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国家垄断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10.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1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12.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1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1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5.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2.D3.C4.D5.C6.D7.C8.C9.D10.C11.B
16.D13.D15.B12.C14D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
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能力
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5.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6.垄断利润是()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7.垄断形成的原因()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了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8.垄断竞争的特点()
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
9.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
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0.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A.生产全面社会化
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2.ABCD3.ABCD4.AD5.ABCD6.ABD7.ABCD8.ABCD9.ABD
10.ABD
三、辨析题
1.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2.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而不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虽然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把私营公司引导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而且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
4.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
取代资本主义已经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到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四、材料分析题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和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根据刘峰、靳立新:《微软垄断始末》,《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17日整理)
请回答: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答案要点】
(1)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
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
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
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
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
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
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
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
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国有化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就已产生。当时如矿山、港口、河道、铁路、公路等私人资本难以经营的企业和设施就已部分地转归国家所有。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国有化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有化大多数是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期间发展得较快;一旦战争结束,经济危机过去,国有化企业就会大大收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实现国有化的主要方法是资本主义国家高价收买私人企业的产权,或由国家向私人企业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国营、国有私营和公私合营等。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法国工业国有化的程度达到了40%,意大利为35%,奥地利为28%,联邦德国为21%,英国为11%。
【材料3】1982年,法国推行国有化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甚至深入到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的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请回答: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出现的新变化。
(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的实质。
【答案要点】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新的变化,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
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国有制的性质随国家的性质而定。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资本,特别是
私人垄断资本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只能是资产阶级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由于这种性质的国家实行国有化,占有生产力,毫无疑问仍旧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国有制企业的工人,虽不再受雇于和隶属于某一个别的或集团的资本家,但受雇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和国有企业。
第二篇:资本主义发展之我见
资本主义发展之我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总是存在着工人失业和贫困现象。这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充分的揭示和论证。关于失业,马克思写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的同时, 也以日的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关于贫困, 他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失业和贫困的悲惨状况,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量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中多有所描述, 随处可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业和贫困状况也发生着某种变化, 其严重程度, 时而加重, 时而减轻。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时期, 工人失业减少, 工资增加,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大有改善, 贫困现象减轻。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而进行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特别是20世纪上半期的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 使广大工人阶级的觉悟大大提高,对资本家是直接威胁, 他们不得不作出让步;二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 资本家要求工人有更高一些的文化程度和掌握新技的能力, 他们对这样的工人, 自然也必须支付更高一些的工资; 三是在战后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新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资本家占有的相对剩余价值大增。在不影响资本积累规模扩大的前提下, 他们有可能, 也不能不提高工人的劳动所得; 四是当时西方国家长达20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 使就业机会增多, 失业减少;五是当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充分就业, 生活状况不断改善, 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压力。但是, 到了70年代初,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这段“ 黄金时期” 结束, 继之出现的是前所未有的经济“ 滞胀”。在将近10年之久的时期内, 生产增长迟缓, 通货膨胀飞腾, 工人失业大增, 群众收人下降, 贫困现象扩大、加深。
