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教案第四讲
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教案
第四课时 读点古诗 怀想古人(教案)
设计:缪晓燕
教材分析:
《四时读古诗》是本校开发的一本校本教材,分类汇编,主题明确,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是一本难得的面向高考的专题教材。教学目标:
1、学点咏史诗,了解历史的兴替,帮助学生观察时代的得失。
2、读些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3、与古人对话,让学生以古人为镜,知道自己立身处事的准则。
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通语言,读懂情感,鼓励学生积极讨论,疑义相与析。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就有这种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二、讲授新课
(一)咏史诗的特点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咏史起于班固,但只咏史事,不联系自己。”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世说新语·文学》记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月夜闻客船上有人咏诗,遣人讯问,乃是袁宏在吟咏自作的《咏史》诗。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怀古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因为是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赤壁之战,可后人对苏东坡是否到过历史上的赤壁古战场颇多争论,其实,就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而言,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苏东坡是在咏怀历史,而不是在记述历史。
(二)咏史诗作例析
第一首:分析李商隐的《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赏析这首诗:
这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咏史诗,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飘渺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编织在一起,首两句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三四句是历史故事,刻画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行径。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
第二首:分析李商隐的《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赏析: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所以在鉴赏怀古咏史诗时,既要注意了解相关的历史,又不必过分拘泥于史实,更重要的是要体味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金陵这座古城,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第三首:赏析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解说: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
第四首:赏析温庭筠的《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解读: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曾事袁绍,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后归曹操,曹不记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咏史怀古,寄托遥深。
另有一类咏史诗,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
第五首:赏析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
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第六首: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赏析: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第七首:赏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品赏:清人李子德评这首诗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人间”、“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
第八首:赏析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
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品赏:本诗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构思。金谷园是西晋巨富石崇的别墅,其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已成废园,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诗歌首两句写昔日繁华今成荒芜,深含“事如春梦了无痕”(东坡语)之叹。三四句写暮日啼鸟、东风落花,从而联想到石崇宠妓绿珠效死石崇跳楼自尽的史实,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采用这种构思方式。
总结: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作者选取了楚汉之战、赤壁之战、汉时边关之战三则史料,有自刎乌江的虞姬这一无辜者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用以揭示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这一反战主题,表达作者忧国忧民而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第四课时 读点古诗 怀想古人(学案)
设计:缪晓燕
咏史诗作例析
第一首:分析李商隐的《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赏析这首诗:
第二首:分析李商隐的《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赏析:
第三首:赏析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解说:
第四首:赏析温庭筠的《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解读:
第五首:赏析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赏析:
第六首: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赏析:
第七首:赏析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品赏:
第八首:赏析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
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品赏:
第二篇: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教案第一讲
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教案
第一课时 读点古诗 明心立志(教案)
设计:缪晓燕
教材分析:
《四时读古诗》是本校开发的一本校本教材,分类汇编,主题明确,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是一本难得的面向高考的专题教材。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人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信念,做个有理想的人。
2、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争成才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热情。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通语言,读懂情感,鼓励学生积极讨论,疑义相与析。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故乡,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长廊里,一直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彩。这里我所说的古典诗歌,“一是作为诗歌史中的一个概念,包括从诗经、楚辞到近代的所有的古代、近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二是作为一种体裁,是指相对新诗与外国诗歌的一种古典的诗歌体裁。”1作为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不仅是我们华夏文化的载体,她还是陶养我们民族灵魂的工具。诗让我们立志。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诗歌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二)介绍曹氏父子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献帝都许,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三、赏析诗歌
(一)《蒿里行》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挟持献帝、祸国殃民的董卓。曹操原以为这次军事行动会取得积极的进展,结果由于袁绍、袁术各怀异心,彼此观望不前,甚至互相攻战,使这次军事行动归于失败。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概括而成的。诗人以刚健朴质的语言,慷慨昂扬的笔调,概括地叙述了自董卓之乱到各路军阀混战的历史事实,谴责了他们称王称帝、分裂割据的罪行,描绘了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诗的前四句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
中间六句是交代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对这种情况,诗人悲愤、失望;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四、赏析诗歌
(二)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
诗歌的大意是:燕地男儿多任侠,那豪迈的气概,潇洒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北方少年的力量与强悍,英猛之气概力透纸背。他们性格豪爽,并不以父母家室 2
等一己私利为重,他们极其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危亡,诗人一介书生,却表现出了捐躯报国的英雄本色,令人赞叹。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并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五、师生探讨
1、两首诗的艺术风格有何异同?
