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5 06:3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维新思想的传播;百日维新及变法法令;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原因、教训。

通过对康梁变法理论和维新运动的分析,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转化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从而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学习百日维新及其历史意义、教训,形成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问题分析、比较、探究。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变法内容。

教学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日落紫禁城”的文字片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2.“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3.“几个读书人” 代表了哪些阶层的利益?他们的主要主张有哪些?为什么他们提出要“变”?

4.“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他们为什么对“改”表现出了“犹豫” ?

5.一个“杀”字能说明哪些问题?

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视甚高,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他们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日本的心理优势,认为日本是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然而一向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者的中国,竟然被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强大起来的岛国日本打败,这一事实使中国人在备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如何在危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时代背景——甲午战败,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

P124“学思之窗”,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1)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资本输出的方式有哪些?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产生了什么危害?

借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设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修路和开矿: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直接掠夺中国资源。开银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总之,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机加深。深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唤起以爱国救亡为目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租借国在租借地不仅具有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诸方面管理权,并且还建立了正式的殖民机构和军事基地,成为对出租国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军事据点。租借期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实质:分享其它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对中国的影响: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1)危机出现的原因:

①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经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严重:清政府要偿还外债本息; ③各地的自然灾害严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2)措施(3)结果

在腐朽的封建制度里,在帝国主义纷纷侵略的间隙里,中国内部新的生产因素暗自生长着„„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轻工业发展最为显著。(2)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及原因

材料一:1895年,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材料一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材料二: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北京的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革去他的武举,“交邢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停业。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因此发展艰难。既然如此,为什么在此时还会有初步的发展?(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甲午战争以后,掠夺性的投资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侵略仍然在继续扩大,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在客观上也使中国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为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B.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甲午战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之巨额赔款,为扩大财源,解决财政困难,迫使清政府减轻和放松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有所壮大,这是维新运动的阶级基础,他们强烈要求改革现状,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维新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形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改革运动,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

理论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它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法国启蒙思想,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思想来源。

洋务运动的兴起,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大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③代表:王韬、郑观应。

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较多,时间跨度也较长,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由于他们与洋务派关系密切,有些人曾是洋务运动的参与者。但他们与洋务派不同,认为单纯科学技术不能使国家富强,主张维新变革,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 ④主张(思想的特征):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振兴工商业的经济思想);与外国进行商战(以“商战”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文化上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提倡西学的文化教育思想;)政治上主张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思想)⑤意义

虽然他们的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⑥局限性:那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刚起步,民族资产阶级还未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持哉?

材料三: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求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1)李鸿章与郑观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

不同: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郑观应主张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他批评洋务运动不改变封建制度制度只学西方先进科技。(3)郑观应认为中国需要借助什么途径实现富强? 培养人才,改革政治制度,设立议院。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位偿还巨额战争赔款,除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割地规定,不但数百万台湾同胞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统治者,促使更多的爱国人士发愤图强。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也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此掀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课后习题 1、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

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的开始 ④使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英国、日本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目的是

A、帮助中国实现富强

B、要求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与俄国争夺在华利益

D、联合美俄共同控制中国

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的是

A、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

B、竭力游说外国驻华公使和传教士 C、奏请聘任伊藤博文为顾问

D、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4、戊戌变法失败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光绪帝被囚禁 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5、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

A、慈禧囚禁光绪帝 B、顽固势力取消新政措施 C、戊戌政变D、“戊戌六君子”被屠杀

6、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A、变法有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板书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二篇: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教学难点 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导入 本课引言重点指出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不仅加强了日本在远东的国际地位,也暴露出清政府腐朽无能,从而刺激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强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造成了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本课结构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教学内容

回顾近代史上的几次中外战争

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相关史实

思想上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

进入本课

第一目:《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 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② 直接割地到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

③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首先以设问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回答:(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哪些较大变化?(2)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出、瓜分有哪些方式?(3)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争做中国债主?(4)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其次通过多媒体材料展示,分析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2.西方列强扩大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让学生得出结论: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第二目: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首先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设问,帮助学生阅读、分析:(1)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2)清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3)结果如何。其次通过多媒体进行总结。

第三目: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线索)导入,其次通过多媒体材料展示并设问:数据反应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在这时期会出现此现象?在当时的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的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表现、原因

(2)初步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艰难的原因

(3)影响

小结: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乃变法兴起的主要原因,决定了运动的主旋律:救亡图存。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运动兴起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维新思想开始传播,从而为变法运动又提供了思想基础,这是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

。:

第三篇: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教案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导入法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新课。《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认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讨论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适当地补充史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样,将对联、诗句精心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利于把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讲述完战争经过后,教师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较全面的结论。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如此腐败的清王朝,此战岂能不失败?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容增添了色彩。战争的起因

首先教师概述: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具有极强烈的对外扩张欲望(出示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说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接着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次尝试?学生回答: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教师进一步阐述: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根据以上叙述,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学生自然就能得出结论,即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2)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3)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屏幕上出示瓜分狂潮表)。甲午中日战争

一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中法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继续;下启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直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政治运动的展开。另一方面,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壮烈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坚强决心,这正是培养初中学生以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素材。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扩大侵略中国的表现。这使中国进一步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难点: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视频、教学课件、挂图。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中法战争的结局如何?

