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时间:2019-05-15 06:5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第一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目录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2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3

二、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4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4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5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6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6 1、积疑,勤问„„„„„„„„„„„„„„„„„„„„„„„„„„„„„„„„7 2、能疑,善问„„„„„„„„„„„„„„„„„„„„„„„„„„„„„„„„7 3、敢疑,穷问„„„„„„„„„„„„„„„„„„„„„„„„„„„„„„„„7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8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8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9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10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10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10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0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11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11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11(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12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12(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13(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13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 要: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我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意识;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鉴于此,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应该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我觉得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更多的应该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要谨记不要喧宾夺主,只要恰到好处地起点拨作用即可。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对此,笔者就从事一线教学中的一些积累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两点: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

1、看似多余的偏偏写出。

人们仔细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看来似乎是多余的东西。这些看似多余之处,却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多余之中有着某种更深刻的含义。

例如课文《春》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学生在阅读中若是粗读这一段,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认真的一想,就会发现这里却有不寻常的地方。《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这是一幅满贮诗意的风景画,既是风景画,为什么要写人们迎春的景象呢?

在发现了这一不寻常的现象之后,教师就可进一步提问题了,课本中写人活动和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一想就会明白,这迎春图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是为了歌颂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希望的春天。

2、应写的略而不谈

有些作品中还会有这样的情形,若是把某些内容写出来,表达得会更完整、更连贯,可是却把它略去了。这也常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他童年的经历,文章写了两部分内容:“冒险”和“脱险”。由“冒险”到“脱险”,没有安排专门的过渡,马上就写到父亲跟着杰利来到崖上,至于父亲怎样跟着杰利来到崖下则略去不写。课文为什么不交代父亲是怎样知道“我”陷入困境这一情节的呢?

经过思考分析,就会明白,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第一,写出父亲怎么跟着杰利来到崖上,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做到的。若详细写来就会乏味了;不写,读者通过前后文也能明白。第二,不具体写出,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品位的余地。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

矛盾既互相排斥又相互对立的。如果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现象之间确实存有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常常是有意的安排,体现着特殊的用意。因此,善于从文章中发现这样的矛盾现象,并就此进一步追根问底提出几个“为什么”,的确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阅读。

所谓创造性阅读,笔者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和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阅读习惯。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笔者就平时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积累和实践经验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三点:

(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

任何一种创造,都离不开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毫无兴趣,学生就不可能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兴趣越浓,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就越强,智能潜力的发展就越大,创造热情就越高涨。比如在讲《春雨》的阅读题时,我先板书题目然后就问:“看了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春雨沙沙响;有的说春雨细如牛毛;有的说春雨飘飘洒洒„„我进一步问:“春雨有颜色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不急于下结论,反倒故意激起悬念:“我们平时看到的雨是透明的,没有颜色,但如果老师说‘春雨的颜色美’这里头有什么奥妙呢?春雨又会有什么颜色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然中一下子打开了,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起来了。待学完课文,学生都明白到春雨滋润着万物生长,使大地万紫千红,所以说春雨是有颜色的。而且还是五颜六色的。我再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春雨还有什么?”通过点拨引出学生的独特见解,如:“春雨不但有颜色,还有香味。因为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树木舒展着嫩绿的枝叶,树哇,花啊,处处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诱发了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萌发了创新思维的嫩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煅炼。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事生于虑,成于作。”学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要唯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身创造的才能。在阅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文章时,我们看到伽利略正是因为不拘于权威的既定论断,大胆设疑,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定论。这是一种追求真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不盲从、敢疑、会疑的创造意识。

每学一篇课文,我都启发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质疑,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敢于对课本、老师、同学质疑的挑战者。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的文段中,就曾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敌人不把铁索炸掉,而只抽掉木板呢?”在《凡卡》一课中,就有学生问:“九岁的凡卡是个孤儿,在黑暗的沙俄社会里,他怎么会认得那么多字,还能写出一封催人泪下的长信呢?”又如在《月光曲》一课时,又有学生问:“兄妹俩穷得连一张音乐会入场券也买不起,怎么会拥有昂贵的钢琴呢?”你看,学生多会思考啊!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即使学生猜想错了,教师也只能加以引导,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否则会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热情对待学生的提问,使其解除心理顾虑和思想束缚,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其创造才智,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坚决地跳出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圈子,要清楚地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手中的“金钥匙”交给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获得方法,指导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宝库。脱离“一问一答”式的被动教学模式。与其我们千方百计地设疑问难,还不如交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每一类知识一些能举一问三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可以就自己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如问:“读了这篇阅读,你想知道什么?”或:“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多鼓励,多诱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展开讨论,引导他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他们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圆满地解决问题。并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出学生的创造意识。

