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学法——辅导分层
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学法—辅导分层
艾继刚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到了小学毕业班后学生已经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如果这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还强调齐步走,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就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有违新课标的理念。分层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分层互动,分类推进。通过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辅导分层、练习作业分层及评价分层,实施分层教学,让优等生发展的同时,也让学困生得到相应的发展,让人人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辅导就是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都可以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自己头脑中的问题。教学中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在课堂上我对C层次学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对B层次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B层次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A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还通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研究,组织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外我主要采用让学生之间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相互辅导的办法,即教师直接对A层同学进行辅导,B层同学由A层同学辅导,C层同学由B层同学辅导,从而将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承认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这样,可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第二篇: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
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就学生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
标统一起来。分层教学,就是针对班内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最优发展。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因教学内容、要求、方法都同步划一带来的种种弊端,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合适方向,制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会学习。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数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策略,不同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共同提高的结果;第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
分层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主体性教育思想。从主体性教育角度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学”能够摆脱教师的“教”。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促进教学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尊重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和个性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努力实现“个别化”、“个性化”、“集体化”的最优组合,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划
一、呆板和僵化的缺陷。这是主体性教学对现代教学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分层次教学法的一个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主要实施步骤与策略是:
一、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平时的数学基础,参照学生平时学习数学的理解能力、探索能力、接受与学习知识的快慢速度等综合能力,把班内学生大致按滞后、中等、较优分成A、B、C三个群体,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我们在分组时可这样对学生讲: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将人数比例大致为2:5:3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两桌4人为一组,为便于互帮互学,这4人应优、中、滞后生等适当搭配。
为了消除“标签效应”,消除学困生自卑心理,分层可以是显性的(征得家长支持和学生本人同意),但一般采用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人或学生本人也不知道),这需要教师恰当把握。无论是显性分组或隐性分组,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分层是手段,递进是目的,分层的成功恰体现在这“递进”之中。在学生分层(以及各过程中的各环节的分层)实践中,对每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抱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分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科学地制定不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不仅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而且还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准确、恰当地制定相抽的不同的教学目标。
如“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确定出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目标。
共同的教学目标: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不同的教学目标:
A组: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进程; B组: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进程; C组:能推导出求根公式。
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处理课堂教学环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的设计都要瞄准、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每一堂课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习引入,当新知识引出后,及时板书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对目标做一简要的说明或解释,强调各层次的能级,以引起学生注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2、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A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首先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习成绩较高、能力较强的C组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还与他们较劲儿,故意为难他们,训练他们的能力。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通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于第一层次的A组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于第二层次的B组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第三层次的C组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讲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后,可设计下列几组练习题,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4、布置课后作业的层次性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第一层次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而第三层次学生吃不饱。为此布置课后作业同样要有层次性,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一般分为必做题和选作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第三层次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在批改作业时,对A组和B组学生的作业要格外改得仔细些,有时进行面批。对C组学生可个别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或同他们探讨较深的问题,启发他们深入钻研。
