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登高》导学案(第三课时)(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6:3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5《登高》导学案(第三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5《登高》导学案(第三课时)》。

第一篇:2.5《登高》导学案(第三课时)

高一语文 YW-2012-01-000 杜甫诗三首《登高》导学案(第三课时)

编写人葛英娥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2-2-4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欣赏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2.体会作者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重点难点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学法指导

1.诵读,根据意境读出感情色彩,本诗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2.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结合初中学过的杜诗,如《望月》《春望》《石壕吏》等,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风有什么不同,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所选三首诗的特点;还可以参考“有关资料”中所附杜诗,作横向比较,了解杜甫晚年律诗的创作成就和以组诗形式咏物抒情的特点。知识链接

1.意境。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景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所组,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2.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诗人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登高》这首诗。三年之后他病死于湘江途中。

学习过程 1.分析鉴赏 “言为心声“,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把感情融于笔端,从他的诗中就可以体会他的内心。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的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的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的更好呢?

品悟鉴赏

1.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这首诗首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2).急风、高天、哀啸、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3).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4).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他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2.赏析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诗人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诗人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是《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回答。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什么年纪?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可以知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3).”艰难”、”苦恨”、”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万壑(hâ)渚(zhǔ)清 猿猱(náo)飞湍(tuān)....B.潦(liáo)倒 千载(zài)扪(mãn)参 咨(zī)嗟 ....C.鱼凫(fú)青冢(zhǒng)巉(chán)岩 吮(sǔn)血 ....D.朔(sù)漠 省(xǐng)识 嗟(jiē)尔 暮砧(zhēn)....2.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有无言的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啸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3

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常年漂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和上联的“无边”相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的既深且广。D.诗人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到世事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 ”的风格,后人专称其为“ ”。5.填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2),独留青冢向黄昏。(3),不尽长江滚滚来。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行 宋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第二篇:unit3第三课时导学案

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第3课时 Section B 1a-1e 导学案

学习目标:1.记住并会运用P21-22单词及短语2.能够熟练运用表示有礼貌请求的句型。任务一:学会并记住下列单词

1.点心;快餐 ___ 2.精神压力;心理负担 __ 3.浪费;垃圾n浪费;滥用_ 4.目的是;为了提供;供应 而且;加之; adv________ 7.依靠;信赖 v_______ 8.依靠;信赖______ 9.发展;壮大 v________ 10.独立n____ 11.公正性;合理性 ___ 12.因为;既然conj 14.邻居 n___________ 15.照顾;处理________ 16.有病;不舒服 adj________17.落下;掉下 v_______ 18.独立的;自主的 adj________19.合理的;adj_______20.不合理的;不公正的 adj_____ 任务二:快速翻译下列短并记忆

1.买些饮料和小吃 邀请某人参加聚会任务三:【学以致用】 根据句意及汉语提示填写单词

1.Could you help me buy some(点心)? 2.Sam hates to do 杂务).3.Betty 邀请)her friends to her birthday party yesterday.4.I’m reading English 当…的时候)my father is washing his car 5.Many students have too much(精神压力).6.She thinks doing the housework is a(浪费)of her time.7.My classes 掉下)and were broken.选择方框中的词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invite , have, borrow, take , do1.-Could youout the rubbish, Lily?-Sure.4.Sally often the dishes after dinner.5.We单项选择

()1.-Could I watch TV this afternoon?

–do your homework.A.have toB.canC.mayD.could

()2.Mike alwaysA.hopesB.invitesC.tellD.lets()3.-Could I borrow your dictionary?-Yes , of course you A.couldB.willC.canD.might

