、认图形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26—2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回忆节假日和爸爸妈妈去哪些地方玩过。

2、谈话: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有趣的“图形王国”。(出示图片)

二、主动探索,合作领悟 1.认识四边形(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也可称为四边形。师:让我们打开“图形王国”的门,瞧瞧遇到了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让同学们认一认)出示对话框:“小朋友好,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俩还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呢?你们能猜到吗?”(学生猜一猜)

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师边说边示范,学生跟着摸一摸)再拿出依仗正方形沿着四周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会发现它们都有四条边)

出示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图,指名上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各在哪里?

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地方就是图形的边,请大家再分别摸一摸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数给同桌看看是不是都有四条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学生摸一摸、数一数,相互交流。出示:它们各有四条边,是四边形。(2)认识其他形状的四边形。

谈话:让我们再到“图形王国”看看,还能遇到哪些图形。(出示书上“试一试”图形)如果将这些图形分类,你想怎样分?

学生拿出相应学具分一分。(师指名在幻灯机上分)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的分类可能有下面两种: •认识的分一类,不认识的分一类; •四边形分一类,三角形分一类。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它们手指着学生分出的其他四边形说:这些图形和我们一样。它们也都有四条边,是四边形。引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先小组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2.认识五边形 谈话: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四边形,现在请拿出一张四边将它任意次,然后用剪刀沿着折痕剪下,看能见剪出个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如果剪出的图形给它取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呢?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活动,发现剪法不同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两个画好的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边的跳数,说一说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最后出示话框,让学生齐读。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

3、认识六边形 想一想、议一议:六边形是什么样子呢?

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数一数、说一说。围一围。

三、总结评价,应用扩展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分小组讨论,汇报。(指名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其余学生补充)引导回忆:平常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分小组讨论,让几名学生说一说。2.做“想想做做”第2题。组织学生想一想,再搭一搭,最后在看一看,数一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去了“图形王国”,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教学随笔:

课题

二、认图形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18 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围、搭、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的练习。

1、完成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一说,如何分辨一个图形是几边形?

2、完成第4题。

(1)教师出示依仗长方形纸,沿着长边对折,展开后,再折入一个角,成为一个五边形。提问:现在是几边形?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2)再将另一个角折入。

提问:这又是几边形?你会折吗? 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3)看书第27页,请学生照样子继续折一折,并根据折的情况填写题中的小括号。(4)启发:你还能继续往下折吗?

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指名汇报。

小结:刚刚我们利用手中的四边形——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了许多五边形、六边形。

3、完成第5题。(1)说明要求。

(2)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并交流。

(3)指名汇报,表扬有多种想法的学生。

4、完成第6题。(1)说明图意。

(2)学生动手试一试,剪的结果可有多种方法,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三、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随笔:

课题

三、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形,体会填写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

一、认识七巧板

1、出示一副七巧板。提问:在这样一副七巧板中共有几块图形?你知道每块图形的名称吗?(同桌互说)提问: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种?哪些三角形的大小完全一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请学生试着用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1)学生们拼,指名板演(2)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3)动手操作:试一试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拼成应该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操作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2、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一个已经认识的图形(1)学生分小组活动。(2)指名板演、讲解。(3)指名分组汇报时,应多鼓励、表扬有多种结果的同学。

3、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是否也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

4、出示第29页的四幅图。

5、说明:用七巧板不光可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能拼出有意思的图形。

请形式分别说说着四幅图是什么?

再让学生分组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教学随笔: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第一课时平均分(1)[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具准备]

萝卜图片,桃子图片,小木棒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学生操作摆桃子。

2. 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 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3.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4. 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到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31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棵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棵我们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平均分(2)[教学内容]

书本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教学用具]

桃子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字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二.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书上第32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33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书上第33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书上第33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4、书上第33页的第4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教学小记:

第三课时

平均分(3)

[教学内容]

教科书上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1. 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2. 明确要求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3. 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第2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第3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4、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雪梨

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5、第5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6、第6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7、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的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每份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第四课时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36—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啊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36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 除号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板书:6枝铅笔 3人 每人()枝](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1)列除法算式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2)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练习

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8÷4=2

15÷3=5

24÷6=4 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2、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38页的“想想,做做”第1、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第五课时

练习四(1)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第1—6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能学到的数学语言正确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 活动一:填一填

谈话:通过昨天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除法)投影出示:

(1)除数是5,被除数是15,商是3。(2)被除数和除数都是4,商是1。(3)商和除数都是3,被除数是9。提问: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活动二: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活动三:画一画,填一填 出示:第39页第3题(1)学生先画一画。(2)检查画的情况。

(3)完成填空并说一说两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观察思考:为什么都用除法算? 活动四:看图想分并填空。

出示:完成第39页第2、4题;第40页第5题。(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活动五: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第40页第6题。教后小记:

第六课时

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的第7—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通过两种操作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会看图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3、增强交流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教学过程:

活动一:解决练习四第7题。

1、审题分析,写算式。A读题,理解题意。B独立列式 C讨论分析

2、观察第7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活动

二、解决练习四第8题。

1、投影出示:三个花坛。

2、说说图意,教师指导,尽量用数学语言说。

3、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第三题用除法算? 活动三:应用乘、除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第9题)创设情境,讲述故事,同桌讨论交流,在书上列出算式。活动四:选择信息,写出乘法或除法算式。

1、投影出示:第10题图片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或除法的算式,比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写得又对又多。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活动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小记:

第五单元

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1、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知道“平均分”用除法算,并已有“平均分”的感性积累。在这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全单元教材编排一道例题和练习二,按照被除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分成了两段,并结合出现相关的解决问题。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第1~5为第一段,这里出现的被除数都不超过12。之后的教材为第二段,要求学生用2~6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是解决的工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先教学计算,再教学相关应用题的编写模式,从单元教学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练习,都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引导学生探求算法,避免单纯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算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数学观。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因此,教材没有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各种算法,交流探索成果。最后联系学生的各种算法,体会都是用“5个2是10”这样的事实算出商是5的,从而导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安排,促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留有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以此,本单元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时,倡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各种算法;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只编排了一道例题,给学生学习留有成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机会。像第14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被除数大于12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运用除法意义解决新的实际生活问题,此外,教材也设计了开放题。这样编排,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设意识,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教学重点: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社会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课时安排建议:

共4课时:口诀求商

2课时 练习五

2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题,试一试,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培养联想、推理的能力。教学准备:例题插图、10个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二()得八

三()十二

二()十二 2×()=8

()×3=12

2×()=10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出示插图。

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10÷2=5)提问: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2呢?

(3)小组讨论:10÷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小组讨论看哪一组办法多?(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

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10÷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教学“试一试”(1)出示8÷4、12÷3 请学生们读一读。

(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4)学生们填写课本。

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30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左边一副图,请学生说说这副图的图意。(有8只小兔子,如果每个笼里放4只,需要几个兔笼?)

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什么?(每个笼里兔子只数同样多)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

(2)学生填出算式。(3)集体订正。

提问:算式中的8、4、2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求出8÷4的商的?(4)出示右边一副图。

请学生动脑筋把它编成一道题目,说一说(桃树上有12个桃子,小猴2天就吃完了她们,平均每天吃几个?)

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板书:12÷2=)学生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

(5)小结:以上这两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五、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课本“想想做做”第44页第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教学准备:“想想做做”第6题插图,6根小棒。学具准备:6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6÷2=3)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板书:6÷3=2)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有4只小兔子,如果每只兔子吃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1)学生列式解答。

(2)说说为什么这题要用乘法算?算式4×3=12表示什么意思?

二、教学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左边一题。(1)出示插图及左边题目。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就是求什么?(小组互说,再指名说一说)(2)学生列式。(板书:20÷5)

提问:算式中20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3)想一想:这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

2、教学右边一题。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从题中可以知道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

(2)提问:要求每只兔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学生列式解答(板书:20÷4=5)(3)说说这题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 说一说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题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1)学生独立完成。

(2)比较两题的异同之处,并说说每题列式的理由。(3)教师小结。

(4)提问:这两题都是怎样解答的?用的是同一句口诀?哪一句口诀? 小结:用同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算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

(2)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强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3、口答: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五六三十

4、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5、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练习五(1)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练习二第1~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出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五第一题。(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2、完成练习五第二题,(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组算式的联系,她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提问:口算除法的商,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算?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4)请学生说出每一组算式中另一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5)小结。

3、看口诀,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五六三十

4、完成练习五第三题。

提问:除法算式是根据什么找到家的?计算除法时可以怎样想?

三、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1)指导学生先算出一边算式的商,再把商与另一边的数进行大小比较。(2)学生练习。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8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2、小结。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

练习五(2)

教学内容:课本第46—47页练习五第9~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揭示课题:根据乘除法的含义,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再指名谈一谈各自的看法)

5、完成练习五第12题。出示插图。

提问:商店里都卖了哪几种食品?每种食品多少钱?

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除法)来计算?

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师小结后完成第4题。

6、完成练习五第13题。

请学生按要求,用12个圆片摆一摆。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观察表格,四人一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四、全课总结。教学随笔: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 32 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进度安排:

共4课时:认识线段

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量一量

1课时

课题

一、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教学准备: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呈 性。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呈

性。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呈

性。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

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老师示范折一折,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再展开。

说明:中间的一条折痕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请学生指出它的端点。(2)学生折出一条比它长的线段。(3)学生折一条比它短的线段。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随笔:

课题

二、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内容。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准备: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2、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2、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35(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教学随笔:

课题

三、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题,试一试,第5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自己填写。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教学随笔:

课题

四、量一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的: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教学随笔:

第七单元

位置与方向 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教学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位置”部分。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并为进一步认识空间与图形打好基础。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第二段认识东、南、西、北,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教材主要有以下编排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方面,教材注意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确定物体的我位置以及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一些方法,体会这些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注意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体现为由实际生活场景巧妙地向平面图过渡。

2、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并发展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教材除了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指一指、说一说、找一找以外,还联系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看图说话、自主设计等活动方式,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像“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叙述指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现实的情境或平面图中辨认东、南、西、北,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课时安排:

确定位置

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2课时

课题

一、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问题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电脑出示课题:确定位置。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确定位置,看看哪些同学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同学们,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有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电脑出示小动物做操图)

你们看,他们做操做得多认真啊!

二、学习例题。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听小猴和小熊说的话,并找到他们所在的位置。小猴:“我在第1排第1个。”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

引导:根据小猴和小熊的话,你能在图上找一找哪里是第一排,哪里是第二排吗?再指出哪里是第三排、第四排。那么数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往哪边数?指着图数数看。

小结:在小动物做操这样的画面上,排数一般都是从前往后数,个数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要说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谈话:白菜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请将答案告诉你的同桌。

小组讨论豆荚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再由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三、完成“试一试”。电脑出示“试一试”。

谈话: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你的座位是第几组第几个。指名说说自己的座位。

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其他同学的座位。

指名到前边来说一说几个同学的座位,并追问:你还能怎样说?

四、做“想想做做”的习题。

1、出示第1题。提问:根据这两小题中给出的信息,你能说一说层数是怎样排的,号数或本数是怎样排的吗? 按题目的要求,先鼓励思考,再在小组里说给同学听。

2、出示第2题。提问:你去过电影院吗?电影院的座位的排数和号数是怎样排列的?你能从图上看明白吗? 分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出示第3 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一位学生说,其余学生摆或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排列情况吗? 教学随笔:

课题

二、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 39 展对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演示:例题图。提问: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屏幕: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课件出示:小明面向太阳站立图)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豆荚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能帮助解决吗? 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二、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看一看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假如你在林中迷了路,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回家的路?

学生交流辨别方向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题中相应的图,并讲述运用北极星、树的年轮和指南针辨认方向的方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随笔:

课题

三、认识平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教学目的: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平面图。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反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2、教学“试一试”。出示图。

问:图上的指向标是什么意思?你能根据图上的指向标,确定其他的三个方向吗? 谈话:根据图上这些小动物家的位置,你知道了什么?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请学生打开教科书,完成“做一做”。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小明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明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2、“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图。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 电梯?)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总结与反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教学随笔:

第八单元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7的乘法口诀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识“倍”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结合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乘、除法竖式;第二部分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咏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在这两部分内容后分别安排相应的练习。学情分析:

7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创设了活动情景,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生的空间。教学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以学生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求商的方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推导7、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7、8的乘法口诀,会用7、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竖式,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适当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4、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题一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62—6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得意义,在理解乘法口诀得基础上,自编7得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2、正确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回列竖式计算一位数乘法。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卡片、每人7×3个小三角形

一、谈话导入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口诀

出示由五块三角形拼成的小鱼拼图,共4条小鱼。△△△△△ △△△△△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提问:“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可以表示什么?

2、师:老师拼的小鱼好看吗?你能用7个三角形也摆一个图案吗?学生摆一摆,再集体展示。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准备题。

A、师:刚才小朋友都用7个小三角形摆了一个小船、一条金鱼„„,它们都是1个几? B、师:那么每次都加1个7,请你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好吗?(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C、比一比哪些同学加得又对又快!再集体校对

D、教师指14、28、42的格子问:这里表示几个7,为什么?

2、摆一摆

A、要求摆一条小船用了几个三角形怎样列式?

板书:7×1=7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会根据这个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学生编好后提问:这里的一、七、七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B、师:如果我们要摆2条这样的小船要几个三角形?摆3条、4条„„7条呢?你们能想办法算出来,并编出乘法口诀并完成书上填空吗?

要求:小组里商量一下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想想三角形不够该怎么办?

3、学生探索操作,教师注意巡视。

4、集体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2条小船是几个7?要用多少个三角形?怎样列式?怎样编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卡片出示。

要求:其它小组也能按照这样的方法来介绍吗? 学生进行介绍,教师板书。

1个7

7×1=7

一七得七 2个7

7×2=7

二七十四 3个7

7×3=21

三七二十一

4个7

7×4=28

四七二十八

5个7

7×5=35

五七三十五

6个7

7×6=42

六七四十二

7个7

7×7=49

七七四十九

5、揭题

同学们填写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7的乘法口诀。

6、熟悉口诀

A、齐读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并小组讨论思考: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1个数表示什么?第2个数呢?最后一个数呢? 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为什么口诀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而得数却一个比一个多7呢?

