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时间:2019-05-15 06:0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第一篇: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第19课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点击新目标

.了解四大名著的内容和明清小说繁盛的原因。

2.记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名称、作者及朝代。

3.了解四大名著的影响。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指导丛书63页知识建构。

2.问一问:“诗仙”“诗圣”分别是指谁?白居易的代表作是什么?宋词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此人物曾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叫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他被封为“齐天大圣”,请问他是哪部作品里面的哪个人物?

【课前小热身】

.通读全文,完成指导丛书67页知识建构。

2.小组合作,订正知识建构的答案。

【新课解读】

一、小说在明清繁盛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___________的发展,使社会生活极度丰富多彩,为小说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②日益壮大的___________,市民对通俗文学作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明清时代人们赞美小说、推崇小说,社会舆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推动了小说的发展。

③有利条件:___________的空前发达,为大量通俗读物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明清小说:

朝代

书名

作者

主要内容

典型人物

典型故

事名称

成就

书]

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描绘了三国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

长篇历史小说

以北宋宋江起义为题材,描绘了梁山108位好汉起义的曲折发展过程。

根据玄奘西行为原型,塑造了唐僧等师徒四人不畏艰辛西天拜取佛经的故事。

以贾府盛衰为主线,贾宝玉、林黛玉爱情为核心,描写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

我国成就最高的古典长篇小说。

9世纪初年有一句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毛泽东称它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三、课堂小结

读一读,记一记上面的表格。

课堂大练兵:、“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连线:

罗贯中

《红楼梦》

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清代

曹雪芹

《水浒传》

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施耐庵

《西游记》

长篇历史小说

明代

吴承恩

《三国演义》

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2、完成指导丛书67—69页的单项选择题和读图说史题。

课后谈收获、我记住了:

2、我了解了:

第二篇:明清小说论文

《儒林外史》读后感

在读完《儒林外史》后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豪 门,却沦为穷儒,家境的升沉变化,使他体会到世态炎凉,为其创作《儒林外史》 打下了基础。全书共五十六回,三十多万字,描写的中心是儒林文士。《儒林外 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则展示了一幅清初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他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儒林外 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则展示了一幅清初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 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我尤其欣赏第三回《范进中举》一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作 品开头写的是范进的主考官周进,因几十年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未功遂名 就。他满腔哀怨,见到贡院,痛哭不已,一头撞在号板上,众人急忙抢救,才算 活过一条命来。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再次应试,竟巍然高中,做了钦点广 东学道,一举成名。小说就通过他引出了范进。作品写道: “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 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这便是这段故事的主人公范进。范 进交卷时,周进 “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通过衣着 形貌的简单勾画,揭示出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命运,形成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鲜 明对比。接下去写被录取做了秀才的范进为 “恩师” 送行,又作了进一步的渲染: 一方面,是“学道轿子,一拥而去”,何等的威风、煊赫!一方面,是送行的范 进,独自送到了三十里之外,怀着感激而又惶恐的心情,在那儿“立着,直望见 门枪影子抹过前山,看不见了,方才回到下处”,何等的卑微、可怜!这个开头 颇具深意。它把两个有着同样伤心史的人物放在一起,一个因功成名就而飞黄腾 达,显赫一时;一个却因科场失意而穷困潦倒,卑躬屈膝。两种不同的气派、景 象,构成强烈的对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 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 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 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 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 变成了 “体面的相貌” 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 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 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 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其二是《儒 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 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 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 的隐去而结束。《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 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 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本书不仅揭露科举制度使人堕落,更批判了科举制度是封建礼教帮凶。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却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我们在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第三篇:明清小说欣赏总结

一、古代小说的一般体制

1、古代小说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种。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短篇小说则分为文言和白话两种。

2、古代小说内容上分为: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讽刺、侠义、公案、诗话、词话、谴责小说等。

二、古代小说的渊源和发展

1、远古神话传说和先秦寓言故事是小说的滥觞;先秦诸子之书也是古代小说的源头。

明代胡应麟称:“《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

《山海经》中如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共工、帝俊、西王母等,简短但已初具故事形态。

《穆天子传》记载穆天子驾八骏西征,绝流沙,登昆仑,于瑶池见西王母之事,神话色彩浓郁。

《淮南子》中有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四大神话。

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

女娲补天的故事,显示了女娲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

女娲的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神话传说这种非自觉的虚构方式,瑰丽奇特的想象,给后世文学以巨大的启迪。

先秦诸子之书是古代小说的又一源头。

《孟子》、《庄子》、《韩非子》中众多的寓言故事,往往带有强烈的虚构和夸张色彩。

《庄子》被称为先秦的寓言大师,“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2、先秦、两汉及其后的优秀史传文学,也给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左传》的叙事技巧,《战国策》的人物塑造技巧等,对后世的长篇小说,尤其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史记》的传记文学,成为我国叙事文学的里程碑。其叙写历史事件、摹写历史人物的卓越技巧,为后世史家,也为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描写人物,往往不完全拘泥于史实,善于虚构一些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故事更加感人。如《项羽本记》中“霸王别姬” 一段

3、魏晋南北朝是古代小说的萌芽期,产生了大量志怪和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以幽明共置,人神沟通,人鬼杂处等时空变异的神秘主义幻想形式,折射出现实社会。以《搜神记》为其代表。

优秀之作有《三王墓》、《韩凭妻》、《李寄斩蛇》、《宋定伯捉鬼》等。

4、唐传奇、宋元话本,标志着符合现代文学涵义的小说出现了。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以史家笔法“传写奇事,搜奇记异”,是自觉的虚构之作,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成熟的阶段。

成熟的人物形象,完整严密的艺术结构,雅俗交融的语言。

卓越的艺术水平,取得了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

唐传奇优秀之作如:

元稹《莺莺传》、陈玄佑《离魂记》、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等。

形成了小说史的第二次高潮

妓女与士子爱情,《李娃传》情节曲折,故事趣味很浓;《霍小玉传》则重在反映生活的深刻性和表达感情的强度上。

表现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李娃传》是通过幻想的“大团圆”给人以虚幻的满足;《霍小玉传》则以悲剧的结局,激发了人们的渴望,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讽世小说也有其显著地位。

沈既济《枕中记》,即 “黄粱美梦”故事。热衷功名的卢生,在邯郸旅舍借道士吕翁的青瓷枕入睡,梦中实现了娶高门女、登进士第、出将入相、子孙满堂等一切理想。

一旦惊醒,黄粱饭犹未蒸熟。大彻大悟,稽首再拜吕翁而去。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游侠淳于棼醉后被邀入“槐安国”,招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孰料祸福相倚,先是与邻国交战失利,继而公主罹疾而终,遂遭国王疑惮,被遣返故乡。

突从梦中醒来,方知前之荣耀蹉跌悉是醉后一梦。

两篇小说,虽带有某种奇异色彩,但中心完全是现实人生的思考。

反映了由于时代的变化和佛道思想的影响,中唐文人沮丧迷惘的心理和逃离现实的愿望。

艺术描写上,人物真切,情境栩栩如生,虚幻中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歌颂侠义精神的豪侠小说是唐传奇又一引人注目的题材。

《虬髯客传》,构思巧妙,同时写三个各具个性,独有风采的英雄人物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风尘三侠”的形象广传后世。

英雄豪迈气中,穿插了儿女之情,尤有情趣。把平庸人生和卑琐人格作为反面精神,代表了人们对自由豪迈人生境界的向往追求,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宋代“说话”盛行,主要由师徒口授传说,后人将其精彩情节记录下来,固定而成为说话人的底本,这就出现了话本。

书商根据市场的需要,对话本进行润色加工,以适应阅读,这样就出现了文学作品。这个过程的完成是在元代。

元代就有了印本,在这种简单的印本基础上,就出现了白话小说。

短篇白话小说是在拟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长篇章回小说是由讲史发展而来;

明清完成了由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过程。

至清曹雪芹的《红楼梦》,章回小说的发展达到了它的峰颠。

1、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三国演义》、《水浒传》;

