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第10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19世纪末,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官僚资本的垄断;通货膨胀。
(2)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地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
(3)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难点: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提问: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什么时候?为什么会产生?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后工艺从落后到先进,资本从薄弱到增强(结合课本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由此导入新课。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时间:19世纪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后)。
3、特点:(1)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2)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
(4)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4、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二、短暂的春天:
1、原因:
(1)辛亥革命的推动: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备课资料】“实业救国”思潮
①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而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在20世纪初与“民主共和”一起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②思想内容: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
③实质: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④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5)结果:“实业救国”在中国行不通。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民族工业的春天之所以很短暂就是最好的证明。
2、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8年)
3、表现:
(1)新建和扩建厂矿企业增多:470多家;
(2)投资总额增加:投资近亿元,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3)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
【探究】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什么?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面粉、纺织、皮革、卷烟等。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
第二,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因此,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结局: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探究】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对张謇及其企业兴衰的介绍,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思考、讨论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
速发展,而到20年代又很快衰落下去?
三、曲折的发展:
1、较快发展: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3)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过渡: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2)原因:
①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战时体制)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官僚资本的垄断和压制)
3、陷入绝境
(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2)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3)表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探究】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不利因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阻碍;
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⑤不平等条约直接地打击了民族工业,如《马关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规定外商可以在中国设厂,洋货在中国盛销;
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
(2)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
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历届政府的扶植)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本课小结:
扼要回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进而启导学生探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最后分析其历史地位。
总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篇: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
(2)探究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本课的图表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2)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难点: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广泛而较琐碎,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课前准备:
搜集材料、图片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荣家各代成员的照片及成就展示 毛泽东对荣氏家族的评价:“荣家是中华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通过著名人物的点评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千呼万唤始出来”,那么其往后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今天主要是通过荣氏企业这个缩影来解读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讲授新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情景设置一:建厂
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兴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纺织厂、面粉厂。
提出问题:荣氏兄弟能在这一时期建厂,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请结合课本分析其推动因素。(分析讨论,得出有利于荣氏企业发展的有利的内外因素)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提问:取得初步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政治方面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思考回答)
2、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我们将它形象的概括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么刚露出尖尖角的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接下来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情景设置二:万紫千红的春天
1914年-1918年,荣氏兄弟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生产的面粉,占了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的生产能力31.4%。,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获“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迎来了其家族企业发展的“春天”。
可是好景不常,1922年,荣氏各厂自1923-1924两年就亏损百余万元,从盈余转为亏损。提问:
荣氏企业的“春天”到来,你知道他们遇到了哪些机遇? 原因:
(1)辛亥革命的推动: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1922年后,荣氏企业开始走下坡路,除了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原因外,你认为外部环境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通过情景中产生的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
我们把1912-1919年,这期间称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但是这个春天又是短暂的。那么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否又会出现转机呢?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情景设置三:曲折发展
1927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到1932年,申新系统共有9个分厂,纱锭52.15多万枚。年产棉纱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厂总产量的18%多,棉布产量占29%多,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棉纺织集团 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展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入侵中国,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破毁,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日军“军管”劫夺。
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最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提问:能否总结1927至1949年后荣氏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
1、较快发展:(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过渡: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2)原因:
①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战时体制)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官僚资本的垄断和压制)
3、陷入绝境
(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2)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3)表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我们会发现之前所说的万紫千红的花到这时已慢慢凋残,那么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探究】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不利因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阻碍;
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⑤不平等条约直接地打击了民族工业,如《马关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规定外商可以在中国设厂,洋货在中国盛销;
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
(2)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历届政府的扶植)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是很曲折的。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根据以上我们学习的内容在坐标轴上用曲线图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标出来呢?
