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沪科版《5.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沪科版《5.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教学重点、难点:
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小实验: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接触面之间的压越大),手拖动就越困难(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手巾(手巾固定在桌面上),手在压在毛巾拖动,就比手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动更难一些(说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较大)。
学生分析原因:
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时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简单补充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对滑动摩擦力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提得很好,摩擦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我们这节课先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
2、猜想或假设
师:你们的猜想一下,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生:压力的大小。
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速度大小;接触面的大不;推力大小„„
3、设计实验 师:滑动摩擦力是产生在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接触面上,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大小有关,对这些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们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否则,你就无法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是由哪些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必须注意的“变量控制”方法。如在研究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时,要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探究接触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时,则应控制压力等因素的变化。
学生阅读课本“加油站”内容,制定实验计划。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研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速度等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
抽出几组数据进行分析。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无关。
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存在摩擦?哪些摩擦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生:增大不益摩擦的方法是: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轮胎做得凹凸不平;路面上撒些灰渣。
2、增大压力。如:自行车刹车时;将皮带、琴弦调紧些。师:以上讲的是有益摩擦。另一种情况:一部机器工作时,有些部件要转动,有些部件要滑动,这时都要产生摩擦,这些摩擦不但使机器发热,白白消耗动力,而且使机器磨损,性能变坏,这些情况下的摩擦是有害的,要设法减小它。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糙程度。
2、减小压力。
3、用滚动代替滑动。举例。
4、使接触面脱离直接接触:涂润滑油、充气垫等。简单介绍汽垫船、磁悬浮列车。
四、归纳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决定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
3、增大有益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
六、教学后记
第二篇: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案
课题:探究摩擦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活动重、难点】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器材: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棉布、弹簧测力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滑雪比赛录象片段,教师提出问题引入课题:滑雪比赛结束停止用力后,将慢慢停下来,为什么?
二、进行活动
(一)、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利用桌面上的木块,让学生在桌面上推动木块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讨论: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让学生踊跃猜想
3.设计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让学生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的正误。
4.进行实验让学生从设计的实验去进行验证猜想,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器材:长木板、棉布、毛巾、木块、弹簧测力计。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有的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木块,有的同学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让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归纳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同一接触面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6.评估与交流实验设计中有没有失误之处?怎样弥补不足?拉木块运动是否匀速?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稳定?怎样进一步改进,减小误差?
(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1.提出问题:同学们已经成功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那么摩擦好不好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师生总结
2.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生活和生产中,增大摩擦的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出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3.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在生活生产中减小摩擦的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课堂拓展】
1.投影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图片。
2.播放“气垫船”VCD片。推动桌面上的木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积极提出自己的猜想,讨论得出滑动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交流如何减小弹簧测力计读数的误差?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可以辩论。
列举事例来找出减小摩擦的方法。找出磁悬浮列车速度大的因素学生亲自动手推动木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将学生的所有猜想写在黑板 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猜想。教师将学生的所有猜想写在黑板上,并肯定、表扬学生的勇气。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
注重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和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评估,养成科学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好习惯。
让学生找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列举事例时可以采用教材中的实例。可提供磁悬浮列车的一些资料。开拓知识面。测评与小结测试反馈。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测评、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活动报告
2.写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第三篇: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摩擦力》 教学设计
李琼华
教材分析
本节是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操作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收集分析操作中的事实后再猜想假设,避免胡乱猜想。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我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猜想分成实验小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由学生讨论确定研究方法,设计实验来验证由经验得出的假设。为学生提供器材,小组合作收集证据,再请完成得好的小组,面向全班学生演示,交流自己的结论,全体同学归纳总结,教师再对结论强调板书。最后结合生活中实际现象,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体现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2.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3.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技能性目标
1.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2.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情感性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与同伴协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具准备
一盒玻璃球、一只纸杯、一双筷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棉布、一条毛巾、两个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25组)
杆的一端较粗糙,一端抹有润滑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
1.两人拔河:让力气最小的女同学与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拔河,力气小的女同学获胜.(杆的一端较粗糙,一端抹有润滑油)让男同学说出为什么。
2.夹球比赛.每个小组配有一盒、一只纸杯、一双筷子,每组出一人,用筷子将球从盒中夹送到杯中,看哪一组快.交流怎样才容易把玻璃球夹起来。
教师活动:
播放录像:一块西瓜皮害了一条人命,这一飞来之祸与摩擦有关……
发现问题:脚踩在西瓜皮上为什么会滑倒呢?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有哪些类似的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和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分析摩擦现象,研究摩擦力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猜想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
学生活动:
用手在课桌面上滑一下,再用同样大小的力在物理书的封面上滑一下,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学生用手在课桌面上滑一下,再用较大的在课桌面上力滑一下,感受摩擦力的大小。然后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评析,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设计意图
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让学生都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突出本节探究的重点要素“猜想与假设”。
三、科学指导,合理探究
(一)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活动:
教师参与讨论找到测量摩擦力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探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学生活动:
通过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2(1)小组讨论,确定本节课探究的主题。
