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工程实践训练》教学大纲
《基础工程实践训练》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62127、063134 周数:1 学分:1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考核方式:考查
一、教学的性质与任务
基础工程实践训练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电子类专业重要的基础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基础工程实践训练,要求学生学会常用电子仪器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电子产品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电子线路开发、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基础工程实践训练,让学生学会常用电子仪器设备、工具的使用方法;识别常用元器件,并学会元器件的检测方法;掌握基本的电路焊接技能,初步掌握简单电器的安装与调试技术。通过具体的电路设计,初步掌握电路的设计、制作过程。具体要求掌握以下基本技能:
1. 通过仪器仪表、工具的使用,掌握基本的测试技术和方法;
2. 通过元器件识别,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方法,为后续电子系统设计中器件选型、电子系统调试、测试奠定基础;
3. 通过焊接训练,要求学生掌握焊接基本技能,使焊点大小适中、均匀圆润、光亮和无虚焊要求;
4. 通过简单电器(数字万用表、收音机等)的安装制作,熟悉电子仪器的安装制作过程和电路的调式简单故障排除的技能。
5.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基础工程实践训练的实习报告。
三、组织方式:集中
四、实训地点:第一实验楼北420、404、411、313、319
五、实训内容
第一阶段 常用电子仪器设备、工具的使用(8学时)
1.本阶段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函数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示波器、万用表等常用电子仪器以及钻台的基本功能、使用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2.实习内容
(1)直流稳压电源做单电源、双电源等的使用方法;(2)函数发生器的使用方法;(3)晶体管毫伏表使用方法;(4)示波器使用方法;(5)万用表使用方法;
(6)以上各仪器及多个仪器综合测试;(7)钻台使用方法及操作规程。3.教学方式及过程
(1)仪器简单原理介绍(PPT);(2)教师实物操作示范;
(3)教师布置测试内容、发放测试表,学生进行操作、测试、数据记录;(4)通过练习,老师须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第二阶段 元器件的认识和检测(4学时)
1.本阶段的目的和要求
(1)熟悉各类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常用电子元器件;
(2)掌握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简易测试方法。
2.教学内容
(1)常用电子元器件介绍;
(2)熟悉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类别、型号、规格及主要性能;(3)识读电阻、电容、电感等器件;
(4)掌握用万用表识别三极管、二极管的电极并进行简易测试;
(5)结合第一阶段训练成果,设计运算放大器测试电路,并进行测试。3.教学方式及过程
(1)常用电子元器件介绍(PPT);(2)教师实物操作示范;
(3)教师布置测试内容、发放测试表,学生进行操作、测试、数据记录;(4)通过练习,老师须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第三阶段 手工焊接练习(4学时)
1.本阶段的目的和要求
①熟悉电子焊接的常用工具、焊接材料; ②掌握焊接工艺及焊点要求。
2.实习内容
(1)认识工具、仪表;(2)检测电烙铁;
(3)烙铁温度、焊剂、焊料的认识;(4)拆焊练习;
(5)试焊,观察焊锡熔化——凝固特性;(6)练习,初步掌握锡焊技艺;(7)PCB焊接(8)导线焊接(9)焊接技巧 3.教学方式及过程
边讲边做,以点带面,必要时,老师必须示范。尤其是焊接姿势及焊点要求。通过练习,老师须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第四阶段 万用表制作与调试(24学时)
1.本阶段的目的和要求
(l)了解万用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认识并测量元器件,了解元器件标识的意义。(3)对照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理解电路组装工艺。(4)焊接练习。合格后焊接万用表电路板。(5)调试和检测各部分功能与质量。2.教学内容
(1)产品简介(2)安装工艺
①印制板安装 ②液晶屏的安装 ③旋钮安装方法 ④固定印制板(3)调试与总装
①校准检测
②总装 3.教学方式及过程
边讲边做,以点带面,必要时,老师必须示范。通过练习,老师须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第二篇: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工程训练(Ⅱ)
课程学时:80 学分:2 开课专业:机械制造、物流工程、机械测控技术、机械日语强化、化机过程装备制造、材料成形控制、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机械创新、机械英语强化、动力工程、动力汽车工程、电子工程、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业设计、电信创新、计算机技术、船舶工程、电信信息工程英语强化、电气自动化、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物理、光信息科学技术 开课学期:2、3、4、5、6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
后续课程:工程训练(Ⅲ),金属工艺学等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非机械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本课程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并辅以专题讲授。学生通过实习获得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在劳动观点、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方面受到培养和锻炼;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由15个实训项目组成。其中实训概论课为理论教学环节,2学时,在其它各实训项目之前统一进行,占用总课时时间,其余每个项目,实行分组轮换制,相对独立完整。
㈠.工程训练实训概论课:(2学时)
