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学基础》实践教学大纲上报大全
附件:《金融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金融学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为了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现代金融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利用所学的理论进行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根据课程要求,安排实训的内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训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特制定本教学大纲。
一、金融学基础实践的目的通过实践,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掌握金融知识,通过实训作业的完成,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阐述能力;
(2)掌握利用相关金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利用金融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组织讨论,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完成实践内容。目的是缩短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相应的专业技能。为将来顺利完成毕业实习,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二、金融学基础实践的要求
1.学生纪律要求
(1)严格按照实习内容和时间安排进行实习;
(2)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实习纪律;
(3)学生必须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验报告;
(4)校外实习要注意安全,并严格遵守纪律。
2.实践报告的要求
实践后要有实践报告,要求内容完整,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3.实践指导老师纪律要求
(1)实践指导老师通过指导实训,及时了解学生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2)严格考勤制度,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实践,学生迟到,早退,请假等按学院制度办理。
三、实践的具体办法
采用到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集中实训的方法。实践指导老师按实践性教学大纲具体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实践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互联网以及场所等相关教学辅助条件,供学生实训、操作。
实训采用边讲边练、当场指导的教学方法,由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实习内容的布置、专业知识的辅导,最后由实习老师对每位学生进行成绩的评定。
四、学时数
24学时
五、实践项目
项目
一、信用制度建设实训
(一)实践目的使学生了解信用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借贷行为中、在日常交易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失信行为,使经济主体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风险。制约我国信用秩序健康运行的原因很多。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制度是金融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实践方法
上网调查或深入银行、非银行金金融机构,针对企业信用状况、个人信用状况等展开调查,找出信用缺失的原因,经过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三)实践教学步骤
1.给学生提供案例资料,开展调研;
2.撰写实践报告;
3.讨论学生的分析结论和实践报告。
(四)课时分配:4学时
项目
二、金融市场业务实训
(一)实践目的通过实训,理解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各自的主体、构成方式及交易方式。
(二)实践方法
利用网上资料进行相互的比较,总结、分析各种市场的特点、注意事项等。
(三)实践教学步骤
1.给学生提供案例资料;
2.利用网络平台搜集资料;
3.分组进行讨论,总结。
(四)课时分配:8学时
项目
三、商业银行业务实训
(一)实践目的通过实训,了解商业银行的特点以及商业银行各种组织形式的各种优缺点,掌握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的运作情况。
(二)实践方法
1.网上调查商业银行的特点,比较各种组织形式的优缺点。
2.在网上选择一家商业银行,对其主要的业务运作情况进行分析,写出简单的报告。
(三)实践教学步骤
1.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
2.利用网络平台搜集资料;
3.分组进行讨论、总结。
(四)课时分配:8学时
项目
四、证券市场交易模拟实训
(一)实践目的通过证券的模拟交易,简单了解证券交易的形式;了解证券机构的主要业务。了解常见的证券行情软件。
(二)实践方法
1、网上调查相关证券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基本情况;
2、学生自己网上下载安装证券行情软件。
(三)实践教学步骤
1、打开相关证券机构网站;
2、模拟股票开户;
3、打开证券行情软件,进行简单的看盘;
4、实践总结。
(四)课时分配:4学时
编写:叶飞
2011年8月
第二篇:《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金融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掌握其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2.课程任务: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通过对货币形式发展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掌握货币如何通过其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2)了解信用的职能与作用,掌握信用的各种形式,了解利息的一般分类和决定利率的一般因素,通过学习利率调节经济的机制,能解释并掌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率政策的客观性和杠杆性;
3)掌握国际收支的含义及失衡的原因、影响和调节;外汇、汇率的定义及标价法;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
4)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压抑产生的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掌握金融中介的含义、性质和功能;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
6)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关知识;
7)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掌握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金融工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能,能够根据金融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影响金融市场变动的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8)了解金融风险的含义和风险转移策略以及金融监管的相关知识;
9)了解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含义和种类,掌握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理解货币供给均衡的实现及其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10)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主要业务,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目标,分析货币政策的特点与效应,理解并掌握货币政策的运用及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11)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类型及特点,掌握通货膨胀的产生与分配效应以及治理对策,能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的根源。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题与课时分配表
序号 课题内容 讲课 实践习题 小计货币 11 2利率 11 2汇率 11 2金融与经济 11 2金融中介原理 11 2商业银行 12 3非银行金融机构 11金融市场概述 11 2风险管理概述 11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12 3金融监管 11货币供给与需求 11 2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1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1 2合计 1413 27
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为:基础理论-金融风险转移―金融宏观调控。
本大纲分两部分,第1-8章按货币、信用、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顺序,依次学习有关金融学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原理、运行机制。第9-17章介绍证券价值评估、金融风险、货币供求均衡、通胀、货币政策、金融发展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货币信用与经济运行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金融学》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理论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又要有选择的吸收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理论成果和实际操作经验。
第一章货币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通过对货币形式发展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掌握货币如何通过其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第三节 货币制度
第四节 货币流通与货币计量
重 点:信用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作用
第二章利率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信用的职能与作用,掌握信用的各种形式,能根据信用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经济生活中的信用机制,了解利息的一般分类和决定利率高低的一般因素,通过学习利率调节经济的机制,能解释并掌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率政策的客观性和杠杆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用概述
第二节 利息与利率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重 点:利率的分类、利率的结构
第三章 汇率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国际收支的含义及失衡的原因、影响和调节;外汇、汇率的定义及标价法;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国际储备的含义及构成;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成因及影响。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收支
第二节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
第三节 国际储备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
重 点: 国际收支的含义 汇率的定义 汇率标价法
第四章 金融与经济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金融的基本概念;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压抑产生的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自由化及金融约束的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的含义与范畴
第二节金融与经济互动
第三节金融与经济增长
重 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压抑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第五章 金融中介原理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金融中介的含义、性质和功能;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金融中介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中介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金融中介的性质与功能
第三节 金融中介的历史演进
重 点: 金融中介的功能金融中介的主要类型
第六章 商业银行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与组织形式,掌握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资本金特点,处理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原则,并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及经营与管理的创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重 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
第七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证券经营机构的含义、类型及主要业务;保险经营机构的含义、类型及主要业务;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特征及主要业务及其他非银行机构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
第一节证券经营机构
第二节保险经营机构
第三节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四节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重 点: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含义及业务
第八章 金融市场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 了解金融市场的特征、分类和机构,掌握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金融工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效能,能够根据金融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解释与分析影响金融市场变动的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市场基础
第二节 货币市场
第三节 资本市场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
重 点: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货币市场及各子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及各子市场的运作与发展
第十二章 风险管理概述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风险的含义及特征;风险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风险的分类及含义;风险管理的含义及技术;风险管理的成本。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风险及其分类
第二节风险管理概述
第三节风险管理技术
重点:风险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金融风险转移策略的分类;套期保值策略的原理;风险转嫁策略的原理及利用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风险转移策略与远期类合约
第二节保险、期权类合约与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第三节组合投资与金融风险转移策略
重 点:套期保值策略的原理利用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
第十四章 金融监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掌握金融压抑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分析并掌握金融改革的必要性。理解我国金融改革的过程及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监管理论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第三节 金融监管内容
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重 点:金融压抑 金融发展
第十五章 货币供需与均衡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含义和种类,掌握关于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观点、理论;掌握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掌握货币失衡的理论模型;了解货币供求的基本原理,理解货币供给均衡的实现及其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供给
第三节货币均衡
重 点:货币需求原理、影响货币需求因素、影响货币供给因素
第十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主要业务。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目标,分析货币政策的特点与效应,理解并掌握货币政策的运用及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介目标
第五节 货币政策效应
重 点: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业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政策效应
第十七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类型及特点,掌握通货膨胀的产生与分配效应以及治理对策,能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的根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型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及治理
第四节 通货紧缩的含义及成因
第五节 通货紧缩的效应及治理
重 点: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效应
