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手工活动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手工活动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教学中无论什么活动都必须围绕“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个核心,手工活动也不例外,手工活动之所以深受孩子喜爱,这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人人可以动手,作品完成后又个个都有成就感。的确,手工材料五花八门,方法多种多样,一张纸、一块布、一盒子、一片树叶,都可人信手拈来,随意制作,而且其中蕴含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等多种教育契机。因此,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挖掘手工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引导孩子积极思维,大胆创造,对于培养“心灵手巧”的幼苗是有重要作用的。
一、在对材料的观察、思考、选择、裁剪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
手工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泥工、纸工、布贴、编织、刺绣、自然剪贴、自制玩具等。其中纸工又有撕纸、剪纸、折纸、立体制作(厚纸)等、而自制玩具的内容更是不计其数,许许多多的废旧物都可以成为自制玩具的材料。在每种材料的性质和作品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规律,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运用这些联系和规律正是发挥幼儿思维能力,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钥匙。
在进行手工教学时,我并不急于给幼儿讲解制作的方法步骤,而是先让幼儿观察制作好的范例,看看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再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这个材料成为作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比如教小班幼儿“长颈鹿”时,先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长颈鹿”是怎样做的,得出是“撕出来又贴上去”的结论后,再让幼儿思考怎样让一张纸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又是怎样贴到长颈鹿身上的。通过这样的共同探讨,幼儿就顺利掌握撕贴的要领了。
到大班后期教立体纸工时,我改变了以往由老师准备材料的做法,让幼儿带来很大的挂历纸,学着裁下长方形、扇形、圆形,制作一只只可爱的动物,一座座别致的房子。尽管有的孩子做出的“老鼠”比“猫”还大。有的裁了一次又一次,把张很大的纸弄得支离破碎。但经过一次次的启发、思考、尝试后,大部分的孩子看到范例就知道锥形的帽子要裁成扇形,圆筒的身体裁成长方形,有的还能注意到挂历图案的巧妙利用。这其中,有空间知觉的发展,有知识经验的运用,还有解决问题能力等锻炼。
二、教给制作的基本方法,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
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点,他们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头脑中的童话世界尽自己的能力在手下展现出来。我常常确定一个主题,教给制作的方法,而让幼儿自己去设计内容,创造画面。如在小班进行撕贴教学,示范时我只讲解了撕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拼贴成小朋友形象及其动态,其他的由孩子自己去发挥,而不是单一的只教《幼儿趣味手工》中的教材。中班时在设计小纸偶活动,用硬纸板、毛线等材料制作最初的提线纸偶,但纸偶的胳膊和腿不能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多次探索和尝试,最后总结出不用钉子之类的材料,用软一些的毛线系住,用正、反两头打结的方法,果然纸偶的关节轻松动了起来。
三、用丰富多彩的范例使孩子充分感受美进而表现美。
传统的手工教学总是出示一个范例,再根据范例逐步示范讲解。这有助于孩子对该作品技能的掌握。但就培养创造性而言,丰富多彩的范例更可以使孩子充分感觉美。积累感性经验,并从中受到启发。此外,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的多种范例也有助于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制作。使孩子完成的作品各具特色,玩起来也特别开心。如教孩子制作树叶贴画,我就准备了“小兔子吃草”、“吐泡泡的金鱼”、“小猫钓鱼”、“跳舞的小人”等多幅作品,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树叶贴画的艺术魅力。即使是单一的折纸教学。我也尽量多地示范,并启发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贴在背景纸上构成不同的画面。到大班,我就让他们各显神通,合作完成大幅折纸主题画。
四、提供动手的机会,重在参与。
对于手工活动的效果来说,如果教师给幼儿做好了一切准备,只要让孩子照样折折、画画、贴贴,孩子的作品可能会更整齐、更漂亮。但幼儿手工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完成作品,还要发展幼儿的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所以,手工活动最重要的是动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几年来,无论是小、中、大班,我都给孩子设置不同程度的做做玩玩活动角。如用各种果品点心盒设计制作了一可放材料、可贴作品的“手工城”,平时收集各种废旧物品,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去摸摸、试试、做做。俗话说,熟能生巧,只要幼儿愿意尝试,喜欢尝试,他就能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纸可以贴成平面画,也可以做成立体教具。只要认真做的孩子,有创造性的作品,我都给予表扬,而不论作品好坏。
