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

时间:2019-05-15 06:0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祝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祝福教案》。

第一篇: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梳理情节,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小说的深层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社会环境对祥林嫂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 又一篇 著 名 的 小 说———《祝福》。

2、文学常识: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922年间所写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字正音

钝dùn响

寒暄xuān 瓦楞wǎlãng

朱拓tà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雪褥rù

瑟sâ瑟有声

尘芥jiâ堆

形骸hái

颊jiá

贺家墺ào 嚎háo 荸荠bíqí 絮絮xù

呜咽yâ

驯xùn熟 桌帏wã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ēng zhēng 咀嚼jǔ juã 渣滓zhā zǐ 瞥piē 拗niù不 蹙cù缩

门槛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

蹒跚pán shān

<2>、梳理文章情节。

1、祥林嫂的故事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静死去 倒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 序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特点:倒叙:

1)设置悬念: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2)形成对比: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我的故事

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时间跨度三天。

第一天:“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事件:回鲁镇。

第二天:“第二天我起得很迟。”

事件:与四叔话不投机;拜亲访友,单调乏味。第三天:“第三天也照样。”

事件: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

噩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祥林嫂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明确:用“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权威性。

备选要求:用第一人称“我”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还有什么作用?(鲁迅借助“我”将祥林嫂的故事植入主体的心灵演变和自省之中,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第二课时

5、分析人物形象。

<1>、祥林嫂

1、梳理祥林嫂人生阶段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到贺家。

二十八九岁:改嫁后,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也就是前后大约十二年左右的时间。

2.小说中三次写到祥林嫂到鲁镇,每次到的境况分析?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 脸色青黄”说明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手脚都壮大“ 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 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二十六七岁的年轻女性应该是有活力的,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 两颊还是红的”,来了之后,在劳动中 “有了笑影,白胖了”。说明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打击以后,祥林嫂慢慢的有了人生的希望。

也就是说,祥林嫂那时候忠厚老实,年轻,生命力和生命状态还是比较正常。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第一次比:

1.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2.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说明被迫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也不成(丧夫失子)。

最后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守命不成(赎身行乞)、人生尽头、垂死之相。

<3>、三次对眼睛的描写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绝望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魂灵有无: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总结:用: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这三次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提醒:要特别关注鲁迅先生对眼睛的描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

<2>、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景象,这有什么深层含意和作用?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且是穷人的事情,“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男尊女卑的传统风俗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利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亡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们对于这样的惨剧,不但没有感到恐怖,相反,整个鲁镇照旧浸沉在欢乐的氛围之中,似乎天地圣众都在享受牲醴和香烟,鲁迅先生借此表达的是对整个鲁镇的绝望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总结:小说中三次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三课时:

6、分析祥林嫂死因,领悟小说的深层意蕴。

<1>、祥林嫂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他们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

祥林嫂的婆婆。逼迫祥林嫂干活,强迫她劳动;殴打祥林嫂;为了给小儿子娶亲,把祥林嫂从鲁四老爷家绑架了来并迅速卖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

卫老婆子。旧农村中好事的、没有是非观念的人。贺老六的哥哥。收房,又逼迫祥林嫂改嫁。

鲁四老爷。祥林嫂第一次到他家时,知道她是寡妇,他便“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体面的行为不满。“然而”其行为是合乎礼法的,无可厚非。在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又骂她是“谬种”,是因为节日的“祝福”喜庆氛围被冲淡了,显得不吉利。

四婶。她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做一件工具来看。

柳妈。她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好,救她跳出苦海,实际上却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渊,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鲁镇的女人们。她们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有同情的成分,也把它当做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

茶房。他对祥林嫂的死是冷漠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还不是穷死的?”足以证明。(9)“我”。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问“我”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

<2>、生活在这样一群人中,祥林嫂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

鲁四老爷一类人:固守着落后的封建思想,恪守着自己的行为,并且影响着别人,特别是祥林嫂,客观上使祥林嫂走向了悲剧。族权

婆婆和贺老六的家人:封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使祥林嫂失去自己的家,居无定所。夫权

周围的人们:一群社会弱势群体。思想:他们的观念受到封建思想比如礼教、迷信的严重束缚;态度:他们对同样属于弱势群体的祥林嫂冷眼旁观,冷漠,缺少同情心;即使有同情心,也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神权

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它使祥林嫂的生活每下愈况,思想也深受影响,对所谓的鬼神深信不疑,年纪轻轻头发便“花白”直至“全白”。同时,在这样的艰难中,祥林嫂也一直在同命运抗争,比如,听了柳妈讲的阴司之事,她用了一年多的工钱毫不怀疑地去“捐门槛”;临死的时候,还在怀疑魂灵的有无。但这些抗争都没有用。,鲁镇社会成了以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为四大支柱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祥林嫂受苦难、受宰割、受歧视、受唾弃的命运,成了封建宗法社会中千百万处于奴隶地位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命运写照。

<3>、关于叙述者“我”的分析,“我”为什么要讲一个因社会而死的下层劳动妇女的故事呢? “我”有责任吗?