导入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演示ppt课件>

1.1894年7月25日,日本借口朝鲜农民起义―进兵朝鲜。

2.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 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狂逃

3.黄海战役<详述战斗经过>

9月17日 邓世昌 林永升 刘步蟾

4.旅顺陷落 徐邦道 日军暴行<让学生看相关资料>

5.威海卫溃败

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主要成就,是大清帝国海防的重要力量,由于李鸿?quot;避战保船的消极战略而可耻的覆灭了,至此洋务运动也彻底失败了。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条约的签订

1895年,李鸿章同伊滕博文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近代的卖国条约多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所以人们骂李鸿章为大卖国贼,殊不知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也是无可奈何。)

2、内容 影响(播放马关条约签定的视频资料)

《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请思考: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3.教训与启示

第四篇: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示例之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甲午中日战争

教材分析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战争中,广大将士浴血奋战。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退让、最终失败。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战争的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战役、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

2.思想政治教育:①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官兵英勇杀敌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②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一步加深。

3.能力培养:①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②指导学生回答:为什么《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对比记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讲授与谈话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提问;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了中国什么地方?结果如何?(教师小结后指出)这是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侵略中国的开始,从此,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凶恶的敌人。为了侵略朝鲜和中国,十几年后日本又挑起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先指导学生阅读本课提示,然后教师提问)提示中讲了些什么内容?我们应重点注意些什么?(学生答完,教师小结后转人正课)

一、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板书)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早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做好了对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只待制造一个挑起侵略战争的借口了。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应朝鲜国王之请,清政府出兵朝鲜助其镇压起义。日本政府也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为其出兵朝鲜,挑起战争制造借口。因此,当清朝出兵朝鲜时,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并迅速占领汉城。不久,朝鲜农民起义平息,而日本政府却不断增兵,寻衅开战,中日战争爆发(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板书)

1.战争的爆发(板书)

(悬挂《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附近突然袭击清军的运兵船只,不宣而战。清“广己一舰触礁沉没,“操江”号被俘,“高升”号宁死不降,坚决自卫,连发数炮,击伤敌舰。而“济远”管带方伯谦却悬挂白旗,逃往旅顺,谎报战功,获得嘉奖。“高升号”被敌舰击沉,船上官兵700余人死难。(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日舰袭击清军运兵船高升号》)8月初,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中日战争爆发。是年为旧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大的战役有四个。

2.四大战役(板书)

①平壤战役(板书)(教师按课本讲述,重点突出左宝贵的英雄事迹)

②黄海海战:(板书)平壤战后(指图)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上,日舰突袭北洋舰队。这次战役,北洋舰队参战船只14艘,约3.5万吨;日本联合舰队船只12艘约4.1万吨,双方力量相当。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奋勇作战视死如归。(学生已对课本作了预习,且看过影片《甲午风云》和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此处请学生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事迹。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邓世昌》《致远舰直冲敌舰》。教师小结后指出)邓世昌和左宝贵一样,成为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而“济远”管带方伯谦临战逃脱,仓皇间撞伤自己的“扬威”舰。是役,约5小时。日舰5艘受创。北洋水师沉3艘,自毁2艘,创6艘,损伤惨重,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却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保存实力,不准出海迎敌,造成坐守待毙的被动挨打局面。

③辽东半岛之战:(板书)平壤战后,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指图)一路渡鸭绿江,攻占九连城;另一路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包抄旅顺和大连。清军坐视不问。11月,日军袭击旅大,大连清军闻风溃逃,日军轻取大连,接着攻打旅顺。海军提督丁汝昌见形势危急,请率北洋舰队赴援,遭李鸿章严词拒绝:“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而旅顺清军只有徐邦道孤军作战。徐邦道率军激战三天,旅顺失陷。日军人城,兽性大作,屠城四日,全市幸免者仅36人。当时街头积尸如山,惨不忍睹。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这笔血债,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

④威海卫战役:(板书)旅顺陷落后,北洋舰队停泊在威海卫军港,成为日军的主要进攻目标。(讲一下成海卫的地势和防务)1895年初,日陆军在山东荣城湾(指图)登陆,抄袭威海卫后路;日海军从海上封锁威海卫。李鸿章一再下令不准出海迎战。躲在港内的北洋海军腹背受敌。日军攻占南北两炮台,轰击北洋舰队。敌陆海军随即猛攻。部分军舰被击沉,形势十分严峻。丁汝昌再请突围作战又遭拒绝。一部分贪生怕死的清军将领在英美教习和顾问的怂恿下哗变,逼迫丁汝昌投降。但是,丁汝昌宁死不降,服毒殉国。日军占领威海卫。至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讨论失败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清政府腐败不堪,投降妥协;军纪败坏,部分人贪生怕死。)