五、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图
六、教学大纲说明
(一)学习方法
1.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了解理论知识;
2.通过课后的习题联系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由于第九、第十、第十一章对大一学生难度过高,所以略提一下,不详细讲述。
(二)考核方式
1.本课程为考试课程;
2.强调上课过程中,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和期终考核情况评分。其中平时的课堂表现和期终考核分别占20%,80%。
(三)使用本教学大纲的注意事项
1.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授课时量和具体的课时分配进行适当调整,但由于教学任务的安排,建议不宜进行过多的调整。
2.应特别注意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教师侧重个别辅导,集中讲解。
(四)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1.《金融学》黄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版2000.12
2.《国际金融》钱荣堃主编南开大学版2002.4
3.《国际金融新编》 姜波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 2001.5
4.《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胡庆康主编复旦大学出版 2001.4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金融、证券、投资类)
2.金融研究;
3.金融理论与实践;
4.国际金融;
5.国际金融研究;
第三篇:《农村金融学》教学大纲
《农村金融学》教学大纲
前言.........................................................................................................1 第一章
农村金融理论基础....................................................................2 第二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3 第三章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4 第四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6 第五章
小额贷款公司..........................................................................10 第六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12 第七章
农村小额信贷..........................................................................15 第八章
农业保险..................................................................................23 第九章
农村典当与租赁......................................................................29 第十章
农村信贷担保体系..................................................................31 第十一章
农村金融政策......................................................................37 第十二章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增产、农村要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投入的增加,而信贷投入是农业投入的主渠道。这样,农村信贷投入成为“三农”发展的“咽喉”,农村金融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课程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发展成型的。课程重点研究和介绍了农村金融理论基础、农村金融体系及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等知识点。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介绍上述理论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以投资学的基本原理认识、分析和把握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农村金融学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何广文、李树生等编著的《农村金融学》一书的主要内容,参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并结合网络教育的特点而编写的,进一步明确了本课程学习的总体安排、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以方便学生学习和考试。
第一章
农村金融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农村金融的含义与特点,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2)弄清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旧范式 ;(3)把握农村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各种农村金融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1)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2)农村金融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农村金融概述
(一)农村金融的含义与特点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它是以资金为实体、信用为手段、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农村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
1、涉及面广
2、风险较高
3、政策性强
4、管理较难
(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1、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决定农村金融活动的规模与发展程度;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农村金融活动方式与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的变革;农业与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金融效益的提高。
2、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运行中的能动媒介,通过融通农村货币资金,优化配置农村社会资源;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神经中枢,通过 稳定农村货币流通,保证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信息网络,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可以推动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与完善。
二、金融发展理论与农村金融理论
(一)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1.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 2.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3.金融约束理论
(二)农村金融理论 1.农业信贷补贴论 2.农村金融市场论 3.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4.金融创新理论 5.第二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与特征;(2)把握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演变历程;(3)弄清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与特征;(2)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及其构成
从构建有利于包括所有中低收入群体在内的所有金融需求者都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角度而言,需要构建一个普惠金融体系,这样的金融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竞争的基础上也能为农户和微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二层次,保障竞争良性运转的制度基础。第三层次,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恰当发挥政府的作用。
(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1.农业政策性金融 2.农村合作金融
3.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支持和服务“三农”的需要 1.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服务专业化发展的步调不一致。2.农产品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对称。
3.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与农村金融工具的单一性不相适应。4.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匹配。
(二)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差,缺乏持续经营能力
(三)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 1.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出。
2.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是农业剩余净流出的主渠道。
3.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开始从县域经济实施战略性撤退。
(四)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
(五)农村金融组织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完善
(六)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
(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1.农村金融秩序混乱。2.行政干预严重。
3.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不够。
(八)非正规金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
(九)农村金融立法滞后
第三章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目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的格局;(2)把握中国农业银行改革所经历的5个阶段以及农村信用社改革所经历的7个阶段;(3)弄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改革历程以及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农业银行;(2)农村信用社;(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农村金融体系概述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确立政策金融的主体地位,通过宏观调控和优惠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渗透与扩张,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发展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通过价值规律作用,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比较利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步伐;协调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的动作,在中央银行统一领导下,实现金融运作的良性循环和持久发展。
(二)目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的格局
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农村金融部分、其他有关农业投资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农业信贷部分等。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全部农村金融活动中的绝对主体,并呈三足鼎立之势。
(三)对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评价:正效应
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区别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能够完善各家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能够调动各种经济实体的力量,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能够优惠支持重点地区、产业、行业、部门、项目,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中国农业银行
(一)中国农业银行的主要职责
中国农业银行是以经营农村商业性信贷业务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国家只凭借对资产的所有权取得红利,其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中国农业银行除在农村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外,还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并相应开展了各种城市 5
金融业务。其主要职责有:
组织农村资金,办理各项农村存款;支持农村商品生产,受理各项贷款; 办理转帐结算;提供有关情报、咨询服务; 办理农村信托、租赁业务; 管理国有农场、供销社的流动资金,监管工资基金;办理外汇业务;办理国际金融组织的农业信贷和中间业务;发行金融债券,代理股票、债券发行及转让业务;办理国家、人民银行委托业务。
(二)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三、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一般按乡、镇设立,信用社之间、信用社与各银行之间可以发生横向的业务联系,一般的县建有县联社。
从规范的合作金融标准来看,农村信用合作社应由农村居民自愿入股,其财产属于入股社员集体所有。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应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信用社的盈余除按股金分红外,其余转为公共积累,充实信贷基金,由信用社支配使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性质不清、地位不明等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称为合作社,但它们仍主要按国有银行同样的规定进行管理。
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所谓政策性金融业务是与商业银行的一般性业务相对而言,主要是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平衡和国家经济政策贯彻的须要,对农业发放低息贷款。
第四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国银监会新政出台的背景与意义,新政的适用范围和原则以及新政的主要内容;(2)弄清村镇银行的界定和性质;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贷款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3)把握村镇银行的股权设
置和股东资格以及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1)村镇银行;(2)贷款公司。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放宽
(一)中国银监会新政出台的背景与意义
1、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较少,覆盖程度较低,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农村信贷资金供应与新农村建设形势不适应,除农村信用社外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过少。
2、中国银监会新政出台的背景
3、中国银监会新政出台的意义:新政的出台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重大突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必将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金融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必将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中国银监会新政的适用范围和原则
(三)中国银监会新政的主要内容 1.中国银监会市场准入政策的内容 2.中国银监会市场准入政策的创新点 3.市场准入资本要求
二、村镇银行
(一)村镇银行的界定及性质
1、村镇银行的界定: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截止2007年年底,中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9家。
2、村镇银行的性质: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 7
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村镇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村镇银行是按照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设立的,是农村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业务品种较为丰富。村镇银行是不同于小额信贷组织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二)村镇银行的设立要求
1.村镇银行的名称:村镇银行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指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
2.设立村镇银行的条件 3.设立村镇银行的步骤及要求
(三)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和股东资格
1.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要求: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股本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前报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审批。村镇银行股东不得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