解答:第一是“我”与鲁四老爷的故事。在我与鲁镇社会的关系中,反复叙述的是“我”之新,而在其叙述语调中透出高高在上的新人物对于陈旧落后社会的优越感。

第二是“我”和祥林嫂之间的交集。在“我”与祥林嫂的关系中,“我”作为新式人物的优越感受到了挑战。遭到祥林嫂的连环三问,我面对祥林嫂的三问,并没有给予正面回答,没有给祥林嫂在绝望之时以生的希望。文章中写她提问时,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说明祥林嫂还是希望在“我”这个读书人嘴里得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的。,正是祥林嫂的连环三问使“我”精神上有了负担: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预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正是这个叙述者“我”以超然的态度讲述着“我”与鲁镇世界的遭遇的故事,引导读者去寻思一个知识分子与乡土中国的关系。而叙述者的这种呈现方式,正体现了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价值意义的思维模式。——代表这个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去关心底层老百姓的精神信仰,他们又何尝不是这个社会各种悲剧的帮凶。

<4>、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可以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方面来思考。

直接原因:(1)冻死的。(2)穷死的。(3)丧失了劳动能力。(4)被鲁四老爷辞掉了。(5)精神受到极大打击,最后崩溃„„ 间接原因:

夫权要求守节,族权可以将祥林嫂卖出,卖出以不能守节为前提,表明这种族权违反夫权,以暴力强制为特点,而这种野蛮却被视为常规。这证明封建礼教本身是野蛮和荒谬的。(2)所有的人包括祥林嫂自己,都认为寡妇再嫁是不对的;所有的人也都认为是有一个阴间存在的,这个阴间的道德标准是与阳间一致的。这就是集体无意识。

(3)旧的礼教已经以一种神圣的标准、公理的化身被当时的人们不自觉地接受并维护着、遵守着,已经化为血肉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它不是以一种凶恶的被人反感、对抗的形式吞噬、残害人,而是以一种人人自觉奉为神圣、公理、正确的形式吞噬、残害人,又在这种吞噬、残害中获得一种维护正义的快意,这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可怕之处。

总结:祥林嫂之死最悲惨处不在于她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痛楚,而在于造成物质贫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的、不通的封建礼教。不但它的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相矛盾,而且它的神权主义又与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互相冲突。既然神是公正的,为什么不追究强迫改嫁者的罪责呢?但是,按照神权的逻辑,应该受到惩罚的,还是祥林嫂。

祥林嫂死亡悲剧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这种荒谬和野蛮的逻辑,不仅仅为上层阶级,如鲁四老爷和他的太太所持有,而且,被统治的下层人物,也一样认同。在一个受害的弱女子的如此可同情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包括和她同命运的柳妈以及一般群众(如冲茶的短工),对她表示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表现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六、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静死去 倒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 序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

高潮

尾声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约两年

第二篇:《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本文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塑造人物的几种方法,培养学生口头评析人物形象的能力。3.感知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作用,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重难点】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对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层理解。【教学设想】

1.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2.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多用问题引导,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二、检查预习

1.采用齐读、板书结合的形式,确认“学案”中有关文学常识、字音、字形、词义的答案。*强调基础与文本结合,加深印象,明确用法。

2.抽查学生对名句的感悟,简要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鲁迅先生。*突出时代特征和作者的个人风格

三、速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划分全文结构,复述故事情节。

“学案”中已有要求,不需要给出太多阅读时间。课堂上重在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情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三个半月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两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2 2.结合“学案”中的问题,了解结构特点。【提示】承上启下:“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倒叙:开篇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带着疑问悲惨地离世,死后还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点拨】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

②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学生已接触过人物描写的方法,此时要让他们的解读更系统,更有针对性。

1.肖像描写。有关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重在比较它们的异同,感受人物的变化过程。【提示】对于文中的字面信息,可择其要点板书,在学生的讨论中归结出其变化。

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精力充沛生活更为贫困,精神上也受到更大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肉体垮掉,精神完全麻木,物质上一无所有,陷入绝境 鲁迅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肖像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眼睛,不仅存在于前面的三次描写中,在文中有多次展现。①初到鲁镇做工顺着眼

②第二次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③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④别人嘲笑她的伤疤瞪着眼 ⑤捐了门槛之后眼光分外有神⑥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⑦沦为乞丐眼珠间或一轮⑧问有无灵魂眼睛忽然发亮

