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辗转相除法 新课标教案
高一数学 序号08 课题: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辗转相除法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2.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算法程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学习过程中对比我们常见的约分求公因式的方法,并从程序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严谨,领会数学算法计算机处理的结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数学算法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一般步骤。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2.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
理解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把辗转相除法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直到型循环与当型循环的程序语言分别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思考1: 18与30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
思考2: 对于8251与6105这两个数,由于其公有的质因数较大,利用上述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就比较困难.注意到8251=6105×1+2146,那么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公约数和6105与2146的公约数有什么关系?
思考3: 又6105=2146×2+1813,同理,6105与2146的公约数和2146与1813的公约数相等.重复上述操作,你能得到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吗?
思考4:上述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称为辗转相除法或欧几里得算法.一般地,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正整数m,n的最大公约数,可以用什么逻辑结构来构造算法?其算法步骤如何设计?
(五)实战演练
1、分别用辗转相除法求下列两数的最大公约数(1)228,1995
(2)5280,12155
2、算法
第二篇:新课标教案
责任与角色同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情感态度: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履行责任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好处;履行责任的代价;关于责任冲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小品表演(引言的内容)
提问:
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应该由谁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如何决定?
教师指导: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先做重要的、必须马上做的,再作重要的,不需要马上做的,最后做自己爱好的一类事情。应该由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作业布置:
怎样才能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
珍惜新起点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心的同学、新的班级,与同学友好相处,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珍惜学习机会,同时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教学重点:
创建新集体、享受学习。
教学难点:
珍惜新友谊掌握初中学习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看我们身边还有些陌生的同学,看看我这个完全陌生的老师,我们就知道新的生活开始了。
其实,说到新,大家肯定还有更多的感受,不仅仅是因为环境的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这几天的学习、生活、心理和小学时相比,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一、新学校 新同学(板书)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学生发言或小组讨论,提示:比如军训生活的紧张有趣、心理压力的增大、学习内容的复杂等等。)
师:同学们刚才都谈到了新生活带给自己的兴奋和不安。兴奋是因为那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等着我们去认识,不安是因为还有那么多我们未曾了解的问题。我想,同学们肯定急于想知道的东西很多,比如我们的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它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和期望?比如各科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是和蔼可亲还是严厉苛刻?再比如班里的同学,谁爱学习,谁比较淘气,谁能和我成为好朋友?还有,我们这个班集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集体,是一盘散沙,还是团结和睦?这么这么多的问题,有些需要我们认真观察,有些需要细细调查,当然也有一些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来获得信息。
学生发言:
1、自己对学校的印象——教师总结出学校的特色及对学生的要求。
2、介绍自己,其他同学谈对他的初步印象。
师:听了大家的话,我觉得许多同学已经对新的生活开始逐步适应了,对其他同学也已经了解很多了,有的甚至成了朋友。所以,这个“陌生”的环境对我们来说其实也不那么陌生,小学的同学、朋友很多不在身边了,但我们又有了新的朋友,而且这段新的友谊将陪伴我们走过三年的求学路程,让我们不会感觉到孤单、寂寞。所以,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新友谊。
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结。(略)作业:怎样才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礼仪展风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什么是礼仪,礼仪有什么作用。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知道礼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能力目标: 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并能够在交往中加以运用。
情感目标:
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从内心愿意做讲礼仪的人,并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礼仪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并能熟练掌握社交的一般礼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从而展示自
己的风采是本框的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看北京奥运会上礼仪小姐的画片,提问:
2学生对此的认识?
3你有可感想?
4今后你应在哪些方面向他们学习?
教师总结:(略)
作业:同学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你的风采
竞争合作求双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什么是合作中竞争。认识什么是竞争中合作。
2、过程与方法:把握在合作中竞争的技能。把握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二、教学重点:竞争与合作及其关系。
三、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电视片段:中国女排在世锦标上获得冠军。引入《竞争合作求双赢》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解释合理竞争和不合理竞争,区别,联系。
2合理竞争带来的好处?带
3不合理竞争带来的后果? 教师总结:(略)
结论:竞争不忘合作。双赢才是最佳效果。
作业:
1在时常生活,学习中怎样加强合作?
2竞争在团体中人作用有哪些?
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我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情感目标:
通过大量的事实资料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冷静分析,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教学重点: 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图片:中国地图和人口密集
春运期间北京火车站一幕
提问: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学生讨论:
教师导入新课:春运这个词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春运所反映的许多问题无不与我国的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板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图表
计算题:中国人口如果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几圈?中国人口增长每分钟一个排,每小时一个团,每天一个集团军,中国每两秒钟就有一个婴儿诞生,请你计算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
我国有文化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图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图。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
6.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预测表。
7.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担一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讨论题目是:每个情景分别反映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什么?