五、推陈出新,新生共同努力不断创造。
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孩子,教师自己就要有创造的意识和才能。平时我总是注意书报杂志、衣着服饰、居室布置等,搜集手工制作的资料,并触类旁通,寻找灵感。如看到装快餐的泡沫盒,联想到工艺挂盘,便有了“泥塑挂盘”的教学设计。当然也有许多内容源于幼儿的创造。在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手工教学效果就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论大班幼儿手工创造力培养
论大班幼儿手工创造力培养
XXXXX 学前101学号XXXXXX指导老师:XXX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分析手工对幼儿能力的影响,阐述幼儿手工的重要意义。手工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幼儿拥有健康的体魄;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智力水平;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建立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使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完善幼儿学习品质与模仿能力,使幼儿保持恒心、细心和耐心;满足幼儿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树立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关键词:幼儿;手工活动;能力;影响
一、手工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影响
幼儿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幼儿年龄小,肌肉群的发育较迟,手部控制能力弱,协调能力差,幼儿需要较长时间训练才能有意识地控制。而手工可以锻炼幼儿手部的灵活性,通过手部运动,有利于幼儿形成准确、灵巧的手法。促进手指精细度,灵活度,稳定度,协调度的发展,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我们选择的几个实验班都是从小朋友们的兴趣出发,准备教学需要的材料,使他们融入手工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学生实际上是准备用橡皮泥捏出一朵花来,最后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片叶子;拿着剪刀准备剪一直小鸟却剪出了一只鱼。虽然结果不重要,但是这说明了一点,他们还无法熟练地控制指挥自己的双手,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手工制作。于是,在班级里,我们营造了自由轻松的气氛,提供了每一个人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幼儿以很高的热情,在学中玩,玩中学,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看着他们稚嫩的小手在折、拼、贴的过程中摆弄,动作越来越灵活,成果越来越精致。一个阶段的活动课下来,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动手能力的有所提高,他们不会再像我们刚接触他们时,对手中的物体无所适从。当我们需要剪一个圆形时,他们不会再像刚开始时那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交上来一张多边形;我们规定剪一张长方形时,看到的也不再是齿轮。在近一个阶段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他们手上拿的最多的也不仅仅是铅笔和橡皮,甚至是用完的稿纸也会拿起来随意折叠,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意识到动手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所以,手工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拥有健康的体魄。
①
二、手工对幼儿创造力思维的影响
(一)开发大脑
手是孩子对世界重要器官的感知,由大脑控制,而大脑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左脑主要支配语言,逻辑,数学符号,右脑主要负责音乐,图形,空间位置形态。左半球和右半球在孩子的活动中促进彼此。但是大多数老师更关心的是左脑语言,逻辑,但忽略空间负责感知,艺术欣赏右脑,这不利于儿童大脑的充分发展。手动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运动,大脑,眼睛和手的协调,同时动员孩子在活动的各个部分的感官,在手动活动,绘图,空间位置感知已被缓和,有利于发展 的右脑。
②
(二)激发想象力,发展创造力,活跃思维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已表明,一个人的素质和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年时接受过什么样 ①②林伟.浅谈大班幼儿手工活动中的计划性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版,2015(1).汪苗.大班幼儿手工活动中的计划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的教育。同样培养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也在幼儿期。
