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感悟范文
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感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个难点。一方面是学生对知识点的“难记忆”,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难处理”。我认为,都是因为教学中太关注文言文的“言”,而轻视甚至忽视了文言文的“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视角,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开始就分析文言现象,把文言文解剖得体无完肤,然后再让学生将这些碎片粘合起来去理解文意?
下面我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我的一点探索。
第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比赛读课文,经过“闯关之无病读”和“闯关之情感读”两个环节后,学生对内容基本上已经比较熟悉,然后我安排了“闯关之讲故事”,重点比赛二至四段的讲述,看哪个组讲得准确、生动。三关之后,课文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
文言文的题目一般都命制得极好,因此第二课时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看题目生发问题,最后我进行了汇总,有五个大问题:①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②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③烛之武怎样退秦师?④最后结果如何?⑤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退秦师?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为本课加一个副标题:好一个____的烛之武!让学生在横线处补充四字短语或成语,他们都很踊跃,一个接一个地填充,烛之武的形象在他们活跃的思维下一点点丰满起来。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是让查过资料的学生为大家讲述的。解决第三和第五个问题我只给他们出示了一幅秦晋围郑示意图,让学生组内讨论烛之武高在何处。我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利用矛盾和讲究语言艺术。
课文内容分析完之后我给学生出示了《崤之战》中“蹇叔劝谏”这一段落,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讨论:同样是对秦伯,同样是对攻郑与否的问题,蹇叔为什么失败了?学生不难总结:首先蹇叔没有站在秦国立场上,分析利害,没有以利相诱,让秦伯难以接受。
其次他劝谏时没有注意说话的方式态度,讲究策略,劝谏语言太生硬,不委婉。例如:采用了“非、不可、必”等词语,而烛之武采用了“敢以烦执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唯君图之”等词。我顺势作以小结:为人处世,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与别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努力营造和谐的气氛。尤其是向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良药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待到他们领略了烛之武的高超艺术而真正认可了他之后,我给他们提供了五则材料进行拓展探究,分别是:位卑未敢忘国忧——寂寞的烛之武;飘摇的汉节——永恒的苏武;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人;仁爱一生——特雷莎修女;烛照深山——李桂林和陆建芬。然后进行分组讨论:你认为上述五则材料中谁可被誉为真正的“英雄”?什么样的人可以算作是“英雄”?请集合组内所有成员的智慧,派出一人作代表作时长三分钟的陈述。(讨论时间:五分钟)讨论的气氛异常热烈,有陈述,有记录,每组的发言当然也极为精彩。
拓展探究,就是要让学生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真正达到活学活用。于是我又设置了“素材挖掘与运用”这一环节,通过三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本课这一写作素材。分别是想象画面、心理刻画和思维论证,每一种方法下面我都给学生提供一至两个例段,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三种方法,并且更加顺畅地进行仿写。每一种方法的讲授之后我都是进行了相同的要求:试从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秦伯、晋侯这五人中任选一人,任选一个话题,写100字左右的小片段(时间:6分钟)。另外,我还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本课适用的话题:选择、磨砺、爱国、匹夫有责、艺高人胆大、发现人才、毛遂自荐、隐忍、宽容、知错能改、变通、是金子总会发光、识时务者为俊杰、义与利、口才与成功、寂寞与辉煌、情感与理智„„写完之后,我让他们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各组推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班内展示。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始终都处于积极状态,极为投入,很有成就感。让学生感到文言文不再面目可憎,作文课不再焦头烂额。
本课的学习结束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篇随笔,具体的表述是这样的:“对钓鱼岛问题,也许大家都义愤填膺,打砸烧绝不是理性的爱国行为,那么,你能否借鉴烛之武的说话艺术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写一封信,委婉地奉劝他,让他不再帮助、支持日本?”看到这样一个焦点话题,学生表现得异常兴奋,仿佛都有满腔的话语要倾诉。后来,我在批阅随笔的过程中真的捕捉到了这些孩子灵动的思维。他们也像烛之武那样善于抓对方的心理——以利相诱;他们善于捕捉美日之间的矛盾(回顾二战期间的偷袭珍珠港事件),进而挑拨离间;他们站到奥巴马的立场上去替他展望未来……读着学生的文字,我激动万分,为自己问题设置得巧妙而骄傲,情不自禁地在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些孩子中间,说不定真的会产生出色的外交家呢!