1、工程训练实训的内容:机械制造过程,实训内容、教学环节、安排及分组
2、工程训练实训的目的:制造工艺的重要性
3、工程训练实训的要求:四项基本要求,学习方法,主要规章制度
4、实训安全动员 ㈡.普通车削(16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普通车削基本概念。了解车床的型号,熟悉卧式车床的组成、运动、传动系统及用途。(2)了解常用量具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3)了解轴类、盘套类零件装夹方法的特点及常用附件的大致结构和用途。(4)熟悉车削加工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5)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介绍普通车削基本概念,包括普通车床型号、规格、部件及附件的名称和作用、传动系统、加工范围及工艺特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
(2)示范、讲解刀具的安装,工件的装夹以及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3)演示、讲解普通车削常见形面(外圆柱面、端面、台阶、圆锥面等)的加工方法及工艺要求;(4)学生练习操作姿势,用手动走刀均匀地移动大拖板、中拖板、小拖板,空车练习,按图纸要求车削工件,正确对刀,自动走刀,教师实时指导;
(5)知识扩展:介绍大型普车、镗床及立车的基本知识 ㈢.铣削(8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螺旋槽的铣削方法、齿轮齿型加工方法;万能铣头、回转工作台和分度头的基本构造。(2)熟悉铣刀的种类及其安装方法,万能铣头、回转工作台和分度头的使用方法,X6130卧式万能铣床和X5030立式铣床的型号、基本组成部分、运动及各部分的作用;铣削加工的基本工艺特点及应用;各种铣削方式的特点。
(3)掌握铣削的切削用量及其选择和计算方法;铣键槽、铣多边形零件的操作方法;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及基本构成。
(4)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介绍铣削基本概念,包括铣床型号、规格、组成、传动、加工范围及工艺特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
(2)介绍分度头的使用方法;
(3)演示、讲解多边形的铣削方法及工艺要求;螺旋线的加工方法(4)学生实际操作,铣六边形零件、铣键槽、铣螺旋槽,教师实时指导(5)讲解、演示立式铣床的加工方法及其应用(6)示范、讲解齿形加工方法,介绍齿轮加工设备 ㈣. 刨削(4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刨刀的基本类型及用途;插削、拉削、推削加工的特点和应用;拉刀的基本组成部分。(2)熟悉B635-1牛头刨床的型号、基本组成部分、运动及各部分的作用;刨削加工的基本工艺特点及应用;刨削加工常用夹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直角尺的使用方法。
(3)掌握刨削的切削用量及其选择和计算方法;六面体零件刨削、V型体零件刨削的操作方法。(4)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介绍刨削基本概念,包括刨床型号、规格、组成、传动、加工方法及工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2)演示、讲解平面、异型面的刨削方法及工艺要求
(3)学生熟悉设备,实际操作,刨削六面体零件和V型体零件,教师实时指导(4)知识扩展:介绍龙门刨床及插床 ㈤.磨削(4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砂轮的种类,砂轮的检查、安装、平衡和修整方法;磨削圆锥面的方法。
(2)熟悉M1420万能外圆磨床和M7130平面磨床的型号、基本组成部分、运动及各部分的作用;磨削加工的基本工艺特点及应用。
(3)掌握磨削的切削用量及其选择和计算方法;轴类零件和平面零件磨削的操作方法;外径百分尺的使用方法、基本构造。
(4)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介绍磨削基本概念,包括磨床型号、规格、组成、传动、液压系统、砂轮平衡方法、加工方法及工艺特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
(2)演示、讲解外圆柱面、外圆锥面、平面的磨削方法及工艺(3)学生实际操作,磨削外圆柱面、外圆锥面、平面,教师实时指导(4)示范、介绍测量方法
(5)学生实际测量(在磨削外圆柱面时进行)㈥.钳工(16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钳工工作在现代工业制造和设备维修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2)初步掌握普通钳工的各项基本操作,包括划线、锯削、锉削、钻孔、攻螺纹和套螺纹的方法和应用。(3)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教学片,了解钳工在机制制造及设备维修中的作用,钳工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演示、讲解锯割、锉削平面的工艺要求,样板的制作方法(3)学生练习锯割、锉削平面,制作样板,教师实时指导
(4)演示、讲解摇臂钻的工作原理、应用及操作方法,钻、扩、铰、攻丝及套扣的加工方法及台钻的操作方法
㈦.数控车削(4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数控车床的数控系统、机床组成结构、应用及数控车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初步掌握数控车床编程和操作的基本方法。(3)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幻灯、视频教学,介绍数控加工基础知识,包括数控机床的发展及应用,工作原理,数控程序的编制和输入。
(2)现场演示、讲解数控车床型号、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数控车削与普通车削的差别,程序编制方法及机床操作步骤
(3)示范、讲解数控车削常见形面(圆柱面、圆锥面、端面、成形面及切断等)的加工方法及工艺要求等
(4)介绍数控车削程序编制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给定毛坯零件的编程与制作,教师实时指导 ㈧.数控铣削、精雕加工及加工中心(4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数控铣床的数控系统、机床组成结构、应用及数控铣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初步掌握数控铣床编程和操作的基本方法。
(3)了解铣床加工中心的特点,与一般数控铣床的区别,XH714型加工中心的结构、性能及用途。(4)了解精雕机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编程方法、加工特点、应用范围等基础知识。(5)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幻灯、视频教学,介绍数控加工基础知识,包括数控机床的发展及应用,工作原理,数控程序的编制和输入。
