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基础 第七章 家庭经济行为 教案
第七章 家庭经济行为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把握风险、人力资源投资、教育收益率等概念。
技能目标:了解影响家庭收入的因素,把握家庭投资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理论分析当今我国教育投资热现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家庭经济是微观经济活动的综合体,既有消费只职能,又有投资获取收入职能。本章只要从投资角度考察家庭经济行为。
7.1 收入最大化
家庭是消费者,家庭行为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为了获取效用最大化,家庭的主要成员必然追求家庭收入最大化。.1.1家庭收入最大化 家庭收入最大化的来源
A.劳动报酬最大化。
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在社会上谋得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或选择工作。 某些劳动者个人和家庭在取得一项比较稳定的工作后,为了谋求收入最大化,又去寻找第二职业。B.资产收入 包括:房屋租金、银行存款利息、购买证券所得到的分红等。 取决于:资产规模。C.转移收入 包括:亲友的赠金、父母的遗产。家庭收入最大化的条件
a.对于工薪家庭而言
一、充分利用劳动换取收入,同时注意劳动岗位的选择和比较;
二、注意将消费后的收入剩余进行投资,实现家庭资产增值。b.对于生产单位家庭而言
例如:城镇个体户和农村农户,那么家庭收入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收入 对于这类家庭而言应在遵守国家有关政策和法令的前提下,农户有权从自身利益出发,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地选择经营方向和经营方式,从而实现自身收入最大化。
7.1.2家庭就业规模与收入总量
家庭收入最大化,既取决于家庭劳动成员个人收入最大化,又取决于家庭劳动成员数量或家庭就业规模。
由表7-1可见
家庭收入差别形成的一般规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总收入的差别产生于就业规模的差别,一个家庭,有工作的越多,挣钱的人越多,家庭人均收入、总收入也就越多。
注意:
单纯的就业规模差别不能完全解释家庭人均收入、总收入的差别。由此可以推论,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别的形成还有其他非就业因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差别的形成主要是就业因素。
7.1.3家庭规模与收入总量 家庭规模决策:
一、大多数新婚夫妇都会从家庭经济方面考虑要孩子的决策 二、一般具有更高实际收入的妇女有更小的家庭。对于年龄相同的妇女,孩子多的妇女收入要低得多。原因: 1.机会成本:生育妇女的工资愈高,生一个孩子的机会成本愈高。根据这种观点,高工资收益“导致”小家庭规模。2.大家庭之累:子女多的妇女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家务上,因此用在工作上的精力就更少。当小孩生病时,她们可能更经常地缺勤。根据这种观点,大家庭导致了低工资。我国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村家庭之所以愿意多要孩子,就是因为不仅要一个孩子的机会成本低,而且把孩子抚养成人的总成本也很低。因此,我国农村家庭规模相比城镇居民来讲要大。
7.1.4纳税与家庭可支配收入 纳税是对家庭总收入的必要扣除,我们把扣除了纳税项目的家庭收入叫做家庭可支配收入。所谓家庭收入最大化,严格说来应该是家庭可支配收入最大化。
纳税是每一个家庭责无旁贷的大事,是一项应该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义务。
7.2家庭投资决策
家庭投资分类
一、从事直接生产和贸易活动的,通过直接生产投资活动。
二、不从事直接生产和贸易活动的,以金融业为对象的货币。
本节我们研究在金融领域从事货币资本经营活动的家庭
7.2.1家庭投资的一般形式。
家庭可支配收入首先是用来购买家庭成员所需要的消费品。在消费之后,可能会有一定收入剩余。如何处理这个剩余?即:采取用钱生钱的行为。注意:如果一笔钱只是在不同的经济当事人之间简单地转手,所有者未从转手行为中得到利润,即钱没有生出更多的钱,那么它就只是货币而已,不是资本。如果这笔钱在转手行为中带来了利润,那么它就成为了资本。
就家庭投资而言,资本运动形式更为简单,其一般公式是:
G-G’
特点:简单,没有商品作中间环节,直接用钱生钱。式中G表示投入货币,G’表示含有利润的货币收入。
结论:家庭投资的资本是一种货币资本。
7.2.2保险性投资与风险性投资
家庭如何使货币变成资本,即如何投资?