B、集体交流。

C、师:怎样记住7的乘法口诀呢?给你时间,你能很快背出来吗?试试。生:交流方法并表演背。

师:说说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口诀最难记,怎样想办法记住呢? D、师生、生生对口令。如:一七()

()七四十九

7、用一句乘法口诀,你还会计算另一个乘法算式吗,是哪个呢? 生:三七二十一 可以计算7×3=21,还能算出3×7=21 „„

小结:在乘法里,由于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因此,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的积。

三、巩固提高

1、做教科书第62页上面“想一想”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提问:观察每组题目,你发现什么?想想理由是什么?

2、做教科书第63页上面“想想做做” 1 校对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上下有什么联系?

3、完成第二题

4、读口诀编乘法算式。“想想做做”第3题。

5、口算比赛(想想做做第4题)

6、看图写算式。“想想做做第5题”,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正确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评评自己学得怎么样? 教后小记:

课题二

乘法竖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上的内容。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和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2、继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息,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教学难点:积的个位与商的位置。教学准备:主题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场景图,提问:一共有多少人? 根据生的回答板书:4×2=8(人)指名说说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师:乘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二、教学乘法竖式。

1、教学乘法竖式。

先让学生想想加减法竖式怎样写,试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名板演。

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列竖式的。肯定板演正确的竖式,表扬写对的学生。

提问:你能说说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学生回答后,师在竖式旁标注。

讨论:乘法竖式与加、减法竖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乘法竖式可以怎样写,这样算?跟同桌说一说。

揭题:今天我们学的是:用竖式计算乘法。2教学试一试 出示:5×7=

学生口答得数后,独立列竖式,再小组里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板演,其它小组进行评讲。

重点是:得数的35的3与5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学生看书,说说自己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积的个位应和乘数的个位对齐。练一练:

想想做做1,完成后小组批改,再集体讲评。

三、巩固练习

1、想想算算2,完成后小组批改,再集体讲评。提醒:横式后不要忘记些得数。

2、背口诀比赛

3、卡片游戏。

4、比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想想做做5

5、看图找信息,提问题,讨论解决。要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先算“7辆车一共能坐多少人?”再与15人比较,并作出“够”还是“不够”的判断。

7、括号里能填几?先让学生填一填,再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 诀。

四、全课总结 教后小记:

课题三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 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难点: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例题的插图的幻灯片以及复习题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口算题,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按顺序写出得数。

20÷5=

36÷6=

×3=

×7=×4=

24÷4=

18÷3=

×7=÷3=

×7=

30÷6=

12÷2=

集体校对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12道算式,请将它们分成两类,学生通过观察,一般会按 45 乘法、除法的特点将其分成这样两类。

2.引导学生回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教师指名让学生说说20÷5、24÷4的口算过程。

小结: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3.引入新课。

教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我们已经掌握了。用7的乘法口诀怎样求商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教师设置情境,出示插图。

(2)引导学生观察花朵图:一共有几朵花?扎了几个花环呢?如果每7朵扎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

(3)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8÷7=

28÷4=(4)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会用7的乘法口诀求这两道题的商吗?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同桌交流、讨论,并在教科书上例4的空格里填数。

指名让学生说用口诀计算28÷7=4、21÷4=7的过程。(因为4和7相乘等于28,所以28÷7=4、21÷7=4。)

教师板书:

28÷7=4

想:

(四)七二十八

28÷4=7

想:

(七)二十八(5)总结出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师:比一比28÷7、28÷4与20÷5、36÷6,思考: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小结: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2.做教科书第66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的第一组,核对时指名学生说出想法,再集体讲评。突出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的直观感知,渗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4,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然后列式解答,集体校对。

3、做想想做做5时,让学生轻声读题,弄清题意,同桌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要总结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小记:

课题四

除法竖式

教学内容:书本第67页。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根据算式列竖式

5×7=

7×6=

15-8=

16-7= 谈话:小朋友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和乘法,其实,除法也可以

列竖式计算,不过,除法竖式的格式和加减法,乘法完全不一样了。你们想学吗?

二、教学写除法竖式

1、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写出横式。6÷2=3 如果用竖式计算,怎样列除法竖式呢?

要求:小组先看书讨论,思考:被除数、除数、商各写在哪里? 还有一 个6是什么意思?0是哪来的?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 小组合作完成,再集体交流

由学生提问,其它同学能回答的回答,不能回答的请教老师。重点指导:

„„商 除数„„2)

„„被除数

„„3和2相乘的积

0

除法竖式有自己的格式:)

被除数写在它的里面,除数写在它的外面,商写在它的上面

用手指这着竖式读读看: 2)6

,这个除法竖式表示:6除以2,商是3。

怎样来列除法竖式呢?

①首先要把竖式题目写好。

②再想6除以2,商是几,把商写在横线的上面。注意:商是3,表示3个1,所以3要写在个位上,对齐了6写。

然后检验一下:把6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3,对不对(6除以2等于3)。用什么方法检验除法对不对呢?

③用乘法检验,想:3个2是几?2×3=6,把乘得的结果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④用6减6得0。

想: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3个2是正好是6;表示正好分完。6减6得0。学生小组里按四个步骤说一说列竖式的过程。试一试

42÷7= 学生比一比这个除法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会不会列竖式?

2、做“试一试”

学生做完后小组里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板演。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评讲。

强调:商写在什么位上,要对齐了谁?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4人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时怎么列竖式的.2、想想做做3。独立完成表格后,说说每次计算时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几。

3、想想做做4。可以先分别解决题中的两个问题,再让学生说说这两个 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巩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4、想想做做5。解决第一个问题后,启发学生自由提出用除法计算的其 他问题,并选择一些让学生解决。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学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2 教后小记:

课题五

练习六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口诀卡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乘除法练习

1、练习六的第一题 学生集体背诵口诀。

2、第2题。

同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口诀卡片,一人说出四道相应的算式。

3、第3题

师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4、第4题。

口算练习,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5、第5题。

笔算练习,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板演,集体反馈。师:你觉得在笔算乘法和除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6、第6题。

开放学生的思维,不要限制答案,让答案更丰富化。

7、第7题。

口算练习。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交换批改,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说出这些题的解题思路,弄清错误原因,即使纠正。

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1、完成练习七的第4题

出示两图,让学生说说题意,然后独立解答。比较: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异同点?

三、开放性思维的训练 出示:7×()=()

先让学生填,反馈后:你有本领把他全部找出来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乘数可以从1开始填。

出示(1)÷(7)=7 ?让学生辨析,纠正。

四、全课总结 教后小记:

课题六

练习六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69—70页的内容。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1、第8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第9题。

引导学生去实践操作,得出答案。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理解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是怎样的,要学会理解题目的含义。

3、第10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充分理解题意,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题既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也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4、第11题。

引导学生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的思考过程,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5、第12题。

仔细观察图,说说图中所表示的意思,列式解答。

6、第13题。

找出书中所表达的规律,按规律填空。教后小记:

课题七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71—73页。教学目的: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拼一拼,看看你能拼出哪些熟悉的形状? 在四人小组里相互合作完成。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每人再拼两个这样的大正方体。学生拼完后,相互检查。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谈话:你们小组的同学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看看你们拼成的大正方体,49 数一数或算一算,摆这样的2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摆8个呢?

2、看课本上的表格,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个表格的意思?请大家把表格填完整,尽量自己填。

组长检查每个同学表格填得是否正确,指导填错的学生改正。

3、提问:你能看表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根据表里的数先写乘法算式,再编口诀。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写。

4、全班交流,指名读口诀,大家共同订正。

5、练习记忆,再讨论交流。

你认为哪几句好记?你用什么什么方法来记住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1 独立做题,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组三道题的得数相同?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指名在班上交流。

2、想想做做2 独立在书上填写。订正后提问:你是怎样填写的?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知道6个8相加的和是48,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如果知道8个8相加的和是64,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

讨论:我们可以怎样记住那几句难记的口诀?

3、想想做做3。

谈话:看看题中的两个小朋友,你能说出这道题的要求吗?同桌两人一人说8的乘法口诀,另一人说能列出的乘法算式,说完后再交换角色练习。活动结束后提问:你们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了几道乘法算式?有特殊情况吗?

4、想想做做4 独立作业。

5、想想做做5、6 谈话:仔细观察插图,看一看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想想该怎样列式计算,再填写算式。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小记:

课题八

用8的口诀求商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2—73页第7—10题。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8的乘法口诀。(出示课题)

二、口算练习。复习8的乘法口诀。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第三册数学教案(16开)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2、认识线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5、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难点:

1、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刻度尺、学具盒等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例1-例2,及练习一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厘米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盒、回形针、学生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1、用课件或挂图引出新课。

怎样表示差了的一截呢?差的长度正好和铅笔的长度一样。

2、分组活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测量出这枝铅笔的长度。汇报结果:

这枝铅笔大约有5根小棒那么长。这枝铅笔大约有4枝蜡笔那么长。这枝铅笔有8个回形针那么长。同样长的铅笔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小结: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同一样物品的长度不一样。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呢?引出尺子的发明。

二、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a.观察直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怎样用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b.认识1厘米。课件演示直尺上从0刻度到1的距离就是1厘米。学生活动: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

小结: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也就是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c.感受1厘米。请同学们找找我们的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找身边的1厘米。师介绍并示范用手势表示1厘米长度的方法。d.认识几厘米。

3厘米有多长呢?3厘米有几大格呢?4厘米呢?9厘米呢? 学生活动:学生在尺子上找出3厘米的长。小结:几厘米就有几大格。

2、用厘米量。

a.估一估。估计纸条的长度。

b.量一量。学生动手测量出纸条的长度。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小结测量方法: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学生两人合作再测量一次。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1、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练习一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订正。

2、辩一辩:这样测量蜡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

3、实践活动:学生合作完成。

拿一张纸条,分别量出4厘米、8厘米、7厘米,并剪下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介绍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

2、介绍其他的长度单位。

3、讲笑话齐议论:《买鞋》你有什么启发?

五、回顾全课、总结提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长度单位:厘米 1厘米就是一大格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米 用米尺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例3,及练习一的第4-6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盒、回形针、学生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请你用手比划一下。

二、活动体验、寓教于乐。

1、请一名学生拿着自己的尺子到黑板前来测量黑板的边有多长。

2、让这位学生用米尺来测量黑板的边。(引出新课。)

3、认识米尺,分组讨论:米尺是怎样的?1米有多长?

4、让学生看看米尺上的刻度有什么特点?从多少到多少?

5、教学例3。

(1)量出1米长的绳子。

(2)用小刻度尺测量这条绳子有多少厘米?(3)得出结论:1米=100厘米

6、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到操场上用卷尺量一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要求学生合作进行,教师稍做指导。

2、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指名学生演示。

3、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分组合作进行。

四、总结。板书设计: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的例4,及练习一第7、8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消防人员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不走楼梯而要从铁管滑下来呢?

2、引出新课。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a.感知线段的直。观察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b.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小结:从物体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c.以实例理解线段。连接每两点之间的线。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小结:我们把这样的线叫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d.活动体验。在教室里找一找线段。

e.对比认识线段。学生分组讨论练习一的第7题。

2、量线段和估线段。a.线段可以度量吗?

b.用厘米量。量一量书本上面第5页的线段长度,让学生说出量法。c.估一估。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让学生估计哪条长、哪条短或同样长呢?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测量它的长度。

3、画线段。学生尝试画4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小结:线段的特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4个点,每两个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四、质疑问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的 有两个端点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综合练习课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和米以及线段的特征,练习一第9、10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线段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征? 2、1米等于多少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注意什么? 3、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请你比划一下。

二、基本练习。

1、下面是线段的在括号里划对钩。

2、量出下面纸条的长度。分小组进行。

3、分别画出4厘米、6厘米、9厘米长的线段。

4、完成练习一的第9、10题。第10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

三、总结。课后反思:

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退位减)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试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试题。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准备:卡片、小黑板、课件、挂图 课时安排:17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8-10页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二1、2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加法法则。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笔算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方法:演示法、发现法 教具准备:5捆零9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0+40 35+20 57+2 40+20 60+16 73+5

2、填空。

36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7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82这个数,十位上是(),个位上是()。

二、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我们以前学过的计算,多是口算,写的算式是横式。但是计算的数目如果大了,口算就有困难,而且速度也慢,就要用到笔算和排列竖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笔算方法。这节课先学习加法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1、由第8页的主题图引出新课。

每辆车只能坐70个人,一共四个班,有2辆车,怎样安排?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分小组进行讨论。

2、教学例

1、例2,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⑴出示36+30。问: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怎样算?(这道题也可以用竖式笔算。)⑵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探究算法。⑶汇报结果:

有学生这样算的:先出示3捆又6根小棒,摆成一排,再出示3捆小棒,摆在36根的下面。问:和起来是多少根?再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有用口算的:36+30,先用30+30=60,再用60+6=66。有用列笔算竖式的:先个位加个位,再十位加十位。(4)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最好呢?引出用竖式做好。

(5)我们怎样列成竖式呢?请几位会的学生到黑板前来进行演示。

先写36,再在3的下面写3,在6的下面写0,再在30的下面画一条横线,在横线的左上端写上“+”,这就成了一个加法竖式了。

(6)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笔算顺序。)学生分组讨论:

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7)出示例2:35+34现在怎样计算呢?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8)汇报结果:把4和5先加,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起来。个位上的数相加得9,在横线下面对着个位写9。

个位算完了再算十位,十位上第一加数是3,第二加数也是3,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就在横线下面对着十位写6,一共是69,在横式的等号后面写69。

(9)完成做一做。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下面的题。(四人一组每人一题,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回答。)49+40= 30+67= 34+63= 36+53= 四名学生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任选一组题目,用竖式做做看。(找两人板演。)(1)62+17= 35+24=(2)3 + 84= 43+14=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把加数的数位对起,就是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计算时,要从个位加起。加的得数写在横线下面,要与加数的数位对起。最后 要把得数写在横式的等号右边。

四、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数学知识。

1、做课本练习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小组交流合作,订正时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从哪一位加起。

2、做练习二的第2题。

五、小结。

小结计算方法后,提问: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二(1)和二(3)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留为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36+30=66 34+35=69 3 6 3 4 + 3 0 +3 5 6 6 6 9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的第11-12页的例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做一做,练习二的第3、4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准备7捆小棒和单根的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7 9+3 6+7 5+27 6+8 7+9 7+7 34+8

