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者 顾斐泠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 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要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就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民族院校就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
[关键词] 高等民族教育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教育是实现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在人类社会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地位。应“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应该在教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学制、办学形式等方面,逐步走出一条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路子。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办好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①民族高等教育建设是少数民族社会各项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民族教育建设是少数民族振兴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事业,是培养民族人才和发展民族科技的基础。在新形势下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人民的输送合格人才,我国就必须办好民族高等教育,把民族高等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即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一方面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并进行国民思想教育;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确保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根据民族地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大力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以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民族教育的发展,争取在较短时期内使民族高等教育的局面有一个较大的改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满足当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立足中国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包括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②民族高等教育是培养民族人才、发展民族科技、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③在新时代、新形势要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石,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就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④为此,民族高等院校工作者要努力在 ①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5页
②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9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10.15)教育理论和实践上为适应社会需求进行的一系列的推陈出新活动,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育评价创新等,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一)构建民族高等教育新观念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⑤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学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具有平等性、民主性和合作性”。⑥但是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这种片面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严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利益。这样的教学理念怎能体现“以学生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高等院校的特性,在教育观念上要创新。民族教育观念创新就是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 “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体的利益体现“以学生为本”,将国家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期盼进一步统一到民族高等教育的实践中。教育首先要考虑到是受教对象的特殊性,高等民族院校多民族成分决定了学生信仰的复杂多样性,再者受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民族文化。因而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往往会形成了极具个人民族特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得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意识以及行为始终存在着差异。而当前我国民族大学生的共同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服务于当地各族人民,为民族地区发展做贡献的人才。同时,民族大学生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有生力量。要到达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构建新型民族教育观念,需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高等院校的受教群体的上述特性,尊重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将高等民族教育从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则着手,关注民族学生在经济生活、文化风俗及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异,形成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民族高等教育不但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服务于当地各族人民、为民族地区发展做贡献的人才,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有生力量。
(二)创建民族高等教育新内容
在当代,社会环境日新月异,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局面,制造了自由的虚拟空间,使得青年大学生自身形成了许多新的思想特点,对社会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而在民族院校中由于多个民族的文化共同呈现在青年学生的视野之中使他们面临更多的冲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很难适应民族院校青年学生思想的需求了。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因此民族教育内容的创新主要是对高等民族教育课程的创新。当前,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所形成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民族人才的需要,现行的许多课程内容明显过于陈旧、老化,课程设置单
一、僵化等现象严重,极大阻碍了学生在新的领域的开拓意识和能力。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加强课程内容的人本化转变,满足新时期下对民族人才的不同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课教学,拓宽知识范围,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形成学生萌发求知欲的生长点,给学生留有今后发展的更大空间;适当扩大选修课程比重,⑤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上讲话
⑥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教学论》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01-01 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同时把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风俗、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艺术等列为教学内容,使民族学科成为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的设置使高等民族院校实现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实现由侧重获取知识教育向增加创新能力教育的转变。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关系,构建新型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以期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学生能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使课程对学生具有可持续的自我发展性。