()4.Could I your eraser?I left mine at home.A.lendB.getC.borrowD.gets

(to the movie.A.goB.goingC.wentD.to go找错并改正

ABC

ABC

ABC

ABC

ABC

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第3课时 Section B 1a-1e 导学案

学习目标:1.记住并会运用P21-22单词及短语2.能够熟练运用表示有礼貌请求的句型。任务一:学会并记住下列单词

1.点心;快餐 精神压力;心理负担 __ 3.浪费;垃圾n浪费;滥用_ 4.目的是;为了提供;供应 而且;加之; adv________ 7.依靠;信赖 v_______ 8.依靠;信赖______ 9.发展;壮大 v________ 10.独立n____ 11.公正性;合理性 ___ 12.因为;既然conj 邻居 n___________ 15.照顾;处理________ 16.有病;不舒服 adj________17.落下;掉下 v_______ 18.独立的;自主的 adj________19.合理的;adj_______20.不合理的;不公正的 adj_____ 任务二:快速翻译下列短并记忆

1.买些饮料和小吃 邀请某人参加聚会任务三:【学以致用】 根据句意及汉语提示填写单词

1.Could you help me buy some(点心)? 2.Sam hates to do 杂务).3.Betty(邀请)her friends to her birthday party yesterday.4.I’m reading English(当…的时候)my father is washing his car 5.Many students have too much(精神压力).6.She thinks doing the housework is a 浪费)of her time.7.My classes 掉下)and were broken.选择方框中的词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invite , have, borrow, take , do1.-Could you out the rubbish, Lily?-Sure.his classmates to a party last week.some books from you? 4.Sally often the dishes after dinner.5.We单项选择

()1.-Could I watch TV this afternoon?

–do your homework.A.have toB.canC.mayD.could

()2.Mike always me to his house.A.hopesB.invitesC.tellD.lets()3.-Could I borrow your dictionary?-Yes , of course you A.couldB.willC.canD.might

()4.Could II left mine at home.A.lendB.getC.borrowD.gets

(to the movie.A.goB.goingC.wentD.to go找错并改正

ABC

ABC

ABC

ABC

ABC

第三篇:《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三课时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说出此人物形象的特点。

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3总结出本文的主题,并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重点】

找出课文中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说出此人物形象的特点。

【学习难点】

1、深入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心理。

2、.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

在边读边议的学习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正课: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目标: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说出作用。

内容:跳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说出此人物形象的特点。

方法:学生边读课文边做批注。时间:十分钟 检测题: 三:点评精讲: 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6、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7、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8、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9、──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0、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四:合作交流:

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五:拓展延伸

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六: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第四篇:《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学习重点】

1.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学习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

(一)抓题目

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三)抓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引导: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但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三、合作探究

(一)[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南宋学者罗大经指出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结合诗句试做具体分析。

《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二)[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示: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理解“艰难”、“苦”和“新停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陵水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公开课导学案

授课人:黄虹

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四、交流展示

五、课堂练习

1、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万里/悲秋/常/作客 D.百年/多病/独登/台

2、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六、课堂小结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

第五篇:《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 《屈原列传》 【课型】新授课 【学案序号】8 【课时】第三课时 【使用日期】3月15日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

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

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明确:二人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及政治倾向。

渔父:对人生、世事均不要太过认真,太过执着,最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与世推移。

屈原: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

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试分析。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

评价作业 之《离骚》”。

一、完成《伴你学》26-29页练习

二、阅读《伴你学》29-30拓展平台

撷英咀华

一、名家点评

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2.刘勰:“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3.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

4.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

5.北宋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

6.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7.清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8.王国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

9.鲁迅:“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10.郭沫若:“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11.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12.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

1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楹联。“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策:指贾谊《治安策》)

二、素材运用

1.话题“脊梁”:

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

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爱国!

谁能忘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出自2006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龙的脊梁》)

2。话题“自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

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

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一《做真正的自我》)

3.话题“找准位置认清自我”: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出自2006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

人生亦如此。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出自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

4。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感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感性的潮水是不可遏制的。在先秦的宋国富人赞扬儿子聪明而疑惑邻居是小偷的心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片浅浅的水湾,在那里只有感情的船只可以停泊;在楚王摒弃屈原的“秦,虎狼之国”的忠告而接受幼子子兰“奈何绝秦欢”的劝说的耳朵边,我们分明听到了感情的滔天巨浪掀起的震耳欲聋之声。“亲则近,疏则远”,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劣性的必然?