一、保险性投资:向银行投资是一种保险性投资。
注意:保险性投资并不等于保值。
当通货膨胀率>银行存款利率形成实际本金损失
二、风险性投资:为了避免因高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而形成的投资方式。包括投资股票市场、国债市场、期货市场,也可以以入股形式参与企业投资,或购置可以出租的物业性资产。这类投资的投资回报率>通货膨胀率
7.2.3投资及风险分散决策
风险: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与资产投资相联系的,它是指投入一定的货币本金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发生亏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获得的收益大小的概率分布状况。
一般来说,风险越大的投资,可能得到的收益或可能蒙受的损失越大。这种风险与回报或损失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风险机制。
如何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实现最大的收益?现代经济学给我们提供了——资产分散化决策。
资产分散化,打个简单的比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从书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资产分散化不过是投资者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风险,获得最大的有保证的收益而采取的一种资产有效组合方式。
下述几种方法是分散化投资决策所常用的:
1)三分法 三分法,即根据可投资的总资金,分别各以1/3投在银行存款及有确定收益的证券、股票和不动产三个方面。
2)二分法 二分法是资金有限的投资者常用的方法,即只是投资投在存款及具有确定收益的债券与股票两种资产之上,前者称为“守势部分”,后者称为“攻势部分”。一般是规定其中一部分的投资最高不超过总投资的75%,最低则不低于25%。
3)“金字塔”式投资 操作方式是把投资分为三份,最前沿的1/3用于最有把握的期货合约上,且最好不要一次投资在三种以上的不同合约;第二层用作加码的砝码。即根据第一层的投资收益趋势拟将追加的部分;第三层则是作为“救火队”,即根据
第二篇: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
【教学内容】解读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相关的经济学概念; ②熟练的掌握有关经济学理论,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关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一定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提高经济参与能力。
3.态度目标:了解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明确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全面辩证的看待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教学重点】总体上把握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了解国情
【教学难点】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与应用;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方法】案例法,数据分析发;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做一个概要的分析,进而说明,我们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际。座位一个合格个公民,必须了解国情,参与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与评价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形势?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如何?现在,我们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基础上,可以做全面的分析。
对经济形势作出评价,首先要有一定的评价指标,那么,经济评价指标有哪些呢?
一.经济评价指标(板书)
全面、详实的评价经济体系,要用到好多指标,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统计年鉴{展现图片},用到了好多指标,课可以登陆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查阅到相关的数据。但对于一般的衡量经济运行指标,最经常的有四个指标,分别从经济总量及其增长情况、物价变动情况、社会就业情况以及在开放经济社会中国际收支,来衡量经济运行状况。这也是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最为关注的几个方面,即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逐一简单介绍这些经济指标的含义及作用,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可以请学生来完成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回顾。
1.关于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国际上常用GDP(国内生产总值)
【参考资料及网站】
【课后作业】
第三篇: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简明教程
教案
(三年制高职)
教师:杜俊创 班级:16经济管理高职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培养学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具体教学目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要求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西方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以掌握经济理论为基础。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西方经济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西方经济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参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讲授与多媒体结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的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 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线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经济模型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本章首先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需求和供给,然后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最后从量上分析价格、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程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理论、掌握供求规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并掌握价格形成的条件、过程、变动及其对经济的调节,能运用弹性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
2、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的含义、决定及变动
4、供求定理
5、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6、需求价格弹性 难点:
1、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与需求(或供给)变动的区别
2、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的概念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数
三、需求表、需求曲线与需求规律
四、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的概念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供给函数
三、供给表、供给曲线及供给规律
四、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 第三节 均衡价格
一、弹性的概念:。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第四节 弹性理论及应用
一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
二供给弹性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说明消费者在某些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效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等基本概念,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含义,能够运用
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把握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4、消费者均衡的公式
5、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6、消费可能线的含义
7、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 难点: 消费者均衡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效用理论
一、效用与效用函数
二、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三、消费者均衡
四、个人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
一、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
二、无差异表和无差异曲线
三、预算线
四、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二恩格尔-消费曲线与需求曲线
第四章 生产者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这种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是一种实物关系。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生产函数、脊线、生产扩展线等基本概念,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真正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意义、规模报酬和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原 4
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
3、规模报酬的含义与原因
4、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
5、等成本线的含义
6、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公式与图形 难点: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3、规模经济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厂商
二、生产函数
第二节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二、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三入使用量的合理区域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等产量线
二、可变比例的生产函数与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
三、射线、脊线和生产的经济区域 第四节 规模经济 一模收益的含义
二、规模收益的变动 第五节 规模报酬
一、等成本线
二、最佳要素组合
三、扩展线
第五章 成本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仍然是分析生产者的行为,所分析的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是用货币来表示生产要素,收益是用货币来表示产量。所以,这章所分析的是用货币表示的投入与产量的关系。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有关成本、收益和利润的基本概念;区分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不同含义;了解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划分标准;理解成本、收益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掌握并运用利润最大化原则说明厂商在生产经营中如何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与区别
