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吹箫人的故事 冯至
【吹箫人的故事】
我唱这段故事,请大家不要悲伤,因为这里只唱到
一个团圆的收场。
一
在古代西方的高山,有一座洞宇森森;
一个健壮的青年
在洞中居隐。
不知是何年何月
他独自登上山腰;
身穿着一件布衣,还带着一枝洞箫。
他望那深深的山谷,也不知望了多少天,更辨不清春夏秋冬,四季的果子常新鲜。
四围好像在睡眠,他忘却山外的人间。
有时也登上最高峰,只望见云幕重重。
三十天才有一次,若是那新月弯弯;
若是那松间翕萃,把芬芳的冷调轻弹;
若是那夜深静悄,小溪的细语低低;
若是那树枝风寂,鸟儿的梦境迷离;
他的心境平和,他的情怀恬淡,他吹他的洞箫,不带一些哀怨。
一夜他已有几分睡意,浓云将洞口封闭,他心中忐忑不安,这境界他不曾经验。
如水的月光,尽被浓云遮住,他辗转枕席,总是不能入睡。
他顺手拿起洞箫,无心地慢慢吹起,为什么今夜的调儿,含着另样的情绪?
一样的小溪细语,一样的松间翕萃,为什么他的眼中,渐渐含满了清泪?
谁把他的心扉轻叩,可有人与他合奏?
箫声异乎平素,不像平素的那样质朴。
二
第二天的早晨,他好像着了疯癫,他吹着箫,披着布衫,奔向喧杂的人间。
箫离不开他的唇边,眼前飘荡着昨夜的幻像,银灰的云里烘托着
一个吹箫的女郎。
乌发与云层深处,不能仔细区分;
浅色的衣裙,又仿佛微薄的浮云。
她好像是云中的仙女,却含有人间的情绪;
他紧握着他的洞箫,他要到人间将她寻找!
眼看着过了一年,可是在他的箫声里
渐渐失去山里的清幽
和松间的风趣。
他走过无数的市廛,他走过无数的村镇,看见不少的吹箫少女,却都不是他要寻找的人。
在古庙里的松树下,有一座印月的池塘,他暂时忘去他的寻求,又感到一年前的清爽。
心境恢复平淡,箫声也随着和缓,可是楼上谁家女
正在朦胧欲睡?
在这里停留了三天,该计算明日何处去;
啊,烟气氤氲中,一缕缕是什么声息?
楼上窗内的影儿,是一个窈窕的少女,她对谁抒发幽思,诉说她的衷曲?
他仿佛又看到
一年前云中的幻像,他哪能自主,洞箫不往唇边轻放?
月光把他俩的箫声
溶在无边的夜色之中;
深闺与深山的情意
乱纷纷织在一起。
三
流浪无归的青年
哪能娶豪门的娇女?
任凭妈妈怎样慈爱,严厉的爹爹也难允许。
他俩日夜焦思,为他俩的愿望努力,夜夜吹箫的时节,魂灵儿早合在一起。
今夜为何听不见
楼上的箫声?
他望那座楼窗,也不见孤悄的人影。
父母才有些活意,无奈她又病不能起;
药饵俱都无效,更没有气力吹箫。
梦里洞箫向他说,「我能医治人间的重病;
因为在我的腔子里,蕴藏着你的精灵。」
他醒来没有迟疑,把洞箫劈作两半,煮成一碗药汤,送到那病人的床畔。
父母感谢他的厚意,允许了他们的愿望。
明月依旧团圆,照着并肩的人儿一双。
啊,月下的人儿一双,箫已有一枝消亡。
人虽是正在欣欢,她的洞箫却不胜孤单。
他吹她的洞箫,总是不能如意;
他思念起他自己的,感到难言的悲戚。
「假如我的洞箫还在,天堂的门一定大开,无数仙女为我们
掷花舞蹈齐来。」
他深切的伤悲,怎能够向她说明;
后来终于积成了
难于医治的重病。
她最后把她的箫,也当作惟一的灵药──
完成了她的爱情,拯救了他的生命。
声 尾
我不能继续歌唱
他们的生活后来怎样。
但愿他们得到一对新箫,把箫声吹得更为嘹亮。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呵,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的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好像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飘漾,飘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原野的小路】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也有几条婉转的小路,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秋 风 念 故 人
第二篇:吹箫的渔夫的故事
吹箫的渔夫的故事
时间:2012-10-16 14:50来源:网络 作者:蒲飞 点击:38次
《 吹箫的渔夫 》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有一个会吹箫的渔夫,带着他心爱的箫和渔网来到了海边。他先站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吹起箫来,心想鱼听到这美妙音乐就会自己跳到他的前面来的。他聚精会神地吹了好久,毫无结果。他只好将箫放下,拿起网来,向水里撒去,《吹箫的渔夫》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有一个会吹箫的渔夫,带着他心爱的箫和渔网来到了海边。他先站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吹起箫来,心想鱼听到这美妙音乐就会自己跳到他的前面来的。他聚精会神地吹了好久,毫无结果。他只好将箫放下,拿起网来,向水里撒去,结果捕到了许多的鱼。他将网中的鱼一条条地扔到岸上,并对乱蹦乱跳的鱼说:“喂,你们这些不识好歹的东西!我吹箫时,你们不跳舞,现在我不吹了,你们倒跳了起来。”
以上这个寓言故事适用于那些做事不择时机的人们。
第三篇:冯至《蛇》教案
导入新课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
三、蛇的意象的探讨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蛇
将“寂寞”比喻为“蛇”,就是“爱”的同义语
第四篇:冯至蛇教案
蛇—冯至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十四行诗:
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每行诗有11个音节,用抑扬格,末尾按ABAB ABAB CDC CDC格式押韵脚,也可按ABBA ABBA CDC DCD 或ABBA ABBA CDC EDE 格式押韵脚。这种诗体,在英国最为流行,莎士比亚、弥尔敦、雪莱、济慈等都有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作。《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
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
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
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三、课前预习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
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 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 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 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 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
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
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
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 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明确:C、C 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四、合作探究
1、讨论小问题:《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
