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编排及教学建议二稿(李璐)
阅读教学编排及教学建议
1.阅读教材的双线编排。
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年级下册六个阅读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安排: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但在教材中没有像中高年级那样明确命名。另一条线索,就是语文要素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训练系统之中,这一点,从低年级教材中就已经开始体现。
具体到一下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和文中的泡泡里,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线索和抓手。
比如,第七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找出课文中的明显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做初步简单推断。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面我们的要求是不高的,能够在字面找出基本信息,这是阅读理解最初级的要求。根据基本信息做初步简单推断在一年级下册也只是初步涉及,《树和喜鹊》《咕咚》这两篇课文的课后问题在文中没有直接答案,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简单思考得出答案。
在《一分钟》的课后练习中,让学生用“要是„„就„„”的句式来说话,既是基于课文内容,又需要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断;《小猴子下山》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说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也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结论。2.重视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到了一年级下册我们会遇到一些抽象化,单从字面来看不容易理解的词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在课文《树和喜鹊》中,“孤单”一词下面吐了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直接点明了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孩子通过读“只有一棵树,只有一个鸟窝,只有一只喜鹊”很容易就理解到“孤单”的意思。《要下雨了》这篇课文里
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从句子的描述中学生就会理解到“闷”就是指不透气。虽然泡泡吐在“孤单”和“闷”这两个词语旁边,但这种方法要在当课的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和运用,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课文《怎么都快乐》中,“独自”“静悄悄”“有劲”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更可以反复操练和巩固,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学生最后能形成自主积累词语的习惯。
在词句训练方面,多数课文后面安排了词语或句子的练习。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树和喜鹊》一课,引导学生积累并说说AABB类型的词语,《怎么都快乐》一文中的词语搭配极为丰富,“折纸船、踢毽子、听音乐、下象棋、打排球、讲故事”等,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词组,积累动词。我们要善于从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生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积累、积极实践,最后指向运用。
3.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教材对于朗读训练的安排也有梯度和层次。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拼音这个工具,能够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一下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出了“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和“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这样的要求。
随着阅读量的加大,阅读能力的增强,会出现一些篇幅较长的句子。对于阅读能力比较好的孩子,这一关很容易迈过,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关注和指导了。先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哪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需要在读的时候做自然停顿。起初老师可以给学生做好示范,学生注意倾听模仿。其次进行标注,给孩子画上停顿线,让学生自主练习。以《彩虹》中这个长句子为例“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让孩子自主发现老师画出的这一组一组,一般都是词语或词组。老师的示范多了,学生便可以尝试自己做标记,久而久之再遇到长句子学生会自然给句子分成一个个的词组单位,把它读出来。逐渐养成连词读句的习惯,不破句、不唱读。
教材是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学习目标的提出都不是孤立的,都会前后勾连,相互照应。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利用好教材,抓住重点,循序渐进。比如读好长句子的要求,虽然教材中在第四单元的《端午粽》和《彩虹》中作了明确的要求,但在之前的课文中已有铺垫,出现过比较长的句子,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教学中不妨随时抓住,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语文要素的落实贯彻学期始终。
读好对话的要求在很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上有明确的体现,比如《小公鸡和小鸭子》《要下雨了》《棉花姑娘》这样一些有大量对话的课文,课后习题都直接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读好对话或要求分角色朗读。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明确角色分工。其次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读出故事中人物的语气来。《要下雨了》一文小兔子提出的问题要用疑问的语气,《棉花姑娘》中棉花姑娘求助时要读出请求的语气。高兴、难过、着急、惊讶也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来。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老师的范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用我们的范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读出语气来。
现在ppt上所展现出来的是一年级朗读能力训练的一个标准:
1、充分读,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抓好读词语的训练,养成连词读的习惯,不破词。
3、语气要求不要太高,注重差异化指导。有些孩子理解课文意思很透彻,然而由于朗读水平的限制,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那种声情并茂的效果,我们也不要过分强求,循序渐进就好。4必要的范读指导,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高,老师的语气语调,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模仿出来,坚持训练一定能有所提高。
5、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读长句子时要合理停顿。再比如:有些句子具有逻辑重音,重读不同的字词表达的意思和效果会有细微的差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正确读好重音。技巧的指导要注意适当适度,使孩子在长期的朗读训练中形成良好的语感。最终达到一年级孩子应具备的朗读标准:
1、教科书中的文章,能流利朗读。
2、程度适合的其他文章,准备几分钟,能流利朗读。
在这里也给老师们提出一点建议:教学中慎用齐读这种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孩子为了追求所谓的整齐一致往往要打乱自己的节奏,失去自主的理解,随着大流唱读,辛苦培养的语感就又在齐读中泯灭了。
4.重视阅读和表达的关系。
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表达是输出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活动与语言表达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抓住学生语言内化与输出的关键期,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课后练习中,有的是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语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的题目,如《一个接一个》“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 《一分钟》“一分钟能做什么”;有的是要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进行表达的题目,如《端午粽》“你知道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有的是让学生尝试进行书面表达的题目,如《我多想去看看》课后,布置学生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
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随时生成类似的课堂资源:学习了《小公鸡和小鸭子》后提问:你和好朋友有没有像文中小伙伴一样用自己的特长帮助过对方?《树和喜鹊》可以设计:只有一棵树一只喜鹊的时候他们会交谈吗?会聊些什么?后来有了许多树和许多鸟后他们在一起叽叽喳喳的又会说些什么?