资本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扩张性。它从出世以后, 就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张, 到世界各地寻找获得更大利润的机会。到了垄断阶段, 各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疯狂地推行殖民政策, 全世界所有落后地区都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 世界领土 被瓜分完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殖多体系瓦解。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众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但是, 西方大国并没有放弃向全世界扩张的努力, 它们仍然梦想统治全球。这主要表现在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主义上。冷战结束后, 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其霸权主义更是进一步膨胀。它以经济 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手段, 自由、民主、人道主义为借口, 企图以自己的标准、模式和要求强加于人, 到处干涉他国内政, 对他国进行制裁, 而受害最深的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政治独立, 但经济上并没有真正独立, 仍然处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坚持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它们通过贸易、货币、金融、投资、技术转让等等渠道, 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巨额利润。
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 不能不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贸易联系, 以获得必要的生产资料、劳务、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是它们所十分缺乏的, 但发展中国家为此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有的发展中国家从本国国情出发, 实行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有些国家则因对西方的依附而只有沉重的付出, 并妨碍了发展。这样, 就其整体而言,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趋于扩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开的统计资料计算,二者人均GNP之比, 从1980年的1:12.9扩大到1:21.1。在这些数字背后, 有多少财富, 从发展中国家人发达国家, 是难以计算的。只要举出发展中国家的负债情况就够了。发展中国家所负外债从1980年的约5000亿美元, 增加到80年代末的1万亿美元。这期间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无力按期还债, 曾发生严重的偿债危机, 资金源源流人西方国家大银行的钱柜, 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到90年代, 债务危机有所缓解, 但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仍在继续增加目前, 累积已达2.5亿美元。
目前, 世界已进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 在信息技术方面, 更拥有绝对优势。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所产生的巨大利益, 主要为发达国家所占有, 发展中国家如能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机遇, 善于趋利避害,也有可能跟上历史的潮流, 快速前进, 否则, 难免更加落后。世界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 将更加严重。综上所述, 资本主义在它的历史进程中, 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主要是其生产力和经济达到了很高水平, 创造了高超的物质文明。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仍然存在, 其内在规律仍然起作用, 其与生 俱来的许多弊病并未消除。总之, 它的本质并没有根本改变。今后一个长时期内, 资本主义仍将生存和发展下去, 但它终将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为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全面发展时期,是资本主义工业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全面向世界殖民扩张的时期。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经济机制、文化伴随着侵略、屠杀和剥削走向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竞争相继的过程。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基于对荷兰强大和商业竞争的激励。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基于与英国的竞争需要。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基于来自英法强大的竞争压力,等等。国家之间的竞争、民族之间的竞争是除了交换、贸易和商业之外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社会动力和运行机制基础。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弱肉强食和追求财富、实力的过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是领土扩张和殖民地抢夺,是对落后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屠杀、侵略和剥削,互相之间进行对立、对抗和战争,实力格局不断洗牌。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价值强权的过程。所以,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列强之间既有竞争对抗又有合作同盟。包括联合对苏俄和新中国的绞杀、封锁和企图瓦解,包括对其他文化和文明的同化,对其他价值体系的攻击和瓦解等等。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创新和破坏的过程。资本主义强调私有权的神圣所以他容忍贫富分化,强调私有制的延续所以倡导创新和变化,强调社会制度的延续所以接纳社会民主和价值进步。资本主义发展从其外部竞争来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个是苏联之前的时期,主要是内部的争斗;一个是苏联成立到瓦解,是两种制度的斗争;一个是新兴经济体的兴起,以金砖四国为代表,是其他经济力量崛起、打破欧美日经济一统天下的时期。
我们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内质和规律来看,对于中国今后如何更好的和资本主义竞争相处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必须融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融入就谈不上发展和竞争。连发展的实力和发展舞台都没有,如何好资本主义竞争?所以闭关锁国要永远扔进历史垃圾桶。第二,必须发展交换、贸易和商业。贸易和商业不代表就是全面私有化。只要是具有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就要参与。西方对中国国有企业的防范和攻击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本能。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需要智慧和交流来解决。第三,必须抛弃幻想,保持自主,保持清醒。竞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对“异教”挑战者的打击和瓦解始终是西方列强的骨子里面的东西,不可改变。第四,必须发 展民主和人权。民主和人权不是西方的创造和专利。西方列强的人权是近百年的事情,西方历史上没有人权。所谓人权是经济财富高度发达基础至上并在自身适应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而现在西方的价值霸权是故意忘记它的人权发展历史,实践上是用它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掠夺来维持自己国内的人权而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出空洞的人权要求。
无论如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点,以世界的眼光看待问题,努力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不断提高。
第三篇:2013年最新党课党性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教案课件-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产生后,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进步的作用,它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阶级对立更直接、更激烈了,资本的竞争和扩张还把空前的战争和各种灾难带到了这个世界。正因为如此,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指出,一方面,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样不可避免。
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制度已有360年的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作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至今有150多年;而从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论断迄今也有80多年的历史。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如何科学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前提。最近,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精辟阐述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我们拔开历史的迷雾,正确透视资本主义指明了方向。
一、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科学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首先应该弄清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历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必然。资本主义作为剥削制度的最高类型,是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商品生产和交换日益发达起来。然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人身依附关系,严重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于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封建行会制度的存在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和改进技术,束缚了商品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城堡和政治上的割据状态大大限制了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建立和形成;最后,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受到严重的歧视、限制和打击。这表明,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与旧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日益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不得不起来革命,通过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斗争,终于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