2.村镇银行的股东资格
(四)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
1.村镇银行可只设立董事会,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能;也可不设董事会,由执行董事行使董事会相关职责。
2.村镇银行设行长1名,根据需要设副行长1至3名。
3.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村镇银行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4、村镇银行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委员会,提高决策管理水平。
三、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一)农村资金互助的概念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界定,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
1.银监会新政下新产生的独立存在的农村资金互助社。2.新政下在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础上组建的资金互助社。3.新政下在农户原自发组建的基础上重建的资金互助社。
(三)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基本规则
1、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当具备的条件及流程
2、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员和股权管理
3、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组织机构
4、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经营管理
5、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督管理
6、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四、贷款公司
(一)贷款公司的含义
在中国银监会的《意见》和《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中,贷款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贷款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
(三)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贷款公司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1、对资本充足率大于8%,且不良贷款率在5%以下的,可适当减少检查频率,支持其稳健发展。
2、对资本充足率低于8%、大于4%,或不良贷款率在5%以上的,要加大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力度,并督促其限期补充资本、改善资产质量。
3、对资本充足率降至4%以下,或不良贷款率高于15%的,适时采取责令其调整其高级管理人员、停办所有业务、限期重组等措施。
4、对限期内不能实现有效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2%以下的,应责令投资人适时接管或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予以撤销。
第五章
小额贷款公司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小额贷款公司如何界定,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2)弄清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以及对其监督管理;(3)把握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1)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2)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创新;(3)小额贷款公司新的制度设计。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产生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界定
小额贷款公司,是经过政府批准后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并颁发营业执照的,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开展金融机构的某些业务。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特征
就“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机制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1、资金来源渠道的确定性和有限性。
2、贷款利率安排上的灵活性。
3、业务拓展地域范围上的灵活性。
4、服务对象的弱势群体性与贷款额度的微小性。
5、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方式灵活多样。
6、小额贷款公司多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共性
1、小额贷款公司持试点县(市)政府给予经营贷款的许可文件,就可到工商局注册,领取营业执照。许可方式有两种:一是采取招标文件许可,二是直接对选定的投资者进行许可。
2、对设立小额贷款公司采取了最低资本金额的限制。
3、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及股东人数进行了限制。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创新
(一)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
1、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农村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
2、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之路的创新
3、对传统非政府小额信贷的创新
4、对正规金融制度的创新
(二)小额贷款公司制度设计的争议性
1、市场准入制度方面
2、防范发展中的风险方面
3、发展中面临资金来源短缺的问题
4、相关的配套政策方面
5、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6、现代客户关系管理理念方面
四、小额贷款公司新的制度设计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社会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
(四)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运用
小额贷款公司在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
(五)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
(六)小额贷款公司的终止
第六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非正规金融概念,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形式;(2)弄清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非正规金融的风险性;(3)把握中国非正规金融产生的背景,非正规金融的政策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1)非正规金融的形式;(2)非正规金融政策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非正规金融概论
(一)非正规金融概念界定
非正规金融,就是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政府管理下的资金活动。具体来说,非正规金融一般具备一下几方面特征:(1)从交易活动的主体来看,交易的对手基本上是从正规金融部门得不到融资安排的经济行为人。(2)交易对象不是被正规金融所认可的非标准化合同性的金融工具。(3)正规的金融中介具有规范的机构和固定的经营场所,而非正规金融一般不具备这些特征。(4)非正规金融一般处于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之外。
(二)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
中国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1、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的金融需求而催生了非正规金融。
2、金融监管不到位而滋生了非正规金融。
3、监管过度,正规金融安排逃避监管而滋生了非正规金融。
4、正规金融的供给方定价太高、交易成本太高、交易的条件苛刻,人们人
们在原有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潜在收益,非正规金融制度就是源于人们为追求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创新,是诱致性制度创新的产物。
作为一种具有长期存在特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民间非正规放款者之所以具有广阔的生存土壤,在于它在以下方面比正规放款者更有优势:
1、客户信息更充分,更了解客户。
2、可以接受一些正规放款者无法接受的非货币性的贷款抵押。
3、往往对一个固定的客户群体放贷,而且向其成员重复放贷。
4、交易的互联性使信贷交易更容易建立,非正规放贷者与借贷者之间的信贷交易,往往可能是它们在土地、劳动或产出市场上的交易的关联交易,信贷交易的条件取决于在其他市场上的交易条件,信贷风险较小。
(三)中国非正规金融产生的背景
一是从需求角度而言,正规金融的行为偏好、政策倾向与经济转轨、改革进程中资金资金需求的变化不相适应;二是从供给角度来看,日益充沛的民间资金供给成为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催化剂。
(四)非正规金融的风险性
非正规金融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低,因此,一般风险较高。
1、由于非正规金融行为,大多是一种关系型的借贷方式,还款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得到硬化,信用、社会资本只是一个软约束指标,当债务人预计到其违约收益远远高于其社会信用丧失的成本时,道德风险就会产生。
2、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非正规金融活动由于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因为面临一定的法律和政策风险。
3、非正规金融部门可能同正规金融部门争夺金融资源,对正规金融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产生利益冲突。
4、非正规金融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具有非正式、不规范、高风险等特征,很难承担大规模集聚资金的功能。随着非正规金融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血缘、地缘关系不断被突破,风险不断累积,大大降低了非正规金融的效率。并且,金融风险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五)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客观性
(六)非正规金融的分布
(七)非正规金融的作用
1、非正规金融对中国农村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亲和力,其存在和适度发展有利于弥补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
2、非正规金融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
3、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属民间自发性制度创新。
二、非正规金融的形式
(一)民间集资
1、以资代劳,即规定一个劳动力必须带一定数额的资金才能进厂,一定时期后企业还本付息。
2、招股集资
3、联营集资
4、风险抵押金
5、行政性集资
(二)私人借贷
私人借贷有三种形式:友情借贷(白色借贷,无利息)、灰色借贷(中等利率水平借贷)和黑色借贷(利率较高)
(三)合会
(四)私人钱庄
私人钱庄分为两类:其一,主要涉及从事外汇买卖业务的私人钱庄或者窝点的运作;其二,涉及“非法集资”或“发放高利贷”。
(五)非银监会推动的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1、非正规农村资金互助类型
(1)农户自发组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
(2)地方政府推动的资金互助社
(3)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推动的扶贫意境下的资金互助组织
2、民间自发组建的资金互助运作要素
(六)农村合作基金会
中国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1、萌发阶段
2、改革试验阶段
3、高速扩张阶段
4、整顿发展阶段
5、清理关闭阶段
三、非正规金融政策选择
(一)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制度建设,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逐步实现规范化。
(二)通过加强对“标会”、“抬会”等有组织的监管来引导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
(三)发展和完善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和服务,替代部分农村非正规金融。
(四)通过吸收国外资金和经验来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
四、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农村小额信贷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小额信贷的概念,小额信贷成功的基本要素,小额信贷的绩效评价指标。(2)弄清小额信贷的产生以及小额信贷的特征,小额信贷的运作程序,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历程。(3)把握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监管的做法,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阶段性。
教学重点、难点:(1)小额信贷的运作机制及其成功的基本要素;(2)小额信贷的绩效评价体系及机构的可持续性。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小额信贷概述
(一)小额信贷的概念
小额信贷是指通过融资中介,按照组织化、制度化、商业化经营原则,为
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小额、短期、连续、简便的信贷服务。
(二)小额信贷的产生
小额信贷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与经济背景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低收入者具有独特的信贷需求
2、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的失败
(三)小额信贷在全球的发展
根据小额信贷先行项目走过的路程来看,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强调以为穷人提供贷款资金和穷人偿还能力为中心目标的阶段;
2、在实现第一阶段目标的同时,收取必要的利息以弥补借款成本的阶段;
3、小额信贷机构吸引商业渠道资金达到进入持续性,进而逐渐实现正规化的阶段。
(四)小额信贷的特征
小额信贷的重要特征和核心原则是通过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来确保较高的资金入户率、项目成功率和还贷率。此外,小额信贷通常还具有短期、分期还款、不需要抵押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市场利率水平、贷款成员的自我组织等特征。
具体特征包括:
1、以小起步、滚动发展
2、整借零还得短期贷款
3、公开所有的贷款业务活动
4、有偿使用
5、贷款人定时定额持续储蓄
6、小组联保
7、瞄准中低收入群体
8、定期召开中心会议
9、自我选择创收活动
(五)小额信贷的提供者
小额信贷的提供者,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所有正规金融机构以外,还包括以下几种:
1、NGOs
2、以成员为基础的合作组织
3、非正规金融组织
(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象
农户是指具有农业户口,主要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的具体额度,由信用社县(市)联社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状况、农户生产经营收入、信用社资金状况等具体确定,报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核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
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条件: 居住在信用社的营业区域之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资信良好;从事土地耕作或者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具备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农户信用评定制度
4、农户贷款证
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户的信用评定等级,核定相应等级的信用贷款限额,发放贷款证(卡),贷款证(卡)以农户为单位发放,一户一证,农户不得将贷款证(卡)出租出借或转让。持有贷款证(卡)的农户可以凭贷款证(卡)及有效身份证件,到信用社营业网点直接办理限额内的贷款。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也可以到持贷款证(卡)的农户家中发放贷款。
5、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 :信用社应以户为单位设立持贷款证(卡)农户登记台账。贷款证(卡)上记载的贷款发放情况应与信用社的登记台账一致。信用社应对信贷人员发放、管理和收回小额信用贷款的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贷款发放户数、发放量和回收率等指标制定相应奖惩措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期限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确定,小额生产费用贷款一般不超过一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可以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17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结息方式与其他贷款相同。
6、农户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
(1)理论假设前提的差异
第一,需求认识上的差异
第二,信用与风险认识上的差异:小额信贷理论对农户信用与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三点:首先,农户社区的信用维护机制有效;其次,农户还款具有双重保证;最后,农户与小额信贷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较轻。因此,农户违约的机会较小。而商业银行的借款者恶意逃废债的概率较高,借款者与银行之间存在着程度很深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每笔贷款都具有不可预测的信用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求借款者提供担保或者抵押品。
(2)制度设计的差异
