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沪科八年级物理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福州家教(www.xiexiebang.com)和厦门家教(www.xiexiebang.com)版本所有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试听音乐、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法选择
引导教学
学生活动设计
自主性实验探究与必要练习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音叉、小纸片、乒乓球、烧杯、低音喇叭、抽气机、手机、玻璃钟罩、橡皮筋、钢尺、铙钹、鼓、土电话、收音机、竖笛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琴声悠悠,令人心醉,飞机轰鸣、火车鸣笛、知了刺耳的叫声让人心烦,可以说世界的精彩需要声音来装点,无声的世界是孤寂与落寞的。那么,面对声音的世界,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试听自然界中的音乐,感受生活,激发学习探究兴趣
目标实施 福州家教(www.xiexiebang.com)和厦门家教(www.xiexiebang.com)版本所有
物理规律从生活中来
进行新课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想与假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平时观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 ⑴生活中的经验: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 ⑵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青蛙、蟋蟀、蜜蜂的发声
3、在讲解上述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声音与振动有关设计实验方案
发声物体微小的振动难以用肉眼看到,需要通过间接的方法来观察 实验一: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实验二:感受手敲打桌面发出声音的原理 实验三:手握发声的音叉,声音即停止
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活动:观察典型实验,根据猜测利用身边物体自主设计实验并实施,交流讨论动手新实验体味结论
【应用】
利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应用一: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
应用二:人只有在呼气的时候才发声 学生活动:动手实验观察分析
(二)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师问:发声体并不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猜想与假设:发声体和耳朵之间只有空气这种介质,声音的传播是不是与空气有关,物质形态分为气、液、固态,声音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液、固态来传播呢?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一:用抽气设备抽封闭的玻璃钟罩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玻璃罩内的手机发出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二:水中的收音机
实验三:听到轻扣桌面的声音 福州家教(www.xiexiebang.com)和厦门家教(www.xiexiebang.com)版本所有
实验四:土电话悄悄话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⑴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⑵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加油站补充课本分析
学生活动: 猜想、参与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讨论分析课本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应用】
1、贝多芬耳聋后如何听到声音(穿插讲解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2、看家狗睡眠时为什么把耳朵贴在地上
3、钓鱼的人从不聊天,也不喜欢别人在身边走动
4、总结得出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二、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告知本节教学目标,让学生讨论发言这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练兵场3进行自测,自我检测巩固所学,师生间,生生间进行互评
三、作业布置
第二篇: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韦集中学
单 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的条件与传播条件,经过观察物体的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三、教学准备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音叉、水、玻璃杯等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播放一段录象让学生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欣赏影片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导语二】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之中,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
【导语三】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3-1到图3—4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
【导语四】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声音的产生 【做一做】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自带器材(如音叉、烧杯、水、纸屑、尺子振动、声带振动、击打纸片等)发声
【提示】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议一议】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物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点拨】大家看到以上几个实验中的发声体都在“动”.请同学们再重复做这几个实验,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发声体“动”的特点.
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小结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演示】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纸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扬声器的振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应用】让学生能够说一些发声作振动的实例
生: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
【想一想】 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
【点拨】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0 角,左复翅上有音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迅速左右开会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即声鼓振动发声.
大家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实例吗? 生:哑然
2、声音的传播:
【做一做】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演示】如图所示的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
(1)此时,你能听到音乐声吗?答:能够.(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音乐声有什么变化?答:声音逐渐变小.
(3)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答:不能.
【点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听起来音乐声的强弱有着明显的不同。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再把空气逐渐放回玻璃罩内,声音又逐渐加强.
【小结归纳】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想一想】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3-
11、图3—12两幅图
它们在声音传播方面能说明什么问题?液体、固体可以传声 【议一议】请同学们举些液体、固体传声实例
【点拨】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鱼也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将一振源(机械表等)放在塑料袋里,然后把塑料袋密封后放在水里,能听到机械表走动声。这表明水能够传声.人耳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狗在睡觉的时候,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远处的声音.伏在课桌上能听到机械表走动声.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小结归纳】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讨论交流】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登月宇航员们虽近在飓尺,也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拓展】如图发声的鼓面在振动,会在空气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声音也是一种波。波是物质运动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播放一段录象让学生观察水波,声波与水波类似,只是我们看得见水波,而看不见声波.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
3、声速:
【议一议】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
【点拨】声音传播需要时间,比如:回声;赛跑时,看见发令员鸣枪的烟雾后才能听到枪声;雷电同时发生,但我们看到电闪后,才能听到雷鸣,说明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时间.