(三)发展民族高等新的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技术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民族地区应该大力推进民族教育的信息化,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促进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民族教育的信息化,就必须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民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等,逐步形成民族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加强民族高等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民族高等院校在当地信息化进程中发挥“龙头”和载体作用。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运行保障机制,提高民族教育信息化水平。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在民族教育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高等民族院校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谈话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暗示法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和演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调动民族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民族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建立民族高等教育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也是该国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的评价标准。国家的创新力就是需要该国的年青人来实现,作为青年人的代表大学生更是毋庸置疑需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客观上由于新型教学方式的在民族高等院校的普遍运用,使得教育信息更新快、容量大、跨学科性强,此时教师已难以完成传统的传载任务,更多的是需要大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这也要求当代的学生必须学会创新。但目前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是书面考试,事实表明,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成天埋头书山题海,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个性特长,即使有创新的灵感,在应考的压力下也只是昙花一现,得不到升华和延续。这势必将进一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必须大力革新原有民族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在考试内容上,多考虑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学生自己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在考试形式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多种考试形式。在评价中,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将创新的精神融入到民族高等教育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各环节中,将各种评价方式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积极培养民族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树立民族高等教育教师新形象 目前面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时代环境,对民族高等教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高等教育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意识、改革意识、科研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技巧,而且要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现代科技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指导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研究问题和增长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不能满足新时代环境对民族高等教育教师的要求,民族高等教育教师应起到新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即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必须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必须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在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民族高等教育教师应树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观,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生动活泼的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的形成。以期培养出适应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民族高等教育应有的作用。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和国家历来把少数民族人才问题作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倡导的科学发展现的核心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秉承和延续。⑦民族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民族高等院校教育工作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总体原则,更要坚持尊重民族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始终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合格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总之,在全社会积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时候,民族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即 “以学生为本”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去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就一定会为祖国的建设、民族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批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10.15)[4]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上讲话 [5]《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求是》2005.7 ⑦ 《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求是》2005.7
[6]布鲁纳(1915-),《教学论》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01-0 [7]蒋峥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培养教育[N].湖南日报,2004-5-24.[8]孟醒.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界,2005 [9]陈杰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05 [10]周爱云.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德育教育[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 [11]田建国.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5-3-25(第四版).[12]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12. [13]刘少雪,张应强.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
作者简介:
顾斐泠 西南民族 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 讲师
