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 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3与人为善
第三框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第二课时)
金源中学
文英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各种情景案例分析,知道“将心比心”的具体要求;通过典型事例的换位体验和分析,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能力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自己关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思想水平的状况,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通过大量事例的换位体验和分析,提高总结体验收获、分析事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大量事例的换位体验,形成“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养成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能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并以此为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如何做到“将心比心”
(2)难点:深刻体会“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真正学会在生活中“将心比心,与人为善”
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 1 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张学友一首《将心比心》的歌,以取歌名活.动引出主题。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知道去理解歌词,根据要求提取有效信息。根据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喜欢追星的特点,用这个活动吸引学生眼球,很快融入课堂。
(二).讲授新课:
1.教材47页情景分析“一只手套的故事”,分析做生意的老板的“美”都在于“急人所难”、“成人之美”。① 学会从图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来感受“与人为善、将心比心”的美德。根据提供的图片、材料,组织学生分析他们“美”在哪里,感受“将心比心”要求一是“急人所难”,要求二是“成人之美”。
2.:这些善良之人的善举,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也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假如我们生活的社会缺少这种善良,会怎样呢?
接着播放视频《两岁女孩遭遇车祸》,提问:我们该如何评价事件中的人物?
18位路人: 两位司机:
拾荒阿姨:学生能根据视频的内容明辨是非,并且能综合运用责任感、与人为善等知识来思考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震撼人心的画面中,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与第一环节形成鲜明对比,真正从内心中认可“将心比心”的第三个要求是“不伤害他人”,不以残酷冷漠的方式对待他人。3.有人会说‘我并没有去伤害他人,可是他人伤害我了呀!’这时候他们会怎么做呢?
播放视频《女子电动车失窃后偷走他人电动车》提问: ①两名女子在事件中有了怎样的角色转换? ②从受害者到侵害人的转变过程中给我们什么启示? ③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结果怎样?根据课前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当中“己所不欲或己所欲,施与人“的现象很普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对平时所作所为的剖析,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于人的道理。①从对事件的分析和对平时生活的感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明白“与人为善,将心比心”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己所不欲”和“己所欲”能不能强加给别人,关键看你能不能“换位思考”,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对前面三点作小结:
①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
②将心比心要求我们急人所难、成人之美、不伤害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前提是要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4.:理论上我们已明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要求,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做得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 出示三张调查表:
表一:“有没有必要换位思考”的问题(很有必要;别人对我做到,我就必要对别人做到;其它)及数据统计 表二:“能不能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问题(能;不能;有时候能)及数据统计