2、神魔小说——《西游记》;

3、世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

4、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短篇小说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言》、《二拍》代表了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标志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影响也比较大。

三、明清小说特点

1、小说观念上有儒、道学说的深厚影响。

2、小说形式上受史学的巨大影响。

3、小说发展经历了由群众集体创作到文人整理加工、到作家个人创作的过程。

4、思想意识上有着浓郁的封建正统观念和伦理道德问题;

内容上有不少封建迷信和因果报应问题;有的作品色情描写过多。

思考题

1、中国小说的源头及对小说发展的影响。、《史记》对小说发展的影响。、明清小说的概貌及特点。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最成功的一部。描写了从东汉末(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至西晋统一(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约百年之间的社会大动荡; 各封建政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上的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总结了历史经验,体现了历史英雄们的聪明智慧;

歌颂了明君贤相,鞭笞了暴君,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了一幅悲壮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

1、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生平不见史传。

后人推测,罗贯中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懂军事,具有浓厚儒家传统思想的人。罗贯中是中国最早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及《水浒传》的作者之一。

另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是三国历史最早的史书,记载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一代豪杰在争霸过程中的斗争风云。

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注释,是为《裴注》,丰富了历史资料。

罗贯中在此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出《三国志通俗演义》,形成了“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演义小说面貌。

清初毛纶、毛宗岗对《三国志通俗演义》又作加工修改,名为《三国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

二、《三国演义》的内容特色

(一)具有“拥刘贬曹”的的思想倾向

此观点表明作者思想中以宗法政治为核心的正统观念。

1、“拥刘”或“拥曹”,有着深远的历史因素,实际上是孰为正统的问题。

历史上一般来说,当国家统一之时,就帝魏寇蜀;当南北对峙之时,就帝蜀寇魏。

如西晋陈寿《三国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处于大一统的国家时期,自居中原,前朝后代相承,自然以魏为正统。

如东晋习凿齿《晋汉春秋》,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尊蜀汉,则由于东晋、南宋的半壁江山、政治上的弱小被动与蜀汉类同的关系。

拥刘贬曹之争,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而已。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其政治倾向又融进了一层民族意识,自然继承了“拥刘贬曹”之观念。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蔑视传统伦理的人物,不易在传统道德标准中得到肯定。

小说对曹操是作为“乱世奸雄”来刻画的,是一个“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乱臣贼子”。刘备是“汉室之胄”,“汉家苗裔”,他称帝是“以继汉统”,是名正言顺,符合天命,更容易被树立为正面人物。由此分辨正邪,体现出一种皇权神圣的意识。

3、小说通过对曹操残暴奸诈的谴责和对刘备宽厚仁爱的赞扬,表现出作者对虚伪欺诈的丑恶现实的憎恶之情,和追求明君贤相、实行仁政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是民众的对于“仁政”的向往。

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曹操,作者抓住他性格中残酷、欺诈的奸雄一面,把其塑造成了一个暴君的形象,从而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和现实社会的黑暗。曹操误杀吕伯奢后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宣布了一生的处世哲学,也奠定了性格中疑忌、残酷的基础。作者将其雄才大略、老谋深算与其凶残疑忌、阴险、玩弄权术的两面性结合起来,既不失历史的本来面目,又成功地将其刻画成我国古代文学中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艺术形象。

4、作品表现政治倾向的同时,也写出了宗法政治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曹魏代汉、司马代魏、到吴蜀归晋的描写过程,又表现了它们必然嬗递的历史过程和规律,从而客观地反映了宗法政治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体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政治态度。对代表正统力量的蜀汉后主刘禅的描写,耐人寻味。作者在为正统的蜀汉走向灭亡唱出无限的哀婉之曲时,也揭示了为之挽惜的封建宗法制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惨败,显示出理想的悲剧性。

(二)、描写了各集团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复杂的矛盾斗争,总结了历史经验,传播了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中积累的智慧。

诸葛亮是作者倾心塑造的一个智慧化身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惊人的智慧和绝世的才能,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形象。

诸葛亮无论何种复杂情况,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

诸葛亮隐居隆中就对天下事了如指掌;初见刘备便提出据蜀、联吴、抗操的长远战略思想,表现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智慧。

加盟刘备集团,博望坡一战,初次显示了知己知彼、出奇制胜的用兵才能,奠定了在刘备集团的威信与地位。新野之战,更表现了变化莫测、指挥若定的惊人智慧。

赤壁之战诸葛亮形象更光辉耀目。说服周瑜、孙权,舌战群儒,争取了孙刘联盟,为抗曹胜利打下了基础。

之后,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表现了善于军事、政治斗争,善于分析形势、掌握全局,制订正确战略战术的杰出才能。

其形象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了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忠心耿耿,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效忠于知己明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毅力。

(三)、与封建正统道德同时存在的,是民间市井的“义”道德。

《三国演义》开篇就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用市井道德与封建正统道德相结合来解释历史与政治。

“义”本是一个浮泛的道德概念,民间的“义气”,则有它的专指,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及知恩图报的原则。

2、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成功结合

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陈叙百年,该括万事”(明·高儒《百川书志》),故有“七实三虚”之评。

较为成功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作品故事情节虚实相生,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成为历史演义小说的范本。

以正史为纲,参与杂史小说及民间传说,再融进自己的创作,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创作出了艺术真实,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塑造明君贤相的创作思想。

以不违背历史人物的基本性格特质为前提,以刻画人物完整、充实、鲜明、生动的个性为目标,组织历史事件、故事情节。

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较大的改造与再创作,既突出地表现了三方联合与抗战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又借此全面深刻地刻画了作者所歌赞人物的性格特征。

“赤壁之战”专为诸葛亮而设,诸葛的所有聪明智慧、才识胆略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说服孙权一节改为“舌战群儒”;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一战中借箭者孙权(《吴志·吴主传》裴注)事,充分夸张其神奇性移植为诸葛“草船借箭”。

人物品格性情,大都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刘备宽厚仁爱、曹操雄豪奸诈、关羽勇武忠义、张飞勇猛暴烈、诸葛亮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鲁肃的忠厚诚恳、黄盖的赤胆忠心等。

单纯鲜明的性格,犹如京剧脸谱,容易为读者所把握。

写得最好的人物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刘备作为正面道德的代表,被符号化了,曹操这个“反面角色”,实际上作者对其豪杰气概是颇为佩服和喜爱的,并未一味丑化。

小说在写其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

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显得复杂,也更具有吸引力。

赤壁之战,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三国志》简略的记载,经过铺排和虚构,成为小说中整整八回的篇幅。

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始终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从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广阔的视野和宏伟的构思。

作为三方同时卷入,主要人物都登上了历史舞台,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智慧才能。

在激烈中还会引出一片诗情画意般从容不迫与安详恬静。

如孔明的“饮酒借箭”、庞统的“挑灯夜读”、曹操的“横槊赋诗”,以及空城计中诸葛的“焚香弹琴”等,动中有静,余味无穷。

“官渡之战”、“猇亭之战”、“彝陵之战”、“失街亭”、“七擒孟获”等大规模的战争。

能够根据不同的特点,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紧张气氛,处处扣人心弦。

5、文白相间、简洁明快、鲜明生动、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

作者在书中直接引用史料,如用纯粹的白话就难以谐调,带些文言成分,给人的感觉会多些历史感;

同时作者又接受了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简练而不失流畅的文白相间的语言。

总之,作品叙述多于描写,粗线条勾勒见长,不以细腻描写见工,可见说唱艺术的影响。

人物性格定型化,缺乏发展变化是其最大不足。

有历史“轮回说”等封建传统观念。

开创了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新纪元,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对后世的小说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思考题

1、小说政治倾向形成的原因。

2、《三国演义》描写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技巧。

3、人物描写的特色。

《水浒传》

一、作者、成书及版本

1、作者 明·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是《水浒传》的祖本,其题署“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

施耐庵,生平不详,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杭州)生活。民间传说曾参与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无证可考。