第二篇: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外贸出口工作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外贸出口工作发展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外贸出口工作发展2010-06-29 18:54:0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外贸出口工作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外贸出口工作发展(2)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县外贸出口实际进行了调研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总的形势
我县外贸出口历来是弱项,由于规模小,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竞争力差等因素的制约,去年前7个月仅完成8万美元的出口任务,仅占出口计划的%,到年底通过代理完成外贸出口任务万美元,今年截止到目前,完成任务
是空白。我县仅有6家企业拥有外贸自营进出口权,其中有两家因企业改制停业;有一家因原材料供应不及时而时开时停,仅剩的两家也无产品出口。去年新增加的一家出口权手续办妥后正全力开工生产筹备出口,但目前仍无多大实质性进展。因此,要想完成今年的出口任务,必须开辟新的途径采取有力的措施。
从调查研究的情况看,我县外贸出口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1、我县出口产品单一,属一般性产品,价格廉,附加值低,竞争力差,利润少,创汇水平低。绝大多数属资源性产品,缺乏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优质高效的出口产品。由于国家对高污染和资源性出口产品进行政策调整,皂素、重晶石粉、大理石加工行业近半年都没有产品出口。
2、企业缺乏国际贸易知识,难以自主开展国际贸易,目前我县有6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大部分对外贸知识、技能和要求、规定不太了解,不知如何开展出口贸易,多年来保持着委托出口的思维定势,企业没有专门外销的相关人员,不熟悉出口业务,导致企业多以间接出口为主,难以掌握贸易自主权。
3、受国家调整出口政策的影响,黄姜医化产品出口受限转移。
4、利融石艺有限公司近年来因原材料调运不正常而时开时停生产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
二、2009年外贸出口工作的安排
为了完成今年的出口任务,我局已着手通过多种途径,一是促进新登记的一家出口企业--郧西明星矿业有限
公司将该企业的锑品出口,二是要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大好机遇,大力支持我县桑蚕产业发展,力争今年引进一家茧丝绸加工出口企业;三是服务好外资企业郧西菲律宾塑胶城项目建设;四是依托我县的木耳种植,积极引进一家包装加工出口企业。实现出口任务的完成。
三.重点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受其他基本建设影响,我县仅有的出口企业利融石艺有限公司也因道路不通,原材料调运受阻而生产不正常。
二是百科皂素主要是受水源区产业政策的调整限制,现在处于停产状态。今后只能治污达标才能恢复生产。
三是重晶石粉出口企业也存在道路受阻问题,不过涧池乡又新建了两家
加工企业,这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请大企业出口代理。
四、措施建议
1、提高进口和加工贸易比重,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在加快一般贸易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比重。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力吸引企业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努力形成一批大进大出的产业群,带动我县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
2、优化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提升外贸出口竞争力。一是加大市场的开拓力度,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格局。二是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三是指导和帮助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农副产品加工档次,不断改变原料型、初级产品加工现状,提高
产品出口附加值。
3、鼓励企业“走出去”,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走出去”战略是新形势下我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我县企业要具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经受磨练,以提高企业国际化和产业国际化的程度。关键是要把握机遇,敢于迈出国门,带动国内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出口,更好地跻身国际经济大循环。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展有效服务。一是制定激励措施。建议县政府制定激励政策,在企业创出口品牌、境外参展等方面适度予以补贴,以充分调动企业的出口创汇积极性。二是用好用足国家扶持政策。目前国家和省对外经贸企业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出口信用保险、公平贸易、创品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均有资助或补贴,为此一方面要想方设
法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扶持资金,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的鼓励促进作用,引导企业努力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全社会要共同支持外贸发展。财政、工商、国税、国土、外事等部门和各乡镇要进一步关心支持外贸的发展,要经常性地开展企业调研,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矛盾,切实转变观念,开展优质服务,为全县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发展
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确认识和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兄为指导,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推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4)05—0001—05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确认识和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推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的对立面是非科学,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说明以前指导发展的是非科学发展观,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社会发展有一个过程,发展观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步变化、进步、完善的。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更多地从经济视角来看待发展,强调经济增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更多地从社会视角来看待发展,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现在,人们开始更多地从人本视角来看待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辩证地看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基于两点: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分析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从整个国家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里,我想从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来看。1993年,我第一次到美国看到什么都感觉新鲜,他们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每小时跑140公里,我回国后到处说,他们的宾馆、餐厅条件比我们好多了,公共厕所里还放手纸,当时感到很难想象。1999年,我再次去美国,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感到新鲜了。今年6月份,我去了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海参崴,感觉近10多年,俄罗斯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没有新的建筑,设施陈旧、落后,我坐过的电车,没有一部是比较好的,教授的收入也很低。近10多年来,我国的发展是巨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如经济过热,有的建设不讲效益,存在不少政绩工程,环境污染严重,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等,都是值得十分重视的。