(2)现场演示、讲解数控铣床型号、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数控铣削与普通铣削的差别,程序编制方法及机床操作步骤。
(3)示范、讲解数控铣削常见形面(水平面、垂直面、曲面等)的编程、加工方法及工艺要求等(4)学生完成简单二维图形的设计、手工编程与制作加工
(5)介绍加工中心的类型、组成、工作原理、加工工艺,表演XH714型加工中心的操作方法(6)介绍精雕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等 ㈨.数控电火花线切割(3.5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特种加工的意义以及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地位与重要性;(2)初步掌握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工艺特点和应用范围。(3)了解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程序的手工编制方法和输入方法。
(4)了解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机床的组成结构、加工原理、操作方法、工艺特点和应用范围。(5)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介绍电火花线切割机的组成及其功用等;演示、讲解电火花线切割机的操作方法;(2)演示、讲解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自动编程及图形扫描等(3)学生进行任意图形自动编程练习,教师实时指导;
(4)知识扩展:表演、讲解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机的工作原理、应用及加工方法 ㈩.电火花成形加工、激光雕刻加工(3.5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特种加工的意义以及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地位与重要性;(2)了解激光雕刻与切割机床的组成与结构,操作方法及应用范围等。(3)初步掌握电火花成形加工的加工原理,工艺特点和应用范围。(4)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介绍电火花成形机的组成及其功用等;演示、讲解电火花成形加工的电极装夹、对刀、找正及操作方法等
(2)学生练习操作过程,教师实时指导;
(3)介绍激光雕刻机的组成结构、加工特点及应用范围,示范、讲解激光雕刻机自动编程的方法和操作
步骤,并加工演示。
(十一).新技术介绍(1学时)
1、教学要求:
本实训项目包括柔性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三坐标测量机、塑料真空成形机、快速成型机、XY运动平台和现代制造技术知识扩展
(1)了解柔性加工和自动化生产线的概念,自动化生产线的一般构成和功能;(2)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应用和简单的工作过程;(3)了解三坐标测量机的结构、测量原理、主要功能和测量步骤;(4)了解塑料真空成形机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及成形工艺步骤;(5)了解快速成型机的基本类型、结构及应用;(6)了解XY运动平台的结构、原理及应用等(7)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知识
2、教学内容:
(1)FMS-50系统的观摩教学,介绍柔性制造技术的概念、发展情况,自动化生产线的构成、功能及应用。演示柔性制造系统的加工过程。
(2)介绍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情况、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基本分类、系统构成、基本参数以及应用。表演工业机器人的点运动、位置运动、单轴运动和程序演示。
(3)介绍测量的基础知识、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原理、DC—3000数字式测量投影仪的结构、工作原理、用途及测量方法等。操作演示三坐标测量机的应用方法和测量步骤。
(4)介绍塑料真空成形机的结构、基本参数、特点、成形工艺步骤以及应用等。
(5)介绍快速成型机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应用等基础知识。表演快速成型加工过程。(6)介绍XY运动平台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应用范围等。
(7)现代制造技术知识扩展介绍,参观A530D+MARK25标准型慢走丝线切割机、三维表面轮廓仪、AP2000+MARK20P超高精度慢走丝线切割机、Talysurf CLI2000型多测头三维形貌轮廓仪、KIC高速小孔加工机床、Talyrond圆度测量仪、平面度测量仪、A50R+MARK21、体式显微镜、金相显微镜、Prismo navigator
三坐标测量机、A35R+MARK21高速高精度大面积镜面成型机、DMU 70V数控加工中心、多功能快速原型与制造系统。
(十二).焊接(4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气焊与气割、等离子弧切割、氩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电焊设备性能与使用;了解焊接件常见缺陷及其检验方法。
(2)初步掌握手工电弧焊的实质及其操作方法、电焊条的组成及作用;气焊与气割、等离子弧切割原理;气体保护焊的实质;点焊原理。
(3)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讲解焊接基础知识,包括气焊与气割、等离子弧切割、氩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电焊设备性能与使用;焊接件常见缺陷及其检验方法。
(2)演示、讲解手工电弧焊(平焊)、气焊与气割、氩弧焊、空气等离子切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压力焊(点焊)的操作方法
(3)现场讨论、分析焊接工艺
(4)学生进行平焊操作练习,教师实时指导(十三).锻造及压力加工(4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锻造加热设备;胎膜锻概念及其特点;
(2)初步掌握锻造加热目的与锻造温度范围;空气锤工作原理、结构及各部分作用(3)初步掌握锻造加热缺陷及预防;空气锤操作方法及自由锻的基本工序;(4)了解数控冲床工作原理、编程方法、组成结构及各部分作用(5)了解数控冲压的加工特点
(6)基本掌握冲压工艺、工序分类及其各自特点和常用冲压材料、常用冲压设备;压力机工作原理、结构及各部分作用;冲模结构基本组成及其分类;
(7)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介绍锻造原理及空气锻锤(2)演示、讲解机器自由锻操作方法
(3)讲解冲压加工的基本概念、特点、原理、工艺及材料等,介绍冲压设备并操作演示。(4)介绍液压折弯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加工方法等(5)学生工艺训练
(6)介绍冲压模具的组成及用途等