5.长课文的编排。
一年级下册教材,课文的长度相应有所增加。多数课文的长度控制在200字以内,少量课文的长度达到300字左右,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最长的一篇《动物王国开大会》,有18个自然段,字数达到了450字。之所以在低年级教材中安排少量长课文,是希望学生能够从阅读初期,就有从整体上关照文章的初步意识,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阅读能力进行自主阅读,成为一个主动、积极的阅读者。
教材中安排的长课文,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体裁多为童话,内容活泼有趣,容易引起阅读兴趣;二是结构具有反复的特点,部分语句相同,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个别语句在变化,在发展,学生阅读了第一个环节之后,比较容易推测出下面的情节,并且能用前面的方法进入下面的学习;三是配有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好长课文的这几个特点,在教学中抓住重点,适度放手,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6.连环画课文的编排。
课程标准在低年段提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如何理解这个要求? 一方面,学生能够借助图画理解文意或语意;另一方面,在识字量还不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认识生字。如,借助图画、生活经验、上下文语境,以及形声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进行猜读。这对于培养学生识字和阅读的兴趣、发展学生独立识字和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有帮助。
为此,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有计划、有梯度地安排了3篇连环画课文,分别是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一年级下册的《咕咚》《小壁虎借尾巴》。
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如,《小蜗牛》一课中没有标注拼音的生字和词语,都是可以从图画中推测出来的,如“蜗牛”“草莓”“蘑菇”。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借助图画猜读生字,并通过互相交流获得学习方法。一年级下册,除了继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学生还可以运用更多的阅读策略猜读生字。
教材采用难字注音而不是全文注音的方式,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阅读非全文注音读物,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难字注音中的“难字”是指:(1)不要求认读的生字(即见面字);(2)要求认读的生字中,学生凭借上述识字策略无法猜读出来的字。
以《咕咚》一课为例,除了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见课后生字条)之外,还有“湖、极、哇、啊”4个学生不认识、本课也不要求认读的见面字,这4个见面字,教材中全部标注了拼音。
而对于12个要求认读的生字,凡是学生可以通过上述策略猜读出来的生字,就不标注拼音,放手让学生去猜读。无法借助上述手段进行猜读的生字,标注了拼音。
本课12个要求认读的生字中,未标注拼音的有6个,分别是“咕、咚、吓、鹿、象、拦”。这6个字可以借助下面的方法猜读:
“咕、咚”两个字,学生从上下文可知,这是木瓜掉进水里的声音;借助生活经验,学生大体可以推测出:比较重的东西掉到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声音;再利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规律,可以准确推测出这个拟声词的读音。
“吓”字,学生之前已经认读过“了、一、跳”,那么“什么了一跳”?学生调动平时的口语经验就可以推测出,应该是“吓”字,没有其他的搭配;再利用形声字规律进行印证,这里可以确定是“吓”字。
“鹿、象”两个字,学生借助第107页的插图,看图即可知字。
“拦”字,借助第107页的第2幅插图,可以看出野牛是站在其他动物的对面,挡住其他动物的去路;再利用形声字规律,可以推测出是“拦”字。
在猜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在同学间相互交流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而学会今后怎样处理类似的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并不简单地指向学习的结果——认识汉字,而是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7.倡导大量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今后的写作能力是难以得到提升的。扩大阅读量,加强课内外沟通,是这套部编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大人一起读”是教材新设的栏目,目的是照顾此时还不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学生,采取大人伴读、亲子共读的方式,让大人和孩子一起听读故事、听读儿歌童谣。这样的编排,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与学前教育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和大人一起读”提倡无压力阅读,不着痕迹地将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用好这个栏目,真正发挥它的优势和作用,前期我们利用家长会、家校课堂、班级q群对家长进行了动员,并制作了微视频一步步引导家长如何去实施引导。但是毕竟家长的时间有限,能力参差不齐,在家庭阅读氛围没有形成,家庭阅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一味地把任务下放给他们是不能保证所有孩子都能落实得到提高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开展教师指导下的《和大人一起读》起到示范、引领家庭阅读的作用。孩子回去后可以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课堂上我们还可以根据所给阅读材料的特点给孩子们推荐相关体裁和主题的课外阅读篇目,让每一次的阅读活动能持续进行下去,我相信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定会大幅。
一下的“快乐读书吧”,内容是“读读童谣和儿歌”。这是在一上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之后,开始循序渐进、按类别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步。童谣和儿歌,是学生学前就开始经常接触的、耳熟能详的文体,学生阅读起来亲切自然,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教材内容由一本翻开的书页呈现,由两首儿歌和童谣唤起学生的阅读记忆,文前和文后的三个泡泡,激发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愿意和小伙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
第二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围绕“心愿”这一主题编排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4篇课文。这些课文题材丰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的是革命岁月的故事,《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表达了儿童美好的愿望,这3 篇课文具有反复的表现方法,语言浅显,节奏明快,易于学生诵读,所描述的内容能唤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儿童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呈现如下
1.认识50个生字、6个偏旁和1个多音字;会写27个字和3个新笔画。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背诵古诗《春晓》 3.积累词语,鼓励学生能将学到的词语运用于表达中。4.读懂课文,能提取明显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5.感受儿童的美好愿望,了解革命传统故事。