《水浒传》约比《三国演义》迟二、三十年完成。

自宋元始,水浒故事以说话、戏剧的形式,在民间愈演愈盛,显然投合了老百姓的心理与爱好。

在广泛的民间流传的基础上,最后经文人加工而成。

与《三国演义》不同,《水浒传》人物和故事,基本出于艺术虚构。除“宋江”人名和反政府武装活动大框架外,与历史上起义事件没有多少关系。

梁山英雄的成份,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几乎没有真正的农民。

所以这部小说的基础,主要是市井文艺“说话”,受市井阶层趣味的制约,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

二、《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武装起义的作品。

小说艺术地概括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

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通过他们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发展到燎原大火的过程。

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义”思想,导致他们走向了“受招安”的失败之路。

1、揭示了起义的原因——乱自上作,官逼民反。

以北宋末年为背景,揭露黑暗的社会现象,在封建专制时代具有普遍意义。

描写农民起义,首先出场的人物是高逑。把高逑发迹故事安排在全书开端有着深刻的用意。

高逑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朽本质,是统治集团的典型代表人物,贯穿全书的一条黑线 高逑的发迹,揭示了统治者用人制度的腐朽没落

由此自上而下构成一个势力网,对中下层官吏、民众进行残酷的欺诈压迫,使他们求生不得而反。

从高逑上台始,王进亡命延安府,林冲刺配沧州道,杨志流落汴京城,都是他的直接迫害。

之后,他又和梁山泊势不两立,是封建王朝中主张和执行征讨最力的一个人。

2、通过“官逼民反”,写出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

通过梁山英雄一个个被逼上梁山的经历,反映了起义军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悲愤之情和对起义英雄的热情歌颂。〔1〕、英雄被逼上梁山,写出了起义由个人反抗走向集体反抗,形成起义队伍的过程。

“智取生辰纲” 是兴起联合斗争的萌芽;“清风寨报仇”,起义队伍进一步壮大;“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逑”等,梁山泊声威大振,排座次使起义事业达到高峰。

起义发生发展的过程,写出了起义的势在必然,如燎原之火的形势。〔2〕、起义的发生发展,突出了被“逼上梁山”的现实,表现了起义队伍由涓涓细流发展成洪流巨澜的过程。

“逼上梁山”的过程,林冲最具代表性。其经历概括了不同阶层从觉醒到反抗的过程。

突出“逼”这一主题上,写出了统治阶级内部其它各阶层人物被逼上梁山的全过程。

内部有正直之气的人也不容纳,统治阶级分化瓦解了自己的队伍,从而使梁山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摧毁打击封建统治强有力的势力 〔3〕《水浒传》是一部起义英雄的颂歌

在“替天行道”的堂皇大旗下,作者热烈地肯定和赞美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和复仇行为。

《水浒传》全称《忠义水浒传》,别名《英雄谱》。

人民的反抗与复仇权力,从未像《水浒传》那样得到有力的伸张。

小说中英雄气质是最吸引读者的东西。日常生活是平庸的,在恶势力面前,受欺凌而忍让,见不平而回避,是普通人的选择。但内心却并不甘于此。

梁山好汉却是另一种人物,是传奇式的理想化人物。

他们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而胸襟豁达、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则是他们共有的特点。

社会矛盾无关的情节,同样由于主人公的个性、力量、情感的奔放,而给人以生命力舒张的快感。

在污秽而艰难的现实世界中,这些传奇式的英雄,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理满足。

3、指出起义失败的悲惨结局及内在原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义思想,导致走向受招安的失败之路,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

“忠义”是梁山英雄的基本道德。

小说要歌颂这些“盗贼流寇”,并为社会所接受,首先必须为他们的行为提出一种较合乎社会传统观念的解释,赋予这些英雄好汉以一种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品格。

“忠”,首先主要地表现为对皇帝与朝廷的忠诚,甚至梁山义军的武装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释为“忠”的表现——“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梁山上也有像李逵动辄大喊“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人,但这一种力量始终处在以宋江为代表的主“忠”力量的抑制之下。

这是作者无法跨越的界限,也是小说能够流传的保障。梁山事业的走向悲剧,正是这种“忠义”道德的不可避免的悲剧。

4、肯定了金钱的力量,赞美了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

晁盖、宋江、卢俊义、柴进一类具有凝聚力、号召力的人物,其主要的凭借就是有钱而又能“仗义疏财”。

儒家传统的“崇义黜利”的信条中,“义”和“利”常被视为相对立的存在。

在梁山好汉那里,“义”却是要通过“财”来实现;倘无财可疏,宋江等人在集团中的聚合力也就无法存在。

“义”的背后,作者写出了物质所具有的力量。

许多好汉上梁山的动机,也和物质享乐有关。吴用劝阮氏三兄弟入伙造反,为的是“大家图个一世快活”;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几乎是梁山好汉的口头禅。自由快乐的生活首先直接表现于对物质的充分占有。

梁山这一虚构的小社会的描述,流露出比较明显的市民意识。

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板块式的结构、白话语言等方面。

(一)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1、传奇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

《水浒传》的草莽英雄,与《三国演义》主要是历史英雄不同,传奇性的色彩更浓郁。

传奇性与真实性完美结合,形成具有真实的英雄气质的群像,是《水浒传》重要的艺术手法。

传奇英雄形象的塑造,看似单纯,其性格倾向、特征却十分鲜明强烈。

传奇英雄是理想化的,作品采用浓墨重彩来刻画这些英雄形象,显示其非凡的气质、豪杰的特征。

英雄人物的个性描写,较之后来小说的复杂性格单纯,却并非简单粗糙。

梁山好汉的共有特点: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胸襟豁达、光明磊落、敢作敢为

英雄气质是《水浒》中最吸引读者的东西。

日常生活是平庸的,面对恶势力,受欺凌而忍让,见不平而回避,是普通人的选择。但内心却并不甘于此。

这些传奇的描写,又不给人虚假之感,作者能够将传奇的行为置于真实的基础之上。

真实包含了背景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

背景真实,是豪杰的传奇行为不是放在充满隐逸之气的深山老林,让人望而生畏的古战场,而是发生在市井街头、酒店村庄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

围绕着传奇人物行为的是一些如何九叔、西门庆、牛二等市井细民。

描写豪杰行为时,往往是极骇人之事而用极近人之笔,传奇的事件就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在污秽而艰难的现实世界中,传奇式的英雄,豪气干云,令人激奋,给读者心理以极大满足。

林冲刚烈正直,武松勇武豪爽,鲁智深嫉恶如仇、暴烈如火,李逵纯任天真、戆直鲁莽,无不栩栩如生,使人过目难忘。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

把人物至于同一事件中展示,通过各自的不同态度、表现,显示出人物的不同个性。

由此塑造出一系列性格鲜明、个性迥异的人物群像。(1)同一类型人物对比,“同”中求“异”,展现出不同的性格。

同是性格粗鲁豪爽,鲁达与李逵迥然不同。

鲁达“拳打镇关西”打的干净利落,极有章法;

李逵“怒打殷天锡”是拳脚并用,全无次第。“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是为了报答施恩,收回快活林;

“血溅鸳鸯楼”,杀张都监,为自己复仇,制造了灭门惨案。

武松的“义”,很多时候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多体现了勇,缺少侠义。

武松为施恩报仇和鲁达为金氏父女出气,方法相似,本质却不同。

都是故意寻衅滋事,然后大打出手。鲁达直接找恶霸郑屠,先“消遣” 后打,显得光明正大,大快人心。(2)同一事件中展示人物不同性格

3、写出人物的性格矛盾与变化

把人物放在生活环境中,写出其性格的发展变化,较之“三国”人物定型化的特征,有了很大进步。

相互冲突的江湖道德和正统道德混和在一起,其形象虽显概念化,但仍具个性鲜明的特征。

地位不高而胸怀远大,正常读书做官的轨道难以成功,终于成为草莽英雄的复杂个性特征。通过人物的经历遭遇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变化,在小说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4、通过细节特征,心理活动,结合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不作静止孤立的描写。