2、笔算下面各题。

43+5 38+40 6+31

二、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3:(1)出示题目:36+35= 问:36+35用笔算,怎样写竖式呢?学生分组合作写出竖式。(2)汇报结果:可以用小棒进行演示,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先出示3捆又6根小棒,摆成一排,再出示3捆又5根小棒,摆在3捆又6根的下面。

问:和起来是多少根?学生回答后,再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⑶怎样列笔算竖式?分组练习,指名每个小组派一个人板演。

刚才是6和5先加,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起来。个位上的数相加得11,就在横线下面对着个位写1,从11里面取出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的下面,还剩下的1根放在个位上。

个位算完了再算十位,十位上第一加数是3,第二加数是3,再加个位上取出来的一捆是7个十,就在横线下面对着十位写7,一共是71,在横式的等号后面写71。(4)分组进行讨论: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做书上的做一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最后集体订正。学生摆小棒,上面摆5捆又6根,下面摆3捆又7根。问:要求一共有几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56+37 问:怎样排竖式?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先把单根与单根合并起来,再把整捆与整捆合并起来。合并起来一共是70根。

板书:56+37=9 5 6 + 3 7 9 3

3、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起;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订正时同桌互相检查。

2、做练习二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订正时同桌互相检查。

四、作业。练习二的第4题。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36+35=71 46+24=70 3 6 4 6 +3 5 + 2 4 7 1 7 0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的第6-10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复习已学过的应用题,加深对应用题的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加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练习法、个别辅导法。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笔算。

37+9 45+25 8+56 27+19 指定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在练习本上做。讲评时让学生说笔算的三个注意点。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52+8=60 7+26=96 34+49=73 5 2 7

+ 8 + 2 6 + 4 9 6 0 9 6 7 3

3、看卡片口算。

25+7 41-6 90-50 46+30 20+40 64-50 38+5 80-4 50+27 6+34 8+33 66-6

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的第6题。老师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2、做练习二的第7题。⑴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⑵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把得数填在方框里。

3、做练习二的第8题。

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订正时说一说计算过程。

4、做练习二的第9、10题。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板书设计:

练习课

37+9 25+45 8+56 43+26 45+47 78+9 课后反思: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7页的例1,练习三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教学重点:掌握竖式的写法和笔算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够用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方法:演示法、发现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口算卡片、挂图、统计图画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46-20 61-60 189

2、笔算。

25+35 9+63 36+12 58+24 48+52 47+8

二、激情导入。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播放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录像。你们知道全国人民为什么这么激动?引出新课。

三、发现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16页的统计图,学生观察图片。

(1)让学生自由设问,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例如: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多少票?算式:56+22=(2)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 算式:56-22=

2、小结。

四、解决问题。

1、温故。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可以发现这几个问题能够用我们刚学过的笔算方法来解决。现在就请大家来算一算,然后同桌互相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学生独立笔算再交流。总结:笔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2、知新:教学例1。

(1)那56-22又该如何解决呢?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板书课题)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笔算56-22,再在本子上算出来。(3)小组汇报交流笔算方法。

要先个位上6减2得4,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写4。再算十位,十位上是5减2,得3个十,在横线的十位上写3,得数是34,把34写在横式等号的右边。

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来计算:先把单根与单根相减,再把整捆与整捆相减。最后把整捆与单根再合并起来,一共是34根。

(4)小结: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相减,建议先从个位算起。

3、数学游戏。分小组进行计算比赛。做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算法交流。

4、总结:两位数减两位数时,要把相同的数位对起,就是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计算时,要从个位减起。减的得数写在横线下面,要与被减数与减数的数位对起。最后要把得数写在横式的等号右边。

五、应用。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2、3题。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56+22= 78 56-22=34 5 6 5 6 + 2 2-2 2 7 8 3 4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18页例2,练习三的第4、5习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的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3、思想目标: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记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十位上相减时必须少1。

教学方法:发现法、操作演示法 教具准备:56根小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42-8 14-6 15-7 40-3 17-8 43-6 15-3 32-5 说一说42-8是怎样算的。

2、笔算下面各题。

87-35 56-16 68-62 指定三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完成,讲评时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教学例2。(1)组织活动。

根据北京申奥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新课。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算式:56-18= 问:56-18用笔算,怎样写竖式呢?学生试做,也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2)汇报结果: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竖式。

先出示5捆又6根小棒,摆成一排,再从中取掉1捆又8根小棒。问:还剩多少根?学生回答后,再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⑶列笔算竖式。

刚才是6和8先减,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整捆里面取出1捆打开和6根合起来是16根,用16减8得8,还剩下的8根放在个位上。

个位算完了再算十位,十位上被减数是5捆,取出1捆还有4捆,减数是1,再从十位上取出一捆是3个十,就在横线下面对着十位写3,还剩38,在横式的等号后面写38。

板书: 5 6 1 8 3 8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19页例3,练习三的第6、7习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记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十位上相减时必须少1。

教学方法:发现法、操作演示法 教具准备:50根小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52-8 24-6 35-7 40-3 47-8 43-6 15-3 32-5

2、笔算下面各题。67-34 46-15 48-43 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列式完成,讲评时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50-24=(2)让学生分组进行尝试练习,怎样算?列出竖式。(3)汇报结果。板书:5 02 4 2 6(4)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5)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起;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2、完成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三、应用。

1、做练习三的第6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做练习三的第7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

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

02 4 2 6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三的第8-10习题。教学目标:巩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减法。教学重点:熟练地运用笔算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提高计算地准确率和速度。教学方法:练习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1、看卡片,说得数。

58-9 65-6 61-5 50-4 32-7 80-50 72-40 44-6

2、笔算。

⑴做练习三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⑵做练习三的第9题。指定一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三条?

3、应用题练习。做练习三的第10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4、小结。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混合练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三的第11-1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对应用题进行巩固。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5-6 5 8-9 50-4 72-40 32-7 80-50 61-5 44-6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89-46= 37+27= 95-28= 29+34=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解答,教师个别辅导,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做练习三的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的第13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再列式解答。

4、分组进行笔算比赛:

45+47= 78-25= 24+39= 92-34= 76-28= 35+27= 29+38= 82-36=

三、小结。板书设计 混合练习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2006年 月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的例4,练习四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统计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5-6 5 8-9 50-4 72-40 32-7 80-50 61-5 44-6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89-46= 37+27= 95-28= 29+34=

二、创设问题情景。

1、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都爱讲卫生,这学期又得了许多次流动红旗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一所学校里的班级得到红旗的情况。

2、引出新课,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挂图,让学生看看都有哪些班级?都分别得到了几面红旗?(2)让学生分组讨论。(3)汇报结果。

二1班得了16面红旗。二2班得了几面红旗? 板书:16-3=13(面)

试着说说其他的班级得了多少面?

3、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的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告诉学生优惠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互相讨论题目的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进行解答。

2、做练习四的第2题。分组进行合作练习,并且派代表说说题目的意思和数量关系。

3、做练习四的第3题。指名几人板演,全班齐练。

四、总结。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6-3=13(面)答:二(2)班得了13面。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四的第4-8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统计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5-6 4 8-9 70-4 72-40 32-7 80-50 81-5 44-6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89-46= 37+27= 95-28= 29+34=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

2、做练习四第5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3、做练习四第6、7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4、做练习四第8题。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做完集体订正。

三、总结。课后反思: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26-27页的例1-例2,练习五的第1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牢固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法则。

2、能力目标:加深学生对10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法则的理解。

3、思想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地计算连加、连减试题。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书写速算习惯。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65-6 4 8-9 70-4 72-40 32-7 80-50 81-5 44-6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89-46= 37+27= 95-28= 29+34=

3、板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17+9+20= 78-6-30= 45+7+9= 85-30-8=

二、情景导入。

1、二(4)班的同学去帮助农民伯伯收西瓜,我们一起来看他们干的怎样?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挂图和数据图。(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他们每组各摘了多少个西瓜? 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样列式呢?(3)汇报结果。板书:28+34+23=85(个)

6 2 简便 2 8 + 3 4 + 2 3 写法: + 3 4 6 2 8 5 2 3 8 5(4)小结:计算连加时可以列两个分开的竖式,为了简便也可以列一个竖式。

3、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挂图:让学生口述应用题。(2)怎样列式?指名说出算式。板书:85-40-26=19 4 5(85-40=45可以口算)2 5 + 2 82 5 + 2 8-2 5(4 2)(7 0)(4 2)+ 2 8(7 0)答:现在有70人。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加减混合练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五的第5-9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牢固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法则,加深学生对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法则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地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试题。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书写速算习惯。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65-6 4 8-9 70-4 72-40 32-7 80-50 81-5 44-6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89-46= 37+27= 95-28= 29+34=

3、板演:

17+9-20= 78-6+20= 35+7+9= 65-30-8=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6题。同桌互相讨论,怎样解答。

3、做练习五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做练习五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课本第30页的思考题。

三、作业。做练习五的第7题。板书设计:

练习课

17+9-20= 78-6+20=

35+7+9= 65-30-8=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加、减法估算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31页的例4,练习六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48-9 80-50 70-4 72-40 44-6 65-6 81-5 32-7

2、笔算。

45+23= 56-34= 24+37= 78-16=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可爱的大青虫想和我们一起做一个猜价格的游戏。猜一猜下面每样商品大约多少钱?

2、依次出示下面三种生活用品,每出示一种都先让学生猜一猜价钱,再出示价格。(暖瓶、壶、口杯)

三、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估算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的钱数。

(1)如果要购买这三样生活用品,大约要多少钱?妈妈带了100元钱,够吗?(2)请四人一组合作交流,帮助妈妈估算一下100元钱到底够不够?(3)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分别让几组方法不同的学生来说一说。)(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鼓励用不同的方法。

2、小结。

3、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分组合作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分小组合作完成,并说说方法。]

2、做练习六的第2题。方法同上。

3、做练习六的第2题。分小组合作完成,并说说方法。

4、完成第32页的生活中的数学。板书设计

加减法估算

45+23= 56-34= 24+37= 78-16= 课后反思:

4、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加、减法计算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33页的第1题,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牢固掌握笔算加、减法和连加、连减法则,加深学生对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提高笔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书写速算习惯。教学方法:巩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看卡片说得数。

50-5 80-50 78-6 58-8 90-40 27+9 42+6 60+30 87+7 43+6 34+20 8+53 50+24 40+30 50+20 67-40 34-7 61-8 34-9 47-9 提问:⑴67-40,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 ⑵34+7,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

2、做第33页的第1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交流。)(1)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些什么?(2)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做练习七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做完后,集体订正。说一说加法和减法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七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作业。做练习七的第2题。板书设计

练习课

34+7 67-4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33页的第2题,练习七的第5-8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巩固估算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3、思想目标: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教学方法:巩固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98-70 72-50 97-7 24+3 40+58 50+26 76-8 69-30 80-70 83-80 23+4 67+9 96-4 25+70 38-5 62+8

二、应用题。

1、做教科书第33页的第2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2、做练习七的第5题:小黑板出示第5题。学生读题,明确题意后,学生同桌互相合作交流完成,教师个别辅导,最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七的第6题:小黑板出示第6题。学生读题后明确题意,然后分组合作交流讨论问题。每组派出人选说说结果和想法。

4、做练习七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80-70 83-80 23+4 67+9 96-4 25+70 38-5 62+8 课后反思:

我长高了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学方法:以小组形式进行,6-7人一组,课桌呈u字形摆放。教具准备:小黑板、米尺、长绳、2个皮尺、一台身高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次测量大比赛,看看哪个小组最棒。

2、既然是测量大比赛,那谁来说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二、展开活动,探求知识。

1、测量每人的身高。

(1)测出身高,写在提前画好的表格里。(2)统计一下各种身高的情况是怎样的。(3)说说看你是否长高了。

2、分组进行不同的测量,比比看看谁测量的最准确。(1)用米尺测出一步的距离是多少厘米?(2)用皮尺测出伸开的两臂的长度是多少米?(3)用皮尺测出门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4)测出教室窗户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3、小结。

三、课后作业:试着做一张全班同学的身高统计图。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又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我长高了

课后反思:

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初步认识。

2、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角和直角的认识。教学难点:用三角板画直角。课时划分:3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38-39页的内容和练习八的第1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红领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红领巾。我们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角。

2、我们一同去看看一所校园的活动场景图。出示第38页的主题图。你都看到了什么?图中有没有角?有哪些都是角?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指出哪里是角。(1)出示红领巾。(2)出示折扇。(3)出示剪刀。

2、让学生拿出红领巾、三角板,同桌互相指一指哪里是角?

3、出示例1的挂图。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哪些是角。

4、分组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5、让学生分组用活动角进行演示,然后讨论:说明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6、学生实际操作。用一张纸折角。

7、教学例2:画出一个角,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1)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边画边说明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2)指名学生画角。

8、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1、做第40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

2、做第40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课本第42页练习八的第1题。

四、小结。板书设计:

认识角

一个顶点 两条边

42(图)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40-41页的内容和练习八的第2-3习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能力目标: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重点: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难点:用三角板画直角。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出下面图形有几个角?

2、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边。

二、引导探究新知。

1、手帕有几个角?练习本有几个角?

2、教学例3:出示例3的图。

五星红旗有几个角?椅子有几个角?看看它们都是怎样的角?

3、分组进行合作交流讨论:这样的角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4、我们把这样的角叫直角。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5、教学例4:学生动手操作。

(1)用一张纸折出直角。(2)指出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来。

6、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分组合作操作,探究判断的方法。

7、指名学生演示判断的方法。

8、分组合作尝试用三角板画直角。画直角时应该注意什么?

9、让几个学生演示画直角。

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1、做第41页的做一做的题目。

2、做练习八的第2、3、4题。板书设计:

直角的认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教学内容: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能力目标: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重点: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难点:用三角板画直角。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边。

2、指出下面图形有几个角?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的第4题。学生独立进行,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5题。学生独立进行,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八的第6题。学生独立进行,集体订正。

4、做练习八的第7、8题。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主进行。

5、完成生活中的数学。板书设计:

练习课

课后反思:

单元小结: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

(一)教学内容:

1、乘法的初步认识。2、2-6的乘法口诀。

3、用数学。(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能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乘法的含义。

2、乘法口诀。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的含义。

2、乘法应用题。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和每句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教学准备:卡片、小黑板、挂图。课时划分:15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6页的例1,做一做的习题,以及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重点:乘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5+4+3 2+2+2 3+3+3+3(2)8+9 40+20 50+6 8+60 指名口算后,提问:5+4+3中的三个加数相同吗? 2+2+2中的加数相同吗?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连加? 3+3+3+3的加数相同吗?加数都是几?有几个3连加?

