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教学随笔
教学随便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情感教育
步入21世纪,回眸静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中的巨大矛盾: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人类的道德水准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不少人对物质和金钱的关心胜过对精神境界的关心,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湮灭了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心。损人利己,推卸社会责任,破坏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时代通病。这种时代病再不加以遏制,不仅会阻抑21世纪社会的发展,而且会危及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最具主导和决定意义的,但受社会用人制度影响以及家长“成龙”心态的催生,相当部分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的教育,于是学生的分数被摆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即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是重灌输,重说教,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践行的引导,导致学生知情行失调。不少“高材生”自私、冷漠,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缺乏关心的热情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望子成龙心态的驱使下,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甚至与学校的品德教育唱反调。孩子从小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别人,从来不知道关心别人,即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可见,对学生进行关心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作为以“再生产人”为目的的教育,对此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指导心理换位,在设身处地中明白关心他人的道理
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和情境中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深刻地地说明了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实际上,心理换位就是要克服“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自我中心”倾向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着人们的理智,妨碍着人们的感情交流,妨碍着人们相互理解。如果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由于“心理换位法”不是单靠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使学生获得道德认识的,而是学生换位思考、主动参与获得的,所以他们对教育要求理解得尤为深刻,指导自己行为的自觉性也较强,教育的效果也特别好。
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时,我了解到开学初,这个班在发综合实践材料袋时少了2袋。于是,我问:“谁愿意帮助这四位小朋友?”一开始听到下面在轻轻议论,继而台下鸦雀无声。是啊,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哪懂得分享与帮助!何况是三年级的小朋友!看来,此时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只有“将心比心”了。于是,我扫视一下全班同学:“想一想,如果是你没发到材料袋,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吗?”回答是异口同声的。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直接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因而教师的及时点拨,能促使学生产生、形成和强化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精神需要,并自觉付诸行动。“那么,现在有两位小朋友没有材料袋,他们也多么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啊!谁愿意帮助他们,请举起小手!”一只、两只„„慢慢地,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于是,我又一个个请他们起来说说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两位小朋友。有的说:“我姐姐有一袋没用过,我明天拿来送给他们。”有的说:“我家里有一袋,明天,我也带来„„”还有的说:“如果上课时要用学具,我和他们合用。”甚至有个小朋友当场拿让出自己的材料袋„„孩子们纯真的话语和行动,令我感动万分。我对这些出谋划策并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小朋友大加赞扬,充分肯定他们的做法。得到表扬的小朋友心里美滋滋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自豪的笑,从而使他们体会到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乐趣。
二、增强情感体验,在感受关心中理解关心他人的意义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现在的学生之所以不知道关心别人,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认真真地体验过别人的关心,感悟别人的关怀,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关心。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关心他人的教育,必须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让他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体验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疼爱,从而明白关心他人有什么意义。关心别人首先要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开始,然后延伸到关心其他的人。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学生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少注意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在教学《父母的疼爱》时,我们先让学生收集体现父母关怀自己的照片,并向父母了解照片后的感人故事,课上讲给大家听,为调动大家的情感,我们还邀请家长到课上讲照片后的故事。学生在“找照片——知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家长在课上动情的讲述,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接着我们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如何关心父母,学生们联系实际谈了自己的体会。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在生活中父母也需要关心,知道了如何去关心。这种关心可以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从每天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开始关心,再延伸到关心社会上的人。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单
