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为金融学教学大纲 1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的逻辑所导致的结论使人们去质疑传统金融学的大厦,而它的基本理论与我们已经接受的经济学的基本观念框架有着根本的分歧。
第一讲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选美理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每个参加者都从同一观点出发,于是都不选择他自己真认为最美者,也不选一般人真认为最美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一般人所认为的最美者。从社会观点看,要使得投资高明,只有战胜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增加我们对未来的了解;但从私人观点,所谓最高明的投资,是先发制人,智夺群众,把坏东西让给别人。
“当别人贪婪时,我们要害怕;当别人害怕时,我们要贪婪。”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理财法:“三要三不要”
要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 要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
要投资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业 不要贪婪 不要跟风 不要投机
第一节
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你知道多少?
1、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学术大奖——诺贝尔奖,每年12月10日在()举行授奖仪式
2、下列各奖中,没有列入诺贝尔奖项是()
A化学奖 B物理奖 C数学奖 D和平奖
3、诺贝尔奖从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增设的奖项是()
A经济科学奖 B自然科学奖 C社会科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1968年设立的,1969年首次颁奖,正式的名称是“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他奖项不同的是,该奖金不是来自诺贝尔的捐赠,而是来自瑞典中央银行。
首届获得者丁伯根有过精辟的评价:“人类幸福会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而经济政策领先经济学形成它的洞察力。”
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AEA)将该学会的最高奖克拉克(Clark Medal)颁给了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修拉宾,这是该奖项自1947年设立以来,首次授予给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
2002年,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Vernonl Smith)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两位教授因“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的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杰出贡献获此殊荣。至此,掀起了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热潮。
弗农·史密斯简介
1927年生于美国的堪萨斯州。
1955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之后相继担任美国普渡大学、马萨诸塞州大学、亚利桑那州大学教授。自2001年起,担任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
史密斯主要成就
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天文学汲取了经典力学与量子物理中全部有关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以建立起一条可沟通的桥梁。”
Daniel Kahneman 瑞典皇家科学院: Princeton Univ.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因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摘得2002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行为金融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Kahneman和 Tversky(P)RIchard Thaler(E)Matthew Rabin(E)Robert J.Shiller(E)Andrei Shleifer(E)George A.Akerlof(E)Amos Tversky
传统经济学一直以“理性人”为理论基础,通过一个个精密的数学模型构筑起完美的理论体系.而行为经济学研究则从实证出发, 从人自身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出发, 去揭示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传统金融学
一、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定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模型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众多的假设条件中,至少有两个基本的假设条件:
1、合乎理性的人,也称做“经济人”的假设条件
“经济人“假设是对经济行为主体在工具意义上的描述,包括四个基本命题: 1)经济人是自私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 2)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具备完全或较为完备的知识和计算能力 3)经济人行为的目的是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
4)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有效的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行为金融学挑战传统金融学(1)人并不能理智地胜任一切
(2)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只能是一种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到利益的驱使,同样也受到自己的“灵活偏好”及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经济生活中的种种“反常现象”和“悖论”正是对于经济学完全理性和最大化原则的严峻挑战。
(3)人类在具有自私特征的同时,也同样具有公正和利他的特征。
2、完全信息
这一假设的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
经济人和完全信息假设未必完全合乎事实,他们是为了理论分析而存在的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含义
有效市场的前提假设是:
1、信息是无成本的
2、所有交易者同时接受信息
3、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并且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简称
EMH)市场是有效的,有关资产的信息都会反映到资产价格上,因此,其价格与其基本价值相符,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
二、有效资本市场的分类
法玛(Fama)在1970对市场有效性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弱有效、次强有效、强有效
弱有效市场
是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在该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即使的反映了与资产几个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例如:历史价格水平、价格波动性、交易量、短期利率等。
次强有效市场
如果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这类市场就归属于半强式有效市场。强有效市场
是市场有效性的最高层次,它表明所有与市场定价有关的信息,不管是已经公开的,还是未公开的信息,都已经充分及时的包含在资产定价中,即价格反映了历史的、当前的、内幕的所有的信息。
三、资产组合理论
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相伴,高收益必然包含着高风险,低风险必然包含低收益。
根据多样化原则,选择若干证券种类进行的搭配投资称组合投资,相应的组合投资券种的集合称投资证券组合(portfolio)。当然,证券不是随便凑合的,而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精心安排和科学的搭配而组成的。组成以后还要根据其效用的好坏,经常的进行监视、调整,使其能够完成投资者预定的目的。
2、投资组合证券的选择
必须遵循多元化分散投资的原则,这包括券种分散,到期日分散、部门或行业分散化、公司分散化、国别分散化等。一般在15种~25种证券之间比较好。分配的比例应该依据目标的不同进行调整。
3、投资组合的调整
因为各种证券的预期收益和风险,都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动的影响。
例如国民经济的滞涨、行业的盛衰、政府的扶持、技术的革新、原材料物价的涨跌,乃至国际间政治风云的变幻、人们心理变化和情绪的波动,都会在市场上影响证券的价格和风险特征。
因此需要对证券组合内的证券进行不断的监视,观察其价格、收益和风险有无变化,若有则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调整,以防止成效与目标不一致。
第二讲 非理性经济人
第一节
投资者行为分析
风险心理学:希望与恐惧之间
投资风险的基本含义
风险是发生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的各种可能情况的总和。
具体而言,构成风险的基本要素包括:
1、存在负面性即发生不利事件或损失
2、负面性发生的概率
投资行为的基本特点:
1、投资行为的目的:
为了获得长期的资本利得,即希望定期获得投资收益 希望在较长时间内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动而获得差额利润
2、如果是投资股票,投资者通常会选择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管理好的公司股票。
同时,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充分掌握信息资料,对所购买的股票的可能风险和预期收益进行分析。
理性的投资决策是投资成功的关键所在。
投机行为的特点
1、在短时期内获得较大的利润为目的,并愿意承担较大的风险。
2、投机着从事股票买卖的目的是希望从短期的股票波动中获得价差。
3、投机者通常不注意对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经营业绩的分析。其投机行为往往是以了解和猜测某方面的内幕消息为前提,以技术分析为主要手段,作出投机决策。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投机行为和投资行为是很难进行区分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存在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都将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
投资者的常见心理:正是基于证券市场存在风险这样的事实,我们认为投资者是一群生活在希望与恐惧之间的人们。投资者的常见心理有以下几种: 希望快速致富 浮躁 贪婪 恐慌 恐惧
投资心理建议
在投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贪婪和恐惧 在投资过程中,要有耐心 在投资过程中,要有信心
第二节
非理性经济人的内涵
定义:行为金融学首先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认知的局限决定了人类存在着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冲动和决策。
内涵:强调人类行为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即使在存在“纯粹理性”的条件下,因为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时未必能够实现“实践理性”。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多样化动机难以导致理性行为。
第三节
案例:博弈论分析
最近三四十年,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就是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改造经济学的思维,推进经济学的研究。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博弈论专家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1996年诺奖授予两位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研究专家莫里斯、维克瑞;
2001年诺奖授予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表彰他们在柠檬市场、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等非对称信息理论研究中的开创性贡献。2005年诺奖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领域作出的贡献。纳什均衡名称来源及简介: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其研究成果见于题为《非合作博弈》(1950)的博士论文。该博士论文导致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1950)和题为《非合作博弈》(1951)两篇论文的发表。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J.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博弈论的定义
博弈论,英文为Game theory,是研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主体的理性决策行为以及这些决策的均衡结果的理论。一些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组合称为博弈(Game)。
博弈的组成要素
1、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
2、行动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进程中轮到自己选择时所作的某个具体决策
3、策略是指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即在博弈进程中,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行动的预先安排
4、信息指的是参与人在博弈中所知道的关于自己以及其他参与人的行动、策略及其得益函数等知识
5、得益是参与人在博弈结束后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一般是所有参与人的策略或行动的函数,这是每个参与人最关心的东西
6、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均衡结果是指博弈结束后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一些要素的集合,如在各参与人的均衡策略作用下,各参与人最终的行动或效用集合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博弈的参加者
2、博弈信息,3、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
4、博弈的次序
5、博弈方的收益
一、囚徒困境博弈 prisoner's dilemma 纳什均衡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讲演时,讲到两个囚犯的故事。)
囚徒困境博弈 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 抓住,进行隔离审讯。
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二、公地悲剧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提出来的。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三、最后通牒博弈 是一种动态博弈
最后通牒博弈表明,博弈参与人并不追随“最大化”的人性假设,而是倾向于合作和互惠,因为人都具有某种程度的非理性。两人分一笔总量固定的钱,比如100元。方法是:一人提出方案,另外一人表决。如果表决的人同意,那么就按提出的方案来分;如果不同意的话,两人将一无所得。
如果你是A,你会怎样与B进行协商?
最后通牒博弈表明,博弈参与人并不追随“最大化”的人性假设,而是倾向于合作和互惠,因为人都具有某种程度的非理性.第三章
行为金融学概述
第一节 简介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
(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两本书: Le Born《群众》(the crowd)作者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最著名。《乌合之众》为社会学经典名著,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作者勒庞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个人聚集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因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会让他失去自控,甚至变得肆无忌惮。
Mackay《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财富》杂志鼎立推荐的75本商务必读书之一,《金融时报》评选的史上最佳10部金融作品之一。本书在金融史上的地位不言自喻,在世界各地流传了近200年依然畅销不衰。
(二)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中的决策的经济学家。他基于心理预期最早提出股市的“选美理论” “空中楼阁”:
强调心理预期在人们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投资者是非理性的。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勒(Thaler)和希勒(Shiller)成为研究行为金融学的核心人物。
(四)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行为金融学更加注重投资者心理对最优组合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的影响。
罗伯特.席勒(Robert J.Shiller)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
他著有《市场起伏及总体市场》(Market Volatility and Macro Markets),曾获 1996 年经济学萨缪森奖(Paul A.Samuelson)。
Shefrin 和Statman 在1994年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ehavioral Assets Pricing Model ,BAPM)2000年二人又提出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
与CAPM不同在BAPM模型中,投资者被划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理性投资者”,他们通常支持现代金融理论的CAPM模型,避免出现认识性错误并且具有均值方差偏好。
噪声交易者通常跳出CAPM模型,易犯认识性错误,没有严格的均值方差偏好。当信息交易者占据交易的主体时,市场是有效率的,而当后者占据交易的主体地位时,市场是无效率的。
二、行为金融学
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理论上
1、行为金融学是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挑战、补充和发展
2、对金融市场上涌现的大量异常现象(anomalies)提供了新颖有效的解释
3、为金融学提供了变革性的视角。在现实中:
1、它有助于完善与规范金融市场,2、正确对待公司理财行为,3、减少或避免投资者的错误,4、提供有效的投资组合和策略。
行为金融学融汇了心理学基本原理。行为金融理论包含两个关键要素:
部分投资者由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驱使而做出非理性行为 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通过套利活动纠正非理性投资者造成的资产价格偏差。这意味着非理性预期可以长期、实质性地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的非有效性。
总结著名的行为金融学者的看法可以认为行为金融学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来分析投资者各种心理特征,并以此来研究投资者决策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影响的学科。
行为金融学同样也把人的心理和情绪引进金融分析过程当中。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边缘理论.它吸收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有关人类决策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成果,在有限理性和有限套利假定的基础上,研究市场参与者的实际决策行为,解释金融领域的各种现象。
第二节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比较
一、人是否理性
传统的金融理论对人的行为假定是: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风险回避(risk aversion)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可以理性的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投资者是理性人,会保证市场的有效、价格的理性。
行为金融学——非理性经济人
行为金融学中认为人的非理性行为可以导致市场失灵,有时被称为“非理智”、“非逻辑”和“非认知”。
行为金融学中
:
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认知的局限决定了人类存在着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冲动和决策。行为金融学认为即使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因为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时候未必能够实践理性行为。
二、市场是否有效
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石——有效市场假说(EMH)有效市场的前提假设是:
1、信息是无成本的2、所有交易者同时接受信息
3、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并且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行为金融学认为:
1、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上,交易者行为和市场的信息特征是完全不同的
2、证券价格没有反映全部的相关信息
3、投资者的信息是不完备的和不对称的
4、内幕信息可以给内幕交易人带来收益
5、信息对搜集者具有相当的价值,这种套利就是有成本和风险的 因而市场是无效的
第二节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学科基础
一、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A·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经济心理学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为个体及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经济心理学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
广义经济心理学包括:
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就业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
狭义的经济学则主要以从事直接与拥有货币以后产生的心理与行为为主。
它主要包括:消费心理学、投资心理学、税收心理学、保险心理学、储蓄心理学、赌博心理学、慈善心理学等具体的研究领域。
与行为金融学的关系最密切的是现代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 按照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
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认知心理学简介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 :
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
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认知心理学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
比如,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决策是一个交互式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有:按自身法则发挥作用的感知,用以解释其发生条件的信念或心理模式;一些内在动因,如感情(指决策者的心理状态)或态度(即某环境下,对某一相应现象的强烈心理趋向)对以前决策及其结果的记忆等
