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欣赏《月光》

时间:2019-05-15 06:5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课时欣赏《月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课时欣赏《月光》》。

第一篇:第二课时欣赏《月光》

第二课时

欣赏《月光》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中外音乐家借描写月光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德彪西和刘天华个人背景及乐曲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春江花月夜〉〉

教学难点:对作者所抒发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1、进一步加深学习《在银色的月光下》。

2、演唱上要求模仿演唱风格和特点。

一、导入朗诵诗人李白的古诗《月下独酌》。(《月儿高》片段)思考:作者抒发了何种感受,背景音乐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

1.以明月为伴对月高歌,抒发的是作者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2.琵琶独奏等。

根据回答:古往今来,月亮都是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也是文人骚客吟唱的对象。因为月亮倾注了无尽的情思,也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提起月亮,胸中就会涌起无限期望。千百年来,月亮都是我们歌颂的对象,今天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于描绘月亮的乐曲及歌曲。

有没有那位同学知道刚刚我们听到的背景音乐叫什么名字呀?

《月儿高》

那么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下:琵琶独奏曲《月儿高》

二、欣赏琵琶独奏曲《月儿高》 思考:

1.乐曲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乐曲描绘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挂的情景。2.《月儿高》的旋律有何特点?音色是怎样的?

可提示:这首乐曲的旋律是(舒展、紧张)?音色是怎样的(明亮、暗淡)? 用舒展的旋律,清亮的音色,典雅的风格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月夜之中。3.琵琶属于哪个乐器组?

是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组。

三、欣赏〈〈月光〉〉

1、介绍曲作者德彪西及乐曲的有关背景。

德彪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印象派音乐创始人(印象派音乐是十九世纪最后一种富于特征的风格,它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变化的初步迹象,是新世纪音乐的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其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追求丰富的音响色彩,意境朦胧,效果新奇。也被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称为“伟大的梦境画家”

《月光》是德彪西早期代表作《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它的灵感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篇,原诗描绘的是几个已故舞人在月光下跳着魔鬼般的舞蹈。但是在音乐中德彪西着重于描绘了月光的美丽与神秘。

四、欣赏〈〈月夜〉〉

1、介绍曲作者及乐曲的创作背景。

刘天华(1895~1932)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

《月夜》是刘天华先生1918年8月创作的,属于作者的早期作品。当时,他在老家江阴度假,在一个晴朗的夏夜,心情舒畅,有感而发作的曲。

2、欣赏乐曲〈〈月夜〉〉

A.分析作品描绘的景象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乐曲,它描写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所感受到的泌人心脾的愉悦之情。

B.讲解其旋律特点、节奏特点和演奏风格。

旋律特点:典雅、细腻、富有江南水乡韵味

节奏特点:疏密相间,富于变化

演奏风格:柔美、抒情

五、欣赏〈〈春江花月夜〉〉

1、欣赏歌曲〈〈春江花月夜〉〉引出乐曲〈〈春江花月夜〉〉

2、了解有关〈〈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知识。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3、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乐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还表现了夕阳西下时人们在箫鼓伴奏下轻歌曼舞的景象。

六、课堂小结

1、总结这节课的内容。

2、布置作业:实践与创造习题五。

3、宣布下课。

第二篇:18月光启蒙 第二课时 -

月光启蒙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作者描绘了小时候,母亲伴着皎洁的月光,为我唱起童谣,正是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童谣,唤起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启迪了“我”的灵性,助“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读着《月光启蒙》,我们不由被那月色融融的美妙夏夜所陶醉,更被那动人心弦的浓浓亲情所感染。月色与亲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环境与心境内外互补、两相互动的意境。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做课题的含义.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引导学生细细品味.2.课文插图优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教学准备:

录音 课前搜集的小诗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美妙的歌谣。

板书《月光启蒙》齐读课题,月光是那么柔和,让我们再读课题(学生深情读题)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母亲给了我哪些启蒙?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猜谜语 唱童谣

三、出示自渎要求:

多媒体出示文中的五首歌谣,学生读并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把自己喜欢的歌谣多读几遍

(1)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指名配乐朗读 同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播放歌谣《月儿弯弯像小船》指名说说听完歌谣后的感受。

(3)让学生用地道的家乡话读一读这些歌谣。

(4)这些歌谣是押韵的,读来很顺口,你怎样才能读出其中的节奏与韵味?(学生打节奏,学着母亲的样子读一读这些歌谣)听了它的读,你发现了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

(5)你愿意读吗?给你这个机会,自由读歌谣,想一想,透过歌谣你读出了什么?