教育的发展也是一样,取得了巨大成绩。我们从理念和观念层面提出了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和要求;提出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和意见;提出并开展了素质教育。从工作和效果层面看,这些年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扫除文盲;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实行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选择;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辅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等等。同样,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单纯追求“教育GDP”的现象,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效益和功能,教育发展不平衡等。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前提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中国前进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多数适龄青年上不了大学,人民群众能满意吗?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要更好地指导发展,而不是停滞,或回到过去。
3。发展也需要付出代价
发展要追求价值增益的最大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成本性付出,或因人为因素的付出,我们要有代价意识。诚然,要让代价尽量减少,决不能得不偿失。同时,要建立代价补偿机制,在发展中,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主导目标,容易忽视次要目标,对在发展中受到损失的群体和方面,应有适当的补偿。
4.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国家要进一步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新的发展观,进一步明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在讨论中,有人认为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是非科学的发展观,是造成以往发展中产生问题的根源,这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超常规发展,首先耍弄清这里的“规”是指什么,是指规律还是规则?这里的“规”,我认为是规则,而不是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必须遵循,规则是人制定的,陈旧过时、不合理的规则必须加以改变。为了发展,突破一些常规,如人才引进中,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可以不要户口、档案,破格晋升教授等,也是必要的。跨越式发展不等同于快速发展,要跨过某个发展阶段,才称得上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落后赶超先进,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科建设中,某一个学科发展平平,由于引进了几位处于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学者,将学科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就是跨越式发展。因此,对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要作具体分析,有科学的,也可能有不科学、非科学的。
二、科学发展观对于指导高等教育
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于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l从长远来看,社会经济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教育的协调、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但“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是一切发展的规划者、决策者、参与者和实践者„„”[1],社会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依靠人去规划、决策,参与和实践。社会经济能否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工作的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在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空前上升,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因此,高等教育的协调、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2.高等教育正处于新的大发展、大转折时期,急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现在,由于市场化、国际化、大众化,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矛盾,高等教育将面临第四次大的变革。以大众化为例,数量的增长,必然带来质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好比三五个人在唱卡拉OK,秩序井然,突然进来几十个人,有的要唱通俗歌曲,有的要唱京剧,有的要唱地方戏;有的要跳三步、四步,有的要跳迪斯科,秩序就乱了,就需要重新调整。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教师、学生人数猛增,2003年本科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 11662人,万人大学已不算规模大的学校了。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不调整我们的发展观、管理观,进行一次管理革命,高等教育就难以持续、协调发展。
3,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以人为本的观念和五个统筹的思想和原则,也是对教育发展的要求”[2]。实现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进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不同地区的教育、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调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布局等等,都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实现以科学发展观
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
实现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首先,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实现观念的转变。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的确立,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探索的过程,这里仅谈谈个人的一些初步认识。
(1)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特征。“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3]以人为本将发展的逻辑起点与终极目标归结于人自身,突出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展是人的发展,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就是将人视为大学发展的中心,大学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务和促进入的发展„„”[4]
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首先要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中的“人”,认清“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人是自由性的存在”,“人是创造性的存在”[5],从而重视,人的精神,以精神提升人;把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工具;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其次,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重新思考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领导与师生等诸方面的关系,确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2)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发展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按规律办事。历史已经证明,我们的改革、发展,按规律办事,就能健康发展,违背规律,则受到惩罚。现在,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感性、经验层面。要认真总结我国近代高等教育100年来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和把握其中具有稳定性的联系,从理论层面逐步概括出教育的基本规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