而创造的翅膀就是想象,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材中往往有一些语言表达空白处,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它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好好发掘利用它。如在阅读《黄山奇石》中,教师就可根据“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一句话,要求学生根据“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的名字,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姿势,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凭借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去“补白”。又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学生一般都会走进“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为了打破这种学生认为小羊一定会被狼吃掉的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我紧紧围绕着“小羊会不会被狼吃掉”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当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小羊会被狼吃掉时,我便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这是一只聪明的小羊,它会想出办法来解救自己的。这样,就把学生从“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引导出来,进入了“羊会想办法解救自己”的新思维空间。学生的视野因此而开阔起来,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过来时,小羊猛地一闪,让狼扑个空,掉进小溪里,羊弟弟得救了;有的说当狼扑过来时,小羊一闪,拔腿就跑,把狼引向猎人设计好的陷阱,狼掉进了陷阱里,小羊蹦蹦跳跳地唱着歌儿回家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要充分考虑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多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有关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文段阅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哪个方法最好?”如在阅读《跳水》文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船长急中生智用枪指着孩子,迫使孩子跳水脱险的方法后,我问学生:“你还有其他方法使孩子脱险吗?哪个方法最好?”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发展性思维和创造意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多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想象,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教师要确定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造、富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创造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造能力是中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造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正如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的实现,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者心理素质多么重要,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造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

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发明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思考,学习才有主动性。思维是由矛盾引起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不深入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肯于动脑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凡事能问个为什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怀疑意识和问题意识有相通之处,但怀疑意识更强调对权威的挑战,对书本、对老师、对标准答案的不盲从。有些学生奉书本为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怀疑。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创造的壁障。

朱熹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钥匙,也是创立新学说,启迪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可见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对学习和创新多么重要。

培养问题意识与怀疑意识,对学生来说,应做到三点:

1、积疑,勤问。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一般要准备一个专门记录疑难问题的笔记本,随时记录。每天要抽出几分钟时间整理疑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或请教同学、老师,并将思维结果记录在案。许多学生一个学期还提不出一两个问题,或者有了问题,等老师来了,他又忘了问题是什么,半天想不起来,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和创新。

勤问就是要多问,首先是问自己,其次是问别人。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许多人发现,在学习中,凡是哪个地方自己以为懂了,没有什么好想的,却正是自己理解不够深刻的部分;凡是发现问题多的,倒是自己理解较为深刻的地方。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疑,善问。能疑,是指要加强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善问,是指问也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问人之前,自己先要细想,尽量做到有准备的问问题,否则,即使别人解释得很详尽,你也可能仍感到若明若暗,所得肤浅;问人之后,要认真研究对方的答案。想一想别人解决问题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要充分重视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别人处理问题的途径;要善于从比较中学习。要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一些比较,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问题的根由。

3、敢疑,穷问。敢疑,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它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不要怕人笑话,不要怕挨骂。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造;即使证明自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对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请教别人时,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法国有一名言,“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的。”通过争论,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启发,相得益彰。

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从而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细心地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见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的他创新教学,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来好笑的问题要理解,宽容,鼓励那些以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

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机遇和灵感在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索。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见《辞海》)》

它们都只亲近有准备的头脑,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永难找回。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置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要教导学生做创新的有心人,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造。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创造性最讲究独一无二,不喜雷同。因此培养创造意识,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喏喏。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

同时,创造性是指对现实的超越,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自主意识十分重要。自主意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意识。学生依靠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受外界的控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上,并且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发展的主人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而不能替代。同时,要尊重学生,视学生为主人,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发展。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也相对有限,要进行创新,光靠个人的力量有时极难完成任务,人们必须学会协作。合作意识在现代创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还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惰、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而且对培养未来创造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说得好,学校教育应该是呵护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摇篮,而绝不应该成为扼杀学生创造能力及其精神的场所。曾有这样一个教例令人反思:一个教师要学生谈谈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医生、教师„„最后一个学生却语出惊人,他最想听花开的声音,结果教师对前几位同学大加表扬,而对最后一位同学则简单粗暴地否定。岂不知,我们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经历过三度创造:一是作者撰写文章,二是教师编写教案,三是课堂上师生合作生成一堂课,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

当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仅有创新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创新之法,否则,就必然会重蹈知识传授之辙。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

歌德小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故事,但每当讲到最精彩或紧张的情节时,就会嘎然而止,他母亲就让他自己去猜测故事接下来将如何发展了,而不再告诉答案。第二天,她才续讲故事。

从歌德母亲育子的故事中我们应当受到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猜读的兴趣,来优化学生的猜测力。高斯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上的进展的。