2、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引导探究新知。

(一)加法引入。

1、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教学第44页的主题图。

(1)你们去过游乐园吗?出示挂图。这是什么地方?你最爱玩什么项目?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摩天轮开始,算算人数。分组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你用的是什么方法算的?怎样列式?

1+1+1+……+1=20(20个1相加)4+4+4+4+4=20(5个4相加)……

3、教学例1。

47(1)出示挂图:学生操作,分组进行合作摆学具。看看他们都摆了什么图形?数一数都分别用了几根小棒?

(2)分组合作讨论:你都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

例如:一行摆3个,摆2行。问:“要求一共摆了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启发学生先竖着看,列出算式2+2+2=6。再横看,列出算式3+3=6。

接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得数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数相加?”(3)摆小正方形卡片。

一个用4根,摆了3个,问:“可以看成几个4?用乘法怎样列式?(4)让学生用小圆片摆5个4,摆完后,指定学生说乘法算式。

(5)教师说明:求3个2,2个3,3个4,4个3,4个5,5个4,分别相乘是多少,都可以用连乘法计算,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方法——乘法

板书:乘法。

4、怎样写乘法算式,先看3+3+3+3+3+3=18,相同加数是3,可以写成 3×6=18,也可以写成6×3=18,中间的符号叫乘号。板书: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6×3=18 读作:6 乘3等于18(1)引导学生把以上两道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以比较,然后小结: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和读法。乘号左边的数叫因数,乘号右边的数叫因数,相乘的结果叫积。

(3)教师指出“5×4=20”读作5乘4等于20,全班齐读两遍。(4)教师最后小结出:5和4相乘可以写成5× 4,可以写成 4× 5。

5、小结: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乘号左边和右边的数都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几个数相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45的例1。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的“做一做”题。

(1)完成课本第1小题,让学生看图,指名说题意。再请学生列出两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和一道加法算式。再指名读出的算式。

2、完成练习九的第1~2题。3、2× 3读作 乘。4× 2读作 乘。

四、总结。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3+3=18 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间:2006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47页的例

2、例3,练习九的第3-5题。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意义,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乘法的含义和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写复习题用的小黑板一块、口算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4+4 3+3+3+3 2+2+2

2、一个因数是5,一个因数是4,写作)乘()。

二、引导探求新知。

1、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教学例2。出示气球图。分组进行合作交流探讨:(1)这一束气球有几个?

(2)有几束气球?每束都是几个?让学生说出加法算式。板书:5+5+5=15 5 × 3 = 15 3 × 5 = 15 因数 因数 积(3)表示什么意思?

(4)3个5相加可以写成5×3=15,也可以写成3×5=15。

3、教学例3。

(1)出示挂图:分组讨论怎样计算。(2)汇报结果。4+4+4+4+4+4+4+4+4=36 4×9=36(3)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同桌互相讨论。

(4)结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完成第47页的做一做。,读作50(

第三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小数数学第三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小数数学第三册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

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

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子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想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 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

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

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2.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第 1 页 课时安排:2课时 1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 整厘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

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

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

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 刻度到红色

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第 2 页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 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

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

第 3 页 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

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 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第 4 页 3.用厘米量。(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

己的食指大约有 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 一个物体的长度呢?(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

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 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

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厘米,会用尺量纸条的长度了,第 5 页 那么量别的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不

是与量纸条一样呢?是的,不论是量什么物体的长度都要把尺的0 刻度对难要量的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第 6 页

第四篇:音乐第三册

小学音乐第三册人音版音乐教案

----问声好

教学目标:

1.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2.动脑为歌曲编创新词、动作。

3.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评价自己、评价他人,逐渐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

教学难点:歌曲3/

4、2/4变拍子的正确演唱。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1、表演《早上好》

2、欣赏《森林水车》

3、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早上好》 教学基本要求

1.听录音范唱《早上好》,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师带着学生拍手,踏脚(三拍子8小节;二拍子8小节)。

提示:感觉到有什么不同?(注:用课本右上角的拍踏方式)2.教师范唱,边唱边拍节拍,学生跟着做,心里默唱。

3.听歌曲录音,学生自己拍节拍,小声跟唱。

4.听老师弹琴,学生拍节拍小声唱歌。

5.歌曲熟悉后,可以将学生分两组形成小圆圈,按课本右下角“走”的方式,边唱边走。

6.分组编创《上学路上》,边唱边表演。如果自己感到满意,就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朵大红花。

7、指导学生编创“中午好”或“晚上好”等歌词。

二、聆听《森林水车》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师不加任何引导,让学生注意听音乐。

聆听后回答:

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心情是什么样的?

2.教师可结合图片、幻灯介绍欧洲古老的水车,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三、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段歌谣。可以按课本上的节奏读,可以编创读歌谣的节奏,还可以加入打击乐伴奏、表情、动作。

2、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组编创,然后各组表演自己编制的不同节奏的歌谣。

3、歌谣可以处理成渐强、渐弱,表现孩子的走近又走远。

4、歌谣可以读成这样的节奏:

4/4 XX XX X XX | XX XX X XX |

b太阳天空 照,(拍手)花儿对我 笑,(拍手)

XX X XX X | XX XX XX XX | X XX ||

bv小鸟 说 早早 早,你为 什么 背上 小书 包。(拍手)

第二课时:

1、表演《小麻雀》

2、继续欣赏《森林水车》

3、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表演《小麻雀》 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录音拍节拍,感受歌曲。

2.第二次边听录音边拍节拍,用以轻声哼唱。

3.听教师范唱,小声跟唱歌词。

4.听教师弹琴,边唱边看图、做动作,用动作帮助记忆。

5.听录音,分小组编创歌词和动作。

6.将四组学生编的歌词和动作综合成四段,分段表演。

二、聆听《森林水车》 教学基本要求

1、复听音乐,用彩色笔涂颜色或画线条表现自己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太阳升起的感觉。

2、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自由想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再谈一谈为什么。

3、也可让学生分组根据音乐的情境进行简单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小麻雀》伴奏。

第一行图谱:可选择木鱼或双响筒。

第二行图谱:可选择串铃或沙球。

第三行图谱:可选择三角铁或碰钟。

1.选择打击乐器可让学生自行选择。可分组选择,每组选择三种乐器搭配在一起,演示给大家听,尝试搭配的效果。

2.合着同学们的歌声伴奏,看哪一组做得协调、好听。

第二课 时间的歌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听《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唱《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2.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创编动作,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音响,创编节奏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 学 内 容 聆听《在钟表店里》

聆听《调皮的小闹钟》

表演《时间像小马车》 表演《这是什么》 编创与活动:传消息 探索生活中的声音

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聆听《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早上好》、《小麻雀》 要求:边唱边表演

三、聆听《在钟表店里》

1、导入:

请小朋友们听一首乐曲,听后烁烁这段音乐,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好象看到了什

么?

2、初听音乐

听后讨论

师:你听到了哪些钟表的声音?

你知道那些细、高、轻、短、快的声音表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杜鹃报时钟、小闹钟

师:那些低、粗、长、慢的声音又表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大钟

3、复听音乐

要求:听到相同的音乐举手表示

师:你觉得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4、学生讲故事。

四、聆听《调皮的小闹钟》

1、导入:小闹钟有病了,不能按时叫醒它的主人了,于是小主人开始修理这个小闹钟,他修好了,心里美孜孜的,你们听,他修好了吗?

2、听录音

要求:学生随着课本上的图形谱按节奏用手指点。

3、师:你发现小闹钟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朋友再听一边,听到后都用手点出来,表示你听到了。复听音乐,学生用手指点。

4、师:铃声响了几次? 学生讨论回答

师:请你把小闹钟走动的声音画在课本上,看谁画的次数准确。

5、再听音乐,学生用笔画。讨论后再评价。

五、小结师生再见。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表演《时间像小马车》

2、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小麻雀》 边唱边表演 检查背唱

三、新歌教学

1、导入:幻灯出示图片

师:图上画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常说时间像小马车?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

师: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听听歌中是怎样说的。听范唱录音 学生自由说

师:在同样的时间里人们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的人成绩卓著,有的人一事无成。

2、师:你会做骑马动作吗? 指名做

师:还有哪些动作? 学生表演扬鞭、甩鞭动作。放歌曲录音,学生做动作(两边)

3、朗读歌词

4、学唱歌词

听录音跟唱,边唱边用手按课本上的示意线做旋律的走向动作,感受音的高低。重点练唱“哒”。要求用舌尖动作,吐字清晰,唱时有力。注意节拍重音,字头清楚。跟老师的琴唱一边。跟录音唱。

5、分组听录音编创歌曲动作,教师做适当指导

6、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讨论:选择哪些打击乐器伴奏比较合适呢? 串铃、双响筒、铃鼓、响板

提示:哪一件乐器像马铃声?哪一件乐器像马蹄声? 小马车奔跑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声音伴奏? 怎样变换力度敲击更加合适? 分组活动

7、分组汇报

一组学生表演,一组学生唱歌、一组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把学生分成二批,让每组学生自由选择。

四、小结,师生再见。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表演《这是什么》

2、用打击乐器伴奏

3、拍电报游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时间像小马车》 边唱边表演 指名学生背唱

三、新歌教学

1、导入: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听后说说歌曲中唱的是什么?为什么?

2、听录音

自由诉说,并用画画出来。

3、听录音,画钟表

4、听教师范唱,随着教师的歌声轻轻拍手、拍腿

5、朗读歌词

小声跟着老师的琴声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6、学唱歌词

轻唱歌词,教师弹琴,学生唱词。重点:“滴答”唱得整齐轻巧。“当当”相对要强,连贯。

7、连唱,用轻松而有弹性的声音清楚地咬字唱歌

8、分小组表演歌曲,听听他们的歌词唱得是否很清楚? 学生评价

9、用打击乐器伴奏 提示:怎样敲最合适? 看书上伴奏谱练习。重点:二声部处

教师弹旋律,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编创与活动:

1、探索生活中的声音

师:请小朋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能发出声音? 学生自由说。

出示水桶、玻璃杯、易拉罐、木梳等物品

师:怎样使他们发出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 学生讨论

探索,发现自己身边的物品,敲击声音,列举自己探索到的高的、低的、长短的声音。敲出来给同学们听。

2、传消息

讲规矩:请第一个小朋友想一个节奏,写在课本上,然后点在下一个同学的手心里,向后传,直到最后一个同学,由最后一个同学站起来,边读边打出节奏,由 其他同学组同学验证是否正确,然后由下一个学生换到第一座位,游戏继续开始。开始游戏

评定:根据每小组节奏准确率的高低确定优胜组,在自己的课本上画大红花。

五、小结,师生再见。童话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糖果仙人舞曲》、《四小天鹅舞曲》,唱《小红帽》、《有一个人在林中》童话色彩的音乐和歌曲,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2.结合口风琴键盘认识d、r、m。

3.主动参与创编动作表现歌曲,填唱名;选择打击乐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1、表演《小红帽》

2、欣赏《小天鹅舞曲》

3、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小天鹅舞曲》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前可结合画片或幻灯,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天鹅湖》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分辨乐曲的情绪。提示:听到音乐,你感觉小天鹅怎样舞蹈?

2.复听时,让学生扮演小天鹅即兴舞蹈。提示:看谁的动作轻盈,合上音乐。

3.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件打击乐器合着音乐敲击。

提示:请你用耳朵仔细听,敲击声音的强弱是否与音乐相适合?使学生注意乐感,培养

合作的意识。

4.在适当的时机简单介绍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

二、表演《小红帽》 教学基本要求

1.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本童话书,你们将会亲眼看到很多童话人物。先请你们说说你最喜欢哪些“童话故事”“童话人物”……现在老师喜欢的童话人物就要出场了,我请大家猜猜

他是谁?

2、用听唱法学唱歌曲。从感受入手,多听录音或范唱。

3、在学生跟唱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可指导学生边唱边表演。可以看课本上的图做动作。还可以启发学生创编与课本不

相同的动作表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5、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童话故事《小红帽》改编歌词,加入情节表演,可制做道具配

合表演。形成唱歌——表演——唱歌。

6、《小红帽》的两种基本舞步

(1)脚尖原地走步。踮起脚尖走步。

(2)踏点步。左脚向左踏一步,右脚紧靠左脚旁用前脚掌点地一次,两拍一步。然后出右脚,动作相反做。基本动作以动胯为主。

动作说明

1-4小节,左脚开始做动胯挥帽,一拍一下,挥帽8次。

5-8小节,做踏点动胯,先右后左,做4个踏点步。

9-12小节,同1-4小节。动胯挥帽。

13-16小节,同5-8小节,踏点动胯。

17-20小节,做动胯挥帽,动胯先左后右8次。

21-24小节,做动胯挥手,双手挥动,一手挥帽,先左后右动胯8次。

三、编创与活动:认识口风琴及字母谱d、r、m。

口风琴是一种簧片键盘乐器,以很少的气息吹奏,便可以得到足够的音量。适合低年级儿童吹奏。键盘同风琴、手风琴,一般有两组以上的琴键,音域超过四个八度。d、r、m三个音由1、2、3指演奏。演奏姿势见课本图示。

第二课时:

1、表演《有一个人在林中》

2、欣赏《糖果仙人舞曲》

3、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糖果仙人舞曲》 教学基本要求

1.初听音乐,教师可不讲剧情,让学生静静地感受音乐的梦幻色彩

提示:在音乐中听到什么奇特的声音了?请你用动作表示。(指钢弦琴的声音)音乐使你

想到了什么? 2.复听音乐前,教师可讲述《胡桃夹子》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提示:请你想像剧中人的形象,边听音乐边表演。

二、表演《有一个人在林中》 教学基本要求

1、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听歌曲录音感受歌曲。 提示:哪两句是一样的?有几处相同的?