5、结合事件的发展,人物的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水浒传》刻画人物的一大特色。

(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围绕着“官逼民反” 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这些情节包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偶然性和惊险紧张的场面,跌宕起伏的变化。

非凡人物与非凡故事的结合,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紧张感与传奇色彩。

(三)、“板块”串联式的结构

“板块”结构是在民间说话和戏剧的基础上形成的。

分别独立的故事汇集到一条主线上,既有完整的长篇框架,又保存了若干独立性单元。

主要人物与情节,又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

前七十回,描绘了众英雄被逼上梁山的过程,是英雄的个人传记。

与主题框架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看,有不成熟的地方,塑造人物形象看,有其便利之处。

一些重要人物,在有所交叉的情况下,各自占用连续的几回篇幅,其性格特征得到集中的描绘,给人以极深刻印象。

(四)语言明快洗练、生动准确,又极富个性化和表现力的白话艺术。

口语化是其基本特色,是在民间传说、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流利纯熟的白话,刻画人物性格,描述各种场景,极其生动活泼。人物对话,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其效果是文言所不可达到的。

《水浒传》使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完全确立,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发展中的里程碑。

四、《水浒传》伦理道德的重新审视

《水浒传》产生于明代前期礼教极度严峻的时期,所以作品受时代的影响,包含了许多封建糟粕。

我们需要站在今人的角度,较为理性地来重新审视这部巨著。

(一)、“杀人嗜血”

小说细致地描写武松杀潘金莲、杨雄杀潘巧云的过程和场面。

对通奸女人施以如此惨不忍睹的残杀,除了个人的复仇,很大程度上是迎合当时社会对女性贞节的苛刻要求。

“万恶淫为首”,英雄对淫妇的无情杀戮,就是对社会道德标准最坚定的捍卫。

书中经常描写的绿林英雄吃人肉下酒,以骇人听闻的形式渲染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品性和气概。

(二)、“劫富济贫”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或许有一定的正义性。但在宪法明确保护私有财产的今天,人们就很难认同。

何况梁山英雄们“劫富”并不“济贫”。

(三)、女性形象

《水浒传》对女性鄙视性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乃至那个时代的腐朽与落后。小说中女性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所谓“女英雄”。她们与男性英雄一道,为梁山的事业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者笔下,这些女英雄的形象,却是“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极尽嘲讽贬低甚而侮辱的描写。

第二类是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等“淫妇”形象,更是作者鄙视仇恨,要杀之而后快的女人。第三类是林太太、金翠莲等一些弱者,她们是拖累男人,也是置英雄于灾难的“祸水”。这些女性,要么是丑恶无比,丝毫没有女人味;要么有点姿色,便是“祸水”。书中充满了封建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极度蔑视与仇视。

“《水浒》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在思想意识方面是最落后的一部。这其中最落后的观念,就是以礼教建立起一个男权的‘梁山泊’独立王国,对女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藐视、摈弃和拒绝,充满对女性世界的无视和否认。

《水浒》中的男人以自己的蛮力征服了女人,同时也在暴力与杀戮中昭示着对女人的极度恐惧与占有的心理,表现了一种极度腐朽落后的封建意识。思考题

1、《水浒传》如何描写了英雄起义的合理性。

2、人物描写的特色。

3、小说的结构艺术。

4、语言特色及对后世小说发展的意义。

《西游记》

一、作者、成书及版本

1、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

现存《西游记》刊本,以明万历二十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本为最早,二十卷一百回,不署作者。后来版本,或有误署丘处机(元代道士)的,未有署吴承恩者。

 明天启《淮安府志》著录吴承恩著作,有《西游记》一书,清人吴玉搢、阮葵生等据此推断吴承恩即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作者。

 后经鲁迅、胡适的肯定,此说被普遍接受。 有研究者认为,《淮安府志》所著录的吴承恩《西游记》,是否今存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尚需证明。

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年轻时以文名著于乡里,却屡试不中,中年后补为岁贡生,授长兴县丞,不久辞归。 所著诗文大都亡佚,后人编订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2、故事的演变过程

 《西游记》是经过长期积累和演变而成。

 故事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取经的史实。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为追求佛教真义,不顾朝廷禁令,只身赴天竺取经学习。 玄奘(620—664)俗姓陈,河南偃师人,出身于士子家庭。

 他徒步数万里,历经百余国,历时十七载,到天竺学习研究佛教经典。

 玄奘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取经途中的艰险和异域风情。 弟子慧立、彦悰又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玄奘大师的形象及经历,已有了明显的美化夸张。 对取经事迹的叙述,作了夸张描绘,渲染了一种宗教的神秘色彩,插入了一些带着神话色彩的故事。

 慧立等带着对玄奘大师的崇敬之情,记述中有意识的渲染神化之,使得这个本来就充满传奇的故事更富于了神奇的色彩。

 较完整的小说《西游记》,元末

明初已出现,原书佚失。

 元人《西游记》已具相当规模,奠定了百回本《西游记》的基本骨架。

二、主题思想与时代精神的体现

 主题长期以来歧说并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说内涵之丰富。

1、游戏之说。清焦循《剧说》云:“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

 鲁迅承其说,指明游戏中又兼以讥讽世态。 林庚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这种童话性。

2、寓意说。在中国历来注重教化的传统文化中,很容易对作品作出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西游记》是充满幻想,情节离奇的神话小说,不是什么哲理、道德或政治的寓言; 读者从中得到一种娱乐性的驰骋幻想与诙谐嘲戏的快感。

小说的趣味,反映一定的社会氛围与人生喜好;抛开生硬的理性观念写作,其反映生活愈是自然真实。没有特别深隐的寓意,不是与现实人生无关。

《西游记》的形成过程,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基本成型的元末,一是最后完成的明嘉靖中后期。

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社会开放、思想活跃,市民阶层的力量处于上升状态。面向市民的通俗读物,其趣味与背景关系甚大。

古代浩瀚的文学之林,除了民间故事和童谣,几乎没有为儿童创作的作品。

 《西游记》童心童趣的表现向往,正是成人在龌龊复杂的世界中难以泯灭的本性流露。

 它所展示的神奇瑰丽、自由天真,让我们暂时忘记现实,回归为世道沧桑所遮蔽、束缚的自由本性。

 它追求自由,回归童真的可贵精神,与时代密不可分,与李贽、袁宏道等思想家和文人们的反抗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一脉相承。

 通过诙谐、幻想的童话形式,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历险克难的漫长曲折的过程中显示出的精神风貌,融铸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人们崇拜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结合。 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对于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和希望。

 唐僧的坚定不移、虔诚软弱,则体现了旧时代知识分子志行修谨,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的性格特征。

 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短浅,则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 沙和尚勤恳依顺,也折射着我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

一部作品如此鲜活准确地概括出民族性格的几个重要类型,在古代小说中是不多见的。《西游记》的杰出就在这里,以老少皆乐的童话,在诙谐浪漫之中,却蕴含着深刻的真实。

三、《西游记》内容

《西游记》由两大部分组成:大闹天宫、西天取经。

 第一部分:大闹天宫——取经的准备。 第二部分:西天取经——主体故事。

 小说中孙悟空从无法无天、绝对自由的状态到受到禁制、皈依佛门正道的过程。

 对孙悟空难以拘束的一面表现得更多,表现了作者在感情上对人性向往自由的更大兴趣。 反映出人们要求个人的权利、地位、尊严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

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保护唐僧取得真经的过程,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英勇和广大神通,以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因此也使自己获得“正果”,在灾难的磨炼中使人生得到净化和完成,从一个天地精气所生的野神成为“斗战胜佛”。

 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保护唐僧取得真经的过程,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英勇和广大神通,以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 因此也使自己获得“正果”,在灾难的磨炼中使人生得到净化和完成,从一个天地精气所生的野神成为“斗战胜佛”。