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一任务将贯穿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虽然前几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并没有明确提出训练要求,但是我们可以有所渗透。与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有层次地推进。
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文中明显信息。比如:挖井人是谁?吃水人是谁?为什么要挖井?为什么要在井旁立一块石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一个接一个》是一首小诗,前三小节结构相同,句式相似。教师可在带领学生学习第一小节后出示自学提示:1.正做着好梦的孩子又听见了什么?2.他先是怎么想的?然后又是怎么想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二三小节,再到小组中和伙伴们交流学习感受,体会主人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低年级开始初步学习阅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将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自主阅读中去,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最后一篇课文《四个太阳》课后练习提出了“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试着画一画,再说明理由。”这个问题只有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回答出来。
在学习中,弄清小作者为每个季节画了什么颜色的太阳,为什么要画这个颜色,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难点。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第一单元“识字1”中关于对四季的认识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第一自然段,先要找到明显信息:绿绿、夏天、清凉。为什么绿绿的太阳就会令人感觉到清凉呢?因为夏天树木茂盛,密密层层的绿叶会给人们带来凉爽,因此小作者给夏天画绿色的太阳,这是根据夏天的季节特点来画的。同样金黄预示着秋天的丰收,红红预示着冬天的温暖,彩色预示着春天的生机勃勃,学生们的畅想也要符合季节特点。在这里不仅考察了学生提取明显信息的能力,还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实现了语言思维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朗读上,要继续学习读好词语和句子的节奏,注意不要连读、唱读、读破句。根据课文不同,朗读侧重点也应有不同要求,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文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个长句子,并且句子中像瑞金、沙洲坝、江西、主席、革命这些词语又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也都不是常见字,学生读起来可能会有些障碍。我们可以先认读瑞金、沙洲坝、江西三个词语明确这三个词语表示的是地名并给孩子介绍一下沙洲坝的地理环境,主席居住瑞金的历史。用补充资料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词语,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画停顿线的方法了解句子的自然停顿,通过老师的范读,引导孩子把长句子读通顺。接下来的《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这两课均出现了长句子是我们巩固训练的好材料。
后3篇是诗歌和散文,语言的节奏比较明快,可以尝试读出一点儿节奏。
其中《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课后练习明确提出了“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这一要求,教学中我们就要重点进行指导了。在这里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教学片段,请老师们快速浏览一遍。
教师语言渲染后,进行范读,让孩子说说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孩子从老师的声音洪亮感受到强烈的愿望,有的孩子从老师的表情里感受到老师的激动和自豪。接下来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的观察和思考并且鼓动孩子们也来试一试,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并且相信孩子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好。孩子们听了老师的范读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读出的效果令我们欣喜。有的通过语速加快表达急切,有的通过模仿老师的高声音表达向往,有的通过重读词语表达热爱,甚至有的还会通过放慢语速,表达深沉的爱。孩子达不到的,我们可以继续范读,或者直接给他们提示,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语表达出了小作者的急切和向往,你能找出来吗?我们在读的时候适当加重这个词语的语气,也能表达出感叹的效果来。孩子一试的确是这样,下次再遇到感叹句的时候,她也能逐渐尝试去寻找句子中的逻辑重音了。
紧接着《一个接一个》这一课又出现了五处感叹号,在教学时我们便可以继续巩固前一课所训练的成果了。
需要注意的是本单元4篇课文的学习,不必在课文内容的讲解上花费过多精力,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结合文中明显信息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语文园地二教学建议
本次语文园地安排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五个部分的内容。“识字加油站”旨在通过学习短语让学生认识汉字,体会量词在生活中的运用。“字词句运用”旨在巩固学生对26个字母大小写的区别,其中“读一读想一想”拓展相同部件的汉字,通过让学生比较汉字的相同部件在不同结构中的写法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观察和书写能力。“展示台”出示了10个在其他课本中出现的词语以拓展学生识字的渠道。“日积月累”安排了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与春天有关的小诗,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和大人一起读”选编了进步欧先生的一首小散文,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课外阅读量。从整体上看,本次语文园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素养。在教学中加强了识字、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是重点,我们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升识字能力。进一步巩固26个字母大小写的区分是难点。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归类识记,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字母的大小写。
第二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编排和教学建议
口语交际的编排和教学建议
一、人教版教材口语交际编排特色
1、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都与本组专题内容有关,但各年级在编排上也有发展变化。一年级上册教材在编排上我们着重考虑的是如何搞好低幼衔接,做好平稳过度,教材的组织是按照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这样几大块来组织的。在口语交际的安排上,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安排了跟儿童生活很贴近的话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愿意说。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我们在教材的组织上采用了以专题组织单元的方式,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都与本组专题内容有关。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美丽的春天”,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春天在哪里”;第二组“温暖的家”,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该怎么办”。当然,随着年级的不同,口语交际在具体安排上也有所不同。(1)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栏目中,安排了写话练习。要求学生练习用口语交际的内容进行写话,将口语交际和写话结合在一起。(2)
