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五语文上同步学案19

时间:2019-05-15 06:5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版五语文上同步学案19》,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版五语文上同步学案19》。

第一篇:新课标版五语文上同步学案19

毛主席在花山

班级 姓名

一、读课文,填空。

这篇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一天中发生的事。这件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先是

,然后是

,最后是。

二、读了这个故事,毛主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阅读。

补丁

毛主席生活非常俭朴,他的衣服、袜子很多都打了补丁。

刚进北京的时候,毛主席住在香山。有一天,他要接见一位客人。警卫员找了又找,也找不到一条不带补丁的裤子。毛主席说:“有补丁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他穿着带补丁的裤子接见了那位客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的生活仍然很俭朴。每次接见外宾,警卫员总要提醒他,坐沙发的时候要把腿收回来。因为他的袜子大多是补过的,往外伸腿,袜子上的补丁就会露出来。

警卫员多次提出,要给毛主席添置一些衣物。毛主席说,国家还穷,不能带头浪费。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整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文章中画出来。

◆文章是通过两件事写出毛主席生活非常俭朴的。

一件是:

一件是:

◆“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四、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让我们再去找一些这方面的故事来读读。

第二篇:五(上)第二单元同步学案 (吴娜)

卓越个性化学案

GFJW0901

广州卓越教育机构一对一

小学语文同步学案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引言(单元主题)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本组教材以“浓浓的乡情”编排这组教材,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课前准备

一、用横线画出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中改正。

(1)国庆节已后,学校要举行一次朗颂比塞。()(2)同学们在教舍里聚精会神地作做业。()(3)休息了一署假,同学们又从新回到了美丽的校圆。()(4)我们园满地完成了老师教给的训练任务。()

(5)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荫。()

二、阅读、积累。

1、把词语补充完整。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不舍 不求甚()不()而喻()()有味 滚瓜烂()毫不()豫 别出心()大()身手

2、巧填量词:

一()图画 一()口琴 一()八音盒 一()朋友 一()旅行 一()书 一()扑克牌 一()船 一()灯光

3、复习课内的知识重点: 多音字:乐 绿 藏 传 书写易错字:锅、惧、酸、豫、诵、4、积累词语:

急匆匆(ABB)

舒舒服服(AABB)

5、联系实际谈对句子的理解:

(1)“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2)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读句子进行仿写: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课内回顾

知识清单

5★《古诗三首》

(一)作家作品: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张籍 唐,诗人,字文昌。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纳兰性德 清代词人,本名成德,词集名为《纳兰词》。

(二)主要内容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秋思》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长相思》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重点句子分析

《泊船瓜洲》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理解: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秋思》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理解: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诗人铺纸执笔之际,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理解: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长相思》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理解: “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理解: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地流淌出来。

6★《梅花魂》

(一)主要内容

课文重点一共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二)重点词语理解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形容花耐寒而艳丽。幽芳,形容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古玩: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不甚在意:不太在意。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大抵:大多;大都。

愈„„愈„„:表示程度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加深,相当于“越„„越„„”。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折节:屈服。

无所谓:谈不上,说不上。隆冬:冬季最冷的时候;深冬。眷恋:怀念,留恋。

(二)重点句子分析

(1)梅花魂。

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

(2)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的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诗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乡愁,怎能不拨动外祖父那思乡的心弦呢!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理解:这一大段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7*桂花雨

(一)主要内容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作者通过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重点词语理解

姿态:姿势。课文中说桂花树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是说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

浸: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8*小桥流水人家

(一)主要内容

课文勾勒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接着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二)重点词语理解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粼粼:形容水很清澈的样子。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野菌:野生的菌类。

守望相助:为防备外来的侵害,相邻各处协同守卫瞭望,遇警互相通报支援。本文指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生活情景。

第二单元近义词

冰冷---寒冷 爱惜---爱护 慈祥---慈爱 郑重---慎重 欺凌---欺负 宝贵---珍贵 盛开---怒放 欣赏---玩赏 姿态---姿势 寻找---寻觅 干涸---干枯 点缀---半点 充足---充分 舒服---舒适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第二单元反义词