 庄严尊贵的神佛,在作者笔下常显出滑稽可笑的面貌。

 玉皇大帝懦弱无能、太白金星迂腐而故作聪明,观音菩萨欲借净瓶给孙悟空,还要他拔脑后的救命毫毛作抵押。 西天佛地,唐僧“不曾备得人事”,阿傩、伽叶二尊者,便不肯“白手传经”,唐僧只得以紫金钵盂交换。

 佛祖成了斤斤计较的生意人,表现出世俗欲念无所不在、人皆难免的意识。以庸常的观念看待神圣事物,透露出商业社会的气息。

 《西游记》立足民族文化,吸取外来文化营养,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描绘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

 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缺陷,而且体现了中国文学在一旦摆脱思想拘禁以后所产生的活力,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   

四、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

 最显著的特色,是主要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的社会性、动物的生物性及神魔的神奇性有机地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加上            浪漫的想象,奇妙而融洽地表现了出来。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本书的成功首先在于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及唐僧等的独特形象。

2、情节和结构的特色

情节紧张曲折,精彩尖锐;故事生动有趣,又互不雷同,摇曳生恣,引人入胜。

结构上由大闹天宫、西天取经两部分组成。闹天宫为取经中悟空的非凡事业做了铺垫。两个母题,统一在孙悟空的形象之下,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虽由众多零散故事汇聚而成,每个故事又有一定独立性,有其连续性和一贯性,形成结构的完整性。

3、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首先,创造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

其次,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创造上,主要人物身上,寄托了人性的美好愿望与要求; 最后,神话小说又表现出一定的真实性,具有“幻想与现实的同一性”特色。

4、诙谐幽默、乐观开朗的风格。

5、明快流畅、洗练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善于描写各种奇幻的场面,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 直接推动了神怪史话小说的诞生,如《封神演义》等;

 其朦胧的寓言性和讽刺性被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续西游记》、《后西游记》、《西游补》等。

 思考题

    

1、《西游记》的作者、故事演变过程。

2、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3、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及意义。

4、《西游记》的结构特点。

5、两大内容体现的意义。

第四篇:明清小说研究答案

明清小说研究》作业答案

一.单选

1.现知无代及元明之之际以三因故事为题材的杂剧剧目有D

A、30余种 B、40余种 C、50余种 D、60余种

2.以下人物见于《水浒传》的是B

A、狄希陈 B、史文恭 C、陶谦 D、鲍勇

3.《列国志传》的作者是B

A、施耐庵 B、余邵鱼 C、冯梦龙 D、熊大木

4.评点《水浒传》的学者有A

A、李贽 B、张竹坡 C、脂砚斋 D、凌濛初

5.《型世言》的作者是C

A、沈起凤 B、李渔 C、陆人龙 D、周清源

6.《金瓶梅》的作者是A

A、兰陵笑笑生 B、西周生 C、东鲁古狂生 D、欣欣子

7.《金瓶梅》是借《水浒传》中哪一段演化出来的B

A、智取生辰纲 B、武松杀嫂 C、醉打蒋忠 D、火并王伦

8、现在所知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A

A、《清平山堂话本》 B、《熊龙峰刊四种小说》 C、《京本通俗小说》 D、《今古奇观》9.“画皮”的故事出自D

A、《喻世明言》 B、《二刻拍案惊奇》 C、《型世言》 D、《聊斋志异》10.牛浦郎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C

A、《水浒传》 B、《醒世姻缘传》 C、《儒林外史》 D、《警世通言》

11.将朝代兴替,争霸天下的题材组织成的长篇章回小说称作C

A、说铁骑 B、英雄传奇 C、历史演义 D、世情小说

12.以下见于《水浒传》的故事有A

A、智取生辰纲 B、火烧博望坡 C、弄权铁槛寺 D、大战长坂坡

13.《新列国志》的作者是B

A、罗贯中 B、冯梦龙 C、褚人获 D、关汉卿

14.已知元代和元明之间的“水浒”戏剧目有A

A、30余种 B、40余种 C、50余种 D、60余种

15.《今古奇观》的编者是B

A、笑花主人 B、抱瓮老人 C、墨憨斋主人 D、即空观主人

16.陈经济是哪部作品里的人物C

A、《水浒传》 B、《醒世姻缘传》 C、《金瓶梅》 D、《红楼梦》

17.《金瓶梅》是因为什么得名的D

A、金瓶中插梅花 B、书中的一个人物 C、一种梅花 D、书中的三个人物

18.“二拍”的作者是C

A、冯梦龙 B、洪楩 C、凌濛初 D、陆人龙

19.“青凤”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B

A、《石点头》 B、《聊斋志异》 C、《谐铎》 D、《欢喜冤家》

20.匡超人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

A、《儒林外史》 B、《警世通言》 C、《儿女英雄传》 D、《三侠五义》

21.《三国演义》中的“凤雏”指的是C

A、徐庶 B、庞德 C、庞统 D、陈宫 22.《檮杌闲评》中的主人公是D

A、隋炀帝 B、秦琼 C、唐明皇 D、魏忠贤

23.《隋唐演义》的作者是A

A、褚人获 B、冯梦龙 C、蔡东藩 D、钱彩

24.《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的编辑者是C

A、李贽 B、汪道昆 C、金圣叹 D、冯梦龙

25.《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D

A、笑笑生 B、天然痴叟 C、东鲁古狂生 D、西周生

26.李瓶儿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B

A、《水浒传》 B、《金瓶梅》 C、《儿女英雄传》 D、《说岳全传》

27.学界一般认为,《金瓶梅》成书于B

A、嘉靖年间 B、万历年间 C、天启年间 D、崇祯年间

28.除“三言”外,冯梦龙还改编过C

A、《水浒传》 B、《荡寇志》 C、《平妖传》 D、《杨家府演义》

29.聂小倩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

A、《聊斋志异》 B、《警世通言》 C、《今古奇观》 D、《西湖二集》

30.马纯上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B

A、《水浒传》 B、《儒林外史》 C、《孽海花》 D、《今古奇观》

31.《三国演义》中,将国都从洛阳迁往长安的是A

A、董卓 B、曹操 C、司马懿 D、刘备

32.《汉晋春秋》的作者是B

A、陈寿 B、习凿齿 C、司马光 D、章学诚 33.《东周列国志》编者是D

A、冯梦龙 B、钱彩 C、蔡元放 D、余邵鱼

34.征讨方腊的故事出自B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醒世姻缘传》 D、《儿女英雄传》

35.《水浒传》中的“立地太岁”指的是C

A、杨雄 B、焦挺 C、阮小二 D、阮小七

36.鲁迅先生所说“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指的是哪部作品B

A、《水浒传》 B、《金瓶梅》 C、《儒林外史》 D、《红楼梦》

37.清代初年以评《金瓶梅》闻名的学者是D

A、李贽 B、李渔 C、金圣叹 D、张竹坡

38.《醉醒石》的作者是A

A、天然痴叟 B、周清源 C、西湖渔隐主人 D、东鲁古狂生

39.王三巧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

A、《喻世明言》 B、《警世通言》 C、《型世言》 D、《初刻拍案惊奇》

40.《孽海花》的作者是D

A、李宝嘉 B、吴沃尧 C、苏曼殊 D、曾朴

二.多选:

1.以下作品,属于历史演义的有ABCE

A、《新列国志》 B、《说唐演义全传》 C、《大唐秦王词话》 D、《封神演义》通俗演义》

2.《三国演义》的人物有BDE

A、关胜 B、刘禅 C、焦大 D、关兴 E、董卓

E、《唐书志传 3.以下情节属于《红楼梦》的有AB

A、元妃省亲 B、抄检大观园 C、拳打镇关西 D、马二游西湖 E、泰伯祠开光

4《水浒传》的编著者相传有DE

A、冯梦龙 B、关汉卿 C、康进之 D、罗贯中 E、施耐庵

5、以下篇名,出自“二拍”的有AD

A、《两错认莫大姐私奔》 B、《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C、《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儒争闲气》