从中年级开始,有综合性学习的单元,口语交际成为其综合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3)中年级的安排,还出现与习作紧密结合,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话题,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如,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安排“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等多项活动。2.目标要求循序渐进,体现年段特点。教材在口语交际的编排上努力体现了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和阶段要求。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阶段要求是这样的: 1-2年级3-4年级情感态度认真听,主动说,有表达的自信心。认真倾听,请教、商讨语言习惯讲普通话的习惯,使用礼貌用语,说话文明得体口语交际能力:倾听了解主要内容。把握主要内容表达会讲述、复述。讲得清楚明白,打动他人,能转述;交流积极参加讨论、交流。能进行较深入的交流 教材在编排上努力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一般是鼓励学生大胆说,认真听。如,一年级下册“该怎样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评一评谁的做法好。二年级上册“我的想法”: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讨论讨论。“应该听谁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同学交流交流。“我想这样做”: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大家评一评,哪些同学的想法好。到了中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就有所不同了。如,三年级上册:“讲名人故事”:最近,你读了哪些名人故事?请把你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三年级上册“秋天的快乐”:让我们交流一下在金秋时节所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讲的时候要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三年级下册“教你学一招”:听的同学如果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最后评一评,看谁的本领最拿手,看谁说得最清楚。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向他人请教。3.话题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才不会有距离感,容易激发交际的兴趣和欲望,也容易交际得起来,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话题贴近生活,倒不一定必须是学生经历过的,但一定是孩子熟悉的,是出在孩子的生活范围中的。人教版教材在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上,不仅注意努力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孩子有话可说,而且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围绕日常生活确定话题:“有趣的游戏”“我们的画”“怎么过‘六一’儿童节”“动脑筋解决问题”。讨论现实生活中学生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想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但爸爸妈妈不同意,我该怎么办?”“我们身边的垃圾”让学生交流垃圾从哪来,该怎样处理。“如果自己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该怎么做呢?”围绕学校生活确定话题:策划秋游活动;班里选干部,就是否应该自己选自己谈看法;当值日生要不要秉公办事等,展开讨论;夸夸自己的同学。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看图,练习续讲故事,就故事内容展开讨论:一年级上册“小兔运南瓜”,一年级下册设计“未来的桥”,三年级下册“我想发明的机器人”,四上“我们的奇思妙想”,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话题的设计,既与当代儿童的生活和思想紧密联系,但又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重复,给孩子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对孩子富有挑战性。既便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便于提高认识水平,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交流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认知,丰富想象。4.口语交际的形式活泼多样。把动手做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如,一上“我会拼图”,先用纸片进行拼图,再和同学交流自己拼成了什么,是怎样评成的;二下“我们的小制作”,先动手做小制作,然后再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或做游戏。先有体验,再进行交际。一上,“有趣的游戏”;二下“伸出我们的双手”,三上“秋天的快乐”。先画后说。一上,先布置学生画一幅自己最理想的画,再进行展示、交流、评议——“我们的画”;一下:“春天在哪里”——把画的春天给大家看,再给他们讲讲你的画。“未来的桥”——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分头想一想,然后把它画下来“我们身边的垃圾”——把想法画一画。先阅读,后交际。二上,阅读“骑驴”,然后交流各自的看法。先观察,后交际。一下,学习伙伴先提出“快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二下“春天里的发现”,二上,“有趣的动物、植物”;一下,观察了身边的垃圾,谈谈“我们身边的垃圾”;三上,“观察中的发现”,图中伙伴的话只是一个引子,主要是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通过游戏、讲故事,说见闻,进行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口语交际。一下,看图“续讲故事”;“猜谜游戏”;二上“我们去‘旅游’”,模拟生活,角色扮演;二上,“应该听谁的”,要求想法一样的同学自由组合,按自己想的演一演。以相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将活动的开展和口语交际紧密结合起来。如,三上“我们的课余生活”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三下“我们能做什么”“谈谈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丰富社会认知,增强表达自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二、教学建议我们刚刚听了卢静老师的一节口语交际课,接下来呢,我想就这节课谈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堂课的基本过程。卢静老师的这节课,是从两个观察游戏入手的,第一个游戏是观察猜字,学生说出猜的是什么字,并简单说说理由。第二个游戏观察图形,从中找到需要的梳子、哑铃和毛笔。游戏嘛,孩子们都喜欢,用这种方式导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老师也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清楚地表达、认真地倾听的能力。老师要求男同学闭上眼睛,让女同学观察毛笔的位置,然后让女同学来讲述毛笔在图形的什么地方,只能用嘴叙述,不能用动作来指点,男同学要根据女同学的描述找到毛笔。这就是在训练学生清楚地表达、认真倾听的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谁能讲得比她更清楚?”“谁还要补充?”“根据描述,你找到了吗?”这说明老师口语训练的意识是比较强的。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接下来,教师进入课文中的口语交际。由学习伙伴的话作为引子,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发言很踊跃,指名个别学生在全班发言后,老师安排小组交流,要求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的发现。