教师首先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进行猜读,让学生看看题目,然后认真想一想,要是自己去写会写些什么,再去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最后加以比较,使学生的阅读猜测能力不断优化。其次,可以抓住课文中的某些情节进行猜读。如《赤壁之战》中有一封黄盖给曹操的假降信,内容非常简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当时当地的局势写一封假降信,并尽力使得曹操见信后要信以为真。再如学习《鲸》时,可让学生做一回有经验的渔民,根据鲸喷出水柱的粗细高矮猜猜鲸的种类和大小。在练习中,学生的阅读猜测力得到了煅练,创造能力也在萌芽。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尽力避免重复机械性的读写练习,而要灵活运用语文材料改变语言方向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阅读时,教师可凭借题目中的“借”字,让学生发问。学生一定会提出“草船借箭”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诸多问题,教师可乘机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把以上的问题答案连起来说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变换记叙文六要素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在丰富多变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感受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灵活;另一方面,这些变式训练,也使学生能够灵活多变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富有想象性的语文教材,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框艺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看月食》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去告诉奶奶”,教师可借助课文中这一故事发展中叙述上的空白点,要求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你怎么说,才能说服奶奶”,并师扮奶奶,生扮孙女开展对话训练,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生想象到的情节表达出来。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

许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结果会怎样都没有明确的定论,例如:《穷人》中的桑娜一家,《凡卡》中的凡卡,《鲁班学艺》中鲁班,《幸福是什么》中的三个青年人„„有一次,我在教学《凡卡》阅读时,就曾引导学生想象凡卡以后的命运会怎样,并将想象到的写下来,然后阅读学生的续写之作,最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让人激动。其中,有一位同学展示了这样的一幅情景:只披着一件破皮袄的凡卡光着脚哆哆嗦嗦地往乡下跑,雪地上留下了渗着血渍的小脚印;跑着跑着,凡卡似乎回到了家乡,他看见了可爱的小狗——泥鳅,来到暖炕上,紧紧地抱住了朝思暮想的爷爷;第二天,人们发现凡卡竟抱住一棵小枞树冻死在冰天雪地里。虽然学生的笔触很稚嫩,但想象并不比童话大师安徒生逊色多少。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所谓主题,即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只将教学参考书中文章的中心思想硬塞给学生,因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真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争辩,因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根弦,会发出自己的调子,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在阅读完《跳水》一文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思考:读了文章,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船长机智勇敢、冷静果断,有的说小猴子不要太任性,有的说玩笑不要开过头,有的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有的说风平浪静不尽是好事„„以上诸多答案都应该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人物上获得的不同体验罢了。

这使我想起了周一贯老先生的一段话:土地容纳了种子,才有了丰收;海洋容纳了江河,才有了浩瀚;天空容纳了彩霞,才有了绚丽;人生容纳了遗憾,才有了希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策略是众多的。只要我们以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论,新观念作指导,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来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做法: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比如:老师在课堂中故意装不懂,让学生当“小老师”,为自己解决疑问。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表明自己能宽容学生的“错误”,从而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燃起创造欲望的火苗。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

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前提是学生尽可能的质疑问难。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意识的人所必须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把“带着问题读课文”变成“发现问题读课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放手让他们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采取表扬、鼓励、保护等措施。对于提的价值问题,要给予肯定、表扬。对于提的问题比较浅显,甚至不该质疑的问题,也给予鼓励、适时加以引导,逐渐学生提问题。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教《可爱的草塘》一课,讲到狍子跑得那么快,用棒子能打到吗?难到鱼那么好捉,可以用瓢舀?野鸡飞到饭锅里更是不可思议,我认为这句话写得不真实”。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提得问题很有价值,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7—14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可以使人人参与,各抒已见,集思广益,最大限度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朗读、讨论,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草塘鱼多,所以要用标舀,冬天狍子跟不快,用棒子可以打到,野鸡冬天冻得睁不开眼,很容易逮到,所以这句话写得真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读鱼多和狍子、野鸡很好逮的句子,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了课文。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那种思维的灵活性令人吃惊。刚才提问题的同学,接着站起来问:“既然野鸡好逮,为什么不直接写呢?还要写飞到饭锅里?书上不是写野鸡往雪地里扎吗?怎么会飞到饭锅炉里的?我还是认为这个地方写得不真实”。我惊异于他提出的问题如此精彩,不禁为他暗自叫好。于是我也故作不明白的问:“是呀,这样写不就不真实了吗?”这一问勾起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于是通过我和学生再深入地读课文后,学生终于明的:这只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夸张和写法,来说明野鸡多,而不是真的飞到饭锅里。学生通过读—思—疑一问层层深入理解课文,既颔略到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了解了作者的写

作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通过课堂这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由不解到质疑再到自主地探索最终解疑,加之老师适时地鼓励、引导,使学生感到自悟自得的喜悦,学习热情高涨。

