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贝多芬《月光》钢琴曲”欣赏
“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欣赏
钢琴曲《月光》简介: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钢琴曲《月光》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欣赏体会:
在这首交响曲中贝多芬仍然描述了自然风光的企盼,然而他与这个『自然』的关系却更深入的人性对话,造成贝多芬更以人性角度看到『自然』——在田园交响曲,还可以勉强地说贝多芬许多乐段是使用旁观大自然的超脱心情来看待『自然』;但是在这首第七交响曲,贝多芬不再旁观、超脱,让『自然』沾满了贝多芬自己独有的感情,而与贝多芬积极的对话,积极的情感交流。
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冗长的序奏中,我便注意到贝多芬音乐心灵深处与自然对话的冲动。音乐一开始,便以木管乐器暗藏着玄机。在音乐范例中,正是第一乐章刚开始前30秒。这30秒的序奏以双簧管为主体,以四个二分音符的简单旋律不停的绵延发展这条序奏主旋律。很容易听出,这个第一主题是由一开始的序奏主题所演变的。若说第一主题是活泼的精灵,那么序奏主题可以说是沉睡的精灵吧?
我个人以为本乐章精彩之处正是乐章中转小调的一段音乐范例。这段音乐是在这个『奏鸣曲式』乐章的『再现部』。从7.1秒开始就己经把第一主题转成小调来呈现,12.2秒处更是发展成一个哀怨动人的小调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出,然后是长笛,到了单簧管这种『忧郁性格的乐器』手下,18.5秒开始这段主题更令人觉得如泣如诉。与低音管对话后这个小调主题依次从单簧管、双簧管到长笛,接手到小提琴后没一会儿就又回到舞蹈式的第一主题风格(35秒处)。换句话说,在这个第一乐章中,贝多芬一直使用木管乐器带出他想要表达的情绪:从闲适的序奏主题,到舞蹈式的第一主题,到困顿的小调主题,木管乐器以最多样的表情,诉说了贝多芬与自然的对话。
第二乐章一开始是由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合奏出『寂寞』的第一主题,第二小提琴接下这个『寂寞』主题,由中提琴与大提琴合奏出一个『悲惨』的对位主题。再接下去,第一小提琴承接『寂寞』主题而第二小提琴承接『悲惨』主题。
经过平和的中间乐段后,『悲惨』对位主题以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细后无穷无尽的蔓延,『寂寞』第一主题的音符不再以同名音反复,转以上行音阶的风格出现,再加上一个新添隶属对位主题进行崎岖音符的跳跃,而形成这个乐章极美的一个赋格乐段。比起乐章开始的乐团合奏乐段,由于『悲惨』对位主题是由第一小提琴在崎岖音之间跳跃出现原貌,因此该乐段自我陷溺成强烈悲惨感十分强烈。而在本段赋格乐段中,透过一开始赋格曲式的变形,整个心情就转变成英雄悲壮的情怀了。
最后,在本乐章的结尾乐段,贝多芬驱策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依次交互竞奏第一主题(27秒处),如绽放光辉;低音大提琴执着演奏赋格乐段的副主题(第9秒开始),无比庄严而担心;两者交错形本钱乐章最精彩的高潮。总的来说: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
它的第一乐章,给人一种凄凉悲惨悲凉的觉得.但在那悲凉中却感受到那种寂静的美,那右手小指的音可以一直回旋在耳畔,好像那黑暗中的一丝光明。
第二乐章,是很温和温柔,给人一种酣畅的觉得。
第三乐章,是很猛烈的,是内心的释放.以迅速的结尾,那种豪情...没法用语言表达。。
第二篇: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
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中最著名的通俗曲,作于1810年,不过此曲不仅贝多芬在世时不曾发表和出版,到他去世之后,还埋没了四十年之久。后来在1888年,才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
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是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的。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此曲以单纯的回旋曲式作成,结构是A-B-A-C-A。不论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优雅回旋曲主题,流露甜蜜憧憬的第一副题,或是看破尘世般音响沉郁的和声式第二副题,都相当悦耳动听。全曲似乎都隐藏着贝多芬的悲痛恋情及对爱情的憧憬。
所谓的回旋曲式,是指一种由一个主要主题(又称做回旋主题)在曲中反复出现多次,像在旋转那样,可是在它反复出现之间,又穿插两段或三段副题的曲式。用这种由式作成的名曲,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贝多芬这首《致爱丽丝》和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此曲的回旋曲主题,几乎人人能唱,这个单音旋律是由半音的摇曳开始下滑,紧接着是低音部上涌般的琶音,显示竖琴似的音响,给人深刻印象。之后,在关系调C大调上稍作明亮的发展后,再度回归到A小调主题上。
第一副题在F大调上平稳安详地唱出,从琶音开始,随后作出较大的发展,掀起第一次高潮。经过短小的过门乐句后,立即回归回旋曲主题。第二副题则通过低音域的同音反复,逐渐激起兴奋情绪。不久,A小调的上行琶音,就以半音阶下降往下滑落,回旋曲主题再度回顾后,全曲便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篇: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课题:欣赏《牧童短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初步了解乐曲的结构。
2、能够在听乐曲的同时展开联想,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理解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3、结合欣赏曲,了解曲作家贺绿汀的生平,并能能哼唱主题旋律。【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两种不同的速度与情绪,以及优美流畅的旋律所描绘的如诗如画般的童年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教材分析】
钢琴曲《牧童短笛》,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写照。乐曲中段是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用欢快的节奏和旋律写成。最后一段,再现第一段的主题,只是在第一段的曲调上稍加装饰,使乐曲更加流畅、紧凑、欢快。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教学准备】 钢琴、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在进入今天的新课之前呢,我们先听一段比较熟悉的音乐,听完之后要回答问题哦!”