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组的发现。在这里,老师进行了转述能力的训练,这是我们中年级口语能力训练的一个要求。当学生在转述别人的某一个发现的时候,老师适时地提出:“有没有记住别人两个或更多发现的?”鼓励学生多说,体现出对口语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这种转述能力的培养,不仅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其中,老师适时地对学生语言表达中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纠正。这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学生“有没有你们最感兴趣的发现?”,学生纷纷回答,老师从中挑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围绕着这些感兴趣的发现,在全班示范怎样进一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在这一环节里,口语交际的方式由侧重于单向的讲述转变为侧重于双向互动的交际。学生围绕这个有趣的发现,相互提问、补充和置疑,学生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在全班示范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然后是小组汇报交流。老师示范介绍自己的一个发现,从中引导孩子讲述的时候更具体,更丰富。以上可以说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出示一个现场观察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四幅图,说说发现了什么?观察猫的眼睛,引导学生说得更准确。然后再观察图片,向旁边的同学说说在什么时候猫的瞳孔是什么样子?训练学生说得越来越清楚,这时的训练要求是能说一段完整的话了。归纳起来,整个这节课,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口语交际的阶段要求。我们上任何一节课,首先应该明确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卢静的这节课,从表达的角度,老师主要是训练学生要把话说清楚,让别人听明白,能转述;从说的角度,培养的是认真倾听,不理解的地方要提出问题,不同的意见可以进行商讨,可以看出老师对于目标的把握是基本正确的。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准确把握好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以及阶段目标,将阶段目标细化或具体化,要针对本节课口语交际的特点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实际,如,羞于开口,口齿不清、发音不准,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
2、引向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小伙伴和老师、父母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一般都是自自然然、无拘无束的。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注意创设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尽可能真实、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投入,主动交际,提高训练质量。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在今天这节课上,卢老师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将学生引向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中,它的最大作用就是调动了学生说的欲望,人人都想说,这本身就是我们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任务。其实,营造生动活泼的口语交际情境,不仅仅只是卢静老师的这一种做法。有的口语交际,教材已经安排了一定的活动内容,如,呈现生活情境。根据口语交际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生活,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或者借助录像、表演都手段再现已经发生的事件或者业已存在的某种现象,以此营造真实的交际情境。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这样做不好”,教材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画的是几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另一幅图画的是妈妈洗菜时浪费了自来水。图上的事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毕竟不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有些地方的学生甚至还没有见过草坪。教学时,在学生观察插图,说明图意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身边发生的同类的事。如,可以是本校的某些同学,踩坏了学校的草坪,或者折断了学校的花草树木等,可以是校外有些小孩经常会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可以是本校的卫生设施经常发现有同学没有及时关上水龙头,而浪费了自来水。课前可以带学生实地看看,有条件也可以拍下录像、照片,课堂上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交际活动。这样,话题就源于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学生就在十分自然的状态下交际活动,易于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易于打开学生的话匣。再如,有的老师在进行“该怎样做”一课的口语交际教学时,课前采访了两三位家长,并将家长对如果自己的孩子打碎了花瓶该怎样做的谈话进行了录像,在课上适时播放,使家长也参与到交际之中,效果很好。如果话题适合,条件允许,也可以在实地(如,郊外、校园、风景名胜地)上口语交际课。模仿生活情境。模仿现实生活进行交际,甚至可以让学生以他人的身份,参与交际,如,扮演记者、售货员、推销员、导游,尝试他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相互间展开交际活动。
3、体现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设计多个回合的交流情境。口语交际教学,“重在交际过程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能力的通俗含义是学生原来不会的现在会了,原来说的不好的现在说的好了,原来说的简单的现在说的丰富了。这才能体现“教”与“学”的作用。卢静的这节课,口语训练的层次性很明显,这里不在赘述。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设计多个回合,在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学生由交际得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多个回合的交流有助于提高交际的质量,体现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一年级上册光盘“我会拼图”的口语交际课,也是很充分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先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动脑思考,动手拼图。儿童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拼出的图案很少与别人相同。而后,让同座互相拼图,说拼图(我拼的是什么,是怎么拼出来的),做到人人开口。接下来,老师请一位同学带上拼图上台和自己交流(老师的拼图贴在自己胸前),这既是师与生的互动,又是交换司在互动中示范、引导,交流的内容比同位之间交流的丰富了,有问有答,有介绍有补充。接着,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看、说、评议。由于老师示范在先,交际的水平有所提高。再往后,教师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分组“开拼图商店”,一个是邀请听课的老师欣赏自己的拼图(此时,已将每个同学的拼图贴在教师四周的展板上),向老师介绍自己的拼图。这节课,训练的密度大,回合多,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互动中渗透了教师的指导,体现了训练的过程,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又如,三年级下册“说说我自己”,我们也可以创设多个层次的训练情境。