(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曲线图)本课小结:
作业布置:
1、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C.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D.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2、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是
A.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B.较快发展
C.曲折发展
D.重获新生
3、费正清教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
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教学反思:
第三篇: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第一中学 胡冬英
一、设计思想
1、课堂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积极体验感悟。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感悟。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空间,以促使学生继续进行课后的探究拓展。
2、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和高考对“新情境”的解读,侧重归纳影响民族工业的因素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学会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能力要求的领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上一课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说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别为必修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和必修三中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经济基础。
本课教材内容线索清晰,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三、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三、学情分析
本课为高一下学期的课程,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素养,但是在进校尚未分科﹑我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将来会选择理科﹑普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教师必需将学习内容通俗化、形象化,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将来是有可能学习历史科的,所以课堂内又必需有一定的深度,才能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历史科的魅力,为将来学习历史科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 世纪末,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官僚资本的垄断;通货膨胀。
(2)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辛亥革命对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1927 年~ 1936 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
(3)运用:探究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正确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以及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使学生学会论从史出、试论结合;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政治状况影响分析,培养学生认识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是阻碍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实业救国等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使学生认识到体味到实现国家独立、统一、富强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内容广泛而较琐碎,按照新课改精神,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七、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课前设计好课件,准备好教学用具。
八、所用时间: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设疑设疑切入,引出正题
多媒体展示,回顾旧知识
师生一起回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以及历史条件。
【设计意图】
在新课导入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既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以及历史条件与新课的内容紧密相连,对它的回顾,既有利于对学生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保持连贯性,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环节2)新课推进,情景再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以及结合教材,让学生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三个阶段(即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战期间。以及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基本情况以及准确的分析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等等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再以及师生合作的方式,解决本课的主要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使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情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力,初步认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政治因素,从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对一些个别问题的认识还能够为将来对必修三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环节3)探究:请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谈谈阻碍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你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采用探究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结束半殖半封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资本主义道路不能挽救半殖半封的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才是强国之路;爱国精神是社会前进,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并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环节4)课堂拓展。
教师介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基本情况。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了解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的截然不同,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的信念,更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环节5)小结
①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并且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②教师向学生进行概括性的阐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以及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意图】由于我校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因此采用教师阐述、不深入讲解的办法进行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再一次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环节6)当堂训练 巩固知识(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加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环节7)作业布置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你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以及讲解,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十、反思、评价:
大量引进材料以及图片,引导学生从解答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并且教学设计的步骤、教学方法以及设计的问题都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设计不是很新颖。课后我深深的感悟到,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的同时,也要注意设计的新颖性,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今后,我一定要在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注意设计的新颖性。
第四篇:《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张謇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丰硕。中学历史课程以学术研究为依据,重视张謇办实业的典型意义,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高中新课程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专题,各版本的教科书无论怎样编写,也少不了张謇的内容。南通是张謇的故乡,怎样把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怎样在必修课程中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怎样使学生既深入了解家乡,又落实课标要求,同时还不增加课时?一直是我们努力研究的课题。以张謇及其大生企业的兴衰过程,透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完成必修 2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要求,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主要指从甲午中日战争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张謇企业的兴衰历程也正在这一时期。以张謇创业及大生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展开教学,由此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落实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是可行的。在南通开展以张謇为典型的教学有特殊优势——学生对张謇比较熟悉。张謇在南通是妇孺皆知的名人,他为南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南通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包括大生纱厂,仍旧在发展。有很多学生的长辈曾在张謇企业中工作过,学生对张謇的事迹耳濡目染。
尽管如此,学生对张謇仍只是一知半解。初中历史对张謇及大生企业的介绍极其简要。如果高中按照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进行教学,张謇只是作为一个说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材料。新课程要求开发地方课程,但是按照目前的条件,没有课时可以应对。那么,在国家必修课程中体现地方课程的特色,应该是“两全其美”、二者兼顾的办法,或许也可以说是教学创新。
为了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实际,撰稿前,笔者对学生作了抽样调查。参加调查的南通市启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共有 283 人,包括部分文理科普通班、重点班的全体学生。在《张謇其人其事问卷调查》中,关于张謇的诞生地、考取状元的时间、张謇奠定的“一城三镇”格局的含义、张謇社会事业涉及的主要领域以及张謇的指导思想等问题,学生的答对率均很低;对张謇在南通所创办的企事业单位名称及所属领域,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举出一例,但能举出两例以上者又甚少。学生对“謇”字的读音、大生纱厂的地址及赢利的主要用途、张謇的基本评价,知之甚多,这是课堂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充分利用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对传承地方文化特色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各种因素,结合高一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 以小见大,以典型窥全貌; 2. 材料通俗易懂、典型而信息丰富,能说明问题 ; 3. 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能给学生以启示; 4. 既学到知识又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过程设计 导入: 2009 年 1 月,国务院批准南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 l00 多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追根溯源,我们更加缅怀南通乃至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张謇。今天,让我们追寻张謇创建大生企业和经营南通的轨迹,由此体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板书:第 10 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细节 l : 张謇是海门常乐镇人。1894 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获取状元,这一年,张謇已经 41 岁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秀才,身份就与众不同了,可以免除很多赋税。获得进士更不得了,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事例。考中状元,最差也可以在北京的翰林院得到一个职位。所谓“学而优则仕”,在社会上,士的地位最高。士、农、工、商的排序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是较低的。张謇经过 26 年的科场奋斗,取得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成就,但他却采取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l894 年 10 月,张謇借父亲病亡,急不可耐地请假回到家乡南通,第二年即 1895 年,他就在唐家闸开始创办大生纱厂。状元下海办厂乃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就此一件事,张謇堪称一千多年以来科举史上的第一人。
问题 l : 张謇毅然弃官下海从商,是什么原因促成的?看材料。
材料 l 1895 年 4 月,《马关条约 》 签订,张謇在获知条约内容后,将条约内容逐款抄录于日记中,惊呼:“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也就在这一年,他为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了《条陈立国自强疏 》,其中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并提醒清政府:“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 l 】(P.l31)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指出促使张謇转变的普遍原因,即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出示这段材料,不仅能证明上述两点,教师还可据此进一步说明:张謇丰富、发展了“实业救国”思想,他将实业和教育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教育救国”。
问题 2 : 张謇“实业教育救国”的爱国行动,从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他为什么选择办纺纱厂呢 ? 细节 2 : 那时候,南通是棉产区,棉花产量高、质量好,“冠绝亚洲”,民间向来有“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的说法。当地老百姓有织土布的传统,寻常农家的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南通产的土布、蓝印花布在国内许多地方,如东北三省、南方的福建、广东已形成销售市场,并出口东南亚 【 2 】(P.78)。意图:引导学生从基本条件:劳动力、资源、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充分利用了当时南通的民俗风情,和丰富、优质的原料资源,必要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产品(棉纱)有较广阔的市场。张謇先从纱厂做起是充分考虑了诸多环境因素。
但就这些有利条件还不行,办工厂首先要 解决投资问题。钱从哪来?请看图片和材料。
材料 2 右图是光绪 23 年(1897 年)大生纱 厂发行的股票。
股票中载明:“南洋大臣(时为刘坤一)奏饬在通州设立机器纺纱厂„„翰林院修撰张(即张謇)„„ 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 二十五万两,议集 商股规银 二十五万两,共计 官商本规 银五十万两。„„ 官绅订立 合同,永远合办。”
问题 3 : 从这张股票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 息 ? 意图: 从文字上逐层分析。“南洋大臣奏饬”,说明办厂获得官方支持;“机器纺纱厂”,说明是大机器生产的工厂;“翰林院修撰张”,说明张謇的身份;“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说明办厂资金的来源一部分是“官股”;“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说明还要从民间集资。结论:大生纱厂采用股份制形式,股本结构是官商合办。张謇的身份对他办厂也是有利条件。清政府对张謇办厂是支持的。另外,50 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呢 ?1890 年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的资本额是 583 万两白银。比较两个企业的开办资金说明什么问题 ? 意图: 希望学生得出结论:轻工业投资少。
问题 4 : 这张股票还说明张謇采用股份制的办法办企业。股份制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产物,是使社会资金资本化的重要方式。张謇原本是封建士大夫,他怎么会想到用股份制的方式呢?