幼儿虽然不是像科学家,艺术家,艺术家一样发明,但他们有很多创造性思维可以挖掘出来。艺术美不是生活的原型,是在组成,颜色,形状等方面的人的心灵通过组合重新处理创造的东西。幼儿在利用废旧材料在进行手工游戏活动之中能够对于创造力进行培养,幼儿在对手工作品进行拿捏,拍打过程中,能够通过自主的认知来对作品进行转换,包括对自我美感认知表达。这一个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幼儿在进行手工活动中,通过自我思考认知最后完成作品,都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幼儿的创作能力,增强了幼儿的智力发展,手工课可以让幼儿根据自身对环境事物的认识,对材料进行不断探索和发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手工活动中主题与材料的开放性使得幼儿还原自由,他们敢于大胆地尝试。因此他们在手工活动课堂中,思维可以比其他课堂上更开阔,充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用手工制作的方法对想象中的东西进行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们认为天是有重量的,水是有形状的。手工是一种表现创作过程,给幼儿很多的想象空间。在从虚到实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使儿童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的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幼儿的感受力间接提升幼儿的创新思维
儿童空间感知能力不是从学数学开始,往往是从用硬纸制作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开始形成的。学会了用彩泥塑造球形、立方体造型,了解彩泥的可塑性质,掌握搓、团、压扁等技能,体验物体的立体构成。活动中加深了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通过拼贴,摆弄等过程在娱乐中感受事物的变换,理解了圆形和球体的区别,长方行和长方体的特点,他们基本能辨别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把几何形图行拼成各种造型图案,并且知道构成物体的各个部分与其相应位置关系。就不需要教师在数学课上大费周章的用枯燥的语言去解释描述什么是平面,什么是立体。
例如在完成金鱼编织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金鱼的鱼鳞和鱼鳍,了解到金鱼的各种信息,从而开始关心金鱼的生活习性;在制作一多盛开的玫瑰时,不仅感受的花朵的绽放,还体会的春天的魅力和大自然的奇特。
所以手工活动,对幼儿的感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感性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培养了幼儿视觉的敏感性,而这 ③
③张新.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J].学周刊,2015(4):217-217.种敏锐的感性也是他们获得知识信息所必须的品质。手工活动可以使幼儿学会观察,掌握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对个体有一个较完整系统地了解。在观察的同时可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幼儿形成了对这些特征的敏感度,不再对身边的一些东西熟视无睹。这样幼儿会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三、手工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出现的问题
(一)手工材料较为单一
手材料更多的是缺乏创造条件的单一。在大规模儿童剪纸活动中,“葡萄之家”,老师只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海绵纸,塑料棒,剪刀,要求孩子剪下孩子的剪纸活动,葡萄粒的形状。但是海绵纸是软的,在糊的过程中,不能突出葡萄颗粒的三维效果,打算选择其他材料,老师没有提供硬纸板等材料的硬度,不自觉地抹去孩子的自信心,对于作品虚荣心,显然单一的手工制作材料阻碍了创造条件。
(二)教师指导过度
由于在幼儿手工活动上教师容易产生“包办”教学的心态,这样的工作过程很容易磨灭幼儿创造力,这也是违背《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因为在现代,对于教学方法的要求是为了提倡自由探索式。大班手工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直接教、照搬做的模式,不仅阻碍幼儿思维,更严重斩断幼儿创造空间。
④
四、大班手工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解决对策
(一)创设富有灵感的教学环境
创造创意环境创造灵感。《新纲要》规定:“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孩子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他们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创造,肯定和接受他们独特的美学和表达,并分享他们的创造力”手工活动中,我们倾向于鼓励孩子从创造性的枷锁,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所以选择环境有利于触发,支持孩子探索手动活动,还有利于触发,支持婴儿和互动 之间的周围环境。
(二)丰富教材材料
创造思维的发展,丰富手工材料是基础。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幼儿没有基本的手工材料,何谈创作。因此,在手工活动中,幼儿教师除了提供课程中所涉及材料以外,还要给他们一些可发挥想象的创新材料。
⑤
(三)丰富手工活动内容