讨论意见:曹操的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曹植的诗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写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诗歌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通过哪些感官的感受,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图画?
讨论意见:听觉、视觉;凄凉悲惨。
3、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讨论意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以天下为己任,救万民于水火的博大胸怀和深挚情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以天下为己任,救万民于水火的博大胸怀和深挚情感。
4、本诗是怎样刻画“游侠儿”形象的?表现了曹植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意见: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前半部分写游侠少年的“勇敢”,后半部分写游侠少年的“忠诚”,借以抒发作者自己的报国激情。
5、这首诗体现了曹植怎样的诗歌风格?
讨论意见:诗歌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可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六、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此类题材的诗歌,谈谈它们的现实意义,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论文。
第一课时 读点古诗 明心立志(学案)
朗读诗歌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问题探析:
1、两首诗的艺术风格有何异同?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通过哪些感官的感受,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图画?
3、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4、本诗是怎样刻画“游侠儿”形象的?表现了曹植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体现了曹植怎样的诗歌风格?
第三篇: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教案第三讲
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教案
第三课时 读点古诗 珍惜友情(教案)
设计:缪晓燕
教材分析:
《四时读古诗》是本校开发的一本校本教材,分类汇编,主题明确,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是一本难得的面向高考的专题教材。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友观。
2、知道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友之道。
3、帮助学生们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通语言,读懂情感,鼓励学生积极讨论,疑义相与析。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友情是学生人格建构和情感支持的重要内容。友情关系的稳定性增强而亲密性降低,友情关系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是当代学生友情关系的基本特征。借助古代诗歌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友情观的形成,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讲授新课
(一)简介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表达深挚的友情。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二)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A、托物寓情 形象生动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B、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
(三)送别诗分类 A、谢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B、恋别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C、壮别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D、阔别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2]
(四)诗歌赏析
1、送别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走近诗人】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人(今山西汾阳人)。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长于五律,对唐代律诗形成和发展有贡献。【文本冲浪】
杜审言和宋之问均是初唐诗人,又都致力于律诗的创作。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应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探究:本诗后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
答:后四句接连用典。“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尾联作者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2、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走近诗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一生曾两次被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有《王昌龄集》。【文本冲浪】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
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探究:
(1)
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答:首句写秋雨连江,夜幕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第三课时 读点古诗 珍惜友情(学案)
设计:缪晓燕
送别诗分类(熟记)A、谢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B、恋别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C、壮别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D、阔别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2] 诵读诗歌探究问题
1、送别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探究:本诗后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
2、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探究:
A、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B、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第四篇:第四讲 数词教案
第四讲 数词教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数词这一基本语法
考点:
掌握基数词与序数词的形式和基本用法。
熟练掌握时间和日期的基本表达方法。
掌握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数词常见用法。例如:No.589,Lesson One等。
一,什么是数词?