(7)介绍数控冲床组成、工作原理、加工方法等;演示加工过程;(8)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十四).铸造及注塑成型(6学时)
1、教学要求:
(1)熟悉铸造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
(2)了解型砂、芯砂、造型、造芯、合型、熔炼、浇注、落砂、清理及常见铸造缺陷。熟悉铸件分型面的选择。掌握手工两箱造型(整模、分模、挖砂、活块等)的特点和应用.了解三箱造型及刮板造型的特点和应用。了解机器造型的特点和应用。
(3)初步掌握手工两箱造型的操作技能。
(4)了解铸造生产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并能进行简单经济分析。
2、教学内容:
(1)介绍铸造的整体概况,包括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及应用等;(2)演示、讲解整模造型的方法及工艺(3)学生进行整模造型操作训练,教师实时指导(4)演示、讲解分模造型型芯的造型方法
(5)学生进行分模造型操作训练,浇注、打箱、清理并进行质量分析,教师实时指导
(6)铸造知识扩展:表演、介绍机器造型、消失模铸造、中频炉、压铸机等铸造方法、工艺特点及要求
等
(7)介绍注塑成型概念、组成、传动、工艺特点及加工范围等(十五).热处理(2学时)
1、教学要求:
(1)了解钢的热处理原理、作用及常用热处理方法和设备。(2)了解碳钢热处理后的性能特点。(3)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教学内容:
(1)介绍热处理概念、原理、常用设备及基本操作要点(2)示范、讲解表面硬度检验方法及所用硬度计的使用步骤(3)演示、讲解:对45钢锤头进行淬火处理
三、使用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的教材:
(1)《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第三版,清华大学金属工艺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工程训练教程-机械类实习报告分册》,梁延德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0出版。(3)《工程训练教程-非机械类实习报告分册》,梁延德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0出版。
2、主要参考书:
(1)《金属工艺学》(上、下册,第四版),邓文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数控技术》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杨有君等,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9(3)《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傅水根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金属工艺学冷加工部分》傅水根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5)《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习题集》张学政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周世权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7)《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陈隆德、赵福令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8)《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倪小丹、杨继荣、熊运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赵雪松、赵晓芬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0)《工程材料与成形工艺基础学习指导》温建萍、刘子利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第三篇:《基础项目训练》教学大纲
《基础项目训练》教学大纲 Innovation Project Training
一、课程设计基本信息 课程设计周数:2 学分:2.0 适用对象:物联网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与环节: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导论、Java程序设计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
本设计安排在本科生第五学期完成后进行,在学生掌握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和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应用软件开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工程化软件开发过程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本课程设计督促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技术,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考察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运用,培养自己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为后续的IT项目管理、大型数据库应用课程学习及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应用软件开发基本方法与工具,采用前修《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采用之前学过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或Java程序设计中设计技能,使用当前常用的软件开发语言(如VC++、VB或Java)实践一个实用软件系统开发全过程,将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与软件实际开发过程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方式
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学生一人单独完成为主的方式进行,对于大型的应用可以考虑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最多两人一组为单位,具体分组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来解定。组内成员的分工要明确,课程设计报告不得雷同。课程设计在英东楼7楼进行,具体实验室由实验室主任分配,时间为两周。
四、课程设计教学(或指导)方法与要求