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诗人把“蛇”比作(爱情的)寂寞(苦闷)。
相似性: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蛇:形体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寂寞:深沉、凝重、挥之不去、咬噬心灵„„
3、讨论小问题:明明写爱情,为什么会成了“乡思”?为什么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4、讨论小问题:“绯红的花朵”隐喻了什么?
明确: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
5、“蛇”意象解读
寂寞,是人人都曾有却难以捉摸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如果想用具体的语言赋予它以鲜明可见的形象,就更是难上加难。
诗人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蛇”?诗人笔下的“蛇”给人怎样的感觉? 静静地没有言语,忠诚的侣伴,害着热烈的乡思„„ 这一意象给人亲切、可爱、忠诚的感觉。
五、课后练习
1、诗歌第二节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比喻和谐音的手法。诗人使用了隐喻,将“浓郁的乌丝”比喻为“茂密的草原”。“蛇”害着“乡思”,而“乡思”与“相思”谐音,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2、《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把“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对姑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的醉心的欢喜。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3、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五、总结
冯至曾在《自选琐记》中说过:“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这种影响在《蛇》里就明显地烙印着:那种绵绵细诉的哀婉腔调就来自晚唐诗和宋词,而选取如此奇绝,反丑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视的幽玄神秘色彩,却正是来自德国浪漫派。蛇,也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
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联系闻一多《死水》、李金发《有感》、波特莱尔《恶之花》等让学生鉴赏以丑为美的意象的审美趣味。
2、背诵该诗。
七、课外拓展: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了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第五篇:冯至蛇教案 - 副本
高二语文导学案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编制人:胡小丹 课时:1 总课时:7 编制日期:2014.02.21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
蛇—冯至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十四行诗:
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每行诗有11个音节,用抑扬格,末尾按ABAB ABAB CDC CDC格式押韵脚,也可按ABBA ABBA CDC DCD 或ABBA ABBA CDC EDE 格式押韵脚。这种诗体,在英国最为流行,莎士比亚、弥尔敦、雪莱、济慈等都有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作。《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
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
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
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三、课前预习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
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 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 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 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 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
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
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
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 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四、合作探究
1、讨论小问题:《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
2、讨论小问题:明明写爱情,为什么会成了“乡思”?为什么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讨论小问题:“绯红的花朵”隐喻了什么?
4、“蛇”意象解读
寂寞,是人人都曾有却难以捉摸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如果想用具体的语言赋予它以鲜明可见的形象,就更是难上加难。
诗人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蛇”?诗人笔下的“蛇”给人怎样的感觉?
五、课后练习
1、诗歌第二节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2、《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3、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五、总结
冯至曾在《自选琐记》中说过:“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这种影响在《蛇》里就明显地烙印着:那种绵绵细诉的哀婉腔调就来自晚唐诗和宋词,而选取如此奇绝,反丑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视的幽玄神秘色彩,却正是来自德国浪漫派。蛇,也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
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联系闻一多《死水》、李金发《有感》、波特莱尔《恶之花》等让学生鉴赏以丑为美的意象的审美趣味。
2、背诵该诗。
七、课外拓展: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了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