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感想

时间:2019-05-15 06:4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里仁篇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里仁篇感想》。

第一篇:里仁篇感想

“里仁篇”感想

北京智慧学校于7月28日晚“妙心讲堂”继续开讲,这次所讲《里仁第四》章节。“仁”是《论语》中强调的为人处世最高修养,这整篇都是讲如何做到“仁”。这些启示,无论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事业层面,都非常实用。

上次讲到:达到“仁”的思想境界的人,是可以爱人,也可以恨人。最终,他是超越了爱恨,只是依这个事件当时发生的状况,给予最中肯的启发或引导或行动。至于采取什么方式,就是视情况而定了。试想:还需要什么统一的方法吗?以日本人杀中国人来说,他要杀死更多的老百姓的时候,你是任他自由,还是阻止他甚至杀死他?

而且在达到“仁”境界人的眼中,是没有真正的恶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会付出而施予更多的关心,最终影响、感化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表达的含义:无论贫富,安之若素,是孔子反复强调的。这也是“仁”的境界,任何时候都要靠“仁”的修养而安稳。

在此篇,镜子原理也是多次用到,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仁”的境界,可以看自己对待不仁的人,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正好应对了后面一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越久,就会发现,学习——改过,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循环的速度,就代表了我们自己的成长速度。

所以,对于“仁”者而言,任何时候都是在学习成长的。因为当对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给予赞叹。同时,铭记于心,自己也要看齐;而当看到对方有过错,这又是一个检视自己的机会,勇于改错。同时,还要协助对方改错。这让我想到:如果是这样从小培养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可能会担心他的为人处事问题呢?真是想不让别人不喜欢都难。

当然,这些激励着我们向前,现实的社会,我们还是要考虑到。现在我们身边充满了利益,那我们要采取什么方式来对待呢?一个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人,无法和他谈学问的。前面也提到了“安之若素”。也明确的告知,如果基于利害做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恨。那有人会问,那现在这个社会,就像做事情,要有一定酬劳才能生存。那这样算是“以利害相交”吗?

其实,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任何回报。而只是说我们“取之有道”,而不违背“仁”。他还明确指出,在强盛之际,如果处于贫困是可耻的。那这就需要我们在做事情的出发点,起心动念处修炼。就像企业做产品,起心动念如果只是赚取客户的钱,而不注重产品质量,甚至制造假冒伪劣,就是小人喻于利;如果起心动念是生产利益客户的高质量产品,提供高质量服务,从而得到合理的报酬,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可以想象一下,同样的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的出发点不同时,我们付出的努力、用心是不同的。

孔子也多次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比较。作为君子而言,是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干的,因为他有道德作为基准,以义来做对比。君子以道德为中心,小人以利益为中心;其次君主怕犯法,小人怕没利。就如法律,它只是君子用来警惕自己的。对于小人而言,他则在处处找法律的空档,见缝就钻,所以这也应对“法令滋彰”,法令是越来越丰富,而犯罪率也跟着升高的道理,人的幸福指数却在不断的降低。人是无法“管理”(管理这词用在对人上,这本身就缺失了人性)的,只有靠自觉。

在本章中,有一句非常有启示意义的话: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前一句,对于我们当今的年轻人来说,找工作难。是否有人先问过自己,我能为这个公司,这份工作带来什么,而不是说适合我的工作太少了。如果理解了这点,就能解决当今的就业问题。每个人都先考虑一下,我有什么可以立足呢?

对于我们个人在家庭中、在朋友圈子里、在企业中,很多人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拿做父母来说,对孩子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如果真发生这种事情,就要警惕了,因为我们已经不在父母的位置上了。当我们都不在父母的位置上,你还要求孩子处于孩子的位置上,就算按西方逻辑,也是挺可笑的吧。很明显的,家庭中的序位已经是错乱的。

后一句正好应和了<学而>篇中的结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反过来,也就是我们只要自己做到位,问心无愧,迟早大家是知道的、理解的。