其一,目标群体的差异。农户小额贷款以有一定经济活动能力的中低收入农户为贷款对象,是自然人贷款;商业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则遵循“择优”原则,以有良好业绩和偿债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为首选目标,其中企业法人贷款占主要份额。
其二,贷款保障条件和操作程序的差异。贷款保障条件的差异:小额信贷是一种没有担保抵押的贷款方式,贷款完全取决于农户信用,通常采取小组连带方式或强制性储蓄来代替担保抵押。商业银行的贷款保障条件比小额信贷充足,有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贷款操作程序的差异:小额信贷的贷款程序较简单,无须提交各种书面材料。商业银行贷款程序是其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步骤主要是:贷款申请——贷款调查——信用评估——贷款审查——贷款谈判——贷后检查——贷款收回。
其三,贷款额度、周期和还款方式的差异。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远小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小额信贷采取持续性滚动式放贷以鼓励还款。商业银行信贷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贷款额度,但从总体上看,贷款额度远大于小额信贷额度。小额信贷的贷款周期可分为固定周期和灵活周期两类,还款频率也可从总体上分为固定还款和灵活还款两类,而商业银行贷款一般在到期时一次还清。
其四,利率的差异。我国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可以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利率的确定比较简单,实行“一视 18
同仁”的利率政策;而商业银行信贷利率则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央行的货币政策、贷款对象和贷款期限等因素,是灵活的、市场化的、有差别的利率,利率水平与受信者的信用等级状况挂钩。
(3)风险防范手段的差异
(4)业绩评价的差异:农户小额信贷包括两个基本要义,一是针对贫困,为传统金融不能覆盖的广大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户提供资金;二是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使小额信贷机构在财务上达到独立,这也是小额信贷项目追求的两个基本战略目标,因此,对小额信贷业绩的评价也是将以上两个因素综合起来考察。而商业银行信贷的最终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围绕其盈利性和综合盈利能力来展开的。
二、小额信贷的运作机制及其成功的基本要素
(一)运作机制之一:小组联保
小组联保也称为小组贷款,即由贷款者组员组成一个小组,向小组发放贷款,小组中的成员要对其他成员的违约承担一定的担保责任。这是一种对抵押的替代形式。
(二)运作机制之二:“检验性贷款”和后续放款承诺
(三)小额信贷运作的主要创新
1、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
2、简化贷款申请程序和形式
3、贷款和还款方式
4、储蓄服务
(四)小额信贷成功的基本要素
1、在微观层次上,要构建能够在竞争的基础上为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型企业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体系。
2、就中观层次而言,要构建保障小额信贷机构竞争性运转的制度基础。
3、从宏观层次角度分析,要有健全的小额信贷法律框架、规章制度,既包括相对宽松的小额信贷市场准入制度安排,也包括政府对小额信贷实施非审慎监管的制度框架。
小额信贷的全面成功,还必须在体制和组织基础之上植入不同于纯粹的商业 19
金融市场的业务运作机制。在此,大致归纳为八个方面。
第一,建立一种客户主动还款的激励机制。
第二,设计一种有利于减轻客户还款压力的机制。
第三,小额、短期、分期多次偿还的高时间成本,自动淘汰了非中低收入群体和大中型企业客户群体,保证其基本客户群体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型企业。
第四,创造一种有利于接近客户、有利于信息对称的业务拓展机制。
第五,参与式,是小额信贷业务拓展的重要支点。
第六,采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运作原则,实行商业利率,使为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型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在财务上可持续。
第七,吸收民间互助组织和合作组织的特点,外在化操作成本,利用社会压力替代抵押担保。
第八,促进小额信贷信用文化建设。
三、小额信贷的运作程序及其监管
(一)小额信贷的运作程序
1、确定目标客户
目标客户最基本的特征是收入较低、有生产经营能力且得不到所需的金融服务。
(1)以低收入者为目标群体。
(2)以中低收入阶层为目标群体。
(3)按性别特征还可分为三类:不以妇女为目标群体,以妇女为主要目标群体,以及不以性别特征界定目标群体。
2、抵押担保方式
(1)小组联保
(2)直接担保或小组联保和直接担保相结合。
(3)其他形式的担保贷款
(4)逐步增加贷款额
3、申请和借贷程序
4、还款方式
5、利率水平
6、存款服务
7、中心会议
8、组织机构
(二)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监管的做法
1、小额信贷机构监管归属权的确立
2、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审慎监管
(1)注册资金
(2)资本充足率
(3)资产分类及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
(4)风险集中度
(5)内部人借贷
(6)备付金和流动性要求
3、对小额信贷机构的非审慎限制
(1)信贷业务准入
(2)客户保护
(3)防止欺诈和金融犯罪,特别是反洗钱
(4)设立利率上限
(5)税务和会计处理
四、小额信贷的绩效评价体系及机构的可持续性
(一)小额信贷的绩效评价指标
1、贷款资产质量
(1)贷款偿还率指标
(2)贷款资产质量指标
(3)贷款损失指标
2、生产率和效率指标
3、财务可持续性
(1)财务差率
(2)自足指标的两个层次
4、收益指标
(1)资产收益指标
(2)商业收益指标
(3)财产收益指标
5、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状况
(1)杠杆率
(2)资本充足标准
6、规模、扩展范围的深度指标
(二)小额信贷运营机构的可持续性
1、可持续的概念
狭义的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的概念是指机构本身提供的信贷服务所产生的收入能覆盖其运营操作和资金成本,以保证其收入大于支出。广义上的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可分为管理上的可持续性、技术上的可持续性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等。
2、影响机构可持续性的因素和衡量指标
(1)机构自负盈亏率
(2)补贴依赖指数
(3)可持续性机构的利率
五、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
(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产生
在我国,农户和微小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
1、作为政策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根本不与农户和微小型企业直接发生信贷关系。
2、亚洲金融危机后,国有大商业银行出于化解不良资产、提高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实施国际标准、准备在境内外上市等的考虑,一是大量收缩了在县域范围内的分支机构。二是上收了信贷决策权。
3、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户和微小型企业主要的正规金融形式的信贷供给者,在较多传统农区和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甚至是唯一的正规信贷供给者。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三)农村信用社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
1、贷款对象、用途和期限
2、授信管理
3、贷款管理
4、风险控制
5、激励与约束
六、银行业机构的农村小额贷款
(一)农村小额贷款的概念及其业务发展的意义
(二)农村小额贷款的相关政策
1、放宽小额贷款对象
2、拓展小额贷款用途
3、提供小额贷款额度
4、合理确定小额贷款期限
5、科学确定小额贷款利率
6、简化小额贷款手续
7、强化动态授信管理
8、改进小额贷款服务方式
9、完善小额贷款激励约束机制
10、培育农村信用文化
(三)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监督
1、加强组织领导
2、加强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
3、加强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监督
第八章
农业保险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风险的定义、属性与分类,农业保险的分类,农业保险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2)弄清农业保险的主要种类,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3)把握国外农业保险的丰富经验,中国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1)农业保险及其主要类型;(2)国外农业保险及其经验借鉴。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保险的基本原理
(一)风险的定义、属性与分类
1、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指某种随机事件发生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
2、风险的属性
(1)风险的客观性
(2)风险的不确定性
(3)风险的可测性
3、风险的分类
(1)按风险损失的对象来分,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2)按风险的性质来分,有纯粹风险和道德风险
(3)风险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
(4)按风险涉及的范围,可分为特定风险和基本风险
(二)风险管理与可保风险
1、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人类技术手段对各种导致人们利益损失的风险事件和对象施以防范、控制以致消除的全部过程。风险管理的宗旨就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分散、转移、消除风险,保障人们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风险管理的步骤:
(1)风险识别:指根据各种科学方法认识并区别风险。
(2)风险评估:指根据各种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测定某一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害程度。
(3)风险的控制,这一阶段又包括以下五个措施:风险回避、风险的预防与抑制、风险自担、风险的集合、风险的转移。
(4)检查和评估。
2、可保风险
可保风险是指可被保险公司接受的风险,或可以向保险公司转嫁的风险。可保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即危险。并非任何危险均可向保险公司转嫁。保险公司承保是有条件的。
可保风险有四个基本条件:
(1)风险必须是偶然的(2)风险必须是意外的(3)风险是非投机行为风险
(4)使大量标的均会遭受损失并有重大损失可能性的风险才具有可保性。
(三)保险概述
1、关于保险的学说
(1)损失说
(2)非损失说
(3)二元说
2、保险的定义
3、保险的原则
4、保险的只能
5、保险的种类
二、农业保险及其主要类型
(一)农业风险的分类
1、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于来自自然界的某些突发事件给经济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自然界一些突出因素给农业带来的风险,就其特点而言,主要表现为:
(1)自然风险的破坏性。
(2)自然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3)自然风险的地域性
(4)自然风险的内部差异性
(5)自然风险的季节性
(6)自然风险的多重性
三、行政监督的作用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实际运转过程中,由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或偶然性因素出现,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
农业的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市场风险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关系的相互影响、相互调节来决定整个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
(2)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受自然因素的限制。
(3)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4)农业的经营单位规模较小,在一般农产品市场上很难形成垄断价格,加上农民获得信息的不充分,致使农业的市场风险大。
(二)农业保险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1、农业保险的定义
农业保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保险仅指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广义农业保险则指从事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的劳动力及其家属的人身保险和财产的保险。一般认为农业保险是指狭义,广义的涵盖在农村保险范围内。
农业保险就是农业生产者以支付小额保险费为代价把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和初加工过程中遭受的自然灾害或以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的一种制度安排。
实质是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保险。具有管理风险、收入转移等功能。
属于财产保险的业务范畴。农业保险的涵义是动态的。
2、农业保险的难点
(1)保险金额难于确定
(2)保险费率难于厘定
(3)损失难于评估
(4)理赔工作难度大
3、农业保险的特点
(1)农业保险涉及的范围大
(2)农业保险受多重风险制约(3)保险经营投入大、赔付率高(4)农业保险展业难度大
基于农业保险的上述特点和难点,一般商业保险机构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所以国家不得不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来直接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4、农业保险的作用
(1)有利于灾后迅速恢复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2)有利于提高农业防灾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3)鼓励农业生产,增加科技、资金等要素投入,促使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4)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安定农民生活。
5、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农业保险有利于转移农业风险,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 农业保险可以稳定国家的财政收支,促进信贷资金的流转;农业保险有利于加强农业风险的管理,减少灾害损失。
(三)农业保险的主要种类
农业生产种类繁多,加之承保责任范围的差异,致使农业保险险种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保险家族。根据生产对象来划分,农业保险可以主要划分为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两大类。
1、种植业保险
它是指以植物生产为保险标的,以生产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某些危险为承保责任的一类保险业务的统称。它又分为农作物保险和林木保险。
2、养殖业保险
它是指以各种处于养殖过程中的动物为保险标的、以养殖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某些危险为承保责任的保险。它一般可分为牲畜保险、家禽保险、水产养殖保险以及其他养殖保险等类别。
(四)农业保险的基本内容
1、农业保险的承保方式
为控制保险风险,农业保险通常采取成数承保方式,即保险机构在承保时,对投保人的投保不予足额承保,而是承保一定的比例,以此达到督促被保险人加 27
强风险管理,减少零星索赔的目的,并使道德风险得到适当的控制。
2、农业保险的保险责任
在农业保险的承保责任方面,一般有如下三种确定方式:
(1)单一责任保险 是指保险人仅对某一种危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的保险;
(2)混合责任保险 又称为综合责任保险,它承保的危险责任不是一种而是多种;
(3)一切险
是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都提供保障的保险形式。在具体的保险经营实践中,农业保险的承保人较少采用这种责任承担方式。
3、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
农业保险在保险金额方面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普遍采取低保额制,以利于承保人控制危险并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具体的,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的确定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成本为基础制定保险金额;二是以产量为基础确定保险金额。
4、农业保险的保险费率
在费率方面,农业保险除考虑承保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大小外,还要考虑到保险金额和投保人的交费承受能力,一般采取低费率。因此,农业保险通常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甚至直接的财政补贴。
三、国外农业保险及其经验借鉴
发展模式: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成立农作物保险公司,委托商业公司运作,提供20-25%费用补贴,2000年补贴为保费53%,6.6美元/英亩,农作物巨灾实行强制保险政府补贴); 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以加拿大、希腊、前苏联为代表,加拿大成立了覆盖各省的农作物保险公司,直接经营,费用补贴政府负担,政府对保费的补贴比例50%)。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的发展模式(以日本为代表,采取区域性”三级”农业共济体制,市町村、都道府县、全国农业保险协会,政府对主要农畜产品采取强制保险,政府承担费用补贴,损失的50-70%,特大损失政府80-100%)。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以菲律宾为代表,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成立又政府控股的农作物保险公司及分支机 28
构,政府承担费用补贴的75%,政府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支持,实现保险与贷款的结合)。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政府提供补贴、再保险、巨灾补偿、低利率贷款,商业保险公司具体经营)。严格限定承保条件的商业性经营的发展模式(以智利为代表,政府不进行补贴,商业经营对承保条件有严格限制,确定免赔比例30%)。
第九章
农村典当与租赁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典当的含义与特点,现代租赁的产生与发展 ;(2)弄清中国典当的主要业务种类,现代租赁的种类以及现代租赁的特点 ;(3)把握现代租赁的优势所在,以及租赁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典当的主要业务种类;(2)农村租赁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典当的基本知识与农村典当