三、重视实践指导,在参与关心中掌握关心他人的方法
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并最终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品质。关心他人的情感的培养,不同于知识,既不可背诵,也不能通过做练习获得,更不能通过灌输强加于学生,必须通过系列活动,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可以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也就没有情感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关心他人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外现到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来。
(一)走进家庭——学会关心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父母付出的最多最多。引导学会关心他人,必须从关心父母开始。为此,围绕“学会关心父母”我们组织开展了“亲子大行动”,在中年级开展了“大交流”、“大展示”——夸夸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画像,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父母眼中的我们,我们眼中的父母》,开展一次大讨论——《假如我是家长》。高年级的队员则要做到每周至少与父母谈三次心,并举行“与父母同乐”的活动,将家长邀请到学校,举办联欢会。“亲子大行动”激发了队员们最丰富的情感,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纽带维系得更紧了,队员们在体验中悟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真正内涵,更加了解了父母,懂得了关心与体贴父母。
(二)角色演练——增强角色体验。为增强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的转化,我们还让学生担任某种特定角色,使其在履行角色职责和义务的行动过程中“学会关心”。如让学生担任班主任、家长、花园管理员的角色,使其在“我做班主任”、“本周我当家”、“我是一个小园丁”的实践演练中,提高对关心对象的认识,激发对关心对象的情感,学会关心的行为。学生在承担某角色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该角色的种种情感体验,情感经验不断丰富,移情能力、情感的感受能力调控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不断增强,学生能逐步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三)开展特色活动——懂得互相关心。本学期我班转进一位父母离婚的学生,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的生活习惯很差,整天衣衫不整,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招呼也不打一声。同学们都很讨厌他,课间很少有人答理他,一时间他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在教学《面对欺负和威胁》时,我重点对全班进行了不要欺负弱小的教育,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地举行了主题为“他也需要关心”的中队活动。课上我向大家介绍了他的特殊情况,分析了他目前的心理状态。我说,你们在家里有父母的疼爱,不知道没妈的孩子多痛苦,他已经失去了母爱,失去了温暖的家庭,失去了许多童年的欢乐,留下了道道童年的伤痕,现在他生活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大家又排斥他,你们站到他的角度想一想,假如你是他,会怎么想?我那激动而动情的话语打动了同学们,不少人流泪了。最后我又引导大家说出他此时最需要的是大家的关心,集体的温暖。课间开始有人主动陪他玩了。现在再也没有人看不起他了,他也与大家和睦相处,甚至主动关心别人。班里的孩子大都寄宿在校,我做了有心人,把大家的生日记了下来,每逢同学过生日,我们就集体为这位同学过生日。第一次集体生日晚会就是为他举行的。他再次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几次生日晚会过后,大家都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互相关心。现在,同学们都懂得了互相关心,比如哪位同学忘记带橡皮,同桌和他周围的同学就会主动把橡皮借给他;哪位同学身体不好,就有人主动倒水给他喝等等。
第二篇:幼儿园妇女节教育随笔《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是一篇幼儿园教育随笔,其实爱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交流,让自己的孩子先学会爱父母,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节日献上一句祝福、为他们端上一杯茶等等,让孩子明白,父母也需要他们的体贴,让这份爱成为理所当然,一个人只有学会关爱他人才能更好的爱生活,爱世界。
有好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任性、自私,不会体贴人。我想这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绝大多数父母除了要求孩子的学习,就再也没有别的要求了,甚至连简单家务都不舍得让干。有些父母常说“只要孩子过的好,我们不求回报。”这样的关爱和无私孩子们早就习以为常,不是孩子生来就自私,而是家长的“无私奉献”放纵、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自私。
马上快到三月八日国际劳动妇女节了,我想借这个机会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首先我和房老师为孩子们讲述了妇女节的由来,让孩子们知道妈妈的辛苦,接下来让孩子们拿起画笔给妈妈画一幅美美的画像,并制作了花朵贺卡送给妈妈,最后和孩子们约定在妇女节当天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妇女节那天晚上,我正准备睡觉,听见手机有一连串的消息,拿起来一看,原来是孩子的家长发来的照片,宝贝们有的为妈妈捶背,有的帮妈妈扫地,还有的为妈妈洗脚,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的内心不由得为他们点赞。
其实爱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交流,让自己的孩子先学会爱父母,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节日献上一句祝福、为他们端上一杯茶等等,让孩子明白,父母也需要他们的体贴,让这份爱成为理所当然,一个人只有学会关爱他人才能更好的爱生活,爱世界!