这点,让我想起现在教育当中的一个现象:一味的夸孩子,而很多家长、老师根本不清楚,怎样夸?现在的教育的缺少,光在“术”上下功夫。我想再过些时,“教育”也可以变为“教术”了。过度的夸奖孩子,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的自尊心过强,自尊心过强的背后就是抗打击能力的降低。这也就在培养孩子极端的性格,要不极度自卑,要不过度虚妄。也许“凤姐网络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我们很多时候,做了好事怕人不知道。从现在的教育中“要好好表现”“要好好表演”“要获得表扬”,这些句子不难发现这点。但当我们真正放下这些,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承诺,甚至最终做到“大信不约”信任是不受什么约束的,也不需要一纸合约,就像“婚前协议”,认真想想:没结婚就在为离婚做准备,这不很奇怪吗?连这点信任都没有,结婚只是儿戏罢了。

当我们能做到:先做而后说,不要光吹而不做。同时,做事能先以行为道德而自我约束、自我觉察,这样失败的事情就会少了。而且,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会缺朋友的。

在此篇当中,又谈到了“孝”,因为“孝”也在孔子所说“仁”的范围。从其中再次感受到,孔子说的“孝”,不是愚孝。当父母有过错时,孩子是要力劝的。如果不听,还要保持恭敬的心,即使最终要为父母牺牲,也要明确告诉父母他的不对。即是劝谏父母,要保持温和的态度,违抗也有一定的度。当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而不远游,即使远游,也要对父母有一个好的安顿。这才是孝子。后面还提到,对父母的年龄是要知道的,保持两种心态:一则喜,一则悲。因为父母添寿了,我们很高兴。同时,父母离人生的终点越近,我们行孝的时间也就越短了。是呀,对父母的恩德,任何人都是还不清的。也只有我们用心全力去做,当父母离去时,才不会有过多的悔恨。

至于这点,自己做的是很不够的。说实话,孩子的生日我记得很清楚,而对父母只知道大概,而且经常会过完才记起。很惭愧,现在对我而言,只有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浪费他们给予我的生命。来以示自己的孝心。

此篇最后以“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作为结尾,我们前面提到了“仁”的境界,当自己能明白时,会看到别人所显现的很多问题。它表明:对领导,你多次指出他的错误,他会很难堪,很多时候,他不但不听。还会说多管闲事,同时罢免你的职务;对朋友劝谏多了,朋友就疏远我们了。从这句话也看出古人是讲人性,讲现实的。这也表明,为人处事的艰难,所以,我们任何时候做事都要把握好这个度。

只有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才能做到随时随处居于仁的境界。人要做到中道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力行,不断地改错。如此循环,才能慢慢理解人生的道理。也是学习其乐不穷的根本吧。(刘杰)

第二篇:《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三章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此句须反复诵读,方能真正体悟圣人之殊胜意。“仁者”是儒家价值的中心,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觉、自尊的必然选择。贤人、圣人、天人构成了儒家价值的果位次第,层层递进。发什么心,成什么果。

孟子说过一段话:“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如此看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自有大义在那里,大义就是仁者爱人、恶人的标准。进一步解释,“惟”是“只有”、“仅仅”的意思,有强调的语气。“能”是“能够”的意思,指有能力做。“好”、“恶”是动词,分别指“喜欢”与“痛恨”。“人”与“仁者”相关,这句话就是:只有仁者能够喜欢有仁的人,能够痛恨无仁之人。联系里仁一章、二章之句义,仁是内在于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仁者。仁外化为天地万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万物之生,仁内化于社会文物制度就是礼义廉耻,在孔子的政治世界里就是克己复礼了。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够根据儒家知礼义廉耻之大义喜欢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游酢的话:“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朱熹根据一般人的好恶突出仁者的好恶,仁者有其正,这个正就是那个大义吧。针对宋代士大夫的生活风气,朱熹与游酢所指的宋代的那个仁者就有无私心的大正大义了。其实,仁者能够好人恶人不仅会随着时代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关键还在于对仁义这一话语的再阐释罢了。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公民,也未免不至于是了。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四章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第三章孔子说仁者能好人恶人。那么,如果自己仁的还不圆满的话,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这个语境还原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孔子认为即使自己的仁不圆满,但是如果志于仁,则做事为人就不会作恶了。