行为是典型适应性的,是以对因果关系的判断和短暂的知觉条件为基础的。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除了认知过程之外,还发展到了人格、情绪、发展心理、生理心理等研究领域,对行为金融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经济行为模型
卡托纳(1960)
S→P→C
S:客观环境
例如:经济衰退、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润率、收入、生活水平、就业机会等
P:经济行为人的个人特点与心理过程
例如愿望、态度、生活习惯、预期等
C:行为
例如购买、利用和支配财产和服务设施、投资、储蓄等
二、行为金融学与行为学 2001年乔治·阿克尔洛夫的NOBEL演讲《宏观行为经济学与宏观经济行为》为题希望将行为学假设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此后,行为金融学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
行为学简介
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称为行为学,归属于管理科学。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可以克服性格上的许多弱点,使自己的行为有理性和有预见性。
而知识贫乏的人,理智也相对贫乏,或大胆卤莽或胆怯龟缩,行为就只能由自己的性格来主导。人类控制自己行为的方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面:
其一是自我控制
主要目的,是要使自己能与其他的社会成员和谐相处。其办法称为“修养”。包括:自学、自省、自律等方面。
其二是社会群体的控制
社会行为控制的主要目的,不但要使得社会成员彼此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还要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也能和谐相处
教育:它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和塑造灵魂的首要工作,也是控制社会行为、把握社会发展的根本办法。律制:是社会群体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而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谋略:是谋者为了控制某些局部的社会群体行为,而设计和有意布置的一种局部环境条件,其中包括虚假的信息和强制的手段(也包括战争手段)。信仰 :它同时包含着 “信任情感” 和“思想理念”
行为学的基本原则有三条:
⑴回报原则 :那些经常给行为主体带来回报的行为比那些不带来回报的行为更可能被主体重复; ⑵激励原则 :那些曾诱发了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比那些不曾诱发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更容易诱发主体的同类行为;
⑶强化原则:行为主体在没有获得对其行为的预期回报,甚至为此遭到惩罚的时候,会被激怒,进而强烈地要求实施能够补偿损失的行为。相反,如果某类行为给行为主体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回报,或没有带来预期的惩罚,行为主体将更主动地实施同类行为。
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人的行为研究,为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中对人类行为实验的设计和行为解释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为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思路。
三、行为金融学与实验经济学
2002年史密斯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原因是“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
实验经济学简介:传统上,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和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之上,而且经济学还被普遍视为是一种依赖实际观察而不是可控的实验室实验的非实验性科学。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是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或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弗农·史密斯教授敏锐觉察到实验经济理论的作用,并首次付之于实践。他在亚利桑那大学十一个班级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验,验证了竞争均衡理论。据此实验所撰写的论文《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在1962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诞生。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得复杂经济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实验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公共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诸多经济领域。
经济理论的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一样包含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报告结果等环节。由于实验对象是社会中的人,需要验证的是行为命题,经济理论的实验需要运用有别于物理、化学实验的方法。实验经济学对现象与问题的解释依赖如下过程:
构造模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统计—得到结果
经济理论的实验是把社会中的人作为被实验者,所要验证的是人的行为命题,自然就需要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
四、行为金融学与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复杂、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进行投资、储蓄、价格变化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结合。行为金融学是由行为经济学延伸出来的众多分支学科中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之一,它的基本观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大都来源自该学科。
☆第四节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具体来说,行为金融学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有: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等,形成了独特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方法集。
一、实验法
Experimental method 实验法是一种对所研究的对象有意识的加以调节和控制,设定某些条件不变以得到其他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从实验中,不仅可以描述问题,而且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1、自然实验法
指在实际的金融活动情景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在这种实验下,以引起被试处于自然场景中而不会产生紧张心理和实验偏差,因此,得到的实验偏好、社会期望、反应倾向等资料比较切合实际。
2、实验室实验法
指在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借助于专业的、验仪器,引起被试者的心理和行为现象的变化,并记录其变化过程而加以研究的方法。
二、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是指在自然场景中对金融活动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外部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和研究以期获得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对被观察者的外部活动进行直接的了解,由于观察法不对所研究的对象加以控制,因而观察结果较少或没有受到干扰,保持了被观察对象的心理活动的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和新鲜。
观察法的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只能消极的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因此可能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进程,同时对某些金融现象如金融危机和恐慌等难以进行持续的观察,并且观察的结果受到观察者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测验法Measurement mehtod 在行为金融学中,经常应用的是抽样民意测验和行情测验方法。
通过测验法,可以观察和研究自然环境中人的经济和金融行为,包括消费习惯、价格的预期、预算决策、生活水平的观念和生活费用的心理估计等等。
四、调查法Investigation method 常用的调查法有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1、问卷法
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有被试者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分析和推测金融活动主体心理和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2、谈话法
是指研究者向被调查者提出预先拟订好的问题,在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分析和推测金融活动主题心理和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是心理学所运用的最为古老的方法。但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可能受到被试个人色彩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带研究的效果。
第四讲 行为决策学
第一节
心理账户
正常的人通常都有心理帐户误区,他们在心理对待每一元实际上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它们的来历和用途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
最早提出心理帐户现象的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塞勒(Richard Thaler)
心理帐户的分类是很细的,也很自由。在你的日常支出预算中,甚至就是买衣服和买书都是从不同的“虚拟帐户”中拿出来的。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相似的支出归类在同一个帐户中,并且锁定起来,不让预算在各个帐户之间进行流动。
一个理性的人应该让钱在不同的帐户中自由的流动。
(一)视收入的来源、时间的不同分置不同的帐户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将各期的收入或者不同方式的收入分置在不同的帐户中,不能互相填补 对待不同的收入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
(二)收入来源的不同导致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大不相同
“赌场盈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指人们对待赌博赚来的钱和工作赚来的钱在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对外块得来的钱会敢于冒险,容易大手大脚的消费掉;但对于辛苦工作得来的钱就会患得患失,舍不得花掉。
(三)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人们有的时候也会把属于同种收入当中的一笔大钱和一笔小钱也会被分开看待,分开进行消费。
Shefrin和Statman认为普通投资者会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风险低的安全投资,另一部分是风险较高但可能使自己更富有的投资。这是由于人们都有既想避免损失又想变得富有的心态,因此,人们会把两个心理帐户分开来,一个用来规避贫穷,一个用来一朝致富。
而且,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投资者往往每次只考虑一个心理帐户,把目前要决策的问题和其他的决策分离看待。
第二节 你会买没用的东西吗——消费决策中常见的误区
在我们做购买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交易效用偏见、比例偏见和适应偏见的影响,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消费决策行为。
一、交易效用偏见 理性来说,我们购买一件东西的时候,衡量的是该商品给我们带来的效用和它的价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价比,然后看是否值得购买。正常的人通常在交易中会受到无关参数的影响,过多的考虑参考价格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二、比例偏见
“比例”也会影响判断,通常人们把20元的东西还价到15元,比把1250元的东西还价到1240元更有成就感。
三、适应性偏见
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正因如此,它才不太容易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于是,适应性偏见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说明我们常常高估了事情对我们心情的影响。这就是适应性偏见的很典型的表现。
适应性偏见——人们常会低估了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高估了某些事情在一段时间以后对自己的影响。
第三节
沉没成本
如果一笔已经付出的开支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具有理性的人只能忽略它,这种成本就称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大小和时间。Definiton:Sunk-cost effect Traditional economics predicts that people will conside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costs and benefits when determining a course of action.Past costs should not be a factor
Contrary to these predictions ,people routinely consider historic, noncoverable costs whe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the future.This behavior is called the Sunk-cost effect.沉没成本谬误:人们在决策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要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能回收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做成本收益分析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是理性的,沉没成本是不应该计算进去的,过去的无法挽回,决策的时候应该忽略。
行为学发现,人们实际上是想通过“继续下去”的想法希望来挽回沉没成本。实际上理性的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应该仅仅考虑事件的本身的成本和收益,不要也不应该考虑已经付出的成本。
第四节
风险决策
一、期望值理论(Expected value theory)期望值理论和期望理论是传统经济学关于效用测度的重要理论,他们的发展现了人们对幸福,效应认识的发展过程。为了解释人们到底是如何做风险决策的,学者提出了期望值理论,即人们对于相似条件的备选选项。
EV=∑X i×Pi 其中,EV——期望值
X i——选项X的第i种结果所带来的价值 Pi——第i种结果发生的概率
二、期望效用理论
效用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意为:商品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20世纪40年代,Von Neumann和 Morgenstern 创立的期望效用理论开始在经济学的风险决策行为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期望效用理论认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人们应该以他们的最终总财富为考虑依据。
EU=∑U(Xi)Pi
EU—期望效用
U(Xi)—选项X的第i 种情况的效用值 Pi —第i 种情况情况发生的概率
三、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实际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期望效用理论也不能很好的解释人们所有的风险决策行为。
阿莱斯悖论
1952年,法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斯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对100人测试所设计的赌局:
赌局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
赌局B: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89%的机会得到100万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A而不是B。即赌局A的期望值(100万元)虽然小于赌局B的期望值(139万元),但是A的效用值大于B的效用值,即1.00U(1m)> 0.89U(1m)+ 0.01U(0)+ 0.1U(5m)。
然后阿莱斯使用新赌局对这些人继续进行测试
赌局C:11%的机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赌局D: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D而非C。即赌局C的期望值(11万元)小于赌局D的期望值(50万元),而且C的效用值也小于D的效用值,即0.89U(0)+ 0.11U(1m)< 0.9U(0)+ 0.1U(5m)。
阿莱悖论的另一种表述是:
按照期望效用理论,风险厌恶者应该选择A和C;而风险喜好者应该选择B和D。然而实验中的大多数人选择A和D。
阿莱悖论的解释:出现阿莱悖论的原因是确定效应(Certain effect),即人在决策时,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
1979年,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发表了论文《展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由此开辟了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全新领域。
从那以后,大量的行为经济学实验证明,大多数人都具有很强的损失厌恶心理。当收益与损失的几率是一半对一半时,大部分人会选择放弃做一件事情。如果收益能够达到损失额度的两倍,自然又另当别论。
前景理论可以用四大规律来概括: 正常人在面临获得的情况下是风险规避的 正常人在面临损失的情况下是风险喜好的 正常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 正常人通常是损失规避的
函数图形的三个要点
1)参照依赖——价值的载体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点定义的“损失”和“获得 ”即实际情况与参照水平的相对差异比实际的绝对值更加重要。2)损失厌恶 3)敏感度递减
第五节 损失规避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即相同的一样东西,人们失去它所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损失规避。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公式进行表示:│U(—X)│>│U(X)│
式中X 表示一个客观量 :U(X)、U(—X)就是对以上客观量的主观感觉
所谓的“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心理模式却不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经典经济学假设,“经济人”(Homo economicus)在决策过程中仍能保持高度的理性。
由规避效应引申的几种效应
一、赋予效应(Endowment Effect)
正常人对于同样的一种东西,往往在得到的时候觉得不怎么值钱,但一旦拥有后再要放弃时就会感到这种东西的重要性,索取的价格要高于不拥有的时候购买它的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赋予效应——人对赋予自己、为自己拥有的东西有一种特殊的偏好,而且这种偏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强烈。
二、安于现状(Status Quo Bias)虽然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大家需要忍痛割爱,但现状的偏爱心理会使我们在做出抉择或者决定的时候往往不是最优的。
How can endowment or status quo bias affect investors? People will have a tendency to hold the investments they already have.The status quo bias increased as the number of investment options increased.That is ,the more complicated the decision, the more likely the subject was to choose to do nothing.In the real world, investors face the choice of investing in tens of thousands of company stocks ,bonds and mutual funds.All of these choice may overwhelm some investors.As a result, they often choose to avoid making a change.This can particularly be a problem when the investments have lost money.Selling a loser would trigger both regret and the pain of losing the endowment.三、忽视未得利益(Foregone Gains)未得利益——本来可以得到的收益但因为决策失误而无法得到。直接损失是损失,而本应得到却没有得到的利润是未得到的收益,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真正理性的人也应该将未得利益视同损失。
四、语义效应/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人类虽然有很高的语义理解能力,但在许多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失灵。对于同一事物,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时,人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抉择。
第六节 启示法及其偏见
一、定位调整启示
“定位效应”,有时也称为是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第一印象”
实际生活中,人们会在做决策的时候受到定位效应的影响。在做不确定信息的判断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被已经有的信息锚定而步入调整不足的误区。
定位效应的应用
1、商家竞争中,“先入为主”成为一种重要策略,因而培养顾客的忠实度十分重要。——品牌战略
典型案例:麦当劳
2、价格战略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
3、谈判中:先开价
传统观点认为让对方先开价,可以估计对方的价格承受能力,拥有更多信息。行为金融学认为:谈判中报价原则
1、争取先开价
2、开价越极端越好
3、在开价前提醒对方所开价格是荒唐的
二、表征性启示:
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者类似总体来判断出现的概率。人们在做判断时,往往忽略了基本的概率关系,原因是我们过分关注于某种推断是否具有代表性或相似性,这就是代表性启示。
正常人受到表征性(代表性)启示,常常忽略常识:同等情况下条件越多概率越小。Representativenessand investing People also make Representativeness errors in financial markets.For example, investors confuse a good company with a good investment.Good companies are represented by firms that generate strong earnings, have high sales growth ,and quality management.Good investments are stocks that increase in price more than other stocks.Are the stocks of good companies good investments? The answer may be no!