发掘的过程既让学生更加熟悉祥林嫂的命运变化,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2.语言描写。由人物的语言而探究其内心,在文中几处理解上的难度不大,最重要的是朗读体会。尤其是自述阿毛之死的那段文字,可多给学生机会朗读,力求情感充沛有表现力。【提示】祥林嫂本身已经遭遇了太多苦难,阿毛的死使她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情感到了极致之后反倒无需刻意煽情,那种舒缓的节奏与茫然的语调更能突出她的痛苦与自责。3.动作描写。文中有多处写到祥林嫂的动作,比如她在鲁四老爷家帮工时的勤快,被嫌弃时的畏缩,学生的关注点极易被分散。故此,直接在“学案”中强调要抓“反抗”这一核心。【提示】祥林嫂自主的决定并不多,寻找此类情节难度并不大,但要从表面和内在两方面来看待她的抗争。

逃:躲避被卖(逃出后甘于被人奴役)

撞:不愿二婚(源于“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捐:洗刷“污秽”(对封建迷信的虔诚)

总结: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4.在前面细节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口头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提示】“形象”并不等同于“性格”,还包括人物的命运及典型意义。

总结: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可是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虽经一系列反抗最后仍不免沦为乞丐,冻饿致死。她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她的结局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二、分析人物群像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抓住相关文本信息,理解三个代表形象。推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提示】鲁四老爷:书房中的陈设,对祥林嫂的态度。(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一个自私冷酷、思想迂腐的封建卫道者。)

柳妈:对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嘲笑,给予祥林嫂的恐惧。(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与支持者)“我”:作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人,有自己的爱憎,却无力改变现实。(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身影)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研读环境

1.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品味其语言,并理解每次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可先做示范赏析,学生再自行鉴赏。

【提示】要抓文段中的关键字,从景象特点理解表达效果。

开头和结尾的祝福场景;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地下来了”。(后两处易被忽略)

【示例】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2.由前面的分析,再联系已学篇目如《荷塘月色》《荆轲刺秦王》等,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提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反映时代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二、探究主题

1.以“审判凶手”的活动形式,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活动设计】课前学生自行分配好三类角色:控方律师,被告人(即文中除祥林嫂外的各个角色),法官。课堂上由律师指出各人对祥林嫂造成的伤害,被告人分别为自己辩护,最后由法官总结陈词。(此活动需要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要点】被告人总体分为三大类,即亲人、主人和众人,他们的行为虽造成了祥林嫂的不幸,却都是有据而行的,那就是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和神权。它们形成了一股凶残的封建宗法势力,残酷地奴役和迫害祥林嫂,将她一步步逼上了绝路。2.理解小说的题目。

【提示】将悲剧性人物置身于喜庆的大背景下,形成对比,增强其悲剧性,意蕴更深刻。(将这个问题放在最后,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小。可引导学生注重写作时题目的选取。)

三、课堂总结

简要归纳塑造人物形象和鉴赏小说的方法

【提示】前者较为简单,多强调细节的运用。后者则扣住小说的几个要素来谈,即:(1)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所谓知人论世。(2)理清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4)把握小说主题。

四、延伸探究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写点文字说出理由。(“学案”中学生已先行完成,课堂可直接展示探究成果。)【提示】(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从小说情节分析入手,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五、板书设计 情节内容人物命运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主题:封建礼教与封建思想奴役人、毁灭人

成丹

第三篇: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

一、导语激趣: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祝福》,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情节提纲,并且思考作者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何种顺序,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情节

内容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叙 开端

祥林嫂来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交代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造成悲剧气氛,奠定悲凉基调;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三、专题品析,合作鉴赏

鉴赏角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个角度,可以化大为小深入研究如“形象”这一角度,可以把视点集中于“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 1、人物姓名鉴赏

祥林嫂:(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鲁四老爷:(1)、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2)、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柳妈:(1)、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2)、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贺老六:(1)、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2)、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祥林嫂的婆婆:(1)、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2)、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爆竹声声话祝福——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第三次实际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首尾呼应,结构完善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再一次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于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画眼睛的艺术——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眼睛是心之窗课文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描写的重点是眼睛通过她的眼睛,我们可以知道,她原本是勤劳善良,安分耐劳的,她饱受生活的惨重打击后,在人们对于她的苦难的鉴赏、恐吓、威逼之下,精神完全崩溃,极度悲哀与麻木最后变成“眼睛间或一轮”的“活物”,祥林嫂在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下,一步步被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4、祥林嫂死亡之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侦破 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贺家大伯、柳妈和鲁镇的人,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逼死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中国人世代奉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得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丁玲硕果这样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幸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3.理解文中含蓄的语句。(三)德育渗透点

1.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2.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祝福 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祝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教给学生赏析小说的方法,从而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二、教学重点:1、2、3、质疑、探究情节设计的用意。深入认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欣赏小说中三次较为集中的外貌描写。

三、教学难点:1、2、3、多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的用意。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四、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