5、课后检测的层次性
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检测内容着重在基础概念和基本技能,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水平拟定出不同层次的测试题,也可以采用同一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法语,采用附加题形式等。总之,检测的内容、深度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以考核教学目标的落实。对检测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注意信息反馈的层次性,除了由教师讲评分析试卷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试卷找出错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等多方面能力,还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工作的目的,在于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爱好数学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数学确有困难的学生扶他一把,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及时补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差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的补救上,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取得好的成效。
分层教学是一种针对学生的不同数学水平和思维水平实际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所反映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是符合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的。分层教学以情感教学为前提、因材施教为原则、分类教学目标为评价依据,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好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班级授课与个别辅导的关系;分层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关系等。
第三篇: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
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录 简介 理论依据
分层次教学法的好处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分层次教学的坏处 分层教学法的四个环节 1.学生编组 2.分层备课 3.分层授课 4.分类指导
分层次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二)教学大纲的编写
(三)教材的选用
(四)教师的配备
(五)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六)成绩考核办法的改革
(七)激励机制的建立 分层教学法的运用
一、教材分层,让学生都“吃饱”
二、学生分层,让个性都发展
三、双层结合,让学生都提高
了解差异,科学分层 教学目标要层次化 作业、辅导要层次化 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分层教学实施难度 简介
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分层教学法思路导图)
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 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不可分割。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
第二、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适应;
第三、让学生有可以支配的时间;
第四、尊重儿童、尊重自我教育。
分层次教学法的好处 1.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
分层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2.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3.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所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分层次教学的坏处
人的心理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坚强乐观,有些则脆弱自卑。对学生分层次,是对优秀学生的肯定,可同时也是对落后学生的伤害。分层次教学对一些学生有鞭策作用,但对另一些 学生是严重的打击。所以分层次教学也需要考虑一下学生的心理素质。
分层教学法的四个环节 1.学生编组
学生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组是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B组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C组是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数学特长)进行教学的学生。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B、C组学生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和特长学生潜能的发展。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4.分类指导
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要因人而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识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分层次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扎实工作,认真组织,周密实施,稳妥操作,搞好分层次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和环节入手: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一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一刀切”、“一个模式”、“千面一孔”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计划的大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成才,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决不能强耱划一。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次教学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因此,搞好分层次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是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
(二)教学大纲的编写