三、可获得性启示 定义:人们常常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概率,容易知觉到的或者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可获得性启发在通常情况下是有用的,运用它在多数情形都是一种合理的战略,因为我们的脑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不能指望我们穷尽对象的所有特征。为了节省认知才能(Cognitive faculties)而采用经验法则(Rules of thumb)是“理性的”,但它可能导致系统化的偏见
第七节
过度自信
一、概念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的成功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自己的运气、机遇、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的偏差称为“过度自信”
Gervaris、Heaton和Odean(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关于主观概率测度的研究也发现确实存在过度估计自身知识准确性的情况。
二、过度自信的表现
(一)规划谬误 planning fallacy 人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通常过于乐观,高估自己的掌控能力. 例如:新年计划 考试前的复习计划
(二)过度交易 overtrade
1、过度自信在证券投资中的影响,表现为过度的频繁的交易,频繁的交易会影响投资者的回报。投资者并不是证券市场上唯一受过度自信影响的人群,金融专业人士(证券分析师、策划师)和机构投资者也无法避免。
2、男性投资者更加容易过度自信和过分乐观,交易量大大超过女性投资者。Brad Barber和Terrance Odean在1991年至1997年中,研究了38000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将年交易量作为过度自信的指标,发现男性投资者的年交易量比女性投资者的年交易量总体高出20%以上,而投资收益却略低于女性投资者,低0.94%。
由夫妇共同拥有的帐户,男性的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会受到夫人的中和。
(三)缺乏充足的准备
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都假设行为人是风险规避的,但现实中人往往是风险中性甚至是风险寻求的。
Friedman和Savage(1948)就发现,尽管赢得彩票的几率只有数百万分之一,但还是有很多人去买彩票,这种购买彩票的行为就表现为风险寻求。风险寻求的原因很可能是过度自信。
1、过度自信对交易量的影响
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市场中的交易量会增大。在无噪音的完全理性预期的市场中,如果不考虑流动性需求,交易量应该是零。如果理性是共识,当一个投资者买进股票时,另外的投资者卖出股票,买进者会考虑是否存在卖出者知道而买进者不知道的信息,这时就不会有交易产生。而现实中金融市场的交易量是非常大的Dow和Gorton(1997)发现,全球外汇的日交易量大约是年度世界贸易总额和投资流动总额之和的四分之一。199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周转率超过75%。我国的情况更是惊人,199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换手率是591%,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换手率是902%。由于没有模型来说明在理性市场中交易量应该是多少,所以很难证明什么样的交易量是过多的。
Odean(1998a)分析了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发现在考虑了流动性需求、风险管理和税收影响后,投资者买进的股票表现差于卖出的股票,这些投资者交易过多,由于交易成本的原因,过多的交易损害了其收益,其解释是投资者是过度自信的,过度评价了其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并错误地解释了这些信号,才导致了差的决策。
对贴现交易经纪公司的研究中,Odean和他的同事Brad Barber有了惊人的发现: 从1991年到1996年,这家公司平均每个账户的年回报率是17.7%,但是那些交易最频繁的20%的账户(每月交易其证券的9.6%,而公司账户的平均水平是6.6%)的年平均回报率只有10%。
换句话说,这些最有信心的投资者(说他们有信心,是从他们大量的交易中得出的合理假定)的业绩还远远比不上那些不如他们“自信”的投资者。
2、过度自信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在理性市场中,只有当新的信息出来时,价格才会有变动。但是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会对市场波动性产生影响。过度自信度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信息在市场中是如何散布的。如果少量信息被大量投资者获得,或者公开披露的信息被许多投资者做了不同的解释,过度自信会使这些信息被过度估计,导致价格偏离资产真实价值,这时过度自信损害了市场效率。
如果信息仅为内部人所拥有,过度自信的内部人会过度估计其获得的私人信号,通过其过多的交易显示其私人信息,那么做市商、其他的投资者会迅速使得资产价格向其真实价值靠拢。如果内部人的信息对时间敏感,在其交易后会迅速成为公共信息,那么这种效率收益是短暂的,这时过度自信提高了市场效率。
3、过度自信对波动性的影响
过度自信的价格接受者会过度估计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会导致总的信号被过度估计,使得价格偏离其真实价格。由于过度自信使投资者扭曲了价格的影响,使市场波动增加。
过度自信的做市商会促使内部人揭示更多的私人信息,从而将价格设定的更接近其真实价格,这时过度自信使市场波动增加,同时当做市商过度自信时,其风险规避程度会小于其不具有过度自信特征的程度,会认为持有存货的风险不大,这增加了其存货量,存货量的增加降低了市场波动。
过度自信对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特征交易者的数量、财富、风险承受能力和信息。如果市场中价格接受者和内部人的数量和财富都较大,而做市商的数量较少、力量较小,则价格的波动性会更大。
4、过度自信对投资者期望效用的影响 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其资产组合并没有完全分散化,集中的资产组合会降低其期望效用。如果信息是有成本的,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花费更大的成本去成为知情者,同时进行更频繁的交易,由于交易费用的原因,过多的交易会降低其净收益(Odean,1998a)。
Lakonishok等(1992)发现在1983-1989年间,积极的基金经理的业绩差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表现,扣除管理费,积极的管理减少了基金价值。这可能是由于过度自信使得基金经理在获取信息上花费太大,或者是对其选股能力过度自信所导致。
但是De 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证明了过度自信的交易者能够在市场中存活下来。Wang(1997)用双寡头模型证明了过度自信的基金经理不仅能够获得比他的理性竞争对手更高的期望收益和效用,而且也比他理性时的收益和效用更高,所以过度自信严格占优于理性。
Odean观察了166个投资俱乐部6年的交易,发现平均每年的周转量是65%,年净收益是14.1%,而作为基准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是18%。
对贴现交易经纪公司的研究中,Odean和他的同事Brad Barber有了惊人的发现: 从1991年到1996年,这家公司平均每个账户的年回报率是17.7%,但是那些交易最频繁的20%的账户(每月交易其证券的9.6%,而公司账户的平均水平是6.6%)的年平均回报率只有10%。
换句话说,这些最有信心的投资者(说他们有信心,是从他们大量的交易中得出的合理假定)的业绩还远远比不上那些不如他们“自信”的投资者。
(四)事后聪明偏差
过度自信是导致“事后聪明偏差”的心理因素。事后聪明偏差
(Hindsight Bias):
把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必要和明显的——而没有意识到对结果的回顾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它使人们认为世界实际上很容易预测,但人们无法说出是什么样的信息导致了结果的产生。
(五)赌场资金效应
在获得收益以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他们以前通常不接受的赌博,而遭受损失后,他们会拒绝以前通常接受的赌博。由Thaler&Johnson1990年发现:
过长的牛市可能会引起赌场资金效应,即赌博者获得收益的时候会有不断提高赌注的愿望,因为:
1、是已经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在未来的决策中会倾向于更加过度自信
2、已经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在损失时痛苦较小,因为赌本本来就来源于赌场
3、投资者在实现收益以后,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更大的投资活动,这时就变得不再回避风险
情绪周期”(Emotional Cycle)
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带有系统性的偏差,而这种带有偏差的预期就称为投资者情绪(Investor Sentiment)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情绪周期”
轻视 contempt 谨慎 caution 自信confidence 深信 conviction 安心complacency
关注 concern
投降 capitulation
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对他们正确处理信息有直接或间接两个方面的影响:
1、直接影响——是过度自信会使投资者过分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
2、间接影响——过度自信会使投资者在过滤信息的时候,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伤害他们自信心的信息
证券投资者的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
第二篇:《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金融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掌握其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2.课程任务: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通过对货币形式发展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掌握货币如何通过其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2)了解信用的职能与作用,掌握信用的各种形式,了解利息的一般分类和决定利率的一般因素,通过学习利率调节经济的机制,能解释并掌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率政策的客观性和杠杆性;
3)掌握国际收支的含义及失衡的原因、影响和调节;外汇、汇率的定义及标价法;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
4)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压抑产生的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掌握金融中介的含义、性质和功能;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
6)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关知识;
7)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掌握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金融工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能,能够根据金融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影响金融市场变动的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8)了解金融风险的含义和风险转移策略以及金融监管的相关知识;
9)了解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含义和种类,掌握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理解货币供给均衡的实现及其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10)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主要业务,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目标,分析货币政策的特点与效应,理解并掌握货币政策的运用及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11)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类型及特点,掌握通货膨胀的产生与分配效应以及治理对策,能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的根源。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题与课时分配表
序号 课题内容 讲课 实践习题 小计货币 11 2利率 11 2汇率 11 2金融与经济 11 2金融中介原理 11 2商业银行 12 3非银行金融机构 11金融市场概述 11 2风险管理概述 11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12 3金融监管 11货币供给与需求 11 2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1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1 2合计 1413 27
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为:基础理论-金融风险转移―金融宏观调控。
本大纲分两部分,第1-8章按货币、信用、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顺序,依次学习有关金融学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原理、运行机制。第9-17章介绍证券价值评估、金融风险、货币供求均衡、通胀、货币政策、金融发展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货币信用与经济运行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金融学》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理论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又要有选择的吸收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理论成果和实际操作经验。
第一章货币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通过对货币形式发展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掌握货币如何通过其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第三节 货币制度
第四节 货币流通与货币计量
重 点:信用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作用
第二章利率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信用的职能与作用,掌握信用的各种形式,能根据信用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经济生活中的信用机制,了解利息的一般分类和决定利率高低的一般因素,通过学习利率调节经济的机制,能解释并掌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率政策的客观性和杠杆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用概述
第二节 利息与利率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重 点:利率的分类、利率的结构
第三章 汇率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国际收支的含义及失衡的原因、影响和调节;外汇、汇率的定义及标价法;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国际储备的含义及构成;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成因及影响。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收支
第二节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
第三节 国际储备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
重 点: 国际收支的含义 汇率的定义 汇率标价法
第四章 金融与经济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金融的基本概念;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压抑产生的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自由化及金融约束的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的含义与范畴
第二节金融与经济互动
第三节金融与经济增长
重 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压抑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第五章 金融中介原理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金融中介的含义、性质和功能;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金融中介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中介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金融中介的性质与功能
第三节 金融中介的历史演进
重 点: 金融中介的功能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
第六章 商业银行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与组织形式,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资本金特点,处理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原则,并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及经营与管理的创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重 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
第七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证券经营机构的含义、类型及主要业务;保险经营机构的含义、类型及主要业务;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特征及主要业务及其他非银行机构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
第一节证券经营机构
第二节保险经营机构
第三节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四节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重 点: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含义及业务
第八章 金融市场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 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掌握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金融工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能,能够根据金融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影响金融市场变动的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市场基础
第二节 货币市场
第三节 资本市场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
重 点: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货币市场及各子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及各子市场的运作与发展
第十二章 风险管理概述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风险的含义及特征;风险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风险的分类及含义;风险管理的含义及技术;风险管理的成本。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风险及其分类
第二节风险管理概述
第三节风险管理技术
重点:风险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金融风险转移策略的分类;套期保值策略的原理;风险转嫁策略的原理及利用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风险转移策略与远期类合约
第二节保险、期权类合约与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第三节组合投资与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重 点:套期保值策略的原理利用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
第十四章 金融监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掌握金融压抑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分析并掌握金融改革的必要性。理解我国金融改革的过程及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监管理论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第三节 金融监管内容
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重 点:金融压抑 金融发展
第十五章 货币供需与均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含义和种类,掌握关于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观点、理论;掌握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掌握货币失衡的理论模型;了解货币供求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供给均衡的实现及其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供给
第三节货币均衡
重 点:货币需求原理、影响货币需求因素、影响货币供给因素
第十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主要业务。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目标,分析货币政策的特点与效应,理解并掌握货币政策的运用及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介目标
第五节 货币政策效应
重 点: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业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政策效应
第十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类型及特点,掌握通货膨胀的产生与分配效应以及治理对策,能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的根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型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及治理
第四节 通货紧缩的含义及成因
第五节 通货紧缩的效应及治理
重 点: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效应
五、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图
六、教学大纲说明
(一)学习方法
1.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了解理论知识;
2.通过课后的习题联系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由于第九、第十、第十一章对大一学生难度过高,所以略提一下,不详细讲述。
(二)考核方式
1.本课程为考试课程;
2.强调上课过程中,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和期终考核情况评分。其中平时的课堂表现和期终考核分别占20%,80%。
(三)使用本教学大纲的注意事项
1.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授课时量和具体的课时分配进行适当调整,但由于教学任务的安排,建议不宜进行过多的调整。
2.应特别注意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教师侧重个别辅导,集中讲解。
(四)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1.《金融学》黄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版2000.12
2.《国际金融》钱荣堃主编南开大学版2002.4
3.《国际金融新编》 姜波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 2001.5
4.《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胡庆康主编复旦大学出版 2001.4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金融、证券、投资类)
2.金融研究;
3.金融理论与实践;
4.国际金融;
5.国际金融研究;
第三篇: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主旨】:识别心理因素对自己、对他人及整个金融环境的影响。
【关键问题】:如何运用行为金融学来选择股票以便战胜市场,这一任务并不简单。
人类不是完美的信息处理者,他们会频繁地产生偏差、犯错误和产生感性的幻觉。会因为心理上的变化,而不是基本面的变化,改变了对市场的看法。
以情绪为基础的【额外】风险,是一种由心理上的错误而产生的风险,是基本面风险之外的一种风险。
大的意外并不是来自不可预期的基本面风险,而是可预期的情绪风险。
大多数投资者在他们对心理错误的脆弱性方面过度自信。投资者应该保护自己不受过度自信的影响,而且不能蔑视情绪风险的因素。因此,大多数投资者持有一个高度分散的正确组合(主要指数基金)比试图战胜市场的做法要好得多。
过度自信的确会战胜聪明才智。
行为主义的分析涉及:
框架
透明度
乐观主义
过度自信
事实:
1、决定风险承担行为的主要心理并不是恐惧与贪婪,而是恐惧与希望。
2、尽管犯错是人之常情,然而却一再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
认识错误——》理解错误的原因——》避免这些错误。
一个投资者的错误可能成为另一个投资者的利润,一个投资者的错误可能成为另一个投资者的风险,投资者忽视其他人的错误对他自己的危险。
行为金融学的三大主题:
1、直觉驱动偏差。从业人员持有使他们倾向于犯错的有偏差的信念。
2、框架依赖。(假设)在客观考虑之外,从业人员关于收益和风险的观念受到决策问题在何种框架内考虑的重大影响。
3、无效市场。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效应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
-------------
取号游戏 P6
合理决策要求你对其他选手所犯的错误有一个认识。认命在决策过程中犯错误而导致证券价格与在没有错误的环境中应该有的证券价格不同。
两个看待行为现象的不同途径:
1、聚焦于证券价格。
典型性对市场定价的观点:投资者对好消息和坏消息都存在过度反应,因此导致过去的输家价格被低估而过去的赢家价格被高估。
2、分析投资者行为。
处置效应:将框架概念用于损失实现,投资者倾向于将输家持有时间过长而将赢家过早抛出。
你会在人们做金融决策的任何地方发现行为现象,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效应是极为昂贵的。
异象挖掘提出了两个问题:
1、市场是否有效?
2、行为金融除了市场无效以后,是否还包含其他的东西。即,如果市场是有效的,直觉驱动偏差与框架依赖是否是无关的?
