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昼夜交替现1(范文模版)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一、设计意图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修改版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自己的比较合理的解释,难度很大,只有少部分学生对正确的解释是有所了解,分析原因,我认为是五年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降低了假说方面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可能性的解释,让学生认识到要找到正确的答案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上。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只找到了几种可能性的解释,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历这样一段科学探究,产生了深刻的科学价值观,这是本课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2.过程方法: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数据。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模拟实验找出对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性的解释。
2.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照片,学生欣赏。
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组通过卫星拍摄的照片。
2、提问:
(1)这组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的画面?
(2)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板书:昼)
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板书:夜)
(4)某个地区的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
(板书:交替现象)
(3)你们觉得昼夜的出现应该与什么天体有关?(版画太阳、地球)(4)如果地球和太阳都不动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吗?
(二)模拟实验,发现可能性的解释
1、要想知道地球和太阳如何运动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怎么办呢?我们做模拟实验要用什么东西?(地球仪,手电筒)用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用电筒的光表示太阳光。现在,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那怎样运动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2、活动之前老师给同学几条温馨提示(学生读读)
温馨提示:
先讨论分工(谁操作、谁观察、谁记录) 后讨论方法,然后实验。(动手之前先动脑)
在地球仪上做红点标记,仔细观察,看红星的地方会发生昼夜现象吗? 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手电筒要稳定,不要上下晃动。 将能产生昼夜现象的运动,画出示意图(运动轨迹画线,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我们看一看哪个组的同学试验最认真,最科学。能找到最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3、小组实验、老师巡视。
(三)交流分析
1、下面请大家坐好,将手中的实验器材放在一边,请各小组的同学向大家汇报一下本小组的研究结果,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每小组只汇报一种出现昼夜交替的情况。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和你的同伴一起到台前来演示给大家看?
请先说明你们演示的那种情况,能否产上昼夜交替显现象,然后边演示边解释一下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你们小组是怎样画示意图的?可以把你们组画的示意图贴到黑板上来。
3、课前老师将同学们发现的这些可能性的解释,制成了动画,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4、这些解释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从这些解释中,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板书:圆周运动)
(四)总结、延伸
1、现在看来,我们的几种解释都能证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让我们小组内来议一议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2、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刚才的依据可能作为科学的解释还显得不够令人信服。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把你得资料带来我们一起交流。
第二篇:昼夜交替教案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这个秘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我们都知道了白天形成是太阳照射地球的缘故,(课件)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做个实验就清楚的知道了。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手电筒和地球仪,他们分别代替太阳和地球,你们能动手模拟一下白天是怎么形成的吗? 提醒一下: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我们以祖国为例,确定好祖国的东方和西方,分别用两种转发来实验。(逆时针旋转)
2、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3、分组汇报。
老师很高兴大家都解开昼夜交替的奥秘了,下面你们可以多转几圈,仔细观察一下昼夜交替的过程。
(学生打开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昼夜是怎么形成的了吧?
太阳的东升西落
活动二:模拟实验,发现时差
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模拟实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所处的昼夜状态正好是相反的呢,比如当中国处在白天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夜晚呢?让我们的祖国处在白天的状态(学生转动地球仪,自己去发现)
哪些国家和地区是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是黄昏? 这样说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时间就有了差异了,他们的时间又能差多少呢?(视频)2、小组实验,填表。3、汇报。
活动三:根据已知地点的已知时间,推测其他地点的所处时间
1、我们知道了昼夜形成的原因,你能解释这个问题吗?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 20 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1)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
(2)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2、学生分组讨论
3、分组汇报。
这就是时差(放光碟)
活动四: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模拟实验知道了昼夜交替的成因以及时差是怎样形成的,这得益于我们的古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可我们的古人为了弄懂其中的奥秘却经理了长时间不懈的努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古代科学家经历了怎样的一个科学过程。
1、分组自学书 P8 页内容。讨论:(1)这几种传说和理论中,哪一种更加可信?
(2)找出这几种理论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2、分组讨论;
3、分组汇报;
4、阅读了这些资料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师: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第三篇:昼夜交替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第二小学 原鹏飞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并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能引用实验收集的证据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价值观:树立在没有其它新证据之前,大胆猜测假设,并努力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意识。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有很多可能的假说。
教学难点:根据假设进行模拟实验,结合模拟实验进行观察研究,根据现象修正自己的假设。
教学准备:手电筒、小地球仪若干。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分别描写黑夜和白天景色的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美吗?接着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对比这两组诗词,你有什么发现? 引出白天、黑夜,并概括为昼、夜。
白天黑夜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地球真是奇妙无比。太阳东升,白天来到,人们学习、工作;太阳西落,夜幕降临,人们可以好好休息,那么你知道这白天黑夜,也就是昼和夜是怎样产生的吗?
2、引出“昼”“夜” 形成的原因。(课件演示)
3、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这里是白天,也就是昼,昼过后是夜,夜过后第二天又是“昼”,昼过后又是“夜”。我们所在的这一地区一直明亮黑暗在交替变化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
二、大胆假设
1、在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这一现象呢?想一想。如果我是太阳,这个男孩是地球,我们都不动,会是什么情况?
2、太阳和地球在运动时可能会有那些状态呢?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猜测,这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许多同学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写一写、画一画,同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长要做好记录,咱们比比哪组的想法多。
3、交流、补充。在黑板上标示出学生假设的情况。
4、现在请同学们就我们黑板上总结出来的这几种假设快速地和书上的猜测进行一下对比,看看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5、同学们真厉害,大家不仅得出了和书上一样的猜测,而且还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佩服!科学研究就是要大胆猜测,有了那么多的想法,那你觉得哪几种运动状态出现昼夜交替的可能性较大。
三、模拟实验
1、我们得出了这么多的假设,但别高兴的过早,我们这还只是纸上谈兵,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呀!那怎么办呢?如何来验证你的想法呢?