师相机总结童谣的特点:明快 含蓄 流畅 风趣

(6)出示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指名读 齐读

师:你从“芳香”一词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7)引读: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母亲用歌谣——让一颗混沌的童心——。

(8)过渡: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缠着母亲猜谜语....分角色朗读10~13节

师:母亲不识字,怎么会唱这么多歌谣呢?(指名读有关句段: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

(9)幻灯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指名读,这句话有两个“长”第一个长作“生长”讲,第二个“长”怎么讲?)幻灯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多种方式品读感悟这一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9)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最后一段):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____

(10)为什么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学生讨论): 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一是他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二是他用智慧和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齐读最后一节。

师: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的启蒙教育。我对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样的感情读,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师: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无法忘记的,让我们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让我们深情的说一声:妈妈,谢谢您!

四、感情升华,拓展延伸

师: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什么帮助?给你的妈妈写一封感谢信(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出示古诗《游子吟》全班朗读

五、布置作业:课后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猜谜语 唱童谣

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

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七、教后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母爱的体验也是有生活基础的,因此教学时可抓住作者对母爱及母亲教育启蒙他的情感体验这条线索而展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展开个性化阅读。但学生的阅历较浅,对人生的体验、社会的认识感受不深,对课文中有些较

为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理解不了,如复杂的人物性、典型的细节描写、令人深思的结尾、巧妙的省略所留出的艺术空白,而这些又恰恰是作者传情言志的重要表现手段,教学中要重视引导甚至讲解重点句段的意思,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三篇: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麻街镇五星小学

任锐荣

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体会母亲给幼时我的启蒙对我一生的影响。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中介绍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感受浓 郁的母子亲情。感受画面美,体会歌谣美,感悟真情美。

教学难点:体会“月光启蒙”在文中的深刻含义。教法学法:情景法、品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入谜语

2、回顾课文。

3、看课文插图并说说

二、精读唱歌谣

1、指名读

2、说说为什么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3、出示歌谣、读歌谣。你从歌谣里感受到什么?

4、有感情的读

5、母亲是怎样为我唱歌谣的?(课件出示)联系上下文体会“芳香”的意思

6、母亲明明不识字,怎么能成为老师呢?

7、体会两个“长”的意思

8、感受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

三、学习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1、快速默读6----9自然段。、(1)找出描写母亲样子的句子,读并体会(2)读童谣,说这三首歌谣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猜谜语

3、体会故事、童谣、谜语对我的影响

四、精读最后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母亲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3、时间的车轮无情的碾碎了母亲的青春,然而,四十年后,孙友田回家看母亲的时候,却发现,出示: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儿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4、同学们,如果此时你就是孙友田,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5、齐读

五、总结

1、读完课文,作者想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2、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六、作业

1、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了你哪些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以“妈妈,我要感谢您„„”为开头写一段话。

2、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

3、收集家乡的民谣、童谣。

七、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月色美

母亲美

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说谜语

(感谢母亲)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麻街镇五星小学

任锐荣

第四篇: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17课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谣魅力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读着课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相机板书:歌谣)

3.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自由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 4.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教师抓住以下要点相机点拨:

5.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6.出示文中民歌民谣的特点。出示:明快、流畅、含蓄、风趣。齐读。(师述:这些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二、感悟母亲吟唱的歌谣,感悟月光下的启蒙

1.刚才是我们同学自己读歌谣、谈感受,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师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读第一句时相机板书:美妙

2.(课件播放歌谣)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出示文中作者的感受: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3)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4)抓“芳香”谈感受。从这“芳香”,你感受到了什么?品出了什么?

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17课

(5)这“芳香”一词用得太妙了!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给作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小结: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

(2)学生交流,师随机引导。

●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看来啊,母亲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学会的。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联系上下文理解二个长的不同意思,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孕育、创造、流传”的意思。)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你能抓住关键词说说这句话中的意思吗? 指导读: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句话。(评价:A、读出了一个智慧的母亲;B、一个懂得感情的母亲;C、一个无私的母亲;D、通过你的朗读,母亲的形象我们的心中高大起来。)

补充:点击“母亲把,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儿女的爱,诗情,想象、智慧、勤劳„„)

★6.教师深情叙述: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什么,其实呀,她已经在潜移默化地给我爱的启蒙,诗的启蒙,这一切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看来母亲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什么方式启迪“我”的童心呢?板书:神话、谜语。默读文章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启蒙。

7.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想象“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

8.过渡: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为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启迪着我混沌的童心。引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

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17课

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1、母亲在月光下的美丽圣洁;

2、母亲在我心中的伟大;

3、母亲传递着对我的爱,我也爱着自己的母亲。)

(2)指导朗读。(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一位„„)

小结:童年的夏夜,有这样的母亲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9.读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师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

11、读到这儿,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A、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

B、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

C、月光无声。母爱也无声。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2、看来啊,母爱与月光有太多相似处了,这真是——板书:母爱如月

13、怪不得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月光,你能否一下子把它找出来,交流出示: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4、看来,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你知道这种 写法叫什么吗?—— 板书:情景交融 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15、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离不开月光启蒙。他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他在文中结尾这样写到(点击出示最后一段)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