偶尔---经常 训斥---夸奖 盛开---调零 担心---放心 完整---残缺 新鲜---陈旧 清澈---浑浊 柔软---僵硬 凉爽---闷热

[必背内容]:日积月累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二)牛刀小试

1、基础题训练

一、汉字识辨写

1、读拼音,写汉字。

yōu chóu shuāi shū s()静 丝()()老()理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婀娜(nà nuó)欲作家书意万重(chónɡ zh飘泊(bó pō)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

二、词语积学用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顶天立()颇负盛()守望相(āi

()边 ònɡ)

àn)

风欺雪())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能书善()香飘十()低头折()日出而()

2、给加黑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间:A中间; B一定的空间或时间; C一间房子; D量词。

1、京口瓜洲一水间。()

2、这篇文章根据时间来安排写作顺序。()

3、单元房的里间住着美国来的小表妹。()

三、句子万花筒。

1、补充诗句,并在括号里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京口瓜洲一水间,______________。(间:)

(2)______________,聒碎乡心梦不成。(聒:)

(3)______________,欲作家书意万重。(书:)

(4)______________,每逢佳节倍思亲。(倍:)

(5)江南几度梅花发,______________。(度:)

2、句子加工厂。

(1)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老人平日里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祖国就是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变换语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花纷纷落下。(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梳理间。

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回忆完成填空。

(1)《梅花魂》一文通过五件事,来表现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

(2)《小桥流水人家》标题出自我国元代散曲作家_____________的《 》。

(3)“山一程,水一层”,写出了征途的_______________;“风一更,雪一更” 写出了征途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这是_________的诗句。

2、画解诗意。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根据句意,把“钟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2)作者当时的船停泊在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可以看出这里离他的家乡并不远。

2、课内阅读

《梅花魂》片段

(一)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R,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9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在怎样的境遇里,()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给下列带黑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墨梅(mò mù)B.秉性(bǐng bǐn)C.境遇(jìng jìn)(2)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这段话中的“她”指的是()A、妈妈 B、作者 C、外祖母 D、梅花

(4)联系上下文,说说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表现在哪些地方。(用文中的话作答)(5)作者不仅仅在赞颂梅花,更重要的是通过梅花的精神品质来赞颂()A、中国人的气节 B、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C、中华民族的精神 D、中国人都要有梅花的秉性

(6)几千年来,我们伟大的民族涌现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气节的人,想想学过的历史或课外阅读,你能写出一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花魂》片段

(二)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联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大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骨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仿照例句,用加黑的词语造句。

例: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合精神,愈秀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一、根据意思写含有“言”和“语”的成语。

很少的几句话____

随口乱说的话____ 说了很多的话____ 含有讽刺意味的风凉话____ 自己对自己说的话____

无根据,恶意中伤的话____ 豪迈雄壮的话____ 像蜜糖似的话____

虚假而动听的话____

二、请按要求写四个字的词语。

a、描写自然景物的:、、、。b、表示人际交往的:、、、。

三、句子加工厂。

(1)一阵急促的报警声突然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传了出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鼠是小动物。(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平原地区看到松鼠是很少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课外阅读

那一份浓浓的乡情

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到山的那一边的县城工作,把我送到了住在山里的这一边的奶奶家。

小村的春天是可爱的,活跃的。当春天的温暖取代了冬天的寒冷时,田野里的土变得松软无比。奶奶牵着我的小手,漫步在田埂上,闻着清香的的泥土气息,那种融化在大自然里的感觉,是在城里永远(体会 体味 体验)不到的。这时候要是有乡亲经过,就会听到亲切(温柔 温热 温暖)的呼唤:“琳琳,这里是你的老家,你要好好看个够,别回城里就忘了呀!”是啊,这就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此刻我不仅仅是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更重要的是,我在家乡的怀抱里,感受浓浓的乡情。

“一日之计在于晨”,随着声声鸡鸣,各家各户(陆续连续 继续)打开了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男的下田去了,女的做好了家务,便挽着一大篮衣服相邀到小河边。这时,搓衣声、说笑声,把小河渲染得更加欢乐。

奶奶浇菜的时候,我便蹲在菜地里,用稚气而好奇的眼光感受奶奶的吃苦耐劳。奶奶到小河边择菜,我便在河边跑来跑去捡石子,和在河边洗衣服的大人玩。玩累了,奶奶把我抱在木桶里挑着走。这时候一边是菜一边是我,奶奶脸上放射着爱的光芒,祖孙喜洋洋地回了家。遇到乡亲们可能就有了玩具,我常常会得到一些小动物,如小青蛙、小蚱蜢、小泥鳅,或者我叫不出名的小鱼;最常有的是,得到一些野花或一些菜花,小手捏着,鼻子闻着,真舒服!