(3)分类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这是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需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特别是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复杂、多样。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却目标、模式单一,都追求高层次,专科学校想升本科,本科学校想建硕士点,有了硕士点想上博士点,进而想进入“211”、“985”工程,成为世界一流。作为校长,想把自己学校的层次提高,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则存在一个协调发展的问题。因此,高等学校需要分类发展。分类发展才能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在分类发展中准确定位,在各自的层次中办出特色,提高水平,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4)统筹兼顾,协调有序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由于自身的复杂性,更容易造成人们分散、孤立、对立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精英与大众、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德育与智育、规模与效益、学术目标与效益目标、综合性与单科性、共性发展与特色发展等众多关系、矛盾中争论不休。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要客观、辩证地分析和把握各种关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有序发展。
2.健全法制,建立机制,保证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念很重要,但仅仅有观念还不行,要有法制、机制来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6]坚持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一定要有相应的法制、机制来保证。
从政府层面来看,要制定保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法律、政策,建立有效的机制。这里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改革,重大决策的法制化。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一定要有相应的法律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化。错误的决策,往往是个人说了算,某个领导人凭一时的感情,在对决策对象没有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作的主观臆断。二是要有保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相应政策。例如,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为什么难以进行,问题在于我们的政策,包括经费投入、舆论导向、评估体系,都在鼓励规模大、层次高,学校如果不求大、求高,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争取社会认同。同时,政府还要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其自主发展。
从学校层面看,要理顺治理结构。所谓治理结构,即学校内部规范不同权利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大学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没有哪个个体或集体全部拥有大学,也没有任何人会对学校的发展负全部责任。学校的党委会、校务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党委书记、校长都对学校发展负有责任,但谁也很难负全部责任。现代大学内亟须必要的制度安排来理顺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的校长,误以为校长负责制就是校长说了算,一些重大问题未经科学决策,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3.以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推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要在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指导下,认真分析各种矛盾和问题,抓住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例如分类发展,科学定位,大学教育理念,资源合理配置,教师继续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科学的教育评估等等,逐一加以解决。
四、以科学的发展观
指导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逐步壮大,研究人员增多,建立了若干博士点和众多的硕土点,培养了厂批人才,出了一批成果,有的成果已为教育决策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所采用,开始起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但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高水平的、能解决重大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成果不多,研究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从现实情况看,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即重演绎轻归纳,重综合轻分析,重理论轻实践,重整体轻个别,重思辨轻量的分析和质的研究。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存在着“三多”的情况,诠释性、介绍性的文章多;经验总结性的文章多;凭主观意志写出来的文章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研究从问题入手
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没有针对问题就谈不上研究,问题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述。但为什么在研究中仍然出现抓不住问题的现象呢?原因在于,一是受某种研究风气的影响,重体系轻问题,通过秘书性的资料整理工作,形成一个“体系”,既省事又能得到一些人的认同。二是搞不清什么是问题,往往把现象当问题,把某一个研究领域当问题,把假问题当成真问题。因此,高等教育研究一定要抓住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形成新的理论
我们强调问题,不是不重视理论。越是突出问题,越要重视理论。因为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真正解释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者一定要有学科背景,对某一学科理论钻研得比较深透,然后以此去研究问题。否则,就事论事,研究不可能有深度。
在研究过程中,还要产生新的理论,指导高等教育实践,丰富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在这里,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的人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几个“理论”,但实际上却不是理论,只是某个观点、概念、说法。因此,我们要去弄清理论的基本结构、内涵。理论一定要有解释力,能解释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3.要运用有效的方法
如果解决问题是“过河”,方法则是“船”和“桥”。解决问题没有研究方法不行。一是要克服不讲研究方法的现象,这实际上是过去文科研究中留下来的“一张纸,一支笔”,“剪刀加浆糊”(现在则是网上下载)的恶习造成的。二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脱节。一定要紧扣研究内容,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选取有效的研究方法。
(本文系作者在第十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闭幕式上所作总结发言的整理稿。)
参考文献:
[1] 张武,等.论坚持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4-07-28.
[2] 谢维和.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9,[3]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姚利民.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理念[Z].第十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交流论文.2004.
[5] 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第四篇: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市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普九”,人口覆盖率100%,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存在,致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均衡。在经费投入上,有人概括说:“城市学校人人爱,农村学校无人盖。”总体相对而言,政策性收费投入多一些,财政性投入少一些;优质学校“锦上添花”式投入多一些,薄弱学校“雪中送炭”式投入少一些;高中教育学校筹资渠道多一些;义务教育学校筹资渠道少一些;在校舍建设上投入多一些,在教育教学设施配置上投入少一些。
二是办学条件不均衡。在办学条件上,有人比喻说:“好的学校像欧洲,差的学校像非洲。”总体相对而言,城市学校校舍好,农村学校校舍差。就学校内部而言,存在校容校貌好、图书及教学设备差,教学楼条件好、学生住宿条件较差等现象。
三是教师资源不均衡。在教师配置上,有人总结说:“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总体相对而言,城市学校和示范性学校教师配得齐、配得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配不全,配得弱;文理科教师配得多、学历高、职称高,体艺教师配得少、学历低、职称低。