(一)典当的基本知识
1、典当的含义与特点
(1)典当的含义: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
(2)典当的特点
2、典当与银行贷款和抵押的区别
(1)典当借款与银行贷款的区别
(2)典当与抵押的区别
3、典当的基本类型
(1)应急型典当
(2)投资型典当
(3)消费型典当
4、典当的构成要素
(1)典当财物应提交的材料
(2)质物评估
(3)当金的支付和当期的确定
(4)典当利息和费用
(5)质物保管
(6)回赎与死当
(7)当票挂失
4、典当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审当
第二步:验当
第三步:收当
第四步:赎当
5、典当的社会功能
典当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资金融通功能。这是典当最主要的、首要的社会功能,是典当的货币交易功能。
(2)当物保管功能。这是典当附加的、居于第二位的社会功能,是典当的商业服务功能。
(3)商品销售功能。这是典当次要的、居于第三位的社会功能。只要出现死当,典当的商品销售功能便会随着典当的资金融通功能的消失而充分发挥。
(二)典当业在中国的发展
(三)中国典当的主要业务种类
1、传统典当业务
2、房产典当业务
3、证券典当业务
二、租赁的基础知识与农村租赁
(一)现代租赁的产生与发展
(二)现代租赁的种类
(三)现代租赁的特点
1、现代租赁属于服务贸易,是融金融、贸易、服务为一体的知识和资金密集型边缘产业。
2、现代租赁是金融和贸易结合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市场才能健康地开展业务。一是资金市场,二是二手拍卖市场。
三、行政法制的原则
3、现代租赁将所有权分为三类:法律所有权、税收所有权和会计所有权。
4、现代租赁靠四个支柱的支撑才能健康地发展。
5、现代租赁的成长还要靠五大驱动因素。
6、现代租赁有六大经济促进作用:促进销售、促进投资、带动消费、资产管理、财务安排、盘活闲置资产。
(四)现代租赁的优势
1、双向逆市发展优势。
2、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3、提高政府投资效率。
4、非金融机构可以经营金融业务。
5、可以取得税收优惠。
6、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7、节省项目建设周期。
8、有利于技术改造。
9、融资费用低廉。
10、避免通货膨胀影响。
11、防范汇率、利率风险。
12、规避贸易壁垒。
(五)租赁在中国的发展
(六)农村租赁的兴起
第十章
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担保、再担保的含义与对象、方式与范围 ;(2)弄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与性质,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特征;
(3)把握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的新特点,中国农村信用担保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现状与特点;(2)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3)完善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信用担保的基本概念
(一)担保、再担保的含义与对象
1、担保、再担保的含义
担保是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以当事人的一定财产为基础,能够用于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保证合同的正常履行和保障债权实现的方法。担保具有如下三个性质:
其一,附属性
其二,选择性
其三,保障性
2、担保、再担保的对象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对象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和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各类中小企业。省级再担保对象为市(县)级担保机构。
(二)担保、再担保的方式与范围
1、担保方式
(1)保证
(2)抵押
(3)质押
(4)留置
(5)定金
2、再担保方式
再担保方式主要采用固定比例再担保、溢额再担保和联合再担保三种。
(1)固定比例再担保是由担保人和再担保人约定,对在一定担保责任限额内的业务,担保人将全部同类担保业务都按约定的同一比例向再担保人进行再担保,每项业务的担保费和发生的损失,也按双方约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和分摊。
(2)溢额再担保是由担保人将其超过预定限额的担保责任向再担保人进行再担保,或由担保人和再担保人共同对被担保人担保,由再担保人承担超过担保人预定限额的担保责任,对每一项业务的担保费和发生的损失也按双方承担的比例进行分配和分摊。
(3)联合再担保是指对于数额较大的或超过担保人规定担保能力较多的单项担保业务,经协商一致,可由省市担保机构共同与被担保人签订委托保证协议,共同与银行签订保证合同,双方按各自承担责任的比例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3、担保范围
(1)保证担保范围
(2)抵押担保范围
(3)质押担保范围
(4)留置担保范围
(三)担保合同的种类与内容
1、担保合同的种类
2、保证合同的内容
3、抵押合同的内容
4、质押合同的内容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概述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与性质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性质
3、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
4、担保机构的责任分担原则
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制度
6、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金制度
(二)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流程
三、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历程与模式
(一)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历程
1、探索起步阶段(从1992年起)
2、积极推动阶段(从1998年起)
3、规范试点阶段(从1999年起)
4、体系完善阶段(从2000年起)
(二)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典型模式比较
1、模式一:各级财政建立共同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
2、模式二:互助基金委托专业机构代理担保
3、模式三:分层次再担保
4、模式四:集投资和担保于一体
5、政府财政资金的补偿机制
四、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现状与特点
(一)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现状
(二)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的新特点
1、自1998年试点以来,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经历了试点探索、政策推进和依法实施三个阶段,已由初期的机构试点发展成为一个新兴行业
2、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发展
3、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增强、业务品种创新、专业团队行成、总体素质稳定提高
4、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五、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模式
1、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
2、韩国信用担保体系的运作
3、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
4、德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
(二)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特征
1、政府是担保机构的主要出资人
2、普遍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和规范担保机构的市场行为
3、各国政府都制定了扶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优惠政策
4、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5、有一套完善的分散和规避风险的机制
6、金融机构广泛参与
六、中国农村信用担保政策
(一)信用担保的作用
1、信用担保对于信息不对称的缓解作用。在信息成本很高的情况下,经济主体之间的双边交易将变得极其困难。当存在普遍意义上的制度缺陷,中间组织常常有助于弥补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缺陷。无论是第三者担保、多户联保还是担保公司,事实上都是这样的中间组织,它们在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发挥着降低信息成本、增进双方信任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起到在制度不足的环境中促进交易的作用。
2、信用担保的抵押代替作用。在发展中国家担保品变现的长时间和高成本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影响更大,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土地和房屋产权的不完整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几乎无可抵押物,因此面临更严重的信贷配给状况。作为一种担保替代,信用担保将不可抵押物的担保转变为正规机构的担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贷配给状况。
3、信用担保对于降低金融机构成本方面的作用。农村信用担保在降低金融机构成本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当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通过担保公司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信息收集、资信评估和项目评估工作由担保公司来进行,减少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收集成本;
(2)担保公司在调查、收集客户信息的同时已经收集了一系列银行所需要的资料和文本,签约的辅导阶段实际上是在担保公司,因此,金融机构通过担保公司的贷款签约成本可以降低;
(3)由于担保分散风险的作用,贷款事后的管理实际上体现的也是分担原则,中国担保公司在承担贷款的大部分风险,因此签约后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成本也是多数由担保公司承担。但是,由于担保公司与客户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担保公司的管理和风险成本相对低于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给融资主体时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成本。
实际上,信用担保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的存在使金融机构借助于它向下延伸了市场,尤其是服务于低端客户,就如农村信贷市场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同时增大金融服务领域,对金融机构产生中期乃至长期的影响。
(二)现有涉农信用担保机构的类型
1、政府直接操作型的信用担保机构
2、独立的担保基金
3、共同担保基金
(三)农村信用担保政策
1、中央有关信用担保的指导性文件
2、中国现有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类型
3、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类型及现状
(1)政府出资、政府运营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
(2)政府出资、参股或推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
(3)合作互助方式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
七、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1、担保机构构成不尽合理,政府出资型比例过大
2、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普遍偏小
3、缺乏后续资金和风险资金补偿机制
4、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5、缺少专业人才,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6、内部管理有待规范
7、担保品种单一,期限较短
8、担保机构运作存在不规范行为
9、制度分散,管理多头
10、法律制度建设落后
(二)完善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
1、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市场定位
2、合理界定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3、进一步完善担保机构的监管体系
4、建立担保资本金补偿机制
5、与银行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6、建立和完善市场参与主体的信用管理和监管体系
7、大力培育商业性担保机构
8、大力加强担保机构自身素质建设
第十一章
农村金融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农村金融政策的含义,农村金融政策的实施目标,信贷补贴政策的种类 ;(2)弄清农村金融政策的作用以及政策工具,部分国家的利率政策 ;(3)把握政府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农村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农村利率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农业信贷补贴政策;(2)农村利率政策。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农村金融政策概述
(一)农村金融政策的含义
所谓农村金融政策,主要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为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目标,针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包括政策目标、政策服务对象、政策实施主体、政策实施工具、政策实施效果等。
(二)农村金融政策的实施目标
1、利用金融产品,贯彻实施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2、弥补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弱质性
3、农村金融政策的功能在于修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缺陷
4、引导涉农服务资金流向
(三)农村金融政策的作用
与一般金融政策相比,农村金融政策的实施具备以下特有的作用:
1、执行政府经济政策
2、填补资本市场空缺
3、引导其他途径的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
4、帮助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农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5、救济因灾害而造成的损失
(四)农村金融政策工具
1、减免税收
2、资金直接投入
3、信贷补贴
4、信用担保
5、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五)政府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1、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良好的政策环境包括持续稳定的宏观经济,重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以及运作良好的整体金融市场。
首先,要通过审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减少宏观经济波动。其次,要改变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歧视性政策。
再次,需要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和监管框架。
最后,必须要优化、深化农村金融市场,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政府的适当干预
政府的适当干预是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通过目标贷款、信贷补贴、利率改革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援助等手段直接使用公共资金,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
对农村金融的干预应该始终以完善或促进市场运行为前提,政府不能代替市场发挥作用。只有以有效的方式解决商业性金融服务的市场失灵或减少贫困的情况下,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干预才是合理的,并且干预的预期收益必须大于干预的成本。
二、农业信贷补贴政策
(一)信贷补贴政策的种类
根据信贷补贴的目的不同,信贷补贴政策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支持农业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补贴政策
2、扶贫贴息贷款
扶贫贴息贷款是一种政策性贷款,是国家支持扶贫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所谓扶贫贴息贷款实际上就是通过信贷方式对贫困地区农民的一种扶持,目的是通过增强贫困地区农户信贷的可得性,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提高农户的收入。
(二)对于信贷政策的评价
三、农村利率政策
(一)农村利率水平的影响因素
农村金融市场中利率水平的决定,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需求状况:农村经济主体对融资额度与期限的需求情况与紧迫程度。
2、供给状况:在考虑成本、收益的前提下,各种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种类、便利程度。
3、市场竞争状况: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地方,容易形成均衡的利率水平。
4、市场分割状况:市场分割越严重,市场中的利率水平越偏离均衡值:在大部分的区域内,往往只存在一个正式的金融机构,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在借贷时不可能花费大量的交易成本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选择,各个市场分割严重。
5、市场风险结构:农业的弱质性、信息透明度较差、缺乏有效额抵押担保品、管理与监管成本很高等因素决定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上面临的风险较大。
6、政府管制状况:政府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水平,管制越多,利率扭曲越大。
以上的这些因素并非单独起作用,往往是综合在一起共同对农村金融市场产 39
生影响。根据这些因素在分析农村金融市场,会发现,其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偏离均衡水平的,而且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利差,会对农户的借贷行为和资金的流向产生影响。
(二)部分国家的利率政策
