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的声音,对周围各种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初步了解“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
3.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的快乐。
活动重点:
探究并辨别周围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
了解“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
活动准备:
“动物叫”的手机铃声、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雷声、鸟叫声、水流声以及警报声、鸣笛声等音效、瓶装豆子、瓶装水、哨子、碗、水杯及各种打击乐器若干,卡纸。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引发探究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精彩的魔术,你们可要仔细的看,认真的听。(师在魔盒里放入手机,用纱布蒙上,用手挥动,用嘴轻轻一吹,手机铃声响起动物的叫声,让幼儿仔细听辨,引出话题“声音”)
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猜猜这是从哪传出来的?(引导幼儿说一说)
(这一环节的魔术导入,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并能从幼儿熟悉的动物叫声入手,激发兴趣,点燃探究欲望,为下一步探究“声音”做好铺垫。)
二、谈话交流,初步探究。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
在家里你们都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不同的声音,感知生活中各种声音,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师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电话声、电视声、汽车声、炒菜声、洗衣机声等,我们每个人随时都会产生声音,比如说话、走路、拍手、笑、哭、咳嗽、喝水、关门声等,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很棒,今后我们更要注意倾听,发现更多奇妙的声音。
三、辨别不同的声音,激发探究兴趣。
引导幼儿欣赏大自然中奇妙的声音,并让幼儿听一听,辨一辨,学一学它们都是什么声音?
师:播放音响(风声、雨声、雷声、鸟叫声、水流声、水滴声),幼儿倾听。
师小结:大自然中有无群的奥妙,还有更多更奇妙的声音,希望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能善于观察,善于聆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四、小实验:振动产生声音
1.引导幼儿感知“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让幼儿用手去摸喉咙,嘴里大声喊“啊”,感知声带的振动,明白每个人之所以会发出声音,都要靠声带的振动。)
2.师在桌子上摆放多种物品:口哨、碗、瓶装豆子、瓶装水、水杯、木琴、塑料瓶、盒子、筷子、塑料玩具等物品若干;
(先让幼儿观察、倾听,这些东西有没有声音?在引导幼儿全体参与,每人选一种物品去尝试、去探究,怎样才能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并观察、倾听、思考。然后,再让幼儿说一说“你是怎样让这些东西产生声音的?”,让幼儿了解通过“碰撞、摩擦、敲打、滚动„„”等,都会产生声音,明白物体振动了就会产生声音。)
师小结:物品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
五、游戏活动:寻找声音朋友
1.引导幼儿尝试让自己的“身体产生声音”,并互相交流分享。
(引导幼儿全体参与,说一说让身体产生声音的方法,并表演示范。)
2.给幼儿每人一张卡纸,自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卡纸产生声音”。
3.引导幼儿在教室里寻找声音朋友。(例如:关门声、琴声、凳子声、玩具声„„),互相交流分享。
延伸活动:音乐游戏“与声音朋友一起跳舞”
1.让幼儿每人选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尝试让它发出声音,并说一说方法;
2.引导幼儿让乐器按节奏发出美妙的、有规律的声音;
3.为歌曲《春天在哪里》伴奏,一起游戏,一起舞蹈。
(师幼一起敲打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让幼儿体验美妙声音带给人们的愉悦之情,充分感知打击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并大胆表现自己。)
课后反思与评价: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充分条件,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需要。本节教学活动我从“魔术声音激趣导入→说说生活中的声音→欣赏并辨别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尝试自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游戏活动“寻找声音朋友”→体验探究的成功和快乐”,整个环节层层深入,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入手,再去发现声音、感知声音,而后启发幼儿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每个环节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奇妙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品质。
第二篇: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
活动名称:小班科学《有趣的声音》
教材分析: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孩子们时时刻刻都在与各种声音互动着,可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为什么会变大变小呢?虽然幼儿对声音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幼儿很少有意识地倾听过声音,去探索声音的小秘密。《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的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因此本次活动我们选取了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以倾听—猜测—实践的形式,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的与材料互动,从探索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到动手使物体发出声音,在听一听、玩一玩中感知丰富的声音,从而发现振动产生声音,了解振动大小与声音大小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索能力。教学策略:
1、视听结合,了解生活中丰富的声音:倾听是感受、分辨不同声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活动开始我们就请幼儿倾听猜测不同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然后通过观察实物探讨怎样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进一步引发幼儿去探索、去感受,了解不同的声音。