有时,邻居家的大婶见我在屋外玩,(递 塞 送)给我一个刚煮熟的红薯,因为我人小个矮,小狗、小鸡经常会更我抢食,我东躲西藏,急得哇哇叫,这时大婶吆喝着给我解围,赶跑了小狗、小鸡。我舒心的笑了,捧着(温柔 温热 温暖)的红薯,心里更是(温柔 温热 温暖)无比。

上小学的时候,我离开了小村庄,我的心似乎遗落在村里了,我忘不了家乡,更忘不了那一份浓浓的乡情。

1、用“√”。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稚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渲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主要从哪四个方面写了我对故乡的美好的记忆?请试着概括一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那一份浓浓的乡情”在文中主要是通过哪些事情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最后一句话在朗读时,要饱含深情地读出对故乡的____________之情。

布置作业

一、将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义。

颇负()名:__________________ 能()善画____________________()国他乡:__________________ 低头()节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泪眼()的声音()的波纹()的流水()地寻找()地摇动()地落下()地递给

三、在下面句子中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热带无所谓隆冬,()腊月天气也毕竟是凉飕飕的。

(2)()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3)()大旱,这条小溪()不会干涸。

(4)我们并()捉来吃,()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四、阅读理解题。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1)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2)这四个阶段,表现乡愁的相对应的事物分别是什么?)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

2、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文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家乡的情感,希望祖国早日统一。()(2)第2节中,船票其实指船只,意思是说作者成年后和新娘各在一方,只能凭借船只相见。()

(3)从小到大,作者的乡愁越来越模糊了。()

3、读句子,选择合适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下面的两种朗读处理,你觉得哪一种比较合适?()

①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②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4、根据要求仿写。乡愁是一般人都有的情感体验,在诗人眼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那么,在你眼里,乡愁还可以是什么?

乡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你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请写

一、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滴水穿石

描写思乡的古诗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卓越个性化教学讲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第三篇:新课标五上数学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第9册全册教案集 1窃 读 记 学习目标

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 书名言.2.自学生字新词.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b.认读生字词.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2.学生自由读文.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汇报交流.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3走遍天下书为侣 学习目标

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2.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第二课时

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2.抄写生字词.3.完成课后“小练笔”.4我的“长生果" 学习目标

认识“扉、瘾”等12个生字.学生互相提醒认清字型,读准字音.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同学们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2.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要运用平时学到的方法自己读懂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3.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部分画下来.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1)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2)指导朗读相关的句段.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ll、14自然段.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等 词语.3.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4.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呢?(书是.-j-~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积累语言.交流感受

1.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2.课外积累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先集中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学生交流别人的读书经历.2.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展开一次辩论.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 容写下来吧!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2.整理习作和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以“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3.背诵名言.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学生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5.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

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 挂念.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 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4.学生练写.6 梅 花 魂 学习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2.自学生字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3.揭题释题.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2.过渡: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3.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4.全班交流.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

(“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共有三处: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2.学生听录音跟读第2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第一次哭时的情感.a.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b.体会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c.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体会他无法回到家乡的伤感.a.教师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b.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1)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爱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2)品读外祖父送画时的话,体会老人对梅花别样的情感.“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 ◆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梅花”? ◆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交流之后指导朗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外祖父的这句话? ◆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代表着什么?(外祖父把梅花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在何情况下,外祖父第三次掉泪?读一读,深人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a.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朦胧.)b.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品语句,升华情感

1.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和外祖父为作者送行的有关语句.2.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含敬意朗读课文中首尾两段.归整体,理清层次

1.读到这里,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2.尝试分段,说说每部分的意思.重积累,延伸拓展