要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结合分层次教学的需要,组织有经验的老师编写实施性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原则上是在分层教学中分几个层次,每门课程就编写出几套教学大纲。好的教学大纲是有效初稿分层次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教材的选用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是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能力本位要求,组织全国中职校优秀老师和实际工作者编写的,现在已经陆续出版发行,还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大纲。这批教材不仅突出了应用性、技能性、适应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而且深浅适度,层次分明,很适用于目前中专学校的分层次教学。现在教育部门正在组织使用前的培训式作,各学校应加以重视,各级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四)教师的配备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和“多边”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亦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层次都应配备精通业务、富有经验、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教师。特别是对于所谓的“慢班”,我们更应配备在教学上强的教师,因为此群体属于重点提高的部分。教师队伍的配备是分层次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五)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大胆地进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动态管理。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成绩的升降情况相应地进行教学层次的调整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体制创新。要大胆地进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多证制等改革尝试;最后是搞好常规管理。安排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实习,合理调 度教室,安排好教学进程等。
(六)成绩考核办法的改革
要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实现成绩考核的经常化、标准化。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证明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提供理论依据。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人人能成才,个个都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决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七)激励机制的建立
实施分层次教学,既要通过舆论宣传,提高教师的认识,以形成共识,产生合力;又要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建立激励机制,调动老师积极性,以产生动力。对担任不同层次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确定合理的课时酬金分配办法,保证及时,足额兑现。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起校内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
分层教学法的运用
一、教材分层,让学生都“吃饱”
首先要根据所教年级的教材,去钻研分析,明确教材的前后联系,灵活地选择教法,合理地组合教材。一是依据技术技能分层。通常在球类及体操技巧项目教学中采用,依据学生完成动作的技术质量分层,每个层次的同学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由于差异不大,同学们锻炼的积极性较高;二是依据速度耐力分层。根据学生的各有所长划分层次,集中练习时速度好的在一层,耐力好的在另一层,根据学生人数设置不同的距离要求,让同学们体验竞争带来的乐趣;三是依据高度远度分层。通常多在田径教学中运用,像跳高、跳远、投掷项目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高度和远度的层次,在每一个练习点上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三种教材分层法,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吃饱”,也让基础好的能“吃好”。
二、学生分层,让个性都发展
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项目特长不尽相同,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有长有短,如果用统一的教法和评价手段,实施“一刀切”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指令分层,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个性特征,把学生分成相应的练习小组,分别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难度要求的练习,达到目标者上升一个层次,未达目标者则下降一个层次。二是学生选择分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质能力和技术水平选择练习项目和难度,升降同上。在学生分层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向学生讲 明练习要求和升降级的标准和意义,着力点应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上,让全体学生从各自的层面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双层结合,让学生都提高
由于分层教学分组较多,作业面广,仅靠教师巡回辅导毕竟是有限的,始终有一大部分学生处于自己练习状态。因此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小助手的作用,双层结合进行教学,便于他们相互提高。对待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对成绩好的学生,要不断提高要求,调动他们的进取欲望。此种双层巧妙结合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学有所长,练有所得。江苏省兴化市城北中学刘坚实注意事项
了解差异,科学分层
在教学中,首先要认真研究所授教材的内容,并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并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能、实际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地理成绩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组等级,并成立若干帮困小组,要求优等生级别的每位同学帮助2-3名中等生、后进生级的同学。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氛围,培养团结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事实证明:分层教学有利于每个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真正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业发展的基础。
教学目标要层次化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所以,对学生而言,某一方面的差距,不代表人的差距,某一时期的差别,更不代表终身的差别。我们要有耐心,要有“等待花开”的精神。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整齐划一,一味强求同一标准。分层教学的应用,可以加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日有所进。比如:探究特殊角的锐解三解函数值时,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
在给学生分等定级之后,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结构特点,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例如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的分层目标如下:对后进生,让其掌握地球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和现象;对中等生,在后进生目标的基础上,能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变为“动态”知识,让“死”图“活”起来,并能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对优等生,在前两级的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如五带的划分、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的直射点等。
实施这一环节应注意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
作业、辅导要层次化
对作业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教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理解,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不会完全掌握,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教师应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困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简单运用新知识;对于中等生,应主要强调本节知识的巩固掌握,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优生,除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主要强化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他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简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分层辅导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夯实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分层辅导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在布置作业和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对后进生,可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既能使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完成,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乐;也可使其通过训练,更进一步 巩固基础知识。对中等生,要在大纲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拔高;对优等生要广泛调动其积极性,让其能钻、能拼,布置作业和练习当然要拔高标准,使其尽可能“吃得饱”。