(一)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本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每个行政班分配一个辅导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辅导教师给出若干课程设计题目供学生进行选择,学生亦可自主选题。在课程设计进行时,辅导教师必须跟班辅导,准备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负责登记学生的出勤情况。
(二)基本要求:
1.任务布置:讲述本课程的要求和目的、软件设计项目、时间安排、需提交的规范文档的格式。要求1至2人为一组,完成一个实用项目的计划制定、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每阶段的文档编写等。2.每个学生写一份软件开发过程的开发报告,总结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五、课程设计内容和时间安排(一)选题(0.5天)动员大会之后,学生进行选题,学生选题可以在辅导教师给出的题目表中选题,如果没有合适的,可以自主选题。场地:英东楼实验室、图书管等。(二)需求分析及概要设计(1.5天)
对所选课程设计题目进行需求分析,划分功能模块;规划好需要几个类,每一个类需要完成哪些功能,以便对课程设计有一个大概的模型。
场地:英东楼实验室。(三)详细设计(2天)
对所概要设计规定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得出每个功能模块的算法思想、流程图;完成每个类的定义,得出类中每个方法的算法思想,画出其流程图。
场地:英东楼实验室。(四)编码调试(5天)根据详细设计的结果,实现其编码。场地:英东楼实验室。
(五)编写课程设计报告(1天)根据课程设计的过程,写出课程设计报告电子版。整理文档与软件,准备交给教师评分。
场地:英东楼实验室。
六、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一)选题
1.要求
(1)了解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性质和任务,辅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题目(2)学生课程设计纪律教育和注意事项等 2.重点、难点
重点: 要求学生能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难度和合适工作量的题目。
(二)需求分析及概要设计 1.要求
(1)完成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学生必须明白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各功能模块的划分以及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有能力的同学建议使用UML的用例图和活动图描述系统的功能,并对系统的性能做充分的了解,同时撰写需求分析说明书及概要设计说明书;
(2)完成系统的概要设计,学生必须明白系统开发及运行所需的工作环境,完成系统架构设计,完成数据库设计。2.重点、难点
难度:学生对需求的把握不是很充分,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容易出错 重点: 充分理解系统需求并设计一个良好的数据库
(三)详细设计 1.要求
(1)在系统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系统的详细设计并撰写详细设计报告;
(2)完成系统的类设计、分析,建议使用UML的时序图完成对系统各类之间的交互描述。2.重点、难点
难点:不同类型类的确定和描述 重点:设计系统中的类
(四)编码调试 1.要求
(1)完成系统的编码;(2)掌握系统调试的能力。2.重点、难点
难点:对不同类型错误的查找和纠正能力 重点:系统编码
(五)编写课程设计报告(2天)1.要求
(1)完成系统最终调试和验收
(2)完成系统开发相关文档的撰写和整理 2.重点、难点
难点:利用软件工程化的文档撰写整个软件开发流程中的相关文档 重点:系统开发相关文档的撰写
七、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一)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操作试验、课程设计报告
(二)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设计其间表现(含出勤情况):20分 课程设计报告:40分 软件:40分
要求:学生上交材料应该包括课程设计报告的电子版、纸质打印稿、软件的原文件、软件的使用说明等。
八、课程设计指导书
自编
大纲修订人:姚学科
修订日期:2013年9月 大纲审定人:张世龙、姚学科
审定日期:2013年9月
第四篇: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依据:本大纲根据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课程编号:I0220024 学时数:64 学分数:4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围绕材料生产过程主要涉及到的工程理论,本课程主要介绍与之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工程流体力学、传热与传质基础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材料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工程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研究能力。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工程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门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如下知识:
1.正确理解下列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粘滞性,静压强,连续性方程的物理意义,能量方程的物理意义,流动的状态,流动阻力,传导传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导温系数,热阻,角系数,热流量,质量传递,量纲,相似准数,过剩空气系数,燃烧值,湿空气的各状态参数。
2.正确理解下列基本定理和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质量守恒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牛顿冷却定律,辐射换热的基本定理,相似三定理,量纲和谐原理。
3.牢固掌握下列公式:
牛顿粘性定律,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连续性方程,Bernoulli方程,傅立叶(Fourier)定律,牛顿冷却定律,物体间的辐射传热,燃料组成的换算,空气量的计算,烟气量计算。
4.熟练运用下列法则和方法:
湿空气状态变化过程的特点、干燥过程的描述,量纲分析法、方程分析法,物料平衡法则,热量平衡法则。