1、播放上节课学唱的歌曲《牧童》。
师:听完这首歌曲,大家还记得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生:《牧童》
师:对,不错。这是我们上节课刚学过的歌曲《牧童》,让我们大家一起跟着伴奏再来唱一遍。
师:那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乐曲,也是以“牧童”为题材的,它是一首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二、讲授新课
1、欣赏乐曲《牧童短笛》(1)整体欣赏一遍
师:请大家仔细的聆听乐曲《牧童短笛》,听完以后回答我两个问题——
1)整个乐曲能分成几乐段? 2)各个乐段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生:分成三个乐段,速度,慢——快——慢 师:对,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
(2)分段欣赏:仔细体会各个乐段的情绪,并尝试记忆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第一乐段
师:这个乐段的旋律是怎样的,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旋律优美、流畅。让人联想到:“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 2)播放乐曲《牧童短笛》第二乐段
师:这个乐段的的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情绪上有怎样的变化? 生:相比第一乐段,速度变快,情绪由恬静、抒情的变为活泼、欢快的。好像是在描绘天真的牧童们在田野里追逐、嬉戏的场景。3)播放乐曲《牧童短笛》第三乐段
师:这个乐段与前面的哪一段相似?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段,稍有装饰。
师:对,第三段是在第一乐段的基础上稍加了装饰,这是民歌中常用的“加花”,它能够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
2、再整体聆听全曲,完成书上的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整体听一遍,看着书上23页,将你所听的结果标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
3、欣赏不同版本的《牧童短笛》:长笛版。
师:听了两种不同版本的《牧童短笛》,同学们分别有什么感受呢? 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4、课后作业
师:今天听的这首曲子,同学们知道是谁的作品吗? 生:贺绿汀
师:对,不错。那请同学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专题搜集材料,下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1)贺绿汀的故事
(2)贺绿汀与《牧童短笛》的故事(3)贺绿汀的其他作品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又欣赏了另一种风格的以“牧童”为题材的音乐作品,相信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课上都表现的非常好,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听一些音乐作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
第四篇:欣赏钢琴曲捉迷藏教学案例
欣赏钢琴曲《捉迷藏》教学案例
背景描述:
音乐课有着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特殊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审美的艺术。课堂中的音乐欣赏应贯穿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中,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音乐听赏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发想象与联想,把情感共鸣和思想教育统一于艺术审美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现欲望,通过艺术的感染,激励师生共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中的欣赏内容《捉迷藏》选自丁善德《儿童组曲》(又叫《快乐的节日》),是丁善德为我国儿童谱写的钢琴套曲。这部儿童组曲以简洁、洗练的笔法,生动地描绘出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较为典型的生活情景和片段。表现出儿童们聪明伶俐、健康活泼的形象。全套曲目共有五首:①《效外去》,②《扑蝴蝶》③《跳绳》④《捉迷藏》⑤《节日舞》等。这组乐曲在国内外颇有声誉,1981年3月香港艺术节钢琴比赛中指定其中的《捉迷藏》为必选曲目。这首乐曲时快时慢、时强时弱,生动地刻划了孩子们在捉迷藏时那种碰抓跌撞、逗人发笑的有趣情景。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形象和情境是重点和难点。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欣赏的乐曲和我们平时经常玩的一种游戏有关,边听听边猜猜是什么游戏吧!