(1)转学了,到了一个新的班级,你一定想尽快地让同学和老师认识你,怎样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在好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向新朋友做自我介绍;在旅途中遇到了外地的游客,互相做自我介绍等等。(2)一家刊物组织学生记者团,准备从在校学生中招聘一批小记者。你一定想试一试身手。那么,就请准备该刊物举行的面试。在班里组织一次活动,由同学来扮演“考官”和“应聘者”,进行一次模拟面试。(3)班里竞选班干部,如何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在竞选干部会上,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再如,二年级上册“秋游”,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方案:情境一:大家都喜欢秋游,可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有些老师反对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可以自由组合,想好组织学生去或不去的理由,讨论如何说服对方。学生在小组内扮演各自的角色,进行对话沟通。选择一两个小组进行汇报。情境二:学校广播室准备播报各班制定的秋游方案,小记者会来采访大家。小记者会问些什么,我们怎样把自己的秋游的准备工作说得井井有条,大家在小组里演练。小组汇报模拟记者采访的情景,教师组织评议。情境三:全班评选出最佳方案,让指定出该方案的同学向老师汇报他们的方案。4.落实口语交际的核心任务,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口语交际课是语文课,语文课主要是用来学习语言的,口语交际课主要是用来提高口语语言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当前一些口语交际课只管内容,只管说得热闹,不管语言质量、语言习惯的情形,应当引起重视。口语交际课要发展口头语言,但无需讲授口语交际的知识,要在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通过师生评议、教师点拨等方式,加以规范或指导。如,就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重复、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的地方,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加以点评、强调,以期引起注意。此外,还要加强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同对象,文明地进行交际。规范和发展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要任务,一要充分重视,二要认真落实。5.把握口语交际的特点,将倾听、表达和交流有机结合起来。以往的听话说话课,注重训练听和说,忽视对学生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课标要求,“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其中“交流”“沟通”“交往”等内容是以前所没有的,课程标准以“口语交际”取代“听话说话”,提法的变化暗示着观念的变化。这也是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的区别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住口语交际课的这一特点,不仅让学生学习倾听、表达,而且通过提问、商讨、转述、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习“交流”“沟通”“交往”。卢静老师的这节课,对于我们处理好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课是有启发作用的。如何把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都上出口语交际的特点来,将多种训练形式结合在一起,是需要老师们动脑筋的。方法有:(1)在讲述中安排交流。如,《小兔运南瓜》,先就教材的三幅图,展开独白式训练,让学生说清图意,然后就这三幅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演兔子妈妈,有的扮演小兔子,以“谁运回南瓜,怎么运回来”为话题展开“对话式”训练。又如,我们今天的这个口语交际课,老师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进行交流,相互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围绕“你对哪位同学的建议最感兴趣”,进行提问、补充、商讨,有的还进行了质疑,这些环节都很好地体现了多种方式的融合。(2)在交流中安排讲述。一下,讨论“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二上,建议组织一次秋游活动;讨论“保护有益的动物”;二下“大家都来帮帮他”,大家都来替小华想办法,他应该怎样做;三下,“我们能做点什么。”学生可以先在小组里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情况,然后可以推举代表把小组交流的意见完整地说出来。(3)把一些本来要进行的说一段长而连贯的话的言语活动置于对话的环境中进行。如,三上“介绍家乡的景物”,对很多地方的学生来说,家乡的多数景物都是大家熟知的,直接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介绍,就缺少介绍的理由和动机。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流,反而比在班上互相介绍更自然,也更真实。不妨可以这样设计:老师有位外甥女,是某地某学校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来我们这里玩过呢。这次她要到我们这里玩,问我们这里有什么好看好玩的景物。老师想让同学们向她介绍,因为你们是同龄人,由你们介绍,在她听来更加亲切。然后让学生先在小组练说,然后在大组说,甚至可以煞有介事地把在大组说的学生的话进行录音,告诉学生要把带子寄给自己的外甥女,这样就使交际环境变得更加真实,交际活动也更加有实际意义。
《口语交际的编排和教学建议》一文由中国搜课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黄河颂教学设计二稿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感受黄河的大气磅礴以及黄河所象征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2、学习象征这种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设想】
用声情并茂的诵读与深入的细读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内涵,以音乐、拓展资料等为辅助手段激发并强调学生的情感,以自学探究和想像练笔训练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日战士的光未然路过黄河,目睹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思绪万千,写下一组长诗,当他为同志们朗诵时大家都受到了强烈的鼓舞,作曲家冼星海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部交响乐为长诗谱曲,成为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其中有七个乐章,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节选《黄河颂》
二、初读感知,读懂诗意。(10分钟)
1、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得字正腔圆。检查并强调字音。
2、学生再次朗诵,读出节奏感,读出味道,读出感觉。
三、细致品读,读出诗情。(20分钟)
1、教师范读,学生谈感受。(5分钟)
2、学习第一节:(10分钟)
(1)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第一节,教师指导。(2)学生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预设:
A “滚滚”一词,既使读者想像到黄河水奔腾而来、波涛汹涌翻滚的形态,又使人联想到那震天撼地的声音,声如惊雷、势如奔马,将黄河的形象立体地展现出来。
B 这两节运用了两个“奔”字,写出了黄河水的流速很快。
“奔”字在金文中是这样写的(写),上面是一个小人,下面是三个脚印,愿意是说人跑得很快。这个“奔”用在这里,是奔腾不息的奔,是狂奔的奔,是奔流的奔。一个字就把黄河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这让我们想到李白的一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国的大动脉,它震动着、跳跃着,日行千里,注入浩浩大海。
C “掀”是一个动词,换成“涌”就不好,这是近距离特写,在如此浩大的自 1 然力量面前,个人怎能不觉得渺小呢?