E、《范巨卿鸡黍生死交》

6.以下诸作,属于英雄传奇的有ABCE

A、《三国演义》 B、《杨家府演义》 C、《水浒传》 D、《大宋中兴演义》

E、《隋唐演义》

7.“三言”中有以下作品ACDEE

A、《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B、《杜丽娘慕色还魂》 C、《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D、《卖油郎独占花魁》 E、《滕大尹鬼断家私》

8.以下人物属于《儒林外史》的有BCE

A、花子虚 B、杜少卿 C、牛浦郎 D、黄信 E、婴宁

9.以下情节属于《三国演义》的是ABDE

A、怒鞭督邮 B、义释严颜 C、大闹清风寨 D、大战长坂坡 E、大战葭萌关

10、曹雪芹曾生活在以下哪些城市中,这在《红楼梦》中体现出来BD

A、广州 B、南京 C、苏州 D、北京 E、沈阳

11.以下人物,属于《水浒传》的有ACE

A、杨志 B、糜竺 C、宋清 D、时迁 E、红孩儿

D、《硬勘案大12.属于《聊斋》的篇名有AB

A、《促织》 B、《青凤》 C、《蝴蝶梦》 D、《崂山道士》 E、《老门生》

13.以下情节属于《西游记》的有AC

A、车迟国斗圣 B、君子国购物 C、女儿国遇阻 D、灭法国历险 E、东吴国娶亲

14.《儒林外史》中写到的人物生活在BC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E、近代

15“三言”的作者冯梦龙的字号有AB

A、犹龙 B、墨憨斋主人 C、兰陵笑笑生 D、即空观主人 E、西周生

16.以下人物,属于《西游记》中的有ABE

A、红孩儿 B、黄袍怪 C、中山狼 C、土行孙 E、黑旋风

17.《三国演义》中写到的著名战役有BDE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平陈之战 D、官渡之战 E、彝陵之战

18.以下情节属于《水浒传》的有ACE

A、三打祝家庄 B、三打白骨精 C、江州劫法场 D、七擒孟获 E、智取生辰纲

19.以下篇名,属于《聊斋志异》的有CDE

A、《两错认》 B、《郭孝子》 C、《王子安》 D、《司文郎》 E、《娇娜》

20.《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丫环有ABE

A、麝月 B、袭人 C、鸳鸯 D、雪雁 E、晴雯

三、填空:

1.《 三国演义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2.杜万是《 太平广记 》中的人物,陆逊是《

三国演义

》中的人物,林红玉是《

红楼梦

》中的人物。3.《三国演义》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 曹操。

4.“三言”指的是《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和《 喻世明言 》。

5.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明人洪楩编刊的《 清平山堂话集 》。

6.清人沈起凤撰写的文言小说集是《 谐铎 》。

7.据杜宝《 大业拾遗记 》载,隋炀帝曾观看有关三国故事的水上杂戏。

8.吕蒙是《 三国演义 》中的人物,宋惠莲是《 金瓶梅 》中的人物,杜慎卿是《 儒林外史 》中的人物。

9.《水浒传》中乐和的绰号是 铁叫子。

10.“二拍”指的是《 初刻拍案惊奇 》和《 二刻拍案惊奇 》。

11.抱瓮老人将“三言”“二拍”中的作品选出40篇,编成《 今古奇观 》。

12.《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后都有作者的议论,用“ 异史氏 曰”引起。

13.《儒林外史》中有句名言说:“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 文行出处 都看得轻了。”

14.李商隐《 娇儿诗 》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15.石秀是《 水浒传 》中的人物,杜慎卿是《 儒林外史 》中的人物,傻大姐是《 红楼梦 》中的人物。

16.《金瓶梅》“十兄弟”中专以帮闲凑趣而讨得西门庆欢心的人物是。

17.明代中叶以后,一些文人模仿话本小说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人们通常称之为

拟话本。

18.“三言”的编著者是 冯梦龙,“二拍”的编著者是 凌蒙初。

19.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书商 程伟元 伙同文人 高鹗 续作的。

20.元代“三国”杂剧中最著名的是 关汉卿 的《单刀会》。21.典韦是《 三国演义 》中的人物,燕青是《 水浒传 》中的人物紫鹃是《 红楼梦 》的人物,严贡生是《 儒林外史 》中的人物。

22.《儒林外史》中,因科举无望,一头撞上号板哭昏过去的人物是 周进。

23.刘鹗的小说是《 老残游记 》。

24。纪昀批评《 聊斋志异 》是“一书而兼二体”。

25.“旧红学”的代表人物是 王国维,“新红学”的代表人物是 胡适 俞平伯。

四.解释说明:

1、话本与拟话本:话本:今指宋元时期,随着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后世统称为话本。一句话,说话底本被刊编成书,称为“话本”。

拟话本: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专指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即鲁迅称之为“拟宋市人小说”的作品。

2.世情小说: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述家庭纠纷,或广阔的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讽官场、青楼等,内容丰富。从鲁迅开始,学术界用世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3.范进中举 :这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断。这个片断写了范进因中举而发疯,以及中举前后乡里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对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鞭挞。

4.《聊斋志异》: 明代蒲松龄所编写的一部志怪传奇的文言小说。该书总共近500篇。多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情节丰美,叙述语言平易,具有诗化倾向。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5.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具有如下特点。一,它保持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二,分章标回。三,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6.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写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智谋。

7.《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亮的才干在于治理军队,而在出谋划策方面并不突出;官吏百姓的能力,优于带领军队。

这是史书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记载,应该是比较真实的。《三国演义》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在小说中,作者将诸葛亮描写成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神机妙算的近乎神仙一般的人物,他能呼风唤雨,预知未来。这些都为小说增加了色彩。可知小说家在演绎故事时,只是采用了历史的框架,然后充分发挥想象,甚至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8.叶昼说:“《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 《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典范,成功的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多层次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如写李逵莽撞,也写他蛮横;写鲁智深粗豪,有时候又写他机智,写他的精细。

9.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时代背景 :

社会背景:十九世纪后叶,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无可挽救的没落时期。官场腐败,自然道德沦丧;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加上外国势力的入侵,封建主义这座大厦在风雨飘摇中即将倒下。

思想背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启蒙思想运动的推进以及当时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文化背景:小说界革命的发起,要求小说从边缘走向中心,称为拯救社会弊病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四大谴责小说。

10.《金瓶梅》:《金瓶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小说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演化而来,描写了商人西门庆的暴发暴亡和以金、瓶为主的妻妾之间的争宠妒恨以及西门一家的衰亡情况。该小说真实的展示了当时的世事人情,把矛头指向了当时的封建中的统治集团和新兴商人势力,反映了时代特征,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其写世情,被鲁迅先生评为“着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11.鲁迅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小说通过顽石幻化成贾宝玉,经历爱情的毁灭,婚姻的不幸以及亲眼看到众多才女的夭亡(也就是美的毁灭),及这个大家族的没落,表现悲凉的人生感慨。故唯独贾宝玉对这一切有特深的感受,所以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

12.脂砚斋评《红楼梦》:所谓脂评本,是概括所有带脂批的《石头记》传抄本的总和,这些传抄过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其中有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人们一般便称这些早期的《石头记》抄本为脂评本或脂批本。

脂批设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从作者成书的创作动机到写作技巧,从著作权的归属到情节结构的构思,从书中涉及物品和文字的解释到八十回之后的内容披露,应有尽有,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找上述所说的脂评本一阅,对照原文仔细阅读,便可知其详。

13.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如《三国演义》

14.杨志卖刀 :《水浒传》中的一个情节,写杨志因为不被高俅赏识,丢了官职,盘缠用尽,只好卖宝刀,遇上无赖牛二,杀了牛二,被送入官府,又受到梁中书赏识和信任,被派押送生辰纲。这一情节实际是智取生辰纲的一个前奏曲。交待了上梁山前杨志的经历。表明杨志本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