表三:“你认为社会生活中能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有多少?”的问题(很多;很少几乎没有;中老年人多,年轻人少)及数据统计①数据的获得来自于学生本身,更有说服力,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能明白自己存在哪些问题,改变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每个人都义不容辞。②与人为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事实面前能让学生去冷静分析,理智思考,为后面环节中处理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5.设计一个情景,现场考察学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意识水平。
案例简述:一对恋人坐公交车,在中途下了车,在他们下车后不久,公交车遭遇塌方,车上乘客没有幸存着,那对恋人听说后说:“假如我们都在那辆巴士上„”。
提问:你认为那对恋人会如何说?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换位思考”的意识不强,能积极投入下一个实践活动中去。再次让学生感受存在的问题,产生“心动不如行动”的冲动,为后面的活动作铺垫。
(三)小结 :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看到同学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学们都能把这种善良付诸于行动,只有大家行动起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2.在音乐声中,学生朗读一首诗《诗情画意》,结束全课。(四).习题巩固:
(五).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2.3
与人为善 1.行为方式
2.思考方式 3.关爱他人 4.急人所难 5.理解他人→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成人之美 6.尊重他人
7.不伤害他人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教学反思
我现在任教的八年级思品中有这一课。开始正式备课时,首先定位就是该如何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身边正面的反面的例子有很多,但是课堂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所有的情景创设都围绕教学而展开,必须是有效的。最终确定了以上的教学模式。在自己学校试讲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第二篇:欲与不欲,勿施于人美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能強迫他人去做。这句话到底是孔子在什么情境下说的,我们今天已无法考证。我猜想,应该是有不懂事的学生強人所难,孔子大喝了这样一句。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的观点依然没有过时。大家都知道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強迫他人去做,是一种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然而,我们相当一部分人却习惯于将己之所欲強加于人,还自以为这是关心别人。比如,自己喜欢画画,就希望身边的人也喜欢,如果谁不喜欢,就会觉得这个人没有艺术细胞、不值得交往;自己做生意发了财,如果身边的人只想安安稳稳做个工薪族,就会认定这个人没本事;自己做了官飞黄腾达,就会感觉身边那些甘愿做平民百姓的都是木头疙瘩……
在我看来,将己所欲強加于人,实在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情。
第一,你之所欲未必是他人之兴趣。一个人做事情,兴趣是最要紧的。有兴趣,再苦他也觉得快乐;没兴趣,再有前途也感觉枯燥。你喜欢搞发明创造,别人喜欢写写画画;你喜欢喝酒跳舞,别人喜欢饮茶聊天。如果都以自己之所欲強加于人,生活一定会乱作一团。
第二,你之所欲未必是别人之所长。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经营自己的长处,很容易抵达成功的芳草地;如果不懂得扬长避短,往往是事倍功半,这力多半会化为缥缈的云烟。有时候,你之所欲美如玫瑰,他人的才华却并不在于此。比如,你希望他在经济领域作出成就,他偏偏有哲学才华;你希望他成为一名作家,他却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资。这种时候你将己之所欲強加于他,只会让他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三,你之所欲未必适合别人所处的环境。环境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不在影响我们。人与环境有一种非常奇特的关系,某人在这里也许适合成为一名书法家,在那里也许更适合做一名工程师。如果我们不顾对方所处的环境因素,一味地要求他成为你所希望的那种人,強迫他干不合时宜的事,你寄予希望的人就很难成就什么。
对于经历、家庭背景、所受教育、职业、特长各不相同的人,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是包容。包容不同的想法,包容不同的做事业的路径,包容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包容人生成就的差异。有了包容之心,就不会在别人某方面不如自己时生出傲慢;有了包容之心,就不会強迫改变别人的人生规划和为人处世的风格;有了包容之心,就不会固守己之所欲、轻慢人之所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公德、一种坚守,“己之所欲,勿施于人”则是一种明智、一种胸襟。
第三篇:尊重他人生活方式己所欲与不欲都勿施于人
尊重他人生活方式己所欲与不欲都勿施于人
智慧启引:俗话说:“一个人一个活法。”古人云:“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己之欲,未必是人之欲,勿将已之所欲,施之于人,不干涉别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尊重别人的意愿和选择,尊重别人的活法,才是真正的尊重。
孔子曾反复教导他的弟子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的含义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既是“仁”的要素之一,也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恕道。
孔子所说的“自己不想要的”,当然不是指物质,富豪们不想要的捷达轿车,官员们不想要的小两居,送给穷人,谁曰不宜?