(播放乐曲《捉秘藏》旋律1,学生初听片段。)
生:跳绳、跳橡筋、切西瓜、贴人追逐„„
师:其中的一个孩子紧张又着急地摸来转去,另外一些人却兴奋又开心„„
(ppt.出现儿童画画面)生:捉迷藏
师:猜对了!那么,你能说说你在音乐中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情景吗?(播放乐曲《捉秘藏》完整版,学生复听。)
生:音乐中有几句较慢的之后又接了较快速的,听上去好像是一个在慢慢的摸呀摸找呀找,另外的同学就赶紧躲呀藏呀。音乐听上去让人感觉到他们一定玩得特别开心。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更精彩的想象吗? 生:有好几次差点抓到,又没抓到„„
师: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为我们表演一番,请他们跟着音乐自由发挥,谁愿意试一试?
(播放乐曲《捉秘藏》完整版,学生复听。)师:谁来点评一下他们的表演?
生:被蒙住眼的应该动的角度大一点,把动作加快一点,因为音乐中有几个地方听上去特别快„„
师:是速度快还是节奏比较紧凑? 音乐这样处理是为什么?
(巩固学生对节奏与速度的不同概念理解)生:是节奏更紧密,这样听上去也显得更紧张兴奋的感觉„„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捉迷藏》这段音乐的生动的形象性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初听全曲时,我让学生猜一猜“今天,我们欣赏的乐曲和我们平时经常玩的一种游戏有关,边听听边猜猜是什么游戏吧!你能从音乐中听到怎样的画面情景?”有几个学生似乎有些思路,但大多数一时还摸不着头脑,于是我又给了学生一些画面线索——儿童画《捉迷藏》。这下,我看到许多孩子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喜悦,有几个甚至想冲口而出。一曲结束,孩子们都能感受到这是首和捉迷藏有关的曲子,有几个学生的表述还相当到位,如:四(4)班的一个女孩回答道:“音乐中有几句较慢的之后又接了较快速的,听上去好像是一个在慢慢的摸呀摸找呀找,另外的同学就赶紧躲呀藏呀。音乐听上去让人感觉到他们一定玩得特别开心。”她的回答带给我和其他同学相当的惊喜。四(3)班有个男孩说:“乐曲中有些连续的快节奏的音有渐强的效果,好像是哪个顽皮的孩子在蒙眼的孩子背后去轻轻拍一下又迅速地逃开,这样来惹他逗他,还几次都差一点点就被抓住,弄得大家都很紧张又兴奋。”我不得不赞叹他的想象是多麽精彩丰富而又细腻生动。在第二遍欣赏时,我邀请了几位同学,来做做表演,不过因为时间过紧的关系合作的不是最令人满意。吸取了前一个班的教训,这次我不急于请学生上台做表演而是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聆听、去熟悉、充分领会、再发挥想象并适时创作,再复听全曲时,我请孩子们把想象到的情景随即用简单的动作模仿出来,但以听为主,主要任务是抓准音乐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样两遍下来,孩子基本对音乐的旋律有了大致熟悉。我接着请他们三四人一组,音乐轻轻伴随,给足时间让他们准备表演,果然这次的效果要好了很多。有几组的孩子表演得很生动,我还邀请了2组孩子上来表演交流,他们几乎把游戏中的一些生动的细节都演了出来,另全班同学都分享到了他们的快乐。
这个欣赏内容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原先以为孩子们到了四年级大都会变得成熟而羞涩,不太愿意进行表演,但没想到只要调动得恰到好处,充分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想象力,他们还是非常愿意表达自身的感受的,并且有不少孩子特别期待能有这样小小的展能舞台,这可能也是孩子在紧张学习中的另一种释放压力的途径吧!另外,有时候为了怕时间进度来不及,我往往会不自觉地紧缩掉给孩子进行准备和交流的时间。细想之下,有时紧缩掉的有可能是真正能够起到激发想象、培养创造和实践操作能力作用的重要环节。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而且没有好的过程又何来好的结果。教学中时时要谨记切勿急功近利呀!
第五篇:《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协奏曲》的经过,感受《月光协奏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
从音乐与故事中深刻的了解贝多芬这个伟大的作曲家。
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贝多芬的作品了,让我们再听一下《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然后请同学们讲一下我们从这首乐曲中感受到的作曲家在作这首曲时的心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曲子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在小学的上同学们会学到这个故事,如果同学们没有学过也没关系,我们今天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也会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的。
二、歌曲欣赏。
1、复习过《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之后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音乐《月光奏鸣曲》,让我们先来聆听这首乐曲,在聆听的同时同学们结合对贝多芬的认识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一下,这首音乐表达的情感。
2、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贝多芬吧。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它的故事与精神都是很珍贵的。同学们谁知道这首音乐的故事可以上台来给我们讲述一下,然后我们再结合这首乐曲去更深一步的去体会。
3、同学们我们之前也学习了一些关于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在欣赏了这首乐曲之后大家说一下这首乐曲与我们之前学的那首音乐有什不同的地方呢?
三、小结,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