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数学四上《画角》教学案例
《画角》教学实践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孙场中心小学
莫奇
《画角》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以下是对我整个备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的总结,希望大家指点。
一、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画角。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习过了和线段以及角有关的基础知识,为本单元教学打下了基础,当然因为时间太久的问题,我肯定会针对相应的情况补充一些。而把前面的学过之后,在此之上学会如何画角。
教材的编排注重循循渐进,从直观过度到抽象,符合知识的承理,我的教学步骤如下:三种线---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画角。因为我认为先学习了五种角的分类才可以让其正确量角以及画角,因为很多同学存在读量角器读书时内外圈不分的问题,而在学习了角的分类后就基本没有问题了。
二、备课思考
我的设计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老师只负责引导,包括问题的提出和内容的呈现,尽量使其自然顺畅,争取能让学生提前一步领悟。因为已经有了所有学习画角的基础,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创新能力。
加强动手操作,规范标准。当其已经学会画角后,多练才可以熟能生巧,但画图的标准和质量必须保证,这更是对孩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的养成,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
把量角和角的分类重新回顾一遍,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引导自学
让学生通过反推,类比等思想自己想出如何去画角,并一起总结出画角的标准方法 第三阶段: 练习巩固
通过习题多练多做,教师在中间查看,找出错的或不标准的问题加以提醒
第四阶段:拓展创新
从画固定度数角升级到画两个一样的角,画一个一样的三角形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习过了五种角,有谁能说一下是哪五种吗?
学生: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并让学生从小到大的排列出来,把具体的度数范围给出 让学生自己随便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并量出度数(画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把画角的步骤说出来)
最后让同桌之间检查一下看有没有量的不准的,自己下去找到问题 并改正 2.引导画角
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画角,画一个固定度数的角,比如,你能画一个35°的角出来吗?
提醒学生(你们刚刚量角的度数的过程,大家认真思考一下,能不能把你量角的步骤改变一下呢?)
学生在联系刚刚量角的步骤之后可大致的将角画出。
归纳总结
教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一步一步的说一下你们画角的过程。
(此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学生的步骤不同或存在问题,或比较复杂不方便,这时不能一味否定,而应让学生们自己比较一下,实事求是的得出最佳的画角方法和步骤)
步骤1:先画一条射线
步骤2:将量角器的中心与射线端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射线重合
步骤3:找出对应度数,在对应地方打点,连接打的点与射线的端点(注意内外圈读数)
步骤4:检查,用量角器量一下看对不对
(看读数是否一致,有无锐角画成钝角,钝角画成锐角的错误)
3.练习巩固:
①完成做一做1,2
(教师走动查看,将有的错误点出来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②找错误
课件演示几种错误的画法,让学生指出画错的地方,并再三强调正确的步骤以及格式(画完角后画弧线【直角标特殊直角符号】,标度数,注意带上°)
4.拓展创新
画一个和所给角一样大的角
引导思考(角一样大是什么意思?就是度数一样大,但我们 不知道究竟是多少度啊!已经学习过了量角了,我们可以把给的角的度数量出来,然后再画一个这个度数的角就行了)
注意尽量引导他们自己把方法和步骤总结出来
练习:自己随便画一个角,然后画一个和它一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检查,量一量看对不对,错的找到原因)
5.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画角,大家把书关上,想一下画角的步骤,马上我请同学来说一下,看谁记得最好 引导重复记忆画角步骤,加强印象。
四、教学反思
根据作业的情况反映,授课较为成功,学生对画角的步骤掌握比较好,但仍存在所画角度数不够标准,以及少量同学将角的度数画错的问题。对此我在之后的拓展课以及练习课上,多强调多让学生画并检查错误后,有很大改善。
五、教学建议
我在开头所说的先教角的分类,再教量角画角,取得的效果更好,这是我带过多次画角这一课之后的体会,望其他教师可以参考一下看是否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个人简介
本人于2014年参加湖北省农村义务教师考试应聘为新沟镇孙场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从刚开始的陌生不熟到不断学习模仿老教师的各种本领技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经过了两年的教育工作后,我已经能轻松驾驭课堂了。
因为我所擅长的就是数学,学校安排我带的两年多个班的数学,让我从理论到实践,把自己的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一一教给了学生,且通过反复的教学,以及不断的改善,对学生能力及思想的把握,使得我在四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上已经做到了有条有理,循序渐进,能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会,学懂,会自学。而这篇案例就是我总结出来的一点,请各位评委老师加以斧正,谢谢。
第二篇:《旋转与角》优秀教学案例
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角、周角。(课本第22~23页“旋转与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活动,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体验到数学美极了。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活动角,大尺子。
学具:活动角,尺子,圆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图案引入,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1、观察图案的组成。
出示由角组成的图案,让学生观察。
学生通过观察指出有锐角、直角和钝角,教师指名学生上前指出发现的角。
师小结:这幅图由直角、锐角、钝角组成的,这些看似普通的角组成的图案美不美呀?(美)真是美极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美丽图案,这本身就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再加上要寻找其中的数学密码,更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课堂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复习角的静态定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师:那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做角呢?认识哪几种角?能不能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前面引出了角,紧接着复习角的定义和学过的几种角,过渡自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非常有效的铺垫。】观察钟面,发现运动着的角。
师:刚才我们从一幅图案中发现了美丽的角,但是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你也有信心寻找到数学密码吗?(此时全班学生兴致盎然)
(教师出示动态钟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在时针和分针不停地旋转的过程中,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寻找到这个数学密码的同学请举手。
生1:形成了角。
师:而且组成的角是像这幅图案上的角静止不动的吗?