四是生源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差异很大,优质学校教育与薄弱学校教育差异很大。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受到冲击,家长、学生择优就读的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了生源不均衡。
上述现象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致力于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义务教育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此,我们必须用科学教育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全局,依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以科学的政绩观为指导,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教育投入监控体系,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公益性的。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切实改变“硬经济,软教育”的错误倾向,确保政府办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保障法定教育投入,防止教育经费流失,即要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确保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确保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教育口子经费足额征收、足额到位。各级政府要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并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二是要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在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时,往往以所谓的“保重点、握拳头”来对优质学校进行重点倾斜、重点扶持,从而形成“县一中”一枝独秀的现象,进而加剧了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背离了均衡发展的目标。为此,在编制预算时,我们除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三是要建立教育经费指标监控体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对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既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涉及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收支的审计监督,也包括对学校的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的统计公告制度,以便于社会公众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进一步促使有关方面严格依法投入和优先义务教育经费。进一步优化学校财务支出结构,充分发挥有限教育经费的最大效益。
二、以科学的建设观为指导,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客观要求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一是推进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以“实用、够用、牢固、环保”为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学校校园规划用地和校舍面积指标,保证学校建筑与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按照“缺什么 补什么”的原则,明确规定标准化学校建设顺序,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区域内每一所中小学校的建设都能达到合格学校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二是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一方面,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改造的经费投入。对于一时难以改变面貌的薄弱学校,可采取挂钩承办、合并、撤销、办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水平,逐步改善图书与教学设备阵旧老化的现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普及现代远程教育,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在缺乏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农村教育中,能充分发挥其教材多源化、资源全球化的优势,为实现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提供坚实平台。目前,我市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站点2800多个,覆盖了全市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今后,要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在研制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上下大气力,建立网络教育资源信息库,实现市域、县域、乡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以科学的教师观为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优质教师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资源的均衡化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看,我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的,但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农村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农村教师的逆向流动,进而加大了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因此,要从政策、经费和制度上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和不断优化,引导教师的合理流动,保证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一是要建立健全补充教师的新机制。要认真做好近、远期中小学教师人才规划,并按规划逐步实施。目前各县市要全面启动并加大定向培养小学教师师资力度,以缓解目前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二是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以“名师工程”、“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送教下乡、城区优质学校的教师定期赴农村学校讲课等活动为载体,面向农村教师组织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使他们在教学理论、方法上与时俱进,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法制观和教育管理观,尽快提高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统一教师的福利待遇,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实行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使农村教师的工资高于城市教师的收入水平,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愿意留的平台。同时,要对年龄偏大的教师实行提前离岗的办法,腾出岗位,梯次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四是建立健全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2005年,我们启动了县(市、区)行政区域内教师交流试点工作,从试行的情况看,试点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今后,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通过绩效工资,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宏观措施引导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推选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即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实行校长和骨干教师的经常性轮换,既有城乡间的轮换、又有不同学校间的轮换。通过教师轮换制度,实施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调控。要继续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和鼓励城镇富余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以确保教师资源的基本均衡。