15.神怪小说:明代的神怪小说,其主要特点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断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在这类小说中,有的作品完全以宣扬宗教迷信、封建道德为主要目的,故事荒唐,文字粗鄙,很快被历史淘汰。但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西游记》。

16.鲁迅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志异》里绝大部分篇章叙写的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从这个角度说,他与六朝之怪小说同伦。由于许多篇章描写委屈,又有别于六朝之怪小说的粗陈梗概,而与“始有意为小说”的唐人传奇相类。故 鲁迅有如此评语。17.小说界革命: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推动和西方文学观念和文学作品展示的结果下,1902年梁启超提出“小说为文学之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它把原处于社会文学结构边缘的小说推到中心地位,把原之流行于俗的小说变成知识层自觉运用来进行觉醒民众、疗救社会的利器,这就是小说界革命。

18.《儒林外史》中王冕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句话实际是批判科举制度的。明代实行的是科举制度,其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尤其是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并不能发挥一个人真正的才气。多少读书人为了荣灯龙门而皓首穷经,把生命浪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所以,作者借王冕之口,道出了科举的弊病,表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

19.英雄传奇这类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的共同点都是: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不同的是,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

20.武松杀嫂

“武松杀嫂”本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情节,主要故事情节是武松的嫂嫂潘金莲与西门庆又不正当关系,并杀死了她的丈夫武大朗。武松回家后,发现事实真相后杀死了潘金莲和西门庆,替哥哥报仇。

而“武松杀嫂”这一节被借来,写潘金莲和西门庆均未被杀死,潘氏遂嫁西门为妾,演绎成了一部我国第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文人创作的小说《金瓶梅》。

21.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也称“礼拜六派”,它是一个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小说流派。其创作被称为“新的才子+佳人小说”。从辛亥至“五四”前夕,它几乎独步文坛,达于鼎盛。此时代表作家有徐枕亚、吴双热等。

该小说主要是作为现代都市娱乐消费的文化品位。但是小说也反映了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貌,在开明与蒙昧杂糅的时代氛围中人们的彷徨、困惑和无奈,具有社会心态史和都市文化史的价值。

22.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中称作品是“无奇之所以为奇”:即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示出小说的传奇性。这种艺术,被睡乡居士在《二刻拍案惊奇序》中称作是“无奇之所以为奇”。其实,这也是“三言”、“二拍”的共同艺术取向。

23.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指的是明末清初之间产生的一大批以青年男女的婚恋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从文学内容分类看,属于世情小说。明末清初才子佳

24.红学: 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它随《红楼梦》的写作和流传而产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两百多年间红学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大致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从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称为“旧红学”时期;从1921年“新红学”的出现到1954年为“新红学”时期;从1954年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至今为“当代红学”时期。

五.简答:

1.《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回复:《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陈寿的《三国志》是创作《三国演义》的最主要的历史依据。两晋、隋唐以来三国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宋代,听说三国故事,已是民间极普遍的事情。戏剧舞台上,已有敷衍三国故事的剧目。在元代出现了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基本确定了三国故事的格局。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正是在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包括戏曲、平话)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成书过程,那就是 :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

2.《红楼梦》续书之我见

曹雪芹值完成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鄂和程伟元续完。成为一部完整的小说。

续书部分艺术价值明显不如前四十回,而且有些情节不太符合作者曹雪芹原来的构思。但是,由于续书,红楼梦才成为一部完整的小说。

否则,只能是一部残卷。因此,不能对其否定。

3.《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水浒》的成书过程是在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创造写出来的。

历史素材 :北宋年间宋江起义后被方腊打败这一历史真实记录。

民间传说 从宣和年间到水浒成书的元未明初,大约250年,这期间宋江故事在民间出现在话本、戏曲杂剧中。

元初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其中一部分讲述宋江故事,其中写到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玄女授天书、受招安、征方腊等关目。元代杂剧 “水浒戏”,保存下来的有几十种,属于水浒故事的有三、四种。

元未明初,施、罗在民间流传故事和已有杂剧、话本等的基础上,重新编写创造,出现了今天的〈水浒传〉。

4.《儒林外史》的讽刺性

《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首先,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其次,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将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

作者能够真实的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加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内蕴。作者敏锐的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的结合起来,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5.《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西游记》的成书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不同于《水浒》《三国》的是,它的演化过程是将历史的真实不断的神化、幻化的过程。

历史事件取自唐代玄奘取经的故事。唐玄奘归国后,他的门徒将他所见所闻纪录成《大唐西域记》,书中已染上了一些神异色彩。其后,他的弟子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赞颂师傅,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也不时用一些夸张神话的笔调穿插一些离奇的故事。于是取经故事在社会上越传越神。唐末一些笔记小说就记录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致勾画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并开始将取经的历史故事文学化。

唐僧师徒私人取经的故事在元代逐渐定型。作为文学作品,猪八戒首次出现在元末明初杨景贤所作杂剧《西游记》中。

至迟在元末明初,有一部不时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原书已逸。

6.我看“二拍”创作意图与作品社会效果的矛盾

凌蒙初创作意图主要是:迎合“肆中人”的需要,于古今书籍中搜求“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同时寓有劝惩之意。也就是说,作者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市民阶层的需要,同时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在“二拍”中,表现了作者对传统陈腐观念的冲击与反抗,所表现的市民社会意识更强烈。

作品刊印后,大受欢迎,而且推动了更多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但是,不同的是,在“二拍”中,作者肯定“情”对于人生的至高价值,而且更多的把情与欲联系在一起,这无疑对传统道德更具冲击力。而后来的短篇却是以传统道德挽救是到人心,更多说教气,又主情向主理。总的艺术水准呈下降趋势。

7.《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异同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和《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都是考场失意之人,所以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客场考官。

不同点在于: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茅头仅仅指向客场考官,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真正导致这种不行的根本原因,因此作者也只是抒发一下文士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而吴敬梓写《儒林外史》中,以知识分子的 生活和精神状况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者不仅写了几代文人在科举考试制度下的命运,深刻揭示了这种制度对他们精神的毒害。对科举制度本身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同时小说中还表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这一点是要比蒲松龄深刻的多。

8.孙悟空形象的特点及美学意义

简单的说,孙悟空形象的特点亦即让孙悟空这个形象给人无穷魅力的东西就在于,作者在塑造形象上将物性、神性、人性的巧妙结合和统一。猴子的外形给人以机灵的感觉,这是物性;神性让孙悟空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可以与天地同生,日月齐寿,让它在取经中充分发挥作用;人性则让孙悟空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他英勇无畏、坚韧不拔、足智多谋,从而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他的美学意义就在于表现了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展示了种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六.论述:

1. 《水浒传》的主题

《水浒传》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宝中之宝。经典中之经典”,其成书过程复杂、内容充实,思想意义深邃让众多文学研究者因困惑而更生研究兴趣。对其思想意义,长期以来形成了“农民起义说”、“人民起义说”、“革命小说”等种种观点,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代一般认为《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正因为《水浒传》是一部英雄的传奇,所以作者大都把众多粱山好汉写成义士,但正如该书原名为“忠义水浒传”,作者笔下的英雄不仅有情有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英雄皆为忠臣。无论是上山前还是上山后,忠与义的交锋一直是作者着力用笔的。全书以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众英雄排座次”为界,从内容上看,前70回义举多于忠行,而后50回则是忠行胜于义举;众英雄忠义并没得以两全。可以如此说,前70回为英雄的聚义,而后50回则是作者为忠臣唱的挽歌。

2.《红楼梦》的写人艺术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的表现在塑造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形象上。

在写人方面,作者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

第一,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通过他那可笑的言行反复渲染。

第二,作者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来。

第三,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精雕细凿的刻画人物。

第四,对主要人物是反复刻画、渲染,而对于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

可以说《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人物小说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此外,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红楼梦》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3.论述薛宝钗

薛宝钗也是曹雪芹着意塑造的一个人形象。首先,宝钗有才。“才”分为两种,一种是黛玉那样的才情,指在文学艺术上的创作和欣赏能力。如曹植的“才”,李白的“才”。一种是处理现实事务的才干。如红楼梦中凤姐之“才”,探春之“才”。在这两种才能的范畴里,宝钗都是出类拔萃的。