2、实践操作,感受声音的变化规律:指南中指出:“结论的得出要以观察和实验中看到的事实为依据。”本次活动主要是以听到的为依据,所以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从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开始探索,逐而过渡到探索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亲身感受力度不同与声音大小不同的关系,完成了活动的目标。活动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声音,初步了解物体振动能发出声音。(重点)
2、能分辨各种声音,运用多种材料探索并感知声音的不同,了解力度大小与声音的关系。(难点)
3、喜欢倾听好听的声音,知道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吵闹。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声音PPT;大米、豆子、木质玩具、弹力球、积木、乐器、瓶子、纸张、魔方等材料。
2、经验准备:引导幼儿聆听各种声音,丰富幼儿感性经验。活动过程:
一、听听生活中有趣的声音,激发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声音,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播放各种声音,引导幼儿仔细倾听,说说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2、幼儿讨论: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什么声音?鼓励幼儿模仿听过的声音。
二、幼儿探索其他有趣的声音,初步了解物体振动能发出声音。
1、通过自身探索声音,教师提问:你们的身体能发出声音吗?引导幼儿通过说话、拍手、跺脚等方法发出声音。
2、教师出示不同的材料,带领幼儿探索感知怎样让不同的东西发出声音。
三、幼儿自由探索多种材料并感知声音的不同。
1、幼儿自由操作,探索不同的东西怎样才能发出声音,教师指导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并感知不同的材料发出的声音不同。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选的是什么,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鼓励幼儿大胆的演示自己的方法。
3、引导幼儿根据教师口令集体演奏物品,了解用力大声音就大,用力小声音就小,不动就没有声音的现象。
四、播放乐曲,幼儿倾听并讨论,激发幼儿多倾听好听的声音。
1、播放乐曲,幼儿倾听对比好听与不好听的声音。
2、幼儿讨论:你喜欢哪些好听的声音?引导幼儿说出在家里听到的好听的声音.小结:我们身边有好多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让我们心情愉快、舒畅。噪音对听力有害,让人心情烦躁,所以小朋友在幼儿园里要安静地做事情,用好听的声音唱歌、说话。活动延伸:
我们回去继续寻找好听的声音吧,用好听的声音和后面的客人老师们说再见。
第三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声音变大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一、活动题目
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二、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三、适用对象
4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幼儿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幼儿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六、注意事项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七、拓展思路
1.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区、家庭去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拢起来后可以放大声音的原理。
八、背景资料
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而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一旦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声音并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气传播,如果有其他媒质,声音也可传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贴在桌面,当你打击桌面的另一处,他能清楚地听到打击的声音。用两只冰淇淋纸杯,杯底用一根线穿起来,制成一个“土电话”。当你绷紧细线,一个人对一只纸杯口说话,另一个人把另一只纸杯口贴着耳朵,就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种传话器就是依靠细线作媒质来传播声音的。
九、参考资料
《幼儿园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幼儿科学宫》新蕾出版社 活动点评
这是一个同知识点同一层次的活动,幼儿通过探究声音在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感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的现象,并且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声音是可控的。
从活动内容看,声音是幼儿最熟悉的,来源于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易于幼儿进行探究活动。从活动过程的安排看,层次清楚合理。活动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
1.设定两个定量一个变量。即钟表的嘀嗒声、钟表的位置与幼儿听的距离是一定的。变量是不同的方式,即幼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和在桌旁听,声音的大小是不是相同的。其结果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比在桌旁听到的声音小。
2.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变换形式,将固体木头换成了铁盒,再一次让幼儿感知声音在任何固体传播的速度都比在空气中快。这样使幼儿的思维又扩展为声音在单一物体到其他物体的对于声音的传播规律。
3.三个探究问题:既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较慢,怎样使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呢?促使幼儿又去想办法,把声音拢起来。用什么东西呢?可用纸筒等材料。由于探究思路清楚,很容易激发起幼儿的探究兴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活动目的。
第四篇: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打气筒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打气筒
活动目标:
1.在尝试中了解玩具打气筒有“进气孔”和“出气孔”。2.激发幼儿探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3.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PPT课件、记录表、玩具打气筒若干、气球、玩具车等。活动指导:
一、出示打气筒,教师谈话引入,引导幼儿观察打气筒的构造。1.出示打气筒引入。
教师:这是什么呀?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个别提问)2.引导幼儿观察打气筒的构造,并直接示范打气筒的使用方法。
教师:你发现打气筒上面有什么呢?(个别提问)仔细看哦,这个叫气筒,用手一按,它能一紧一松。气筒下方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孔。还有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这管子圆的要一头插在气筒下面的孔上,带2个小尖顶另一头要插冲充气的物体上。
二、引导幼儿进行探究。
(一).猜猜这两个孔有什么用?它们的用处一样吗?