5.会运用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热量传递基本规律和工程研究基本方法解一些简单的工程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论教学(学时:64)流体力学基础(8学时)
(一)教学内容 1.1 流体力学概述 1.1.1 流体的概念 1.1.2 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 1.1.3 流体力学研究的意义 1.1.4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1.1.5 单位与量纲 1.2 流体的性质
1.2.1 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
1.2.2 流体的连续性——连续介质模型 1.2.3 流体的可压缩性与热膨胀性 1.2.4 流体的传递性质
1.2.5 流体的状态参数与状态方程 1.2.6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1.3 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
1.3.1 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性方程
1.3.2 动量定理——运动方程(纳维一斯托克斯方程)1.3.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方程 1.3.4 定解条件
1.3.5 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 1.3.6 三种传递过程的类比分析 1.4 流体静力学
1.4.1 重力场中静止流体中的压强分布 1.4.2 非惯性系中均质流体的相对平衡 1.5 理想流体流动 1.5.1 欧拉方程 1.5.2 流体的旋度 1.5.3 流函数
1.5.4 不可压缩理想流体圆柱绕流 1.6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流动 1.6.1 层流与湍流 1.6.2 边界层理论简介
1.6.3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层流运动 1.6.4 湍流运动的雷诺方程组 1.6.5 混合长理论 1.6.6 光滑管中的湍流流动 1.6.7 粗糙管中的湍流流动 1.7 流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 1.7.1 流体沿流线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 1.7.2 流体沿管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 1.7.3 流体流动的阻力 1.7.4 伯努利方程式的应用 1.8 气体动力学基础
1.8.1 可压缩气流的一些基本概念 1.8.2 理想气体一元恒定流动的基本方程 1.8.3 气体在管道中的运动 1.9 离心式风机
1.9.1 离心式风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9.2 离心式风机的性能参数与性能曲线 1.9.3 离心式风机性能参数的换算 1.9.4 离心式风机的工作点及流量调节 1.9.5 离心式风机的并联和串联操作 1.9.6 离心式风机的选择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流体的基本物理属性和流体的输送设备。
(2)掌握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流体流动及流动阻力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工程应用。
两相运动现象(4学时)
(一)教学内容 2.1 绪论
2.2 两相与多相流的专用术语和基本特性参数 2.3 粒子一流体的相互作用 2.3.1 单粒子在流体中的受力分析 2.3.2 单粒子的运动方程 2.3.3 粒子云与流体的相互作用 2.4 连续相方程
2.4.1 流场的统计平均方法 2.4.2 边界粒子的影响 2.4.3 准一维两相流的守恒方程 2.5 流体一固体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2.5.1 不可压缩流体流动过程数值求解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 2.5.2 原始变量法求解管道内准一维流动问题举例 2.5.3 湍流流动数值模拟的主要方法 2.5.4 数值模拟的基本程序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两相与多相流的专用术语和基本特性参数。
(2)了解粒子-流体的相互作用、连续相方程、流体-固体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传热学基础(12学时)
(一)教学内容 3.1 概述
3.1.1 传热及其应用
3.1.2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与热流速率方程 3.1.3 传热热阻 3.2 传导传热 3.2.1 导热的基本概念 3.2.2 导热微分方程与定解条件 3.2.3 稳定态导热的分析与计算 3.2.4 非稳定态导热 3.3 对流换热 3.3.1 对流换热概述
3.3.2 对流换热过程的数学描述 3.3.3 强制流动时的对流换热 3.3.4 自然对流时的对流换热 3.3.5 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换热 3.4 辐射换热
3.4.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3.4.2 黑体辐射定律 3.4.3 实际物体和灰体的辐射 3.4.4 角系数
3.4.5 两个灰体之间的辐射换热
3.4.6 多个灰体表面组成封闭系统时的辐射传热 3.4.7 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3.4.8 气体辐射 3.5 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3.5.1 传热过程与复合传热 3.5.2 换热器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传导传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综合传热等基本概念。
(2)掌握温度梯度、热流量的概念,平壁导热、园筒壁导热的计算,影响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及对流换热过程的描述,发射率、角系数的概念,物体之间的辐射传热,强化和削弱传热过程的方法。
质量传递基础(16学时)
(一)教学内容 4.1 传质基本概念 4.1.1 浓度 4.1.2 分数表示法 4.1.3 速度 4.2 分子扩散传质 4.2.1 斐克(Fick)定律 4.2.2 分子扩散系数 4.2.3 流体中的分子扩散 4.2.4 固体中的分子扩散 4.2.5 非稳态扩散 4.3 对流传质
4.3.1 浓度边界层与对流传质系数 4.3.2 对流传质准数方程 4.4 传质与化学反应
4.4.1 非均匀化学反应与扩散传质 4.4.2 均匀化学反应与扩散传质 4.4.3 球形颗粒的缩核反应与传质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传质基本概念、分子扩散传质、传质与化学反应。