(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就要爱护并帮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学生丰富的想象,往往闪烁着个性、自由和独创的火花,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很少有清清规戒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提供的形象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我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训练的:

1、审美想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抓住课文中自然风光、生活情景和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觉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如阅读《可爱的草塘》第五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草塘的大和美后,引导学生欣赏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闭目想象,渐渐进入情境,展开了创造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幽美愉悦之中。

2、虚拟想象。依据课文中对某些不可能出现的发展结果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划落空了,结果又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3、求异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更为广阔而深刻的想象。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在学习完称象部分之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也在场,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一个学生说:“如果我在场,我会就地取材;河边是泥土,就把泥土挑上船代替石头:如果河边是沙子,就用沙子代替石头。有人说:“可以用河水代替石头”。还有的说:“可以用人代替石头”„„这样学生在展开求异思维的同时,进行了更具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而形成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创造能力。

1、练笔实践。如果学生仅有浅显创新印象,只能是昙花一现,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消极地对待创新,创造意识也人随之消减。因此,加强练笔活动,让学生的创新跃然纸上,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比如:前面提到的运用几种想象形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只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结果如何很好地体现呢?除了让学生口头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落实在写上,以巩固这独有的“灵感”。

2、表演课本剧。在阅读《苦柚》一课时,为把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我让他们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创造性的编排故事情节。学生演得逼真生动,酷似真正的小演员。上演了一出对灵魂进行洗礼的好剧,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学生快乐学习中,增强了创造意识。

3、创造性复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练习让学生创造性复述。比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我让学生复述,可以以原文为依据展开想象,添加一些情节,可以说一说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通过以上几点做法使我体会到要培养学生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创新思想。无论是培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土壤,还是开辟学生心灵自由的天地,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否则,没有主动地创新,犹如无果的花,只能看,缺乏实用。因此,只有积极探索新课标语文教育,不断改进自身实施阅读教学的方法,努力向创造型、科研型教师转型,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注释:

[1]《春》,朱自清,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2001年3月第1版。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苏教版,七年第一册,2005年4月第8版。[3]《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朱凤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2001年6月第2版。[4]《飞夺泸定桥》,浙江版,选自《七年语文阅读与训练》,2002年4月内蒙古出版社。[5]《凡卡》,苏教版,契柯夫,初中语文第二册,2001年3月第1版。

[6]《月光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7]《黄山奇石》,李朝纲,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8]《狼和小羊》,吕建国,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9]《跳水》,列夫·托尔斯泰,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10]《赤壁之战》,罗贯中,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1]《草船借箭》,罗贯中,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2001年3月第2版 [12]《看月食》,吴淑萍,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3]《穷人》,列夫 托尔斯泰,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4]《幸福是什么》,埃林-彼林,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6年7月。[15]《可爱的草塘》,刘国霖,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6]《苦柚》,叶向阳,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0年7月。

[17]《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册,2004年5月第3版。

参考文献:

[1]、《语文门外谈》 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中学新课程资源库——语文卷》 部《基础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

[3]、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60 [5]、《新语文学习》系列论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第二篇: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探索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探索

欧阳绿玉

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是教师的职责,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因 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在美术课中除了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指导儿童大胆创造,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美术课中,在启发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越丰富,技 能越熟练,人的视野也越开阔,创造思维也越活跃,作品也越成熟。

在《指纹画》一课教学中,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班不讲具体的知识,只要求学生 自己动手创作;另一个班在讲了圆印法、斜印法、侧印法后,再进行创作。结果,前一个班学生的作品虽有创 造性表现但随意性强,由于没有技法指导,画面杂乱。而另一个班学生的作品既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因 有技法的交融和灵活运用,而使画面美观、耐看。通过这一课的对比教学,我体会到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创作活 动的一项基础,在体现创造思维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要使儿童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则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性的富有魅力的课,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着重大的作用。

在《手提包》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今天,老师要带我们小朋友去商场里逛一逛、大街上走一走”导入,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接着,我把学生引入“热闹的街市”中。“你们看,商场货架上的手提包(我事先的范 画)可真多,可真美。你能分别给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下这些包的形状和图案吗?”学生认真观察后,分别介绍 了每种包的外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梯形……)。“看,迎面走来的两个小姑娘(临时抽调的学生)拎的包也很特别。”我示意两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小包。然后,我说:“我们今天逛街的收获可不小 啊。”由学生小结:我们认识了各种包,有不同形状、不同花纹。接着,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设计出其它形状的包吗?”这样的课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在作业过程中,我满意地发现,各式 各样,色彩纷呈的包出现在他们的画作之中。

第三篇: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探索

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是教师的职责,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因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在美术课中要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指导儿童大胆创造。