④⑤王小琴.浅谈大班幼儿如何对手工制作产生兴趣[J].西江月,2014(12).顾静.大班手工制作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6(19):75-75.为了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手工活动内容,我们决定创设具有丰富的本地文化内涵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与这生动形象的环境互动。于是我们将幼儿园外面的“精彩世界”融入幼儿的手工活动,生成了《好玩的稻草人》这一主题手工活动,将手工活动融入到了自然社会的大课堂,带幼儿去田里踩稻草、搓草绳、做稻草人、做草衣等等我们为这个主手工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提高了幼儿动手搓、扎、结的能力,学到了很多关于稻草的知识,更让幼儿体验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其悠久的历史,从而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四)开发新颖教学方法方法提倡家庭共育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创造能力的金钥匙。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有力论证特色教学方法是发挥创造能力的金钥匙,他提倡儿童自己想、自由探索、发现未来求得真正知识。
此外,新《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手工活动的教育作用不仅仅在操作过程中,他们制成的手工作品同样有教育功能。每当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创造性地完成一件手工作品时,活动室装扮得更美,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孩子们的心情也是无法言喻的。不管他们完成的作品是否完美,只要有一点细小的进步,我们就会表扬他,鼓励他,使他们的动手兴趣越来越浓了。我们还经常有意识把幼儿的作品和民间艺术家的作品、老师的作品陈列在一起,配上一段音乐,让幼儿欣赏;有时还将孩子的作品制作成图片,播放给幼儿观看,幼儿在优美的民族音乐声中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有时我们也利用它来装饰环境,在环境布置中体现幼儿参与;有时把它当成玩具,幼儿玩自己的作品也会特别高兴;还有的可以作为教具,使他们会更加自信、更加努力地完成更多更好的作品。当然,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更激发了幼儿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每当我们把新作品展出时,孩子们就会迫不及待对周围的同伴或父母骄傲地说:“瞧这一幅,这是我做的!”看着他们那自豪的神情,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们的下一个作品将会更好!
⑥
⑥陶英.与大班幼儿共赏厚纸制作的魅力[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5(1):25-27.五、结论
通过幼儿手工活动的多途经探索,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要让幼儿手指尖上的智力得到无限发展,教师不仅要通过多种途经的手工活动来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开发。作为艺术中的手工活动,教师还要让幼儿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幼儿留一片自由的空间,让幼儿选择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林伟.浅谈大班幼儿手工活动中的计划性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版,2015(1).[2]汪苗.大班幼儿手工活动中的计划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3]张新.幼儿园大班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J].学周刊,2015(4):217-217.[4]王小琴.浅谈大班幼儿如何对手工制作产生兴趣[J].西江月,2014(12).[5]顾静.大班手工制作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6(19):75-75.[6]陶英.与大班幼儿共赏厚纸制作的魅力[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5(1):25-27.
第三篇: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力培养1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期进行创造力的教育和培养,对开发幼儿创造潜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创造力不是一种知识可以学习和直接传授,它是人类特殊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因此,创造教育应立足于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如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使幼儿去积极发现、探索、大胆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像、表达自己的认识,这与创造性的教与学是分不开的。本文就教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更大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进行阐述。
一、形象的贮存是创造的源泉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常常留连于美妙的幻境,譬如:他们充满天真地把天空当成大海,把月亮当成小船,把树叶给小蚂蚁当摇篮;或者坐上蜻蜓“飞机”邀游天空,坐上海豚背去海底探险等等。然而,想象、创造绝不是凭空而来,是源于丰富的记忆表象,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想象的基础。任何创造想象都来源于原型的启发,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是在原型的基础上,才创造出新事物新形象的。正所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幼儿美术创作也一样,即使是想象画,也是以现实生活的形象作为基础的,构成画面的新形象只能来自于自己拥有的生活感受。