资本主义作为封建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础。资本主义的主要历史功绩,一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达到了较高的物质文明状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对剩余价值和生产效率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使人类的生产劳动由手工阶段过渡到机器生产阶段,进而过渡到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阶段,实现了精细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资产阶级象魔法师一样,变化出巨大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过资产阶级为人类物质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二是资本主义不断开拓市场的要求,推动了统一的国内外市场的建立,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地区隔绝状态逐步消失,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三是摧毁了封建专制,否定了神权、王权以及一切封建特权,建立了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列宁在评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积极意义时指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
资本主义发展,先后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几个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普遍出现的国际垄断同盟,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国际垄断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处于不同的矛盾状态。总的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地由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和推动力量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力量。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竞争的加剧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或集团手里,这就不能不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由它决定的多种矛盾进一步尖锐化。面对重重矛盾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日益走向反动。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就要炸毁了。因此,资本主义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具有过程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但它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必然会被比它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并将伴随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使这个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时,造就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这时,资本主义这个历史过程就要完结了。所以,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它自身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当代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奥妙何在。
当代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垄断的产生和发展,表明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深。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却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一是经济出现持续增长。‚二战‛以后,尽管资本主义在70年代遭受了经济‚滞胀‛的打击,但总的看,其维持增长的时间远长于经济危机和经济‚滞胀‛的时间。近年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一个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时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美国已经维持了9年的持续增长,并呈现出近几十年来少有的‚一高三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水平低)的理想增长状态。二是政治相对稳定。发达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工人运动沉寂下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这些表明,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怎样看待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的新发展,怎样看待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老树新花‛现象呢?
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是历史的规律,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历史的发展不是笔直的,有时会呈现为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就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资本主义总结无数次经济危机的教训,对生产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关系严重束缚和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大大减少了经济的震荡和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例如,美国在90年代出现的经济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所采取的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克林顿政府1993年上台后实行了三大经济政策,即削减财政赤字实现预算平衡,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对新技术和人力的投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则被人们称为美国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设计师‛。他对通货膨胀采取先发制人的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将通货膨胀扼杀在萌芽状态。1994年初到1995年初,美联储7次提高利率,使美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资本主义国家还对一些耗资大、风险大但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企业和部门进行直接投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这样,就在一定程度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使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作为不同于一般私有经济的经济成分,对实现资本主义经济的有序运转、调节和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新的科技发展并被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把获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手段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极大地加快了利润增殖的速度;新科技革命促使新兴产业群的出现,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新的消费热点,扩大了市场容量,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大与社会需求狭小的矛盾。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由新兴高技术产业创造的新价值,在每年新增加的国民经济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如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比其传统的钢铁、汽车、建筑三大支柱产业加在一起的贡献还要大;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对新兴科技及其产业的投资,二者之间形成了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新科技革命还促进了交通、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推动了跨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依赖和合作程度加深,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三,国际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向发达国家倾斜,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用‚和平‛的或暴力的方式随心所欲地掠夺世界财富,不发达国家虽然深受其害却无能为力。在国际商品市场上,由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不同,发达国家能够以较少的劳动换取不发达国家较多的劳动;由于发达国家在先进技术方面占有绝对和垄断优势,发达国家可以在对不发达国家贸易中取得巨额的垄断利润,使不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由于发达国家通过血腥的原始积累和历史上的商品资本输出,已经积累了巨额资本,它们可以通过直接的对外投资获得巨额利润,或通过间接的对外投资(贷款)攫取巨额债务利息。例如,1957-1977年,美国向英国、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为1117亿美元,超过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投资总和(767亿美元),然而,美国从后者获得的利润为138亿美元,而从前者仅获得94亿美元。从世界债务状况来看,当前,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已达2.5万亿美元,沉重的债务已经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但却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家带来了滚滚财源。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实际主导地位,在把生产社会化由一国内部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单个国家推向了国际社会,从而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周期。