什么是志呢?根据《汉语字典》,志作名词,属于形声结构。从心,士声。战国时“志”从心、之,之亦声。意思是心之所往。其本义为志气、意愿,亦谓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且大的打算。《说文解字》解释“至,意也”;《国语·晋语》释志为“德义之府也”。《论语·学而》说“父在观其志”。《孟子》则曰:“夫志,气之帅也。《荀子·解蔽》说》“志者,臧也”。《毛诗序》又说:“在心为志。”志作为动词,意思是有决心、有意志于什么,专心于什么。《论语·为政》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处志于仁与志于学属于同一用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决心以仁为本,把仁道作为处事做人的根本,那么,就不会做恶事了。”

什么是恶呢?《说文解字》说“恶,过也。”《周易·象传》有“君子之遏恶扬善”语;《荀子·王制》则说:“元恶不待教而诛”。古代有十恶不赦之罪。仔细体悟孔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思想,其意义就应该是:“如果一个人有决心行仁道,则不可能犯什么大恶之罪了。”其实,生活中行仁道、做仁事才可能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康幸福,否则的话,人人无仁道可行,仁事可做,世弊就会丛生。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正因为有多元价值存在的可能,甚至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样态,所以儒家不求人家报德,以直报直即可,人人行仁道,生活中可能因无知而有过,却不至于主观生恶、戕害生命。如果说某高校大学生药某开车撞人致伤是过,但是拔刀杀人就是恶,无论药某说什么,都不足以抵命。甚至药某的某些同学还联名保药某,足见这些人多么麻木不仁,多么不义,违背社会公正的大义试图维护个体的江湖义气即是不义,何有仁在?正因为药某寡仁少义才使得类似“他爸是李刚”的悲剧一再上演。这不是西学心理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解释的问题,而是从家庭到社会学校缺失“以仁为本”的教育所致啊!

朱熹说:“其心诚在于人,则必无为恶之事矣”就是这个道理!朱子引杨时的话“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古今同理,学校不教育学生做人的道德底线,家庭缺乏道德关怀,社会以缺乏道德的做法为个性,以唯利是图为创新。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会兴仁感恩呢?感恩教育不是徒具形式,而是要发明人的仁性啊!《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六章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本章主旨在于劝人好仁,行仁道,成为真正的君子。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第二层次是“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第三层次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第一层次是陈述句,孔夫子讲了一个事实即他没有看到自我标榜好仁、恶不仁的人。这里的好和恶是动词,表示喜欢和讨厌。其实自我标榜某某某某的人,往往不是某某某某的人,往往那些不标榜什么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句话就是说“我没有看见过喜好仁道,厌恶不仁的人。”现实中人人都是平常,人们也无法直观地看见这个人人格高尚,那个人人品低下。事实上判断一个人关键在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判断者的价值标准。儒家的价值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等等诸方面的儒家精神。儒家在承认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高扬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身体力行地为民服务。所以在第二层次上,夫子就说好仁者,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高尚的了,没有什么比好仁更好了。君子成仁这是人的最高境界,而恶不仁就是为仁,不要使不仁的一些做法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个层次说明了儒家的价值诉求在于日常的行动,以仁道指导人生实践。第三个层次是孔子的谆谆教诲,耐心的鼓励。意思是说:有朝一日人们决心致力于仁道的生活,我还没见到没有足够的力量的人的。也许有力量不够的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啊。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颜回三月不违仁,普通人如果一日不违仁,还是可以做得到吧!

孔子的两个“未见”解释了仁者如众,长于生活,不离生活,提升生活的个人努力。仁者爱人是需要身心功夫的。今天为人者、为官者如能守仁如即,爱仁如身,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就容易实现了吗?