一、突出主体地位,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在美术课中,在启发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越丰富,技 能越熟练,人的视野也越开阔,创造思维也越活跃,作品也越成熟。

在《指纹画》一课教学中,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班不讲具体的知识,只要求学生 自己动手创作;另一个班在讲了圆印法、斜印法、侧印法后,再进行创作。结果,前一个班学生的作品虽有创 造性表现但随意性强,由于没有技法指导,画面杂乱。而另一个班学生的作品既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因 有技法的交融和灵活运用,而使画面美观、耐看。通过这一课的对比教学,我体会到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创作活 动的一项基础,在体现创造思维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要使儿童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则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性的富有魅力的课,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手提包》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今天,老师要带我们小朋友去商场里逛一逛、大街上走一走”导入,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接着,我把学生引入“热闹的街市”中。“你们看,商场货架上的手提包(我事先的范 画)可真多,可真美。你能分别给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下这些包的形状和图案吗?”学生认真观察后,分别介绍 了每种包的外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梯形……)。“看,迎面走来的两个小姑娘(临时抽调的学生)拎的包也很特别。”我示意两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小包。然后,我说:“我们今天逛街的收获可不小 啊。”由学生小结:我们认识了各种包,有不同形状、不同花纹。接着,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你还能设计出其它形状的包吗?”这样的课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在作业过程中,我满意地发现,各式各样,色彩纷呈的包出现在他们的画作之中。

四、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第四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

下新桥学校 徐丽莉

关键词:阅读训练创造意识创造能力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心理活动,它不仅有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参加,而且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巩固、扩大识字教学成果奠定学习作文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创造性的阅读不仅拓宽师生的阅读视野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情感,激活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去发挥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呢?

(一)、创造情境

1、启发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

根据课文内容创造相应的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知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人至深的场面,秀美无比的景色等,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十分有益。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描写秋天雨的颜色时,一开始就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一段就是围绕五彩缤纷一词来写的。怎么让学生来理解“五彩缤纷”这一成语呢?首先让学生用心去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场面,感悟语言文字的美,然后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出现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学生闭眼睛想象,继而教师促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全黄,真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火红更美!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你是不是觉得秋天的就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此时学生一下子就悟出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由可见教学时教师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感中想象,可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使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察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体会学生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在情境中动情,真正让情感进入课堂。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上课伊始,采用假想旅游的方法,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学生现在是坐在通往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汽车上旅游顿时个个精神抖擞,强烈的求知欲望由然而生,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四季画面,学生随着镜头欣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春天的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秋天的白桦和栎树一片金黄,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仿佛就置眼前,这样学生兴趣浓厚,主动探求,为下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感知材料,由于时空的限制,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情境,逼真的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感知,头脑中留下清晰的鲜明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教学《海上日出》,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呈现出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动人画面,课文主要描写了日出前后的景色,屏幕上依次呈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一个按钮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任何一个段落,同时呈现课文所描写的景色,创造出全真模拟现实,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计算机就像老师一样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思考问题,或某种语言的训练,多媒体创造的情境逼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疑引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思维的产生。

1、质疑讨论

教学中教师应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发学生的讲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而不用“过”“入”“满”等字呢?《飞夺泸定桥》中“飞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飞夺”呢?“花落知多少”一句中“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呢?这些疑问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

2、换位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控学生思考的方向,如《我不能失信》一课中主要赞扬小时候宋庆龄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也放弃到盼望已久的伯父家去看鸽子的机会,反映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教师教学本课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认为宋庆龄做得对不对?要是你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时你会怎样做?”。这种换位的思考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正确思想的诱导。

3、求异求优

求异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功能,在阅读的创造性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去寻找与课文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教《跳水》一课时可以提问学生: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得救,你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随即孩子们会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办法。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广泛的,表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是求异。若继续让学生讨论,分析当时的条件下用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有哪些,学生便会发现只有船长的办法最省时、最安全,并由此体会到船长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和善于思考的人。这就是求优。求异是发散,那么求优就是集中,求异求优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性训练的空间。

三、和谐协作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的和谐协作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的活动。怎样能做到和谐协作呢?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全情理的问题和作出怪异回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是提示他们再听别人意见或好好再想想,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完善,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创造的意识”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的许多奇思妙想要用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扶持,并鼓励他去想象、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欲望。和谐协作离不开小组协作,教学中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群体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分组可按学生的水平、性格、操作能力、或自愿组合编组,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得到的结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拓宽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又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创造的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课题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弘扬创造个性。所以我们的语文必须弃去旧的阅读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造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弘扬学生的创造个性。

第五篇: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07-1-20 19:40:19 信息来源: 作 者: 浏览次数:1630 【大 中 小】