第四,资产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改良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同时,普遍推行包括社会保险、失业救济、医疗保障、贫困家庭补助等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制度适应了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也越来越高的客观现实,实行的结果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了资本的剥削率;福利政策还缓解了社会大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提高了其消费能力,从而缓解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福利政策不是资产阶级的恩赐,而是新的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一个更高明的赚钱策略。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还大力推行职员拥有股票制度,鼓励工人持股;资产阶级国家并用法律形式保证职工参加企业管理,职工代表参加企业的监事会、董事会,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有效地抑制了工人运动,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五,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形成的竞争和挑战,也促使当代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它的建立和发展使资本主义感到巨大的生存压力。资本主义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吸收和借鉴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因素,调整生产方式,改良统治方式,使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端得以克服,从而延缓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总爆发。
当代资本主义经过一系列调整和改良,虽然使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转机。但是,这些调整和改良,并没有为资本主义找到‚救世良方‛,不可能使资本主义‚返老还童‛,摆脱“腐朽‛和‚垂死‛的命运。
三、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否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表明,垄断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发展到了国家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产物。它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区别在于,它的使命是强化对市场的调节,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以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相对一般垄断而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出现了部分质变。我们在看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时,一方面,要看到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新的适应,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只能局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之内,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只要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不解决,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国家金融领域出现剧烈动荡和危机,如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此后日本经济的长期不景气;1992年、1993年、1995年欧洲货币体系的动荡和危机;1994年墨西哥的金融危机;1997年夏在东南亚掀起的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1998年秋俄国的金融危机以及1999年春巴西的金融危机等等。这种金融领域的动荡和危机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突出表现,它本质上是由于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特别是经济的实物运行和货币运行之间的失调造成的,金融领域的动荡和危机反过来造成整个经济的起伏不定和剧烈动荡。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调整的余地愈加缩小,资产阶级用以缓和矛盾的手段也愈来愈少,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将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重新激化和经济危机爆发将不可避免。一些著名的西方学者也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消除了经济危机,只是改变了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拉长了经济危机的周期而已。
四、实行社会福利制度能改变工人阶级的受剥削地位吗?
西方的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并用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改善他们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
其一,福利制度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没有改变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它仅仅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允许范围内所采取的改良措施,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和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而且是以保证资本的不断增殖为前提的。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时增时减,社会福利水平也时高时低,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看福利支出规模是否影响到了资产阶级利润量的增长。
其二,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价值的表现形式,而社会福利制度不过是现行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组成部分。社会福利与工人工资的有机结合,是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不管是工资,还是社会福利,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社会劳动力总价值的转化形式。不管社会福利费用是由工人直接交纳的,还是由企业主缴纳的,它们都是对工人工资收入的扣除,只不过与工资的支付相比,福利的‚支付‛增加了一些掩人耳目的环节而已。
其三,福利制度是在工人阶级内部进行的一种再分配。工人退休后享受的福利收入,实际上是过去在劳动年龄阶段内创造的价值;工人失业时享受的福利,是其在就业时创造的价值;一部分低收入工人享受的福利,是另一部分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人创造的价值。因此,福利制度将工人阶级的贫困进行了‚分散化‛。
西方福利制度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一是防止工人阶级因一部分人或一个时期收入过低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始者、德国首相俾斯麦曾经说过,一种由国家资助的保障制度‚可以使广大无产者群众产生保守主义思想‛,这清楚不过地道出了西方福利制度的本质。二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剥削率创造条件。三是提高社会消费水平,使资本家生产的商品能够卖得出去,确保商品的价值能够得到实现,从而减缓资本主义生产扩大与社会需求狭小的矛盾。福利制度的实行,正是资产阶级‚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剥削策略的具体体现。
正因为如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在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有较大改善的情况下,所受剥削的程度也在加大。一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速度大大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工人阶级所得在资本主义国民财富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雇员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美国下降了3个百分点,英国下降了6个百分点。在美国,公司高级职员与工人之间工资之间的差距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从1980年到1999年这种差距从42倍上升到419倍。二是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同资产阶级财富的增殖相比却望尘莫及,贫富悬殊程度越来越大。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1/5最富有家庭平均收入上升了24%,而1/5最贫穷家庭的平均收入下降了11%。90年代末,美国20%的最富有家庭占国民总收入的50%,而20%的最穷者所占份额不到4%。当然,由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但这些差距和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股份制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质?