【猜想】声音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慢?
【点拨】阅读课本“一些物质中的声速”表.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v固体>v液体>v气体,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小结归纳】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类型之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例1】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又,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解析: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了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也振动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变式1】振动声音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人说话、唱歌的声音是靠______的振动;鸟叫声是靠鸟的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______的振动;蟋蟀叫声则是靠____________的振动。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的声源是声带,鸟鸣的声源是鸣膜,蟋蟀叫声的声源是左右翅的摩擦。
【变式2】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B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说明虽然停止敲击古钟,但是古钟仍然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才停止. 类型之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例2】如图所示,在树上,有几只喜鹊在树上
欢叫,听觉良好的张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的窗户能听到室外喜鹊的欢叫声;此时王丽正站在对面房内的窗前,此房间的窗户也是紧闭,她靠近的窗户玻璃是双层玻璃做的(双层玻璃的夹层内被抽成了真空),他却几乎听不到室外喜鹊的“歌声”。
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王丽在乙房间内几乎听不到室外喜鹊的“歌唱笑声”,而张倩能在甲房间听到室外喜鹊的“歌唱声”?
张倩和王丽在两个房间内都能看到室外树上的鸟,而只能在张倩的房间听到室外的鸟叫声,对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解析:(1)王丽所在房间被双层玻璃隔开,中间抽成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张倩所在的房间只有间层玻璃,声音可以通过玻璃传播.(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需要介质吗? 【变式题】(05年北京市)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要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l)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
(3)实验分析与结论: 解析1:
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实验步骤: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能听到明显的铃声。用橡皮塞盖在广口瓶的瓶口并盖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和瓶外空气完全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能传声。
解析2:
实验器材:白纸、铅笔、长条桌
实验步骤: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重复几次实验,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写“一”时的声音。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几次实验相比,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
实验分析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声。
【点评】本题是一道实验设计题,实验要有可行性且符合安全原则。实验器材的选取要和实验步骤一致,不可或多或少;实验步骤中要有明显清楚的对比、控制实验条件等控制变量的方法和措施。本题的三个小题是个整体,应从整体上把握。本题不是简单的考察实验仪器的操作,也不是课本实验的重复,而是从我们的生活实际出发,考察我们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规划、设计实施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类型之三: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例3】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D)A.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较小,传播速度较大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且传播速度相同
C.雷电发生时,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先发生闪电后产生雷声 D.某人敲了一下自来水管,声音经空气、水管同时传播,另一端的人可能听到两次声音 解析:
声音是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较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得较慢。某人敲一下自来水管,若水管中无水,将会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由自来水管传来,第二次则由空气传来。【变式题】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将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三个有关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根据声音速度变慢来分析可能发生的情形。在讲话时,对方要很长时间才能听到;赛跑时,发令枪响,运动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人听到汽车喇叭来不及避让等.(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予以点评)
【点拨】(1)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是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产生条件,一是要有发声体,二是发声体要振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物体振动发声包括固体振动发声、液体振动发声和气体振动发声.