行为金融的力量在于少数关键概念蕴含着大量不同的故事。
----
【直觉驱动偏差】
涉及到认知偏差,即根植于人们思考方式所带来的误差。
关键字:
易得性偏差
典型性
赢家——输家效应
均值回归(与股票市场预测)
赌徒谬误(与股票市场预测)
过度自信与专家判断
锚定——调整与盈利预测
模糊性规避
-----
其他的直觉推断法:
过度乐观
有效性幻觉
后见之明偏差
控制幻觉
自我归因错误
直觉驱动偏差的定义:
1、人们在自己发现事物的时候发展出一般性原则
2、他们依赖直觉推断法从他们可以处理的信息中进行推断
3、因为人们所用的直觉推断法不是完美的,他们倾向于犯一些特定的错误,此外,4、人们在特定场合的确犯错误。
影响金融决策的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典型性(基于成见的判断)。
直觉判断会带来偏差,典型性可能产生误导。
分析师所作的长期盈利预测倾向于出现近期成功的方向性偏差,特别地,对于近期的赢家比对近期的输家要乐观得多,在这方面,他们存在过度反应。
过去的输家收益异常偏高,表明投资者对这些股票的前景有不恰当的悲观性。
尽管金融专家认识到均值回复现象,还是不一定能正确应用它。
均值回归意味着未来收益将更接近它们的历史平均值,但它并没有说它们将会低于其历史平均值。
预测过低,来源于赌徒谬误(小数定律)。赌徒谬误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错误诠释了被技术性地称为之“大数定律”的平均值。他们认为大数定律像大样本的时候一样适用于小样本。
正确答案包含在低值和高值之间。当人们过度自信的时候,他们会设置过窄的置信区域,将他们的所猜的高值设得过低,低值设得过高,比他们所预测的更频繁地吃惊。他们预测时过度自信。
大多数人对新信息反应过于保守,他们被锚定在某个位置上,而未作出充分的修正来反映新的信息。
模糊性规避实际上是对未知的恐惧,人们偏好于熟悉的东西。
【框架依赖】
关键字:
损失厌恶
心理会计
框架依赖(与面对风险)
享乐主义编辑与风险容忍度
自我控制(与股利)
后悔(与养老金配置)
货币幻觉(与通货膨胀)
损失厌恶意味着人们有一个回避一定损失的自然倾向。但是损失厌恶可以被恐慌所平衡。
人们的行为方式依赖于他们选择问题所表达的方式,框架依赖是因为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的原因。
当一个人难以看透一个含糊的框架时,他的决策将明显依赖于他所用的特定框架。
认知问题关系到心理上组织信息的方式,尤其是将结果转化为盈利和亏损的过程。
人们对损失的感知与可比规模的盈利倾向与来得更强烈,在可能的情况下,人们偏好于使损失模糊化的框架,并采用享乐式编辑(偏好于一些框架甚于其他一些框架。)的方式。
框架依赖从认知和情绪上影响到人们对待通货膨胀的方式,人们的情绪反应是受名义价值所驱动。
后悔并不只是损失所带来的痛苦,它是与应该对损失负责的感觉相关联的痛苦。后悔能影响人们所做的决策。一个对后悔感觉强烈的人不会对多样化有很强的偏好,并考虑未来。
有困难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被说成是缺乏自我控制。
风险容忍度并不是唯一的,它取决于几个因素:
最近面对风险的经历
人们组织他们心理账户的方式
人们对亏损的体验方式
--------
【无效市场】
关键字:
代表性(以及市场对过去赢家和输家的处理)
锚定与调整(以及市场对盈利报告的反应)
损失厌恶(以及股票的的风险溢价)
情绪(以及市场波动性)
过度自信(以及试图利用误定价)
代表性方法是赢家——输家效应的原因。保守主义(由于锚定——调整效应,对包含的新信息不能做充分调整)是盈利公告后价格变动的原因。心理会计是历史股权溢价相对其基本面来说过高的原因。
盈利预期中的保守主义会导致误定价。
价格可以大幅度地偏离基本面价值,并且可以长时间的偏离。价格对基本面价值的偏离并不自动导致无风险的盈利机会。
个人投资者在历史上不愿意持有股票可能源于他们的评估期限太短(短视的损失厌恶),可通过降低监测他们资产组合绩效的频度来提高他们持有股权的舒适度。
直观推断偏差和情境依赖可能导致价格长期地偏离基本面价值,但最终却会逆转。
你是一个什么程度的驾驶员?与你在路上遇到的驾驶员相比,你是高于、等于还是低于平均水平?大多数人对于他们的驾驶水平是过度自信的。
过度自信的两个含义:
投资者持有坏的赌注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处于信息劣势;
他们按审慎的标准进行更为频繁的交易,这导致过大的交易量。
战胜市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风险的错误观念影响了自我控制、储蓄行为及红利之谜。
并不是每一个误定价的机会都会给你一个红包,或者甚至5分硬币都没有。智钱可能会回避一些交易,尽管他们已经识别到误定价,因为与情绪有关的风险。
------
【预测市场:赌徒谬误、过度自信、锚定】
策略分析师倾向犯下赌徒谬误,他们推荐的股权与其市场预测有着很高的正相关性。
在高于平均值的市场表现后,向均值回归对预测意味着未来的市场表现将会更接近均值,而不是说为了使其满足平均率而会低于平均值。
经验是投资者对市场预测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当股票价格在历史记录或其附近徘徊时,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对他们的投资组合比有长期经验的投资者预期高得多的收益,并且对他们战胜市场的能力更有信心。
人们倾向于通过简单的外推他们在图中看到的趋势而形成自己的预测,在进行精确预测方面倾向于表现出过度自信。他们的置信区是不对称的,因为他们的预测被锚定在图中展示的早期历史上,锚定效应取决于过去历史的显著性程度。
趋势赌博的人使用外推法,他们打赌趋势将继续。犯下赌徒谬误的人则预测价格逆转。不同的人群中在理解上存在着系统性的区别,这也导致他们的预测中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别。策略分析师倾向于犯赌徒谬误,个人投资者容易在趋势上打赌。在上升的市道中,普通投资者战胜了专家,过山车市场挫败华尔街专家。
情绪是直觉驱动偏差的反应,可在较长的时期内影响市场价格。情绪反应了市场的总体错误和偏差。情绪的存在增加了精确进行市场预测的难度。基本分析派与技术分析派都诠释情绪问题,但是诠释的方式各不相同。
大多数人对随机过程的特征和如何预测这些过程的未来行为都只有很弱的直观理解。人的直觉与小数法则相一致,他们预测的游程都很短。在赌徒谬误情况下,他们预期反转发生的频率比实际发生的要大。人们倾向于将他们的预测和概率判断基于一个事件的典型性程度。而基于典型性的预测表现出过大的波动性。
在预测未来时,人们倾向于被过去的显著事件所锚定。结果他们的反应不足。
对于几乎所有的短期预测,除了将历史增长率外推,想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很困难的。
一个最佳的预测会比被预测的过程本身少很多变动性。最优预测的关键是让不匹配的可能性最小化,但一个变动的预测所做的则正好相反。
通货膨胀对股权的估值会发挥一个重要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幻觉;
2、锚定——调整效应,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变化反映不足。
----------------------
【情绪指标:有效性错觉】
看多情绪对于未来的市场表现完全没有给出任何信号。看多情绪指数在预测市场的未来方向上和抛硬币差不多。
投资者仅仅集中于证实他们观点的证据,而忽略了那些相矛盾的证据。他们只寻找那些证实性的证据,忽略那些非证实的证据。
如果P,则有Q。大多数人在评估这种形式的判断的有效性时都会遇到困难。人们用一个导致他们寻找实证性证据(P和Q都成立时)的直觉法来代替寻找否定性证据(P和非Q都成立时)的逻辑上正确的方法。
有一种证据只提供支持,而不会提供证伪的机会。
一个有偏差的观点+一个过度自信的态度,这个无用指标仍然被使用的原因:
1、其逻辑看上去很有吸引力
2、别人相信它
3、流行的金融出版物继续神话它
4、由成功而有趣的评论员所作而非常有说服力
5、最终意义上,技术分析人员还没有学会如何让他们的观点有效。
这种联系是确定的:在市场上升后,看多情绪也将会上升,在市场下跌后看空情绪也会上升。当市场一直在上升时,保持看空情绪的确是很困难的。情绪指数在预测过去时表现很成功,它只是在预测未来时才有困难。
---------------------------
【战胜市场:典型性、后悔与后见之明】
用直觉驱动偏差而不是风险来解释价值投资的长期内的成功。
直觉驱动偏差和情景依赖导致市场无效。证据表明没有足够的“智钱”存在以消除市场无效。
知道价格是无效的和利用这种无效性是两回事。它不是容易到手的钱,恰恰相反,直觉驱动偏差和情景依赖正好在前面挡路。
未被利用的盈利机会不会较长时间地存在。
套利存在一些限制。
一些人确实持续地战胜了市场,但不意味着战胜市场是容易的,战胜市场比大多数人所想象得更难。
要么市场有效性是一个幻觉,要么误定价是一个幻觉。
动量根源于处置效应,而不是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
股票收益在短期表现出动量特征,而在长期则是反转特征,短期中显然反应不足,长期中显然反应过度。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动量为基础的策略,投资者应该将交易量纳入考虑之中。
追逐动量会产生很高的交易额,从而需要一个集中于管理交易成本的策略。
利用与对意外盈利的迟缓反应相关的动量机会。
决定分拆股票的公司经常就是那些分析师对其所做盈利预测较为悲观的公司。
当公司回购股票时,投资者往往反应不足,但是公司管理者经常宣称他们回购股票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司股票价值被低估。
价值投资在长期内的成功、盈利公告后价格漂移、推荐后价格漂移,都与市场有效性相悖。这反映了一种因果关系,直觉驱动偏差致使价格偏离了基本面价值。
大多数人都难逃有效性幻觉的影响。他们强调证实他们观点的证据,而轻视不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甚至是市场有效性的支持者们都可能无法免除有效性幻觉的干扰。
-----
【盈利公告的有偏反应:直觉驱动偏差、保守主义(过度自信、锚定与调整)、显著性】
误定价是复杂的,有时候误定价导致反转,而另一些时候它导致动量效应。动量和反转是并存的,尽管它们处于时间的完全不同的两端。它们是对有效价格的系统偏离。盈利公告后价格漂移,一个与中期的动量效应和长期的过度反应有关的更一般现象的一部分。
分析师和投资者在识别大的盈利意外的信息方面行动迟缓,相反他们过度自信地锚定在以前持有的对公司前景的看法上。分析师的预测倾向于对盈利利息反应不足,而市场价格则对分析师的预测又反应不足。
分析师和投资者对盈利公告的反应方式与一个不佳的暖气系统对冬季气温的急剧下降的反应方式一样。
超常收益并不是突然就可以赚到的,它们是分布在不同时间内,倾向于集中在盈利公告后的头三个交易日,而不是在整个季度中均衡地分布,并且在公告后的三个季度中一直缓慢调整。
投资者对一系列变化赋予过小权重的倾向,除非近期的变化是显著且有助于一个稳定的内在原因的。
【个人投资者:框架依赖、直觉驱动及情绪时间线】
注意力和新闻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的三个指标:
近期消息
近期的极端价格波动
近期的过度成交量
在走上网络交易后,投资者交易更积极,承担的风险更高,并且比他们进行网上交易之前的盈利能力更差。
一个极度(超过30%)的资本损失会导致投资者愿意卖出股票的可能性降低了32%;一个中度资本损失使卖出行为的可能性降低了21%
扳平症指持有输家股票时间过长的赌博性倾向,处理扳平症的办法是运用止损指令,无论是外部强制还是通过自我强加的规则来实现。
与一只正在下跌的股票相比,一只价值正在上升的股票被卖出的可能性要大70%。大多数人表现出亏损厌恶,他们在与亏损达成协议时具有极大的困难。
情绪决定了风险容忍度,而对风险的容忍度在投资组合选择中起到关键作用。
从常规的行为中偏离的人们会变得对后悔的痛苦特别脆弱,因为后悔是与事实相悖的。人们最后悔的是他们没有做过的事情。当进入到长期时,我们最后悔的是没有行动。
投资者对股票价格的预测被锚定在过去的表现上,在他们的一只股票处于上升趋势时,他们认为其上升空间不大,但下跌空间很大,对下跌的趋势则相反。
个人投资者特别具有产生直觉驱动偏差的倾向,主要的情绪与附属于投资者目标的恐惧、希望和渴望有关:
1、简单分散化规则
2、后见之明偏差
3、过度乐观主义
4、过度自信
5、自我归因偏差
6、对不熟悉的事物的恐惧
-------------
【退休金储蓄:短视的风险厌恶、心理账户、享乐式框架、自我控制】
投资者过度关注短期损失的可能性,短视性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持有过少的权益证券而持有多国的固定收益证券。风险容忍度低主要来自损失厌恶,然后是过度自信。
投资者需要克服短视行为并实施自我控制,以便为退休做储蓄。
在总量上看,家庭在他们一生的时间内的储蓄率比他们的医疗账单的规模、遗产的影响以及他们在一生时间内是保守还是进攻性的投资显得更为重要。
在收到一笔意外横财中,人们决定储蓄多少取决于他们受到这笔钱的形式。
人们倾向于进行归类,他们运用心理账户来帮助他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发展出有助于处理他们冲动的规则来建立那种心理会计结构。
享乐式框架关系到为了产生最愉悦的心理反应而将货币在各种独立的心理账户中进行配置。用一个小的正面的结果来部分抵消一个大得多的损失。
实施自我控制关系到好的习惯的形成,而好的储蓄习惯会充分利用心理会计,即好的储蓄习惯利用了情景依赖。
----------
有三种行为学现象与IPO 密切相关
1、新股发行抑价
2、长期表现不佳
3、热卖市场
类似性例证、后悔、趋势赌博、代表性方法和框架依赖都起到重要作用。
新股发行市场容易受到时尚的操作,类似举办音乐会。降低入场费,采用策略制造事件,使得投资者高估将发行的新股的价值。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市场会纠正自身当初过于乐观的估计。类似的推理同样可用于热卖市场和所谓机会窗口中。
公司管理层、分析师、投资者一直在玩两个游戏:股票推荐游戏和盈利预测游戏,游戏的三方都会受到直觉驱动偏差的影响。分析师作出悲观性预测是盈利游戏中很有趣的一部分。盈利游戏导致公司在管理利润时开始引入利润阀值决策。
就盈利游戏而言,分析师预测是有深度缺陷的,但推荐人与承销商有关联时,对其推荐要格外警惕。
承销商的购买行为才是对股票未来预期收益的更好的预言家。
第四篇:《农村金融学》教学大纲
《农村金融学》教学大纲
前言.........................................................................................................1 第一章
农村金融理论基础....................................................................2 第二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3 第三章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4 第四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6 第五章
小额贷款公司..........................................................................10 第六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12 第七章
农村小额信贷..........................................................................15 第八章
农业保险..................................................................................23 第九章
农村典当与租赁......................................................................29 第十章
农村信贷担保体系..................................................................31 第十一章
农村金融政策......................................................................37 第十二章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增产、农村要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投入的增加,而信贷投入是农业投入的主渠道。这样,农村信贷投入成为“三农”发展的“咽喉”,农村金融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课程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发展成型的。课程重点研究和介绍了农村金融理论基础、农村金融体系及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等知识点。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介绍上述理论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以投资学的基本原理认识、分析和把握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农村金融学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何广文、李树生等编著的《农村金融学》一书的主要内容,参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并结合网络教育的特点而编写的,进一步明确了本课程学习的总体安排、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以方便学生学习和考试。
第一章
农村金融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农村金融的含义与特点,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2)弄清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旧范式 ;(3)把握农村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各种农村金融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1)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2)农村金融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农村金融概述
(一)农村金融的含义与特点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它是以资金为实体、信用为手段、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农村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
1、涉及面广
2、风险较高
3、政策性强
4、管理较难
(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1、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决定农村金融活动的规模与发展程度;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农村金融活动方式与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的变革;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金融效益的提高。
2、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运行中的能动媒介,通过融通农村货币资金,优化配置农村社会资源;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神经中枢,通过 稳定农村货币流通,保证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信息网络,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可以推动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与完善。
二、金融发展理论与农村金融理论
(一)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1.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2.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3.金融约束理论
(二)农村金融理论 1.农业信贷补贴论 2.农村金融市场论 3.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4.金融创新理论 5.第二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与特征;(2)把握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演变历程;(3)弄清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与特征;(2)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及其构成
从构建有利于包括所有中低收入群体在内的所有金融需求者都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角度而言,需要构建一个普惠金融体系,这样的金融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竞争的基础上也能为农户和微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二层次,保障竞争良性运转的制度基础。第三层次,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恰当发挥政府的作用。
(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1.农业政策性金融 2.农村合作金融
3.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支持和服务“三农”的需要 1.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服务专业化发展的步调不一致。2.农产品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对称。
3.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与农村金融工具的单一性不相适应。4.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匹配。
(二)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差,缺乏持续经营能力
(三)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 1.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出。
2.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是农业剩余净流出的主渠道。
3.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开始从县域经济实施战略性撤退。
(四)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
(五)农村金融组织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完善
(六)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
(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1.农村金融秩序混乱。2.行政干预严重。
3.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不够。
(八)非正规金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
(九)农村金融立法滞后
第三章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目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的格局;(2)把握中国农业银行改革所经历的5个阶段以及农村信用社改革所经历的7个阶段;(3)弄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改革历程以及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农业银行;(2)农村信用社;(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农村金融体系概述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确立政策金融的主体地位,通过宏观调控和优惠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渗透与扩张,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发展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通过价值规律作用,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比较利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步伐;协调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的动作,在中央银行统一领导下,实现金融运作的良性循环和持久发展。
(二)目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的格局
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农村金融部分、其他有关农业投资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农业信贷部分等。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全部农村金融活动中的绝对主体,并呈三足鼎立之势。
(三)对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评价:正效应
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区别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能够完善各家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能够调动各种经济实体的力量,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能够优惠支持重点地区、产业、行业、部门、项目,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中国农业银行
(一)中国农业银行的主要职责