2、反复范唱两次,让学生找出相同的旋律,唱一唱。

3、跟着老师有感情地读歌词,填唱歌词。

注意弱起的第一个音不要“吃”掉,“紫”一字两音,高音do要唱得肯定。如do不准,下行la最不易唱准,请老师注意学生的音准。用模唱解决。

4.学会歌曲后,分角色表演歌曲。

提示:想一想怎样表演?

注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方法。

生长在南方的学生可能会看到野蔷薇,可让他们描述花的形状。生长在北方的学生大都不认识野蔷薇,教师可借助图片,或在网络里查找野蔷薇的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野蔷薇的形状,便于理解歌曲,更好地表现歌曲。

5.还可以分组吹奏,每人只吹奏一组,接着吹奏下去,形成连奏(慢一点吹奏),中间不要空拍,如果谁没有接上,就请他为同学们唱支歌。

6.选出优胜组为大家表演。

二、编创与活动:填格子

要求:用d、r、m填入空格中,形成三音组。学生可以自由地填写、再奏一奏,唱一

唱。

1.可在地上或黑板上画出九个圆点的格。选出一组学生操作。

2.其他学生在自己课本上填写字母谱形成三音组。

提示:想一想这三个字母谱怎样填写更合适? 唱一唱,想办法让它的重复的少一些? 比一比,看谁唱出的旋律多?

3.把自己填写好的吹奏给大家听一听。

4.试着奏与唱出三个音、六个音、九个音。还有……

第四课跳起舞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表演《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新歌教学

1、导入: 教师边唱边舞

请小朋友说说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歌,跳的是什么地方的舞? 师:老师带同学们到西藏走一走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西藏风景,教师解说(服饰、风俗)。

2、播发西藏舞蹈,学会上跳一跳,记住一两个动作。

3、放歌曲录音,学生跳一跳 教师可教一个踢踏步和三步一靠动作 放歌曲录音,学生跟着跳一跳

4、听一听歌曲是一二还一二三? 随音乐划拍

5、朗读歌词

要求:读出欢快、热烈的情绪。

6、学唱歌曲

随录音轻声用“LU”哼唱,注意自己的音色。轻唱歌词

跟录音唱

再跟教师唱一唱,找出难唱处共同解决。

重点:衬词“扎拉羊卓拉”用微笑的感觉唱,既连贯,又要唱足,唱满时值。连唱,用高兴的心情,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7、尝试用踢踏步和三步一靠动作跟着歌曲录音跳一跳。边唱边跳。

8、分组编创动作表演 学生汇报表演

互相评价。

三、小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聆听《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

2、听着鼓声走和停。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要求:边唱边舞。

三、聆听《在北京的金山上》

1、导入:

师:刚才小朋友唱了一首西藏歌曲,下面请你们听一首西藏民歌。

2、初听歌曲

学生随音乐轻轻拍手,听后歌曲情绪。

3、学生谈感受

师:那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演?

学生随着音乐自由跳一跳

教师将好的动作组合起来大家一起学一学。

4、复听歌曲

师生一起合着音乐跳一跳。

四、聆听《雪莲先北京》

1、导入:

师: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后说说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

2、初听歌曲,听后讨论

3、复听歌曲

看图,请小朋友说说选择哪一种动作边听边表演。试着做动作,师生共同设计 边听歌曲边表演。

五、游戏

1、出示走、跑、停的图形谱,讲清区分的方法。

2、讲清游戏规则:

学生听教师的鼓声走或停、跑。

鼓声响起之前,教师给速度一二一起,听到Х Х Х Х 走,听到 ХХ ХХ ХХ ХХ 换成小跑步,当鼓声停止时,学生心理数一、二 三 四 可做点头,拍手,挥手、等动作,当时嘴里不能有声音。

3、鼓声起,按上面方法走或跑。

4、分里、外两圈反方向走,比一比哪一组同学的动作准确率高,在游戏过程中,出现

错误的同学要表演节目。

六、小结,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2、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齐唱一边 边唱边表演

三、新歌教学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喜欢吗? A、(多媒体出示)看,来到了什么地方?(内蒙古)

内蒙古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那里牛羊成群,蒙古人民更是能歌善舞,你回表演蒙古舞

吗?谁来表演你个动作?

我们一起来表演吧!

放录音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B、告别了辽阔的大草原,看,来到了?(新疆)

新疆以出产()出名,你会跳新疆舞吗?谁来表演你个动作?我们一起来好吗? 放录音,表演《颂祖国》。

C、下面请小朋友听一首歌,猜一猜,我们又到了哪里?

2、范唱听录音,多媒体出示

介绍西藏,西藏有“白色的雪山”“千里草原”、“青葱的森林”“布达拉宫”介绍男女穿着

师:西藏人民更是能歌善舞,你会跳西藏舞吗?放多媒体,学生模仿动作。

3、放录音《我的家在日喀则》,学生跟着歌曲跳一跳

4、揭题,介绍日喀则

5、学唱歌曲 跟着录音轻唱

找出难唱的地方共同练唱 练唱:衬词 连唱

学生唱后谈感受,你觉得这首歌曲怎样?应该怎样演唱。学生情绪饱满,用轻快的声音连唱。

6、边唱边表演(分组)

7、用打击乐器伴奏:学生可以自选乐器为歌曲伴奏 双响筒ХХ ХХ |Х 0 0‖ 串铃 0 0 |ХХ Х‖ 三角铁 Х 0 | Х-‖ 先分后合,教师讲解示范

想一想三种乐器怎样敲击声音与唱歌合起来效果最好。

8、分组伴奏,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

9、表演展示

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10、拓展,欣赏《青藏高原》

四、小结,师生再见。

第五课 愉快的劳动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海娃的歌》、《劳动歌》,唱《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二、认识字母谱f、s,并能准确地唱出。

三、能主动投入编创歌词、编创动作、填充字母谱、编创旋律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唱歌曲并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教学难点:填充字母谱、编创旋律。

教学方法:听唱法。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等。

总 课 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人人都会唱、喜欢唱,每一次听到它,让人们想到一个人——妈妈。让我们用最美、最动听的歌声表达对妈妈的爱!(教师起前奏,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同学们唱的真好,让我们听一听小朋友对自己亲爱的妈妈用歌声道出了哪些心理话。

(多媒体播放歌曲)

1、说一说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夸一夸自己的妈妈?(教师小声播放歌曲旋律学生在音乐中谈感受)

2、想一想这首歌我们应该怎样唱才能表达小朋友对妈妈的真挚情感。(学生讨论)

3、变换方式感受,跟唱学会歌曲。

4、创编(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编成新歌词演唱,也可以把歌曲中的妈妈编成其他长辈。)

5、师生用接龙的方式用唱名唱一唱。(可以有老师唱词,学生唱唱名,再反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海娃的歌》;编创与活动。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导入欣赏《海娃的歌》。

同学们动听的歌声使一个住在海边的小海娃沉不住气了,听,他也唱起了歌!(初听)

1、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小海娃给你怎样的印像?

2、想一想,海边会有哪些声音?你去过海边吗?知道“赶海”吗?(学生讨论,互相交

换知识和信息)

3、复听歌曲(学生边听边做动作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1、教师带着学生依次唱出五个音,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唱这五个音。

2、指导学生分组填写唱名字头,以小组为单位填充旋律,看哪一组填充的好、唱得准确。

2、分组练唱,评议。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种玉米》;凝听《劳动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聆听《海娃的歌》

引导谈话:“这节课老师向同学们引见几位劳动小能手,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1.(初听)教师播放音乐动画《劳动歌》,让学生边听边看。

2. 引导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3. 老师发现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首歌曲让我们再一次欣赏。

4. 引导学生回答看到、听到后你是否想到一个非常著名的童话故事?把你想到的故

事告诉大家。

5. 同学们如果想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那么请你动脑筋为这首歌曲设

计动作为大家表演好吗? 6. 学生表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评价以鼓励为主)

7. 教师讲故事

三、学习歌曲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七个小矮人愉快劳动的情景感动了印度尼西亚的一位小朋友,他用甜美的歌声号召我们也一起来劳动呢?仔细听,让我们都做哪些劳动?” 2. 听范唱《种玉米》(教师播放CAI范唱)。

3. 引导学生给歌曲起名并说出歌曲演唱的特点以及与《劳动歌》的歌曲相比较找出共同点。

4.(因歌曲有一定难度)用听唱法学唱《种玉米》(默唱、轻声唱、)在学习歌曲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说出来,然后以同学之间的互教互学、教师指导相结合解决歌曲中出现的难点。也可以按节奏读歌词的形式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5、用各种演唱形式复习歌曲。

二、课堂小结:

师:只有用辛勤的劳动才能换取丰硕的果实,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六课 小动物的歌

教学目标:

一、听《鸟店》、《袋鼠》,唱《我的小绵羊》、《小袋鼠》,感受音乐表现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突出本课主题“可爱的动物”,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通过编创动作、歌词,尝试模拟鸟儿的叫声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想

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反复记号以及演唱方法。

教学方法:听唱法、肢体语言教学法 教具准备:琴、CAI课件 总 课 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鸟店》; 编创与活动(歌谣、模仿动物的叫声)

教学过程:

一、编创与活动(说歌谣)

有一首好听的歌谣,但它是一条谜语,让我们一起来说歌谣、猜谜语。

1.默读歌谣,说出它的谜底是什么鸟?

2.请同学们自由读歌谣,指名读。(教师不加任何评价,给学生自由的表演空间。)

3.教师按节奏读歌谣。(学生进行比较并说出理由,然后选出给人们带来美感的读歌谣的节奏。)

4.自由编创拍击动作。(比一比。学生进行互评)

5.教师启发学生自创谜语歌谣大家猜,边读边拍。

二、聆听《鸟店》

同学们听过《在钟表店里》这首乐曲,乐曲中用了很多声音表现各种表。现在我们来听一首乐曲,仔细听音乐中出现了哪些声音?(初听)

1、教师提示: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音乐描写了什么时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复听:(教师启发学生注意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动物的叫声?

3、教师给学生自由想象空间,让他们根据音乐编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我的小绵羊》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歌曲《我的小绵羊》

1、复习歌曲《种玉米》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歌曲《种玉米》是一首印度尼西亚的儿童歌曲,这节课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印度尼西亚的儿童歌曲。(CAI出示《我的小绵羊》歌页)

2、引导学生对比两首印度尼西亚儿童歌曲。

3、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用轻快而亲切的声音演唱,注意歌中带有力记号的字要唱得有力,并提示学生句尾两个音不同,不要唱错了)

4、唱会歌曲后再选择合适的地方加入小动物的叫声。

5、用各种形式演唱,学生互相评价找出优点、缺点并发挥优点,克服缺点。

6、编创歌词。(用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编唱新歌词。将同学们编创的歌词整理为几段,全体同学逐一演唱。)

四、课堂小结,下课

第九课 美丽的动物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龟兔赛跑》,唱《金孔雀轻轻跳》、《大鹿》,从音乐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理解本课主题--美丽的动物。

二、能采用不同的情感演唱歌曲,学习并表演傣族舞蹈动作。懂得团结友爱、助人为

乐的道理。

三、积极与同学合作编创一定的情境,表现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想像。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情感演唱歌曲,懂得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编创一定的情境,表现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想像。教学方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教具准备:琴、教学光盘、电脑、打击乐器、纱巾、孔雀舞头饰。

总 课 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金孔雀轻轻跳》

教学过程:

一、音乐的初步感受。

1、听《金孔雀轻轻跳》伴奏音乐感受动物形象。小朋友,你认为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动物?

2、跟着音乐表演小动物的动作。

教师提示学生音乐情绪是优美的,你的动作也应该是优美的。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并用肢体语言去表达自己对音乐美的理解。

3、进一步提出要求:你能跟随音乐的节奏来表现小动物可爱的 形象吗?(教师示范)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在长音时敲三角铁以作 提示。

4、感受孔雀的音乐形象。

师:听,歌曲中表现的是哪种动物?(播放歌曲)

生:孔雀。

师:跟老师来一起做。(用一个表现孔雀的简单造型孔雀鹤立。

做法:双手呈冠形,右手上举略弯曲,左手提襟。脚下走出歌曲节奏。)

二、介绍傣族民俗。

这是一首表现小孔雀与人类感情的歌曲。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把孔雀作为吉祥的象

征,你知道是哪个民族吗?

傣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边疆地区的傣族人住“干栏”式竹楼。傣族妇女身着紧腰窄袖短衫,下着筒裙,傣族人喜欢用纱线和丝线制成风格古朴、色调鲜艳的傣锦,图案纹样及色彩有某种象征的意义,如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的图案象征五谷丰登。他们有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比如把小男孩叫做小卜少,把小女孩叫做小卜冒。(出示傣家风景及傣族小姑娘的图片,以及绣有大象图案的傣族服饰)

三、歌曲的演唱。

1、看歌片跟随老师演唱歌曲。

2、歌曲处理: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句尾每个字收音要轻,体现出亲切感;展翅飞翔一句力度稍加强;歌曲结尾处用较弱的力度,表现歌曲美妙的意境。

三、学习傣族舞蹈动作语汇。

1、孔雀是傣族人们的吉祥鸟,所以傣族舞蹈中很多动作都是表现孔雀的。(播放傣族

舞蹈片断。)

2、学习傣族舞蹈动作。

《金孔雀轻轻跳》共有四组动作: 动作一:孔雀鹤立。

做法:双手呈冠形,右手上举略弯曲,左手提襟(见图1),双脚正步站立,随节拍

做双膝曲伸动作。

动作二:孔雀开屏(一)。

做法:双脚原地小碎步,双手由身体两侧从下向上慢慢提起至侧平举的位置,一小

节做一次 动作三:孔雀开屏(二)。

做法:双脚原地小碎步,双手由身体两侧从下向上提起至头上方手背相靠,然后由上向下打开至侧平举的位置。一小节上举,一小节下落,反复进行(图3)。 动作四:傣族舞语汇。 做法:第一拍,双手向里扣腕,双膝微曲(见图示)。第二拍,身体重心在左脚,膝略弯曲,右脚向右侧开胯,脚尖点地,膝弯曲,同时右手向右侧翻腕打开(见图示),左手在胸前翻腕,动作对称做(图4)。

四、合作创编。

把学生分为三组:演唱队、小乐队、舞蹈队进行创编表演。女同学可以把纱巾围成筒裙,表演傣族小姑娘。给舞蹈队的同学带上孔雀舞头饰表演,提高学生表演兴趣。

1、合作创编。

2、分组表演。

3、合作表演。

五、欣赏傣族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雀之灵》。

六、课堂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龟兔赛跑》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不同的音乐形象。

1、师:森林的早晨真美丽呀!听,谁来了?(播放兔跳、龟走音乐)提问:谁来了?还可以是谁来了?

