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重点古文复习整理(10)
中考重点古文复习整理(10)
十六.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文章出处:《列子·汤问》(战国 列御寇)
成语"愚公移山"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内容结构
§1.交待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
①为何要写二山之高?
用夸张手法写山之高大,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2.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带领子孙移山,这是故事的开端
①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 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支持("杂然相许")可见全家目标一致,团结一心 ③ 移山过程中面临了哪些艰难的情况? 山体高大,装备简陋,路途遥远,人力稀少 ④ 妻子提出哪两个问题
疑问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且焉置土石?"
针对疑问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针对疑问⑵:§2中无解答,设悬,在§3中愚公驳智叟的话可见人力无穷
⑤ 写众多疑难作用何在?
⑴突出移山的困难,烘托愚公的决心之大,毅力之大(从众人的帮助可看出:说明愚公的移山之举受到众人的帮助与支持)⑵与下文智叟的形象形成对比,加强讽刺效果
⑥ 分层:提出移山主张→解决移山问题→移山的艰难情景及众人的支持 §3.写愚公驳斥智叟,这是故事的发展与高潮
① 智叟的态度从何可见?
反对,嘲笑
神态:"笑"(轻蔑,嘲笑)
语言:"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加强语气,表严厉责备)
"以残年余力"(轻视)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挖苦)
"其如土石何?"(讥讽,嘲笑)
② 比较智叟和愚公妻子的态度,说说他们的态度有何异同.
愚公妻子不反对,是对丈夫的关心与是否能完成移山工作地担心,语气委婉 智叟极力反对,是对愚公的嘲笑,蔑视,语气强烈 ③ 比较愚公和智叟的观点和性格
愚公:持发展观念,相信人定胜天
有恒心,有毅力,有决心,有信心,有远大抱负 智叟:持静止观念,认为人在自然条件下无法改变
目光短浅,自作聪明
④ 愚公和智叟的名称互换,名字互写,这样写加强了讽刺力量 ⑤ 愚公如何驳斥智叟?
驳:"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不如)斥:人定胜天
§4.写愚公的移山事迹感动天帝,移山的愿望得以实现,这是故事的结局
① 如何理解本文末尾?
结尾富有神话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无法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要移山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② 这样安排结局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不会影响.这样写表明这两座山是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才派二神搬走这两座山,更衬托出愚公的形象丰满而高大
三.主题: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二篇:古文重点
一、《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体现鲁庄公把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左右的一些臣子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的句子是:(1)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对应文中的句子是: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曹刿对三鼓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原句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论战》揭示了曹刿请见鲁庄公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含有“辙乱旗靡”这一成语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暮寝而思之”的具体内容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其中“此”指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延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和王。
3、文中叙述齐王纳谏的方法三谏、三赏的句子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文中叙述齐王广开言路、纳谏如流,表明齐国的政治逐渐修明的句子: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义重于生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同义的句子是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四、《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文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从反面论证,治国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文中指出“国恒亡”是由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五、《愚公移山》
1、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好处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办法的句子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结果的句子是: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六、《出师表》
1、《出师表》中总结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语句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自己身份、籍贯的句子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高洁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叙述了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的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出师表》中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作者愿意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出师表》文中“由是感激”句中的“是”指代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6、《出师表》中表达作者愿意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出师表》中明确出师伐魏的条件的句子是: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
明确出师伐魏的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出师表》中明确先帝托付作者的大事的句子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正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运用景物描写,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诗歌中一纵一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诗歌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诗歌中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句子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所表达的情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基本一致,其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歌》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一代诗圣的宽阔胸怀及其对民生疾苦的关心。表现了诗人舍已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句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三篇:中考第一轮复习教案《古文二则》,《陌上桑》
复习四
《古文二则》、《陌上桑》
复习目标:1,能复述两个小故事,弄懂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了解乐府诗常识,积累文言实词,体会罗敷形象的特点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复习过程: 一,《古文二则》 1,徐珂,段玉裁
2,中心:①通过记叙蔡勉旃把亡友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银子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来表现蔡勉旃为人“中诺责,敦风
9,“使君”调戏罗敷的卑劣的举动的句子是:五马立踟蹰;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6,字词
① 古今异义
使君谢罗敷
古:问
今:感谢 .
何用识夫婿
古:凭什么 今:有什么用 ..
② 重点字词:隅,但坐,踟蹰,姝,宁可,谢,一何,何用,白晰,殊,盈盈 义”的高尚品质。
② 通过记叙戴震这个处于启蒙时的儿童用“后人不可能知道前人的事情”的问题追问老师的事情,表现了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3,字词
① 古今异义词
而.翁知我 古:代词,你的 今:连词 此非常..儿也 古:不寻常
今:副词,十分 相去.