生1:不是,是不断变化的。
师:看来,生活中除了静态的角,还有这样不断变化的角,它也会和静止的角一样美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研究旋转变化中的角。板书课题:旋转与角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实物钟面模型引发学生发现除了静态的角以外,还有不断旋转变化的角,即动态的角。】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操作活动,引出平角。
(1)师:请同学们拿出刚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角,有什么发现,与同桌交流。
学生动手动手操作,教师帮助指导。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是在变化的,名称也随之变化。
(2)让学生说说活动结果。
(3)师:你能摆一个锐角吗?怎样验证它就是锐角?锐角和直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摆一个锐角,并用三角板验证。
(4)师:请你摆一个直角,并验证它是否是一个直角。
学生摆一个直角,并用三角板验证。
(5)师:你能摆一个比直角更大的角吗?
教师指名学生上前展示所摆的角。
2、认识平角。
(1)认识平角的特征。
教师和学生一起旋转活动角,逐步得到平角。
师:现在活动角转成这样了,想一想,它跟前面的几个角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1:它比前面几个角都大。
生2:角的两边是平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看出了它这么多特点,那这个角的两边平平的,成了一条直线,没有其它角那种尖的感觉,它到底是不是一个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
师:现在明白了吧,这也是一个角,只不过它有点特殊,两边是在同一条直线上,能说它是一条直线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它的两边刚好成一条直线)
师:像这样的角数学上称它为平角。
(板书:平角)
师:平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1:它的两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生2:它有一个顶点。
(板书:平角:有一个顶点,两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摆学过的锐角入手,在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平角,但教师不急于告知学生这样的角是平角,而是鼓励学生去怀疑“它是角吗?”,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角的已有经验去判断和讨论,最后肯定它是角,这样就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平角,理解了平角的特征。】(2)画平角。
师:我们认识了平角,想学会怎样画平角吗?
(教师板演画平角,指出做上角的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半圆形的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并标出旋转的方向。)
(学生练习画平角,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画角的方法。)
3、认识周角。
(1)教师演示教具。
师:(把刚刚旋转得到平角的活动角继续旋转)现在我们接着转。这个角比平角要怎样?(大)(旋转到两条边完全重合)那现在呢?它还是角吗?它是什么角?
(根据前面判断平角的经验,这时基本上学生都认同这是一种角。学生说出名称后,教师说明,这是周角。板书:周角)
师:它比平角怎样?(大)它是怎样形成的?
生1: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旋转一周得到的。
师:周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2:它也有一个顶点。
生3:它的两边重合。
生4:它的两边是完全重合。
(板书:周角:有一个顶点,两边完全重合)
(2)学生用活动角旋转形成周角。
同桌之间摆一摆,互相说说周角的特征。
【设计意图:周角的认识是由教师演示得到的,所以这里安排了让学生旋转自己手中的活动角得到周角,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旋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周角是怎样形成的。】
(3)画周角。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画周角。
(教师板演画周角,指出周角的记号,从角的一边画一个圆圈,回到起始的位置,标上箭头符号,表示另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
(学生画周角,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画法。)
【设计意图:平角和周角的画法不是本课的难点,同时它们的画法必须规范化,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先演示画法,再让学生画,在学生画的过程中教师细心检查指导,发现学生都掌握的很好,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4、小组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师:下面再请同桌两人一小组,互相演示旋转中形成的所有的角,并说说它们的特征,好吗?
(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更多地到学习比较困难的小组去了解他们操作的情况和说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旋转活动角依次得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使学生体会到在这里所有角的形成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并且把以前学习的角和新认识的角合起来复习了一遍,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系统化。】
(三)巩固练习,逐步提高。
1、看一看、说一说。
(1)教师用芭芘娃娃来演示芭蕾舞蹈演员“大跳”和“旋转一周”的动作,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中平角和周角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教师用可爱的芭芘娃娃展现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平角和周角的动态美。】(2)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师:你能举例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角和周角吗?