2、个别听音律动。(可以表演一种动物的动作,鼓励大家模仿两种不同动物的动作。)

3、播放动画兔的音乐形象,提问:“兔子是怎样走路的?”(个别、集体学习不同兔子的跳动动作。)

4、播放动画龟走的音乐形象,提问:“乌龟是怎样走路的?”(个别、集体学习不同龟的走路动作。)

5、表现兔子的音乐和表现乌龟的音乐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小结:由于速度、节奏、音色、旋律等不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也不同。二|、游戏:跳跳走走

玩法:播放三个音乐片段,分辨乌龟、兔子音乐形象并分角色用动作表演。重点:听第三段音乐,讨论谁在跳或走?

规则:听到合适的音乐才能活动且不能随便发出声音,否则是违反游戏规则,要停止

游戏一次。

三、聆听《龟兔赛跑》

1、初听前可向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讲。

2、听辨大管、单簧管的音乐,想像哪个可以代表龟,哪个可代表兔?

提示: 说一说龟的音乐、兔的音乐各有什么特点?在课本上的方格中涂颜色或线条。

3、初听全曲

提示:用动作表现龟和兔的故事。全体同学分角色,还有两个啦啦队。

提示:听了音乐,你喜欢龟还是喜欢兔?为什么?按小兔和龟的行走特点为沿途的节奏涂颜色,把小兔的节奏数一数有多少?龟的节奏有多少?

4、分别读一读、拍一拍龟和兔的节奏。

四、情感教育。

师:一场热闹、有趣的“龟兔赛跑”结束了,兔子为什么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如果你是兔子的朋友,你该怎么帮助它?慢吞吞的乌龟为什么会得第一名?

五、表演《龟兔赛跑》

师:我们能不能表演《龟兔赛跑》?要求表演的“小动物”要相互配合,能根据不同的音乐及时变换动作。

六、课堂小结:故事告诉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大鹿》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

1、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听唱前,可让学生听着歌曲的录音拍着手轻读歌词,尤其是:“兔儿 兔儿 快进 来 咱们 手把手挽 牢 -”要读得清晰、准确。

2、歌曲演唱地注意,第一部分是得短促、跳跃,力度适当控制。第二部分力度稍强,情绪饱满,表现出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精神面貌。

二、表演 《大鹿》

歌曲基本唱会后,便可以加入动作表演,使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增强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学生可以听歌曲的录音设计小兔、大鹿、猎人的动作、表情。分角色进行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用打击乐设计“大森林的清晨”、“猎人的追击”、“结尾”,学生可设想多种,再按着课本上的顺序加入打击乐的演奏,将《大鹿》这首歌创造成一幕丰富的音乐剧。使全体学生在歌

唱、表演的音乐创作实践中感受到愉悦。

第五篇:第三册教案集

的位置;

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

(三)组词扩句,了解字义。早: 早上

早餐

早晨

早到 看: 看见

看到

看懂

看的 您: 您好

您在您早

您的

五、作业 1 背诵课文。学习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

出示生字词卡片,复习字、词语: “早

您”

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又准确又有感情。3

听写词语“早上、看到、您好”。面批,纠错。4

根据学生听写情况相机指导记忆。

二、学习生字:“

见”

(一)字形分析: 1 学生自由识记。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 奶

”两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奶奶是女性,所以是女字旁;说话要用嘴巴,所以是言字旁。“再

见”是独体字,根据笔画来识记。

(二)指导书写:

学生自由书空练习,帮助识记。

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提醒学生上下结构的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

(三)组词扩句,了解字义。奶:奶奶

牛奶

奶牛

羊奶

说:说话

小说

说笑

说着

再:再见

再次

再出现

再吃 见:看见

再见

见面

见证

(四)听写词语“牛奶、小说、再见”。面批,纠错。

三、课堂练习。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说小红是个有礼貌的孩子。2 照样子找朋友。

(1)学生先拼读准确拼音,认读生字,再连线。(2)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讲评。3

读读写写。

先仔细认读,观察它们在生字表中的田字格上的书写位置,再认真书写。同桌互改,订正。比比谁写得更漂亮。4

填空。

小红跟()()说:“再()!” 小红看见()(),说:“您()!” 教后小记:

10孔融让梨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手”部(手字底)

读懂课外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能通过观察图画、讲述故事,使学生懂得谦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对人谦让的美德。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掌握字形,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孔融为什么拿小梨,教育学生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口头复述故事的能力。教学准备:

课件 小黑板 生字卡片 教时: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会生字的读音,理解字词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谦让的道理。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向你们提出的家庭礼仪要求吗?(指名讲讲)(在家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东西要让给长辈)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 3 一个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 10.孔融让梨(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孔融)写他的什么事?(写他让梨的事)。指导看图,了解课文大意。

图中哪个是孔融?他家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小孔融是怎样做的?你怎么知道孔融拿的是小梨? 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正音:让(rang):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韵母。岁(sui):读准平舌音。拿(na):读准鼻音“n”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新词。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课文共有五句话,四个带“。”(句号)的句子,1个带“?”(问号)的句子。全文分为两个自然段来写,第1、2句为第1自然段,第3-5句为第2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低两个格写。(认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讲读第1自然段:

第1小组读第1句,学生思考回答: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主人叫什么名字?从图中哪里看出故事发生在“从前”?(图中人物的衣着是古时候的衣服,他们的头发梳妆也不同于现在,说明时间距离现在很远很远。)课文不用“从前”,可以换个什么词?(“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谁能用“从前”说一句话? 第2组朗读第2句,思考回答: 孔融那时有多大?一天他和谁干什么?

(“四岁”说明孔融那时很小,相当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比我们现在还小两三岁。)

把两句话连起来读读。(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读第2自然段

孔融和哥哥一块吃梨时,他是怎样做的,课文哪一句告诉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第1句)

看图,问:“拿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做“拿”的动作。孔融拿小梨是别人要他这样做的吗?(不是,是他自愿拿的)。这时谁看见了?他的神态怎样?(感到奇怪)。

孔融在家里是最小的,他先拿梨,可又不拿大的,却拿小的,这时候,爸爸看见了,感到很奇怪,他说了些什么?(指名读第2句)

指导朗读爸爸说的话(幻灯显示)(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老师提示:“问”:有不懂的地方向对方提出来。所以句子要用“?”(问号)。你从图中哪里看出爸爸是在问孔融?(因为爸爸对着孔融)。假如你是孔融,你会怎样回答?(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9)孔融怎样回答的?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10)孔融和哥哥一块儿吃梨,他为生么吃小梨?从他的法和说话中,可以看出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

(11)你们现在知道课题中的“让”字是什么意思了吗?(让学生说说)。老师归纳:“让”的意思是把好处给别人。课文是指孔融把大梨 留给其他人,自己吃小的。这是一种对人谦让的美德。(12)把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连起来读读。(13)指导学生看挂图背诵第2自然段。朗读全文。

问:你们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后应怎样做?(四人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要点:复述课文、指导写生字。过程:复习、背诵课文。

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一个念旁白,一个当爸爸,一个演哥哥,一个演孔融)复述课文。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要讲得生动、完整,重点

要抓住孔融和哥哥吃梨时,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自由讲、四人小组讲、指名讲、师生评议)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让:左右结构,左边“讠”(言字旁),右边“上”,合起来就是“让”。前:上下结构,上面“丷”(八字部),中间“一”,左下“月”,右下“刂”,合起来就是“前”。

岁:上下结构,上面“山”(山字部),下面“夕”(“多”的一半)合起来就是“岁”。

拿:上下结构,上面“人、一、口”,下面“手”(手字底),拿起来就是“拿”。问:半包围结构,外面是“门”,里面是“口”,合起来就是“问”。老师示范板书,学生在练习本上开字头。用以上生字口头组词(开火车讲)。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

(2)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公鸡和狼

教学要求: 使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和部首。使学生学会正确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3 教育学生碰到困难或遇到危险时,要镇定、机智,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和部首;正确地朗读课文;学生碰到困难或遇到危险时,要镇定、机智,善于动脑筋。教学准备:公鸡和狼的头饰 生字卡片 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认识“狼”字。同学们认识大灰狼吗?教师讲小羊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狼爱吃小动物。认读“狼”字。采用个别指导、齐读、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狼”的后鼻音。

二、整体感知课文 讲《公鸡和狼》的故事。教师借助公鸡、狼的头饰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要想学习这个故事吗?翻开课文,学生开始预习:要求:圈出不认识的字,并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检查预习情况:认读生字“在路

快”。注意“在”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很”是前鼻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采用个别指导、齐读、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4 检查课文是否读懂通顺,教师相机正音。5 教师带读课文。

三、作业

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在路

快” 2 通顺地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朗读,理解“碰见”的意思,说说狼高兴的原因是,它有可以吃的公鸡。这是公鸡有危险了。因此,狼装出亲切、关心的样子,问公鸡:“公鸡大哥,你到什么地方去?”读出“?”的语气。公鸡没有慌张,镇定地说:“看朋友去。” 狼进一步亲近公鸡:“我们两个一起走好吗?”说明狼很狡猾,达到吃公鸡的目的。公鸡想了想,说明它是动脑筋想办法摆脱危险。根据狼怕狗的特点(可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来,不完整的老师补充),抓住狼问话中的“两个”,就说不是两个,把狗引了出来。狼果然吓到赶快逃跑了,“赶快”写狼由于害怕而逃走的速度之快。

三、课堂练习

说说狼为什么要跟公鸡一起走?公鸡是怎么说的? 狼听了公鸡的话,为什么赶快逃走了? 四

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在路

快”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在路

快”

(一)字形分析: 学生自由学生自由分析,识记。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快”它们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认识左边的都是他们的部首,足字旁是足的瞥捺改为竖提 ;认识双人旁、反犬旁、竖心旁。“在”是独体字,根据笔画来识记。“只”是上下结构,上面“口”下面“八”组成。

(二)指导书写:

学生自由书空练习,帮助识记。

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提醒学生上下结构的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

(三)组词扩句,了解字义。

学生口头组词,教师根据情况适当板书。

(四)听写词语。面批,纠错。

三、课堂练习

P36第2——5题,根据时间,也可以作为课后练习。

四、小结:多学习知识,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沉着冷静,遇到危险要动脑筋。

教学反思:

基础训练3 教学要求: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生字的部首和笔画,形近字的辨析和组词,看图说句子和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学重难点:

部首练习、辨析组词、句子练习和写字练习。教学准备:写有本单元练习题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A: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生字、课文一遍。B:练习

一、比一比,读一读

1.学生比较每组音节的韵母和声母、声调由什么不同。教师要求学生读准音节,着重读准韵母,要注意韵母部分的区别。3.强调三拼连读的音节。

二、把部首相同的字写在一起。

1.学生认读生字,说说它们的部首是什么。2.说说带有下面部首的字有哪些? 3.教师示范做一题。4.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5.请学生说答案。6.讲评,订正。7.齐读。

三、写出下面的字各有几画。1.学生认读这些字。

2.学生数数这些字有几笔组成。(注意提醒鸟、乃的横折折钩、竖折折勾)都是一笔组成的。

3.学生填写。同桌互相订正。教师巡视。4.集体讲评、订正。第二课时 A练习:

四、比一比,再组成词语。1 比较看和着的部首不同在哪儿。2 哥比歌少了欠字旁。地和他的部首不同。3

练习组词,教师巡视指导。

说一说说说可以组什么词,老师板书一个。5

请学生上台组词。6

讲评,订正学生组的词。7

齐读

五、看图,把句子说完整。让学生看图,认识图上画的是谁。

根据句子意思,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来说——早上,我说:下午,我说:“爷爷好。” 3

进行相关的礼貌教育。

六、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学生自由认读句子,说说句子少了什么。

“奶奶早。” 12 2

教师范读,学生想想可以填上什么。3

指名填空,比比谁填得准确。4

把填完整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第三课时

写字训练 :要求按照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书写。1.认读生字。足

2.教师示范(字在田字格里居中),学生跟写。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写字本上练习: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字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内认真把字写端正。

教学反思:

语言训练3

动物园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看懂图意。根据课后提出的要求,指导学生说出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指导学生看图说话,要语句较通顺,句子完整,表达意思清楚。4

结合本课组织学生游览动物园,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我们就去动物园逛逛。

二、指导看图,认识动物 1 出示图片,认识图中的动物。

跟读识记:大象

猴子

海狮

孔雀

用完整的话来说:动物园里有大象、猴子、海狮和孔雀。

三、学说短句。

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后说出:海狮顶球、孔雀开屏、大象摇铃、猴子荡秋千。

四、学抓特征,把动物说具体。选一种最喜欢的动物观察,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在干什么? 学生观察,同桌互说。如:海狮在水里游动,浑身的毛油亮光滑。有时,海狮从水里钻出来,挺起胸,昂起头,用嘴巴把一只球顶起来。孔雀开屏的时候,展开尾部的羽毛,非常美丽。„„

五、组织游览动物园。

一家人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看图,弄懂图意。指导学生根据课后要求,各用一句话说出每幅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做什么。3 培养学生说话语句完整,表达意思清楚的能力。4 通过看图说话,学生认真学习,热爱长辈和自己的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的家里有谁呀,他们经常干什么事情呢?

二、看图说话 仔细看图,说说这个一家人分别是谁。

各用一句话,说说每个人在做什么。引导说完整话:“爷爷在看报。奶奶在煮菜。

妈妈在织毛衣。

爸爸在修椅子。

兰兰在写字。”

连起来说说:“这是兰兰一家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图意)

三、拓展提高

用几句话,说说自己家里有谁,分别在干什么?