根据学生平时读小说比较关注故事情节的心理特点,第一课时拟从情节入手解读小说,通过质疑、探究情节设计的用意初步领会小说的主题。第二课时探究祥林嫂之死,深入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第三课时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及体味语句的深刻含义;欣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2、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点拨式教法,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祝福》课前作业:写出情节提纲,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课前板书: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一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说单元,大家都知道小说有三要素,哪三要素呢?(人物、情节、环境),平时大家读小说的时候,比较感兴趣的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应,师:绝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关注故事情节。或:那我们现场做一个统计„„)这也难怪,我们中国传统的小说很重视故事性,所以我们中国读者传统的心理是乐于“听故事”。《祝福》是一篇老课文,以前上公开课的老师几乎都是从人物入手去解读小说。确实,人物很重要,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不过,今天老师想换一个角度,就让大家从比较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入手去解读这篇小说,这节课的重点是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去质疑、探究本文情节设计的用意。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二 复述故事

哪一个同学先来复述一下祥林嫂的故事(课前要求用顺叙),而后全班一起来概括。一生复述之后,点评:口语表达很流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得是否清楚(小说终归是记叙文的一种,记叙要素要交代清楚)。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侯永峰同学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复述故事的,跟课文的顺序有点不一样。课文是结局放在开端之前,这是什么手法呢?倒叙。那我们先一起来概括一下各部分的情节。

板书设计

情节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引导、鼓励学生就情节设计质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情节的内容,那么关于本文的情节设计,大家有没有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呢?“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欢迎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最好也能说说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1结局放在开端之前,倒叙用意何在?(全班来解答)

提示: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为什么整个情节走向几乎都与“祝福”有关? 一定要先让各个小组的同学先说看法,老师基本不插话。

如:哪一个小组代表先来发言?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后,师:还有没有其他看法呢?第2个小组也谈谈你们的观点。若看法都大同小异,师可点拨一句:“祝福”对情节发展有没有起到推动作用?

提示明确:标题“祝福”,与我们平时说的“祝福”意思一样吗?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祝福”意思,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大典,是喜庆的气氛,在喜庆的氛围中,祥林嫂却一步步走向绝境,所以我很赞同刚才同学的一个观点:祝福可以反衬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同时,“祝福”为祥林嫂之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面向全体学生)从开头两段可以看出神权和夫权统治的地方,在祝福的时候,劳作的是女人,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还有祥林嫂以前赖以生活的那个家庭,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看注解“主张妇女守节”,“妇女要从一而终”,寡妇再嫁那简直就是天理难容。(古代的女人地位非常低,有所谓的“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如果连儿子都没有,还有整个家族管着你。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祝福”作为年底的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并 推动了情节发展。

初到鲁镇,通过祝福这个场景,可以看出祥林嫂非常勤快,她自己也很满足,人也白胖了。第二次到鲁镇,四叔叮嘱四婶祭祀不要让祥林嫂沾手,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祝福的时候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结果,四婶怎么样?

要求学生比较“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与之前(祥林嫂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1班陈碧珍)师评:语气语调处理得很到位,要求生体会,第三句与前面两句有什么不同呢?最后一句主谓倒装,制止动作在前,命令意味更强,态度更严厉、神情更紧张、慌忙。

祥林嫂有什么反应呢?读“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四婶的一声喝令,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一声喝令中破灭了。之后精神更不济,竟然连劳动能力都丧失了,后来沦为乞丐,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所以说“祝福” 推动了情节发展。这个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

3我”起什么作用?(线索,故事的叙述人)“我”是鲁迅吗?为什么要以“我”的视角去讲述这个故事呢?

提示:真实感;“我”是离乡在外的知识分子新派人物,能看清鲁镇的黑暗,(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能表示同情,与鲁镇人的麻木冷漠不同),可以实现对祥林嫂命运的远距离观照。(能够跳出鲁镇人的视角去看待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祥林嫂悲惨地死去,“我”由起先的负疚感变为舒畅,变得无动于衷,这更突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试想,一个有新思想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态度尚且如此,那麻木的鲁镇人又能怎样呢?结合课文分析 局部设疑: 祥林嫂被婆家绑架后鲁四老爷说的“可恶!然而„„”“然而„„”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1)婆婆抢回出逃的儿媳天经地义。

可见族权对祥林嫂的束缚。

2)要找一个像祥林嫂一样又年轻又勤快又能干的人实在太难了。可见四叔只是把祥林嫂当作干活的工具看,并没有真正同情过祥林嫂。

4被卖改嫁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族权的束缚。闹得出格说明了什么?深受封建礼教“从一而终”贞节观念的影响。

5鲁迅先生一向惜墨如金,而本文却花费大量的篇幅多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这其中必有深意。

阿毛之死,让祥林嫂真的是走投无路了。“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加速祥林嫂命运悲剧,催化她绝望感的产生。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她的讲述是宣泄、释放心中巨大的痛苦(联系初到鲁镇祥林嫂“不很爱说话”,阿毛之死让她一反常态),并力求博得别人的同情,从别人的同情中寻求一点点慰藉。可是鲁镇的人们真正同情她吗?(一些老女人听了满足的去了,后来全镇的人们一听就厌烦得头痛)“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反衬鲁镇人的冷漠、无聊、残忍。