生1:电风扇的开关在旋转的过程中形成了平角。
师:怎样形成的能具体点说吗?
生1:比如说旋转开关使它和原来的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时。
生2:电风扇的扇叶旋转一周就形成了周角。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五种角,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一下队。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2)指名一学生板演角的排列顺序。
(学生板书: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设计意图:在学生练习画角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这是提高了对他们的要求,因为逐步提高难度的联系才能持续地激发学生挑战的兴趣,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3、操作活动:折一折。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形纸片,对折两次,你发现了什么?(发现折成了一个直角),再展开一下,又发现:平角和直角的关系(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开成原来的样子,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集体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都喜欢在课堂上的操作活动,因此在折一折的活动能够主动探索进而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四)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它们美吗?(美)原来我们数学也能这样美丽,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仔细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更多美极了的数学知识,好吗?
五、总评
本节课教学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实践运用,拓展延伸——总结反思,评价体验”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展开教学,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应用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数学思想,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综观全课,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数学问题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引入的设计新颖,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发现其中的数学密码,即学过的角,这一过程也使得学生复习了以前认识的静态的角,紧接下来通过观察钟面模型上的指针,学生发现了旋转变化的角,这是以旋转为切入点,使学生认识角的一个新的途径,即动态的角。在享受数学美的过程中,又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耳目一新,主动性大大提升。
2、自主探究,经历过程。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设计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折一折”等系列活动,使学生经历操作、探究、体验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3、指导学法,感悟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体验、领悟,从“学会”走向“会学”。本节课还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认识角》教学案例
《认识角》教学案例
黑龙江省黑河市实验小学
关海龙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扇子、剪刀、装有小棒、吸管、毛线、硬纸条、图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彩纸等材料的小筐若干个、每人一副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红领巾,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它为三角形吗?(因为它有3个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示范指角,学生一起用手比划。揭示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之上,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师:看!明明和芳芳带来了哪些物品?
它们的面上都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图形“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自主合作找角。
每人选一样物品,在小组中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里
指名上台依次找出剪刀、三角形纸板、钟面上的角。
3、抽象出“角”。谈话:如果把这些角从物体上请下来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角的抽象过程)
4、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摸一摸角吗?拿出三角板,任选一个角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指出:尖尖的部分是角的顶点,从顶点起两条直直的平平的线是角的两条边。(课件演示顶点、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指名另两个抽象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
同桌互相指一指实物(五角星、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中的任一个角的顶点和边。【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大量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逐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属性,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5、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2题。(2)找身边的角。
谈话:角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下面请你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找到了就用你的贴画贴上去,看谁在2分钟内找的多。(音乐起,学生找角)
(3)找生活中的角。
课件出示校园中的几组照片和生活中的几组照片,让学生找找看。
【设计意图】通过找角,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有利于深化对角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做角
1、分小组用提供的教材做角。
2、汇报,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尝试、想像、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老师组织展示,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已的环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交往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感悟角有大小。
1、谈话:我觉得有的小朋友做的角真神奇(出示活动角)可以活动,我们就叫它活动角。观察:活动角的两边张开,角有什么变化?两边张开的小一些,角有什么变化?
2、你在哪里见过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的角?
3、演示扇子、剪刀,感知角的大小变化。
4、小结:角是有大小的(板书)。提问: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5、玩活动角的游戏。
(1)师任意拉一个角,让学生拉一个更大的角,再拉一个比它小的角。小结:大小明显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看出。
(2)大小不明显的角,我们怎样比较呢?(引导学生说出重叠法)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电脑动画,使两个角形象直观地移动和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效果明显,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了对角的认识,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四)比较角的大小。
1、转变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课件演示,呈现例2图)
2、课件只保留二、四两个钟面。
谈话:这两个钟面上的这两个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3、师:你能验证吗?小组讨论,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各小组汇报(用数格法、用薄纸描摹重叠法、用活动角做比较工具等)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意识,通过组织交流,使学生得到了不同发展,在交流中拓宽了知识,发展了数学思考,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的教学理念。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2、做想想做做第3、5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你有什么收获。
五、观看课件,感受角的神奇(各种角在生活中的神奇作用)【设计意图】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丰富了学生视野,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从生活中引入,逐步确立“角”的表象,然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教室、校园、社会生活)中去找出更多的角,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理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本节课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让多种感官合作来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认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活动角”进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声音、色彩,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本节课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学生动态的演示“形物”的分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在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时,大小不明显的角,通过使两个角直观地移动与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从而掌握比较方法,充分显示了多媒体的优势,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第四篇:角平分线 教学案例