古:距离
今:动词,到…去 几何.. 古:多少
今:常用于几何学的统称 ② 一词多义
几 几何日矣 多少
几两千年矣
差不多
而 安有寄潜力而无券者
却
而翁知我代词,你的言 先生乃是年乃能言
说话
日数千言不肯休
字
③ 重点字词:敦风义,亡何,语,而翁,卒辇致之,言,休,何以,相去,几何,几,无以 二,《陌上桑》
1,《乐府诗集》是我过文学史上的瑰宝,它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十分广泛,多方面的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乐府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简练,文辞自然。
2,中心: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
3,翻译课文
4,诗中直接描写罗敷外貌衣着的句子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罗敷美貌的句子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毛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5,文中描写罗敷的美貌,为什么要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呢?
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她的美丽 6,人物形象
罗敷:美丽非凡,机智善辩,不慕权贵
使君:荒淫无耻,巧取豪夺,自取其辱
7,罗敷回绝使君的主要理由是:使君自由妇,罗敷自有夫。
③ 一词多义
坐
但坐观罗敷
坐中数千人
何
使君一何愚
何用识夫婿
系
青丝为笼系
青丝系马尾连词,因为
名词,在坐
多么 什么
络绳
系住
第四篇:古文复习课
-游山西村
1.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2分)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分)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l分)
1.○1村民的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2.○1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答出一个方面,意思对即可。)3.(l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丰乐亭游春
(1).诗歌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周围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2).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论语》八则
一、解释加点字。1、2、3、4、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6、7、8、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择其善者而从.
之
(10、可.以.为.师矣
(()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吾尝终日...不食
()13..、. 以.思,无益.()
二、给加点字注音
1、不亦说.乎()
2、论.语
()))()()()))
(3、4、5、6、7、不愠
().好知者().乐知者
().之后凋
().终日不寝
().
三、翻译句子。1、2、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名字,是 时期的家家是学派的代表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阐述了的学习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
3、第三则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境界:
、、,由高到低,其中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它建立在和的基础上。
4、第四则阐述了要虚心上进、随处都要向别人学习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其中哪句话被后人频繁引用。
5、第五则阐述了学习方法。是知识的巩固和积累。是知识的吸收和接受。
6、第六则用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为人为学的道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
7、第七则阐述了为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的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
8、第八则阐述,强调了躬身实践的重要。从两个字可以看出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内容看,孔子认为比更重要。
《天时不如地利》
一、根据内容填空:
1、2、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本文选自《》。本文的中
心
论
点
是
:
主
旨
句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 ”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
二、解释加点字:
1、地.利.不如人.和.()()
2、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5、委.而去.之(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之所畔.
()()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1、环.而攻之.()()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3、寡助之.至(14、天下顺之.()))())())))()
())
15、攻亲戚之所畔().
三、翻译句子: 1、2、3、4、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橘逾淮为枳》
一、解释加点字或划线词。
1、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3、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5、王曰:“何为者也?”()()
6、王曰:“何坐?”曰:“坐盗。()”
7、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8、缚者曷为者也?()()
9、齐人固善盗乎?()()
10、晏子避席对曰:()
11、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12、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4、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二、句子翻译。
《螳螂捕蝉》
1、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吴王固执己见要攻打楚国,少年()决定劝说他改变主意。
3)()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劝阻他。
4)()少年的话很有道理,()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1)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劝阻呢?
2)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3、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固执己见 恍然大悟
4、成语积累宝库(读一读 背一背)
狐假虎威 亡羊补牢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鹤立鸡群 螳螂捕蝉 鹬蚌相争 狡兔三窟
虎背熊腰 兔死狐悲 画蛇添足 虎头蛇尾
兔死狗烹
龙飞凤舞
狼奔豕突龙凤呈祥鼠目寸光 龙马精神 九牛一毛 生龙活虎
第五篇:中考历史重点问题复习纲要
中考历史重点问题复习纲要
新疆问题: 1795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省.1949年和平解放.西藏问题:1951年和平解放.建国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五期间,川藏,青藏,新藏铁路的修建。60年代初期西藏民主改革完成.党中央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马关条约>>中被割占.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封锁台湾海峡.一国两制的构想.海峡两岸的交流.和平统一中的阻力.近年来台湾各党派访问大陆.中日关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全面侵华战争.中日建交.近年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目的明显。否认历史,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派兵海外,应引起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关注。
中美关系:华尔及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侵略朝鲜,封锁台湾海峡,威胁我国的安全.70年代关系好转.1979 年正式建交.与中国的关系始终是时好时坏.东北专题: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九.一八.东北抗日义勇军.辽沈战役.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问题.三农问题:1950年的土改.1953 的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
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俄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及实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法律文件: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人权宣言、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农奴制法令、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宪法、1804年拿破仑法典、《共产党宣言》、、1936苏联宪法、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1949年共同纲领。
会议专题: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一大、遵义会议、七大、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中美上海共识、汪辜会谈。
国际重要会议:万隆会议、慕尼黑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26国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26 届联大、APEC会议。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成果,影响。{代表发明} 人物专题:四册书中涉及到的人物。
改革与革命: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1861年改革.罗斯福新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南北内战。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中国改革开放。
两次世界大战:从战争的性质,结果,影响进行比较。
周年纪念性专题:历史上事件的发生与本次中考所在年的时间是整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