阿毛是在什么时候被狼吃掉的?春天(第11页)按祥林嫂的说法是“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是不是祥林嫂太蠢了,连生活常识都不知道呢?我们来看前面卫老婆子的说法“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可见,这纯粹是一个意外事故,“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告诉我们人在自然面前是无力的,其实祥林嫂丧夫失子都是自然力造成的:自然疾病夺去祥林嫂的两个丈夫,自然动物狼又夺走了祥林嫂的独生子阿毛。可是祥林嫂有没有一死了之,随阿毛而去呢?没有。她承受了丧夫失子的巨痛,她是非常坚强的女人。

真正逼她走入绝境的是哪一件事呢?四婶不让她参与祝福的准备工作。在她捐了门槛之后仍然无法赎罪,再嫁成了她一生无法洗刷的污点,真正逼她走入绝境的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荒谬的悖论——礼教要求“一女不嫁二夫”,要求女人要从一而终,祥林嫂也极力反抗,不想嫁人,(旧社会女人的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如果连儿子都没了,夫家的整个家族管着她)可是封建礼教中的族权却理所当然地逼她再嫁,嫁了之后,罪人不是婆婆、小叔子,而是受害者祥林嫂。这是一个悖论。封建迷信思想,从理论上说是捐了门槛就可以赎罪,可实际上,一点都不管用。这又是一个悖论。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从情节入手解读《祝福》,我们发现双料寡妇祥林嫂在这个神权、夫权、族权统治的社会中确实很难存活,最后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那么祥林嫂是自杀、他杀,还是自然死亡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祥林嫂之死。请大家回去写一份祥林嫂的死因分析,不少于300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五篇:《祝福》教案

祝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从小说三要素入手鉴赏小说的能力。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4.领悟这部小说中反映出的鲁迅的思想。第一课时

一、关于《彷徨》

《彷徨》题辞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鲁迅在《彷徨》的首页引用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进一步说明了鲁迅这首诗和集子里小说的精神倾向。(《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新文苑”和“旧战场”都指“五四”文学界。“两间”一词却使人有一种模糊空虚之感,这种感觉又由一位荷戟彷徨的战士形象所加强,全诗流露出的是一种失意苦闷的情绪。)《在酒楼上》:“我”回故乡后来到S城,在饭馆酒楼上遇见昔日同窗吕纬甫。吕纬甫叙说他此次回乡所做的两件事:一是移葬多年前已经去世的小弟弟;另一件是拜访过去邻居的女儿阿顺,并买两朵当年她极想得到而未得到的红剪绒花送给她,可惜顺姑已去世。据周作人回忆,这曾是鲁迅本人的经历,尤其是第一件事。而吕纬甫的形象是鲁迅自己和好友范爱农的综合形象。这个短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一个被黑暗的封建势力战败了的受伤的灵魂。艺术上十分完美。《幸福的家庭》:描写了一位想作作家的人愚蠢的小说构思。富于反讽性,颇具喜剧色彩。《肥皂》:写了一位道德家四铭的内心潜意识活动,成功揭示了人物的复杂心理和虚伪性。《长明灯》:讲述一位要吹熄庙中长明灯的“疯子”被恐慌而愤怒的村民迫害的故事,颇具象征意味。《示众》:比较独特的一篇小说,描述了一个特定的情景:看犯人,勾勒了一群看客。《高老夫子》:在报上发了一篇文章的高老夫子受聘于女子学堂后,上第一次课的前前后后,描述了一位“正人君子“的内心活动,具反讽色彩。《孤独者》:通过“我”与魏连殳之间几次关于“孩子的天性”、“孤独的命运”、“人活着的意义”的对话,塑造了一位愤世嫉俗的先觉者魏连殳的形象,精心地述说了一位昔日激进者的“堕落”过程。他的孤独和早逝渗透着作者的个人生命体验。主人公的性格甚至外貌都和作者本人有相似之处。周作人评论说,鲁迅所有的小说、散文作品中没有一篇和他生活中的真实这么相像的。《伤逝》: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涓生和子君的悲剧反映了他对追对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的独特见解。《弟兄》:描述一位哥哥面对生病的弟弟如何“尽心”医治的故事,展示出一种复杂微妙的心态。《离婚》:描写一位“七大人”处理村妇爱姑离婚纠纷的故事。被认为是鲁迅作品中最难解的一篇作品。

二、关于背景

《祝福》创作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

辛亥革命虽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当时的整个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仍然是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劳动妇女所受的迫害尤深。《祝福》反映的就是这个时代的生活现实,作品中的鲁镇一带,就是这种黑暗时代的一个缩影。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三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以妇女和妇女命运为题材的小说,)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对社会进行了控诉,使人们认识到:封建主义对人的迫害,不只停留在生活和肉体的压榨、摧残上,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残害和精神上的虐杀。