意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诞生的。顺便说明,张謇曾到日本作过考察,亲身感受到先进与落后的对比,但那是在 1903 年。张謇的“实业救国”实质就是效仿资本主义。
细节 3 : 张謇筹办大生纱厂期间接触较多的是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因此,他曾设想的办厂模式如股票所载,实行“官商合办”。但是,洋务派办洋务企业,弊端丛生,官办企业声名狼藉,张謇最初集资困难,其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商人不愿与官府合股办厂,具有“恐官心理”。因此,大生纱厂最终采取的是绅领商办的模式,即清政府仍投资,但不参与管理,每年只按规定取得固定的利息。这种模式的确立,主要得益于张謇的身份或者说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张謇拥有科举功名和官场背景,属于地方头面士绅,人脉资源非常丰富,这使得他能见信于官府,能在必要的时候争取官府的支持和帮助 【 3 】(PP.l41-142)。张謇正是凭着这种优势,充当官商媒介,调动自己的人际关系,说服各方,最后采用了绅领商办的形式。张 謇原设想官、商各出 25 万两,实 际上到 1899 年 大生纱厂开工时,只有官股到位,直到纱厂开工 一 个月后,商股股份还只有 19 万 5 千两,这其中 还包括地方公款 和团体公款共计近5 万 4 千多 两,真正从社会招集 的商股资金只有 14 万 1 千 两。也就是说,大生 的原始资本只有 44 万 5 千 两白银。
问题 5 : 为什么社会资金这样短缺呢 ? 意图 : 说明中国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诞生,没有原始积累的条件和阶段,民 间资本极度短缺。单纯依靠民间 资本只能办一 些小规模的工厂,如陈启沅在广 东办的继昌隆 缫 丝厂,是比较大的,工人约近700 人,一般的碾米厂、面粉厂多则几十人,少的只有十几个人。而大生厂最初的规模就有工人 325 0 人,如果仅 靠民间资本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张謇借助官 府资金一可解决民间资本短缺,二还可以谋求官府的保护。当然官府也有增加税收、谋取投资收益的考虑 【 4 】(P.139)。
绅领商办的办 厂模式是张謇受西方企业的 启发,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股份制模式。它较好地处理了企业中,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共存关系,官商之间的权利关系。英国的棉纺织业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大生纱厂的机器都是从英国购进的。
问题 6 : 综合上述现象,请大家分析大生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 它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 意图 : 从资本来源到企业模式、从企业管理到生产组织、从生产工具到雇佣劳力,都说明大生厂是完全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教师指出 : 大 生纱厂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行 股票的股份制 民族企业 【 5 】(P . 202)。大生纱厂是时代的产物,受西方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的诱导,和洋务运动的影响 ; 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支持民间办厂。张謇的状 元头衔和人脉 资源是特殊条件。但是,张謇的特殊条件并没有使办厂过程变得一帆风顺。
细节 4 : 在大生纱厂的办公室内,悬挂着张謇请人绘制的四 幅 《厂儆图 》,这可不是普通的绘画作品,这 个 “儆 ” 字含有自觉、自勉、自励的意思,画面反映的是办厂初期遇到的窘境,暗指四件事。
第一幅《鹤芝变相 》图,“鹤”“芝”分别指洋行买办潘鹤琴、郭茂芝,他们在集资过程中反复无常,在关键时刻退股作难。第二幅《桂杏空心》图,“杏”指官僚买办盛宣怀(号杏荪),“桂”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他们言而无信,拒付资金。第三幅《水草藏毒 》图,讽刺通州知州汪树堂(汪字有“水”;树字含“草”)暗藏祸心,多方阻挠。第四 幅《幼子垂涎》图,指大生纱厂即将投产而资金匮乏时,浙江候补道朱幼鸿、盐务督销严信厚(字小舫)企图乘人之危,巧取豪夺,低价收购大生纱厂产权,讽刺他们贪得无厌。
问题 7 : 从这四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謇兴办大生纱厂过程中遇到哪些不利因素?