中国农业银行是以经营农村商业性信贷业务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国家只凭借对资产的所有权取得红利,其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中国农业银行除在农村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外,还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并相应开展了各种城市 5
金融业务。其主要职责有:
组织农村资金,办理各项农村存款;支持农村商品生产,受理各项贷款; 办理转帐结算;提供有关情报、咨询服务; 办理农村信托、租赁业务; 管理国有农场、供销社的流动资金,监管工资基金;办理外汇业务;办理国际金融组织的农业信贷和中间业务;发行金融债券,代理股票、债券发行及转让业务;办理国家、人民银行委托业务。
(二)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三、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一般按乡、镇设立,信用社之间、信用社与各银行之间可以发生横向的业务联系,一般的县建有县联社。
从规范的合作金融标准来看,农村信用合作社应由农村居民自愿入股,其财产属于入股社员集体所有。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应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信用社的盈余除按股金分红外,其余转为公共积累,充实信贷基金,由信用社支配使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性质不清、地位不明等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称为合作社,但它们仍主要按国有银行同样的规定进行管理。
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所谓政策性金融业务是与商业银行的一般性业务相对而言,主要是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平衡和国家经济政策贯彻的须要,对农业发放低息贷款。
第四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国银监会新政出台的背景与意义,新政的适用范围和原则以及新政的主要内容;(2)弄清村镇银行的界定和性质;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贷款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3)把握村镇银行的股权设
置和股东资格以及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1)村镇银行;(2)贷款公司。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放宽
(一)中国银监会新政出台的背景与意义
1、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较少,覆盖程度较低,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农村信贷资金供应与新农村建设形势不适应,除农村信用社外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过少。
2、中国银监会新政出台的背景
3、中国银监会新政出台的意义:新政的出台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重大突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必将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金融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必将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中国银监会新政的适用范围和原则
(三)中国银监会新政的主要内容 1.中国银监会市场准入政策的内容 2.中国银监会市场准入政策的创新点 3.市场准入资本要求
二、村镇银行
(一)村镇银行的界定及性质
1、村镇银行的界定: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截止2007年年底,中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9家。
2、村镇银行的性质: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 7
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村镇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村镇银行是按照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设立的,是农村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业务品种较为丰富。村镇银行是不同于小额信贷组织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二)村镇银行的设立要求
1.村镇银行的名称:村镇银行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指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
2.设立村镇银行的条件 3.设立村镇银行的步骤及要求
(三)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和股东资格
1.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要求: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股本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前报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审批。村镇银行股东不得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
2.村镇银行的股东资格
(四)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
1.村镇银行可只设立董事会,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能;也可不设董事会,由执行董事行使董事会相关职责。
2.村镇银行设行长1名,根据需要设副行长1至3名。
3.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村镇银行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4、村镇银行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委员会,提高决策管理水平。
三、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一)农村资金互助的概念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界定,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
1.银监会新政下新产生的独立存在的农村资金互助社。2.新政下在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础上组建的资金互助社。3.新政下在农户原自发组建的基础上重建的资金互助社。
(三)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基本规则
1、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当具备的条件及流程
2、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员和股权管理
3、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组织机构
4、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经营管理
5、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督管理
6、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四、贷款公司
(一)贷款公司的含义
在中国银监会的《意见》和《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中,贷款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贷款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
(三)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贷款公司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1、对资本充足率大于8%,且不良贷款率在5%以下的,可适当减少检查频率,支持其稳健发展。
2、对资本充足率低于8%、大于4%,或不良贷款率在5%以上的,要加大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力度,并督促其限期补充资本、改善资产质量。
3、对资本充足率降至4%以下,或不良贷款率高于15%的,适时采取责令其调整其高级管理人员、停办所有业务、限期重组等措施。
4、对限期内不能实现有效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2%以下的,应责令投资人适时接管或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予以撤销。
第五章
小额贷款公司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小额贷款公司如何界定,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2)弄清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以及对其监督管理;(3)把握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1)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2)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创新;(3)小额贷款公司新的制度设计。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产生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界定
小额贷款公司,是经过政府批准后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并颁发营业执照的,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开展金融机构的某些业务。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
就“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机制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1、资金来源渠道的确定性和有限性。
2、贷款利率安排上的灵活性。
3、业务拓展地域范围上的灵活性。
4、服务对象的弱势群体性与贷款额度的微小性。
5、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方式灵活多样。
6、小额贷款公司多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共性
1、小额贷款公司持试点县(市)政府给予经营贷款的许可文件,就可到工商局注册,领取营业执照。许可方式有两种:一是采取招标文件许可,二是直接对选定的投资者进行许可。
2、对设立小额贷款公司采取了最低资本金额的限制。
3、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及股东人数进行了限制。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创新
(一)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
1、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农村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
2、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之路的创新
3、对传统非政府小额信贷的创新
4、对正规金融制度的创新
(二)小额贷款公司制度设计的争议性
1、市场准入制度方面
2、防范发展中的风险方面
3、发展中面临资金来源短缺的问题
4、相关的配套政策方面
5、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6、现代客户关系管理理念方面
四、小额贷款公司新的制度设计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社会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
(四)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运用
小额贷款公司在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
(五)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
(六)小额贷款公司的终止
第六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非正规金融概念,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形式;(2)弄清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非正规金融的风险性;(3)把握中国非正规金融产生的背景,非正规金融的政策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1)非正规金融的形式;(2)非正规金融政策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非正规金融概论
(一)非正规金融概念界定
非正规金融,就是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政府管理下的资金活动。具体来说,非正规金融一般具备一下几方面特征:(1)从交易活动的主体来看,交易的对手基本上是从正规金融部门得不到融资安排的经济行为人。(2)交易对象不是被正规金融所认可的非标准化合同性的金融工具。(3)正规的金融中介具有规范的机构和固定的经营场所,而非正规金融一般不具备这些特征。(4)非正规金融一般处于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之外。
(二)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
中国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1、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的金融需求而催生了非正规金融。
2、金融监管不到位而滋生了非正规金融。
3、监管过度,正规金融安排逃避监管而滋生了非正规金融。
4、正规金融的供给方定价太高、交易成本太高、交易的条件苛刻,人们人
们在原有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潜在收益,非正规金融制度就是源于人们为追求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创新,是诱致性制度创新的产物。
作为一种具有长期存在特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民间非正规放款者之所以具有广阔的生存土壤,在于它在以下方面比正规放款者更有优势:
1、客户信息更充分,更了解客户。
2、可以接受一些正规放款者无法接受的非货币性的贷款抵押。
3、往往对一个固定的客户群体放贷,而且向其成员重复放贷。
4、交易的互联性使信贷交易更容易建立,非正规放贷者与借贷者之间的信贷交易,往往可能是它们在土地、劳动或产出市场上的交易的关联交易,信贷交易的条件取决于在其他市场上的交易条件,信贷风险较小。
(三)中国非正规金融产生的背景
一是从需求角度而言,正规金融的行为偏好、政策倾向与经济转轨、改革进程中资金资金需求的变化不相适应;二是从供给角度来看,日益充沛的民间资金供给成为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催化剂。
(四)非正规金融的风险性
非正规金融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低,因此,一般风险较高。
1、由于非正规金融行为,大多是一种关系型的借贷方式,还款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得到硬化,信用、社会资本只是一个软约束指标,当债务人预计到其违约收益远远高于其社会信用丧失的成本时,道德风险就会产生。
2、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非正规金融活动由于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因为面临一定的法律和政策风险。
3、非正规金融部门可能同正规金融部门争夺金融资源,对正规金融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产生利益冲突。
4、非正规金融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具有非正式、不规范、高风险等特征,很难承担大规模集聚资金的功能。随着非正规金融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血缘、地缘关系不断被突破,风险不断累积,大大降低了非正规金融的效率。并且,金融风险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五)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客观性
(六)非正规金融的分布
(七)非正规金融的作用
1、非正规金融对中国农村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亲和力,其存在和适度发展有利于弥补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
2、非正规金融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
3、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属民间自发性制度创新。
二、非正规金融的形式
(一)民间集资
1、以资代劳,即规定一个劳动力必须带一定数额的资金才能进厂,一定时期后企业还本付息。
2、招股集资
3、联营集资
4、风险抵押金
5、行政性集资
(二)私人借贷
私人借贷有三种形式:友情借贷(白色借贷,无利息)、灰色借贷(中等利率水平借贷)和黑色借贷(利率较高)
(三)合会
(四)私人钱庄
私人钱庄分为两类:其一,主要涉及从事外汇买卖业务的私人钱庄或者窝点的运作;其二,涉及“非法集资”或“发放高利贷”。
(五)非银监会推动的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1、非正规农村资金互助类型
(1)农户自发组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
(2)地方政府推动的资金互助社
(3)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推动的扶贫意境下的资金互助组织
2、民间自发组建的资金互助运作要素
(六)农村合作基金会
中国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1、萌发阶段
2、改革试验阶段
3、高速扩张阶段
4、整顿发展阶段
5、清理关闭阶段
三、非正规金融政策选择
(一)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制度建设,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逐步实现规范化。
(二)通过加强对“标会”、“抬会”等有组织的监管来引导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
(三)发展和完善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和服务,替代部分农村非正规金融。
(四)通过吸收国外资金和经验来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
四、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农村小额信贷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小额信贷的概念,小额信贷成功的基本要素,小额信贷的绩效评价指标。(2)弄清小额信贷的产生以及小额信贷的特征,小额信贷的运作程序,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历程。(3)把握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监管的做法,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阶段性。
教学重点、难点:(1)小额信贷的运作机制及其成功的基本要素;(2)小额信贷的绩效评价体系及机构的可持续性。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小额信贷概述
(一)小额信贷的概念
小额信贷是指通过融资中介,按照组织化、制度化、商业化经营原则,为
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小额、短期、连续、简便的信贷服务。
(二)小额信贷的产生
小额信贷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与经济背景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低收入者具有独特的信贷需求
2、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的失败
(三)小额信贷在全球的发展
根据小额信贷先行项目走过的路程来看,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强调以为穷人提供贷款资金和穷人偿还能力为中心目标的阶段;
2、在实现第一阶段目标的同时,收取必要的利息以弥补借款成本的阶段;
3、小额信贷机构吸引商业渠道资金达到进入持续性,进而逐渐实现正规化的阶段。
(四)小额信贷的特征
小额信贷的重要特征和核心原则是通过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来确保较高的资金入户率、项目成功率和还贷率。此外,小额信贷通常还具有短期、分期还款、不需要抵押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市场利率水平、贷款成员的自我组织等特征。
具体特征包括:
1、以小起步、滚动发展
2、整借零还得短期贷款
3、公开所有的贷款业务活动
4、有偿使用
5、贷款人定时定额持续储蓄
6、小组联保
7、瞄准中低收入群体
8、定期召开中心会议
9、自我选择创收活动
(五)小额信贷的提供者
小额信贷的提供者,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所有正规金融机构以外,还包括以下几种:
1、NGOs
2、以成员为基础的合作组织
3、非正规金融组织
(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象
农户是指具有农业户口,主要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的具体额度,由信用社县(市)联社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状况、农户生产经营收入、信用社资金状况等具体确定,报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核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
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条件: 居住在信用社的营业区域之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资信良好;从事土地耕作或者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农户信用评定制度
4、农户贷款证
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户的信用评定等级,核定相应等级的信用贷款限额,发放贷款证(卡),贷款证(卡)以农户为单位发放,一户一证,农户不得将贷款证(卡)出租出借或转让。持有贷款证(卡)的农户可以凭贷款证(卡)及有效身份证件,到信用社营业网点直接办理限额内的贷款。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也可以到持贷款证(卡)的农户家中发放贷款。
5、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 :信用社应以户为单位设立持贷款证(卡)农户登记台账。贷款证(卡)上记载的贷款发放情况应与信用社的登记台账一致。信用社应对信贷人员发放、管理和收回小额信用贷款的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贷款发放户数、发放量和回收率等指标制定相应奖惩措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期限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确定,小额生产费用贷款一般不超过一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可以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17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结息方式与其他贷款相同。
6、农户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
(1)理论假设前提的差异
第一,需求认识上的差异
第二,信用与风险认识上的差异:小额信贷理论对农户信用与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三点:首先,农户社区的信用维护机制有效;其次,农户还款具有双重保证;最后,农户与小额信贷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较轻。因此,农户违约的机会较小。而商业银行的借款者恶意逃废债的概率较高,借款者与银行之间存在着程度很深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每笔贷款都具有不可预测的信用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求借款者提供担保或者抵押品。