甲午战后,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条约。

三、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板书)

清朝政府的对日宣战是被迫的,他们对战争从未作过认真部署。整个战争期间所关心的是如何尽早地议和停战。1895年3月,李鸿章偕同其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到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早在谈判之前,日方就已拟好媾和条件,在谈判桌上,只准李鸿章对拟好的各项条款表示“允”与“不允”。伊藤博文声称:如果谈判破裂,将派重兵重新开战,攻打北京,到那时,“全权大臣离开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门,恐亦不能保证”。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之下,李鸿章无条件地接受了日本的要求,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教师讲清签约时间、地点、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住。让学生归纳出条约的内容要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对比。教师出示小黑板:一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另一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对比,找出两个条约的异同。最后教师强调,《马关条约》最突出的严重性,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提问《马关条约》的影响。让学生看书回答并强调让学生记住。然后,提问: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讲了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投降,中日战争,中国修败。战后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军民掀起了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下节课就讲这一内容。

(练习、巩固,略)

(布置作业,略)

第五篇:张春贤:“7·5”事件后民族隔阂加深现在缓解了

张春贤:“7·5”事件后民族隔阂加深 现在缓解了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昨天表示,新疆现在是反恐前沿阵地,要把社会稳定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在回答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时,张春贤说新疆对游客来说是安全的,“欢迎大家去新疆旅游,还得加上热烈”。

谈反恐

“根本还在争取民心”

昨天下午,张春贤代表在全国人大新疆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报告中提到要“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新疆现在是反恐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又是处于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的“阵痛期”。

面对“三期”叠加的形势,要把着力点、着眼点放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把这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但根本还在争取民心,”张春贤说。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说,去年新疆发生了几起恶性暴恐案件,恐怖分子滥杀无辜,手段残忍,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新疆经济在发展,民生在改善,社会在进步,但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复杂、严峻。

谈到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努尔·白克力说,恐怖分子是全人类的公敌,也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他不代表哪个民族,恐怖活动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谈“7·5”事件

“民族隔阂现在大大缓解”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发展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张春贤说,在这方面,新疆以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做了大量事情。

“人民群众的心跟我们更贴近了,各民族更加团结了,这个结论是现实的。尽管‘7·5’事件后民族隔阂大大加深,但是现在大大地缓解了。”

2009年7月5日晚,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97人死亡,千余人受伤。2011年两会期间,张春贤曾表示,“7·5”事件之后,对各个民族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和影响,恢复民族之间的感情还需要一段时间。

张春贤说,发展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发展了才有财力改善民生,发展给新疆现在奠定了很强的社会基础,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不能盲目追求GDP,不能“唯GDP论”。谈社会治理创新

“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

张春贤说,党中央、国务院充分吸纳各界意见,以搞好各项

工作为基本着眼点,集中各界智慧。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给新疆时,新疆对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大部分得到了采纳。例如在“加强社会治安治理”部分,“维护国家安全,形成良好社会秩序”就是改后的表述。张春贤说,新疆一直在强调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社会秩序也是社会是否达到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之一。

谈安全

“新疆是安全的”

新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新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精品系列,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去年新疆发生了几起恶性暴恐事件。这之后,在一些旅游论坛上,可以看到网友比较关心赴新疆旅游的安全问题。

昨天下午,全国人大新疆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结束后,北青报记者问张春贤代表:“去新疆旅游是安全的吗?”张春贤连说了两遍“安全”。

“是安全的,放心去吧。欢迎大家去新疆旅游,还得加上热烈,”张春贤说。

努尔·白克力代表对北青报记者说,即使在新疆维稳最激烈的时期,也没有听说去新疆旅游的游客中有一个人的人身受到伤

害。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下载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见习教案

    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客观历史作用。 2、 3、 4、 了解“立宪派”这一历......

    2.2 经济大危机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 点及影响 。2、罗斯福新政......

    第三节 民族_教学设计_教案[五篇范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

    第三节《民族》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

    第三节 民族 教学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表,培养获取信息、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

    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能力目标: 正......

    《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教材: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一 第二课 活动目标: 情感与态度:乐于了解和欣赏藏族的文化历史,形成尊重藏族人民和民族团结的情......

    体育教案-《后滚翻》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江都市杨庄中心小学:高乃华 教学目标:(水平目标二) 1、运动技能:能试做出后滚翻动作,能模仿做出动作全过程 2、心理健康:对学习后滚翻感兴趣,乐于重复练习教学重点:团身要紧 教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