1.把文中使自己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2.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3.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7桂 花 雨 学习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3.准备“摇花乐”的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读提示明要求

◆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板书课题:桂花雨)◆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初读课文知大意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N品读语句悟情感

◆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

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a.“我喜欢的是桂花.”

b.“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d.“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怀念.a.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b.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自己的感受.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 什么.c.与同学交流:母亲的话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禁又想起了“摇花乐”,你能通过朗读向同学们表达出“我”的思乡之情吗?(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读读课文中的语句,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读.积累语言求发展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说一说.◆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8小桥流水人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 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

◆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黧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展示活动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大胆想象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小组评议,互改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赏评.回顾•拓展二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

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9鲸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课前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出示要求写的字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

一、广、斤、市.◆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第二课时

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

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大鱼海兽咬住凶猛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1松 鼠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课前准备

1.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11新型玻璃 学习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及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的说明方法.◆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课题点明“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 ◆“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难写的生字.◆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自己练习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老师导语引入:“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l自然段,从中找答案.◆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学生汇报,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关系.(这种特殊的玻璃在里面夹了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由于金属丝网和电源相接通,同时又和自动报警器相接通,才使得它有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 玻璃”的作用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指导朗读句子.(“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谚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种玻璃的用途广泛.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用上“„„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吗?)利用表格.自主学习

◆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呢?我们来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分组读书讨论,布置要求:读课文,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新型玻璃名称

特点 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 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 防盗 夹丝玻璃 非常坚硬藕断丝连 高层建筑采用,安全 变色玻璃 反射阳光改变颜色 调节室内光线

吸热玻璃

使房间冬暖夏凉

阻挡强光和冷气

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 闹市临街建筑物采用,减少噪音

哪个厂家先来介绍自己生产的新型玻璃,注意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变色玻璃是怎样随着阳光的强弱调节室内光线的? 板书,小结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些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先用分类说明法将新型玻璃分成哪几种;介绍每种玻璃时,又采用描述说明法.)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 12假如没有灰尘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看待事物.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查字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我们都对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感到欣喜,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出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a.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b.与同组同学互相交流.◆全班交流汇报.a.灰尘的特点:(1)小.(2)来源于土壤和岩石.(3)在空中飘浮.b.灰尘的作用:(1)反射光线.(2)反射光波较短的光线,吸收光波较长的光线.(3)灰尘具有吸湿性能.◆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出示句式:假如没有灰尘,__________________.小结说明方法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列数字、做假设.)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提高学生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精心准备

◆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分的准备.◆思考“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你将如何解答.小组试买

◆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班级特卖场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耐心、机智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总结

◆评出最佳“推销员”.◆你认为怎样才能够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是什么?)第二、三课时习作 确定习作内容

◆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确定习作内容.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回忆一下说明文和一般的记叙性文章有什么不同.◆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你的物品有哪些特点?如:外形、质量、用途、价格等,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篇: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16、《青山不老》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

16、《青山不老》同步练习同步练习温故知新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记载(zǎi zài)险恶(wù è)

归宿(sùxiù)不禁(jīnjìn)

2、读句子,回答问题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①“另一种东西”指的是

②为什么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某公园张贴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⑴这则告示告诉游人什么呢?

⑵它写得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含英咀华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请用“”从文中画出来。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照应的句子:

深刻含义: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这表现了什么?

第五篇:语文学案使用五步法

语文学案使用“五步法”

河津市僧楼中学 薛克民 043300 自从前年我中心校开始大张旗鼓的学习洋思经验和横水经验以来,“学案导学”开始进入了我的教学生活。二年来,“学案导学”已经成为我和我的同事生活的一部分。一路走来,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是教改纵深发展的一次较为科学、具有切实具体的的可操作性的一次大胆的尝新思路。“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较为行之有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笔者根据自己及本校语文教师同仁实践,试分析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在教学当中使用之优缺。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其环节包括

1、检查学案、了解学情。

2、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3、精讲点拨。

4、当堂检测。

5、归纳总结。

一、“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 其特点是:

1、简便易学,便于操作。

2、能较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活跃。

3、教师不再重复演义课文,能较好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

4、由于五个步骤都要体现于每一堂新课中,环环相扣,容量较大,使课堂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一)、检查学案、了解学情(1—3分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结果,忽视思维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效率低。“导学案”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案,它的使用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前已明确了本节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教师按照学案设计的内容有重点地讲解,学生有重点地听,教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0—15分钟)

以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实现了师生互动和对话交流,改善了传统的教学关系。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出,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根据问题特点,教师可提问题让大家或一个同学回答;也可以让个别同学黑板展示。教师纠正学生展示或回答中知识性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达,评价回答或展示的内容,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三)、精讲点拨(15—2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就是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协作意识)。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1讲重点;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和学科思维方法;或从来没接触过的。2讲难点;对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不同学生可不同)。3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根据备课组研究和自己掌握学生的情况);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常考点。“三不讲”即:1学生自学已学会的不讲;2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探究会的不讲;3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有些知识虽不超课标,但比较偏,高

一、高二学生能力达不到,这些知识可不讲。

这样就不会遗留问题了,教师也不用担心自己没有讲解,学生能不能搞清楚,现在,学生讲解展示完成以后,有老师在进行补充和纠正,当然包括质疑,这样我们就不必担心了。但是精讲点拨的时间不能太长,一定要将时间留给学生,因为最终的主角还是学生自己,受益的当然也应该是学生本人。

(四)、当堂检测(5—10分钟)

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测试题当堂呈现给学生(不要在学案中出现),可多媒体呈现或资料现场选题,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测试题,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并当堂点评,确保训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这一点学生一点不能少,是对当堂讲解内容的一个及时检测,及时的评估,让老师了解学情,下一节课就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完成之后的及时反馈,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让后让师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五)、归纳总结(1—3分钟)

教师或者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方法、规律、思路进行总结整理。也可进行纠错整理。整体上的总结是本节课的收尾工作,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自我小结,掌握一种节能,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各环节可选择运用,环节

(二)与环节

(三)可交换或交互进行,同时各段教学时间的划分是一种相对概念,不是对时间的机械界定,实施中各部分可以交互进行、灵活运用,以求课堂结构的最优化。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在现实中的应用时非常灵活的,绝不拘泥于我们以上说的条条框框,针对以上不同的环节,可以随意调整。

三、“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之优

在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一直坚持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五步教学法各个步骤的精髓之处。从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当中的思考,认为“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优点。

1、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老师在讲,看看下面,真正听的没多少,课堂往往是老师和一些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我们的课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学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学习的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归根结底学习是学生自己要完成的事情,一个木匠师傅带徒弟,在45分钟里,师傅关于木工知识讲了40分钟,只给徒弟几分钟的时间练习,是不是一件滑稽的事情?事实是,师傅关于怎么使用锯子的知识要领讲了几分钟,而30~40分钟的时间让徒弟自己练习琢磨。当然这只是个比喻,课堂教学比这复杂得多,但其中的大道理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教育之源在孔子。孔子当年领着一群学生,风尘仆仆走遍齐鲁大地,走遍诸侯列国,大约只是到了晚年,才搞了几年类似于今天的课堂教学。其中有一次社会实践课(而这次教学内容完全是不期而遇的):孔夫子领着弟子们打泰山旁边经过,一个妇人的哭声吸引了他。那哀婉凄侧的哭诉,犹如泣诉交加的音乐,才使夫子凝神谛听,并让子路反复采访妇人,终于知道了女人的重重忧伤。当妇人告诉孔子自己的公公、丈夫、儿子都先后葬身虎口时,孔子大惑不解:“干嘛不离开这虎狼出没的鬼地方?”妇人回答:“但这儿却没有苛政啊!”于是,这位大教育家现场教学,告诉弟子:“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于是,便有了震撼千古的警句流传。①

假如孔子讲了40分钟的倡仁政反苛政的理论,而“学生”(包括那位妇人)只有几分钟的话语权,效果怎么样呢?如果单从时间分配看,这一节课女人哭用了30多分钟,子路来回采访用了10分钟左右,而大圣人大概用了几分钟!但谁敢不承认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优秀的一节课!