(出自2003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你有两颗心吧》)

5.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伟大的骚客屈平,怀着对楚国无限的哀痛和热爱,自沉于汨罗江水,后人哀之敬之,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我热爱《楚辞》,每读到《涉江》《离骚》《九章》常感激涕零,感谢屈原将自己的苦痛花作艺术的瑰宝光耀千古。然而我常想,如果屈大夫不投身汨罗江,还会有怎样的华采篇章呢?我又设想当秦兵压境、楚国危难之际,屈大夫如果健在会否如田单般振臂一呼,击退强敌,保住云梦之地?然而这毕竟是我的空想,屈大夫在楚王昏庸、奸佞陷害下,不胜悲痛化为汨罗英魂,令我辈嗟叹。同为伟大先贤,面对人生挫折、生命变故,庄子和屈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出自2004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化苦药为甘霖》)

6.话题“心灵的选择”:

人生是在一匹素锦上描绘自我,身上的每一个色点都要细细斟酌,手拿调色板的那一刻,你开始选择,暖色还是冷色?人生是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我,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举手投足之间,你在选择,欢悦还是悲伤?人生的旅程有太多的十字路口,面对太多的选择,站在街口,我聆听心的呓语。汩罗江畔,屈平素衣抱石纵身而跃,一代忠臣,他选择死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贞不渝。在他面前遗放着南后的威逼利诱,且凭他的才华,在别国闻达亦非难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铮铮铁骨,气吞山河,在荣华富贵和国家民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汨罗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是见证。站在街中,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祖国和人民,我聆听心的

日照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刘玉兰【审核人】卜照波 陈伦【学科联系人】王永

呓语:荣华富贵,皆乃过眼云烟,祖国人民,与自己乃有血脉肤发之连,没有国家的强盛,何来个人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祖国与人民。

(出自2002高考广东满分作文《站在街口,聆听心的呓语》)

7.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生命犹如海洋,生活恰是轻舟,扬起思维的风帆,穿梭于人生的海洋。白帆迎接的是狂风和浪花,而思维碰撞出的是或幸福,或忧伤;或积极,或消沉„„

从亚当和夏娃的叛逆开始,上帝就创造了人类。它赋予人类的不仅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思维的方式。思维是最敏感,也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莫不如此。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决不合流同污,投身汩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

(出自2004年高考海南满分作文《思维解读幸福》)

下载2.5《登高》导学案(第三课时)(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5《登高》导学案(第三课时)(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课时 华夏之祖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三课 华夏之祖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者: 【学习目标】 (1)掌握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重点); (2)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重点) 。 【学习......

    2014年初三语文《出师表》导学案第三课时

    2014年初三语文《出师表》导学案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日期:设计者: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六七八九段,理解重点词语含义。2.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

    17《看云识天气》第三课时导学案

    17《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3课时) 课型:讲读课 主备: 审核: 第三课时 一、寻点探究,赏读课文。 1.提示赏析角度。 可以从文法的角度,可以从句式的角度,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可以从限制的角......

    新课标英语八年下七单元第三课时导学案[样例5]

    乌伊岭区中学导学案设计者:王立文 审核人:王惠设计时间:2014/4/22使用时间:2014年5月班级:小组:姓名: 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第3课时(Section A3a – 4......

    练习5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做节目主持人。 教学进程: 1、谈话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从“六一”儿童节谈话提示话题。 (2)板书话题:学做节目主持人。 (3)指......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

    石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6)制定人:杨先东审核人:张蓓 2.祝福(鲁迅)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评价 【学习目的】 1.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特点; 2.阅读作品,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情节......

    望月第一课时导学案

    21、望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

    《社戏》导学案第一课时

    兰州市第二十五中导学案 学科:语文 班级:七年级1—4班 主备人:杨建军 辅备人:张 涌 课题:《社戏》 课 型:导学课 签 阅: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