2、短期成本分类与变动规律
3、短期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4、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5、机会成本的含义 难点:
1、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2、长期平均成本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本概念
一、市场结构
二、厂商收益与利润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和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一、瞬时均衡
二、短期均衡
三、短期供给曲线
四、完全竞争行业(市场)短期均衡 第四节 企业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一、行业长期均衡和厂商长期均衡
二、长期供给曲线
第六章 市场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分析厂商在不同市场上的行为,即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如何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决定来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市场结构及厂商均衡理论,掌握四种市场的含义与特点,掌握各种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和收益规律及曲线,熟练掌握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的含义、特点和成因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条件
3、产品差别的含义
4、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决定的方式 难点: 各种市场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
二、完全垄断的成因
三、完全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短期均衡
二、完全垄断市场的长期均衡
三、关于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实行差别定价的条件
二别定价的类型
三、实行差别定价的意义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及分类
二独立行为的寡头垄断模型
三、勾结性的寡头垄断模型
第七章 分配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说明“为谁生产”的问题,即收入分配的决定。分配问题也就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以及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 能够运用基尼系数说明收入分配的状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2、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3、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4、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难点:
1、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2、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决定
一、引致需求与要素使用原则
二、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一种要素(如劳动)可变
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多种要素可变(假定劳动和资本可变)
四、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
五、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二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
一、工资的决定
二均衡地租的决定
四、资本市场与利息的决定
五、利润的决定
五、产量分配定理
第八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外部性以及垄断等的存在,都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有必要运用微观经济政策来解决某些市场失灵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微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2、公共物品的特征
3、反托拉斯法
4、自然垄断
5、治理外部性问题的措施
6、科斯定理 难点: 市场失灵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物品
1、微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二、公共物品的特征 第二节 垄断及其政府管制
一、反托拉斯法
二、自然垄断 第三节 外部性问题
一、外部效应
三、治理外部性问题的措施
第四节 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
一、科斯定理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
三、收入分配的均等政策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国民收入核算是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总量指标,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基本方法,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指标,即国内生产净值、狭义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并弄清这些总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及其恒等关系,为学习下一章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 点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2、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4、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难 点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二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四、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第三节 国民收入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及修正
一、国民收入生产总值指标的计算及其缺陷
二、国民收入生产总值指标的修正
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的重点章,所论述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与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消费、储蓄、投资、乘数、总需求、总供给等概念;能够运用储蓄—投资法、消费—投资法和公式法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解IS曲线、LM曲线含义;掌握IS—LM 模型;能够运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说明一般价格水平和均衡产量的决定问题;注意区分不同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前提条件、影响因素和变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 点
1、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3、乘数的含义与计算
4、IS曲线、LM曲线的含义及IS-LM模型
5、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含义及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6、不同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时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 难 点
1、货币的供给与存款创造
2、IS曲线、LM曲线的推导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第二节 IS—LM模型
一、IS曲线、LM曲线的含义及IS-LM模型
二、IS曲线、LM曲线的推导 第三节 总供求模型
一、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含义及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二、不同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时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
第十一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含义、种类及其衡量,充分认识失业及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掌握失业与通货膨长之间的变动关系,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 点
1、充分就业的含义
2、失业的种类及影响
3、通货膨胀的含义、成因和效应
4、菲利普斯曲线 难 点
1、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2、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失业的类型和根源
一、充分就业的含义
二、失业的种类及影响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成因和效应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
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十二章 经济周期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经济周期理论是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中的短期波动。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和几种主要经济周期理论;能够理解掌握经济波动的原因与规律,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与增长理论概况;能够理解经济增长的特征与原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 点
1、经济周期的含义。
2、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3、短周期、中周期与长周期的划分。
4、经济周期理论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关系。
5、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6、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7、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难点
1、经济周期理论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二、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二、经济周期理论
三、经济增长决定理论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也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重点章。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根据宏观经济理论而制定的调节经济的政策,其重点是需求管理政策。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能够较好理解和掌握需求管理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及供给管理中各种政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重 点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3、赤字财政政策。