第三篇:幼儿园妇女节教育随笔《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是一篇幼儿园教育随笔,其实爱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交流,让自己的孩子先学会爱父母,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节日献上一句祝福、为他们端上一杯茶等等,让孩子明白,父母也需要他们的体贴,让这份爱成为理所当然,一个人只有学会关爱他人才能更好的爱生活,爱世界。
有好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任性、自私,不会体贴人。我想这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绝大多数父母除了要求孩子的学习,就再也没有别的要求了,甚至连简单家务都不舍得让干。有些父母常说“只要孩子过的好,我们不求回报。”这样的关爱和无私孩子们早就习以为常,不是孩子生来就自私,而是家长的“无私奉献”放纵、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自私。
马上快到三月八日国际劳动妇女节了,我想借这个机会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首先我和房老师为孩子们讲述了妇女节的由来,让孩子们知道妈妈的辛苦,接下来让孩子们拿起画笔给妈妈画一幅美美的画像,并制作了花朵贺卡送给妈妈,最后和孩子们约定在妇女节当天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妇女节那天晚上,我正准备睡觉,听见手机有一连串的消息,拿起来一看,原来是孩子的家长发来的照片,宝贝们有的为妈妈捶背,有的帮妈妈扫地,还有的为妈妈洗脚,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的内心不由得为他们点赞。
其实爱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交流,让自己的孩子先学会爱父母,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节日献上一句祝福、为他们端上一杯茶等等,让孩子明白,父母也需要他们的体贴,让这份爱成为理所当然,一个人只有学会关爱他人才能更好的爱生活,爱世界!
第四篇:法宝一学会真诚关心他人
法宝一:
学会真诚关心他人
人际交往的主体不外两个:自己和对方。在进行商业交往时,若要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人,很多人脑海中一定会立即冒出一个字眼:「虚伪!」他们会这样说:「我们的目的不就是要赚他的钱吗?赚了他的钱后马上走人不就行了?」实际上,这只是失败者的想法,真正成功的人向来都是那些懂得真诚关心他人的人。
马克〃桑布恩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激励演讲大师,他在畅销书《每一天都是你的代表作——邮差弗雷德》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人物,这个人叫弗雷德。
桑布恩第一次见到弗雷德是在刚刚搬进新居之后,那时他住在丹佛的华盛顿公园附近,一个绿树成荫的小社区。一天早上,桑布恩正在喝早茶,听见有人敲门,他打开房门一看,外面站着一位邮差。
「上午好,桑布恩先生,」邮差兴高采烈地说道,「我是这里的邮差,名字是弗雷德。得知你新近搬进来,我顺道来看看,也介绍一下我自己。除了对你的入住表示欢迎,也希望能对你有所了解,比如你所从事的工作。」弗雷德相貌很普通,中等身材,蓄着一撮小胡子。尽管没有引人注目的外表,但是他的真诚和热情却洋溢在脸上。
桑布恩感到非常惊讶,他收了一辈子的邮件,从来没见过这样做自我介绍的邮差,但这确实使他心中一暖。
「我的工作其实算不上真正的工作,我是个职业演说家。」
「照这么说来,你需要经常出差旅行了?」弗雷德问道。
「是的,确实如此,我每个月总要有十五到二十天出门在外。」 弗雷德点点头,继续说道:「既然如此,你能不能给我一份你的日程表呢?这样的话,你不在家的时候我可以暂时保管你的信件,打包放好,等到你回来的时候再送过来。」
这简直太让人吃惊了!不过,桑布恩觉得没必要这么麻烦弗雷德,他说:「门前不是有邮箱吗?你把信直接放邮箱里就行了,我回家的时候再取也是一样的。」
弗雷德解释说:「桑布恩先生,你可能不知道,这里的窃贼非常狡猾,他们经常会窥探住户的邮箱,如果发现是满的,他们就会知道主人不在家,那你的财物就不保险了啊。」
这简直太让桑布恩感动了,弗雷德比自己还关心那些邮件,比自己想得还周全!弗雷德继续说道:「要不这样吧,我视情况而定,只要邮箱的盖子还能盖上,我就把信放进邮箱里,这样别人便看不出来你不在家;如果邮箱满了,邮件塞不进去,我就把那些邮件搁在大门和栅门之间,这样从外面也看不见;万一那里也放满了,我就把其他的信留着,等你回来再处理。」
此时,桑布恩心里想:如果每个美国邮政的职员都这样该有多好?或许只有这个小社区提供特别的邮政服务吧?不管怎样,面对一个如此关心顾客的邮差,实在找不出理由拒绝他的意见。
两周后,桑布恩出差回来,刚把锁匙掏出来,却突然发现门口的擦鞋垫不见了。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难道丹佛的窃贼对擦鞋垫也有兴趣?不太可能。待转头一看,擦鞋垫就在门廊的角落里,而它下
面还盖着什么东西。
原来,在桑布恩出差的时候,美国联邦快递公司(UPS)误投了他的一个包裹,将它投递到同一条街隔邻第五家的门廊上,幸运的是,邮差弗十四大德看见了,他把它捡起来,送到桑布恩的住处藏好,并在上面留了纸条,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又费心用擦鞋垫把它遮住,以免认人看见。