其次,宝钗有德。关于这一点,作者已在十二钗“正册”判词里的“可叹停机德”一句里做了说明。宝钗自来到贾家以后,随分从时,藏拙守愚,温厚和平,怜贫惜弱。她对贾府的上下,基本上能够作到一视同仁,连赵姨娘这样的人,竟也能照顾到,博得她的好感。

宝钗善于用“曲”。金陵十二钗中,在见识才能方面与宝钗最接近的当属探春。但仔细对比二人,就会发现,其实她们两个的性格相去甚远。

薛宝钗是完全按照封建伦理纲常塑造出来的“完人”。但同时又是一个牺牲品。他不敢最求自己的爱情,最后只能是一个悲剧的婚姻。

4.论述贾宝玉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借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

第五篇:明清小说发展概括

明清小说发展概括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垅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文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 观念的史传性 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 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

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谲变幻的仙道法术,因果业报的结构,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说母题,无疑为小说世界带来了奇观异彩。

小说描写空间的拓展 小说人物画廊的丰富 小说情节的奇谲变幻

二、明清小说的内容拓展

就题材而言,明清小说可谓是包罗万象,空前丰富。明清小说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叙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表现,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和深入。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凸起,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理想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1、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

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是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除了在民间流传蕴育多年而经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说外,小说作者的笔触更是切近了现实生活。直接描写社会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的出现,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 神魔小说 讽刺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摹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明清小说的突出贡献。

爱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场黑幕,社会丑态

科举礼教,人生百态 日常生活,世情风貌

3、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国古代小说素有理想探索的传统,在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话本中,往往通过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现理想。明清小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实地描摹世态,批判社会;一方面则探索社会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现理想境界。两者相辅相成,表现出对社会现实人生的热忱关注。

社会政治理想 爱情婚姻理想 人伦关系理想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

到了明清小说,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红楼梦》的问世,更是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走到了它的巅峰。

1、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

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作品,明清小说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的成就不同凡响。无论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还是精巧绵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优长。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结构宏伟,能在尺幅之间,舒展历史风云,饱览英雄人物,追寻历史进程。世情小说则脉络清晰,精巧细密,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示生活样貌。

从事件结构到人物命运结构 从平铺直叙到立体交错

从单线纵深到全方位铺展 从主线突出到一线两描写

2、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

从历史传奇中人物刻画的类型化、平面化,到英雄传奇的个性凸现,直至世情小说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成就非凡。将情节事件发展与人物性格密切相连,细腻委曲地传递人物的情绪心声,在对比映衬中凸现性格,描绘出人物的心灵成长史……明清小说中风韵独具、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显示了叙事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飞猛进。

因人设事 曲尽人情 相依相存 发展变化

3、曲描细叙的艺术刻划

由叙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明清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渐趋细腻逼真,无论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细节刻划,还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图描摹生活,笔参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见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艺术感染力。

丝丝入扣的心理描写 逼真细致的环境描写 丰富具体的细节描绘

明代和清代的小说。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明代小说 明代小说包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可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长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类:①历史演义小说。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②英雄传奇小说。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明中叶以后,产生了不少英雄传奇小说,较著名的是万历年间熊大木所著的《北宋志传》和无名氏所作的《杨家府演义》。此外,郭勋的《皇明英烈传》和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也是明后期影响较大的英雄传奇作品。③神魔小说。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创作而成的。此外,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影响较大的一部。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董说的《西游补》等也流传较广。④世情小说。它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开始摆脱了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开始对日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瓶梅》之后,世情

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成书于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等。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如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等。⑤公案小说。明后期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反映。较著名的公案小说有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 》和无名氏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等。这类小说在歌颂清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公案小说一般都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人物性格的着力刻画,艺术上显得粗糙。同时在思想内容上也往往夹杂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说教。明代的短篇小说主要是白话短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故被称为“拟话本”。现存最早的明人辑印的话本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书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人的拟话本两部分。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为拟话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 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政治,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另有些拟话本描写了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拟话本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感情色彩鲜明。它艺术手法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更加趋于丰富细腻。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说,是沿着唐宋传奇的线索发展而来的。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写法上模仿唐宋传奇,缺乏创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响远不及白话短篇小说。

清代小说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给予小说深刻的影响。从清初到乾隆时期,是小说的全盛时期,代表民主倾向的、真实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是这个时期小说的主流,《红楼梦》是它的最高代表。乾隆时期以后到鸦片战争以前,即嘉庆、道光时期,脱离现实、宣扬名教和因果报应的作品大量出现,小说创作呈现萎顿、沉闷的景象。清初至乾隆末年(1644~1795),小说创作在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等方面,比前代均有较大发展。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在清初格外突出。重要的作品有《水浒后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等,写的是历史和历史人物,表现的是当时社会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反抗意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高峰。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汲取了古代文学中讽刺艺术的营养,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卷,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长篇小说《红楼梦》,描写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败,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此

外长篇小说《绿野仙踪》,话本小说《照世杯》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嘉庆至道光二十年(1796~1840),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有《说唐演义全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等,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及前期同类作品。续《红楼梦》成风,这类作品都是想改变《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让贾林大团圆,反映了封建传统文艺思潮对《红楼梦》的反拨,是一种倒退。《荡寇志》以续《水浒传》为招牌,而立意与《水浒传》正相反,表现了作者痛恨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立场。这时期较好或有新意的作品,有《绿牡丹》、《雷峰塔传奇》、《粉妆楼全传》、《双凤奇缘》和《镜花缘》等。清代小说的面貌和明代小说有显著的不同。明代小说大都有一个从民间传说、戏剧、话本到文人编定的演化过程。清代小说则不同,作家依据自己的生活和经验选材、构思和描写,在作品中充分表现作者个人的意愿和理想。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都臻于成熟。一般的作品都有独创之处。《红楼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是这时期小说的最杰出的代表。

清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不仅数量空前,风格流派多样,最重要的是它与现实生活十分接近,不再只是描写逝去的英雄时代和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目光转向世俗的社会和平常的人们。明代《金瓶梅》开辟的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着重写市井间世俗情态的新路,到了清代才真正得到发扬。《儒林外史》、《歧路灯》、《绿野仙踪》、《红楼梦》都是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充分显示出长篇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巨大能力和容量。在清代,小说在文学领域成为主流,其成就超过了传统诗文和其他文学样式。

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就是这些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杰出代表。这三位思想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早年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都隐居著书立说。但由于治学方法和所学内容不同,他们在思想上、学术上又表现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黄宗羲比较强烈地表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顾炎武强调学以致用的学风,王夫之把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到一个新水平。黄宗羲的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有很大影响。王夫之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优秀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短篇小说集。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下载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清小说人物分析

    水浒传 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吴用: “智多星”智取生辰纲,智取生辰纲,智赚玉麒麟,智取大名府。足智多谋、神机妙......

    明清小说戏曲研究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本科函授生 《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作业题 1、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元杂剧创作繁荣的原因是:(1)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是元杂剧成......

    明清小说鉴赏[合集5篇]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以贾宝玉和林......

    明清小说专题--聊斋读后感

    读《聊斋志异》有感 ------ 一眼万年的爱恋事实上第一次看到《聊斋志异》这本书是在初中的时代,但由于当时买了白话文版的,实在是提不起兴趣来看这种极费脑子的读物。高中时偶......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精选五篇)

    李白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4、......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楚辞 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汉赋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司马相如是这一时期成就最大,名望最......

    明清小说期末作业[共五篇]

    明清小说史期末作业 拓雪玲 《明清小说史》期末作业 一、单项选择: 1.“青凤”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石点头》 B、《聊斋志异》 C、《谐铎》 D、《欢喜冤家》 2.匡超人哪......

    浅论明清小说叙事的诗化特征

    浅论明清小说叙事的诗化特征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时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形式而言,明清小说更是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