三、和本文有关的一些资料

⑴祥林嫂:旧社会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小户人家常随其丈夫或孩子而定:未生育称嫂,已生育称妈,祥林嫂后来应称“贺妈”或“阿毛娘”,但仍被叫作祥林嫂,就是社会不承认她的再嫁合乎礼法,也引起她的自卑感。

旧中国有一种“童养媳”习俗:穷人家为免除聘金的负担,从别人家领养一个年幼的女孩儿,到了一定的年龄时嫁给儿子。也有像祥林嫂这样被娶进来给小她十岁左右的男孩儿当媳妇的情形,浙江称之为“等郎媳”或“抱郎媳”,以区别于一般的童养媳习俗。娶“等郎媳”,出于想尽早抱孙接继的希望,也是想家里添一个劳动力,同时也可以像姐姐一样照看年幼的儿子。有一首民谣唱道:“廿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等到郎大姐已老,等到开花叶又黄”,就唱出了“等郎媳”习俗的残酷性。⑵鲁镇过新年:

浙江水乡地带旧时春节过得很长,大家富户往往从腊月二十就开始准备。“送灶”、“作福”、“接灶”、“祭祖”、“辞岁”、“饮分岁酒”、“守岁”等等,一连串都是春节前后要举行的项目,一直要忙到正月十八“落家”以后,才算过完节。

从腊月二十三至年终“守岁”,有一句家庭妇女中牢记的谚语,叫做“十五夜、二十夜、廿三夜、廿五夜,连夜夜、廿八夜、廿九夜、三十日夜。”所谓“夜”指白天活干不完,晚上点灯接着干。

“连夜夜”指到廿五以后,从祝福开始,必须不分日夜连续干,“三十日夜”指除夕因项目多,要一直干到第二天,一到新年,顶天亮就要“拜节”,“请春酒”、“岁驾”(从初三到初五给祖宗像前上香、点烛),“接财神”、“张灯”(初十至十五元宵节)到十八日“落家”。

因此“我”才说“永远过新年”,并对此感到厌烦。⑶送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传说灶神爷要在廿五日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一年的功过,做年终总结。所以,廿四夜主家烧香送灶。接灶,表示灶神自天上返回,多在除夕之日,此日,民间将新的灶神像安置于灶的神龛上,并敬以酒果点心。(4)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5)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

“牲醴”指供祭的“福礼”,有三牲(整鸡、整鹅、一方块猪肉),这是“福礼”的主要部分。醴是酒类,绍兴用黄酒。

“作福”用“三茶六酒”,即三个茶杯,六个酒杯,茶杯内放少许茶叶,不泡开,酒杯 内少许酒。

“香烟”用的是许多“线香”集合在一起的“柱香”。烟气较大,“作福”一般在半夜举行,举行时虽有许多人叩头礼拜,但都静默无语。只见“福礼”的热气蒸熏而上,和烛影摇红,香烟缭绕。妇女不许靠近或偷看。(6)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四、阅读本文,编写祥林嫂年谱或祥林嫂小传。

几道思考题:

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

3、祥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

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第二课时

一、概括小说情节,分析小说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的作用。

序幕 —— 写祝福景象

结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 再写祝福景象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嫁而守寡)被人劫回,被迫改嫁(寡而再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嫁而再寡)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寡后遭弃)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2.肖像描写分析: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这是一个年轻寡妇的装束,虽然脸色青黄,表明内心悲痛或是营养不良,但红的两颊却显现了她的年轻和旺盛的生命力。四婶不顾四叔的皱眉执意留下祥林嫂,是因为她模样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的外表给人以安分耐劳的感觉,作者从四婶的眼中写出了祥林嫂的朴实和勤劳。

第二次:身份没有改变,还是寡妇(其实暗示再次遭遇不幸);装束也没有变;多了一个篮子和一个小铺盖,没有其它任何的物质基础;最大的变化是精神和内心:两颊血色消失,眼角有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些变化表明:祥林嫂的精神再次遭受打击,内心有无限的辛酸和痛苦。这次的打击之所以这样重大,是因为丧夫失子的双重痛苦。从第三部分里卫婆子的叙述“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中我们知道祥林嫂有过一段较为满足的婚姻生活,更是一位幸福的母亲。失去儿子,这种打击是致命的。

第三次:这一形象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她实际上已经是个活死人,差不多已走到人生的尽头,内心已悲哀消尽,精神已趋于麻木。同时她的乞丐生涯非常艰难,家家忙着祝福,她的碗却是空的,可见她在鲁镇所受到的待遇。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肖像描写的变化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3.行动、语言、神态描写(眼睛分析)

(1)逃到鲁镇做工:在鲁四老爷家劳动情况怎样?这么辛苦的劳作,祥林嫂为何反而满足,脸上也白胖并有了笑意?