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顺利解读之后,学生怀着自信和兴趣水到渠成地攻克了本单元的后两课——《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这两课内容虽多,可是故事性很强,于是我就因课制宜,引导学生排练课本剧,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以来,在素材挖掘和运用时就自如了很多。
文言文的“之、乎、者、也”中隐藏着别样的精彩,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去力求创新、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够引领学生咀嚼精粹、史海钩沉!
文 言 文 教 学 的 一 点 感 悟
王会锋
灵宝市实验高级中学2014、10、12
第二篇:2016初中语文经典文言文教学研讨会感悟
2016初中语文经典文言文教学研讨会感悟
文秘
初中语文经典文言文教学研讨会感悟 春到小村
2016年4月6日至8日,咸丰县初中语文经典文言文教学研讨会在小村中学举行,来自全县11个乡镇12所中学的13名选手参加比赛。选手们精心设计,倾情奉献,为我们呈上了一道道丰盛的语文教学大餐,教学设计新意迭出,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让我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霖,酣畅淋漓。
小村中学姚登华老师、龚蝶老师的课朴实无华、注重基础、扎实有效;黄金洞中学刘文武老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一个“谓”字,授之以渔,再如设置情境,通过对话,让学生进入文本,深入领会;大路坝中学姚文森老师我的课堂我做主,率性真诚,正与陶渊明不拘世俗的个性相通;朝阳中学廖凡星老师的精彩导入、忠堡中学陈莉老师诗意的语言、清坪民中冉璐老师亲切的教态,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县民族中学覃亚玲老师的大手笔、大气派,宏观入手、整体把握,为长文短教作了很好的示范,并且将内容学习与写法指导相结合,既注重文本,又联系生活,是一节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课,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令人叹服;丁寨中学魏莉老师以读贯穿、抓住文眼、旧课新教,高人一筹;活龙中学秦艳老师创新设计,召开记者招待会,既让学生走进文本,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应变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尖山民中彭爱华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潜能,学生妙语连珠,精彩纷呈,谁说我们的学生语言贫乏,无话可说(写)?只是他们没有进入到一种亢奋的情境罢了;杨洞中学苏明浇老师个性化的导入,精美的课件,精妙的课堂结构,均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标理念;高乐山镇中阮红飞别出心裁的赏读、趣读,再一次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展现了最后的精彩。可以说,13节课,就是13种个性,13种风格;13节课,就像这春天里的鲜花,各有神韵,有的如牡丹一样大方,有的如春兰一样典雅,有的像秋菊一样朴素,有的像腊梅一样鲜艳。她们分散在11个乡镇12所中学,必将带来咸丰初中语文的满园春色!