股份制,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以公司制进行生产和经营,并按投资人的投资份额参与管理和分配的一种企业制度。与家族式的私人资本相比,股份制的确提高了资本占有和使用的社会化程度,使原来一个个独立的私人资本联合起来,并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
但是,股份制只是一种财产组织形式和资本经营方式,它本身是中性的;其性质取决于控股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股份制往往控制在大垄断资本手里,它的私有性质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股份制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使大垄断资本控制股份公司的力量得到了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垄断资本需要掌握40%以上的绝对优势股份才能控股,而‚二战‛后由于股权的分散化,只需要3%甚至更少的股份就能控股了。像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家族自有资本只有36亿美元,占本公司总股份的1%多一点,但它控制的社会资本却是3300亿,控制了比自身大将近90多倍的社会资本。在西方,除了基金型的股份经济之外,多数股份制企业实行的不过是一种由多个私人资本共同所有的企业制度。这种股份资本的社会化,只不过把过去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的私有财产,转化成了相对分散的私有财产。因此,股份制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些企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流行一种所谓‚人民资本主义‛的理论。这种理论鼓吹‚股权分散化‛、‚资本民主化‛,宣扬‚人人都是资本家‛,因而当代资本主义成为‚人民资本主义‛。这种说法博得资产阶级一片喝彩,却远远偏离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其一,股份制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展历史并不短,但股民人数只占总人口的很少一部分。其二,股民们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很不平衡。在股民中,大多数是只有很少股票的小股东。比如,1970年―1985年美国占总人口90%的普通居民只拥有10.7%的股票,而10%的富裕人口则拥有89.3%的股票。其三,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地位和作用根本不能相比。对广大的小股民来说,由于所占股份太小,他们根本无法在企业管理和重大决策中表达自己的意志,甚至无权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的直接过程,他们保护自己投资利益的主要手段只能是在证券市场出售股票,其手中股票的性质,跟银行存款差不多。其四,虽然工人中的持股人数增加,但股息所得甚微,工人持股改变不了被剥削的命运。可见,股权的分散化并不等于资本的完全社会化,股份制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本质。
六、当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能永远维持下去吗?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着赤裸的或隐蔽的剥削与掠夺,成为维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在当今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但他们占有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86%、出口市场份额的82%、外国直接投资的68%以及电话线路的74%;还有五分之一人口则生活在最贫困的国家,他们在上述每项指标中只占有大约1%。西方发达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1980年为32.8∶1,1990年为51.3∶1,1995年又扩大到59.0∶1。世界上最富有的20%和最穷的20%的人的收入之比,1991年为61∶1,1995年为81∶1。目前世界上仍有30亿人,即占人类的一半生活在贫困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在这种经济秩序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不断恶化,人民日益贫困。10多亿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穷人,一天的生活费人均不足一美元,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生活费的1%。这种严重的两极分化状况,进一步加剧了富国与穷国的矛盾。
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历史,也是被压迫民族和国家轰轰烈烈的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历史。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一系列民族国家在政治上独立、在经济上走上自强自立的发展道路,旧的殖民体系彻底动摇、瓦解,殖民主义势力遭到深重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强国不得不抛弃那种以暴力掠夺为主要手段、以直接占领殖民地为主要特征的‚旧殖民主义‛,转而实行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扩张和掠夺的‚新殖民主义‛。与此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针锋相对地展开了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的斗争。这种斗争从自发的、各国分散进行的斗争,逐渐走上南南合作的道路。可以预见,随着一批又一批发展中国家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总体力量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相应下降,旧的国际经济格局将最终被动摇和改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成员,社会主义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 治秩序的斗争中,社会主义力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为它自身的灭亡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的,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却导致了发展手段与发展目的的背离。垄断资产阶级推动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和运用,目的是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以及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而这样做的结果使生产和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资本主义越是加速发展,越是加速着灭亡命运的到来。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已经在造成对自身的否定。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国有化、社会保障制度和企业民主管理等,在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但客观上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新质因素取代资本主义的旧质因素,是资本主义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所进行的自我否定过程。这些现象的发展本身,不可能使资本主义‚长入‛社会主义,但它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形式上的手段‛和‚线索‛,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些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它的万世长存,恰恰相反,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为它自身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八、怎样看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同存共处”?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表明,资本主义制度还不会立即衰亡,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全代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处和竞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因此,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历史进程、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定与对立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而存在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既表现在根本经济制度上,又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发展目的,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以两极分化为最终结果;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以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家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进行压迫和剥削的政治工具,议会制、多党制、三权分立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