①表明祥林嫂天性的勤劳,对物质、精神的要求不高。

②暗示出她在原先婆家处境的艰难,可能要比鲁四老爷家坏许多,无论在精神还是物质上。(2)反对再嫁:为什么祥林嫂改嫁时闹得那么出格? ①这是对自身应有的做人权利(即便是奴隶)的一种下意识抗争,她不甘被当作东西来买卖,她已经为此作过一次反抗(逃出婆家来鲁镇),当然不惜再继续抗争。②她这种激烈的反抗客观上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自觉自愿的维护,由此可以看出正统的思想对人奴役之深。

(3)讲阿毛的故事:对四婶讲阿毛的事——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的事——麻木、空虚。祥林嫂叙述时为什么总是“我们的阿毛”?

(4)捐门槛: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门槛?捐门槛后仍被禁止参与祝福,为何对她的打击如此大?明确: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来自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她希望可以获得与他人同等的待遇,更希望免去来世的惩罚。可见她对当时的宗教迷信有很强的认同感,也愿意为改变自身现状而努力。这就可以理解:捐了门槛后仍被禁止祝福,对她的打击有多么大。因为这等于宣布:你仍然有罪,而且这是不能赦免的,生前死后的痛苦仍得承受。她的精神支柱彻底垮了。

(5)怀疑灵魂的有无:为什么祥林嫂临终前会有三问?为什么在提问时“她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①因为“我”是读书人,又常年在外,和鲁镇大部分人不一样,祥林嫂认为“我”能够解除她内心的疑惑,是她绝望人生中的一点光亮。

②因为遭受不断的贫困和屈辱,临死前的她对一向笃信不疑的封建迷信思想已产生了动摇。③也看出她对人生的弃绝和对来世的向往。但之所以在死前还要向“我”询问,表明她内心还是矛盾的。希望有,是可以和死去的丈夫儿子见面;不希望有,是害怕下地狱,因为自己是罪人,要被锯成两半。

(6)如何理解祥林嫂在作品中唯一的一次“笑”?

特定情境中极短暂的一笑,是会心的,也是含泪的。发自心灵深处的会心的笑,是对过去那段美好生活的深情的怀念。然而,纵观祥林嫂的一生,看到她那立即敛起的笑容,就会感到这笑更是含泪的。祥林嫂这位饱经忧患的不幸的妇女,欢乐对于她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她的一生只是一连串的苦难。无情的现实,冷酷的社会,吃人的礼教,始终都在摧残着祥林嫂,现实的欢笑,已不属于祥林嫂。屠格涅夫说过:“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

(7)祥林嫂姓什么? 旧中国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低。(阿Q)4.归纳祥林嫂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第三课时

一、探究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1.鲁四老爷(1)“我”眼中的鲁四老爷是什么样的人?

①“讲理学的老监生”:表明他是封建伦理道德忠实的维护者; ②“他和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说明他性格依然和以前一样保守;

③“大骂其新党”:对维新的仇视。总的说来,他是一个顽固的、守旧的封建遗老形象。(2)书房的描写对展示鲁四老爷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对这个人物性格也起到了衬托和暗示作用:作者借助“寿”“对联”“书籍”等细节,揭示了鲁四老爷陈腐没落、守旧虚伪、不学无术的性格特点,暗示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维护封建礼教的理学者。由此突显他的“寿”是建立在穷人的痛苦和死亡的基础上的。

(3)关键行为和语言:

1.当祥林嫂的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2.小说中,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揭露得淋漓尽致。a.祥林嫂被抢前: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b.祥林嫂被抢时: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可恶!然而„„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可恶!然而„„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f.祥林嫂死后: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中空白语言艺术: “可恶!然而„„”

总结: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人上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2.柳妈

柳妈在祥林嫂的死中扮演什么角色? 到底是什么形象?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是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的增加痛苦的软刀子。2.鲁镇人

①鲁镇的人们:仍叫她祥林嫂,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并且把她的悲剧故事当作笑谈的话资,在精神上看低她。“这故事倒颇有效———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钱理群先生说,这是《祝福》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你从场面中读出的感觉是什么?

凄凉与痛楚。其一,把别人的悲惨遭遇当作悲惨的故事,分明含有听众需要满足其欣赏趣味的意思。其二,“陪”“评论”等细节表明,她们只是被情节吸引,而不是被人物命运感动,似给人一种超然的优越感。其三,“她们一齐”,鲁迅以讽刺夸张的笔墨为“镇上的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写照,为的是告诉读者:社会的冷漠,愚众的麻木,是如此普遍,又是多么可悲,何等可怕!

鲁镇的现状其实是当时中国现状的一个缩影。“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鲁镇人以看客的心理对待示众式的人物祥林嫂,以鉴赏家的心情玩赏别人的悲哀,正显示出中国人 5 的愚昧和麻木,鲁迅不吝笔墨来描述这一切,正是基于他对“国民性”的批判,也是他创作的目的所在:改造国民性。

②短工的异常冷漠:他对“我”的询问回答简捷、淡然,甚至头也不抬,反映出他的漠不关心。

这一场景给人的感受是:祥林嫂最大的悲哀并不是她的死,而是她死得一钱不值,对周围环境没有任何反响,不起一点波澜,甚至还要招致侮辱。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她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在“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她就该死了。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之所在。4.我

①选择“我”这样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有什么用意?