孔子指的是“不仁”的东西,譬如专制、残暴、压迫、虐待、猜忌、歧视等等。然而我以为,此类自己不想要的,当然不可强加于人,但自己想要的,譬如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等等,如果强加于人,同样可能于他人或社会有害。
这方面的例子,可谓多矣。
有些人,特别是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男女,爱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施加于家庭成员,名之日“改造”对方。
有些宗教信徒,不但劝家里人跟着他信仰某教,见了朋友,也要滔滔不绝地宣讲教义,劝其加入信徒的行列,有的人甚至利用权力,强行要求民众信仰什么、抵制什么„„他们的意图似乎都是为别人着想,是为别人好,但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时甚至会给他人造成精神上的负担或痛苦。
作为一般百姓,将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只是影响其家人、亲友,范围毕竟有限;一些自以为“造福于民”而一味蛮干,将荒唐决策强加于民的官员,则要为害一方,而为害的范围,与其权力大小成正比。
有些人自己爱好什么,或觉得干什么最有价值,便要劝说朋友仿效之。自己爱好写作,便劝朋友也写作;自己爱好绘画,便劝朋友也绘画;自己炒股赚了钱,便劝朋友也炒股。自己经商发了财,便劝朋友也经商„„
朋友若不听其劝,不是说朋友胸无大志,便是说朋友太傻。劝人像自己一样干这干那,其动机也是好的,殊不知人不但各有其趣,而且各有其志,你感兴趣的事,别人未必感兴趣,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别人未必认为有价值。
况且一个人能走通的路,别人未必走得通,若别人并无和自己一样的才能或运气,而受其诱惑,盲目仿效,很可能是害了别人。
不少做父母的,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强加给孩子,从选择什么专业,到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为其设计蓝图,制定目标,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努力奋斗。他们不顾孩子有无兴趣,有无天赋,硬逼着孩子学这学那„„
孩子若对强加于他的专业不感兴趣,他们则软硬兼施,或是诱之以利,或是施之以威。有的父母硬是把自己的择偶标准强加于子女,对子女的婚恋横加干涉,结果给子女的婚姻造成不幸。
总而言之,每个人从小到大,几乎都要被亲友、被权威人物,或是被社会强加许多东西。
【智慧之光】:如果说以己所不欲,施之于人,是不仁或不能推己及人,那么,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若是施错了对象,结果也是一样。古人云:“人各有志,不能勉强。”俗话说:“一个人一个活法。”己之欲,未必是人之欲,若只是一厢情愿,把自己喜欢而他人不想要的东西强加于人,则是对他人的一种干涉或侵犯。我们通常认为,只要礼貌周全,就算是对他人的尊重,其实,这种尊重,只是形式上,勿将已之所欲,施之于人,不干涉别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尊重别人的意愿和选择,尊重别人的活法,才是真正的尊重。
第四篇:食品工业中膨胀的人所不欲
食品工业中膨胀的“人所不欲”
-------------------------
编辑整理: http:///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杨于泽
第五篇:第六课第一框已所不欲 勿放于人导学案
第六课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第一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导学案
一、课前导学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
2.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二)、自主学习,认真准备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怎样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置疑:(预习之后,我还有一些不懂问题,请记录下来,课堂上我们共同探计。)
二、课堂助学:
活动一:细雨淅沥,秋风瑟瑟。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到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一瞧,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
1、读了这个事例,你有何体会?
2、像上述这样的事情,在你身边发生过吗?试例举。
3、看到这些现象,你感觉如何呢?你也会这样做吗?
活动二:在我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家里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经过13年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
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河水流到邻国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了吗?”
1、比较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两则故事,说说你的感想?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今有何现实意义?
3、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
三、巩固与拓展:
(一)自主检测:
1、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玫瑰送人了,但是香气留下来了 B.献出自己的爱心不一定能收回爱心 C.给予别人帮助就能得到回报 D.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是也帮助了自己
2、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错误的是()
A.应该事事都要忍让 B.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C.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 D.要有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3、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需要我们()
①用爱自己之心对待别人②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待别人③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他人的感受④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
(二)、能力提升:
一个暴风雨的早晨,一位老人在海边看到许多小鱼被抛到沙滩上。老人想到太阳一晒这些鱼都会死,叹息一声朝前走了。返回时,却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把鱼捡回海里。老人很感动,也弯腰来帮忙。老人说你救了他们,谁也不知道,谁也不会在乎的!男孩却说:小鱼在乎。
1、如果你就是一条被抛到沙滩上,被太阳炙烤着的小鱼,当时会想些什么?
2、当小男孩将你捡起放回海中时,你又会想些什么?
3、同学之间如何才能做到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