1、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低利率或负利率政策
2、部分国家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3、部分国家利率改革实践的启示
(三)中国的农村利率政策
1、国内农村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2、对国内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1)尽管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上实际贷款利率在不断提高,但由于资金、经营成本以及贷款损失较高,所以利润空间较小。
(2)利率的扭曲挤出了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
(3)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第十二章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美国政府的农业信贷机构,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 ;(2)弄清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法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构成;(3)把握美国农村今天体系的特征,法国合作金融制度的优点,德国农村信贷市场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美国的农村金融制度;(2)法国的农村金融制度;(3)德国的农村金融制度;(4)日本的农村金融制度;(5)印度的农村金融制度。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网络视频 教学内容:
一、美国农村金融制度
(一)美国政府的农业信贷机构
1、农民家计局
2、农村电气化管理局
3、商品信贷公司
(二)美国的合作农业信贷系统
1、联保中间信贷银行和生产信贷协会
2、联保土地银行系统
3、合作银行系统
(三)私营金融机构
(四)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
1、风险管理局
2、私营保险公司
(五)美国农业金融体系的特征
(1)农村金融供给渠道多(2)新型的合作农业信贷系统(3)设立多种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4)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背景(5)以合理的组织制度作保障(6)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保证
二、法国农村金融制度
法国是西欧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世界上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法国农业金融政策是法国农业政策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农业金融自身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目前法国办理农村信贷业务的银行共有四家,即国家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这些银行都是官方的或受官方控制(半官方)的。1982年,其营业机构有11692个,组织的资金6923亿法郎,发放贷款5302亿法郎,分别约占全法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50%、20%和25%,是法国资金、信贷、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法国农村金融制度概况
(二)法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构成1、组织架构
2、管理制度
3、运行机制
(三)法国合作金融制度的优点
1、它只有一个总行和全国农业信贷联合会的总头来统管和协调农村金融业务,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
2、这种农业信贷银行上国营下民办相结合的制度,资金的筹集分散于基层,但资金运营管理权归总行,有利于发挥整体支农功能,有力地促进了法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3、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在省以下的地区银行和地方银行是互助合作性质的,农民向农业银行贷款须缴纳会费,每个会员缴纳会费是贷款额的1%——2%,由于其合作的性质,接近农民,了解农民,有利于更好地扶持农民,并提高贷款效益。
4、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经营性业务与政策性贷款业务是经营的,政策性贷款采取由财政补贴利差办法解决,它表明一套机构同样能承担起两种性质的农村金融业务,这样既大大精简了多元化、多层次重叠的行政管理机构,又大大节减了行政管理费用,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和银行的盈利水平,增加了财政收入。
(四)法国的农业保险
1、法国互助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
2、法国互助保险的框架
3、法国农业互助保险的经营策略
4、法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三、德国农村金融制度
(一)德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信贷资金的供给者
(二)德国农村信贷市场的特点
1、信用合作社是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农村信贷市场的信贷活动
3、实行扶持青年农民的特殊农村信贷政策
4、实行农村信贷利息补贴政策
5、土地所有权在农村企业信贷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日本农村金融制度
(一)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
1、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组织形式及运作方式
2、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风险防范制度
3、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成功运行的经验
(二)日本的农业政策金融
(三)日本的农业保险制度
第四篇:《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 金融体系概述
学时:第 1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 金融体系是金融运行的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是其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学习金融课程之初,分析金融运行之前,首先应该讨论金融体系。从而为第二、三篇分析金融运行奠定必要的金融体系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了解金融体系的涵义,功能,分析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金融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的制约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金融体系是由各构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要素组合构成不同的金融体系,各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每一要素功能的有效发挥都以相关要素的协调一致为前提.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体系及其功能
一、金融体系
二、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四、金融体系的功能
金融体系的构成
一、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二、金融资产与金融工具 :交易对象
三、金融机构:交易中介
四、金融市场:交易场所
五、金融制度:交易规则
第三节 金融体系的演变
一、金融创新的背景
二、金融创新的主要理论
三、金融创新的作用(双刃剑)
四、金融创新的种类
五、金融国际化趋势
思考题:、金融制度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作用有哪些?、直接融资有哪些 优、缺点?、金融体系 有哪些 基本 功能?、简述“ 约束引致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简述“ 规避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简述“ 交易费用创新假说: ” 的主要观点:、试述金融创新的种类、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章参考文献
1.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新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章 金融资产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 的学习,使学生 对 金融资产的种类及其创新 金融资产形态的演进、金融资产的特性 等总体上有所了解,使学生掌握各种 金融资产的种类、特性与功能等
教学重点: 货币资产;信用资产;权益资产;衍生工具种类、特性与功能等
教学难点: 衍生工具 的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资产概述
一、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的特性
三、金融资产的基本种类及 创新种类
第二节 货币资产
一、货币的三大基本职能
二、货币的种类
三、货币的计量
第三节 信用资产
一、信用与信用资产
二、商业票据
三、银行票据
四、贷款
五、债券
第四节 权益资产
一、股票的基本特性
二、股票的种类
第五节 金融衍生资产
一、金 融期货
二、金融期权
三、金融互换 思考题:、债 券主要有哪些类型?、与其它方式相比,商业票据融资有何特点?、简述股票的种类及各种股票的特征、简述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货币互换的基本类型、法博齐和莫迪利亚尼(1998)认为,金融资产具有哪些特殊性质?、简述金融资产的创新种类、货币逐步演变、形成了哪些种类?
本章参考文献
1.Amram M,Kulatilaka N.Real Options:Managing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2.叶永刚:《国际金融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曹凤岐、贾春新:《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松奇:《金融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三章 金融机构
学时: 4 ~ 5 周,共 4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金融机构的特征和金融机构的分类。使学生掌握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内在和外在根源,分析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表现,并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防范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难点:金融机构的功能和分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一、缺少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二、存在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
三、金融机构的收益及效应
• 金融机构的功能
一、金融机构的特殊功能
二、金融机构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
一、家管理性金融机构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
三、商业性金融机构
四、国际金融机构
复习思考题
• 金融机构体系有哪些模式?
•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 金融机构的出现如何减少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
• 论述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 金融机构有那些特殊职能
• 金融机构有那些基本职能
• 简述存款型金融机构
• 简述投资型金融机构 • 简述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 论述金融机构脆弱性产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第四章 金融市场
学时: 5 ~ 6 周,共 4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市场的组织,功能,结构和效率。使学生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关键是降低交易成本,市场发育程度,市场组织,市场结构,交易成本和信息是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组织结构
难点:金融市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
• 金融市场组织和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组织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结构 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 内市场、场外市场和影子市场
• 主 板市场和二板市场
• 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 其他金融市场
• 金融市场效率
一、市场效率的含义和分类
二、影响市场效率的因素
复习思考题
• 简述金融市场的分类
• 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 试述我国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
• 简述货币市场的种类
• 简述证券交易的四种方式
• 简述证券交易所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 什么叫二板市场,有何功能
• 如何发挥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金融制度
学时: 6 ~ 7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讨论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在维护金融体系的良性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
对货币制度汇率制度的介绍,让学生们加深对特殊金融制度的了解,明白二者的重要性;通过讨论金融管制与自由化,帮助学生们对金融管制的必要性与适度原则及金融深化方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作用、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
教学难点: 1、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汇率制度的演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制度及其特征
一、制度与次序
• 次序与经济活动
• 制度的构成
二、金融制度及其功能
• 金融制度的含义
• 现代金融制度的一般结构
• 金融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 货币制度定义
• 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 银本位制度
• 复本位制度
• 金本位制度
三、货币制度的稳定条件
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与汇率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
二、汇率制度
• 汇率制度的分类
• 汇率制度的演变
• 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的比较 第四节 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管制
二、金融自由化
• 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
• 金融自由化内容
• 金融自由化次序
思考题:、金融制度的功能是什么?、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稳定基础是什么?、如何评价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制度?、金融监管是金融抑制吗?、如何理解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系统资源配置的关系?
本章参考文献:、安妮克鲁埃格 《汇率决定论》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0 2、麦金农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国香港三联书社 1997 3、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4、陈野华 《西方货币金融学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 2001 5、黄达 《货币流通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 第六章 利率
学时: 8 ~ 9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讨论与货币时间价值相关的利息与利率概念,以及学习西方利率理论的演变,让学生们在掌握了基础概念之上西方利率理论的产生构成及其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1、利率和利息概念及计算、西方利率理论的演变
教学难点: 1、名义利落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
一、利息与利率的定义
• 利息
• 利率
二、利率的种类
• 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
•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第二节 利率理论
• 古典利率理论
• 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决定说
• 马歇尔的等待与资本收益说
• 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学说
• 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
• 可贷资金理论 • 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构成
• 债券的需求与供给曲线
• 债券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 供求分析
• 影响均衡利率变化的因素分析
•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 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 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
• 均衡利率的变化
• 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
• 弗里徳曼“三效应”学说
四、IS-LM 模型分析的利率理论
思考题:
• 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 简述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为什么说 IS-LM 分析的利率理论是一种一般均衡的利率理论?
• 利率变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率变动影响经济主要渠道有哪些?