意图: 引导学生想象张謇创业 时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封建官场势力的阻挠和刁难,由此具体地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
细节 5 : 尽管困难重重,张謇凭着顽强的意志东奔西跑,在经历 44 个月的磨难后,终于使大生纱厂屹立在南通的唐家闸。这一时期,全国办厂已渐成风气。除张謇的纺纱厂外,各地还有 24 家,其中,官商合办的有 14 家,占总数的一多半 【 5 】(PP.454-455)。大生纱厂自 1899 年开车生产后,由于有原 料、有市场,加上张謇把握了“纺厂获利之多寡,枢纽在进花出纱”的关键,经营得法,从 而使“魁星牌”棉纱产品在市场大受欢迎。大生纱厂投产的当年就赢利 38712 两白银,以后连年赢利,到 1911 年,l3 年中,共赢利 321 万 5 千两白银 【 6 】(P.52)。是投资 44 万 5 千两的 7 倍多。问题 8 : 这些数据和大生纱厂的发展说明什么问题 ? 意图: 要求学生得出 l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结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选择轻工业。过渡: 大生厂的迅猛发展还不是前 l3 年,而是 l912 年至 l921 年。材料 3 自 1912 年至 l 921 年,大生纱厂的利润率平均水平高达 44.44 %,l0 年盈利累计 1161 万 9 千两,相当于 l899 — 1911 年 13 年纯利润总和的 3.61 倍 【 6 】(P.74)。在 1920 至 1921 年,上海的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大生股票成为当时市场上“绩优股”,行情天天看涨。问题 9 : 这 l0 年企业的迅猛发展,有何特别的客观原因 ? 意图: 一战时期列强忙于大战,造成民族企业发展的空间。估计学生能够想到。转而提出:钱挣得多了,干什么用呢?这时候最能考验一个人的眼光和素质。材料 4 张謇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问题 10 : 想想看,现在我们提倡这个理念行不行 ? 意图: 从张謇的这段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张謇的思想和视野,说明即使在当今社会,没有这样的眼光也成不了大事业。
细节 6 : 张謇利用纱厂获得的丰厚利润,抓住有利时机,一方面扩大纱厂规模,另一方面,实行多种经营,跨行业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大生纱厂为母体、拥有 69 个企事业单位的大生资本集团。请看下列图片:
问题 11 : 上列图片反映大生资本集团及张謇的实业活动。我们先考虑第一个问题:张謇这时候的身份代表了什么阶级 ? 意图: 张謇从状元到实业家,从封建士大夫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这是时代的转变,是时代的象征。张謇在南通事业的成功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因此,他不仅将“实业救国”作为自己的追求,同时把这一口号变为政府的倡导,努力为“实业救国”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材料 5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命张謇为实业部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1913 年,张謇就任北京民国政府农商总长。张謇考虑到“实业之发达,必恃有完备之法律,以为之监督保障。内地各种已举之实业,旋起旋灭,非法律不备,即用法不善。”法律犹如轨道,产业“入轨道则平坦正直,毕生无倾跌之虞;不入轨道,随意奔逸,则倾跌立至”。为此,他在近一年半的任期内,主持编订、颁布了 20 多种经济法规和条例。【 5 】
问题 12 : 张謇为推行“实业救国”而制订的一系列经济法规,代表了哪个阶级的意愿?试想,在那个时候这些法规能不能得到有效贯彻?
意图: 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引导学生回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状况,说明这些经济法规的推行收效甚微,张謇转而致力于“地方自治”,再回到上图。
过渡: 再看大生集团的发展示意图。大生集团涉足的领域包括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供电业、盐业;公共事业包括教育、文化和社会福利,还有气象、水利、公园、市政等社会公益事业。这对当时的南通是全面的社会改造,是很了不起的。南通以前叫通州,l912 年改称南通。原本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小县城。1930 年出版的《二十年来之南通》说“论其繁华则不如沪,论其财富亦不如苏,论其土质、物产均不足齿于江南各县。”到 20 世纪 20 年代,经过张謇 20 多年的经营,南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南通具有较发达的工商业和先进的交通运输业,配置了较完备的城市设施,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还有初步的社会保障机制。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从业人员,这必然为南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时的南通社会问题较少,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社会风气清明淳朴,可谓是和谐社会。张謇将工业区选在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狼山作为风景区,老城区则作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这就构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减少污染,各自合理发展。张謇在前后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以实业为基础对南通进行全面经营,使南通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先那个偏僻闭塞的封建小城镇,一跃而成为灼人眼目的近代化模范城市。
意图: 由教师介绍南通地方史最精彩的一页,是将地方史融人必修课,加深学生的印象。
材料 6 当年梁启超说:“南通是我们全国公认第一个先进的城市,„„他们价值之高,影响之大,国人共知。”
问题 13 : 你们怎样理解梁启超说的“价值之高” ?