弗雷德已经不仅仅是在送信,他现在做的是UPS分内应该做的事!后来,桑布恩与弗雷德成了朋友。作为一个激励演讲大师,桑布恩利用各种机会,不管是举行演讲还是座谈会,他都会把弗雷德的故事与听众一起分享;似乎每一个人——从服务业者到制造业者,从高科技产业工作者到清洁工,都喜欢听弗雷德的故事。听众对弗雷德着了迷,同时也受到他的激励与启发,无数的人开始学习弗雷德。
全球五百大企业的员工人手一册《每一天都是你的代表作——邮差弗雷德》,该书也成了亚马逊书店商业类排行榜最佳畅销书以及全美畅销书,弗雷德也因此成了世界级的新闻人物。
弗雷德成功了,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时刻关心着自己的客户,时刻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为顾客提供了超值的服务,从而赢得了好人缘。试想,如果没有弗雷德对桑布恩的关心,两人怎么会成为朋友呢?两人不能成为朋友,也就没有《每一天都是你的代表作——邮差弗雷德》,更不会有现在我们知道的弗雷德了。
没有什么比真诚更能打动人,保持一颗仁爱的、充满善意的心,你将得到更加珍贵的回报——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在很多年前,美国一家普通的旅店有一名服务生,这个年轻人平常待人热情又真诚,接受过他服务的人都感到很满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老夫妇走进了这家旅店,当时恰好是这个年轻人值班。年轻人查看了房间记录后,发现已经被订满了,于是满怀歉意地告诉这对老夫妇没有空房了,不过他又说道:「让我问问附近几家旅店有没有房间,好吗?」
不幸的是,周围所有的旅店都已经客满。老夫妇感到很沮丧,谢过这位年轻人后准备往外走。年轻人拦住他们说:「太太、先生,如果你们不嫌弃,可以到我的房间暂住一晚。在这样一个风雨夜,要是投宿无门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老夫妇感激地接受了。
第二天早上,这对发现夫妇准备离开,老先生拿出几张钞票,作为住宿费递给这个年轻人,可是年轻人拒绝了。他告诉这对老夫妇,他不能收他们的钱,因为他是将自己的房间借给他们住,而不是租给他们。老先生看着这个年轻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或许有一天,我会为你建一家饭店。」
老夫妇离开以后,年轻人很快就把这件事忘了。然而,几年过去了,一天,这位年轻人突然收到一对来自曼哈顿的信,他想了好一会儿才回想起几年前那个风雨夜所发生的事,信里,老先生邀请年轻人去一趟曼哈顿。出于好奇,年轻人来到了曼哈顿这个财富聚集的城市,在一幢高大、豪华的建筑物前,他又见到了老先生。老人指着身后的建筑物对他说:「你还记得我说过要为你建一家饭店吗?你看,这就是了!」
年轻人成了这家饭店的总经理。他作梦也没有想到,自已一夜的真诚竟然换来了一生的回报。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的,不就是能帮助自己获得金钱或实现个人价值的人、资源和条件吗?如果每个人都能真诚关心他人,他人就会感觉到我们是真诚的、是在帮助他;第一次接触就留下这样良好的印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他会不和我们合作吗?这就是真诚关心他人的力量。
第五篇:孩子,请学会谦让他人
[摘要]当今社会,孩子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性格,从小家长的教育就是不让孩子吃亏,只要自己孩子开心就好,只要孩子想要,就一定让孩子得到。而谦让这个词,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越来越被人们淡忘。所以在班级里,在校园内,同学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骂人,打人,因为孩子不懂忍让,不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懂得去拥抱他人,宽容他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重点不是让孩子“独”,而是引导孩子如何更好地适应大众,与人和谐相处,尤其要重视谦让的教育。
[关键字]谦让、宽容,胸怀
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处处讲求竞争的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谦让早就过时了。弱肉强食,竞争就该当仁不让。”利益至上使许多人都忘记了谦让。梁实秋曾在一文中写道:“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谦让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我们需要谦让精神,孩子更需要谦让精神。
然而现在的小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吃亏,要强势,所以班级里经常会有打人骂人的现象,问其原因都是“他先惹我的”,只是强调自己吃亏了,自己要打回来。我们倡导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可是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没有宽容之心,没有广阔的胸怀,何谈和谐呢?
一、孩子缺失谦让之心的原因