(2)掌握对流传质中的浓度边界层与对流传质系数、对流传质准数方程。
物料干燥(12学时)
(一)教学内容 5.1 概述
5.1.1 固体物料的去湿方法 5.1.2 物料的干燥方法 5.2 干燥静力学 5.2.1 湿空气的性质 5.2.2 湿空气状态的变化过程 5.2.3 水分在气一固两相间的平衡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1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 5.3.2 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 5.3.3 间歇干燥过程的干燥时间计算 5.3.4 连续干燥过程 5.4 干燥技术 5.4.1 对流干燥 5.4.2 传导干燥 5.4.3 辐射干燥 5.4.4 场干燥技术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固体物料的去湿方法、物料的干燥方法、湿空气状态的变化过程、水分在气-固两相间的平衡。
(2)掌握对流干燥、传导干燥、辐射干燥、场干燥技术。
(3)理解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间歇干燥过程的干燥时间计算、连续干燥过程。
燃料及其燃烧(12学时)
(一)教学内容 6 燃料及其燃烧 6.1 燃料的种类及其组成 6.1.1 燃料的种类
6.1.2 固体燃料和燃料油的组成 6.1.3 气体燃料 6.2 燃料的性质 6.2.1 燃料的发热量 6.2.2 煤的特性 6.2.3 燃料油特性 6.2.4 气体燃料特性 6.3 燃烧计算
6.3.1 燃料燃烧所需空气量的计算 6.3.2 烟气量及烟气组成计算
6.3.3 生产中烟气量、空气量及过剩空气系数的计算 6.3.4 燃烧温度计算
6.3.5 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各因素 6.4 燃料的燃烧理论及过程 6.4.1 燃烧理论
6.4.2 不同燃料的燃烧过程 6.5 洁净燃烧技术 6.5.1 燃烧污染与防治 6.5.2 材料生产中的燃烧新技术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不同种类燃料的性质及其组成、洁净燃烧技术。
(2)理解燃烧理论及工程,掌握燃烧计算:包括燃料燃烧所需空气量的计算、烟气量及烟气组成计算、生产中烟气量、空气量及过剩空气系数的计算、燃烧温度计算及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各因素。
三、考核要求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考核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等确定学生平时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
四、参考教材及其它参考资料
1、参考教材:
《材料工程基础》,徐德龙,谢峻林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其它参考资料:
[1]《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孙晋涛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工程流体力学》,莫乃榕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3]《工程材料》,朱张校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版
[4]《材料工程基础》,谢希文,过梅丽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执笔人:侯伟 教研室主任签字: 院长(部主任)签字:
2014年07月01日
第五篇:《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包括土力学(专业基础课)和基础工程(专业课)两部分,是建筑工程类专业一门主要课程。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运用这些原理和概念,结合有关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和解决地基基础问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一)授课内容
绪论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地基与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本课程的内容、特点、要求和学习方法。本学科简史及发展方向。
第一章 工程地质概述
矿物与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土的成因类型。不良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土的渗透性,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第二章 土的物理性质和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土的组成和特性,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换算。土的物理状态、特征指标。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第三章 地基的应力和变形
土的自重应力。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地基中附加压力的计算及分布规律。
土的变形特点。土的侧限压缩性。地基最终沉降量。
沉降与时间关系。
地基的容许变形值。
第四章 土的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
土的抗剪强度。土的极限平衡条件。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及取值。影响抗剪强度指标的因素。
地基的临塑载荷、临界载荷、极限载荷。
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第五章 土压力和土坡稳定
三种土压力的概念。静止土压力。
朗金土压力理论。库仑土压力理论。
挡土墙设计。
土坡稳定分析。
第六章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内容。勘察方法。勘察报告的内容、阅读和使用。验槽。
第七章 浅基础的设计
浅基础的类型。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地基计算。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刚性基础、扩展式基础的设计方法。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墙下板式基础及箱形基础的设计要点。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工作的基本概念。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第八章 桩基础及深基础
桩及桩基础的类型。单桩竖向承载力。群桩竖向承载力。桩基础的设计。