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南通的近代化不像其他设有租界或成为通商口岸的城市那样,是在没有外力的状况下,完全凭仗着中国人自己的双手缔造的,是中国首先按照总体规划建设的近代城市。1898 年,英国人霍华德创立了花园城市理论,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南通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城市规划理念,完全可以和霍华德的这一理论相媲美。至此,我们应知道南通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城”的真正含义了。对于张謇的贡献,我们再看学者的一些评价。材料 7 日本人士驹井德三指出:张謇“独居南通,拥江北之区域„„所怀之理想,数十年始终一贯,表面以分头于实业交通水利之建设,里面则醉心于教育及慈善事业之学理,乃惟一主新中国之创造者,诚可谓治现今中国之良药,而非过言者。” [6](p . 689)材料 8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能够办成这么多企业、事业,而且如此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地方的经济、文化面貌。” [6](p . 686)意图: 借助中外学者的评价,让学生加深认识张謇的历史贡献,进一步解释,张謇建设南通已被作为“南通模式:区域现代化的尝试”载入史册。这样既达到地方史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也从多方面落实了课标要求探究:“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过渡: 在南通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隐患。如果历史给南通以更好的发展环境,或者张謇后继有人,是不是南通能够延续发展的势头呢 ? 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大生企业开始进入衰败期。1922 年开始,大生纱厂出现了严重亏损,此后逐年衰落,负债累累。
问题 14 : 首先让我们探讨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大生企业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衰败。
材料 9 大生营业所 1922 年的业务信中披露:“花纱均属疲滞不振,皆为时局不定,人心不靖,所以致此” [7](p . 301)“厥后奉直战事发生,通布销路„„亦因时局不靖而销减,故布疲纱跌,无人问津。积货多则有妨周转,不得不贬价求售,因此大受打击。” [8](P.161)
意图: 大生企业走向衰败的外因是,军阀混战使社会动荡,人心惶惶,致使棉纱销路大减,大生企业资金周转发生了困难。
材料 l0 张謇晚年检讨说:“南通实业,三五年来,因急进务广,而致牵阁。” [8](p . 159)“南通办法本以实业、教育相互为助,故纺织学校就纱厂而成„„余如师范、农科大学、商业、医学等校,虽仍求助于各实业公司,对外界则不予不取,而各公司之负担则亦重矣。”
意图: 南通的文教、公益、慈善事业每年维持的费用在 30 万元左右。这对企业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经济风云变幻并不能保证企业总是盈利,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大生企业是实行多种行业齐头并进,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其非营业性开支巨大。从经济角度看,大生繁荣中潜伏着危机,因为张謇以其有限的财力投资庞大的社会公益事业,这必然拖累大生,影响企业自身积累和发展,严重削弱大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材料 ll 张謇总结南通的发展时曾说,上“对政府官厅,无一金之救助;下而对于社会人民,无一事之强同,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绥,不自大而夸 ” [6](p . 675)。过渡: “量力所能”很难做到。l925 年大生企业被债权人上海银团接管,第二年 8 月,张謇病逝于故居濠南别业,享年 74 岁。后来,大生纱厂邀请纺织专家驻厂管理,借鉴采用了欧美先进的管理方法,整修了机械设备,提高了产品质量,建电厂改善了动力条件,并开拓了外埠市场,在艰难中挣扎图存。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偿清了大部分债务 [9]。
沦陷期间,大生企业遭到日寇的疯狂掠夺。(见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私股和官股为大生企业经营权展开激烈争夺。1946 年,张謇的侄子张敬礼继承了大生公司经理职务,他壮志满怀,以为天下太平了,中华民族工商业可以大发展了。谁料,内战又开始。大生公司面临洋货入侵,国内苛捐杂税、鲸吞蚕食的威胁,企业再次陷人瘫痪状态。解放前夕,工厂甚至被当局要求迁至台湾,只是由于地下党组织工人开展护厂斗争,工厂才得以保全。新中国建立后,大生集团所属企业,经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后,饱经动荡变乱、挣扎图强的老厂才获得新生。
材料 l2 胡适曾经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 30 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问题 15 : 谈谈你怎样理解胡适的评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就“我对张謇的评价”写一篇小论文。也可以就大生企业的兴衰,写一篇“论民主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分析阻碍大生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认识大生企业兴衰的时代特征。
三、预期效果 1.以本土历史名人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企业贯穿本课始终,学生会对本课内容具有亲近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
2.以大生企业的兴衰过程为例,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征的记忆、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可能加深对必修 一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斗争”必要性及意义的认同,可以由此增强 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的兴趣。
3.将乡土历史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依托教材又游离于教材之外,对这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形式,有些学生特别是部分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应,对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
4.大生企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1912 至 1921 年,此处应特别说明一战后的一段时间,民族资本主义仍有发展,并不是一战结束后黄金时期也随之完结。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至 l937 年,民族工业还是有一定发展的。张謇企业在 20 年代的衰败,主要原因是企业负担过重,这是特殊原因。
张謇创办的大生企业是近代中国纺织业的活标本,它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本篇教学设计主要希望通过近代时期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让学生在掌握乡土历史的基础上达成课程目标要求。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能否如愿,还需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我们希望本篇教学设计能在中学历史课堂,尤其是在南通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一定会更加丰富、高效,南通市的中学历史课堂也一定能为弘扬家乡的优秀历史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南通大学庄安正教授提供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作者简介】冯荣国,男,l962 年生,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历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陈康衡,男,l951 年生,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大学兼职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2). [2] 尤世玮.南通特色文化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6(12). [3]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6. [4] 张謇与近代中国社会——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5] 章开沅,田彤.张謇与近代社会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6]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7] 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8] 卫春回.张謇评传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 据《江苏大生集团厂史展览》.