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越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清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就越有基础。因此,形象贮存是幼儿创造力得以发展的源泉。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幼儿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积极地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发现生活与美术表现手法相关的事物。如:色彩、造型、线条,为美术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如在《秋的叶子》这一综合艺术活动前,老师先带幼儿观察秋天的自然景象的特征,运用观察手段,丰富印象,积累表象;带幼儿外出写生,加深幼儿对秋天的认识和学习表达美的感受.培养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感受生活,认识世界。
写生的过程,是幼儿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使孩子的智力得到了锻炼,性格和素质的培养得到了促进和帮助。孩子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地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
二、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美术环境。
美术环境指向幼儿提供的自由欣赏与创造的外部条件,让幼儿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术的教育。活动室是幼儿活动、生活的主要空间,它的布置对幼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展示幼儿智慧和劳动成果的大舞台。所以,在教室里,我总会留出大部分的空间给幼儿,让他们自由设计、装饰、粘贴。例如:在“认识恐龙”的主题活动中,通过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收集、张贴、摆设各种与恐龙有关图片、资料,向幼儿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恐龙,让幼儿感性地认识了恐龙。教师又将幼儿带来的恐龙玩具组织了“恐龙乐园”的游戏,又用各种形式的表现手法来刻画恐龙,面对生动有趣的活动,幼儿表现出了极浓的兴趣,参与意识非常强。而对陈放的作品,幼儿更是投入了热情的关注。长此以往,幼儿不仅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认同感,而且也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尤其重要的是,在创设活动场地、收集的各种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创造精神和意识。
三、改进教法,使幼儿创造美
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教法使幼儿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并积极投入创造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活动中一定要实施有利于创造的方法。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启发、诱导创作激情
为了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皮亚杰曾说:“儿童不能象成人那样有效的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
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就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在美术活动中我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想。如《小狗找工作》这一活动中一开始便以语言故事导入:小狗乖乖想找一份工作。一天,他来到一家面包店,做了一只又大又香的大面包。可是面包太大了,谁也吃不下。他离开面包店来到了餐具工厂,做了一只又大又圆的大盘子,可是盘子太大了,小动物们都不喜欢,他只好离开工厂,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嘀咕咕”的声音,原来是小猫幼儿园的老师生病了,小猫正吵着要老师呢。小狗乖乖想, 我去试试做小猫的老师吧!幼儿被故事深深吸引,积极地参与设想、讨论,活动结尾教师根据幼儿的作品编成故事结尾,整个活动完整有序,幼儿时而着急,时而兴奋,时而欢歌,他们完全沉浸于游戏之中。
(二)共同讨论做画方法
一般美术活动均以教师出示示范、讲解范例、幼儿创作、评价为一个模式,而让幼儿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讨论创作方法,则真正发挥了幼儿的独创性与积极性。
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就会对幼儿的具体创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
A:创作前的讨论 :
目的是以幼儿的角度让他们来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如“好伙伴”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画人。教师并不急于出示范例,而是请幼儿上来演示:谁会画人?教师则根据幼儿的演示组织大家讨论:请大家看看人还缺少什么?幼儿在讨论中了解了人的外形特征,各部分位置。由于是让幼儿演示,演示的作品更能让幼儿接受,幼儿在创造新的图式时变无拘无束。就以幼儿画人的鼻子为例,多种不同的造型比单一的形状更富有童趣,更显现出孩子的个性。
B:创作后的讨论:
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更新的信息。如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讨论:哪张画颜色搭配的好,为什么?怎么搭配会更好,这张画和其他画有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学的?