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常熟市张桥中心小学课题组 执笔:陶芙蓉

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严峻的形势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辉煌的历史曾经灿若星辰,令多少人叹为观止。但是,在时代的变迁中,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它几经沉浮,几经沧桑,终于在如今这个“时髦文化”异军突起的年代,蒙上了厚厚的岁月的尘埃。我们何以能让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的先进、文明的社会中得以流失,保持沉默呢? 因此,必须让新一代的少年儿童去关注它,去了解它,最重要的继承它。

2、课改的趋势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在<艺术与文化>一节中指出:“在课程中,一方面增加本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它还是小学艺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综合性的课程建设应该以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作为基石,这将会对弘扬民族艺术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3、学校的需要

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如何立足本地本校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及体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剪纸,在美术方面,我们选择了剪纸作为突破口,主要原因有几个:

1、剪纸材料简单,方法易学,门槛低,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满足农村孩子学习艺术的愿望,有助于学生个性和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陶冶学生情操。

2、它集审美与创造于一身,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我们认为挖掘剪纸这一民间艺术蕴含着的丰富资源,不仅能丰富补充艺术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3、我校通过几年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设施、师资上都有一定的条件,为课题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基于上述原因,2002年末,在常熟市教育局教科室的指导下,我校开始为更科学、更规范的开展剪纸教学构建本课题方案。2003年6月正式成为了苏州市十五重点课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充满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活力之源。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能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并培养学生深刻的民族自豪感。

2、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综合性的活动把单一的绘画技能培养转化为多技能,多层次的知识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3、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采取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本课题所指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利用剪纸这个优秀传统文化来同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进行的整合的综合运用。

5、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1、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中国是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等等,大多随着岁月的变迁,有的已萎靡不振,有的已濒临灭绝。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关于拯救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工程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终于看到了曙光。因此,我校与时俱进,积极行动起来,以“剪纸”为题材开展综合性的活动。

2、人文课程论。《艺术课程标准》是以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是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于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和提高。课标明确指出,艺术课程就是一种人文课程,就是要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3、多元智能理论。根据美国哈佛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由此,他提出了智力多元论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力,其余的七种智力均能在艺术学习中获得发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它为构建本校的艺术教学特色提供了政策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凸现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1)通过剪纸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对祖国民间艺术的热爱,健全学生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活动中培养具有剪纸特长的小能手,提高创造能力,使其获得成功,增强信心,进而将向上的动力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运用剪纸工具与材料简单,制作方便,语言特殊(以镂空为主),并以撕、剪、刻与折、叠、拼、染等不同媒材与手法的接触,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新鲜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2、进行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交流

著名音乐教育家、从事“人类四大高级感官论”赵宋光先生强调:近代的艺术教育,当务之急就是调整手段、知识技能与遗产精品、人文内涵的相互关系,把屏障改位媒介,把每项知识点与技能的教学过程改造成体验遗产精品内涵的一条条通道。赵先生希望学生能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来认识、理解、运用剪纸这个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达到达到对剪纸的继承、传播与创新的目标。

3、提高教师教科研的水平

通过研究、探索剪纸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组织、评价方法,基本规律,产生一定数量的理论成果,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教师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能力。

5、实施学校的素质教育

通过本课题的组织实施,营造全校师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意识和研究氛围,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二)研究的内容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带有探索性,我们从学校科研、教师能力水平等实际出发,将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突出重点,初步达到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剪纸活动中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文化资源,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的研究。

2、我们生活周围蕴含着丰富我文化资源,无论是校内的文明风尚,环境建设,信息网络,还是校外社区资源,地方资源等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着。运用剪纸来开发这些资源无疑是教育学生,体验生活的活教材。运用学生身边的典型素材与现象教育学生,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易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努力形成一套学生易于掌握又喜爱的剪纸知识、技能的教学材料。

3、剪纸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有效途径、方法,基本规律及特点的研究。

4、探索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评价机制,以争取研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机制的完善。

5、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剪纸这刚优秀的民间艺术。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1、学科:剪纸兴趣小组及美术课

2、教师:以龚立新老师为主的全体美术教师

3、学生:全校小学学生(以中年级学生为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经验总结法、问卷法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实践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

愉悦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一)形成共识,实施素质教育,打造艺术教学品牌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意义重大。艺术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渠道,利用我校已有的条件、基础,开展适合于学生的艺术教学活动可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与学校艺术特色教学品牌的打造。

1、组织健全,运行有效

本课题一经确立,我校即在组织、运行制度上实施有效措施,规范操作。课题组由杨世明校长亲自担任课题总负责人,分管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作为课题研究指导的中坚力量,市美术教学能手任组长,全校艺术专职教师和美术、音乐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其中;课外成立了少先队组织“剪纸艺术院”;落实了奖励措施;组建了张小剪纸教学网。

2、学习现代新理念,推动研究进程

如何革除传统剪纸教学中的弊端,提高现代小学剪纸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一直是我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全组人员认真学习了《艺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以及现教育新理念,转变观念,寻求理论支撑,引导课题实验,推动研究进程。

3、分层次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学校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及知识,是本课题顺利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面对我校美术教师对剪纸的钻研,我们创设条件让其外出学习。回来后再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二)在实践中,探索剪纸教学的有效途径

实践出真知。我们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探寻小学剪纸教学的有效途径,并对几个关键性问题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与探索:

1、学生对剪纸艺术有多少了解?