4、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
5、货币政策的运用。
6、收入政策。
三、难点
1、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2、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6、收入政策。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
一、赤字财政政策 第三节 宏观货币政策
一、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
二、货币政策的运用。
五、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课程总评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二)考核要点 第一章: 导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
2、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
3、均衡价格的含义、决定及变动
4、供求定理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第四章: 生产者理论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
3、规模报酬的含义与原因 第五章: 成本理论
1、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与区别
2、短期成本分类与变动规律
3、短期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第六章: 市场理论
1、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的含义、特点和成因
第七章: 分配理论 1工资理论 2利息理论 3租金理论
第八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 :
1、微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2、公共物品的特征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考试内容: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2、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第十一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充分就业的含义
2、失业的种类及影响
第十二章: 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周期的含义。
2、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3、短周期、中周期与长周期的划分。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第四篇: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
【教学内容】解读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相关的经济学概念; ②熟练的掌握有关经济学理论,教材
中涉及到的有关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一定的分
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提高经济参与能力。
3.态度目标:了解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明确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理解国
家的经济政策,全面辩证的看待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教学重点】总体上把握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了解国情
【教学难点】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与应用;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方法】案例法,数据分析发;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做一个概要的分析,进而说明,我们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际。座位一个合格个公民,必须了解国情,参与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与评价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形势?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如何?现在,我们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基础上,可以做全面的分析。
对经济形势作出评价,首先要有一定的评价指标,那么,经济评价指标有哪些呢?
一.经济评价指标(板书)
全面、详实的评价经济体系,要用到好多指标,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统计年鉴{展现图片},用到了好多指标,课可以登陆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查阅到相关的数据。但对于一般的衡量经济运行指标,最经常的有四个指标,分别从经济总量及其增长情况、物价变动情况、社会就业情况以及在开放经济社会中国际收支,来衡量经济运行状况。这也是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最为关注的几个方面,即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逐一简单介绍这些经济指标的含义及作用,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可以请学生来完成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回顾。
1.关于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国际上常用GDP(国内生产总值)
【参考资料及网站】 【课后作业】
第五篇: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
一、本课程教学总体设计与思路
1、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总学时为32,每周授课1次,每次3学时。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出勤占20%、作业成绩及课堂表现占20%
2、各部分的学时分配与安排
本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共计11章,具体各章学时安排见第二部分。
3、本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增补
本课程最后选定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叶德磊编著),从其包含的章节内容看,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深度也较适合非管理经济类的学生学习。结合学时考虑,除5、7、13章内容大部分省略外,其他11章内容基本不进行过多的取舍与增补。
四、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共包括11章内容,讲授时将采取先微观后宏观的顺序。
导论重点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一章至第五章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内容,其中第一章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需求的进一步解释;第三章生产、成本理论和第四章不同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部分是对决定价格的另一因素——供给的进一步解释;第五章分配理论研究商品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这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六章至第十一章为宏观经济学部分内容。第六章~第八章围绕国民收入决定核算和决定的内容展开,因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是各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将其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其效应与相互关系,以便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第十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第十一章财政与货币政策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具体的措施,4、各部分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讨论和习题巩固。
5、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关系的处理
因本课程为非管理经济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因此主要联系课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分章节设计
导论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熟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1学时)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学的分类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一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价格机制,熟悉需求、供给的基本理论、点弹性和弧弹性的计算,掌握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于变动、需求弹性理论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4学时)
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函数
2、需求曲线
3、需求规律
4、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化
5、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函数
6、供给曲线
7、供给规律
8、供给变化与供给量变化
9、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
10、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变动
11、需求价格弹性
12、需求收入弹性
13、需求交叉弹性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规律
2、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3、供给的含义与供给
4、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
5、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
6、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变动
7、需求价格弹性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讨论、练习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消费者剩余,熟悉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预算线的含义与变动,掌握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消费者均衡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曲线
4、消费者剩余
5、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6、预算线的含义与变动
7、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4、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5、预算线的含义。
6、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实例分析、练习
第三章 生产与成本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的本质、生产函数、生产的扩张、范围经济、成本的性质、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熟悉规模经济的含义与原因、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等成本线的含义、长期成本函数的概念与曲线形态,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与原因、投入的最优组合、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总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短期成本函数的曲线形态。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4学时)