(1)学生自由读。

(2)这段充满诗意的语言,老师把它改成了诗歌的形式,让我们一起满情感激之情来朗读。(配乐引读。)

三、表达感激、怀念之情

1.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17课

出示: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呢? 出示: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 ;想起 ;想起 ……

3.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4.总结:是啊,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母亲月光下的启蒙„„后来他写下了《母爱三部曲》,我们今天所学的《月光启蒙》就是选自其中的一篇,你们课后可以上网找来读一读,并且搜集几首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它们一定会给你们带来不少的启迪。

板书:

月光启蒙

歌谣

情景交融

美妙

神话

„„

谜语

母爱如月

第五篇: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17课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常熟何市中心小学 端木爱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谣魅力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读着课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相机板书:歌谣)

3.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自由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 4.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教师抓住以下要点相机点拨:

《亮堂堂》体会到愉快的劳动场面及快乐温馨的农村生活。《凤凰》体会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小红孩》体会到小红孩的可爱,生动刻画出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小孩子的农村生活情景。

《小老鼠》刻画出了一只调皮的老鼠的形象,让人感觉有趣又好玩,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毛娃》把毛娃的日常生活中的哭、笑、醒、睡等日常最熟悉、最常见的表现写出来了,富有亲切感,使一个天真、可爱的毛娃形象跃然纸上。(主要内容)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语言特点)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5.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17课

6.出示文中民歌民谣的特点。出示:明快、流畅、含蓄、风趣。齐读。(师述:这些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二、感悟母亲吟唱的歌谣,感悟月光下的启蒙

1.刚才是我们同学自己读歌谣、谈感受,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师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读第一句时相机板书:美妙

2.(课件播放歌谣)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出示文中作者的感受: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3)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4)抓“芳香”谈感受。从这“芳香”,你感受到了什么?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一词用得太妙了!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给作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小结: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

(2)学生交流,师随机引导。

●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看来啊,母亲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学会的。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联系上下文理解二个长的不同意思,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孕育、创造、流传”的意思。)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你能抓住关键词说说这句话中的意思吗? 指导读: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句话。(评价:A、读出了一个智慧的母亲;B、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17课

一个懂得感情的母亲;C、一个无私的母亲;D、通过你的朗读,母亲的形象我们的心中高大起来。)

★6.教师深情叙述: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什么,其实呀,她已经在潜移默化地给我爱的启蒙,诗的启蒙,这一切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看来母亲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什么方式启迪“我”的童心呢?板书:神话、谜语。默读文章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启蒙。

7.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想象“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

8.过渡: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为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启迪着我混沌的童心。引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1、母亲在月光下的美丽圣洁;

2、母亲在我心中的伟大;

3、母亲传递着对我的爱,我也爱着自己的母亲。)

(2)指导朗读。(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一位„„)

小结:童年的夏夜,有这样的母亲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9.读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师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

11、读到这儿,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A、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

B、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

C、月光无声。母爱也无声。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2、看来啊,母爱与月光有太多相似处了,这真是——板书:母爱如月

13、怪不得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月光,你能否一下子把它找出来,交流出示: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17课

„„

14、看来,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你知道这种 写法叫什么吗?—— 板书:情景交融 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15、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离不开月光启蒙。他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他在文中结尾这样写到(点击出示最后一段)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

(1)学生自由读。

(2)这段充满诗意的语言,老师把它改成了诗歌的形式,让我们一起满情感激之情来朗读。(配乐引读。)

三、表达感激、怀念之情

1.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出示: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呢? 出示: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 ;想起 ;想起 ……

3.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4.总结:是啊,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母亲月光下的启蒙„„后来他写下了《母爱三部曲》,我们今天所学的《月光启蒙》就是选自其中的一篇,你们课后可以上网找来读一读,并且搜集几首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它们一定会给你们带来不少的启迪。

板书:

月光启蒙

歌谣

情景交融

美妙

神话

„„

谜语

母爱如月

下载第二课时欣赏《月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课时欣赏《月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真武镇中心小学( 225265) 朱秋琴【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

    最新《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月光启蒙》 设计理念 1、注重文本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月光启蒙》中的五首歌谣是本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好的结合点,教学时抓住五首歌谣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

    欣赏月光抒情散文(精选5篇)

    导语:在这寂静的夜里,晚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窗外的蝉声依旧不断,望者高高挂在天上的月亮,又勾起了我对您的思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欣赏月光抒情散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欣赏......

    “贝多芬《月光》钢琴曲”欣赏(5篇)

    “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欣赏 钢琴曲《月光》简介: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下载(五篇范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昆明市五华区 瓦恭小学 李翠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感知母亲给孩子启蒙......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写写帮整理)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点击课件 教学二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刚才是......

    欣赏与赞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欣赏与赞美》教案一、教材分析1、对教材目标的理解:1)从知识目标看:学生懂得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2)从能力目标看:培养学生学会赞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3)从情感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