(一)我国的社会环境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现在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优胜劣汰深入人们的思想。所以家长教育孩子要做强者,“可以欺负别人,但是不能被别人欺负”,“别人打你,你也要打回来”的自卫思想,就怕孩子在学校里受欺负。但是这种权利的维护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不利于孩子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所以现在我的班里有几位这样的同学:成绩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但是却没人愿意跟他们玩儿,没人愿意推选他们做班干部。就是因为他们在班级里不懂得谦让他人,事事斤斤计较,从不肯吃亏,其他孩子不愿意跟他们玩儿。
(二)我国的国情改变了孩子的家庭地位
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中国社会老龄化日益凸显,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而独生子女最大的特点就是“独”,很多家庭都是“非常6+1”的模式,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六个大家长共同呵护一个孩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越的生长环境,让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养成嚣张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上学以前都生活在自己的王国里,自己是“王”,唯我独尊,从来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从来都不肯吃亏,也很少低头认错。
现在的孩子进校第一天就哭闹、撒泼直至家长接回家为止,而我父母回忆他们上学的时候,没有孩子闹着不去,都争先恐后的去,上学的机会是好不容易盼来的。这就是差异啊,多子女的家庭,孩子很小就在学习与人相处,孩子逐渐形成了对社会的适应性。
然而当今这样的环境使孩子过度的重视“我”的尊严,过度捍卫自我,甚至侵犯他人权益,造成不和谐的局面,使孩子处理不好与他人的关系。孩子只有先放下身上的刺,去适应班级体,学习谦让和忍耐,才能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因为这世界上不是只有你自己一个人,要试着学会去拥抱他人。
二、孩子缺失谦让之心的表现
(一)斤斤计较,有仇必报
“老师,小文和小成打起来了”。下课有同学来向我报告。“谁先动的手?为什么打架?”“他先碰我的”小文抢先回答。我把眼睛放到了小成身上。“我不是故意碰他的,他就打我了。”小成回答说。
这样的事情每个班级里都有,可是近几年这样的学生的数量却越来越多,因为不小心碰到而打架的事例也越来越多。原因就是现在的孩子不懂谦让。不懂包容。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把事情解决,可是孩子们确总是喜欢用暴力。这样斤斤计较孩子男生女生都有,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迁就,有仇必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位,不懂的如何让从唯我独尊过渡到和谐相处。
(二)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你有没有见到过这样的现象:两个孩子,四只手,一个孩子,两只手在一边,另一个孩子,两只手在另一边,他们在争同一件东西,谁都不肯先放手。
在我们班级里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争同一本书,争同一支笔,总是会有这种僵持不下的现象。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弟弟,妹妹,他们俩个年龄一样大5岁,这时候小孩子的喜好都是一样的,他们俩个在一起玩,每天都会抢东西,抢不过就哭来寻求大人的帮助。这就是独生子女的弊端,从小就不懂得谦让。
其实谦让这种美德是从小就要灌输的,,谦让是一种豁达的挚爱,就如一弘清泉浇灭艾怨嫉妒之火,可以化冲突为详和,化干戈为玉帛。谦让又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别人冲撞了你,内心也会感到不安,你以谦让待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拥戴,不管是家人,老师或是朋友、同学,相处之间应该谦让有礼。
三、如何让孩子懂得谦让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与人接触,这时孩子周围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三岁以前孩子的性格就已经基本凸显,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为模式,所以这一阶段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要。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三岁以前是在给孩子的这张纸上上底色,后来的画美不美全在于背景的颜色是否亮丽。让孩子懂得谦让就要从孩子是零的时候开始。