教师:你们能猜出来这两个孔有什么用吗?颜色不同的孔用处一样吗?(个别提问)
(二)出示气球,引导幼儿猜测: 1.猜一猜。
教师:老师这里有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念一念标题)“问号”是猜一猜的,“小手”试一试的。那么你们猜一猜管子插在什么颜色的孔上,气球才会鼓起来?哦!你说是红色孔,你说是蓝色的孔,(个别提问)(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那么,到底是哪个颜色的孔会让气球鼓起来呢?试一试就知道的是吧。怎样试呢,你看,我这里有一个气球,先将它套在管了的这一头(示范),将管子的另一头插在气筒下方色或蓝色小孔上(不能示范),手掌按住气筒用力一压再一松(示范),看看气球有没有鼓起来。2.试一试。
教师:你们想不想去试一试看?试的时候陈老师有三个小小的要求,小耳朵可要听仔细了,第一,你们可以找个朋友一起玩。第二,这两个不同颜色的孔都要去试一试,发现气球有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朋友。第三,试完后要把东西收拾到筐
里,再回到坐位上。听清楚了吗?
幼儿利用气球分别对两个孔进行猜测验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
三、集中交流
1.教师:你发现了什么颜色的孔能让气球鼓起来呢?为什么呢?
教师:原来是红色(让幼儿举手表决),因为气筒里有很多的空气,我们用手一压,里面的空气就从红色的孔跑出来,跑到气球里面,气球就鼓起来了。所以这个红颜色的孔叫出气孔。(贴)
教师:咦!红色的孔能让气球鼓起来,那蓝色的孔为什么不会让气球鼓起来?下面老师就来做一个实验。
2.教师利用可乐瓶验证,引导幼儿进一步感进去气孔的作用。
教师:呀!可乐瓶怎么啦?为什么会变扁的呢?(个别提问)哦!原来可乐瓶里面的空气被吸到气筒里了,我们就知道蓝颜色的孔叫进气孔。(贴)
四、利用PPT让幼儿了解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打气筒,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出气孔和进去孔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除了这种打气筒,你还有见过什么样的打气筒?(个别提问)你们瞧!今天,我带了几种常见打气筒的呢!有你认识的吗?(个别提问)你看这是手动的,脚踩的、电动的打气筒,它可以给自行车、汽车、大型玩具充气。人们又利用打气筒的进气孔,用吸气的办法把空气给吸掉,像装棉被的袋子,吸成扁扁的,还有一些食品如:花茶、茶叶呀、蔬菜呀、坚果类呀、鸡爪、蜡肠呀,都是用这种吸气的方法来帮助食品保鲜的。(展示图片)
五、让幼儿利用打气筒合作游戏,体验打气筒带来的乐趣。
教师:打气筒呀真好用又好玩是吧!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不同的打气筒和好玩的玩具,你看有(充气玩具、怎样让汽车动起来、小球跳跳、玩瓶子)我们也来用打气筒的两个孔来玩一玩充气和吸气好不好?想不想玩?陈老师一样有几个小小的要求,小耳朵仔细听好了:
提要求:1.两人合作,这样玩起来才更有趣。
2.每种玩具都可以去玩一玩,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们可以去和好朋友说一说,也可以到后面跟客人老师说一说。
3.试完后回来时要记得把东西收拾到筐里。听明白了吗?