•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
本章参考文献:
• 凯恩斯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 陈野华 《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 2001 • 戴国强 《货币银行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黄达 《货币银行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第七章 货币时间价值与现金流贴现分析
学时:第 9 ~ 10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货币时间价值是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现金流贴现分析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基本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在上一章:利率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表现和计量:终值与现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了解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复利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
教学难点: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内含报酬率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时间价值
一、复利与终值
在介绍单利和复利两种计息方法的基础上,阐述终值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其运用,阐述一定时间段内多次计息的实际利率并举例说明。
二、贴现与现值
介绍复利贴现方法,阐述现值公式并举例说明。
三、系列现金流的现值与终值
阐述系列现金流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公式。
四、年金的现值与终值
普通年金终值,即时年金终值,普通年金现值,即时年金现值,永续年金现值。
第二节 现金流贴现分析方法
一、净现值法
净现值的计算公式及实际应用。
二、内含报酬率法
举例说明作图法和试算法。
三、影响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因素
通货膨胀,所得税,汇率。
思考题:、如何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如何计算终值和实际利率?、何为贴现?如何计算现值?、如何计算普通年金的终值与现值?、即时年金与普通年金的区别何在?如何计算其现值和终值?、举例说明净现值法在金融投资决策中的运用。、在利用现金流贴现分析法进行金融决策时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本章参考文献
1.Joseph Stampfli and Victor Goodman 著,蔡超明译,《金融数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年。
2.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
3.威廉 F 夏普,《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4.叶中行,林建忠,《数理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决策理论》,科学出版社,2000 年。
第八章 货币需求
学时: 10 ~ 11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了解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重点: 1、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难点:、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一、货币需求的定义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收入状况
(二)信用发达程度
(三)经济体制
(四)市场利率
(五)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测量
一、规模变量
二、机会成本变量
三、其他变量 第三节 货币需求理论流派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二)现金余额数量说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二)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一)影响人们货币持有量的因素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三)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
思考题:、简述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简述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主要内容。、简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同。、比较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不同之处
本章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经济研究,2004(9)
第九章 货币供给
学时: 11 ~ 12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基本原理,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了解货币供给理论及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重点:、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及我国的货币层次内容。、商业银行货币 创造 的 原理。、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结合模型讨论影响货币供给的各种因素。、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容。、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难点:、商业银行货币 创造 的 原理。、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的推导。、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演变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
二、货币供给的演变
(一)金属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二)现代信用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一)西方国家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二)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第二节 货币创造
一、存款创造
(一)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二)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
(三)对简单存款乘数的修正
二、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方式
三、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概念及数学表达
(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第三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模型
二、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三、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四、伯尔格模型
五、布伦纳-梅尔泽的货币供给理论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理论依据
二、深层次探讨——通过乔顿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一)基础货币
(二)货币乘数
思考题:、基础货币的定义是什么?它对货币供给有什么影响?、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试推导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简要分析 乔顿模型中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简要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学时: 13 周,共 3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 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的基本含义、斜率特征、IS-LM 模型的经济均衡含义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货币供求均衡与一般经济均衡的含义。、利率变化对社会投资的影响。、IS 曲线、LM 曲线的基本含义及斜率特征。、利率变化对一国进出口规模的影响。
教学难点:、IS-LM 框架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运用。2、决定影响社会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政府财政支出挤出效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求与一般经济均衡-----IS-LM 模型
一、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 曲线
二、货币市场市场均衡-----LM 曲线
三、IS-LM 模型
(一)IS 和 LM 曲线的结合
(二)IS 和 LM 曲线的斜率
(三)IS 和 LM 曲线的移动
四、IS-LM 框架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第二节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分析
(一)短期均衡
(二)长期均衡
第三节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一、经济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二、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论
四、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五、新 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思考题: 为什么 IS 曲线向下倾斜 , 而 LM 曲线向上倾斜 ? 2 为什么政府支出会挤出私人支出 ? 3、简述总需求曲线短期内向下倾斜的原因。简述总供给曲线短期内向上倾斜的原因。简述利率的变动如何对一国进出口规模产生影响。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学时: 14 ~ 15 周,共 6 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考核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内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知识点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含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及构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机理、作用评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性与区别
教学难点:、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投资支出渠道的主要内容。2、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利率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币值稳定
(二)经济增长
(三)充分就业
(四)国际收支平衡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主要标准
(二)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五)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再贴现政策
(三)公开市场操作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消费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二)间接信用控制
五、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
六、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二)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一、投资支出渠道
(一)利率对投资的效应
(二)托宾的 Q 理论
(三)信贷观点
(四)非对称信息效应
二、消费支出渠道
(一)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
(二)财富效应
(三)流动性效应
三、国际贸易渠道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一、概述
二、货币政策时滞
(一)货币政策传递的内部时滞
(二)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三、货币流通速度
四、微观主体预期
五、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 试分析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试分析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 试分析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有哪些?、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8 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9 货币政策效应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性与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11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利率变动对投资规模的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1.陈学斌,中央银行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经济研究,2004(9)4.程建胜,中国真的存在超额货币吗,金融研究,2004(6)
5.万光彩、刘莉,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江汉论坛,(2)2003 6.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学时:第 16 ~ 17 周,共 4 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通货膨胀或紧缩是在货币政策失当、货币失衡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概念、成因、治理措施,并能与其他有关宏观经济运行的课程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教学重点: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治理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胀与通缩的定义与分歧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介绍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给出通货膨胀的完整定义。
二、通货紧缩的定义
在介绍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给出通货紧缩的特征性定义。
三、通胀与通缩的衡量指标 CPI,WPI,GNPdeflator 第二节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推动论,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对产出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对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收入控制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
第三节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一、通货紧缩的基本理论 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金融结构的通货紧缩理论,非货币金融的通货紧缩理论。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有效需求不足,技术进步,本币高估,供给结构不合理。
三、通货紧缩的影响
抑制消费投资,导致经济衰退;引发银行危机。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积极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思考题:、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有哪些?、什么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这方面的解释有何不同?、简述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你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有益、有害还是中性?、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各种理论对通货紧缩的发生是如何解释的?、现实中引发通货紧缩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理通货紧缩?
本章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年。3.钱小安,《通货紧缩论》,商务印书馆,2000 年。
4.柳永明,《通货紧缩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第十三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学时: 17 ~ 18 周,共 5 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和掌握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们对金融风险管理在总体上有一个了解,并在次基础上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与以往金融危机相比较的新特点,金融危机扩散的途径以及金融危机防范和治理的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危机形成及特点
难点: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治理方法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一、风险及其种类
• 风险
• 风险的种类
二、金融风险的度量
• 价格风险的度量
• 信用风险的度量
三、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方法选择,实施
四、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回避,预防并控制,留存 • 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一、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
二、金融机构运营中的外部风险
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信用风险
三、我国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极其防范
第三节 金融危机极其防范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
金融危机的定义和分类,金融危机理论概述,二、金 融危机的扩散
• 当代金融危机的基本特点
• 金融危机的扩散
三、金融 危机的防范与治理
• 提高本国金融素质
•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泡沫经济
• 选择适当的金融开放进程
• 防范与隔绝外来冲击
• 加强国际间的安全合作
复习思考题
• 融风险的概念及其种类
• 如何对金融风险进行度量?
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 A 公司的债券评级为 Aa1 级,B 公司的债券评级为 AA+ 级,比较它们的信用等级
• 为什么说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反馈过程?
• 远大公司今年准备投资 10 亿元的 A 股股票,可用什么方法来控制其面临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如果市场上有股票指数期货和个股期权,用它们回避风险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 简述货币危机理论,银行危机理论和外债危机理论
• 论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 当代金融危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概述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治理
第五篇:《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单位:金融系 授课对象:金融本科 使用教材:陈学彬,《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 课时具体分配 内容 课时 内容 课时 第一篇?金融体系 22 第七章?时间价值与现金流贴现分析 6 第一章?金融体系概述 2 第三篇?宏观金融运行 22 第二章?金融资产(包含实验教学?货币市场票据贴现业务?实验操作等练习内容)6 第八章?货币需求 4 第三章?金融机构(包含实践教学?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验操作等练习内容)6 第九章?货币供给 4 第四章?金融市场(包含实践教学?证券投资业务和国际结算业务??等练习内容)6 第十章?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6 第五章?金融制度 2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包含实践教学?同业拆借业务、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运作等练习内容)4 第二篇?微观金融运行 10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紧缩 4 第六章?利息与理论 4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作为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了解基本金融理论,理解现实金融现象,为金融专业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便于各门课程的融会贯通。
教学要求:
1、学生要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铺垫。
2、教师要讲清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学生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3、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
4、本课程分金融体系、微观金融运行、宏观金融运行三个部分展开内容,金融体系是重点,微观金融运行是难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金融体系概述
学时:第1周,共2学时
教学目的:金融体系是金融运行的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是其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学习金融课程之初,分析金融运行之前,首先应该讨论金融体系。从而为第二、三篇分析金融运行奠定必要的金融体系理论基础。教学重点:了解金融体系的涵义,功能,分析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金融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的制约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金融体系是由各构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要素组合构成不同的金融体系,各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每一要素功能的有效发挥都以相关要素的协调一致为前提.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体系及其功能
一、金融体系
二、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直接融资与
间接融资
四、金融体系的功能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构成一、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二、金融资产与金融工具:交易对象
三、金融机构:交易中介
四、金融市场:交易场所
五、金融制度:交易规则
第三节 金融体系的演变
一、金融创新的背景
二、金融创新的主要理论
三、金融创新的作用(双刃剑)
四、金融创新的种类
五、金融国际化趋势
思考题:
1、金融制度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作用有哪些?
2、直接融资有哪些优、缺点?
3、金融体系有哪些基本功能?
4、简述“约束引致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
5、简述“规避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
6、简述“交易费用创新假说:” 的主要观点:
7、试述金融创新的种类
8、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章参考文献
1.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新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二章 金融资产
学时:2~3周,共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金融资产的种类及其创新金融资产形态的演进、金融资产的特性等总体上有所了解,使学生掌握各种金融资产的种类、特性与功能等
教学重点:货币资产;信用资产;权益资产;衍生工具种类、特性与功能等
教学难点:衍生工具的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资产概述
一、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的特性
三、金融资产的基本种类及创新种类
第二节 货币资产
一、货币的三大基本职能
二、货币的种类
三、货币的计量
第三节 信用资产
一、信用与信用资产
二、商业票据
三、银行票据
四、贷款
五、债券
第四节 权益资产
一、股票的基本特性
二、股票的种类
第五节 金融衍生资产
一、金融期货
二、金融期权
三、金融互换
思考题:
1、债券主要有哪些类型?
2、与其它方式相比,商业票据融资有何特点?
3、简述股票的种类及各种股票的特征
4、简述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货币互换的基本类型
5、法博齐和莫迪利亚尼(1998)认为,金融资产具有哪些特殊性质?
6、简述金融资产的创新种类
7、货币逐步演变、形成了哪些种类?
本章参考文献
1.Amram M,Kulatilaka N.Real Options:Managing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Boston,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2.叶永刚:《国际金融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曹凤岐、贾春新:《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松奇:《金融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三章 金融机构 学时:4~5周,共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金融机构的特征和金融机构的分类。使学生掌握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内在和外在根源,分析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表现,并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防范我国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难点:金融机构的功能和分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一、缺少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二、存在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
三、金融机构的收益及效应 第二节 金融机构的功能
一、金融机构的特殊功能
二、金融机构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
一、家管理性金融机构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
三、商业性金融机构
四、国际金融机构
复习思考题 1 金融机构体系有哪些模式? 2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3 金融机构的出现如何减少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 4 论述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5 金融机构有那些特殊职能 6 金融机构有那些基本职能 7 简述存款型金融机构 8 简述投资型金融机构 9 简述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10 论述金融机构脆弱性产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第四章 金融市场 学时:5~6周,共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金融市场的组织,功能,结构和效率。使学生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关键是降低交易成本,市场发育程度,市场组织,市场结构,交易成本和信息是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组织结构
难点:金融市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市场组织和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组织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结构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二、内市场、场外市场和影子市场
三、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
四、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五、其他金融市场 第二节 金融市场效率
一、市场效率的含义和分类
二、影响市场效率的因素
复习思考题
1、简述金融市场的分类
2、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3、试述我国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
4、简述货币市场的种类
5、简述证券交易的四种方式
6、简述证券交易所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7、什么叫二板市场,有何功能
8、如何发挥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章 金融制度 学时:7周,共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讨论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在维护金融体系的良性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货币制度汇率制度的介绍,让学生们加深对特殊金融制度的了解,明白二者的重要性;通过讨论金融管制与自由化,帮助学生们对金融管制的必要性与适度原则及金融深化方向的了解。教学重点:
1、金融制度的概念功能及其作用
2、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 教学难点:
1、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演变
2、汇率制度的演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制度及其特征
一、制度与次序
(一)次序与经济活动
(二)制度的构成
二、金融制度及其功能
(一)金融制度的含义
(二)现代金融制度的一般结构
(三)金融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一)货币制度定义
(二)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银本位制度
(二)复本位制度
(三)金本位制度
三、货币制度的稳定条件 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与汇率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
二、汇率制度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
(二)汇率制度的演变
(三)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的比较 第四节 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管制
二、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深化与金融自由化
(二)金融自由化内容
(三)金融自由化次序 思考题:
1、金融制度的功能是什么?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稳定基础是什么?