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以前的评价是“唯分数论”,究竟得6分的同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评价一句语文考8分的同学“你考8分本身就是一种成绩,我相信你可能还有很多可以得分却没有得分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被你注意了,你肯定不只考8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后来这位同学在魏老师的鼓励下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走向了成功。
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中等生,也需要让他们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帮助他们审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对于优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做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数学成绩。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对后进生采取表扬评价,并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对中等生,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分层教学实施难度
分层教学的实施有一定难度,主要的阻碍因素在于社会的不认同,传统思想认为分层教育就像是把人分为了几个等级,使得个人的自尊受到打击,影响个人的人格发展。
第四篇: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的操作要义:
1.分层编组、按组定标。
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智能实际,按学科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不同的学习竞赛小组,分组的目的是适应学生学习要求,便于教师辅导,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引发求知欲,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组不打破学生座次,不宣布学生等级。分组后根据教学大纲向各组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种只宣布每组学生姓名和对每组人员分别要求的方法,不但不会伤害学生自尊心,而且能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希望;学生强烈的荣誉感,好胜心又激励自己向目标迈进。同进鼓励组内竞争,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奖励并恰当调整其要求,符合学生好胜心理,能培养学生的注意、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进一步诱发学生内动力。
2.分层教学,教师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原则、控制论原理和学生实际,将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分成几个相应的教学层次。
在统一授课,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保证低层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适当分层发散学生思维,使上等生“吃得饱”、下等生“吃得了”。实际上,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食量”(接受能力)不同,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要尽可能达到每个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如在教学第十一册数学第五页“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可分这样三层画线段图教。①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用去多少块?②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还剩多少块?③第一中学买了40000块砖,盖房用去3/5,修码头用去剩下的1/4修码头用去多少块?先集体授课第一层,布置低层组学生练习适当作业,再分别引导中、高层次组学生学习第二、三层知识(不要求全部掌握),并布置相应的作业。然后回过头来检查和指导第一组学生学习情况(要求人人过关)。在分层教学中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特别是对低层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导,牵着低层次学生“过河”,指导高、中层次学生“过河”,为每个学生掌握新知识内容,达到知识的彼岸,开发学生智能创造了条件。
3.分层辅导,教师根据学生信息反馈,利用复习课和练习课按复式班教学形式进行分层辅导。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分这样三层辅导不同层面的学生:①
③较深层次的探讨辅导,如果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变化或分子不变,分母变化所引起分数值大小的变化情况。在重点辅导好中下生的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向较深层次探讨。这样的分层辅导,弥补了分层教学的不足,使分层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落实;同时又满足了各层次学生学习要求,下等生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而自暴自弃,上等生也不会因教师教学“炒现饭”而厌恶学习。这样,他们各自得到了相对满足,又赢得了自身发展的时间,它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扫除学生进取道路上的障碍,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4.分层调整。为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和要求学生。每学习一个单元或学习一个月,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小结,表扬勤于思考、勤奋学习的学生,树立学习典型,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进取心,半年一次总结,重新分层定标,即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适当调整奋斗目标,也对能提升一个层次要求的学生提升一个层次要求,并发给学生学习积极分子或进步幅度大的荣誉奖状。这样就能使同学们及时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不但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竞争意识,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形成一个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学风。
层次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教学的诸环节能否实现最佳排列与组合,对于合理地规划和操作教学程序,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全面协调教与学的活动,以致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教学最佳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层次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由明确目标、同步讲授、分化训练、回授调节四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激励、导向——启发、释疑——反馈矫正——总结评价