课题实验开展之始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面作一番了解,以便今后能作好对比。为此,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200份反馈数据的统计显示:有15%的学生对剪纸稍有了解,有62%的学生是在学校里了解的,有58%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剪纸表示欢迎与支持,有91.5%的同学希望剪纸艺术能发扬下去。这说明我们当地学生对民间的剪纸艺术了解的并不多,更谈不上喜欢或是能成为自己的特长。但希望它能在现代社会中延继下去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心声,而且延续的主要场所仍然有懒于学校。

2、小学生剪纸具有哪些特点? 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把握本课题实施的研究方向,找到问题的关键。我就这个问题与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郑洪娥进行了交流,她说:“这方面涉及到怎样来培养和评价小学生剪纸?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我认为好的学生剪纸作品,除了要很好的掌握剪纸语言(直线条、锯齿形、夸张变形等)外,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我根据教学实践也进行了一些总结:构图自由灵活;题材丰富,富有想象力;造型生动夸张;用色鲜明,传情达意。

3、怎样来实施有效的小学剪纸教学?

①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与民间剪纸爱好者之间在学习的背景、组织与兴趣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再加以剪纸的技术性强、实践性高,往往使人忽视了对学生情感需要的关注,而教学一旦离开了人的情感参与,艺术也会让人索然无味,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

②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剪纸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教,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临摹示范的注入式为主要手段,以剪像为评价标准,学生学习被动,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培养。为此,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③创新教法,寓教于乐。小学生好奇心强,玩性大,有意注意的时间又很短暂,沉闷不变的课堂只会令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如遇比较平淡的教学内容时,就要在教学的形式上求变,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不感到苦,真正由“苦学”变为“乐学”。

4、构建怎样的剪纸课堂教学流程?

根据实践,我们把它分为:观察——鉴赏——创作——评价——拓展五个环节。

观察是学生感知客观世界,获取表象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进入鉴赏阶段的桥梁。鉴赏,往往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创作,是衡量学生审美能力的显性依据之一,此环节应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评价,要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审美理解得到外显,以便教师把握时机更好的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拓展,主要是强调剪纸与生活,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组织开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动。

5、开发怎样的剪纸校本课程?

随着我们对校本课程不断深入的研究与理解,在充分考虑了它的适应性、本土化的基础上,终于编著成了张小剪纸校本教材,它的主要特点是:①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考虑到由于学校校本教材一旦编著完成,就要制版发行,一般不再进行修改,缺少灵活性和互动性,我们把它看作是静态的教材。为了克服它的缺陷,我们配合发行了校刊《巧巧手剪纸报》,通过互动性强的专栏,来发表学生的每课习作与心得,实现教材与学生更为密切地交流。②校本教材以校为本。我们充分考虑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立足于本校实际,内容全部选自我们学校的人与事,它具有非常浓烈的张小特点,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③内容编排分层次。校本教材是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指引的。因此,不仅形式上采用了学生可亲的语言,内容上也适合不同年龄学生使用,或同一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实现分层教学。

(三)向多学科渗透,提高影响力

剪纸艺术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可与多门学科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影响。如陶芙蓉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剪纸艺术代代传》,让学生直面民间老艺人看到传统文化流失的担忧,时下我校老师推动剪纸艺术传承而做的努力,和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学习愿望。这三代人与剪纸艺术之间的联系,给了同学们一次内心深深的震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根据本课题教学案例而改编的校园小锡剧《童心巧手》也顺利上演,可谓别具一格。再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组建专题教学网站,开展多种形式的欣赏、探究、交流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八、研究成果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以美育为目标,以剪纸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断的探索总结,迈出了艺术科研教学的一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

1、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得到的很大的

剪纸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创造活动,不仅要求学生要动手、动眼,更要动脑,它让学生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明了了收集素材、构思、构图、设计、创作、裱贴等环节。对常规的撕、剪、贴、染、折等艺术表现手法得心应手。又在其中感受到了传统风俗文化与艺术的联结,有效的提高了艺术综合能力。学生面对我国民间艺术抢救工程第二大重点项目的剪纸艺术已不再变得陌生,甚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习作,形成了许多学生剪纸版面,部分学生更是脱颖而出,挖掘出艺术潜能,创作出剪纸佳作。从2003年始至今,学生作品在市级及以上发表获奖的有62人次。