在鲁镇,只有我能当叙述人: 在鲁镇没有人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而祥林嫂,一个礼教道德的牺牲品,长期的封建压迫和禁锢,折磨得她像一个木偶,根本没有能力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痛苦。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注定担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所以,作者只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我”一个熟悉故乡却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只有“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智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

②我为什么说不清祥林嫂的问题?

“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这是我的软弱性。

③归纳我的形象:

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是事件的见证人;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她同情祥林嫂,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问题:“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作用是什么? 5.祥林嫂脑中的观念: ①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②贞节观: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却深受封建节烈观的影响。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祥林嫂的悲剧在于她希望以自己全部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而不可得。祥林嫂的悲剧还表明她是环境的牺牲品,她的死没有任何人可以为此负责。虽然鲁四老爷是造成她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代表精神虐杀),柳妈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真正的凶手是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保守的环境。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二、主题探讨

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许寿裳:“人世的惨事,不在于狼吃了阿毛,而在于礼教吃了祥林嫂。” 问题:主题思想虽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过去不少人常引用毛泽东关于“政权、族权、夫权、神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6 的论断,断定《祝福》就是“四权”。这里夫权体现不明显,婆婆强卖祥林嫂说是族权,而将鲁四老爷说成是政权的代表,有些勉强。

第四课时

一、环境描写

1.“我”在回到鲁镇后拜亲访友时所见到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要借此表明什么?

“我”所看到的景象是:家中一律忙着“祝福”。大家对这鲁镇年终的大典都很重视,精心的准备和忙碌(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等)中看出人们对神的虔诚。

作者在文章开头突出强调人们对“祝福”的重视,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鲁镇的环境,对鬼神的虔诚主宰着鲁镇人的精神,封建迷信思想浓厚,而且“祝福”典礼“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说明这一环境在辛亥革命以后仍没有丝毫改变,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二是为主人公悲剧的发生作好铺垫。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主人公祥林嫂就是在这一次一次的祝福中经历她的人生悲剧的。2.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3.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线索、主题、手法)

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②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的,作者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③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这祝福而被逼上绝境的,可见取名《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4.“四场飞雪”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

第一处:作者通过对雪的描写,着力写其大而乱,有意渲染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气氛,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第二处: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无可奈何的哀伤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第三处: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处:结尾处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二、小说技巧鉴赏

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烘托了祝福的气氛,社会环境为人物悲剧发生提供必要的场地与铺垫。

2.人物肖像:

①画眼睛的成功描写。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②“两次微笑”的深刻含义。“两次微笑”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 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对主题的深刻把握。3.小说中的空白语言艺术。4.叙事顺序:倒叙式的描述方式。

5.叙事者的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 问题:

1.《祝福》里的钱背后的意义

第一处,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打工,每月工钱五百文。

第二处,祥林嫂被婆婆绑架的时候,她婆婆到“四婶”家结算工钱,“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 第三处,祥林嫂被卖改嫁时,卫老婆子告诉四婶说的,哪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不嫁了她,第四处,卫老婆子继续给四婶讲祥林嫂被卖的情况时,说祥林嫂婆婆“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只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 第五处,祥林嫂到土地庙去求捐门槛,“急得流泪”的情况下,庙祝“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第六处,祥林嫂得到庙祝的许诺后,忍辱负重,“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

2.电影《祝福》在祥林嫂捐献门槛后鲁家仍不许她动祭器、祭品,她怒砍门槛,这个的细节处理得好不好?这有助于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下载祝福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祝福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传统吉祥图案的形式美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能够利用文字进行装饰美化,传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法导入新课。 比......

    祝福青春教案

    第四课第三框祝福青春 课时:一节课 一、链接新课标 “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是新课标对本课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

    鲁迅 祝福 教案

    祝福鲁迅 教学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故乡鲁镇:闭塞落后愚昧迷信 (讲理学的老监生:比先前并没有什麽......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中叙述者“我”的形象,体会第一人称叙述和倒叙的作用。 3、从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认识到封建伦理观对思想的毒害,对女性的禁锢,同......

    《祝福》悲剧教案

    《祝福》悲剧鉴赏教学简案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校高中部语文组 王 伟 (邮编:644100 电话:*** QQ:1273335160) 设计思路:从鲁迅对悲剧的定义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悲......

    《祝福》详细教案

    《祝福》详细教案 《祝福》详案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解读课文。2、落实鲁迅有关的文学常识。3、分析祥林嫂人物性格及其悲剧。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3。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课......

    祝福试讲教案

    《祝福》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

    《祝福青春》教案

    (一)导课诱趣 你知道哪些歌曲或诗歌是歌颂青春的吗?为什么青春值得歌颂? 设计理念: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和感受青春是幸福的。我们要祝福青春。 (二)青春的幸福 我的青春是幸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