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也从中发现一些不足,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或者说学法的指导下还有待下功夫。如《狼》一课,有5位选手讲了这一课,加上该校原来的老师,接近10人次的教学,然而多数学生最终还是不会读“其一犬坐于前”。同是本课,有的教师或者学生一会儿用“屠户”,一会儿用“屠夫”,这两个词语究竟能不能互相换用,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查阅词典,它们的意思稍有区别,屠户指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屠夫除了指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之外,还比喻屠杀人民的人。就词义看,“屠夫”表示的程度更深,含义更丰富。就本文看,两者都是可以用的,但我们一般还是用屠户不用屠夫,在同一课内,说法要统一。学生没有出现这个问题,我们不必过多的去强调,因为这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然而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不能回避。
除此之外,作为语文教学,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作者,也就是读懂内容,还要走出文本,读出自己,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一点在本次活动中体现的还不够。比如有三位教师教学《五柳先生传》,我们多数教师都只停留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要求学生能回答出文中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就完了,大多数学生也都能用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抱朴归真等词语来回答,然而更深层次的或者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学生对这样的五柳先生究竟喜欢吗?如果不喜欢、不赞成,那么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什么?须知他的诗文在中小学阶段选了不少,难道仅仅就是学习其文而不是其道吗?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一次公开课后(2016年8月人教社在贵阳组织的课改十年成果汇报会),在互动交流时,一位听课的女老师问上课的男教师:“假如你是一位女性,你愿意嫁给陶渊明吗?”我们当时仅仅把这当成一个无聊的话题,现在仔细想想,言外之意耐人寻味。那位老师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答案也可能不是他一个人的答案,而是众多女性共有的答案。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连老婆都找不到的人,他的人生还值得我们学习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全面地去分析,去了解陶渊明,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陶渊明?
一般的,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贫困,他的衣不蔽体,甚至可能是食不果腹,但这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他的心态,他在这种状态下,感到得是心灵的愉悦与快乐,这种态度究竟可不可取?这得看他生活的环境。我们一般认为安于现状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然而换个角度看,当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归结于失败的时候,与其牢骚满腹、不住抱怨,不如静下心来,摆正心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这难道不可以吗?像陶渊明那样,因为不愿屈意奉承而挂印而去,这又有什么错呢?我们的现实中,正是缺少了这样正直、率性的官员,而多了那些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人,这就是真君子与假小人的区别。
在生活中,有一群人,他们就和陶渊明一样,经济上是相对贫困的,物质上是相对匮乏的,他们不喜官场,不喜欢勾心斗角,喜欢自得其乐,潇洒自在,那就是我们教师(知识分子),他们拿着基本生活费,从事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他们尽管有时也为物质生活所困,但他们大多能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灵,教学时兢兢业业,课余时间下下棋,写点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博客里(或者QQ空间),许多教师,放弃了改行、从政,仍然坚守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在乎的不是其清贫,而是其心灵的自由。有学者说,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天生的具有两重属性,从社会属性上讲,属于儒家,于是我们都想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有所作为,从自然属性上讲,又属于道家,于是就有了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座右铭,陶渊明就是儒家教育培养出来的道家人物。这样的思想在现代生活中还存在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问问很多人,他们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买块地,修栋小洋楼,然后栽上花,种点菜,过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与这种生活相照应的正是唐朝的田园诗派,而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正好是陶渊明。
这就是陶渊明,一方面,我们都说不赞成他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都在做着陶渊明。陶渊明的思想、个性和人格,穿越千古,经历沧桑,仍然鲜活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学习陶渊明,不是学习他的贫困,而是学习他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仍然保持内心的快乐,保持一种温暖的情怀,留给自己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自己的空间里圆满,这就是陶渊明的现实意义。
我想,读出了这些,学生也就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并有深刻的感悟,这就是我们学习包括陶渊明、李白、苏轼、杜甫等古圣先贤的意义,做到了这些,也就落实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秘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2013-08-21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一位语文教师想要在文言文教学的征途中走得更远,就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如仅仅用“串讲”的单一教学手段教授字词句等“字面”内容,这样做或许会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却和新课标的文言文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形成。