C:创作中的随机讨论 :
这种讨论富有针对性,它能完善和补充教学过程,能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创作。如教师在巡回中发现幼儿构图呆板,所画图象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便随即选取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有前有后,一张为一个平面)组织幼儿随机讨论:你更喜欢哪一张?你能让自己的画也变的好看么?怎么变?引导幼儿在后面或前面添加图象,使画面更丰满。总之,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宜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使幼儿有更多的创造思维的机会,促使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四、以正确评价巩固幼儿创造兴趣
1.理解幼儿作品的特点
由于幼儿的认知、情感、视觉、动作技能等与成人不同,故幼儿的作品表现也与成人有着质的区别:如幼儿画的人所戴的帽子或撑的伞,常是漂浮在半空的,画的衣服常是透明的,画的桌子常是四条腿向四方撒开的,画的烟囱则常与倾斜的屋面相垂直的;常将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赋之于生命,给不会说话的物体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按自己的理解去夸张和取舍;经常采用一种符合主观愿望的方法,力图把不同角度,不同时空,彼此无关的东西统统画在一起等,这些都是幼儿稚拙的表现。这种天真无暇、带有许多主观、不合理的形式,但是,幼儿画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每幅画都充满了稚趣,充满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没有那种概念化、模式化的东西,或者模仿成人画的痕迹。
2、尊重、保护幼儿的作品
正由于幼儿的画有如此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对幼儿的每一件作品都给予肯定的鼓励,从不对幼儿的作品轻易地作一概的否定,或简单地以“像”与“不像”或以成人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作品,记得在一次自愿画活动中,有一位幼儿把画面涂得黑
黑的,在黑黑的画面上还夹杂着许多红色的物体和一些不象样的形体。初一看真是乱七八糟,不仅擦脏了画纸,还划破了画纸。然而当我走近他旁边时,他却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是我画的恐龙时代,恐龙们为了挣夺恐龙蛋展开了战斗,这是剑龙与翼龙在搏斗,这是三角龙在保护它的孩子小三角龙,这是„„”。我完全沉入了幼儿津津乐道的讲解之中,这就是幼儿有声的思维,其中充满了想象和丰富的情感,老师不能责备他画的零乱,不能指责他画面脏,更不能呵责他停止作画,扼杀孩子天真的情趣。对于这样的想象,我们要给予鼓励,同时对他的构图与用色提出一些要求,这样既没有扼杀幼儿的创造、想象,又在技能、技巧上有所进步。
总之,教师要用多种手段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活泼、愉快的气氛。同时还要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察觉他们的潜能、理解他们的构思、发展他们的创造、支持他们的努力和意志、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一步一步走进他们的绘画世界。让美术创作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色彩斑斓的图画一样清纯、一样丰富。逐步成为一个有能力、有信心、有毅力的人。
第四篇:浅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迅速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推动教育的进步,又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个体要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必须具备创造性,创新作为人的最宝贵精神素质受到空前的推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与核心。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聪明程度在生物基础方面主要取决大脑细胞的结构,每个细胞的神经树突越多,人就越聪明。研究证明:0~6岁是人一生中脑细胞树突增长最快的时期。儿童受教育越早,潜能发展得越多,受教育越晚越不利于潜能发展,可见,创新应从学前教育开始作为一项重要培养目标,其核心即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过去那种幼儿模仿得多、启发少,老师讲得多、幼儿活动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猜测、提问、幻想的创造性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前提
兴趣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只有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幼儿才会观察,而观察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只有养成经常观察的习惯,幼儿才能获得新的发现,才能有正确的创造。因此,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专门的观察活动以外,还在幼儿的一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捕捉良机,如经常带领幼儿到附近的环西广场、西公园绿地、体育广场等地,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现象进行观察,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幼儿的创造积累了大量素材。由于幼儿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心,于是我对这难能可贵的兴趣萌发倍加呵护,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给孩子
始终带来新鲜、奇妙感,从而吸引幼儿去观察、探索、研究,把他们一步步领进创造的天地;与此同时拓展幼儿的活动内容,让他们接受更多的信息和刺激,从而产生创造的动机。
二、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创造力的条件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条件,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宽松、民主的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重要条件。而创新的涌现离不开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因此,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保持良好的师幼关系,让自己成为参与者、思维的引导者、创作的欣赏者,用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并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孩子解决问题中表 现出来的首创性、互异性和多样性,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平等民主的心理环境中进行创意活动,释放自己的创造潜能。由于幼儿的思维伴随着活动而进行,于是我在室内为幼儿创设了美工区、科学区、数学区、阅读区、角色区等区角,并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以及大量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思考、操作、交往的“丰富信息知识环境”和“动手的外部环境”,从而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三、积极联想,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幼儿期是想象最活跃时期,孩子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创新活动的基础。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