2、出示实验提示,并解读其中的重要环节。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师巡视指导。
4、全班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四、总结分析
1、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2、那你认为哪一种才是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呢?
3、播放视频,引发思考。
在没有新的证据之前,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发现这几种猜想都有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到底哪种猜想更合理呢?请看科学家的解释。
4、全课小结
同学们,对于一个自然现象人们可能会有很多种解释,但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所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节课大家通过观察、猜测、讨论、验证对昼夜交替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大家继续寻找新的的信息和证据,一定能就昼夜交替这个现象作出最正确的解释。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
地球
1、不动
围着太阳转
2、围着地球转
不动
3、不动
自转
4、不动
自转并围着太阳转
第四篇:1.1.3 昼夜交替教案
内江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2.能够读图判别晨昏线和运用晨昏线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2.运用图片分析和解释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区别。2.晨昏线的判别。
教学难点:
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书本插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白天黑夜不断交替,我们地理上把白天黑夜叫做昼夜,那么我们今天我们就从地理的角度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这也是我们地球自转的第一个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板书)
一、昼夜现象(板书)
内江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课学习】
[提问] 请同学打开你们的书,翻到十六页,快速浏览这一部分内容。同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学生回答:
[讲解]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够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黑夜)。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它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由地球自身的特性决定的,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二、昼夜交替的原因(板书)
[过度] 我们都知道地球无时无刻都在自转着,同时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就会发现白天和黑夜不断转换,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小结] 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得出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着重区分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
三、昼夜交替的周期(板书)
[提问] 同学们,我们知道的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那么通过刚才的看书,有没有同学知道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呀?
学生回答:
[讲解] 不错,就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的,所以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四、晨昏线(板书)
[过度] 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得把太阳光线看作是平行光线。请同学看图1.19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半球和夜半球。而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讲解] 顾名思义,晨昏线是由晨线和昏线构成。晨线就是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昏线就是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在这里要着重强点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它是判别晨昏线的关键。
[过度] 我们学习了如何判别晨昏线,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呀?请同学看图1.19,归纳一下晨昏线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讲解] 晨昏线有如下特点: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大圆的圆心和球心重合);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永远平分赤道,可以点出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点;与经线圈的关系重合或者有夹角,夹角a的范围在0度到23度26分,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
内江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五、昼弧、夜弧(板书)
[讲解] 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成了两半,位于昼半球的这部分纬线叫做昼弧,位于夜半球的这部分纬线叫做夜弧。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
二、交替原因
三、交替周期
四、晨昏线
1.构成 2.特点
五、昼弧、夜弧
第五篇:昼夜交替叙述故事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叙述故事
袁卫华
昼夜交替现象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昼夜交替现象,这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地解析。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难度难。这样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虽然最后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从而学着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十分重要。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五九屯垦博物馆白天与三五九屯垦博物馆夜景图片的异同,感受阿拉尔市的美丽,认识常见的昼夜现象。然后巧妙追问,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昼夜交替”。如出示一组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片(三五九屯垦博物馆)让学生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三五九屯垦博物馆,介绍三五九屯垦博物馆(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再出示几组图片的昼夜对比地效果图片,问:我们看来这些建筑物图片,孩子们发现了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孩子们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接着看课件,想一想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的不同,然后回答问题。在出示地球昼夜图,问:在这张图上,哪个是白天,哪个是晚上?谁使得地球不同地方出现了亮和暗的不同。然后师再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被照亮的一面是白天,叫昼;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叫夜,正因为如此,地球上才有昼夜现象。再看课件,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现在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是什么时候?(夜)那夜过去了又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是什么时候?(夜)那昼夜会不停地交替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和太阳如何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了很多的假设。然后再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拉近了学生与昼夜交替现象的“距离”,为上课做好铺垫。
第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首先用小游戏的形式 找2个学生上来,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鼓励其它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猜想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手比画运动的方向。其次收集学生的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⑤地球太阳同时自转等。老师再适时出示教科书第72页的四种假设的课件。如此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第三、昼夜交替现象的摸拟实验
假设是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猜测,而实验则是一种收集证据的方法。我在这一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交替原因的问题,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通过实验,来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手电筒、地球仪,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用法。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并标出东、西方。接着,我向学生阐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先找到“昼夜交界线”,启发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然后,学生分组实验:用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学生实验时,我每组巡视,个别指导。最后,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课件“填空”表,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填出答案。当学生得出的答案有误时,可以让其它学生来补充,但仍要给他以鼓励。
第四、有多少种可能的解析 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我又展示昼夜交替现象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将学生的好奇心善加引导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如第一组汇报完后学生尝试评价。教师引导评价要点:示意图能否清晰反应太阳地球运动关系?模拟实验做得怎样?解释得是否清楚?有新的模拟实验和解释方法吗?对解释的尊重、接纳、质疑、评论。
科学课程必须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中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科学结论。首先,我要求全班都站到教室中空的地方,两个学生一组,找到合作伙伴,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接着。全班演示: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中地球与太阳的运动方式。然后,由我给学生讲述:地球仪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学生答:地球仪在自转。
整堂课教学中,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昼夜交替现象的规律。
我把《昼夜交替现象》这节课目标定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推测、猜想昼夜交替现象和模拟昼夜交替现象这三个课堂主体活动,在科学概念方面能了解只要地球和太阳作相对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初步体会到昼夜交替现象是只要地球和太阳作相对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整合别人的观点能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设,并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做出修正;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初步意识到地球、太阳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