笔者以为,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应当做实以下几点:
一、讲究细节设计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语言形式,故“字面”关是一定要过硬关,但在字词句等字面内容的教学上不能只有“教”与“受”的简单传递,而应当有效地“咬文嚼字”。
曾国藩是晚清儒学大师,他曾言道:做学问最要讲究训诂。训诂即是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这个训诂,不能由老师“训”,而应由老师指导学生去“训”,去“咬文嚼字”。
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教学目的之一是重点掌握文中常见实词,文中有“肉食者鄙”一句,“鄙”字理所当然是个重点,而“肉”字也会因为“小学就懂得”而被忽略。先说“鄙”字怎么教,其一,直接告诉学生,“鄙”是“见识短浅”的意思;其二,引导学生去辨析“鄙”的四个常见义项,哪个更适合;其三,弄清“鄙”在文中的含义后,把它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和“蜀之鄙有二僧”进行比较。明眼人当然看出,这三步的知识与思维含量越来越大。但以上这三点也仅仅是停留在常用的字义分析上。再来说“肉”字,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试问这“小学就懂得”的“肉”字里面的两个“人”字是什么意思?再问很多与“肉”有关的字,如“肠、肝、胆、肺、肚、肤”等为什么部首都写成“月”字旁?这里用造字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或许会给学生带来解决问题的新鲜体验。我们不妨把“肉”字的这问题可能收获的教学效果与“鄙”字的最佳效果进行比较,也许会发现,“鄙”字带来的字词语境分析思路,是最直觉的方法,而“肉”字则可开启学生于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问题,从全新的角度感受旧知识。讲透“鄙”在文中的意思,能达到重点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教学目的,但学生掌握的或许只是知识,是“鱼”。而从这个熟视无睹的“肉”字挖出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方法,是“渔”。这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这种“新”会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可能带来举一反三的效果。
因此,尽管文字关是文言文教学的重头戏,对相关知识点的问题不一样的设计,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各个文言文单元的教学重点,文本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一单元中的各篇课文的编排次序也有一定的讲究,故而,教师在备课授课上应杜绝七年级“这样上”,九年级也“这样教”的一成不变的授课行为,也要防止过于随意的教学行为——这篇这样上那篇那样上,一单元几篇课文换几种上法,课堂成了你“展示”各种教技的舞台,以致于学生跟得手忙脚乱,最终找不着北。
教与学要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
“语文学什么”已是一个很泛的难题,不同阶段学什么就更难确定,而怎么学好尤为难题之上的问题。正因为难,教师更应跳出迷雾,化繁为简,根据六册教材的不同教学重点,形成一个个阶段性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说:“习惯的养成,需要二十一天。”这理论尤其适合语文学习。语文科的学科特点决定这他不能像数学那样,数学只要学会一道例题,就可掌握一种知识点,就具备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而语文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即使学了一个“例题”,知道其答题步骤,并弄懂了评分要求,也不一定能完成类似“例题”的另一道题。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学”的规律上下功夫。针对各种文言文教学重点,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抓手,以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
当然,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应注意两种错误倾向:其一,如今讲究素质教育,认为“模式”的东西都是死教条;其二,看到当今教坛各种新教学模式满天飞,抓到就用。前者矫枉过正,后者盲目追逐,都是不讲究实事求是的。
文言文分阶段的教学模式如何确定,应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归,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长,考虑到各个阶段的学情。只要建立起较科学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学生就不会苦于不知怎么学习文言文;只要用好模式,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形成习惯,假以时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逐渐形成的。
三、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期待
教育期待有奇妙的对应效果:今天你如何期待学生,也许明天他就会成为你所期待的那种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教师应本着新课标的精神,明确教学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学期待。
目前,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由下几部分组成:一内一外两个一百多字的文言文片段,两道词语解释题,两个句子翻译,一道文章内容理解题,还有一道要求考生谈读后启示或感受的题目。部分老师只看到试卷的表象,在文言文教学上也依葫芦画瓢,还以为有“针对性”,结果是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还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要有针对性是必然的,但针对的不是试题的表面现象,而应是试题所体现出来的指导思想。
如2010年漳州市中考文言文选了《公输》和《战国策》各一个片段,是不是说,既然一段是课内的,那就让学生把六册教材中的文言文都记下?既然有考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那就让学生把各篇课文的译文都背下来?果真如此,则未免使文言文教学陷于简单粗暴,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去远矣。
一段课内一段课外,除了考虑学情外,可理解为中考要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其一,要重视课本(以课文为本)教学;其二,要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迁移。至于文言文中的最后一题,则不仅仅是在学“文言文”,更是在体会古人精神,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是个性化阅读,这正是新课标精神的直接体现。