明确目标:就是在开讲时,运用激趣、悬念、情境、衔接、复习、练习、演示、实例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并揭示本课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引起质疑,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起成功的自信心。这一环节的基本要求是四个字:激励、导向,时间约3分钟左右。同步讲授:就是按本节课知识有机联系有不同层次目标的综合要求,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要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配合相互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让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思考、释疑,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时间大约20—25分钟。分化训练:就是让中等生、优生和差生分别针对目标使用主体练习题、探索性练习题和基本练习题进行训练,教师行间巡视,注意观察,重点了解,掌握情况,并灵活地指导、纠错与补漏。这一环节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练,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矫正”,时间约10—15分钟。
回授调节:这一环节实际上是针对反馈来的信息,作总结性评价,对普遍存在薄弱点或个别来不及矫正的问题进行“补救”,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附:五步分层递进教学法
这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报告之一,课题组长为钱在森。分层递进教学着眼于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这一教学赞成达尼洛夫关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对他们的要求之间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动力,两者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被破坏是学业不良的基本原因的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是由他生理和心理的一般发展水平与对某一项学习的具体准备状态决定的,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构成因素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因素,又有易变的因素。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相对稳定的因素决定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的范围,决定了学业不良学生要取得学业进步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使发生暂时学业不良的学生有可能迅速排除障碍。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使学生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从而促进或阻碍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矛盾的转化,加快学习成绩提高或降低的速度。一些优秀教师之所以能比较快地转化学业不良学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善于使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因此,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适应:
第一,要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提高学生的具体准备水平; 第二,要将教学要求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要使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与教学要求在两者都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相适应,成为动态的协调过程和递进的过程。
分层递进教学,包含了以下五步:(1)学生的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区分为若干层次;(2)目标的分层: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3)分层施教:通过面向全班(或某一层次)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有重点的辅导、有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等途径,实行分层区别教学;
(4)分层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教学目标的程度;(5)分层提高及时矫正、调节,确立新的目标。1.学生的分层
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区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一般学习可能性与具体学习准备。了解和研究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也可相应地分为两步,一是了解学生的一般学习可能性,将学生分成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层次;二是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具体准备情况,根据本单元或本节课的任务,临时调整各层次的对象,这两步的目的是为了在切实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以后,能使教学要求对于各层次的学生更加适合,至于将学生分层,只是了解学生的结果的表现形式。
许多教学效果一贯较好的教师的经验表明,了解学生是使教学活动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更为有效,从而大面积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在前苏联关于防治学业不良研究的文献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了研究学生对于区别施教的必要性。布卢姆等人重视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进行诊断性评价,也是为了“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
对于学生一般学习可能性的了解和研究,涉及的面应该比较广泛,如有可能应该对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考虑,方法可以多样化,周期也可以长一些。前苏联的研究者提出了以下需要包括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技巧、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水平、知识面、健康状况、日常生活条件、小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对集体、教师和学校的态度等。研究的方法通常采取观察法,专家鉴定,借助问卷表和登记表,与家长和学生座谈等。在群众性的实践中,教师的观察起决定性作用。
在每一教程、每一单元或每一课前对学生准备状况的了解有一定难度。在前苏联,有些研究者比较重视在课的开始阶段的检查。如巴班斯基把这一阶段称为“检查学生的学业程度”,主要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情况。M·N·马赫穆托夫把这一阶段称为“现实化”,在把以前的知识变成现实的、此时此刻需要的知识的同时,“评价某些学生对感知新教材的准备程度”。通过课堂提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是一种十分简便易行的措施,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它的缺点是能了解到的信息比较有限,不容易反映出学生普遍的准备程度。此外,学生的准备状况是多方面的,也有必要采取多种方法加以了解。对于部分常因学习兴趣、态度等问题影响课堂学习效果的学生,教师在课前的询问、上课开始时的观察,也有助于了解他们在情感方面的准备情况。
2.教学目标的分层
分层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学生一般学习可能性层次提出的较为长期的分层目标。这些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等因素有关,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见效。例如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将初三一个班的学生按原有学习习惯的基础分成4层,提出了一年内要达到的同学习习惯、品质有关的4层目标:
低层目标——认真预习、认真听课、完成作业、书写讲求格式、不懂就问; 中偏低目标——除达到上一级目标外,还应主动自求、勤读勤写勤修改、质疑讨论;
中偏高目标——除达到上两级目标外,还应快速读写、讲求时效、完整表达见解、独立钻研与彼此切磋、多读多写多修改;
高层目标——除达到以上各级目标外,还应自读自写、自评自改、自结自测。在每一单元教学前对学生的准备水平进行诊断以后,需要形成具体的分层目标。这是在最近几节课内要达到的目标。制订分层目标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大纲、教材的关系。前苏联的一些研究者(如M·A·达尼洛夫、Φ·Φ·科罗列夫)对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可能性来改进大纲和教科书给予很大的关注,提出了必须在教学科目的内容中区分出不同掌握水平的材料。布达尔内进一步提出在教材中应区分出:①最低限度的大纲材料;②全部的基本材料;③基本材料加上加深的材料。
另一个问题是在向学生提出分层目标时,如何做到既适应学生目前的学习准备水平,又能促使学业不良学生向高一层次递进?T·斯杜尔宾纳斯在他的研究中为落后学生设计了三种类型的问题和作业:
第一种是准备性的,完成这一水平的任务,有助于学好应掌握的内容; 第二种是赶上中等水平的,学业不良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情况下,就能与中等学生处于同一水平上;
第三种是前景性的,学业不良学生如能完成这些作业,就能置于全班学习活动的前沿。
如把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形成明确、具体的阶梯,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根据3层次学生现有的基础水平,拟订从朗读起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适用半年的分层递进目标。这个目标系列共分3层7级:(1)能用普通话朗读,不读错字;(2)能读得比较流畅,不读破句;(3)能在朗读时读出表情;
(4)能脱离书本,比较正确地复述出故事大意;(5)在复述故事时,能运用原文中的好词好句;(6)能对原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分析、评论;(7)能对文章中某一片断进行书面的分析、评论。
低层学生从第一级目标开始,半年内达到第三级,鼓励超过;中层学生从第三级目标开始,半年达到第五级,鼓励超过;高层学生从第五级目标开始,半年达到第七级。第二至第七级目标都以达到前面的目标为基础。
3.分层施教
这一阶段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全班同学在45分钟充分、有效地学习,各得其所。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的关系,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的关系。一般而言,解决共性的问题采用全班教学,解决反映不同层次个性的问题时采用分组教学。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对于学业不良,教师多加辅导,并创设一些机会让好学生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分层施教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为“分层作业”。
具体做法为,将班内学生按不同的基础分成3个层次,编成同质小组,向3组学生布置3种作业,并采取3种作业批改方式:基础差的小组——基础题+补缺补差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订正;中等生组——基础题,教师全部批改;基础好的小组——基础题+提高题,教师每次只批1~2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这种形式简便易行,有一定效果,但不涉及授课的分层,分层目标完全由教师确定、通过布置作业和批改加以落实。
二为“临时同质班”。
做法是:每周三将一周内全年级在语、数、外三门主课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分别集中起来,编成临时补习班,对一周内所学内容进行补缺补差,帮助打好基础。不参加补习班的同学进入提高班或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三为“同级复式教学”。这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试验。他们将同班学生按程度和智力的差异分成甲、乙两组,实行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要求有别的教学。在根据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教学。按基本要求进行的教学结束后,留出若干课采取复式教学,甲组在原教材基础上横向扩展、加深、提高灵活度;乙组针对本单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课,并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扫清障碍。他们的试验对于人们探讨如何在同一个教室里面对不同层次的同级学生进行教学,是很有启发的。当然,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分化情况更加严重,学生层次更多时如何进行教学还有待探索。此外,按这种分组方式,组间学生流动是很困难的,是否容易带来一些负效应?为了避免由于分组而造成学业不良学生受歧视、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分层的可变性是应该重视的。采用班级内异质分组的做法。增加不同类型学生的互助合作,也不失为一种可以一试的措施。
4.分层评价
经常性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对于学业不良的预防和克服来说,及时的反馈尤为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学业不良是学习障碍不能及时排除,并逐渐积累的结果,及时的反馈有利于及时发现刚刚出现的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分层目标能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因而学生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具有加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作用。尽管布卢姆在他的书中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做法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中小学教师运用它也几乎毫无困难,但在实践时,仍需提醒教师注意:
第一,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达到各项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不是对学生分等,或仅仅取得一个可以记到学生手册上的平时成绩。
第二,形成性评价可以在教学进程的任何时候进行,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提问、观察、课堂练习、回家作业等,都可以提供不少有用的信息。一种可以收集到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的方法是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前的形成性测试。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形成性评价的意识与手段同样重要。
5.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这一环节被认为是使班上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的关键性环节。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3个方面:
(1)对未达标的学生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一些有较多学生不能正确回答的试题,通常要在课堂上由教师采取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讲解。课内外组织异质小组互帮互学是矫正的一种很好形式。对于一部分困难较大的学生,课外辅导是不可缺少的。
(2)鼓励顺利达标的学业不良学生向高一层目标努力。由于制订了分层目标,所以一部分学业不良学生有可能在几个单元学习中都比较顺利地达标。这时就要鼓励他们以后按高一层次目标的要求进行学习。
(3)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
形成性评价所提供的反馈,可能显示了教学上的某种失当,这时也需要及时加以调整。
未进行过上述实践的教师常常会提出,反馈和矫正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岂不会影响教学进度?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目前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水分”普遍较多,压缩出一定的课时并不会影响授课质量,而节省下来的课时用于进行形成性测试和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如果每一次都能使大多数学生很好掌握的话,以后的教学可以进行得更为轻松。因此,即使开始时要多用去一些课时,以后还是能补上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章章清、节节清,问题不过夜”,要求学生每次练习、测试后都要做到“事后一百分”,都是在教学中及时反馈、矫正的有效经验总结。
第五篇: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如何实现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成为小学教学关注的重点。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分层教学法被引入了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发展,成为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对分层教学法的涵义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的主要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91-0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行业的改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有价值的学习数学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表现,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不同,就需要教师“区别对待”,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就称之为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进行充分照顾,基本符合学生对知识点的不同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