D “结成九曲连环”这是黄河的全貌,将距离拉远。E 写黄河的全貌,我们读的时候可以稍微放慢速度。
F “劈”字,将黄河写成一把利剑,赋予它生命的动感,那是奋勇凶猛,带着风,带着雨,带着雷电,巍巍然从天而降。(3)再次诵读第一节,完成“我们的解读”。
啊!黄河!你…… 你…… 你……
你奔涌出了不可抵挡的力量!
3、学习后几节:(5分钟)
(1)学生默读,思考:让诗人赞颂的除了黄河的气势还有什么?(2)交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屏障,也是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的象征。(3)分析第二节,完成“我们的解读”。
啊!黄河!
你的身边,有过祖先的脚印: 他们最早走出森林,最早开始耕耘; 你的身边,有过灿烂的文明: 有过……,有过…… 你的身边,有过……:
从远古的黄帝、大禹,到现代的战斗英雄 你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变迁!
(4)和刘白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比较。
在这茫茫大地上有一条蜿蜒盘旋的长带。这个长带有段落是深黑色的,有的段落是银白闪光的。开始我茫然不知这是什么!仔细看时,才知道这是黄河。这苍莽无垠无际的母亲大地啊,是它的乳汁,从西北高原深深地层中喷涌出这一道哺育着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河流……
刘白羽强调的是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哺育,而光未然突出的是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护佑。这首诗中诗人更多的突出的是黄河父性的一面。(5)简要讲解“象征”这种表现手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四、互文印证,读透诗心。(15分钟)
1、教师吟唱《黄水谣》,学生闭眼想象。(2分钟)
2、情境写作(7分钟)我们的练笔:
示例一:滚滚黄河边,头裹白毛巾的陕北汉子手握铁锹,古铜色的臂膀上汗水流过,阳光就在他们背上跳跃,他们开河渠、筑堤坊……窑洞中,妇女们……阳光下,孩子们……田野里……
示例二:黄河依旧滚滚东流,可是黄河两岸啊——村庄燃起了熊熊大火,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到处是……。人们……
3、学生读作品。(3分钟)
4、展示《黄河大合唱》中的朗诵词。(1分钟)
自古以来,黄河边上展开了无数血战; 垒垒白骨,堆满你的河身; 殷殷鲜血,染红你的江面。你从没看见,敌人的残暴如这般; 也从没看见,黄帝的子孙像今天这样,开始了全国动员!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在敌人后面;
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5、再次朗诵诗歌。(2分钟)
五、结束学习。
孩子们,我们是中国人。黄土高原是我们挺起的胸脯,流水是我们沸腾的热血,长城慢我们扬起的手臂,泰山是我们站立的脚跟,让我们牢记—— 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魂!
第四篇:《葡萄沟》片段教学 二稿
《葡萄沟》片段教学
二年级教研组 林晓姗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明白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2.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教具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词语。强调“密”和“蜜”的区别。
和蜜蜂有关系的下面是虫;和植物密度有关系的下面是山。
2、复习第一自然的内容
1)、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七八月有……,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成熟了。
2)、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尤其是那里的葡萄,非常有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葡萄沟的葡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段是具体写葡萄沟的葡萄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边读边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分别请4位学生朗读这一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3、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先说一说,再有感情地读读这个句子。学生说到哪一句,就进行适当评价与朗读指导。(对4句话的处理分别如下:)
1)、第一句话:给学生看一张梯田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梯田”,并且齐读这个句子。
2)、第二句话:这一句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葡萄啊?(夏季)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我能读出葡萄枝叶很茂盛,多得就像是一个绿色的凉棚。板书。)葡萄沟的夏季是十分炎热的,要是这时候人们来到葡萄沟,来到这像凉棚样的枝叶底下,会有什么感觉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读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呢?自己先试试----齐读。
3)、指导朗读第三句话:
a、秋天到了,葡萄成熟了,这时候葡萄架下的葡萄可是(一大串一大串的),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词读好。葡萄沟的葡萄不仅多、大,而且颜色也很美丽,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表示葡萄的颜色很美很多(五光十色),都有哪些颜色呀?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一画,读一读。
b、讨论:“五光十色”能不能换成“五颜六色”?为什么?(“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都写出了颜色的多和美,但“五光十色”还写出颜色有光亮,成熟的葡萄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显得更美了,所以这儿不能换“五颜六色”。)
c、同学们真会读书,能从一句话中读懂了这句话写出了葡萄的多、大和美。那么你能不能美美读一读呢?自己先试一试----指名读-----欣赏五光十色的葡萄----齐读。
d、不看书,试着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把句子积累下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4)、指导朗读第四句话:
a、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维吾尔族老乡是热情好客的?(准会、最甜、吃个够)咱们还可以看看下面的插图,在丰收的凉棚下面,维吾尔族老乡拿出了又大又甜的葡萄和各种美味的水果热情招待外乡的朋友们。真是热情好客啊!