1、企业的本质
2、生产函数的定义
3、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4、生产三阶段
5、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与原因
6、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
7、等成本线的含义
8、投入的最优组合
9、生产的扩张
10、规模收益的含义
11、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形
12、范围经济
13、成本的性质
14、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15、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与沉没成本
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7、短期成本函数概念
18、短期成本函数曲线形状
19、长期成本函数含义 20、长期成本函数曲线形态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2、生产三阶段
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与原因
4、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
5、等成本线的含义
6、投入的最优组合
7、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形
8、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与总成本
9、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0、短期成本函数曲线形状
11、长期成本函数曲线形态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四章 不同市场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完全垄断市场上的价格歧视、政府的价格管制,熟悉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的特征,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掌握四类市场上的厂商均衡和比较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4学时)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2、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需求与厂商需求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收益
4、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
6、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7、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
8、完全垄断市场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
9、完全垄断市场短期均衡
10、完全垄断市场长期均衡
11、价格歧视
12、完全垄断市场上政府的价格管制
13、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14、垄断竞争市场厂商需求曲线
15、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衡
16、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
17、寡头垄断的特征
18、寡头垄断市场相互勾结
19、各种市场类型的比较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2、完全竞争市场市场需求与厂商需求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收益
4、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
6、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7、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
8、完全垄断市场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
9、完全垄断市场短期均衡
10、完全垄断市场长期均衡
11、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12、垄断竞争市场厂商需求曲线
13、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衡
14、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
15、寡头垄断的特征
16、寡头垄断市场相互勾结
17、各种市场类型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五章 分配理论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熟悉四种要素价格的决定、收入不均的矫治对策,掌握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1、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
2、工资的决定
3、利息的决定
4、利润的决定
5、地租的决定
6、洛伦斯曲线
7、基尼系数
8、矫治对策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工资的决定
2、利息的决定
3、利润的决定
4、地租的决定
5、洛伦斯曲线
6、基尼系数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六章 国民收人的核算及决定的简单模型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含义及关系、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局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乘数的含义与计算,熟悉GDP的定义、总需求的构成,掌握GDP统计中的支出法、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投资乘数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3学时)
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2、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3、名义GDP与实际GDP
4、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局限
5、总需求的构成
6、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7、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8、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9、乘数理论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2、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3、总需求的构成
4、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5、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6、投资乘数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七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一LM模型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熟悉IS、LM曲线的含义与形状,掌握两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3学时)
1、IS曲线的含义及形状
2、IS曲线的移动
3、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4、LM曲线的含义及形状
5、LM曲线的移动
6、均衡国民收入
7、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IS曲线的含义及形状
2、IS曲线的移动
3、LM曲线的含义及形状
4、LM曲线的移动
5、均衡国民收入
6、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熟悉总需求、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掌握总需求、总供给曲线的形态、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1、总需求曲线的形态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3、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4、短期总供给曲线
5、长期总供给曲线
6、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7、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8、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总需求曲线的形态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3、短期总供给曲线
4、长期总供给曲线
5、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6、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九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充分就业,自然失业、失业的社会代价,熟悉失业的含义与计量、失业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含义与衡量、通货膨胀的类型,掌握总需求与失业、通货膨胀的效应、对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解释、对供给推动通货膨胀的解释、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3学时)
1、失业的计量与类型
2、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
3、总需求与失业
4、失业的社会代价
5、通货膨胀的含义与衡量
6、通货膨胀的类型
7、通货膨胀的效应
8、通货膨胀的原因
9、早期菲利浦斯曲线
10、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失业的计量与类型
2、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
3、总需求与失业
4、通货膨胀的含义与衡量
5、通货膨胀的效应
6、通货膨胀的原因
7、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十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周期的成因,熟悉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周期的类型,掌握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1、经济增长的定义
2、经济增长的源泉
3、经济周期的定义与阶段
4、经济周期的类型
5、经济周期的成因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经济增长的源泉
2、经济周期的阶段
3、经济周期的类型
4、经济周期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
第十一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熟悉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的途径、法定准备金与货币创造,掌握权衡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以及两种政策组合的方式与效果。
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2学时)
1、自动稳定器
2、权衡性财政政策
3、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
4、法定准备金与货币创造
5、货币政策工具
6、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7、两种政策组合的方式
8、两种政策的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自动稳定器
2、权衡性财政政策
3、法定准备金与货币创造
4、货币政策工具
5、两种政策组合的方式
6、两种政策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