第五篇: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第10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
(2)探究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本课的图表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2)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难点: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广泛而较琐碎,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材料、图片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荣家各代成员的照片及成就展示 毛泽东对荣氏家族的评价:“荣家是中华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通过著名人物的点评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千呼万唤始出来”,那么其往后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我们今天主要是通过荣氏企业这个缩影来解读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讲授新课):
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情景设置一:建厂
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兴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纺织厂、面粉厂。
提出问题:荣氏兄弟能在这一时期建厂,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请结合课本分析其推动因素。(分析讨论,得出有利于荣氏企业发展的有利的内外因素)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提问:取得初步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政治方面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思考回答)
2、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我们将它形象的概括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么刚露出尖尖角的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接下来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情景设置二:万紫千红的春天
1914年-1918年,荣氏兄弟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生产的面粉,占了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的生产能力31.4%。,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获“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迎来了其家族企业发展的“春天”。
可是好景不常,1922年,荣氏各厂自1923-1924两年就亏损百余万元,从盈余转为亏损。
提问:
1、荣氏企业的“春天”到来,你知道他们遇到了哪些机遇? 原因:
(1)辛亥革命的推动: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1922年后,荣氏企业开始走下坡路,除了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原因外,你认为外部环境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通过情景中产生的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
我们把1912-1919年,这期间称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但是这个春天又是短暂的。那么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否又会出现转机呢?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情景设置三:曲折发展
1927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到1932年,申新系统共有9个分厂,纱锭52.15多万枚。年产棉纱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厂总产量的18%多,棉布产量占29%多,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棉纺织集团 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展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入侵中国,各地荣氏工厂横遭洗劫。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破毁,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日军“军管”劫夺。
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最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提问:能否总结1927至1949年后荣氏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因素?
1、较快发展: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过渡: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2)原因:
①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战时体制)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官僚资本的垄断和压制)
3、陷入绝境
(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2)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3)表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我们会发现之前所说的万紫千红的花到这时已慢慢凋残,那么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探究】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不利因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阻碍;
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⑤不平等条约直接地打击了民族工业,如《马关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规定外商可以在中国设厂,洋货在中国盛销;
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
(2)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历届政府的扶植)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是很曲折的。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根据以上我们学习的内容在坐标轴上用曲线图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标出来呢?
(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曲线图)本课小结:
荣氏家族企业(1896—1949)的兴衰发展史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一夜春风来小荷已露尖尖角无可奈何花落去1860 1870 1895 19121914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1952 1956 作业布置:
1、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C.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D.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2、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是 A.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B.较快发展 C.曲折发展 D.重获新生
3、费正清教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
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重难点集中,为巩固教学成果,温故知新,设计练习当堂检测。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散思维,立足教材实际,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既体现学科综合思想,又渗透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组织学生讨论和掌控时机点拨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