三 节约用水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看图,使学生弄懂图意。

指导学生说相互图的内容,有顺序地说出图的意思。3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谈水的用处。学生说说水可以用来干什么? 2

教师介绍:如果世界上没有水,植物、动物、和人类都无法生存。水的用途有很多,口渴要喝水、洗东西也要用水、煮东西也要用水、清洁污垢更要水。说明水非常重要。

二、看图说话。仔细看图,先给图上的小朋友取个名字——明明。说说明明正在干什么。指导学生多说。——明明正在拧水龙头。3 引导说说是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4 引导说说明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5 讨论明明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连起来说一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能说出大概图意,不要求整齐划一。

三、小结:

小结同学们的上课表现,希望同学们像明明一样,做个节约用水,热爱集体的好孩子。

教后小记: 看图学词学句 雨衣

雨鞋

雨伞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看图,认识雨衣、雨鞋、雨伞,能看懂第四幅图的意思。2.使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知道雨具的作业。3.结合看图教学句子,使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4.教育学生不怕困难,热爱学习。教学重难点:

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正确地朗读句子。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说说下雨时,你们怎么来上学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穿雨鞋、披雨衣、打雨伞来上学。

二、看图识字。

1.出示图片,认识什么是雨衣、雨鞋、雨伞。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雨衣、雨鞋、雨伞”三个词语。着重认读新字:衣、鞋、伞三个字。采用个别指导、齐读、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伞是平舌音,衣不可以读成撮口音。

三、看图读句子。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天气,小学生脚穿什么,身披什么,还有的打着什么,怎样去上学的。让他们说说图的内容,了解图的意思。(可以只说其中一个人,用比较完整的话来表达)

2.结合看图情况,指导说词组:“穿着雨鞋

披着雨衣

打着雨伞”指导边表演边读,读熟、读准确,了解意思。

3.指导朗读句子:我们穿着雨鞋,有的披着雨衣,有的打着雨伞,冒着风雨上学去。着重解释什么叫“冒着风雨”。要求读通读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一群小学生能够不怕困难,热爱学习,冒着风雨上学去,使人感到他们是多么可爱。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朗读。

四、生字教学。

(一)字形分析:

衣:独体字;鞋:左右结构,左边是革字旁,右边是上下两个“土”; 伞:是独体字,也是象形字,结合伞的实物,引导学生识记字形。

(二)指导书写: 1.边读笔画边在桌上书空;

2.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提醒该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4.视学生的书写情况及字的难易情况来确定练习写的个数。

(四)组词扩句,了解字义。

衣:衣服

雨衣

上衣

鞋:鞋子

雨鞋

皮鞋

伞:雨伞

伞把

五、练习。1.照样子找朋友。

要求读准字音,再找找字在哪儿,最后连线。2.读读写写。雨衣、雨鞋、雨伞

让学生读准确字音,再按田字格的位置写好生字。

六、作业。

写三个生字和一个部首,每个一行。看图学词学句

13床

衣柜

椅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看图认识床、衣柜和椅子。

2.使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部首,能正确地读写和运用。3.使学生读懂两个句子,知道这些家具的用处,渗透行为养成教育。教学重难点:

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正确地朗读句子。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说你的家里有什么家具?宿舍里有什么物品?

二、看图识字。

1.出示图片,认识什么是床

衣柜

椅子。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床

衣柜

椅子”三个词语。着重认读新字:“床

椅”三个字。采用个别指导、齐读、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注意柜的读音,椅不可以读成撮口音。

三、生字教学。

(一)字形分析: 床: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广字头里面加个木。柜: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字旁,右边的笔顺教师一笔一划指导书写;椅: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大字下面加可。引导学生发现,家具大都用木头做的,所有都有木字。

(二)指导书写: 1.边读笔画边在桌上书空;

2.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提醒该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4.视学生的书写情况及字的难易情况来确定练习写的个数。

(三)组词扩句,了解字义。床:床上

床头

木床

柜:衣柜

柜子

床头柜

书柜

椅:椅子

桌椅

木椅

藤椅

四、作业:

写生字,并预习读本课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复习字词:“床

衣柜

椅子”三个词语和广字头 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及时纠错。

二、读句子。

1.出示句子:房间里有床,有衣柜,还有椅子。衣服放在衣柜里。2.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3.认读生字:房间

衣服

放 采用个别指导、齐读、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衣服的服读轻声;放和房是后鼻音;还不能读成(han)。4.学生自由读句子,要求读准读通顺句子。5.教师指导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生字教学。

(一)字形分析:

放:左右结构,左边是方,右边是反文旁。

(二)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练习。

2.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提醒该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

(三)组词扩句,了解字义。放:放心

放羊

放牛

四、作业。

认真写生字,朗读句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出示词语卡片,复习词语:床

衣柜

椅子

房间

衣服

放心 2.认读句子,比一比谁读得又准确又有感情。3.听写词语。面批,纠错。4.根据学生听写情况相机指导记忆。

二、指导朗读并作答。

1.出示句子:房间里有床,有衣柜,还有椅子。衣服放在衣柜里。2.看图读句子,说说图上画了哪些家具,它们各有什么用处。

三、课堂练习:

1.读拼音写汉字。(见书本第45页题目2)学生先拼,写,再讲评。2.写出下面字的部首。

床——()

放——()

椅——()3.用下面的字各组两个词语。

床()()

衣()()4.照样子用“有”练习说话。例句:房间里有椅子。

先让学生练习用“衣柜里有„„”说一句话。再训练用“„„有„„”练习说话。四|、课后作业:

把自己家里有哪些家具说给同学听。

教后小记:

看图学词学句

14工人

农民

解放军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看图,知道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弄清图意。2.教学生字新词,使学生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词语的意思。3.进行句子教学,使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能正确地朗读句子。4.教育学生从小学习工人、农民、解放军的好思想好作风。教学重难点:

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正确地朗读句子。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分别是干什么的?教师给予小结:工人、农民、教师、医生等等都是一种职业。

二、看图识字。

1.出示图片,认识工人,齐读词语:工人。并且说说,工人是干什么的。引导读句子:工人做工。

2.出示图片,认识农民,明白农民有是干什么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教师小结:农民是种地的。引导学生说话句子:农民种地。

三、学习生字:农

(一)、指导读准字音:农

种(采用个别指导、齐读、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种是翘舌音、后鼻音)

(二)、学会识记:种,左右结构,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中;农和民是独体字。

(三)、指导学会书写: 1.学生自由练习种字。

2.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农和民字,提醒该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习部首:农——秃宝盖。

3.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

(四)、组词扩句,理解字义。农:农民

农家

农工

农田

农场 民:公民

民工

农民

人民

种:种地

种田

种树

种花

四、朗读句子。1.工人做工。2.农民种地。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复习新部首——秃宝盖,农民、工人。2.复习句子:工人做工。

农民种地。

二、教学新词句。

1.导入:出示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

引导学生认读词语——解放军。采用带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形式,始学生读准确词语,读准军的撮口音。认识——角子旁 2.学习句子:解放军保卫祖国。

先让学生说说:你所知道的谁是解放军呀,解放军是干什么的呀?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3.读准新字:保

卫 祖。采用带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形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注意:祖是平舌音。认识——示字旁

三、游戏识字、组词。

1.认读本课8个字。做成苹果的形状。2.读生字摘苹果练习。

3.学生给生字组词,教师相机板书。解:解放军

解说 军:军队

军人

保:保安

保卫

卫:卫生

保卫

祖:祖国

祖先

四、书写练习。

1.学生自由书写生字,教师巡视。2.请写得好的同学介绍写好这个字的方法。3.学生跟小老师学习写字。

五、作业。

练习记好生字,写好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出示词语卡片,复习词语:农民

解放军示字旁

保卫祖国

秃宝盖角子旁 25

2.认读句子,比一比谁读得又准确又有感情。3.听写词语。面批,纠错。4.根据学生听写情况相机指导记忆。

二、指导朗读并作答。1.出示句子:

工人做工。

农民种地。

解放军保卫祖国。

2.看图读句子,说说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各在做什么。教师简要说明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激发热爱之情,指导带着崇敬之情朗读句子。

三、课堂练习:

1.把下面的字按照读音写在空格里。

先认读各个字,再认读各个拼音。最后把字认真地写在田字格里。2.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学生先认部首,再讨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有哪些,最后择优填写。3.读读写写。种地

保卫

祖国

先仔细认读,观察它们在生字表中的田字格上的书写位置,再认真书写。同桌互改,订正。比比谁写得更漂亮。

四、课后练习:

了解各行各业的人们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教后小记: 看图学词学句 电灯

电话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看图,能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弄清图意。2.使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部首,认识电灯、电话。3.通过学句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电的用处,对电有初步的认识。教学重难点:

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正确地朗读句子。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参观水电站:让学生了解强大的水流能用来发电,媒体播放水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传送的。补充说明:电站发出的电,通过电线传送到工厂、农村使用。

2.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要用电。让学生知道不仅电灯、电话要用电,工厂、农村都要用电,电的用处很多,使学生对电的用处有初步的认识。

二、学习词语和句子。1.出示课文词语和句子。电灯

电话

电灯、电话要用电。工厂、农村要用电。有了电,真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

2.学生找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自由读课文。

3.教师检查,指名认读生字。(注意灯、用是后鼻音;村平舌音;真、处翘舌音;真、完前鼻音)。4.指名读课文。5.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电灯、电话又什么用处?工厂和农村哪些地方要用电? 7.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理解:用处、方便的意思。

三、书写灯、话两字生字。

1.学生分析两个字的结构,认识火字旁,复习言字旁。

2.出示田字格,教师提醒写字规则:左窄右宽,并板演。学生跟着书空。3.组词、了解字义:灯:电灯

灯火

红灯

话:电话

说话

好话

四、课后作业: 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课文。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用、处、完”的书写。

(一)、学会识记:学生分析用、处、完的结构。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用彩色粉笔板演,如:用先写月;处先写反文旁;完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个元。

(二)、指导学会书写: 1.学生自由练习种字。

2.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处”字,提醒半包围结构的字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

(三)、组词扩句,理解字义。用:用心

用处

用电

用刀

用到 处:处处

用处

完:完了

用完

做完了

数不完

说不完

三、练习。

1.写出下面字的部首。

灯——()

话——()

处——()

完——()

2.读读写写。电灯

电话

用处

先仔细认读,观察它们在生字表中的田字格上的书写位置,再认真书写。同桌互改,订正。比比谁写得更漂亮。3.说说下面的电器是什么,通上电能做什么。电风扇

洗衣机

抽水机。

四、课后作业: 1.同桌互相听写。2.说说你所知道的电器有什么用处。

教学反思: 看图学词学句

红灯

绿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看图,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弄清图意。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词语的意思。3.进行句子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读懂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4.通过看图学词学句,教育学生过马路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正确地朗读句子。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欣赏城市里的交通信号标志,说说,你知道这些都是用来干什么的?

二、看图识字,初步了解课文。1.出示图片,认识红灯、绿灯。

2.让同学们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两个小朋友结伴同行准备做什么,有一个小朋友手指红绿灯,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3.教师小结:过马路要注意红绿灯,走人行横道。4.教师示范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我们走路不贪玩,过马路时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从小养成好习惯。

5.学生圈生字,借助拼音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绿、贪玩、过、停、行、养成、惯”。

采用小老师带读,教师点读,比赛认读、开火车等形式读准字音。强调绿撮口音,行和停、成都是后鼻音。

四、课后练习: 记住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1.读准生字新词。

“绿灯、贪玩、过马路、停车、行位、养成、习惯” 2.读通读准句子。我们走路不贪玩,过马路时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从小养成好习惯。

二、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说说如何记住“玩、过、行”。

2.分析字形:玩和行是左右结构,在田字格中是左窄右宽。

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字;“过”提醒半包围结构的字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先写寸,再写走之儿。

3.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

(三)、组词扩句,理解字义。玩:开玩笑

玩笑

贪玩

过:过马路

过桥

过目

过门 行:不行

你真行

行了

行走

三、练习:

1.读课文,说说过马路时应该注意什么。2.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先读部首,再让学生想想有哪些字,最后填上去。3.读读写写。过马路

左右看

先仔细认读,观察它们在生字表中的田字格上的书写位置,再认真书写。同桌互改,订正。比比谁写得更漂亮。4.填空。

过马路时要()()(),红灯停,绿灯(),走路时不贪()。

四、课后练习:

请教交通警察叔叔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

教后小记:

基 础 训 练 4 教学要求: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加深理解、记忆本单元所学的生字新词,看图写句子,读儿歌,进行写字练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加深理解、记忆本单元所学的生字新词,看图写句子,读儿歌,进行写字练习。教学准备:写有本单元练习题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A: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生字、课文一遍。B:练习

一、读拼音,注意每组声母的读音。

1.学生认清每组音节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声母不同。2.教师要求学生读准音节,比一比,各个音节哪儿不一样。3.提醒学生着重读准声母,要注意声母的区别。

二、写出下面的字各有几画。1.复习生字的笔画。

2.学生书空,数数这些字有几笔组成。(注意提醒横折、横撇、横折钩)都是一笔组成的。

3.学生填写。同桌互相订正。教师巡视。4.集体讲评、订正。

三、照样子找朋友,再把组成的字填在括号里。认识各个部首名称,想想自己认识的那些字有这些部首。

2 照样子连一连。教师巡视指导。3 讲评,订正。第二课时 A练习:

四、读读写写。

衣柜

椅子

农民

保卫

祖国

用处

1.仔细认读,观察它们在生字表中的田字格上的书写位置。提醒独体字写字田字格的中央,笔画匀称。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2.学生认真书写,教师巡视。

3.同桌互改,订正。比比谁写得更漂亮。

五、看图读拼音,再写句子。学生看懂图意,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谁

干什么)2 学生读拼音,写出句子。学生检查,看看写对了没有,同桌互改。

六、看图读儿歌。学生自由认读,同桌互相读一读。2 教师范读,划分停顿。3

指名认读,比比谁读得准确。第三课时

写字训练 :要求按照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书写。1.认读生字。老

2.教师示范,学生跟写。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写字本上练习: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字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内认真把字写端正。

教学反思: 语言训练4

苹果的话

教学要求: 使学生看懂图意。根据提示正确地说出图的内容,并能合理展开想象,说出小孩是怎样才吃到苹果的。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回忆我们每次吃饭前,值日老师和生活老师都要我们排队洗手,为什么呢? 2

引导学生说一说。

教师小结:病从口入,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二、看图说话 看图一,说说这个小朋友的手怎么样? 2 学生观察,给小朋友取个名字——方方。用完整话表达:方方的手很脏。或相同意思的不同句子。

三、出示苹果。说说苹果是怎样的。——又大又红。你想吃吗?方方看见了,想吃吗?他可以吃吗?怎样做才可以吃? 苹果会怎样对他说呢?学生自由说。

出示脸盆、毛巾、香皂。想想苹果会怎样说呢?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补充提示,如:苹果看见方方的脏手,指着旁边的脸盆、肥皂说:“把你的手洗干净再吃吧!”如:脸盆看见了,说:“过来洗洗干净,就可以吃了。”

方方听了会怎样做呢?