所以,朱熹说:“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第十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章重点在于说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的标准就是一个义字。谁是君子? 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属于士了。可是在礼崩乐坏的那个时代,传统意义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礼处事待人吗?不一定!所以身为君子,其处事标准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首先关注的是天下,“君子之于天下也”,也就是说,君子所作所为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说文解字》说:“适,之也”,是宋国、鲁国的话。清儒段玉裁曰:“往自发动言之,适自所到言之。”《尔雅》解释:“适,往也”。此外,适还有其他的意义,如嫁等意思。按照“无适也,无莫也”这个句式结构,“适”与“莫”相对,相反相成。“莫”作为副词是否定的意思,如: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莫能守(《墨子·公输》)。莫还可做名词、动词用,如羡慕等意思。尽管“适”和“莫”可以互文见义,然而由于词义的歧义性,在《论语》成书后这句话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了。而“比”字义变化不大,如比肩之比。更民间说法更为亲切,如:比一比,看一看,即是拿什么做标准比量的意思。

朱熹《集注》说: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谢良佐)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明儒蔡清沿用谢氏之说,说:“言君子于天下一切之事,初无必为之心,亦无必不为之心,顾义之所在。何如而惟义是从耳?如理果当为则为之,理果不当为则不为。义者,事理之所宜也。义果当行则行,其行也以义,非吾有心于行也。义果不当行则不行,其不行也亦以义,非吾有心于不行也。若有心于行则是适也,有心于不行则是莫也。此三句语势要相连说,言无此二者只有一义耳。无适无莫不是住语处。若无下一句,亦不成说话。无适无莫不必言先有云云。只是应事时节?事之理合。如何便依道理处之?吾一无容私耳。适是偏这一边,莫是偏那一边,义之与比。又不是两边都要有,看理在何边?理在这边便一向这边去,不复顾那边。理在那边,便一向那边去,不复頋这边。若从两边取,便是子莫之执中矣。此正所谓时中者也,此正是不任情而任理。比,从也。与比者,与义比也。谓只倚在义一边去,如倚靠之倚。义之与比,事事到面前都元自有一个义在,不用外面讨一个义来应他,但吾以心制之而已。

清代刘宝楠《正义》曰:此章贵义也。?(适),厚也。莫,薄也。比,亲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无择于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相亲也。

其实,这个义只是知止后的一种符合礼制的关系,如君臣有义。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在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也存在着一种义,这个义首先是人人自由平等,在国家法制面前人人应当具有的契约精神。其次,在遵守法律、维护社会正义的前提下,人与人相互应有的一种担当和信任。最后,义是一种人之为人的现实主体道德自觉的品质。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首先、《里仁》第十八章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本章旨在讲子女与父母的家庭关系。几谏是关键词,《说文解字》云:“幾,微也,殆也”。《易·系辞》有语:“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又云:“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说文解字》解释:“谏,证也。”《楚辞·七谏序》有语:“谏者,正也。”《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事父母几谏就是侍奉父母要孝敬,如果父母有错,则要委婉地劝说父母,即使父母不听劝谏,也要保持对父母的孝敬,不要违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礼仪,实实在在地侍奉父母不要心生埋怨。

钱时曰:《融堂四书管见》卷二:“迎其未形,便当救止。既形则过,已显无及矣。微察其不然,便不敢拂。才拂则意已伤,难再进矣。既能如此委曲,又须劳而不怨。所谓怨者,非必形之辞色也。心之隐微稍有不足,便不可为人子者,所宜深体。”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问几,微也。微谏者,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得孝子深爱其亲,虽当谏过之时,亦不敢伸己之直,而辞色皆婉顺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才见父母心中不从所谏,便又起敬起孝,使父母欢悦。不待父母有难从之辞色,而后起敬起孝也。若或父母坚不从所谏,甚至怒而挞之流血,可谓劳苦。亦不敢疾怨,愈当起敬起孝。此圣人教天下之为人子者,不惟平时有愉色、婉容,虽遇谏过之时,亦当如此。甚至劳而不怨,乃是深爱其亲也。曰‘推得也好’又云‘又敬不违’者,上不违微谏之意,切恐唐突以触父母之怒;下不违欲谏之心,务欲置父母于无过之地。其心心念念,只在于此。若见父母之不从,恐触其怒,遂止而不谏者,非也。欲必谏遂至触其怒亦非也。南升”