(2)制度设计的差异
其一,目标群体的差异。农户小额贷款以有一定经济活动能力的中低收入农户为贷款对象,是自然人贷款;商业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则遵循“择优”原则,以有良好业绩和偿债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为首选目标,其中企业法人贷款占主要份额。
其二,贷款保障条件和操作程序的差异。贷款保障条件的差异:小额信贷是一种没有担保抵押的贷款方式,贷款完全取决于农户信用,通常采取小组连带方式或强制性储蓄来代替担保抵押。商业银行的贷款保障条件比小额信贷充足,有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贷款操作程序的差异:小额信贷的贷款程序较简单,无须提交各种书面材料。商业银行贷款程序是其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步骤主要是:贷款申请——贷款调查——信用评估——贷款审查——贷款谈判——贷后检查——贷款收回。
其三,贷款额度、周期和还款方式的差异。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远小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小额信贷采取持续性滚动式放贷以鼓励还款。商业银行信贷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贷款额度,但从总体上看,贷款额度远大于小额信贷额度。小额信贷的贷款周期可分为固定周期和灵活周期两类,还款频率也可从总体上分为固定还款和灵活还款两类,而商业银行贷款一般在到期时一次还清。
其四,利率的差异。我国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可以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利率的确定比较简单,实行“一视 18
同仁”的利率政策;而商业银行信贷利率则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央行的货币政策、贷款对象和贷款期限等因素,是灵活的、市场化的、有差别的利率,利率水平与受信者的信用等级状况挂钩。
(3)风险防范手段的差异
(4)业绩评价的差异:农户小额信贷包括两个基本要义,一是针对贫困,为传统金融不能覆盖的广大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户提供资金;二是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使小额信贷机构在财务上达到独立,这也是小额信贷项目追求的两个基本战略目标,因此,对小额信贷业绩的评价也是将以上两个因素综合起来考察。而商业银行信贷的最终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围绕其盈利性和综合盈利能力来展开的。
二、小额信贷的运作机制及其成功的基本要素
(一)运作机制之一:小组联保
小组联保也称为小组贷款,即由贷款者组员组成一个小组,向小组发放贷款,小组中的成员要对其他成员的违约承担一定的担保责任。这是一种对抵押的替代形式。
(二)运作机制之二:“检验性贷款”和后续放款承诺
(三)小额信贷运作的主要创新
1、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
2、简化贷款申请程序和形式
3、贷款和还款方式
4、储蓄服务
(四)小额信贷成功的基本要素
1、在微观层次上,要构建能够在竞争的基础上为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型企业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体系。
2、就中观层次而言,要构建保障小额信贷机构竞争性运转的制度基础。
3、从宏观层次角度分析,要有健全的小额信贷法律框架、规章制度,既包括相对宽松的小额信贷市场准入制度安排,也包括政府对小额信贷实施非审慎监管的制度框架。
小额信贷的全面成功,还必须在体制和组织基础之上植入不同于纯粹的商业 19
金融市场的业务运作机制。在此,大致归纳为八个方面。
第一,建立一种客户主动还款的激励机制。
第二,设计一种有利于减轻客户还款压力的机制。
第三,小额、短期、分期多次偿还的高时间成本,自动淘汰了非中低收入群体和大中型企业客户群体,保证其基本客户群体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型企业。
第四,创造一种有利于接近客户、有利于信息对称的业务拓展机制。
第五,参与式,是小额信贷业务拓展的重要支点。
第六,采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运作原则,实行商业利率,使为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型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在财务上可持续。
第七,吸收民间互助组织和合作组织的特点,外在化操作成本,利用社会压力替代抵押担保。
第八,促进小额信贷信用文化建设。
三、小额信贷的运作程序及其监管
(一)小额信贷的运作程序
1、确定目标客户
目标客户最基本的特征是收入较低、有生产经营能力且得不到所需的金融服务。
(1)以低收入者为目标群体。
(2)以中低收入阶层为目标群体。
(3)按性别特征还可分为三类:不以妇女为目标群体,以妇女为主要目标群体,以及不以性别特征界定目标群体。
2、抵押担保方式
(1)小组联保
(2)直接担保或小组联保和直接担保相结合。
(3)其他形式的担保贷款
(4)逐步增加贷款额
3、申请和借贷程序
4、还款方式
5、利率水平
6、存款服务
7、中心会议
8、组织机构
(二)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监管的做法
1、小额信贷机构监管归属权的确立
2、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审慎监管
(1)注册资金
(2)资本充足率
(3)资产分类及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
(4)风险集中度
(5)内部人借贷
(6)备付金和流动性要求
3、对小额信贷机构的非审慎限制
(1)信贷业务准入
(2)客户保护
(3)防止欺诈和金融犯罪,特别是反洗钱
(4)设立利率上限
(5)税务和会计处理
四、小额信贷的绩效评价体系及机构的可持续性
(一)小额信贷的绩效评价指标
1、贷款资产质量
(1)贷款偿还率指标
(2)贷款资产质量指标
(3)贷款损失指标
2、生产率和效率指标
3、财务可持续性
(1)财务差率
(2)自足指标的两个层次
4、收益指标
(1)资产收益指标
(2)商业收益指标
(3)财产收益指标
5、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状况
(1)杠杆率
(2)资本充足标准
6、规模、扩展范围的深度指标
(二)小额信贷运营机构的可持续性
1、可持续的概念
狭义的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的概念是指机构本身提供的信贷服务所产生的收入能覆盖其运营操作和资金成本,以保证其收入大于支出。广义上的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可分为管理上的可持续性、技术上的可持续性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等。
2、影响机构可持续性的因素和衡量指标
(1)机构自负盈亏率
(2)补贴依赖指数
(3)可持续性机构的利率
五、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
(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产生
在我国,农户和微小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
1、作为政策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根本不与农户和微小型企业直接发生信贷关系。
2、亚洲金融危机后,国有大商业银行出于化解不良资产、提高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实施国际标准、准备在境内外上市等的考虑,一是大量收缩了在县域范围内的分支机构。二是上收了信贷决策权。
3、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户和微小型企业主要的正规金融形式的信贷供给者,在较多传统农区和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甚至是唯一的正规信贷供给者。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三)农村信用社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
1、贷款对象、用途和期限
2、授信管理
3、贷款管理
4、风险控制
5、激励与约束
六、银行业机构的农村小额贷款
(一)农村小额贷款的概念及其业务发展的意义
(二)农村小额贷款的相关政策
1、放宽小额贷款对象
2、拓展小额贷款用途
3、提供小额贷款额度
4、合理确定小额贷款期限
5、科学确定小额贷款利率
6、简化小额贷款手续
7、强化动态授信管理
8、改进小额贷款服务方式
9、完善小额贷款激励约束机制
10、培育农村信用文化
(三)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监督
1、加强组织领导
2、加强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
3、加强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监督
第八章
农业保险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风险的定义、属性与分类,农业保险的分类,农业保险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2)弄清农业保险的主要种类,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3)把握国外农业保险的丰富经验,中国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1)农业保险及其主要类型;(2)国外农业保险及其经验借鉴。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保险的基本原理
(一)风险的定义、属性与分类
1、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指某种随机事件发生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
2、风险的属性
(1)风险的客观性
(2)风险的不确定性
(3)风险的可测性
3、风险的分类
(1)按风险损失的对象来分,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2)按风险的性质来分,有纯粹风险和道德风险
(3)风险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
(4)按风险涉及的范围,可分为特定风险和基本风险
(二)风险管理与可保风险
1、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人类技术手段对各种导致人们利益损失的风险事件和对象施以防范、控制以致消除的全部过程。风险管理的宗旨就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分散、转移、消除风险,保障人们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风险管理的步骤:
(1)风险识别:指根据各种科学方法认识并区别风险。
(2)风险评估:指根据各种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测定某一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害程度。
(3)风险的控制,这一阶段又包括以下五个措施:风险回避、风险的预防与抑制、风险自担、风险的集合、风险的转移。
(4)检查和评估。
2、可保风险
可保风险是指可被保险公司接受的风险,或可以向保险公司转嫁的风险。可保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即危险。并非任何危险均可向保险公司转嫁。保险公司承保是有条件的。
可保风险有四个基本条件:
(1)风险必须是偶然的(2)风险必须是意外的(3)风险是非投机行为风险
(4)使大量标的均会遭受损失并有重大损失可能性的风险才具有可保性。
(三)保险概述
1、关于保险的学说
(1)损失说
(2)非损失说
(3)二元说
2、保险的定义
3、保险的原则
4、保险的只能
5、保险的种类
二、农业保险及其主要类型
(一)农业风险的分类
1、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来自自然界的某些突发事件给经济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自然界一些突出因素给农业带来的风险,就其特点而言,主要表现为:
(1)自然风险的破坏性。
(2)自然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3)自然风险的地域性
(4)自然风险的内部差异性
(5)自然风险的季节性
(6)自然风险的多重性
三、行政监督的作用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实际运转过程中,由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或偶然性因素出现,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
农业的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市场风险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关系的相互影响、相互调节来决定整个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
(2)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受自然因素的限制。
(3)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4)农业的经营单位规模较小,在一般农产品市场上很难形成垄断价格,加上农民获得信息的不充分,致使农业的市场风险大。
(二)农业保险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1、农业保险的定义
农业保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保险仅指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广义农业保险则指从事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的劳动力及其家属的人身保险和财产的保险。一般认为农业保险是指狭义,广义的涵盖在农村保险范围内。
农业保险就是农业生产者以支付小额保险费为代价把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和初加工过程中遭受的自然灾害或以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的一种制度安排。
实质是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保险。具有管理风险、收入转移等功能。
属于财产保险的业务范畴。农业保险的涵义是动态的。
2、农业保险的难点
(1)保险金额难于确定
(2)保险费率难于厘定
(3)损失难于评估
(4)理赔工作难度大
3、农业保险的特点
(1)农业保险涉及的范围大
(2)农业保险受多重风险制约(3)保险经营投入大、赔付率高(4)农业保险展业难度大
基于农业保险的上述特点和难点,一般商业保险机构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所以国家不得不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来直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4、农业保险的作用
(1)有利于灾后迅速恢复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2)有利于提高农业防灾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3)鼓励农业生产,增加科技、资金等要素投入,促使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4)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安定农民生活。
5、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农业保险有利于转移农业风险,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 农业保险可以稳定国家的财政收支,促进信贷资金的流转;农业保险有利于加强农业风险的管理,减少灾害损失。
(三)农业保险的主要种类
农业生产种类繁多,加之承保责任范围的差异,致使农业保险险种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保险家族。根据生产对象来划分,农业保险可以主要划分为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两大类。
1、种植业保险
它是指以植物生产为保险标的,以生产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某些危险为承保责任的一类保险业务的统称。它又分为农作物保险和林木保险。
2、养殖业保险
它是指以各种处于养殖过程中的动物为保险标的、以养殖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某些危险为承保责任的保险。它一般可分为牲畜保险、家禽保险、水产养殖保险以及其他养殖保险等类别。
(四)农业保险的基本内容
1、农业保险的承保方式
为控制保险风险,农业保险通常采取成数承保方式,即保险机构在承保时,对投保人的投保不予足额承保,而是承保一定的比例,以此达到督促被保险人加 27
强风险管理,减少零星索赔的目的,并使道德风险得到适当的控制。
2、农业保险的保险责任
在农业保险的承保责任方面,一般有如下三种确定方式:
(1)单一责任保险 是指保险人仅对某一种危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的保险;
(2)混合责任保险 又称为综合责任保险,它承保的危险责任不是一种而是多种;
(3)一切险
是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都提供保障的保险形式。在具体的保险经营实践中,农业保险的承保人较少采用这种责任承担方式。
3、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
农业保险在保险金额方面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普遍采取低保额制,以利于承保人控制危险并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具体的,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的确定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成本为基础制定保险金额;二是以产量为基础确定保险金额。
4、农业保险的保险费率
在费率方面,农业保险除考虑承保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大小外,还要考虑到保险金额和投保人的交费承受能力,一般采取低费率。因此,农业保险通常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甚至直接的财政补贴。
三、国外农业保险及其经验借鉴
发展模式: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成立农作物保险公司,委托商业公司运作,提供20-25%费用补贴,2000年补贴为保费53%,6.6美元/英亩,农作物巨灾实行强制保险政府补贴); 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以加拿大、希腊、前苏联为代表,加拿大成立了覆盖各省的农作物保险公司,直接经营,费用补贴政府负担,政府对保费的补贴比例50%)。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的发展模式(以日本为代表,采取区域性”三级”农业共济体制,市町村、都道府县、全国农业保险协会,政府对主要农畜产品采取强制保险,政府承担费用补贴,损失的50-70%,特大损失政府80-100%)。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以菲律宾为代表,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成立又政府控股的农作物保险公司及分支机 28
构,政府承担费用补贴的75%,政府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支持,实现保险与贷款的结合)。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政府提供补贴、再保险、巨灾补偿、低利率贷款,商业保险公司具体经营)。严格限定承保条件的商业性经营的发展模式(以智利为代表,政府不进行补贴,商业经营对承保条件有严格限制,确定免赔比例30%)。
第九章
农村典当与租赁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典当的含义与特点,现代租赁的产生与发展 ;(2)弄清中国典当的主要业务种类,现代租赁的种类以及现代租赁的特点 ;(3)把握现代租赁的优势所在,以及租赁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典当的主要业务种类;(2)农村租赁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典当的基本知识与农村典当
(一)典当的基本知识
1、典当的含义与特点
(1)典当的含义: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
(2)典当的特点
2、典当与银行贷款和抵押的区别
(1)典当借款与银行贷款的区别
(2)典当与抵押的区别
3、典当的基本类型
(1)应急型典当
(2)投资型典当
(3)消费型典当
4、典当的构成要素
(1)典当财物应提交的材料
(2)质物评估
(3)当金的支付和当期的确定
(4)典当利息和费用
(5)质物保管
(6)回赎与死当
(7)当票挂失
4、典当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审当
第二步:验当
第三步:收当
第四步:赎当
5、典当的社会功能
典当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资金融通功能。这是典当最主要的、首要的社会功能,是典当的货币交易功能。
(2)当物保管功能。这是典当附加的、居于第二位的社会功能,是典当的商业服务功能。
(3)商品销售功能。这是典当次要的、居于第三位的社会功能。只要出现死当,典当的商品销售功能便会随着典当的资金融通功能的消失而充分发挥。
(二)典当业在中国的发展
(三)中国典当的主要业务种类
1、传统典当业务
2、房产典当业务
3、证券典当业务
二、租赁的基础知识与农村租赁
(一)现代租赁的产生与发展
(二)现代租赁的种类
(三)现代租赁的特点
1、现代租赁属于服务贸易,是融金融、贸易、服务为一体的知识和资金密集型边缘产业。
2、现代租赁是金融和贸易结合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市场才能健康地开展业务。一是资金市场,二是二手拍卖市场。
三、行政法制的原则
3、现代租赁将所有权分为三类:法律所有权、税收所有权和会计所有权。
4、现代租赁靠四个支柱的支撑才能健康地发展。
5、现代租赁的成长还要靠五大驱动因素。
6、现代租赁有六大经济促进作用:促进销售、促进投资、带动消费、资产管理、财务安排、盘活闲置资产。
(四)现代租赁的优势
1、双向逆市发展优势。
2、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3、提高政府投资效率。
4、非金融机构可以经营金融业务。
5、可以取得税收优惠。
6、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7、节省项目建设周期。
8、有利于技术改造。
9、融资费用低廉。
10、避免通货膨胀影响。
11、防范汇率、利率风险。
12、规避贸易壁垒。
(五)租赁在中国的发展
(六)农村租赁的兴起
第十章
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担保、再担保的含义与对象、方式与范围 ;(2)弄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与性质,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特征;
(3)把握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的新特点,中国农村信用担保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现状与特点;(2)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3)完善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信用担保的基本概念
(一)担保、再担保的含义与对象
1、担保、再担保的含义
担保是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以当事人的一定财产为基础,能够用于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保证合同的正常履行和保障债权实现的方法。担保具有如下三个性质:
其一,附属性
其二,选择性
其三,保障性
2、担保、再担保的对象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对象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和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各类中小企业。省级再担保对象为市(县)级担保机构。
(二)担保、再担保的方式与范围
1、担保方式
(1)保证
(2)抵押
(3)质押
(4)留置
(5)定金
2、再担保方式
再担保方式主要采用固定比例再担保、溢额再担保和联合再担保三种。
(1)固定比例再担保是由担保人和再担保人约定,对在一定担保责任限额内的业务,担保人将全部同类担保业务都按约定的同一比例向再担保人进行再担保,每项业务的担保费和发生的损失,也按双方约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和分摊。
(2)溢额再担保是由担保人将其超过预定限额的担保责任向再担保人进行再担保,或由担保人和再担保人共同对被担保人担保,由再担保人承担超过担保人预定限额的担保责任,对每一项业务的担保费和发生的损失也按双方承担的比例进行分配和分摊。
(3)联合再担保是指对于数额较大的或超过担保人规定担保能力较多的单项担保业务,经协商一致,可由省市担保机构共同与被担保人签订委托保证协议,共同与银行签订保证合同,双方按各自承担责任的比例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3、担保范围