基于以上对比分析,如果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期待只停留于熟读(死读)课文,强记注释与译文,幻想在中考中“有备无患,对号入座”,那么学生能否对上号且不说,记得全不全已是大问题。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上期待学生能自行应对考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如在考试中一样,只能靠自己,则考试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平时学习中先发现,先解决,考试中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与训练起来了,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以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问题为主,更好地发挥其主导的作用。
其实,教学期待不仅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也一样;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教学期待,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合理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期待,也许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讲究细节设计主要是从细节上入手,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从整体上出发,二者是教学的可视建筑,而提升教学期待则如一脉潜流,一种精神,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三者互为表里,如同三套车,诚能善加驾驭,必能带着教师走得更远,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和应用能力必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四篇: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宾川四中 李娟
摘要: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关键词:转变观念 文言文 文学素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但是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有一些粗浅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策略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愚溪诗序》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谏太宗十思疏》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应用文„„只是由于魏征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还有《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文,并并不是用它来教大家如何写碑文,而是因为它能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正义之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策略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之光,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教育学生做事要尽志尽力,勇攀高 2 峰。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启发学生讲究说话的艺术,要有善谏的嘴,还要有善听的耳。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策略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赤壁赋》时,要在字里行间细心体会本文的诗情画意和作者的感情,梳理行文思路: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客人解释因由,四写苏子劝解客人,终写矛盾解决皆大欢喜。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情因景发,景以情显借景说理,寓里于情。甚至有一些很美的诗文可以和乐演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这方面特长的老师可以大胆尝试。
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要译成“像兄长一样”,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一字多义现象,“慧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因”词义各不同。此外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
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阿房赋》、《赤壁赋》之后,要归纳说明,“赋”是古代文体名,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在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华美,讲究声韵。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 凝滞的文体。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李娟,联系电话:***
邮编:671600
第五篇:文言文教学总结
文言文教学
?老师们,上午好!希望大家对我刚才的那节课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高考考纲要求高中生“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能力,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把这些知识理解消化后,进行梳理整合,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地储存在记忆库中,要用时能迅速地跳出来。刚才在上课的时候,我已经跟学生们说了,高一到高三,我们已经学了40篇文言文,表面上高考考的是阅读课外文段的能力,实际上所有的考点、知识点均来自课内,复习时,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扶着学生把课内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迁移到课外,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 我是这样做的:高三语文早读,一半时间读基础知识以及摘抄、剪贴的课外好文章,一半时间读文言文,让学生对课内已学过的古文有相当的熟练程度,这样我在带着他们编知识网、举例时,他们才会快速地理解,自信十足。其实,在高一高二讲解这些课内的文言文时我就十分注意梳理。比如,“之”常见三种词性,七种意义,出现一种讲一种,出现第二种,我又编入知识网,同时复习第一种,像滚雪球一样,等到第七种出现时,有的已经复习七遍了。在初步形成“之”这个虚词的知识框架时,我举例时特别注意两点:
1、例子全学过,复习时也是固定的例子。因为固定的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这次这个例子,下次又是那个例子。
2、例子要典型。因为虚词每项的第二句来自课内,老师们可以凭自己的经验举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例子,以及容易误解的例子。比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里的“之”易误解为“这”,而实际上应解为“我”。??? 在梳理时要注意的第二点是:不要过于繁杂。一个“以”字,古汉语词典中关于它的用法有好几页,讲太多条学生理解不了,记不住,或者互相混淆,等于没讲。老师要凭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梳理那些常见、常考的几种。特别容易混淆的要重点点出来辨析。??? 第三:不断重复。这一点老师要有耐心,哪怕这篇短文中不设题考这个实词,这个虚词,这个句式,一旦碰到,也要以此为蓝本复习一遍。先回顾这个词已经讲过的常见用法、意义,再让学生结合此时的语境来辨析,老师适当引导他们在猜读时如何利用语境,形成一种有足够思维机智参与的活的动态的课堂。晚上做一篇,第二天课堂上讲,学生发现你举的例子全是课内,自然能引发他们早上读文言文的动力。表面上看一节课只讲一篇古文,似乎很低效,可是我认为就得分率而言是很高效的。这样复习15篇左右之后,学生的知识网基本可以编成,一旦编成,隔三五天再巩固一下。??? 在实践中,我很关注这样做的效果。几年来,包括高三大大小小六七十次考试,每一次文言文这四题,电脑打出的得分率,我带的班都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同学最害怕且经常出错的第二题虚词。而且得分比较稳定,特别到高三的后阶段,不大会出现这篇古文有感觉全对,下一篇没感觉错三个的情况。这种稳定的发挥应该也正是我们编知识网的意义所在,说明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
语文学科带头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万红梅老师的“送课”活动。
阳春三月,观音山下一片郁郁葱葱,火红的杜鹃花燃烧一般点缀在优美宁静的校园中。在这和煦的春风中,3月18日,我们迎来了我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万红梅老师的“送课”活动。
万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精彩的文言文教学课,在高三课堂上,充分展现了她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学风采。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如何高效的掌握解答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更是当务之急。万老师通过环节紧凑的课堂设计,灵活而吸引人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拓展和补充,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跟随老师的引导更好地探究学习文言文的解题思路。整堂课教学效果好,学生收益多,教学效率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很容易犯的错就在于就文本而论文本,并且对文言文的教学很容易集中在文言字词的串讲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上,而由于课时的局限,往往不会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使得文言学习枯燥而无味。而今天万老师的课堂却一扫往日文言枯燥之风,尽管只是一篇高三的文言文练习题,她也能够通过自身对于文本的阅读体会来引导学生塑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古人形象,从而使得本来枯燥的习题课课堂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文言文的内容往往立足于某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必然有其时代的印迹,在课堂教学中,万老师将文本和时代风行结合在一起,或者进行跨时代的延伸,让学生将文本的内容与新的时空结合,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增强学生的平行联系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本节课中,《宋史》中范雍的“为民请命、直言正直、好谋而少成”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在万老师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中鲜活灵动了起来,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运用文言文的知识点解决了一篇习题,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体会到了古人的高风亮节以及古人的可爱之处,这样势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消减对文言文的压力感。
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结束后,万老师还非常热情的与我校语文科组的老师进行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研讨》。万老师通过自身教学积累的各种案例,耐心而细致的讲授了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心得与经验,让我们八中的语文人受益匪浅。
万老师认为,高一高二的阶段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在高一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大量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几位重要作家,印发人物专题。将美文中的材料转变为作文的素材。印发文辞兼美的文章,侧重于文学性,引导学生品赏语言,刷新语言,积累语言。美文阅读只是局限于文,对于很多尝到阅读甜头的同学,引出了阅读兴趣的同学,更要适时地推荐他们进行整本书的阅读。高二开始有意识引导学生读评论性的文章和书籍,老师利用周一的美文课来引领,和同学们共读、共赏,主要是为了打开他们思考问题的视野,掘进思索问题的深度。
细心的万老师还列举了她为自己班上的同学推荐和共读的书目:熊培云的《理想国》《这个社会会好吗》《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刘瑜的《观念的水位》《送你一颗子弹》《民主的细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周濂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等等。
万老师还特别的注重对学生语言的引导和训练。因为人云亦云的词语,会让学生的思维慢慢僵化,在表达时图省事没有追求鲜活语言的意识,久之,当然思想一贫如洗,语言越发贫乏,作文也难以获得高分。
时间在不知不觉的流逝着,而我们八中语文人还沉浸在万老师精彩的讲座中。这次市教研室举办的学科带头人的送课活动,给我校语文科组带来了语文教学的春风,愿这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语文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