四、以科学的质量观为指导,树立教育新理论,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了一些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入学不规范等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如个别地方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有违公正、公平原则,也将加剧择校问题,滋生助长不规范办学行为。一些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收取高额借读费,一些学校乱办各类“实验班”、“特长班”、“重点班”来乱收费,等等。这些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引起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关注。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各学校因经济利益驱动引发的。但究其本质,是地方政府没有尽到举办义务教育的法定责任,把其办学责任转嫁到了学校和社会,其结果是直接加剧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为此,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行为,坚决执行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政策,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制度,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立即纠正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切形式的“改制”,还政府办学的本来面目。
第五篇:依据科学发展观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依据科学发展观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又到了每年的招生时间了,尽管政府三申五令,不提倡择校,不允许分重点学校,不允许学校分重点班。每年的市直初中、小学新生入学,政府都要制定相关政策,分步实施,可看着忙着想要择校的人群,引起了我,一个教育工作者惶恐的不安和深深的自责。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理想、目标和不懈追求,我们为之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可是多年以年来,薄弱学校有了改变吗?校际间的差距是正在缩小,还是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我不敢去想,甚至不敢去追问。择校风愈演愈烈,我在思考着,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能碰到一个好校长、一群好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的受到教育呢?不可否认,近年来各地在学校硬件建设上投入很大,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校舍焕然一新,消除了各类危房;“校校通”工程顺利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初见成效;校园美观整洁,师生工作、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遗憾的是学校软环境建设仍不尽如人意。
教育是强国之本,教育是兴国之路,教育是富国之源。这是当今世界发展和竞争证明的永恒真理。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纲领。这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机会均等是建立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指标,是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促进教育机会均等首先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为每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由潜在劳动力向现实劳动力的转变提供基础发展的均等机会,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各地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条件下和功利主义原则主导下,进一步拉大了区域间和校际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使原本先天不足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陷入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也使原本不受重视的为数众多的弱势学校犹如雪上加霜,艰难挣扎。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已经造成以下主要危害并正在不断扩散、蔓延和加剧。
(一)导致中小学学生辍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数学校和非贫困地区的弱势学校基本不具备国家规定的最低办学条件,许多学校就一间或几间破旧教室,再没有别的什么了,连教师的安身之地也没有。不仅公办教师派不去,甚至连代课教师也聘不到。学校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加之一些中小学乱收费,这是中小学学生辍学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再加上现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及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重的现象,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出现了新的辍**。
(二)导致择校之风日益加剧。地方财力无法满足地方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功利主义的倡导者和决策者提供了托词的依据。于是,“示范校”、“实验校”和花样百出的“校中校”应运而生。这类学校不仅可以从政府财政获得比较充足的经费投入,而且可以从社会和学生家长那里获得更加丰厚的“捐助资金”。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加之铺天盖地的市场运作(实际是一种商业炒作),于是,学生择校、教师择校的风气愈演愈烈。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家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即使“捐助资金”(实为择校费)一涨再涨,家长们还是忍痛“愿挨”。由于利益驱动,丰厚的经济待遇(这类学校教师的待遇一般为同类弱势学校教师待遇的3—5倍),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优秀教师趋之若鹜,致使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学校和同区域弱势学校教师队伍更加不稳定。(三)导致中小学乱收费屡禁不止。由于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总体不足以及有限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严重不公,为中小学乱收费埋下了深深的祸根。借口政府投入不足,巧立名目乱收费有之;羡慕名校教师待遇,为了解决教师津补贴自筹资金,不得已乱收费有之:为了学校勉强能够运行,不至于关门停摆,违心乱收费也有之„„于是中小学乱收费经久不衰,长治不愈,老百姓怨声载道,纠风办头痛不已。如果不解决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和教育经费配置严重不公这个深层次原因,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问题可能会成为政府纠风的永恒课题。
(四)导致中小学减员功亏一篑。一些名校利用群众渴求优质教育资源和望子成龙的心理,利用在领导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尽量展示“示范”、“实验”的高质量,以维护其既得利益。他们对教育行政部门反复重申的“禁止乱招生、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乱订资料”和“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置若罔闻,根本不考虑学生身心承受能力,千方百计挖弱势学校优生,千方百计变戏法在周六、周日举办各种名目的兴趣班、提高班,千方百计动员学生购买大量的所谓名校名卷、名书,千方百计动员学生上这样校、那样校„„致使学生疲惫不堪,有苦难言。名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弱势学校更加害怕拉大“质量”差距大面积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随时都可能爆发。
面对这样的现象,党中央及时地指出了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思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柳州市教育局在撒忠民局长的领导下,以学习后六中学,抓好常规管理,提高师资水平等措施的实施,随着“禁补令”的实施,我们柳州市正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真正把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就要出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落实。