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它是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真空不能传声。真空是不能传声的宇航员在太空舱外开展活动时,彼此之间的交流全靠无线电的对讲机,这就是很好的实例.(3)正常情况下,固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液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空气(15℃)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拓展】回声及其利用
回声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秒。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例如要测定海底的深度,可以从船上发出特定的声音,并使用特定的仪器接收到回声信号,并记录下回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在查出声音传播速度v的条件下,即可求出海底的深度.【思考】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_________原理造成的音响效果? 解析: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都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分别听到回声与原声而造成的;圜丘是利用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声音更加响亮而造成的。故应填:反射。
(五)当堂检测反馈
(1)在扬声器纸盆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出现图所示的现象,这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发生的。声音可以在______ 中传播.答案:振动 空气
(2)铁道游击队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答案:声音在铁轨(固体)中比空气中传播的快
(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答案:C(4)某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1.5秒后听到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解析:s=vt=340m/s×2×1.5s=1020m(5)经过半年多星际旅行,美国“勇气”号火星车于太平洋时间3月20日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如图所示,并于20时52分向地球发回第一个信息。某网站报道:在距地面12米时,降落伞绳索自动断开,被气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勇气”号,像皮球一样落在火星表面翻滚弹跳,并发出“嘭嘭”碰撞声。请指出这段描述中哪句话有科学性错误。
答案:火星上没有传声的物质听不到“嘭嘭”声
第三篇: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沪科版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要点点击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快乐自主研学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声音不能在其中传播的是()。..A、气体B、液体C、固体D、真空
2、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
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
3、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
A、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大B、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小
C、听到闹钟走时声不变D、无法确定
4、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声的回音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钟还在振动D、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二、填空题
5、在校运动会上,同学们为赛场上的运动员敲锣打鼓,呐喊助威。小明同学发现,在锣鼓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马上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6、“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中的金属珠子撞击产生而发声,而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
7、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8、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振动,这种振动通
用心爱心专心-1-
过,然后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9、打雷时,某人看到闪电后5 s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离此人的距离约为m。
10、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你能找出一个事实来支持你的说法吗?事实是:。
三、分析与思考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小学生发现蜜蜂发声并不靠翅膀
2003年8月,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响亮的回答。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贯彻和试验后得出的。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声器官,“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并没有扇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声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发出声音。这项试验她又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该篇论文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你从上文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12、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具体的方法是:将铸铁自来水管中的水放尽,然后在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了两次响声,测得两次相声相隔2.5 s,已知铸铁管长913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声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
探索与实践
三、分析与思考
13、给你一个玻璃杯、一枝铅笔、一些水,你是否能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征?
生活拓展
14、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
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
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
15、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m/s。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有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16、若不小心把气球弄破,它会发出“啪”的响声,这是因为气球的气是使劲吹进去或用打气筒压进去的,即气球里充满了压缩气体,当球破裂时,球内的压缩气体的体积会突然迅速膨胀,从而引起周围空气的急剧振动,所以发出“啪”的声音。类似的发声现象还有很多,诸如:
例1:; 例2:。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D 2.C 3.B 4.C 5.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6.振动 空气 7.真空不能传声 8.鼓膜 听觉神
经 9.1700 10.略 11.略 12.4927m/s 13.略14.B 15.340 固体比空气传播速度快16.略
第四篇:《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2.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播放根据课本P32图3一l、图3—
2、图3—
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乒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 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师: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l:小纸人在播声的扬声器上跳动;小纸人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师:由以上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生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
师: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音的。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与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请你再举出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
生:……
探究点拨:
师: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你产生了什么疑惑?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将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感受你便开始了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平时观察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猜想或假设,对问题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进行实验——这是科学探究的第四部,得出结论——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五步。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生:思考、讨论。
演示实验2:演示课本P36图3一7,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或音乐芯片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师: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甲: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生乙: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板书
演示实验3:课本P36图3一8,现象:人可以听到声音。
师: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水可以传声。
两人一组进行随堂小实验:两人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轻叩桌面。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可以听到另一个同学轻叩桌面的声音。
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甲:桌面可以传声。
生乙:木头可以传声。
师:空气、水、木头(或桌面)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传到我们耳朵,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7图3—12入耳的结构及配文后回答以上问题。
生: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师:如果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如果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活中会出现什么不便? 生甲:车的喇叭声听不到,会发生车祸。
生乙:不能与人方便的交流。……
师,大家平时应该关心、爱护残疾人。
请大家阅读课本P36一、二自然段及表格,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生乙: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