师生小结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农村人口多,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这些就是我国人口的特点。
作业:人口过快增长寻我国产生哪些影响?
严峻人口形势带来的后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我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了解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大量的图文、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形势带的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大量的事实资料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形势带的影响。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1.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图
2.环境破坏的漫画
3.城市垃圾包围居民生活圈
4.中国与世界教育经费对比图
5.新增人口消耗的图表
6.北京人才招聘会
提问:以上情景说明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切身感受。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
图1.说明人口多给自然资源造成压力,人均占有量少。
图2、3.说明人口多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带来压力。
图4.说明人口多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图5.说明新增人口多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图6.说明人口多给就业带来压力
板书 2.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业:回家调查你们老家的人口问题,并写出调查报告。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容及具体要求。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收集整理大量的图文、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具体要求。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冷静分析,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新加坡、印度的人口政策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宣传画。
提问:结合上述事例,说说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师生小结:(投影)
解决各国人口问题的出发点是各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过多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同时也要提高人口素质,双管齐下,才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为此1972年开始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30年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中国人口少生2.8亿,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贡献,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将长期坚持下去,一百年不动摇。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高度看待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世界性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必须从整个地球,全人类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
为此我们的口号是:关注地球!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人类!
板书: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作业:回家调查计划生育执行情况?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家的小主人,有多种政治权利。特别是监督权并有多种合法方式行使监督权的权利。
能力目标:让学生尝试依法提出合理建议,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觉悟目标:提高学生关心开平建设和参与开平政治生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公民有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可以行使多种政治权利,特别是监督权。
教学难点
如何采取不同合法方式行使监督权。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多媒体、录像。
教学方法:
启发式、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广东开平市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更是文明遐迩的碉楼之乡。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经普查登记在册的有1833座。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碉楼分为更楼、众楼、居楼三种类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分石楼、三合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开平碉楼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与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
【存在问题】
1、碉楼分布太散,又多分布在农村,交通不便,不利于游客参观,也不利于保护。
2、有的游客说开平旅游项目太单调,没有什么好玩。
3、有的村镇看到旅游好赚钱,因而一哄而上搞旅游开发,为了吸引游客,把碉楼修复一新等。
3、有的农民用碉楼来存放东西或其他用途。
尝试建议:
建设好祖国,让我们的家变得越来越漂亮,关键在于我们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碉楼是我们的骄傲,行使监督权,保护好碉楼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请同学们多提宝贵的意见。重在参与!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懂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觉悟目标:使学生自觉向古今中外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从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教学重点: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教学难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层层剖析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当前国家实行鼓励消费的有关政策,提出问题:“鼓励消费与艰苦奋斗矛盾吗?在当前形势下,还需要艰苦奋斗吗?”引入课题。
二. 讲授新课:
通过“铁杵磨针、寓公移山”的故事,学生讨论得出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列举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说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战争年代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列举大庆油田两代“铁人”王进喜、王启明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刻苦攻关的感人事迹,说明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再次,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分析,说明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要不断创业。而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了无论是个人理想的实现,还是全民族共同理想的实现都必须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虽然,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但是,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也与鼓励消费不相矛盾,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仍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四. 练习及布置作业:
比较题:不同历史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有何异同?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科学地理解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深刻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3、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觉悟目标:
1、通过重温发生在近现代的几次历史大事,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介绍问题的背景-将学生分组-教师要提供研究的参考资料和相关的资料来源-学生研究提出问题,这样共四步。
1提出五组问:略
2学生分组,明确任务。(如,分为四组)每组确定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小组负责人和中心发言人。
3推荐学习资料,主要有:初三政治课教材,初中历史课本,其他书籍,有条件的可上网查寻
4学习研究。包括分组学习,各组简单讨论,各组分别对所讨论的问题作简单的分析。
结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然性。
第三篇:荷塘月色 新课标 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找疑自学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品结构分析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写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
互动解疑合学
四、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五、明线:游踪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
(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仍是淡淡的哀愁
六、感知课文
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三段。
七、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3.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 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测评现疑研学(见ppt)
归纳拓展生成五、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六、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第四篇:新课标识字教案
一、教材简说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它言简意赅,能够帮助我们以最简洁的语言,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从小了解、积累一些成语,对他们以后的说话、作文,将大有裨益。“识字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第二组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三组成语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三、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学习难点:自己想办法了解成语意思。
四、教学准备:
教师要多查找一些资料,多准备一些成语的典故。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想办法了解成语的意思。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目标: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听老师或同学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成语的特点。(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像“杯弓蛇影”。)
二、正确朗读
1、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查书中“树叶”上的拼音。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寸:平舌音,彰、障分清声调。)
3、展示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讲故事,读词识字
1、老师讲故事,读第一组成语并识字。
(1)、讲《骆驼和羊》的故事(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让学生找出与故事内容相符的成语。
(2)、出示成语,自由认读。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3)、学习生字“寸、益、彰”,问:谁有办法记住它们?(4)、读了这四个成语你懂得了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二、三节
(1)、自由读
(2)、小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读,讲自己知道的故事,说说读懂了哪个成语。)
(3)、全班交流。
四、整体朗读感悟
1、各种形式读(分组读,小组赛读等)
2、说说最喜欢的成语,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哪个成语?