(1)保证担保范围
(2)抵押担保范围
(3)质押担保范围
(4)留置担保范围
(三)担保合同的种类与内容
1、担保合同的种类
2、保证合同的内容
3、抵押合同的内容
4、质押合同的内容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概述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与性质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性质
3、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
4、担保机构的责任分担原则
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制度
6、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金制度
(二)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流程
三、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历程与模式
(一)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历程
1、探索起步阶段(从1992年起)
2、积极推动阶段(从1998年起)
3、规范试点阶段(从1999年起)
4、体系完善阶段(从2000年起)
(二)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典型模式比较
1、模式一:各级财政建立共同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
2、模式二:互助基金委托专业机构代理担保
3、模式三:分层次再担保
4、模式四:集投资和担保于一体
5、政府财政资金的补偿机制
四、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现状与特点
(一)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现状
(二)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的新特点
1、自1998年试点以来,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经历了试点探索、政策推进和依法实施三个阶段,已由初期的机构试点发展成为一个新兴行业
2、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发展
3、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增强、业务品种创新、专业团队行成、总体素质稳定提高
4、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五、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模式
1、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
2、韩国信用担保体系的运作
3、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
4、德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
(二)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特征
1、政府是担保机构的主要出资人
2、普遍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和规范担保机构的市场行为
3、各国政府都制定了扶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优惠政策
4、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5、有一套完善的分散和规避风险的机制
6、金融机构广泛参与
六、中国农村信用担保政策
(一)信用担保的作用
1、信用担保对于信息不对称的缓解作用。在信息成本很高的情况下,经济主体之间的双边交易将变得极其困难。当存在普遍意义上的制度缺陷,中间组织常常有助于弥补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缺陷。无论是第三者担保、多户联保还是担保公司,事实上都是这样的中间组织,它们在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发挥着降低信息成本、增进双方信任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起到在制度不足的环境中促进交易的作用。
2、信用担保的抵押代替作用。在发展中国家担保品变现的长时间和高成本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影响更大,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土地和房屋产权的不完整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几乎无可抵押物,因此面临更严重的信贷配给状况。作为一种担保替代,信用担保将不可抵押物的担保转变为正规机构的担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贷配给状况。
3、信用担保对于降低金融机构成本方面的作用。农村信用担保在降低金融机构成本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当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通过担保公司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信息收集、资信评估和项目评估工作由担保公司来进行,减少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收集成本;
(2)担保公司在调查、收集客户信息的同时已经收集了一系列银行所需要的资料和文本,签约的辅导阶段实际上是在担保公司,因此,金融机构通过担保公司的贷款签约成本可以降低;
(3)由于担保分散风险的作用,贷款事后的管理实际上体现的也是分担原则,中国担保公司在承担贷款的大部分风险,因此签约后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成本也是多数由担保公司承担。但是,由于担保公司与客户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担保公司的管理和风险成本相对低于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给融资主体时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成本。
实际上,信用担保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的存在使金融机构借助于它向下延伸了市场,尤其是服务于低端客户,就如农村信贷市场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同时增大金融服务领域,对金融机构产生中期乃至长期的影响。
(二)现有涉农信用担保机构的类型
1、政府直接操作型的信用担保机构
2、独立的担保基金
3、共同担保基金
(三)农村信用担保政策
1、中央有关信用担保的指导性文件
2、中国现有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类型
3、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类型及现状
(1)政府出资、政府运营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
(2)政府出资、参股或推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
(3)合作互助方式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
七、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1、担保机构构成不尽合理,政府出资型比例过大
2、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普遍偏小
3、缺乏后续资金和风险资金补偿机制
4、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5、缺少专业人才,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6、内部管理有待规范
7、担保品种单一,期限较短
8、担保机构运作存在不规范行为
9、制度分散,管理多头
10、法律制度建设落后
(二)完善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
1、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市场定位
2、合理界定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3、进一步完善担保机构的监管体系
4、建立担保资本金补偿机制
5、与银行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6、建立和完善市场参与主体的信用管理和监管体系
7、大力培育商业性担保机构
8、大力加强担保机构自身素质建设
第十一章
农村金融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农村金融政策的含义,农村金融政策的实施目标,信贷补贴政策的种类 ;(2)弄清农村金融政策的作用以及政策工具,部分国家的利率政策 ;(3)把握政府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农村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农村利率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农业信贷补贴政策;(2)农村利率政策。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农村金融政策概述
(一)农村金融政策的含义
所谓农村金融政策,主要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为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目标,针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包括政策目标、政策服务对象、政策实施主体、政策实施工具、政策实施效果等。
(二)农村金融政策的实施目标
1、利用金融产品,贯彻实施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2、弥补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弱质性
3、农村金融政策的功能在于修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缺陷
4、引导涉农服务资金流向
(三)农村金融政策的作用
与一般金融政策相比,农村金融政策的实施具备以下特有的作用:
1、执行政府经济政策
2、填补资本市场空缺
3、引导其他途径的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
4、帮助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农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5、救济因灾害而造成的损失
(四)农村金融政策工具
1、减免税收
2、资金直接投入
3、信贷补贴
4、信用担保
5、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五)政府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1、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良好的政策环境包括持续稳定的宏观经济,重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以及运作良好的整体金融市场。
首先,要通过审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减少宏观经济波动。其次,要改变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歧视性政策。
再次,需要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和监管框架。
最后,必须要优化、深化农村金融市场,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政府的适当干预
政府的适当干预是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通过目标贷款、信贷补贴、利率改革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援助等手段直接使用公共资金,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
对农村金融的干预应该始终以完善或促进市场运行为前提,政府不能代替市场发挥作用。只有以有效的方式解决商业性金融服务的市场失灵或减少贫困的情况下,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干预才是合理的,并且干预的预期收益必须大于干预的成本。
二、农业信贷补贴政策
(一)信贷补贴政策的种类
根据信贷补贴的目的不同,信贷补贴政策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支持农业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补贴政策
2、扶贫贴息贷款
扶贫贴息贷款是一种政策性贷款,是国家支持扶贫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所谓扶贫贴息贷款实际上就是通过信贷方式对贫困地区农民的一种扶持,目的是通过增强贫困地区农户信贷的可得性,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提高农户的收入。
(二)对于信贷政策的评价
三、农村利率政策
(一)农村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
农村金融市场中利率水平的决定,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需求状况:农村经济主体对融资额度与期限的需求情况与紧迫程度。
2、供给状况:在考虑成本、收益的前提下,各种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种类、便利程度。
3、市场竞争状况: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地方,容易形成均衡的利率水平。
4、市场分割状况:市场分割越严重,市场中的利率水平越偏离均衡值:在大部分的区域内,往往只存在一个正式的金融机构,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在借贷时不可能花费大量的交易成本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选择,各个市场分割严重。
5、市场风险结构:农业的弱质性、信息透明度较差、缺乏有效额抵押担保品、管理与监管成本很高等因素决定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上面临的风险较大。
6、政府管制状况: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水平,管制越多,利率扭曲越大。
以上的这些因素并非单独起作用,往往是综合在一起共同对农村金融市场产 39
生影响。根据这些因素在分析农村金融市场,会发现,其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偏离均衡水平的,而且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利差,会对农户的借贷行为和资金的流向产生影响。
(二)部分国家的利率政策
1、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低利率或负利率政策
2、部分国家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3、部分国家利率改革实践的启示
(三)中国的农村利率政策
1、国内农村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2、对国内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1)尽管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上实际贷款利率在不断提高,但由于资金、经营成本以及贷款损失较高,所以利润空间较小。
(2)利率的扭曲挤出了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
(3)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第十二章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美国政府的农业信贷机构,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 ;(2)弄清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法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构成;(3)把握美国农村今天体系的特征,法国合作金融制度的优点,德国农村信贷市场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美国的农村金融制度;(2)法国的农村金融制度;(3)德国的农村金融制度;(4)日本的农村金融制度;(5)印度的农村金融制度。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美国农村金融制度
(一)美国政府的农业信贷机构
1、农民家计局
2、农村电气化管理局
3、商品信贷公司
(二)美国的合作农业信贷系统
1、联保中间信贷银行和生产信贷协会
2、联保土地银行系统
3、合作银行系统
(三)私营金融机构
(四)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
1、风险管理局
2、私营保险公司
(五)美国农业金融体系的特征
(1)农村金融供给渠道多(2)新型的合作农业信贷系统(3)设立多种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4)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背景(5)以合理的组织制度作保障(6)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保证
二、法国农村金融制度
法国是西欧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世界上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法国农业金融政策是法国农业政策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农业金融自身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目前法国办理农村信贷业务的银行共有四家,即国家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这些银行都是官方的或受官方控制(半官方)的。1982年,其营业机构有11692个,组织的资金6923亿法郎,发放贷款5302亿法郎,分别约占全法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50%、20%和25%,是法国资金、信贷、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法国农村金融制度概况
(二)法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构成1、组织架构
2、管理制度
3、运行机制
(三)法国合作金融制度的优点
1、它只有一个总行和全国农业信贷联合会的总头来统管和协调农村金融业务,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
2、这种农业信贷银行上国营下民办相结合的制度,资金的筹集分散于基层,但资金运营管理权归总行,有利于发挥整体支农功能,有力地促进了法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3、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在省以下的地区银行和地方银行是互助合作性质的,农民向农业银行贷款须缴纳会费,每个会员缴纳会费是贷款额的1%——2%,由于其合作的性质,接近农民,了解农民,有利于更好地扶持农民,并提高贷款效益。
4、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经营性业务与政策性贷款业务是经营的,政策性贷款采取由财政补贴利差办法解决,它表明一套机构同样能承担起两种性质的农村金融业务,这样既大大精简了多元化、多层次重叠的行政管理机构,又大大节减了行政管理费用,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和银行的盈利水平,增加了财政收入。
(四)法国的农业保险
1、法国互助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
2、法国互助保险的框架
3、法国农业互助保险的经营策略
4、法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三、德国农村金融制度
(一)德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信贷资金的供给者
(二)德国农村信贷市场的特点
1、信用合作社是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农村信贷市场的信贷活动
3、实行扶持青年农民的特殊农村信贷政策
4、实行农村信贷利息补贴政策
5、土地所有权在农村企业信贷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日本农村金融制度
(一)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
1、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组织形式及运作方式
2、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风险防范制度
3、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成功运行的经验
(二)日本的农业政策金融
(三)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
第五篇:《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 金融体系概述
学时:第 1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 金融体系是金融运行的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是其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学习金融课程之初,分析金融运行之前,首先应该讨论金融体系。从而为第二、三篇分析金融运行奠定必要的金融体系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了解金融体系的涵义,功能,分析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金融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的制约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金融体系是由各构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要素组合构成不同的金融体系,各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每一要素功能的有效发挥都以相关要素的协调一致为前提.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体系及其功能
一、金融体系
二、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四、金融体系的功能
金融体系的构成
一、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二、金融资产与金融工具 :交易对象
三、金融机构:交易中介
四、金融市场:交易场所
五、金融制度:交易规则
第三节 金融体系的演变
一、金融创新的背景
二、金融创新的主要理论
三、金融创新的作用(双刃剑)
四、金融创新的种类
五、金融国际化趋势
思考题:、金融制度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作用有哪些?、直接融资有哪些 优、缺点?、金融体系 有哪些 基本 功能?、简述“ 约束引致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简述“ 规避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简述“ 交易费用创新假说: ” 的主要观点:、试述金融创新的种类、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章参考文献
1.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新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章 金融资产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 的学习,使学生 对 金融资产的种类及其创新 金融资产形态的演进、金融资产的特性 等总体上有所了解,使学生掌握各种 金融资产的种类、特性与功能等
教学重点: 货币资产;信用资产;权益资产;衍生工具种类、特性与功能等
教学难点: 衍生工具 的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资产概述
一、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的特性
三、金融资产的基本种类及 创新种类
第二节 货币资产
一、货币的三大基本职能
二、货币的种类
三、货币的计量
第三节 信用资产
一、信用与信用资产
二、商业票据
三、银行票据
四、贷款
五、债券
第四节 权益资产
一、股票的基本特性
二、股票的种类
第五节 金融衍生资产
一、金 融期货
二、金融期权
三、金融互换 思考题:、债 券主要有哪些类型?、与其它方式相比,商业票据融资有何特点?、简述股票的种类及各种股票的特征、简述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货币互换的基本类型、法博齐和莫迪利亚尼(1998)认为,金融资产具有哪些特殊性质?、简述金融资产的创新种类、货币逐步演变、形成了哪些种类?