数词的定义: 表示数目和顺序的词数词分为了基数词和序数词。表示数目和数量多少的词为基数词,表示数目顺序的词语叫做序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
1、序号表示法
(1)单纯的序号,可在基数词前加number,简写为No.。如:No.1第一号(2)事物名词的序号表达法有什所不同:
①对于一些小序号可有序数词也可用基数词表达,形式分别为:the + 序数词 + 名词;名词 + 基数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表示为the First World War或World War One。
②对于一些大序号我们通常只用一种表达法,即名词 + 数词。如:501号房间表示为Room 501, 538路公共汽车表示为Bus 538。
③可用a / the + number + 基数词 + 名词。如:a No.5 bus一辆五路公共汽车,the No.8 bus那辆8路公共汽车。
2、倍数的表达方式
一般情况下我们用以下三种倍数表达方式:
(1)倍数用在as + 形容词 / 副词(原级)+ as结构之前。如: They have three times as many cows as we do.(2)倍数放在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之前或by + 倍数用在比较级之后。如: This rope is four times longer than that one.They produced more products in 2001 than those in 2000 by twice.(3)倍数用在表示度量名词前,其基本结构为:倍数 + the + size / length / weight „ + of + 表示比较对象的名词,也可用于倍数 + what引导的从句中。如: 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that one.The college is twice what it was 5 years age.You can’t imagine that rats eat 40 to 50 times their weight.3、大约数的表示方法
(1)用ten、dozen、score、hundred、thousand、million等数词的复数后加of短语来表示几
十、几百、上千、成千上万等大约数概念。如: The little boy buys dozens of pencils every term.Thousands of people died in the earthquake.Every year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go to work in Guangdong Province.(2)用、less than、under、below、almost、nearly、up to 等来表示小于或接近某数目。如: He is good at English, so he can finish the paper in less than two hours.(3)用more than、over、above、beyond、or more等来表示超过或多于某个数目。如: Peking University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 years.(4)用or、or so、about、around、some、more or less等表示在某一数目左右。如: About 50 people were present at that time.(5)用to、from „ to„、between „ and表示介于两数词。如: His salary rises from 20 dollars a week to 35 dollars a week.(6)注意事项:dozen、score、hundred、thousand、million作数词表示确切数量时,不用复数。如:three score, five dozen, seven million等。
4、分数的表达方式
(1)分子用基数词,分母用序数词,分子大于1时,分母用复数。如:one-third三分之一,three-sevenths七分之三。
(2)分子与分母之间加in, 分子在前,分母在后,分子分母都用基数词。如:one in ten 十分之一,five in eight八分之五。
(3)分子与分母之间加out of , 分子在前,分母在后,分子分母都用基数词。如:one out of ten十分之一,five out of eight八分之五。
5、百分数的表示法
(1)表示百分数直接将数词放在单词percent前面即可,如:twenty percent百分之二十。(2)分数和百分数后面不能直接接名词或代词,而用以下形式:分数/百分数 +of + 冠词 / 限定词 + 名词 / 代词,其谓语动词与of后的名词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如: Two-thirds of the money was spent on food.About seventy percent of the earth surface is covered by water.6、小数的表示法
小数的表示法,小数点前的总值发同其他数词一样,小数点用point,小数点后面的数读成个位数,如:9.65表示为nine point six five。218.39表示为two hundred and eighteen point three nine。
二、精典名题导解 选择填空
1.____________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sending information by E-mail every day.(2001年上海春季高考卷)A.Several million
B.Many millions C.Several millions
D.Many million 解析:答案为A。本题考查的是million表示确切数量的用法。million前需用数表确切数量,而不用many这类词,但可说many millions of(上百万的),故本题中用Several million。2.The number of people invited __________ fifty, but a number of them __________ absent for different reasons.(NMET 96)A.were;was
B.was;was
C.was;were
D.were;were 解析:答案为C。本题考查的是the number of + 名词与a number of + 名词作主语时谓语的单复数问题。the number of是“„„的数目”,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而a number of 后接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故此题最佳选项为C。3.Shortly after the accident, two ___________ police were sent to the sport to keep order.A.dozens of
B.dozens
C.dozen
D.dozen of
解析:答案为C。此题考查的是数词dozen表示确切数量时的用法,dozen表示确切数量时用其单数形式,当dozens的复数后接of时则表示不确切数量,本题答案为C。
第五篇:传统文化进校园
征文——传统文化进校园
我校紧紧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寻找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知礼、懂礼、习礼在校园蔚然成风。目前已开设了戏剧表演、武术、经典诵读等传统艺术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学校美育过程中,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其中。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孩子们只有在生活中了解它、喜欢它、使用它,才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生活,是学校传承历史、开展素质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
“戏曲文化进校园”就是要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具体体现在戏曲脸谱和服装上。脸谱的颜色、图案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服装上的花纹、色彩缤纷,同样使学生加深对戏曲的理解和认识。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就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能够让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最后戏曲可以宣扬传统美德,教化群众。如《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展示了杨家三代人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这种精神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经典诵读课程中让学生在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磨练人的意志。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武术服,随着音乐的节拍,喊着响亮、清脆的口号,一招一式彰显武术的神韵气度,上托、叉掌、架按、震脚,个个像武术行家,武出了武术操的阳刚气势与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