至于是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是学生30多分钟,老师10多分钟,大概也不能“一刀切”;但让学生的“学”成为主要的模式,这种作法是科学的。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学案导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有的内容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多大的趣味和吸引力,但都蕴含着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老师们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勇于质疑问难。无论是文章的题目、文章的内容、文章插图、文章的标点符号,还是文章下面的注释,都可以。一些课文课下解释学生看后觉得蹊跷,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证实课下注释是否错误。这本是小事,但学生在质疑与解疑过程中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至关重要。除了文章本身有价值外,另外,现在刚刚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在编写教材时,难免会出现疏漏的地方,学生针对这些疏漏提出自己的困惑和谜点。教学中,老师们认真引导学生学会了质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

3、学案学习中的预习,是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的环节(《大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听课的时候,对这部分重点听,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4、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

根据学案,学生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看了学案,学生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无疑就提高了课堂听课的效率。

5、课堂过关检测,可以把好知识关,让学生堂堂清,提高课堂效率。

四、“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之缺

1、知识问题化的单一方式,肢解了语文学习的多样化,肢解了语文文本的整体性。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追求课堂的实效性,学案主体部分的合作探究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负面的效果是课堂充斥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对于语文课而言,把一篇完整的文章拆解开来,总有一种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的感觉。另外,学生抛开课本而把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案,总觉得有些折本逐末。新课改轰轰烈烈的实施过程中,我在充分感受它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总被一些问题困扰。

2、“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课堂“活度”高,有的老师驾御不了课堂,容易把课堂放“散”、放“乱”。由于上课进度较快,可能给“趁机浑水摸鱼”的学生于很大的“机会”,结果滥竽充数,越充越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又是应当肯定的。

3.个别自觉性差的学生忙于完成各科学案,忙于把其它资料的答案挪到学案上来。这样缺少了独立思考,同时从表象上看“完成了”学案,却掩盖着并非大部分人都“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的实质。

4.由于是“学习小组”的形式,一些学生专心致志听讲的好习惯退化了,反而以为只凭着自己的展示质疑就可以了、甚至可以自以为是了,可以不去看高考试题答案的客观性了。

总之,“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优势是主流,学生获得了充分发展,或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发展,这就应当肯定。

但如果根据不同学科的独特属性,再加细化研讨,也许效果会更好。

仅就语文而言,语文文本的内容多姿多彩,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各领风骚,不同的文学样式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体现不同文体的独特性。知识问题化的导学案,针对学生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这一方式,固然是本着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适应应试教育的目的,但从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来说,感悟体会以及语文素养的滋生,却不易实现。

具体讲,在语文教学中,合理选择体现文本内容体现文本文体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提高教学达成度的比较有效的前提。

不论是哪一种学习方式,只要从文本实际出发,只要有利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只要学生喜欢,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导学案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可适当变化,不拘一格,来成功完成语文教材规定的内容,充分体现新教改的一切为学生的目标。

下载新课标版五语文上同步学案19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版五语文上同步学案19.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必修五同步训练一

    必修五同步练兵(一)(师用) 一、基础知识训练题: A.尴尬(gān) 朴刀〔pō〕 吹嘘〔xū〕 怨怅〔zhàng〕(解析:怅chàng) B.省得〔xǐng〕 搬口〔bān〕 着意〔zhuó〕 絮聒〔guō......

    五上语文复习资料

    1 五(上)语文复习资料戚博程五上第一单元复习1、《师恩难忘》 一、本学期我们要养成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读书做笔记有三种形式:摘抄 、编写提纲 、写读后感......

    五上语文计划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北塔小学陈香 一、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教材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着力于加强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他们全面素质......

    五语文上复习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题(上册资料) 第一单元 1.《师恩难忘》的作者是著名作家 。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 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 之情。 2.“谈起往事,我深......

    五上语文五单元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

    五上语文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分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 字词归类 (一) 易错字、读音 1.啄木鸟 屋檐 脖子 蹲着 摔下来 懊恼 绿莹莹 光秃秃 老鼠 嗓子 舔食 2.王宫 推荐 配上 沾水 盒子......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上30课导学案(模版)

    30课《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鉴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的方法。 3、感悟古代诗歌的内涵,提高自己......

    语文:第6课《理想》学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理 想》 教师寄语: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