(2)根据探究内容,确定探究的时间,小组怎样分工合作。(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确定方案。设计意图
适时引导,扫清探究障碍,避免学生在探究时“盲人摸象”。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从传统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活动:
学生选择桌面上的器材,验证猜想的正误。教师活动:
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身份给学生提示和帮助。设计意图
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体现了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取知识的教学思想。
四、创造良好氛围,合作交流
学生活动:
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的体会,请完成得好的小组,面向全班学生演示,交流自己的结论,全体同学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对学生的交流作适当的点评,对结论强调板书。
设计意图
归纳总结是学生形成能力的重要阶段,让学生体会物理规律的严谨性,也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一个台阶。
五、拓展提高,解释应用
(一)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活动:
辩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正、反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教师活动:
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老师是主持人,组织辩论会。师生一起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设计意图
将辩论引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摩擦与生活
教师活动:
教师把儿童自行车立在讲台上,让学生研究自 行车上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地方,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学生活动:
观察,讨论,总结。
设计实验,体会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设计意图
放手设计实验,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三)课堂拓展
教师活动:
1.投影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图片或磁悬浮列车运行的视频。2.播放“气垫船”VCD片。
学生活动:
观看,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
六、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教师活动: 出示思考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学生活动:
思考,归纳,总结,小结知识,提炼出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设计意图
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初步学会这些方法,更多的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附)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本节中,我注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对学生的学习及时作出评价,及时鼓励,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从课堂上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若能让一个小组的同学多探究一个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对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会更好。由于时间关系,辩论有点虎头蛇尾。如果把开头引入部分再精练一些,后面的学习就不会感觉时间紧张。
第四篇:《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第九章 机械与人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
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重点
1、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杠杆的分类 难点
1、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
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镊子,起钉锤等 杠杆,铁架台,钩码(一盒)教学方法
提前预习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一、交代第九章机械与人
明确第九章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交代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观察图9-1中所示的各种杠杆,通过讨论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教师展示部分杠杆。
经过讨论,让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总结得出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教师引导分析:杠杆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是某个组合机械的一部分,杠杆的外形多种多样,可直可弯、可粗可细。
作为杠杆的条件:一根硬棒、有力的作用、必须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例如:汽水瓶起子在没有使用时,就不能称为杠杆。
让部分同学举例生活和生产中的杠杆。
2.明确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概念,结合图9-2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力臂的画法是一个难点,应采取图示说明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或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练习课后作业1题。
练习探究P63 1题,P64 7题。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153页实验探究。教师展示一简单杠杆的平衡实验现象
由此引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及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以及制定验证猜想与假设的计划。(教师应注意:实验如采用课本实验装置,杠杆自重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任何影响,但若用上面图示实验,杠杆自重将影响实验结果,故应尽可能选择质量较轻的代用器材。)
实验中教师强调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通过实验得不出平衡条件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应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究的结果。
最后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和同学们共同分析,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及:F1×l1=F2×l2 杠杆的分类
练习对实验结论和所学知识的应用。练习课后作业2、3、探究P64 4、6题。
4.请同学们对图9-1和图9-4中的杠杆进行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方法。
让学生对杠杆进行分类,没有固定的分类原则,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使用、特点、效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无论学生怎么分类,都及时给予肯定。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有的杠杆可以省力,有的杠杆可以方便工作。(让学生知道“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研究问题的需要)
三、开放作业 形成能力
1.家中常用的剪刀、理发用的剪刀、医生用的剪刀、裁缝用的剪刀、花匠剪枝用的剪刀、建筑工地上剪钢筋的剪刀,进行分类。2.课后练习题
3.探究开放性作业部分 教师据反馈讲解。
四、小结本节 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据板书内容小结
注意所学主要内容,重难点
五、作业及预习
预习第二节滑轮的应用
第五篇:6.1.4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教案(沪粤版)chen
6.4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的存在。
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① 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来;
② 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③ 推出的沙壶球,在轨道上慢慢停下来。
教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生活中的摩擦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师:你们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滑动摩擦力。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
① 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
② 改变手按在桌面的力的大小,再在桌面上滑动,体会与 ① 有什么不同;
③ 用手在衣服或者头发上滑动,体会看看与在桌面上滑动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教师:同学们在刚做过的小活动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把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与组员讨论,提出共同猜想的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猜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以下现象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 手在衣服上、桌面上、头发上滑动的感觉; ② 手按桌面的力不一样,手的感觉不同;
③ 分别拉动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感觉会不一样。
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
2.制定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制定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的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提出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
3.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实验计划的思路,每组设计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
设计表格,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4.分析与论证
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进行小结。学生填写P19空格 [阅读]摩擦定律与滚动摩擦
(三)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如:鞋底摩擦大可防滑等
教师:可见,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摩擦。谁能提出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都有什么方法。
教师利用音像资料,向学生简单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等,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气垫导轨的原理。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
① 轮胎印上花纹,增大摩擦;
② 用力握紧瓶子,可以增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
④ 在自行车轮的轴承中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摩擦。
等等。
[教师总结]:增大摩擦的方法:① 增加压力;
② 使接触面更粗糙。
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 减小压力;
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④ 使摩擦面分离。
三、课堂小结
摩擦力产生原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四、作业 板书设计:
1、滑动摩擦力产生:物体有有相对滑动
2、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压力大小有关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