五、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复习本课要认生字,开火车,做《随堂练习》37页第三题。
2、拓展:
(1)、准备一些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同学听。
(2)、收集成语,进行一次成语接龙比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会写8个字,培养收集成语的兴趣。
一、复习巩固
1、复习字卡
2、齐读课文。
3、游戏:猜成语。(由学生表演或画图,让其余学生猜相应的成语。)
4、熟记成语。
二、生字教学
1、想:这8个生字有什么特点?(六个左右结构,寸是独体字,落是上下结构。)
2、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寸”:横要写长一些;“落”:不要写成三点水旁的字;“补”:左边不要写成示字旁;“拔”:右边不要写成发;“助、功”是力字旁,左半部分最后一笔是提。)
3、看:看老师写。
4、写:自己描红、临写。
三、巩固练习与拓展:
1、完成《随堂练习》1、2、4、5。
2、在班级中开展“故事大王”评比活动,积极参加成语故事比赛。
课后反思
第五篇:雷雨新课标教案
联系生活入情境图文结合悟表达 ———《雷雨》教学片段及反思
二年级下册课文《雷雨》,叙述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两幅彩图描绘了与课文对应的雷雨时和雷雨后的景色。文章语言通俗浅显,具体形象;画面色彩鲜明,景点清晰。教学可通过联系生活使内容活化、画面动化,引导学生走进情境,理解内容,体会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片段】
一、联系生活,进入情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小朋友们,雷雨来了,你会看到什么景象呢?
生1:我看到天空都是乌云。
生2:我看到满天的乌云飞也似地向这边涌来。生3:我看到大片大片的乌云像一匹匹野马向这边飞来。生4:一道道闪电划破天空,那情景真吓人。师:说得不错,再看看四周,你还会看到什么呢?
生1:风刮起来了,大大小小的树木在风中东倒西歪,地上的落叶被吹得到处乱飞。
生2:我看到人们急匆匆地往前赶。师:说得好,你会听到什么呢?
生1:我听到了呼呼的风声,轰隆轰隆的雷声。生2:我听到雷声,那么响,那么可怕。雷声过后,就是哗哗的雨声。
„„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看看这道题,会填吗?(出示:①闪电像_____ 一样划破天空,风吹得小树_____,雨像_____;②雷_____地响,风_____地刮,雨_____地下。)
生1:闪电像金色的长龙划破天空,风吹得小树东倒西歪,雨像从盆 里面往下倒似的。
生2:雷隆隆地响,雨哗哗地下,风呼呼地刮。
二、指导观察,把握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了雷雨的情景,现在请大家看看课本中的两幅彩 图又是怎样描绘雷雨的呢?(出示投影片)两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一幅是下雨时的情景,我看到了闪电的光;第二幅是下雨后的 情景,我看到了彩虹。
师:图上各有哪些事物呢?请仔细看看,一边看一边想想怎样来表述 这些内容。
(学生看图,自由表述,引导交流。要求把画面内容说清楚,说具体。)师:大家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具体。看看这道题,口头填一填。(出示:下雨了,你看雨真大啊!_____,风真大啊!_____;雨停了,雨后的景色是多美啊!太阳_____,彩虹_____,一棵棵大树____,花坛里的花儿 _____,花坛的草_____,池塘里的荷花_____。)(自由填空后指名填空。)
三、认真学文,感悟表达
师: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按“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把课文分为三部分。(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师:请大家轻声读描写雷雨前情景的句子,边读边想:读了这一部分,你眼前好像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轻读想象。)师:请用自己的话叙述看到的情景。
生1:我看到天空鸟黑乌黑的,整个大地也是黑黑的,好像到了晚上一样。
生2:天黑了下来,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模糊糊。没有一点风,树一点儿也不动,蝉趴在树上不出声。
师:通过想象,小朋友们仿佛真的看到了雷雨前的情景。再来看看课 文是怎样写下雨前的情景的呢,请读读下面三组句子,看看每组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①乌云飘过来。②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飘过来。
第二组: ①树上叶子不动,蝉也不叫。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第三组:①闪电很亮,雷声很响。②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学生自读比较后交流。)
生1:第一组两个句子都说乌云飘过来。第二句话加了“满天