四、连起来说简单的几句话。

五、教育学生要讲究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二 拾到东西以后

教学要求: 指导看图,使学生理解图意,了解图上画的是一件什么事。2 根据提示,引导学生口述图的意思。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拾到东西以后,应该怎么做。4 通过看图说话,教育学生拾金不昧。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想象

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教师提醒给图上人物取名字:云云、老师

二、认真看图,围绕图意练习说话。

云云拾到了什么东西,是怎么做的,她把钢笔交给了谁,她们会说什么? 1 指名说说。教师相机补充点拨。2 同桌互相说说,提醒。3 指名上台说。

三、小结提高

学了这课,如果你拾到东西后,会怎么做呢?教育学生做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

喂鸡,淘米

教学要求:

指导看图,使学生看懂图意。

指导说话,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达图的意思,并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会做些什么。

通过看图说话,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家里,你会帮忙做什么事情呢?

根据学生所说,适度赞扬他们是爱劳动的好孩子。

二、看图说话

仔细看图,说说图一:小花正在喂鸡。图二:小芳正在水池边淘米。2

想象提高:她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上台说。

三、连句成段。

教师出示句子:放学回到家,小花(),小芳()。她们真是()的好孩子。鼓励学生多说。

四、小结提高

希望同学们做个爱劳动的孩子,多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反思: 看图学文 果园里

教学要求: 使学生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 让学生看懂图意,认识果园,了解果园丰收的景象。

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果园丰收的景象;正确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教学准备:课文图片、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呀?学生畅所欲言,引入,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秋天

的果园里去看看。2 读课题:《果园里》 认读生字:“果园”,了解字义:果树很多的果树园

二、欣赏美景、了解课文大意。出示秋天果园丰收图,让学生认识这就是果园。并结合课题读几遍:果园。2 指导学生看看,说说,图上有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说句子:果园里种了很多果树。认读“树”字。3 指导朗读句子:

小黑板出示句子:“果园里种了很多果树。”结合理解“很多”是指果树数量多品种多。引导重读“很多”。果树很多,有哪些呢?学生看图说说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说句子:这里是苹果树和梨树,那里是柿子树。认读“苹

柿”字。5 指导朗读句子:

小黑板出示句子:“这里是苹果树和梨树,那里是柿子树。”理解“这里、那里”是表示方位的词。重读“这里、那里”说明果树很多。

三、学习生字“果

园”

(一)字形分析:

学生自由分析,小结:“果”是独体字,由“日”和“木”组成。先写日,再写木。“园”是全包围结构,部首是方框儿,里面是元。书写是要先外后内,再封口。

(二)指导书写:

学生自由书空练习,教师小结指导:“果”先写日,再写木。“园”是要先外后内,再封口。

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提醒学生上下结构的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

(三)组词扩句,了解字义。

学生口头组词,教师相机板书:果园

果树

水果

园子

园长

四、作业;

写生字“果

园”各五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认读生字词:果园

果树

水果

园子

园长 2 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导入:果园里果树上结的果子怎么样,各种成熟的水果是什么样子的?

二、欣赏美景、继续了解课文大意。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果园里果树上结的果子怎么样,各种成熟的水果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小结:果树上结满而了果子。认读“结

满”字。3 指导朗读句子:

小黑板出示句子:“果树上结满而了果子。”理解“满”是表示很多很多。重读“满”,体会水果丰收的景象。

引导想象:在绿色的树叶间,看到的是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金黄色的梨和像灯笼似的柿子。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引导美美地读。5

课件欣赏果园丰收图,再次引导美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树、苹、结”

(一)字形分析:

学生自由分析,小结:“树”是左中右结构,分别由“木”“对”组成;“苹”是上下结构,由“草字头”和“平”组成;“结”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绞丝旁”,右边是“士”和“口”组成。

(二)指导书写:

学生自由书空练习,教师小结指导:注意把“树”中的“又”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

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提醒学生上下结构的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

(三)组词扩句,了解字义。

学生口头组词,教师相机板书:果树

小树

大树

梨树

苹果树

苹果结果

结满

四、作业;

写生字“树、苹、结”各五遍,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出示生字词卡片,复习字、词语:果园

果树

水果

园子

园长 小树

大树

梨树

苹果树

苹果

小结

结果

结满

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又准确又有感情。3

听写词语“果园

苹果树

小结”。面批,纠错。4

根据学生听写情况相机指导记忆。

二、读课文作答。

朗读课文,说说果园里有哪些果树,结了哪些果子。

三、课堂练习1

读拼音写汉字

小结果树41

Yuan

shu

ping 果()

果()

()树

用下面的字各组两个词语。

树()()

园()()3

读读写写。这里

那里

很多

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果园里种了

。(2)果树上结了。

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纠错,更改。共同的问题再抽出共同讲评。

教学反思:

18《小小的船》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中“蓝蓝、闪闪、弯弯”等词的意思,运用“我看

见……”的句式说话。

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

诵课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月儿比喻成了小船。

教学方法:演示法、情景导入法、游戏法、讲解法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课件:有关字、词卡片、录音、贴画 教学过程:

一、贴一贴、唱一唱,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贴画吗?现在,我们就来创造一幅贴画,题目是《夜空》(出示深蓝色天空背景挂图)。

1.夜晚的天空宁静而又美丽,夜空中都有什么呢? 2.让学生边唱“一闪一闪亮晶晶”,边贴星星。

3.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还缺了什么?引出月亮

4.这么美的夜空,老师要用一首歌来赞美它!(播放《小小的船》)画美,歌更美!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诗,这首诗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老爷爷写给小朋友们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小小的船》(板书课题:小小的船)

二、玩一玩、转一转,游戏复习

1、玩转魔方,复习生字。

“魔方转,魔方停,魔方现在指着谁?”出示:(尖、蓝、弯、两、星、闪)先指名认读,再齐读,师说话速度,有快有慢,控制节奏,激发兴趣。

2、出示卡片,复习词语。

这些生字小宝宝太淘气了,又从魔方里跳到卡片里面了,我们还认识他们吗?找齐读卡片

三、读一读、评一评,感知课文

1、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不要加字,丢字。2、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谁想来展示一下?(学生互评)3、师范读课文,明确读法。

4、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看谁把课文读准了、读顺了。(同桌互读、互评、互助)

四、议一议,自主探究,读懂课文

43(一)逐句讲读诗句。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1)(出示课件)“弯弯的月儿”是弯弯,这儿用了两个“弯”字,“弯弯的月儿”,你们觉得这月儿怎么样?(引导体会语感)比较“弯的月儿”“弯弯的月儿”比比看,那一个更好。

(2)那么这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呢?弯弯的月亮像一只小船。是吗?(出示课件)“小船”比较“小小的船”比比看哪种小?那一种更可爱。小船又是什么样子的啊,“两头尖”(出示课件)(3)指导朗读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指导朗读,要读出月儿的可爱。你们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尖不能使劲,声音稍微提高一点,轻轻读。(各种形式的读).

2、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1)过渡:

这么美的夜空,有这样一只小小的船你有什么愿望?那么现在就让我们闭上眼睛,趴在桌上,想象。(配乐朗诵)现在,正是夜晚,深蓝色的天空有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而这弯弯的月儿多像一只小小的船啊!让我们张开双臂飞呀飞,飞向蓝天,坐在这只小小的船上。(播放《小小的船》曲子)。(2)提问:坐在小船一样的月亮上看到了什么呢?(3)引导理解“闪闪的”

师:星星在天空中不停地眨眼睛,我们就说这是什么样的星星?

师小结:“闪闪的”就是“一闪一闪”的。(4)引导理解“蓝蓝”的。

①提问:你坐在小船一样的月亮上,除了看到一闪一闪的星星,还看到了什么?

②结合学生回答,引导理解“蓝蓝的”。(5)理解“只”

夜空是多么美呀!除了一闪一闪的星星和很蓝的天空,竟然什么东西都吸引不了小姑娘!这就是“只看见”的“只”的意思,表示除了星星和蓝天,别的都没看见。

(6)分小组互相讨论,你觉得怎样读才好听?心情怎么样?(二)朗读全文,体会本文中的迭词:

师:这首诗小朋友都爱念,有好几个词是把相同的字迭起来的,如果不重叠,你们觉得怎么样?听老师来读。

弯的月儿小的船,小的船两头尖。

我在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的星蓝的天。(三)指导背诵

美丽的夜空,不但吸引了小姑娘,也吸引了我们班的小朋友,是不是?你愿意把这首描写夜空的小读背下来吗?

自由练背―――看图背―――齐背―――指名背

五、课后练习,师个别指导,纠正

1、填空

弯弯的(),小小的(),小小的()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里坐,只看见闪闪的()蓝蓝的()。

2、照样子用线连起来。

小小的弯弯的蓝蓝的闪闪的

月儿

星星

六、作业

欣赏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想象在美丽的太空中你会看见什么,用彩色的笔,描绘出来。

板书: 18 小小的船

教后小记: 冬天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和两个新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

学习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能看懂图意,培养学生地观察能力。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雪后景物的特征,体会雪地活动的乐趣,激发小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读通顺。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和两个新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雪后景物的特征,体会雪地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

雪景图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欣赏雪景

媒体出示雪景图,感受冬天的特征。

板书课题:冬天齐读三遍,认读“冬”字。采用个别指导、齐读、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

二、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说说天气怎样,周围怎样,图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同学们是怎样堆雪人、打雪仗的。2 在指名学生说的基础上,同桌互说,补充提高。教师小结:图上画的是大雪过后的景色,房屋上、地上都是厚厚的积雪,一群小朋友在雪地上玩耍。孩子们有的在堆雪人,那雪人头戴帽子,黑黑的眼睛,长长的鼻子,大大的嘴巴,多像是一个又白又胖的娃娃;有的在打雪仗,那雪球掷过来飞过去,一会儿击中你的臂膀,一会儿击中他的屁股,大家欢天喜地多么高兴。范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雪、点、笑”

(一)读准字音,认读部首“雪字头”、竹字头”。

采用个别指导、齐读、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雪”字要撮口。

(二)字形分析:

学生自由分析,小结:它们三个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学生根据已经认识的“雨、四点水、天”来识记生字。

(三)指导书写:

学生自由书空练习,帮助识记。

2

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提醒学生上下结构的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

(四)组词扩句,了解字义。学生口头组词,教师相机板书:

下雪、大雪、点头、点心、一点、笑了、有说有笑

四、课后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冬天、下雪、大雪、点头、点心、一点、笑了、有说有笑”

二、学习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了解学生预习情况。2 集体纠错,重点读准带拼音的生字。3 齐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想想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在图画中看出来。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出示文中句子,进行朗读,理解。如:第一句说,“刮了一夜北风,下了一夜大雪,到处一片白。”既写了天气,又写了环境。到处一片白,说明房子、树、地板都白了。借助图可以看出来,证明真是一场大雪。所以要重读“大”字。

第二句说,“同学们一点儿不怕冷,玩得真快乐!”注意抓住“堆、打、真”来突出快乐之情。

三、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冬、真、乐”。

第三课时

一、复习

出示生字词卡片,复习字、词语:“冬天、下雪、大雪、点头、点心、一点、笑了、有说有笑、真快乐”

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又准确又有感情。

听写词语“冬天、大雪、点头、笑了、真快乐”。面批,纠错。4

根据学生听写情况相机指导记忆。

二、学习生字

(一)、分别请写对了“冬、真、乐”的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识记老师未教的生字的。

(二)指导书写:

学生自由书空练习,帮助识记。

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板演,提醒学生上下结构的字的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再次示范,学生跟着在田字格练习本上书写。

(三)组词扩句,了解字义。学生口头组词,教师相机板书:

冬天、春夏秋冬、真好、真话、真的、认真、快乐、可乐

三、课堂练习

1

数笔画,照样子把字写在空格里。

写出下面字的部首。

冬—()

雪—()

地—()点—()

笑—()

玩—()3

用下面的字各组两个词语。

雪()()

真()()点()()4

填空。

同学们在()()里堆()(),()雪仗,有()有(),玩得()()()。

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纠错,更改。共同出错的问题再抽出共同讲评。

教学反思:

基础训练5 教学要求: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生字新词和部首,学习词语搭配,连词成句和学用标点符号,会看图读儿歌,继续进行写字练习。教学重难点:

加深理解、记忆本单元所学的生字新词,看图写句子,学习词语搭配,连词成句和学用标点符号进行写字练习。

下载第三册数学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册数学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册美术教案

    我和昆虫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昆虫,观察发现昆虫的形态美、色彩美、花纹图案美。简单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昆虫的特点和种类)和渗透对称的知识。培养学生......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一课

    NEC3001 Pumas are large, cat-like animals which are found in America. When reports came into London Zoo that a wild puma had been spotted forty-five miles south......

    第三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问声好 教学目标: 一、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二、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三、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

    高中历史复习第三册

    第三册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宋朝的建立(A)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二.文官体制:“重文轻武......

    第三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老师、妈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鲜花爱雨露》。 2.听赏歌曲《我爱米兰》。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鲜花爱雨露》。 2.通过聆听歌曲《我爱米兰》,激发学生对老......

    第三册教学反思

    第三册教学反思《云儿朵朵》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云朵总是在变化中,不仅云朵的形状有变化,色彩上也有变化。可以让学生在不同时间,看看云朵的各种变化。 (2)虽说低段年级的......

    英语第三册备课

    高柳镇饮马小学 孙守军 2007、9 第三册英语备课 四年级英语第三册备课 Module 1 Numbers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Unit 1 seventeen ,eighteen , nineteen ,twenty 学习任务:Numb......

    第三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六册数学教学计划 (2007____2008学年第一学期)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万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由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