3、如何评价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制度?
4、金融监管是金融抑制吗?
5、如何理解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系统资源配置的关系? 本章参考文献:
1、安妮克鲁埃格 《汇率决定论》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0
2、麦金农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国香港三联书社 1997
3、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4、陈野华 《西方货币金融学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 2001
5、黄达 《货币流通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第六章 利率及利率 学时: 8~9周,共 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讨论与货币时间价值相关的利息与利率概念,以及学习西方利率理论的演变,让学生们在掌握了基础概念之上西方利率理论的产生构成及其演变过程。教学重点:
1、利率和利息概念及计算
2、西方利率理论 的演变 教学难点:
1、名义利落与实际利率的关系
2、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
一、利息与利率的定义
(一)利息
(二)利率
二、利率的种类
(一)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
(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三)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第二节 利率理论
一、古典利率理论
(一)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决定说
(二)马歇尔的等待与资本收益说
(三)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学说
(四)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
二、可贷资金理论
(一)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构成
(二)债券的需求与供给曲线
(三)债券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四)供求分析
(五)影响均衡利率变化的因素分析
三、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一)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二)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
(三)均衡利率的变化
(四)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
(五)弗里徳曼“三效应”学说
四、IS-LM模型分析的利率理论 思考题:
1、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4、为什么说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是一种一般均衡的利率理论?
5、利率变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率变动影响经济主要渠道有哪些?
6、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 本章参考文献:
1、凯恩斯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2、陈野华 《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西南财大出版社 2001
3、戴国强 《货币银行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黄达 《货币银行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第七章 货币时间价值与现金流贴现分析
学时:第9~10周,共6学时
教学目的:货币时间价值是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现金流贴现分析微观金融分析和决策的基本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在上一章:利率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表现和计量:终值与现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了解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复利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年金现值与终值的计算
教学难点: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内含报酬率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时间价值
一、复利与终值
在介绍单利和复利两种计息方法的基础上,阐述终值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其运用,阐述一定时间段内多次计息的实际利率并举例说明。
二、贴现与现值
介绍复利贴现方法,阐述现值公式并举例说明。
三、系列现金流的现值
与终值
阐述系列现金流现值与终值的计算公式。
四、年金的现值与终值
普通年金终值,即时年金终值,普通年金现值,即时年金现值,永续年金现值。
第二节 现金流贴现分析方法
一、净现值法
净现值的计算公式及实际应用。
二、内含报酬率法
举例说明作图法和试算法。
三、影响现金流贴现分析的因素
通货膨胀,所得税,汇率。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
2、如何计算终值和实际利率?
3、何为贴现?如何计算现值?
4、如何计算普通年金的终值与现值?
5、即时年金与普通年金的区别何在?如何计算其现值和终值?
6、举例说明净现值法在金融投资决策中的运用。
7、在利用现金流贴现分析法进行金融决策时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本章参考文献
1.Joseph Stampfli and Victor Goodman著,蔡超明译,《金融数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2.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威廉F夏普,《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叶中行,林建忠,《数理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决策理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八章 货币需求
学时:10~11周,共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测量,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了解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重点:
1、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2、货币需求的测量。
3、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难点:
1、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一、货币需求的定义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一)收入状况
(二)信用发达程度
(三)经济体制
(四)市场利率
(五)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测量
一、规模变量
二、机会成本变量
三、其他变量
第三节 货币需求理论流派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
(二)现金余额数量说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二)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
数量论
(一)影响人们货币持有量的因素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三)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
思考题:
1、简述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2、简述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主要内容。
3、简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4、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同。
5、比较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不同之处
本章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经济研究,2004(9)
4.程建胜,中国真的存在超额货币吗,金融研究,2004(6)
5.万光彩、刘莉,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江汉论坛,2003(2)
6.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
第九章 货币供给
学时:11~12周,共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基本原理,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了解货币供给理论及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重点:
1、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及我国的货币层次内容。
2、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原理。
3、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结合模型讨论影响货币供给的各种因素。
4、货币供给理论的内容。
5、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教学难点:
1、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原理。
2、乔顿货币供给模型的推导。
3、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演变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
二、货币供给的演变
(一)金属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二)现代信用货币时期的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一)西方国家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二)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
第二节 货币创造
一、存款创造
(一)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二)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
(三)对简单存款乘数的修正
二、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方式
三、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概念及数学表达
(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第三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模型
二、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三、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四、伯尔
格模型
五、布伦纳-梅尔泽的货币供给理论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理论依据
二、深层次探讨--通过乔顿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一)基础货币
(二)货币乘数
思考题:
1、基础货币的定义是什么?它对货币供给有什么影响?
2、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试推导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4、简要分析乔顿模型中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5、简要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6、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崔建军,货币供给的性质:内生抑或外生,经济学家,2005(3)
4.胡建渊、陈方正,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财贸经济,2005(7)
5.杜子芳,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沉淀率与货币供给量,管理世界,2005(1)
6.王晓青、李云山,货币供给机制、经济结构问题与金融总量调控,金融研究,2004(9)
第十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学时:13-14周,共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的基本含义、斜率特征、IS-LM模型的经济均衡含义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1、货币供求均衡与一般经济均衡的含义。
2、利率变化对社会投资的影响。
3、IS曲线、LM曲线的基本含义及斜率特征。
4、利率变化对一国进出口规模的影响。
教学难点:
1、IS-LM框架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运用。
2、决定影响社会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
3、政府财政支出挤出效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求与一般经济均衡-----IS-LM模型
一、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均衡-----IS曲线
二、货币市场市场均衡-----LM曲线
三、IS-LM模型
(一)IS和LM曲线的结合(二)IS和LM曲线的斜率
(三)IS和LM曲线的移动
四、IS-LM框架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第二节 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分析
(一)短期均衡
(二)长期均衡
第三节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一、经济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二、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论
四、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思考题:
为什么 IS 曲线向下倾斜,而LM曲线向上倾斜? 为什么政府支出会挤出私人支出?
3、简述总需求曲线短期内向下倾斜的原因。
简述总供给曲线短期内向上倾斜的原因。
简述利率的变动如何对一国进出口规模产生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黄达,货币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盛松成,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
5.万光彩、刘莉,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江汉论坛,2003(2)
6.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学时:15~16周,共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考核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内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货币政策效应等知识点等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含义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及构成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机理、作用评价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性与区别
教学难点:
1、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投资支出渠道的主要内容。
2、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中利率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币值稳定
(二)经济增长
(三)充分就业
(四)国际收支平衡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主要标准
(二)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五)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再贴现政策
(三)公开市场操作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消费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二)间接信用控制
五、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六、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政策
工具的配合(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二)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一、投资支出渠道
(一)利率对投资的效应
(二)托宾的Q理论
(三)信贷观点
(四)非对称信息效应
二、消费支出渠道
(一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
(二)财富效应
(三)流动性效应
三、国际贸易渠道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一、概述
二、货币政策时滞
(一 货币政策传递的内部时滞
(二)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三、货币流通速度
四、微观主体预期
五、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1、试分析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2、试分析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3、试分析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4、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5、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6、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
货币政策效应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性与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利率变动对投资规模的影响。
本章参考文献
1.陈学斌,中央银行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经济研究,2004(9)
4.程建胜,中国真的存在超额货币吗,金融研究,2004(6)
5.万光彩、刘莉,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江汉论坛,2003(2)
6.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学时:第17~18周,共4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通货膨胀或紧缩是在货币政策失当、货币失衡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概念、成因、治理措施,并能与其他有关宏观经济运行的课程联系起来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治理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胀与通缩的定义与分歧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介绍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给出通货膨胀的完整定义。
二、通货紧缩的定义
在介绍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给出通货紧缩的特征性定义。
三、通胀与通缩的衡量指标
CPI,WPI,GNPdeflator 第二节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推动论,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对产出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对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收入控制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
第三节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一、通货紧缩的基本理论
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金融结构的通货紧缩理论,非货币金融的通货紧缩理论。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有效需求不足,技术进步,本币高估,供给结构不合理。
三、通货紧缩的影响
抑制消费投资,导致经济衰退;引发银行危机。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积极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思考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紧缩?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有哪些?
3、什么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这方面的解释有何不同?
4、简述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
5、你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有益、有害还是中性?
6、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7、各种理论对通货紧缩的发生是如何解释的?
8、现实中引发通货紧缩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9、如何治理通货紧缩?
本章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3.钱小安,《通货紧缩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
4.柳永明,《通货紧缩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本课程参考文献:
1、.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2、曹凤岐、贾春新:《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学彬,《宏观金融博弈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4、陈学斌,中央银行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新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6、程建胜,中国真的存在超额货币吗,金融研究,2004(6)
7、崔建军,货币供给的性质:内生抑或外生,经济学家,2005(3)
8、戴国强,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9、代鹏 《金融市场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10、杜子芳,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沉淀率与货币供给量,管理世界,2005(1)
11、胡建渊、陈方正,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财贸经济,2005(7)
1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黄达,《金融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15、刘锡良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16、柳永明,《通货紧缩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吕福来等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18、钱小安,《通货紧缩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
19、盛松成,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
20、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万光彩、刘莉,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江汉论坛,2003(2)
22、王松奇:《金融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3、王晓青、李云山,货币供给机制、经济结构问题与金融总量调控,金融研究,2004.9
24、叶永刚:《国际金融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5、叶中行,林建忠,《数理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决策理论》,科学出版社,2000。
26、.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7、阿斯瓦斯达摩达兰 《应用公司理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8、安东尼 桑德森 《现代金融机构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9、安妮克鲁埃格 《汇率决定论》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0
30、凯恩斯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31、麦金农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国香港三联书社 1997
32、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3、威廉F夏普,《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4、Amram M,Kulatilaka N.Real Options:Managing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Boston,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35、Joseph Stampfli and Victor Goodman著,蔡超明译,《金融数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36、阿斯瓦斯达摩达兰 《应用公司理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7、安东尼 桑德森 《现代金融机构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38、代鹏 《金融市场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9、刘锡良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西南财经
大学出版社 1999
40、吕福来等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 ?? ?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