1.“分层教学法”的涵义
所谓“分层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大班级组织授课的前提下,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并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组,让学生在规定范围内,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不同层次的选择,同时教师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总的来说,分层教学法就是一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指导过程,是现代教育自主学习模式的一种。而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也同样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分层教学法实施的一般模式为: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从自学向自发、复习、作业、改错、总结的过渡,思维过程强调“举一反三”,实践过程则偏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2.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原则
首先,时间统筹安排,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又要保证学习时间不被浪费,因此需要老师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其次,内容统筹安排,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对应的学习内容,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任务都做到难易适中、任务量适度,为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人员统筹安排,即在实施分层教学法之前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其数学成绩、学习态度等,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通常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而定,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打下人员基础。
3.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措施
3.1根据学生差异,学生进行分层。整个教学工作的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每个学生,分层教学实施的有效前提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层。学生间的种种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只有学会正确分析、利用就能很好地做到分层教学。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不能过分重视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分层教学给予每个学生学习的平等机会,那些学习能力不足、接受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更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分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数学成绩好、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数学课代表和数学组长,帮助老师做能力有差别,那么相对于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就应该做出相应的分层,才能达到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对接。层次低、能力差些的同学,对于他们的教学内容应该偏重基础巩固与熟练,最后达到能用常规方法解决基本常见的数学问题的结果。层次高、能力强些的学生,则可以教授一些综合性强有难度的内容,训练他们一题多解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并举一反三解决一些问题的变形的结果。当然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了相应层次的基本教学目标后,都可以进行提升性的训练,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努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3.2根据学生能力,进行提问分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水平大致好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3.3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由于学生进行了分层,每个层次学生的起始水平和接受掌握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这是为课堂提问做好铺垫。教师在教学上进行分层后,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分层提问。分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特殊的行为艺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对教学有益,提问一些繁琐零散的、不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纯粹只是在浪费时间,同样对优等生提问最为基本的知识点或对落后生提问最为复杂的数学题目也是在浪费时间。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同,就应当接受不同水平的提问来获得知识检验。
3.4根据接受能力,将练习做分层。小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对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加以练习巩固,很容易学完就忘,也常出现学习了新知识忘记了旧知识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时适度的练习巩固。在进行练习巩固时,需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区别练习量和练习难度。对于接受能力不足、知识底子薄弱的学生,能练会较简单的基本习题即可;对于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水平中等的学生,要进行变式题型以及较为简单的综合类题型练习,以巩固知识积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知识扎实的学生就要在做好综合类题型的基础上进行开放题和拔高题的训练,以培养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
3.5根据学生能力,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布置统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学生并不能独立完成,这失去了作业的巩固作用,相反繁重的作业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丧失信心。精心布置分层作业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a层次只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的习题,通过反复训练达到对同类型题目的掌握;b 层次不仅要完成教材上的习题,还要适当补充,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c层次则要在此基础上设计更多的综合性、提高型题目。这样分层布置作业不会因a层次觉得简单而不愿完成,C 层次觉得过于复杂而不能完成,而是让各个层次学生完成相应层次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情,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巩固所学。同时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还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4.结语
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数学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采用分层教学法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获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晓蓉.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16,(08):120.[2]朱鸿镇.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师,2015,(3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