(一)加大中央及省、市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和监控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无力保障义务教育经费需求的矛盾,只有加大中央人民政府和省、市级人民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监控力度。当前已经出台并实施的中央对地方的教育转移支付主要有农村税费改革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项资金、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专项资金,这对缓解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拮据的问题无疑是雪中送炭,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公平配置义务教育资源。要使承担义务教育的所有学校都能较好运行,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让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基本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央应当按照积极差别待遇原则,根据不同物价水平,制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学校建设标准(含设施设备)、教师配置标准(含数量和职称结构)和相对充足的运行成本标准(包括教职工工资、各种津补贴、福利待遇、奖金;学校公用经费、业务费)即学校常用经费(不包括学校建设费和不可预见的临时性经费)标准,并随物价变化适时调整。从而核算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学校维持运行最基本的经费需求量,作为对义务教育学校正常拨款的依据并公平配置。学校建设资金按照建设标准实行周期拨付。
(三)大大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待遇。设立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专项补贴,实现同一区域同类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当。从而让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教师真正爱岗敬业,潜心育人;让从事义务教育工作成为全社会敬仰的职业。设立较高水平的高寒山区学校、农村边远学校教师专项津贴,大力提高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的教师待遇,以稳定山区学校、边远学校教师队伍。特别是在党中央的亲自关怀和温家宝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今年即将在教师中实施的绩效工资,是教师们盼望已久的。要真正把教师的绩效工资落实到,让广大的人民教师受到实惠,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是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四)义务教育政府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不能市场化。政府要规划和调整好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按标准设置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按运行成本向学校拨付常用经费,按编制和合理的职称结构配备师资,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符合标准的平等的就学条件。根据普通国民待遇原则,取消“示范校”、“实验校”、“借读生”说法,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律按实际居住地由居住地人民政府划片就近入学,所有国家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不得拒绝接收在本服务区居住的任何适龄儿童、少年。在财政投入相对充足的办学经费的前提下,所有国家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只能按照现行政策,除收取杂费、规定范围内代管费、规定范围内并实施了的服务性收费外,不得收取任何其他费用更不得收取择校费和借读费。今年实施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的政策,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支持,是教育为民的一项惠民政策,让广大的学生从中受益。
(五)教育要均衡发展,就要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这教育的均衡发展,柳州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的,但学校之间是很不平衡,师资资源配置也不理想,教师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到位,稳定有余,改革不力,发展太慢。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还存在着农村师资流向城区,办学条件、福利待遇较差的学校师资流向办学条件好的、福利待遇高的学校,造成好的学校师资富余、超编,老师没班级上课,较差的学校师资欠缺,有的学科没老师上课。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岗位聘任制、上岗竞争制、流动双向选择制。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尽快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体制改革的环境,以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加速柳州新一轮教育的发展
(六)在教育管理水平上必须实现均衡。一所学校要发展,关键看校长,看他们形成的教育管理理念。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水平的高低。干部交流要形成制度,学校之间可以尝试干部互派挂职。还要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不论谁当校长,首先要按规范运作,在规范中创新。不能换一任校长,紧接着就换一批规章制度。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统一规定和部署的前提下,允许创新,提倡改革。现在,个别学校已形成这种现象:学校只要更换校长,一些规章制度随之更改,管理水平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实际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学校不致因校长更换使学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改变。要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督导办法,确保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要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流;教研备课活动、科研信息、课堂教学交流等。我们强调区域内学校要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说每所学校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发展水平。教育均衡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均衡,教育均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低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的标准,不是忽视城镇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大力扶持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实现校际间、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相对均衡。
(七)要实现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及业务素质的培养,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分配一些年轻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为薄弱学校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加快薄弱学校内部的“血液循环”,给薄弱学校带去生气与活力。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机制,实行优秀教师轮岗支教制,薄弱学校也可以选派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镀金充电”,跟班学习,各学校间打破界限,让教师合理流动,通过流动推动学校均衡发展。努力提高现有师资水平,这是治本之策。开展以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重视校本培训,创新培训思路,在本校形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组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型团队。
全面实施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现有条件下,区域性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通过普遍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就能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就能使每个学生的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最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重视教育公平的必然政策选择。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体现,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公平的底线。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融洽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段话一直放在我办公桌的醒目位置上,忘记了是哪位领导说过的。它时时提醒我,尽全力推动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或许我人微言轻,但我永不放弃这一追求。看着忙着转学、择校的人群,想着远在山区的孩子们,我提醒同事:教育均衡发展仍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做些什么,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