2、剪纸教学声名远播

由于扎实有效地开展剪纸教学研究活动,许多单位主动与我们联系,要求我们参与各类展示或表演,至今已成功举行了10次市级及以上的剪纸现场表演与展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就连外教来我校参观时,也不住称赞我们的学生手儿巧,有的外教还向我们借用一些学生作品来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在这个其间更有市电视台(《零距离》《今日传播》《常熟新闻》)、电台(《小伙伴》)、报刊(《常熟日报》《双休特刊》《教育特刊》)等媒体进行过14次的宣传报道,其中一期还被编入《天下常熟》。2005年7、8月还分别与团市委、方塔街社区举行校外合作教学活动也成功举行,使我校在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上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3、提升学校形象,教师自身成长

作为少先队特色活动窗口的――剪纸艺术院于2004年得到苏州市团市委的肯定,命名为“苏州市少先队红领巾特色大队”。我校的艺术特色教育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也逐步脱颖而出,在本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龚立新老师成为了常熟市民间文艺工作协会会员,并通过了江苏省民文协会的审核。构筑的5个主题特色网站《张小剪纸网》《艺术教学网》《立新民间艺术网》《十二生肖》和3个网络课件分获市一二三等奖,并加入 “常熟市教育信息网”教学资源库;3个FLASH课件获省、市优秀教育课件二三等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与录像课获市三等奖。

4、总结经验,规范管理

在实施剪纸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分类整理,编著了《张小剪纸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课例》、《剪纸教辅用书》,校刊《巧巧手学剪纸报》配合校本课程也顺利出刊,现已将规模扩大成为《小小艺术家报》,内容涉及美术、音乐、书法等,从中也带动了这些科目的健康发展,推动了我校的艺术教学工作与课改进程。其中第一期还被入选《少先队小干部》杂志。《巧巧手学剪纸――张小校本教材》在全市校本教材评比中获二等奖。除此之外,还编制了《四(1)班剪纸专辑》、《学生优秀剪纸作品集》和《龚立新剪纸作品集》等,这些都推动了我校艺术教学向前发展。2005年4月我校成功举办了本课题的中期汇报,出刊了中期专辑,得到了与会领导、同行们的肯定与指点。

九、成果分析

1、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曾记得有位学者做过这样 一个调查:人们在名画前逗留的时间有多长?结果的数据是令人 沮丧的,面对匆匆而过的人们缺失审美素养的现象,他发出了深情的呼唤。而在我们教育领域至今仍很难摆脱高考指挥棒的阴影,重知轻能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我们为贯彻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思想,开展剪纸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现如今,校园中的墙面、橱窗、楼道都能见到各种剪纸作品,班级中的艺术角更是成为了同学们一展身手的好地方。同学们不仅对它习以为常,有的还培养起了兴趣,形成了特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潜移默化地培养。

2、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与专业水平小学剪纸教学活动如何开展?有哪些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好网络资源?怎样开发适合学生,立足学校的校本课程?怎样整合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些都是有待于我们老师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全课题组成员一方面通过自学理论来给自己先脑,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研讨、磨课、商讨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终于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因此在一些竞赛中获得了奖,这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与专业水平。龚立新老师还受到江苏卫视与常熟电视台的邀请参加才艺展示。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提 到“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所学校建立特色是非常重要的,特色教育往往是转变学校形象的一个突破口。” 因此,倡导学校办出学校特色,形成具有个性的,有一定优势的学校,从而成为该校的品牌。我们遵循“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到“品牌学校”的发展轨迹,努力使其能有所突破。经过几年的积淀,剪纸教学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多次受邀参与或举行展出或表演活动。如今,剪纸教学已成为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实验结论

剪纸教学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能从本地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现实,适合农村小学开展艺术课改工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从中带动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提高了艺术品味和创造能力。

剪纸教学一方面使面临发展形势严峻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文化底蕴,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养和教学水平,提升了学校形象,起到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使通过剪纸来实现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迁移成为可能,为学生的一生成长打好基础。

十一、研究后的思考

1、组织好校本教材的实施,加强实施后的反馈情况总结,不断完善该教材,缩小与他校的差距。

2、在实验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向其它班级、学校辐射、推广,争争带动区域内艺术课改进程,进一步扩大影响,让艺术来点缀更多孩子的生活,成为他们快乐的交流形式。

十二、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郭元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徐玉珍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下载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不......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吴秋仲 有这样一则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

    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解决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探索

    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探索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