社会主义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集体主义作为道德体系的核心,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反映的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本质,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因此,从社会主义诞生那一天开始,资本主义扼杀和搞垮社会主义的图谋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现实社会中,尽管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建立了外交上的关系,日益频繁地发生着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但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相互否定和对立斗争关系的实质,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其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中的两个相连的环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关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本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的产生,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制度文明进步的表现。资本主义在自身发展中,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等文明成果。如果没有资本主义所获得的这些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就没有自身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必然要在批判地继承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
再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同存共处,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一方面相互斗争,一方面又要相互借鉴。事实上,斗争没有停止过,借鉴也在加强。‚二战‛以来,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通过吸收借鉴对方的长处和有益的经验来完善和发展自己,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例如,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干预和社会福利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就吸取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经验;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改革开放,批判地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经验。同时,在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难题和挑战,如保护地球环境、打击贩毒和跨国犯罪、防止各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疾病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日益频繁,各国的联系还将越来越紧密。当然,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在对立和斗争基础上,为了战胜对方而进行的。
九、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摆脱客观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果。不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都无法改变它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但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不会是简单的、直线的演进,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社会历史运动。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现阶段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余地,资本主义虽然正在走向衰亡,但还没有完全丧失生命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历史的具体演进中逐渐地和愈来愈深刻地发生作用的。当一个事物在开始发生量变的时候,该事物的发展规律表现是不明显的,但当经过量的积累发展到要发生质变时,该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表现得十分明显而深刻。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过程也是如此。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的衰亡过程,当代资本主义的改良说明,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但完成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跃进,也就是说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认识,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当资本主义世界矛盾尖锐、危机四伏、革命形势高涨时,要防止对资本主义灭亡过于乐观、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的倾向;当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稳定、矛盾比较缓和、革命形势不明显时,要防止对资本主义的灭亡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胜利过于悲观的倾向。当着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阶段时,无产阶级想推翻它是不可能的;而当资本主义发展潜力已经耗尽时,资产阶级想让它继续生存下去,也是徒劳无益的。
做为炎黄子孙,面对曾经辉煌也曾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少年强则国强,努力吧,朋友们,勿忘国耻,振兴祖国!
第四篇: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这样一个题目完全可以作一篇博士论文了,甚至写一本长篇巨著也难以讨论详尽。因此作为课下的思考,就简单的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作为讨论的起点,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别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关于两种意识形态的学术定义虽然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但在比较了不同学派的解释后,可以得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差异体现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上。资本主义主张私有制,即保护个人财富不受侵犯,个人自由高于国家权力,生产上采取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社会主义则相反,它主张生产资料公有,而全体公民参与社会分工,按劳分配所得,国家管理生产,提供服务。生产资料和各种形式的财富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和物质基础,很明显,二者在财富的分配和累积方式上是对立的。
再说历史问题。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概括的说,资本主义得益于工商业发展改变——具体讲就是两次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改变、原有封建制度的基石被瓦解从而孕育出了新的社会形态和国家组织,人类进入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在初期也经历暴力形式的革命,赋有革命性和颠覆性,带有巨大的进步意义。资本主义作为新的生产方式为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快完成了原始的财富积累。社会阶段的发展总是程几何式的前进。从十七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短短两百年的时间,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积累就超越之前的几千年封建社会总和,达到了空前发达的水平,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得到极大的进步和扩张。然而,新的社会矛盾也在悄悄酝酿着。