”和“黑沉沉”,就让我们知道整个天空到处是乌云,乌云又黑又厚。生2:加了个 “黑沉沉 ”还说明这场雷雨一定很大,要不,云不会这么多,云层不会这么厚。
生3:第二组句子都是写叶子不动,蝉不叫。但第二句里的 “一动不动”写出叶子一点儿也不动,让人知道天气非常闷热; “一声也不叫”写出了蝉一点声音也没有,可能是天气闷热,它没有力气叫。师:把从课外了解到的知识用到课堂上,很好!谁来说说第三组句子。生1:第三组中的两个句子都是说闪电亮,雷声响。第二句中的“越来越”写出了电闪雷鸣的过程。
生2:加了 “越来越 ”写出了闪电由暗到亮,雷声由小到大。师:说得不错。请大家看一道填空题(出示:乌云是那么 _____,那么 _____,天气真闷啊,所以_____。风真大啊,吹得树枝 _____,吹得蜘蛛 _____),先口头填一填。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师: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自学第二、三两部分:先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景色,接着细细读读课文,说说景物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特点,最后连起来想一想,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自学课文后引导交流。)
生:第二部分主要写雨大。从“哗哗地响”,我知道雨声很大,从“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我知道雨点很密,大地灰蒙蒙的一片。
师:下面看这道填空题(出示:雨真大呀,你听,它_____地响,你看,它 _____地下,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因为雨越下越大,所以_____),先自己填填,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师:谁来汇报第三部分的自学情况。
生1:这部分写雨后的景色很美,写了雨后的太阳,美丽的彩虹、蝉、蜘蛛,还有池塘里的水、青蛙。
生2:雨后的景色很美,有金色的太阳,美丽的彩虹,唱着歌的蝉和青蛙,还有坐在网上的蜘蛛。
师:雨后的景色与下雨和雨停有什么关系呢?谁能用“因为 „„所以 „„”说个句子。
生1:因为雨停了,所以太阳出来了。
生2:因为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所以天空挂起了彩虹。
生3:因为下雨,什么都被洗刷干净了,雨停了,空气新鲜了,所以蝉和青蛙都唱起了歌,蜘蛛也重新回到蜘蛛网上。
四、情节延伸,促进情境感受
师:请大家再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象眼前的情景,准备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告诉大家。(学生朗读想象。)
师:小朋友们,雨后的景色实在太美了!请想象你就是雨后的彩虹、蝉、蜘蛛、青蛙,你想跟大家说些什么呢?
生1:我是雨后的彩虹,高高地悬挂在空中,我是多么的美啊!你们到我这里玩一玩吧!
生2:我是七色的彩虹,想到天空旅游吗?请从我身上走去,我会带你到神奇的天空。
生3:我是雨后的蝉,雷雨之前,天气闷热,我受不了,只得一声不响。现在,空气清新,我舒服无比,我又开始唱歌了。生4:我是蝉,看到太阳重新露出了笑脸,彩虹横跨在天空,景色这么美丽,我要好好唱一唱。
【教学反思】
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进入文本情境,感受语境,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呢?教者在《雷雨》教学中做了尝试。
一是引导回忆,描述生活画面想象情境,为引导学生借助生活,感悟 情境,促进表达,教者以 “看了课题,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好像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再现画面,让他们谈所见,说所闻。这就缩小了学生与课文的差距,唤起了他们的记忆表象,通过想象描述,勾画出了 “乌云密布、雷声大作、天昏地暗 ”的雷雨情 景。想象描述后,又借助填空题引导梳理,促进画面向语言的转换,从而为感受课文奠定了基础。二是图文结合,走进语言情境。
《雷雨》借图画和课文再现了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景色。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和描述画面,正确感悟和理解景色特点,是本课阅读的重点。为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感受语境,教师首先借图画,观察想象,描述画面,继而凭借文本,还原画面,欣赏语言。教者以“下雨前”为例,渗透了 “默读想象,说说眼前情境;细读课文,体会景色特点;品读课文,体会句子联系 ”的方法,设计了三组句子,通过想象比较,领悟雨前的闷热,感受语言的运用。并借助“填空”和“造句 ”,引导梳理形象,体会景物之间的关系。进而鼓励学生运用学法,学习第二、三部分。教师还抓住 “雨后 ”,引导想象画面,拓展情境,扮演角色,叙述感受,感受雨后景色的美好。这样,通过语言向形象的转换,再现了雷雨的情境,感受了雷雨的特点;通过形象向语言的转换,描述了雨中的见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促进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