(一)转变家庭教育模式
1、溺爱不是爱,而是伤害。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主流,家长应该记住上天给我们一个孩子是让我们管教而不是溺爱,因为你的教育成功都是一次性的。不要给孩子特权,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可以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可以不喜欢,并不是所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都能得到,要学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与他人分享。
2、让孩子树立宽容之心,学会“退一步”
当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出现摩擦和争执时,教会孩子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学会谦让,适当的退一步,与人为善,让自己的孩子好相处些,会迎来更多的朋友。
要教会孩子主动道歉,自己犯的错误给别人带来了伤害,要勇于承担,有担当。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为孩子赢得好印象。
3、家长要树立好榜样,让孩子感觉到爱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随时给孩子树立榜样,有担当,与人为善,谦让他人。当孩子谦让他人时,家长要给与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要让孩子感觉到幸福,幸福的孩子心里充满阳光,对他人还多一份宽容与谦让。
4、鼓励孩子走出象牙塔
为孩子多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请同伴到家里玩,让他学会和同伴分享玩具,分享好吃的东 西,在玩中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消除自我中心意识。鼓励孩子去朋友家玩,孩子玩时家长不要介入,打架哭闹,让孩子自己解决,小孩子是不记仇的,要让他们单独相处,让他们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学会谦让、分享和适应。
(二)学校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与人和谐相处。
台湾交通大学著名哲学教授曾仕强先生指出,人的成长其实就是处理各种关系: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各种关系的处理要随时而变才能运转自如,不能固执己见唯我独尊。
曾教授指出,而儿童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敬畏之心,小时候要心中有父母,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师长,心中有天地。
在学校里,在教室里,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活动范围,摩擦在所难免,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适应他人,适应集体,学会谦让。要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感觉集体的力量,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份子。努力建立有爱的大集体。每个人都学会关心他人,宽容他人,谦让他人。谦让,并不是让孩子全让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是一种相处之道。比如俩个人抢一本书,必须有一个人要放手,让给另一个人,这时孩子就可以主动把书让给别人,等他看完之后自己再看,这样就少了矛盾和冲突,而自己又没有损失。
对于孩子的教育,告诉他们,如果自己喜欢的想要的,就努力争取,就别轻易放弃,也别谦让给别人,谦让并不是说不去面对竞争。而事实上谦让对现代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相处之道,这种处事原则于人于己都会带来方便。大凡世间万事,不是争则不足,而让则有余。抛开斤斤计较的睚眦必报,谦让展现出的气度与修养、个人魅力会增加自己的人缘,获得更多信任与好感,谁说不会给自己留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呢? [参考文献] [1]张国庆.有归属感才有荣誉感.班主任.2012年第4期。
[2]何捷.孩子,这世界不止你一人.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2年第3期 [3]丁宁.教孩子把握好说话处事的分寸[G].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6 [4]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B].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4.1 [5]成磨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G].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