深基础简介:箱桩基础、大直径桩墩基础、深井、地下连续墙。
深基坑的护坡。
第九章 软弱地基的处理
软弱地基的特性。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简介。
第十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
震级和烈度。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地基震害及抗震害措施。
第十一章 特殊土地基
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红粘土地基。
(二)土工试验
密度、含水量。
液限、塑限
固结试验。
直剪试验。
三、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土力学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要求掌握土力学中土的物理性质、地基应力、变形、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土压力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2、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地基勘察资料,会选择一般地基基础方案。
3、运用土力学的原理进行一般建筑的地基与基础设计。
(二)各章内容说明
绪论
建立土力学、地基、基础的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在本专业中的地位。了解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及发展概况。
第一章 工程地质概述
了解主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岩石的分类和主要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分布规律及特征;不良地质条件。掌握土的渗透规律。了解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第二章 土的物理性质和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重点:土的三项指标。土的物理特征和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必须掌握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的定义、测定、换算和应用。熟悉地基土的工程分类方法。
了解粒径级配对无粘性土性质的影响。
一般了解粘土矿物、水和离子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地基的应力和变形
重点:矩形和条形荷载面积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土的压缩性及其指标的确定。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熟练掌握土的自重应力计算,基底附加压力的计算。运用角点法计算地基中附加应力。用固结法试验测定土的压缩性指标,按分层总和法和《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T-89)》,简称《规范》,下同)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能够正确使用教材的图表、计算附加应力。了解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规律和载荷试验确定变形模量的方法。
了解饱和土在固结过程中土的骨架和孔隙水对压力的分担作用及变形和时间的关系。
第四章 土的抗剪强度和地基承载力
重点:抗剪强度定律。土的极限平衡条件、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和取值方法。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正确理解土的抗剪强度定律和极限平衡条件。掌握用直剪仪和三轴仪测定土抗剪强度指标的方法。正确理解排水条件对确定饱和粘性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
明确地基临塑载荷、临界载荷和极限载荷的意义及应用,对其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只作一般了解。
熟练掌握用《规范》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和步骤。
第五章 土压力和土坡稳定
重点:朗金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
正确理解三种土压力的概念,并应掌握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包括规范的方法)。
会设计重力式挡土墙,对其它类型挡土墙只作一般了解。
土坡稳定只介绍条分法。
第六章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
学会阅读、使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掌握验槽的方法及局部不均匀地基处理。
第七章 浅基础的设计
重点:常用的刚性基础、扩展基础的设计方法。
掌握浅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的验算方法。
掌握刚性基础剖面尺寸确定及扩展基础的配筋计算。
对箱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墙下板式基础只作一般了解。
第八章 桩基础及深基础
重点: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和桩基础的设计。
了解桩基础的类型及适用条件。掌握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掌握桩基础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对深基础的几种型式和基坑护坡只作一般了解。
第九章 软弱地基的处理
了解软弱地基的特性及常用处理方法。
第十章 地震区的地基基础
了解震级、烈度的概念。
了解地基基础抗震验算。了解饱和土液化的概念。掌握饱和土液化判别方法及抗液化措施。
第十一章 特殊土地基
根据各教学班所在地区的特殊土的情况,选择有关内容进行面授,使学生了解该特殊土类的特性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三)习题课和课外习题
各教学班的辅导教师,对重点章节应适当安排习题课,并检查学生课外习题完成情况。
(四)土工试验
掌握所做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写出试验报告。
大纲中的密度、含水量试验,可结合液、塑限试验、直剪试验或固结试验进行。本课只做三次土工试验。
四、教学媒体及学时分配
1、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媒体为文字教材(学习指导书、主教材)和音像教材等。
2、教学环节和时数分配
课内总学时为81学时,其中电视讲课时数为45学时,面授、习题课为27学时,试验9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