《角平分线》教学案例
学生在学习《角平分线》之前,已经学习过线段中点的定义及性质,而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与线段中点的定义、表示方法是相似的,我的想法是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角平分线和线段中点进行对比来学习,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运用所学的线段中点知识类比学习角平分线的知识。
在课堂的开始,我直接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引入,首先回顾线段中点的定义:一个点把线段平均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这个点叫做线段的中点。接着我对学生提出问题:“仿照线段中点的定义,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角平分线的定义吗?”学生能够类比线段中点的定义大致说出角平分线的定义,但是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学生对角平分线没有一个形象的画法,而且角平分线相对于线段中点而言,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是需要进行具体的画图来给出角平分线的定义,在这个环节中,我的概念引入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过于抽象,学生还比较适应具体的东西,因此,在课堂开始,我应该带领学生复习线段中点的定义及线段中点的取法,并在黑板上做出线段中点的图,接着画∠AOB,带领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进而通过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并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1.如何把∠AOB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2.点可以吗?(不可以)。3.线可以吗?(可以)。4.什么样的线?(过顶点的线)
5.用尺子比着,能否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不能)
6.那怎样才能分成两个相等的角呢?(先量出∠AOB的度数,再取∠AOB度数的一半)
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总结角平分线的概念,并剖析概念。本环节虽然以类比的方法总结出角平分线的概念,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目前所处的年龄段,概念的给出不宜太过抽象,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提问并且追问是必不可少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画角平分线时,将∠AOB对折,取折线,给学生渗透对称的思想。
在讲完概念之后,我和学生一起通过一个简单的题目对角平分线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使学生对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学生对角平分线的概念理解清楚之后,我又类比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角平分线的表示方法:
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是什么? ∵C为线段AB的中点 ∴(1)AC=BC
(2)AB=2AC(或AB=2BC)
11(3)AC=AB(或BC=AB)
22你能类比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给出角平分线的表示方法吗?
学生根据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结合图形,总结出了角平分线的表示方法,接着师生一起将表示方法进行完善。
由于角平分线的表示方法有3个,在后面的应用中会根据题目的需要对表示方法进行选择,因此,在讲完角平分线的表示方法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每个表示方法适合于怎样类型的题目,从而在后面的例题讲解中继续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对表示方法进行挑选。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几何的题目,因此,在接下来的例题讲解中,我对几何题的一般做法进行了说明,建立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即按照“已知条件 → 所需条件 → 所求问题”的方法分析题目,使学生对于解几何题有一个大致的思路,但是有些地方仍有不足:1.在例题呈现之后,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否则急于讲题,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借助多媒体实现教学,而几何题的讲解更注重在黑板上画图,以及格式的规范,因此,我应该将图和规范的格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题时有据可循;3.在讲解过程中,我虽然也有标图,但是标图仍然不够规范,学生处在几何解题的初级阶段,因此,必须给学生呈现清晰、准确的标图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强调数学的思想方法,但是作为概念课和几何课,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解决几何知识的能力,在今后的几何教学中,我会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第五篇:认识角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教学案例及分析
四十里铺镇中心小学 宋埃奇
案例背景:
要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要实效,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努力改变课堂环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行为,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一条改变课堂环境的有效捷径。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为学生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尝试创设情境,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
我教学的《认识角》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并提倡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知识,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课开始,我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创设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忘在了家里,(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回答“不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探究新知部分,我又创设了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
1、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
2、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
3、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完成对角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折一折。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角。折好后,我请他们亲一亲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边。在生动、有趣的触摸中,学生通过直接感受获得了对角的认识。知道了:尖尖的是顶点,直直的是边,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活动二:比一比。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比比谁折的角大?为了教学需要,一开始我给学生准备的折角圆片是大小不一的。大家为了谁大谁小争的很激烈,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教学最佳时机,利用思维矛盾的冲突点,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活动三:做一做。我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活动角。在老师的演示下,学生和老师一起将角的两边叉开、收拢。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并用小儿歌归纳出: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在把边拉长,角的大小没变的演示中,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原来和边的长短无关。同时通过电脑来演示。
在练习环节安排了一道拓展提升题:我让学生利用2支铅笔进行摆角游戏,创设游戏情境。有的学生摆出1个角,还有的摆出2个、4个角。借助第三支铅笔,我请学生帮助粗心的“小马虎”把忘记的边补上,并数有几个角。但意外出现了更多、更难数角的图形,抓住生成,我让大家在课后去继续探讨。这样,课虽停,意未尽,学生的思考还在继续。
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情境化教学贯穿于本节课的始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巧设生活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具体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导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累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在引入新课环节,我以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角、认识角。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角吗?”“这些实物的哪里藏着角?”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积极思考,参与活动。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3、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设计游戏情境,采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成效。学生通过有趣的摆角游戏,巩固了对角的认识,还完成了创造角的过程。
4、创设探究情境,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教学时,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教学中我让折一折角,亲一亲角的顶点,小组内比一比谁折的角大,利用学生动手做一做角,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理解了角。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