中的形象不是记忆表现的简单重复,而是新形象的创造,如果把他变为现实,就是为人类社会所承认的创造。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想象无处不在,他们在纸上画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有时常常不被别人理解,编出许多荒唐可笑的故事,也许就在编织一个美丽的未来世界。事实上过去许多幻想通过人们的努力已变成现实。因此我平时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中来解决问题。如:假如世界上没有钟会怎么样?假如没有水会怎么样?等等。组织幼儿讨论、大胆想象,积极思考,鼓励幼儿作出多样性、独创性的回答,由此迸发出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
四、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创造力的保证
活动是创造力的保证。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性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
于是,(1)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开发幼儿创造力的目的。如语言活动中先讲出故事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幼儿根据故事情节来叙编结尾;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创编歌词;美术活动中的意愿画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构图等。
(2)幼儿的创造力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小天地,应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所有教育活动中都蕴涵着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教育因素。因此,我语言区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常常和幼儿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训练幼儿思维。如假如我会飞……有的幼儿会说假如我会飞,我就变成飞行员和飞机赛跑,假如我会飞,我就到天上当指挥交通员……在益智区内用“符号推理法”,如出示一些图形符号,让幼儿看看想想像什么,如圆,有幼儿说像太阳,有的说像钟面,有的说像呼拉圈……再如讲出一种特性让幼儿讲出有此特征的事物,列举得越多越好。如电有什么用,幼儿很快地说出照明、电饭锅煮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在活动中孩子回答的五花八门,气氛活跃,沉浸这轻松愉快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完全发散开来,想象力极其丰富。另外,在晨间活动是孩子们锻炼身体的好时机,他们高兴地玩着和家长一同制作的自制玩具,如沙包、布飞蝶、拉力器、魔棒等,于是在孩子们的高兴之余我们开展了“一物多玩”的方法来促进幼儿创造性 思维的发展。
五、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幼儿创造力的保障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应树力“终生教育”思想,使自己的观念、知识、思维方式不断更新,如此方能跟上时代步伐,只要教师具有发展创造力的意识,便时时处处可创造条件和机会,造就时代所需的人。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培养幼儿创造力要做到“六大解 放”,即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因此,在活动中我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以平等、民主、合作的原则,给幼儿充分的活动和自由,为幼儿提供创设开放的活动环境,提供开放的活动材料,给予开放的活动时间。如在美工区内开辟了“创作天地”等,让每个幼儿能感受到创新的体验,并产生跃跃欲
试的创作激情。在科学活动区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鼓励大胆质疑,训练幼儿的求新求异思维。并给予讨论的自由,让孩子在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思考时间内,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发现,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六、正确评价幼儿的创造行为是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发育健康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力。所谓创造力是主体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种能力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的限制,幼儿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只能是初级层次,即与自身能力相吻合,对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不一定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能力。实践活动证明: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创造行为为老师同伴的赞赏,就可能作出更多创造,并逐步形成创造性的人格。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对于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我总要细致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及真实想法,不急于否定他们的行为,在活动中对每一位幼儿,时常抱着多一分信心、多一分期待的目光,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想法,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总要给予正确评价,多给孩子一些赏识和鼓励,来保护孩子心灵迸发出创造火花,并鼓励他们把想象转变为现实。
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本班幼儿通过一学年的培养,如今的思维活跃。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教师有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意识,并把这种创造力的培养落实在我们的工作中,就一定能使创造之花遍地开放!