可能当下的社会,夫子关系、母子关系最难把握,父慈子孝的儒家伦理也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如果拿朱夫子的标准去约束现代人,许多人会认为是强人所难、迂腐之至。其实,无论是春秋战国时代,还是宋明时期,儒家在把握父子、母子的关系时无非是一个敬字。无论是父子、母女关系,还是父母子女关系,都是一面镜子,照在不同的角色身上,自有不同的伦理价值在那里。当一个人脱离家庭,心中不再有家庭的观念时,家庭成员的那面镜子便不复存在了,家中那份敬也就没有了,或许变成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如那份敬来得亲切。正因如此,我们的文化才有了一份从容、一份深沉、一份历史的使命。

第三篇:《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李福春

第四篇:成清墨宝——成清临摹《论语.里仁篇》

成清墨宝——成清临摹《论语.里仁篇》

■■导读■■

成清墨宝拥有全网最全的小楷作品,现在网上有很多书画交易的网站,可信度都不大高,字画作品质量最好的还是成清墨宝,在成清墨宝上淘得字画的消费者普遍认为成清墨宝的小楷书法作品不错!.■■成清墨宝简介■■

成清墨宝_国家一级书法家成清作品展示,全网独家纯小楷作品!中国书法艺术品交易,中国小楷书法展览,中国书画收藏,中国名人笔墨真迹,中国书法艺术欣赏,中国书法,名人小楷,居家装修书画,书法作品展览,字画收藏,名人书法定制。成清墨宝小楷书法收藏。

■■成清墨宝作品详情■■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第五篇:里仁阅读练习题

高二《论语》(里仁)阅读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1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注】 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慎重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同的人来亲近他。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孔子对待利欲的主张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孔子对于利欲的主张?(4分)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②③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3分)

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孔子的交友之道对你有何启发?

五、阅读《论语》中的五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B、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思”严格要求自己。

C、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主要是为没能做到而自责。

(2)结合上面《论语》选段,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

六、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

(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七、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

(1)关于孔于“推己及人”的“恕”材料中是如何表述的?请用一句原文概括。(1分)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3分)

八、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

“忠” “恕” 两字的内涵是什么?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

九、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十、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从选段看,孔子的“义利观” 是“□□□□ “□□□□” “□□□□”(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4个字)。

(2)、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十一、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公冶长》)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③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注:①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②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③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己达德,除了可以通过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反省自己,从而达到目的。

B、孔子对世人发出“已矣乎”的感叹。“已矣乎”这三字是表示没有希望的叹息语气,而“吾未见”则有强调的意味,足见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绝望。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

D、真正的君子,心地光明磊落,不必担心犯过,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错,知过而能改。

(2)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3分)

下载里仁篇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里仁篇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仁里小学安全工作计划

    仁里小学安全工作计划 2013—2014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坚持认真贯......

    里仁小学信访工作制度

    里仁小学信访工作制度 信访工作是学校沟通和联系广大师生、家长、社会的重要渠道;起着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调动师生、家长、社会关心学校、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的积极性,维护安全......

    里仁第三届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致辞(领导) 各位来宾、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我们能相聚在这春机盎然、处处生辉的季节里,里仁学院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社团文化盛宴—第三届社团文化艺术节。 里仁学院......

    里仁院庆十周年主持词

    里仁院庆十周年 A尊敬的各位领导B亲爱的来时同学们大家C这里是。。。我是主持人 D:金秋九月我们迎来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建院十周年的喜庆日子 A.。。。。。B。。C下面介绍领导......

    论语 里仁测试 参考答案[★]

    《论语·里仁》测试 班级______座号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一、 解释下列加点词(每题4分,共40分) 1、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________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________ ..3......

    仁里小学2016“除四害”工作计划

    仁里小学2016年“除四害”工作计划 除四害工作是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基本要求。为进一步加大巩固除“四害”的工作力度,结合本校实际,特制......

    里仁中学2018年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里仁中学2018年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治校、依法行政、依法执教的水平,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现根据上......

    仁里小学第四战役工作总结

    仁里小学第四战役工作总结 一、完善制度,落实责任 我校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了针对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用电安全、防震安全、冬季流行病防治、值班、门卫管理、安全隐患整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