马克思告诉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来看待历史和社会发展。这符合人的理性思维。所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壮大并不代表这种社会制度是人类的最终选择,它同样有自己的缺陷。在资本家急速扩张并一心追求的利润的同时,参与生产劳动的工人却得不到应有的生活保障,造成了社会分化。仅仅这一点,就违背了人人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经济不平等。故而资本主义有其先天的弊端,但在自由竞争的掩盖下,人们都很难直观地看到这种本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初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初期发家的那些产业大亨,到现在依然把控着大部分政治经济资源,他们所建立的工商业帝国并没有随着他们进入天堂,而是在其子孙后代或者代理人手里继续充当着财富挖掘机。整个社会的命脉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普通民众之所以这种模式,就是因为他们以为这是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的结果,顺理成章,无可厚非——既然同意竞争就要承担风险。然而这真的是合理的吗?因为无法与之竞争,就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子孙后代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整个国家社会让少数人操纵而没有发言的机会?人们无法容忍一个人独裁,却对一小撮人的弄权无视。也许他们心里还装着无数个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梦想,憧憬着自己的子孙也有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然而,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机会主义吗?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社会就永远是少数人说了算,而其他的多数人就希望这有一天自己能成为“少数人”中的一员。想来这个怪圈就是这样了吧。
如果一个社会不是多数人说了算,不是多数人享受社会的资源,那还需要这样的社会做什么?这是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中要问的基本问题。人,本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聚集;社会、国家,本就是因为集体的利益而存在。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质上是依然是背离了这一最初愿望。虽然在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上,资本主义有了很进步,但仍然不是人类的最终选择。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是人类对社会能终极道路的一次探索,虽然前途不知如何,但它离人类的终极理想肯定是近了一步。我们总觉得,人的天性有其贪婪自私的一面,不可能有一天人们放弃自己对财富理想的追逐,对名利的渴望会驱使人们走向共产主义的对立面。其实,人们对共产主义的最大误解来源于共产主义产生初期对社会财富的暴力夺取和重新分配。然而,不得不说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共产主义在一个不合适的时机诞生了。从马克思的理论看,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是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情况之下的。共产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下一阶段,在标志其到来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最高水平,社会生产和财富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已经使人民生活达到富裕的状态,物质需求已经不再是主要的问题。这个时候再建立其全民公有的共产主义就是顺利成章了。然而,历史的发展永远不是按理论模型来进行的。资本主义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就达到了顶峰,快速的增长迅速激化了内在矛盾。工薪阶层受到的压迫越来越重,大规模工人运动经常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周期也不断缩短。似乎源于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要求其自身做出改革。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提高薪资待遇和公共福利,以缓和社会矛盾。这种扬汤止沸的做法只是暂时缓和了矛盾,没有办法阻止最后必然到来的变革。而且,现在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改革社会和经济制度,加强政府干预,希望能克服自身的存在矛盾。另外,资本的市场化和股份制也在加速使财富从少数人手里分散到大众手中,这本身也是从私有制到公有化的一种标志。
没有谁能预测到底何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能走到尽头。但至少目前,资本主义的发展活力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也是在为未来社会形态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物质基础。社会形态和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在现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各国都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总结发展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才能为后来的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
第五篇:简单梳理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什么?
简单梳理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等多个阶段:
一、在大革命时期萌芽:
(一)中共二大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二)中共三大确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
(三)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
(四)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毛泽东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
二、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
(一)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二)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我们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
(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错误倾向斗争中,不但在实践上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而且毛泽东还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一系列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四)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1)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
(2)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包含了后来被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基本因子,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三、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一)成熟的原因:
(1)1935年遵义会议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根本政治保证。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2)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3)抗日战争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
(4)在延安整风中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和思想路线的端正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5)共产国际指导思想的改变提供了一定的外部环境。
(二)成熟的表现:
(1)毛泽东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著作,全面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军事、思想路线。
(2)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一,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第二,概括了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第三,制定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
(3)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初步形成:第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是这个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周恩来的《关于党的“六大”研究》、《论统一战线》,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分别从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方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四、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一)在理论上,毛泽东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不要四面出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系列著作,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进行丰富与完善,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二)在实践上,毛泽东及时领导全党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