生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只有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板书
师:对表格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怎么测出来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什么测出来的? 3.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为什么比在水中传播快? 师:大家很认真思考、讨论,问题提得很好。学会提出好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你还知道哪些利用固体、液体传声的实例? 生甲:医生利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身体、诊断疾病,是利用固体传声。
生乙:渔民捕鱼时,在渔网上装电子发声器,播放鱼喜欢听的声音,吸引鱼群,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捕鱼产量,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生丙:钓鱼的人从不聊天,怕说话声把鱼给吓跑。说明水可以传声。
……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6信息窗:天坛回音壁。
生:阅读。
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天坛回音壁,并用课件展示天坛的回音壁。
天坛的回音壁是一个圆的墙壁,直径有65m之长。当人对着墙壁说话时,即使声音很轻,但在墙根的任何位置.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回音壁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当对着墙壁说话时,墙壁的反射作用使声音贴着墙壁传播,隔不多远又碰到圆形的墙壁,声波在光滑、坚硬的墙壁上多次反射,损失很小,所以可以传得租远。
天坛中的三音石恰好在回音壁的圆心,回音壁高6m,比人高得多。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声波向着墙壁传播,到达墙壁被墙壁反射回来,重叠在一起,构成很强的回声。从拍手到听到回声,声波来回要走两个半径的长度。因为声速大约中331.4m/s,所以大约经过0.2s听到第一个回声,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也是0.2s。因为墙壁反射性能好,墙壁又相当圆,使回声聚集得很好,所以第三次回声仍然相当强,可以听得见,三音石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若是站在别的地方,不
在回音壁的圆心,回声不聚集在一起,比在三音石上听到的声音要轻,而且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师:为什么平时在教室里讲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的响亮?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发射,如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如果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0.1s,人耳就会不出回声和原声了,回声就使原声加强,使声音听起来更响亮。
教室里的声音鼓四周墙壁反射,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o.1s,回声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响亮。而在操场上讲话,比较空旷,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传播时间太长,声音变得很小几乎听不到回声,只能听到原声,所以在教室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响亮。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 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 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 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m/s。
课后练习
1、课本P36—37,作业1、2、3、4。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2)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
六、课后反思
第五篇:【教案2】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事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教学准备】
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鱼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与实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
1、图3—
2、图3—
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中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师:你还不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
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师:同学们讲得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师: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1、小纸人在播声的扬声器上跳动;小纸人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师:由以上演示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生乙: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
师: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音的。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与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请你再举出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生:„„ 探究点拨: 师: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你产生了什么疑惑?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将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感受你便开始了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平时观察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猜想或假设,对问题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进行实验——这是科学探究的第四部,得出结论——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五步。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生:思考、讨论。
演示实验2:演示课本P36图 3—9,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或音乐芯片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师: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甲: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生乙: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板书
师:请大家看玻璃鱼缸中游着金鱼,如果我在水面上拍手,金鱼会怎样? 演示实验3:课本P37图 3—10,现象:金鱼听到拍手声赶紧游向水底。师: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水可以传声。
两人一组进行随堂小实验:课本P37图3—11,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可以听到另一个同学轻叩桌面的声音。
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甲:桌面可以传声。生乙:木头可以传声。
师:空气、水、木头(或桌面)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传到我们耳朵,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7图3—12人耳的结构及配文后回答以上问题。
生: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师:如果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如果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活中会出现什么不便? 生甲:车的喇叭声听不到,会发生车祸。生乙:不能与人方便的交流。„„
师:大家平时应该关心、爱护残疾人。
请大家阅读课本P.37第一、二自然段及表格,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生乙: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
0生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只有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板书
师:对表格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
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怎么测出来的? ②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什么测出来的?
③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为什么比在水中传播快?
师:大家很认真思考、讨论,问题提得很好。学会提出好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你还知道哪些利用固体、液体传声的实例?
生甲:医生利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身体、诊断疾病,是利用固体传声。
生乙:渔民捕鱼时,在渔网上装电子发声器,播放鱼喜欢听的声音,吸引鱼群,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捕鱼产量,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生丙:钓鱼的人从不聊天,怕说话声把鱼给吓跑。说明水可以传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8信息窗:天坛回壁。生:阅读。
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天坛回音壁,并用课件展示天坛的回音壁。师:为什么平时在教室里讲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的响亮?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发射,如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比原声晚点0.1s以上,人耳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到0.1s,人耳就会不出回声和原声了,回声就使原声加强,使声音听起来更响亮。
教室里的声音被四周墙壁反射,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到0.1s,回声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响亮。而在操场上讲话,比较空旷,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传播时间太长,声音变得很小几乎听不到回声,只能听到原声,所以在教室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响亮。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下,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m/s。
四、课后练习及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8—39,作业1、2、3、4
2、选用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2)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
【随堂练习】
1、我们已经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到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2、音乐会现场广播,歌唱演员在台上的歌声通过空气传向剧场内听众,同时通过无线电波传向1000km外收音机旁的听众,哪里的听众先听到歌声?(提示:无线电波的传播速8度是3×10m/s)
3、你知道笛子发声的原因吗?
4、你能解释一下玩具“土电话”为什么能传声吗?
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