b、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看看你们嘴中的维吾尔族老乡够不够热情,够不够好客?
c、不如这样吧!请同学们来扮演一下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我就是从福建来的游客,看看你们会怎么招待我,会说些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1、师:收下的葡萄太多吃不完可怎么办呀?(制作成葡萄干。)怎么制作葡萄干?
2、自己先试着读读第3段。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3、课件出示文字: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一起读一读。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句式说一说。
4、出示“阴房”的图片,样子很像……碉堡。
5、你觉得这葡萄干怎么样?课文中也有一句话是夸葡萄干的,你们找到了吗?咱们来读读这个句子。
(四)、点明主旨:
1、师:葡萄沟不仅葡萄五光十色,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连葡萄干也色鲜味甜,怪不得作者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咱们也来夸一夸葡萄沟吧!齐读第四自然段。“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把课文连起来读一遍。(可以说说读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五、板书设计 葡萄沟
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水果——多 葡萄——多 葡萄干——有名 人——热情好客
六、课文内容 葡萄沟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周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第五篇:教学意见及建议
教学意见及建议
我院教师多孜孜不倦、知识渊博、恪尽职守者,然,以学生之需求与见解,或许亦能使我院教学水平锦上添花,日趋完备。下为学生对大学教育的一点意见。
第一,学生更加关注实践性,而非空洞的理论。教学中,老师们应尽量理论联系实际,如此,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也会更有成效。一味的理论系统学习,一味的拔高会逐渐让大家失去耐心,空洞的理论给学生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日渐萎缩的兴趣自然要给教学大打折扣。比如说,一门心理健康课,有的老师会从何为心理何为健康讲起,而后是国外此方面的研究再是国内的研究,再是学习的意义等。老实说,没有多少人会喜欢这样的课。这样的模式对大学生的实际意义又会有多大呢?也就是说,教学必须是理论加实际的。
第二,教师的讲课方式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好的教学应该是循循善诱的,是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是具有创新性的,甚至是教学要具有充分的颠覆性。照本宣科的时代早就应该终结,枯燥乏味的说教不应成为大学教育的典范。有这样几种方式是不受同学欢迎的:拿着几张纸干巴巴的讲述着本就枯燥并且大家熟知的所谓知识;一张张地放着做好的ppt,念着课件让学生在下边手忙脚乱的做笔记;照本宣科,不敢丝毫创新;老师唱独角戏和不断地频繁提问。有效地教学方式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一个很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上课的出勤率,又有哪位同学不想上精彩的课呢? 无可否认的是,蔡爱芳老师是我院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她的讲课是精彩的,死板的文字会变成生动的语言与感觉,具有颠覆性的解释则会极大地调动同学的兴趣。这样的学习一定是有效的。
第三,大学教师应有的风范。
首先是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要传授给学生什么
1,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的老师应该是学生的益友与指路人,而非只是简单的授课,老师要在每一节的讲授中潜移默化的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也许有些学生的心智仍不成熟,也许有些学生对社会对自己产生迷茫,老师当是智者,有能力也有义务给大家指引光明。要告诉大家明天是好的,社会里不是只有黑暗,我们的努力会有回报。
2,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老师当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开明的环境,让打击去想象去联想去创造。鼓励大家的想法,放弃一言堂,一节课要成为思维的碰撞、知识的分享。大学毕竟要与高中划清界限与功能。
3,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大学的职责,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向与技巧。向人学、向物学,学习成功者的品质,收获成功的综合素质。
其次是教师个人魅力
1,性格良好,对同学和蔼可亲,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并能善加引导。
2,课堂内外与同学充分的交流,了解是做好任何事的基础。与同学们的深入交流将促成教学的改进,也加深了感情改变了心情。
3,为人师表,拥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将严于律己,端正举止。比如说,衣冠的整齐,语言的注意,手机不会打扰讲课,不会迟到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学生对老师严重迟到的现象已经意见很大,对频繁的堵车表示质疑。
如此,学生的一点言语,之于教育的拙见。以达上听,或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