第五篇: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策略
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摘要:音乐不仅可以熏陶幼儿的审美感,而且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本文分析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含义及意义,探讨了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途径及策略。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创造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24-02
创造力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创造性人才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本。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人类发展的需要,音乐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幼儿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内容。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含义
《辞海》对创造力的解释是:“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创造力是创新过程中最核心的能力,贯穿于创造活动全过程的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同时,创造力也是创造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可以认为,创造力是创造过程的前进动力,也是创造过程的奠基。本文的幼儿音乐创造力可以理解为为了有效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运用一切的已知的幼儿音乐信息,产生处新颖、独特、有社会或者个人价值的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具有独特性;二是幼儿皆有的一种能力;三是能力根据幼儿个体不同,有高低之分。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目标和意义
2.1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目标
幼儿音乐创作力有明确的目标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引起幼儿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创作能使幼儿感受到创新的乐趣,能有效激起幼儿进行再创作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对音乐的学习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兴趣;二是引导幼儿体会音乐的创作过程。幼儿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在音乐的渲染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音乐创作来理解音乐艺术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三是鼓励幼儿理解音乐。幼儿音乐教育为幼儿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提供了机会,幼儿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能更加理解音乐知识,并且能有效并且无形中将这些知识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去,在加深理解音乐的同时完成创作;四是鼓励幼儿进行最简单的音乐创作进而发展其创作力。幼儿尝试用最简单的音乐元素无规则的创作乐曲,能逐渐培养幼儿形成一种主动、创新的精神,推成出新的勇气。
2.2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义:
(1)增强幼儿对基本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一定程度上开阔幼儿的视野;(2)启蒙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幼儿的创造力;(3)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合理部分,鼓励幼儿主动学习和积极创造的开拓精神;(4)促进幼儿对音乐的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幼儿综合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旨在于通过音乐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潜能。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
3.1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低,暂不需要学习专业化的、高技能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但是基本的音乐知识进而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的过程中,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教师必须给幼儿传授一定的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学习到基本的音乐知识,扎实幼儿创作的基本功和丰富幼儿创作的素材。
幼儿教师要对不同的音乐作品才有不同的教学分析,要引导幼儿随着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力度以及速度等特点,体会音乐的美,学习到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从中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表演能力。例如在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使其在愉快的情绪中说说、跳跳、唱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学习到基本的音乐知识,在感知、欣赏、表现、交流中提高艺术能力。
3.2配置和谐的教学环境
3.2.1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
建造安全的教学环境,让幼儿能自由地学习;尊重保护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提高创新力。努力营造平等、轻松、自主、安全、愉快、和谐的气氛,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而刚入园的幼儿对于陌生的环境以及教师会心
里产生距离,但是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让他们愉快、轻松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能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和关怀。例如幼儿入园时,播放愉快轻松的音乐,热情地迎接他们;幼儿午睡时,教师轻声哼唱《摇篮曲》,让幼儿放心安睡;幼儿放学时,放抒情的音乐,让他们产生留恋之情,让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充满音乐声,让幼儿在融洽和谐的环境中,提升音乐创造力。
3.2.2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基础,是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的最佳奠基。在课堂学习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激发兴趣,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也形成合适的利用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情境的良性循环。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一线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幼儿教育的需求,教师要为幼儿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技能与创造表现是和谐统一的。在支持、鼓励幼儿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幼儿也需要教师适当的示范支持,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3.3培养幼儿的创造素养
应从培养创造意识、培养创造个性、培养创造兴趣三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素养:一是引导创造兴趣。引导创造兴趣是培育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基础,兴趣可以说是创造力的萌芽,保护激发兴趣就是保护和激发潜在的创造力,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创造意识。幼儿的创造力不是要求幼儿去实实在在创造出一项新技术或者一个新的具体的产品,而是指在幼儿的日常学
生生活中产生的独特新颖的新观念、新方法或者新的假设。也就是说不是指强制让幼儿发明出小制作、小发明,而是形成幼儿新颖独特的心理意义。三是培育创造个性。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应尊重幼儿的个性,爱护幼儿的创造热情,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通过引导、调节、监督、协调的过程来培育和发挥幼儿的创造个性。具有创造个性的幼儿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培育幼儿的创新性。
总之,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素养、配置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幼儿音乐创造力,使得幼儿能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兴趣,培养有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梁宝华.音乐创作教学:新世纪音乐教育新趋势[m].香港:卓思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2.[2]杨乃定.创造学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