本章参考文献
1.Amram M,Kulatilaka N.Real Options:Managing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2.叶永刚:《国际金融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曹凤岐、贾春新:《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松奇:《金融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三章 金融机构
学时: 4 ~ 5 周,共 4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金融机构的特征和金融机构的分类。使学生掌握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内在和外在根源,分析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表现,并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防范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难点:金融机构的功能和分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一、缺少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二、存在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
三、金融机构的收益及效应
• 金融机构的功能
一、金融机构的特殊功能
二、金融机构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
一、家管理性金融机构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
三、商业性金融机构
四、国际金融机构
复习思考题
• 金融机构体系有哪些模式?
•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 金融机构的出现如何减少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
• 论述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 金融机构有那些特殊职能
• 金融机构有那些基本职能
• 简述存款型金融机构
• 简述投资型金融机构 • 简述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 论述金融机构脆弱性产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第四章 金融市场
学时: 5 ~ 6 周,共 4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市场的组织,功能,结构和效率。使学生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关键是降低交易成本,市场发育程度,市场组织,市场结构,交易成本和信息是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组织结构
难点:金融市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
• 金融市场组织和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组织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结构 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 内市场、场外市场和影子市场
• 主 板市场和二板市场
• 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 其他金融市场
• 金融市场效率
一、市场效率的含义和分类
二、影响市场效率的因素
复习思考题
• 简述金融市场的分类
• 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 试述我国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
• 简述货币市场的种类
• 简述证券交易的四种方式
• 简述证券交易所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 什么叫二板市场,有何功能
• 如何发挥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金融制度
学时: 6 ~ 7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讨论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在维护金融体系的良性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
对货币制度汇率制度的介绍,让学生们加深对特殊金融制度的了解,明白二者的重要性;通过讨论金融管制与自由化,帮助学生们对金融管制的必要性与适度原则及金融深化方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作用、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
教学难点: 1、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汇率制度的演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制度及其特征
一、制度与次序
• 次序与经济活动
• 制度的构成
二、金融制度及其功能
• 金融制度的含义
• 现代金融制度的一般结构
• 金融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 货币制度定义
• 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 银本位制度
• 复本位制度
• 金本位制度
三、货币制度的稳定条件
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与汇率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
二、汇率制度
• 汇率制度的分类
• 汇率制度的演变
• 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的比较 第四节 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管制
二、金融自由化
• 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
• 金融自由化内容
• 金融自由化次序
思考题:、金融制度的功能是什么?、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稳定基础是什么?、如何评价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制度?、金融监管是金融抑制吗?、如何理解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系统资源配置的关系?
本章参考文献:、安妮克鲁埃格 《汇率决定论》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0 2、麦金农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国香港三联书社 1997 3、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4、陈野华 《西方货币金融学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 2001 5、黄达 《货币流通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 第六章 利率
学时: 8 ~ 9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讨论与货币时间价值相关的利息与利率概念,以及学习西方利率理论的演变,让学生们在掌握了基础概念之上西方利率理论的产生构成及其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1、利率和利息概念及计算、西方利率理论的演变
教学难点: 1、名义利落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
一、利息与利率的定义
• 利息
• 利率
二、利率的种类
• 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
•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第二节 利率理论
• 古典利率理论
• 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决定说
• 马歇尔的等待与资本收益说
• 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学说
• 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
• 可贷资金理论 • 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构成
• 债券的需求与供给曲线
• 债券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 供求分析
• 影响均衡利率变化的因素分析
•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 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 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
• 均衡利率的变化
• 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
• 弗里徳曼“三效应”学说
四、IS-LM 模型分析的利率理论
思考题:
• 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 简述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为什么说 IS-LM 分析的利率理论是一种一般均衡的利率理论?
• 利率变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率变动影响经济主要渠道有哪些?
•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
本章参考文献:
• 凯恩斯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 陈野华 《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 2001 • 戴国强 《货币银行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黄达 《货币银行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第七章 货币时间价值与现金流贴现分析
学时:第 9 ~ 10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货币时间价值是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现金流贴现分析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基本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在上一章:利率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表现和计量:终值与现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了解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复利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
教学难点: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内含报酬率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时间价值
一、复利与终值
在介绍单利和复利两种计息方法的基础上,阐述终值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其运用,阐述一定时间段内多次计息的实际利率并举例说明。
二、贴现与现值
介绍复利贴现方法,阐述现值公式并举例说明。
三、系列现金流的现值与终值
阐述系列现金流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公式。
四、年金的现值与终值
普通年金终值,即时年金终值,普通年金现值,即时年金现值,永续年金现值。
第二节 现金流贴现分析方法
一、净现值法
净现值的计算公式及实际应用。
二、内含报酬率法
举例说明作图法和试算法。
三、影响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因素
通货膨胀,所得税,汇率。
思考题:、如何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如何计算终值和实际利率?、何为贴现?如何计算现值?、如何计算普通年金的终值与现值?、即时年金与普通年金的区别何在?如何计算其现值和终值?、举例说明净现值法在金融投资决策中的运用。、在利用现金流贴现分析法进行金融决策时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本章参考文献
1.Joseph Stampfli and Victor Goodman 著,蔡超明译,《金融数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年。
2.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
3.威廉 F 夏普,《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4.叶中行,林建忠,《数理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决策理论》,科学出版社,2000 年。
第八章 货币需求
学时: 10 ~ 11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了解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重点: 1、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难点:、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一、货币需求的定义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收入状况
(二)信用发达程度
(三)经济体制
(四)市场利率
(五)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测量
一、规模变量
二、机会成本变量
三、其他变量 第三节 货币需求理论流派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二)现金余额数量说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二)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一)影响人们货币持有量的因素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三)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
思考题:、简述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简述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主要内容。、简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同。、比较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不同之处
本章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经济研究,2004(9)
第九章 货币供给
学时: 11 ~ 12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基本原理,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了解货币供给理论及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重点:、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及我国的货币层次内容。、商业银行货币 创造 的 原理。、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结合模型讨论影响货币供给的各种因素。、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容。、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难点:、商业银行货币 创造 的 原理。、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的推导。、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演变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
二、货币供给的演变
(一)金属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二)现代信用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一)西方国家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二)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第二节 货币创造
一、存款创造
(一)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二)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
(三)对简单存款乘数的修正
二、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方式
三、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概念及数学表达
(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第三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模型
二、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三、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四、伯尔格模型
五、布伦纳-梅尔泽的货币供给理论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理论依据
二、深层次探讨——通过乔顿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一)基础货币
(二)货币乘数
思考题:、基础货币的定义是什么?它对货币供给有什么影响?、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试推导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简要分析 乔顿模型中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简要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学时: 13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 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的基本含义、斜率特征、IS-LM 模型的经济均衡含义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货币供求均衡与一般经济均衡的含义。、利率变化对社会投资的影响。、IS 曲线、LM 曲线的基本含义及斜率特征。、利率变化对一国进出口规模的影响。
教学难点:、IS-LM 框架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运用。2、决定影响社会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政府财政支出挤出效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求与一般经济均衡-----IS-LM 模型
一、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 曲线
二、货币市场市场均衡-----LM 曲线
三、IS-LM 模型
(一)IS 和 LM 曲线的结合
(二)IS 和 LM 曲线的斜率
(三)IS 和 LM 曲线的移动
四、IS-LM 框架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第二节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分析
(一)短期均衡
(二)长期均衡
第三节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一、经济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二、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论
四、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五、新 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思考题: 为什么 IS 曲线向下倾斜 , 而 LM 曲线向上倾斜 ? 2 为什么政府支出会挤出私人支出 ? 3、简述总需求曲线短期内向下倾斜的原因。简述总供给曲线短期内向上倾斜的原因。简述利率的变动如何对一国进出口规模产生影响。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学时: 14 ~ 15 周,共 6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考核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内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知识点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含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及构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机理、作用评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性与区别
教学难点:、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投资支出渠道的主要内容。2、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利率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币值稳定
(二)经济增长
(三)充分就业
(四)国际收支平衡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主要标准
(二)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五)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再贴现政策
(三)公开市场操作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消费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二)间接信用控制
五、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
六、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二)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一、投资支出渠道
(一)利率对投资的效应
(二)托宾的 Q 理论
(三)信贷观点
(四)非对称信息效应
二、消费支出渠道
(一)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
(二)财富效应
(三)流动性效应
三、国际贸易渠道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一、概述
二、货币政策时滞
(一)货币政策传递的内部时滞
(二)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三、货币流通速度
四、微观主体预期
五、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 试分析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试分析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 试分析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有哪些?、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8 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9 货币政策效应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性与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11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利率变动对投资规模的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1.陈学斌,中央银行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经济研究,2004(9)4.程建胜,中国真的存在超额货币吗,金融研究,2004(6)
5.万光彩、刘莉,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江汉论坛,(2)2003 6.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学时:第 16 ~ 17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通货膨胀或紧缩是在货币政策失当、货币失衡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概念、成因、治理措施,并能与其他有关宏观经济运行的课程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教学重点: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治理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胀与通缩的定义与分歧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介绍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给出通货膨胀的完整定义。
二、通货紧缩的定义
在介绍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给出通货紧缩的特征性定义。
三、通胀与通缩的衡量指标 CPI,WPI,GNPdeflator 第二节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推动论,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对产出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对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收入控制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
第三节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一、通货紧缩的基本理论 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金融结构的通货紧缩理论,非货币金融的通货紧缩理论。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有效需求不足,技术进步,本币高估,供给结构不合理。
三、通货紧缩的影响
抑制消费投资,导致经济衰退;引发银行危机。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积极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思考题:、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有哪些?、什么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这方面的解释有何不同?、简述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你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有益、有害还是中性?、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各种理论对通货紧缩的发生是如何解释的?、现实中引发通货紧缩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理通货紧缩?
本章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年。3.钱小安,《通货紧缩论》,商务印书馆,2000 年。
4.柳永明,《通货紧缩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第十三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学时: 17 ~ 18 周,共 5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和掌握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们对金融风险管理在总体上有一个了解,并在次基础上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与以往金融危机相比较的新特点,金融危机扩散的途径以及金融危机防范和治理的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危机形成及特点
难点: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治理方法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一、风险及其种类
• 风险
• 风险的种类
二、金融风险的度量
• 价格风险的度量
• 信用风险的度量
三、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方法选择,实施
四、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回避,预防并控制,留存 •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一、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
二、金融机构运营中的外部风险
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信用风险
三、我国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极其防范
第三节 金融危机极其防范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
金融危机的定义和分类,金融危机理论概述,二、金 融危机的扩散
• 当代金融危机的基本特点
• 金融危机的扩散
三、金融 危机的防范与治理
• 提高本国金融素质
•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泡沫经济
• 选择适当的金融开放进程
• 防范与隔绝外来冲击
• 加强国际间的安全合作
复习思考题
• 融风险的概念及其种类
• 如何对金融风险进行度量?
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 A 公司的债券评级为 Aa1 级,B 公司的债券评级为 AA+ 级,比较它们的信用等级
• 为什么说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反馈过程?
• 远大公司今年准备投资 10 亿元的 A 股股票,可用什么方法来控制其面临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如果市场上有股票指数期货和个股期权,用它们回避风险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 简述货币危机理论,银行危机理论和外债危机理论
• 论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 当代金融危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概述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