1.玩瓶子 2.让汽车动起来 3.给玩具充气和抽气 4.小球跳一跳 活动延伸:把打气筒、气球、小球跳跳等材料投放到科学区中继续引导幼儿探索。
第五篇:中班科学《有趣的尾巴》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有趣的尾巴》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有趣的尾巴》活动设计
一、设计思路: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同时,《纲要》也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本节活动课,是以我园“354游戏教学模式活动的研究”成果为指导,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幼儿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首先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学学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样子,从而将活动内容引入到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关注上。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接着,我创设小动物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大胆交流自己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并让幼儿大胆猜测想象会是谁的尾巴。当幼儿的好奇心被点燃时,再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动物尾巴,并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要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然后,我组织幼儿玩拼图游戏这一活动,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后我组织幼儿交流自已知道的其它动物尾巴的特殊作用,鼓励幼儿课后继续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二、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动物尾巴,并初步了解它们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种动物的尾巴。
难点:初步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燕子、牛、袋鼠、孔雀、松鼠身体和尾巴分离图片。
3、动物尾巴若干条。
4、音乐《谁的尾巴长》。
五、活动过程:
(一)游戏活动的导入:
师幼问好,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吗?你能学学自已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吗?(引导幼儿交流,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游戏活动的准备:
1、师引: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些动物朋友,可它们却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们看它们多粗心呀,身体藏在了里面,尾巴却露在了外面,擦亮你们的小眼睛,看看谁能找出这些好朋友。(播放课件,展示动物的尾巴)
2、引导幼儿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已看到的动物尾巴的样子。
3、播放课件,展示动物图片,让幼儿试着说说动物尾巴的作用。
4、播放动画课件,展示动物尾巴的作用。
(三)游戏活动过程:
1、师引:小朋友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动物的身体和尾巴图片,请小朋友为你喜欢的动物找到尾巴,并把它们贴起来。看谁找得准,贴得好。
2、为幼儿分发动物身体和尾巴分离的图片,并强调游戏规则。
3、引导幼儿合作为小动们找尾巴,并将身体和尾巴贴在一起。
4、请幼儿上台展示,说说为谁找到了尾巴,它的尾巴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
5、总结幼儿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表现好的幼儿。
四)游戏活动的延伸:
1、师引:是不是只有这些动物有尾巴呀,你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它长什么样,又有什么用?(组织幼儿交流,并适时播放课件)
2、师小结:动物世界真奇妙,小动物的尾巴呀,有的长长的、有的短短的,有长的粗粗的,有的细细的„„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明天把你知道的讲给小朋友们听,好吗?
3、结束活动:
小朋友,小动物们都有尾巴,那么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有一条尾巴,体验一下有尾巴的乐趣呢?现在请**老师为小朋友分发尾巴,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揪尾巴的游戏。
(播放音乐《谁的尾巴长》,结束活动。)
六、活动反思:
(一)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加之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动物,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比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二)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上,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教学。作为教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克服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让幼儿在合作参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科学始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探索的内在因素,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爱上科学、迷上科学,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中,我没有讲枯燥的尾巴知识,而是努力创设了和小动物们玩捉迷藏游戏这一情境,让幼儿由尾巴猜动物,并大胆探索、积极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巩固了动物尾巴的特征,我设计了拼图游戏,培养幼儿的大胆尝试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活动,我明白——幼儿活动的设计,要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游戏来组织教学,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二是如何做到以教材为范例,教给幼儿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呢?在本节活动的设计上,我努力做到不局陷于教材,充分利用了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拓宽幼儿的视野。另外,通过幼儿利用已往获得经验的讲述,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通过询问家长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欲望。通过本节活动,我明白,要想真正做到“小课堂,大生活”,就要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兴趣激发到位,课后拓展适当、争取家长支持,我们的幼儿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的“原生态”、“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