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浅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作者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再加上参考有关思想品德课改的书籍,先剖析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问题 有效性
我们在解读新课标、观摩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平时的教研实践中,同时也发现了教师们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缺憾、困惑和问题,了解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下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之一:“创设情境”——牵强附会 趋于教条
《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多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于是乎,越来越多的教师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甚至不少教师都要绞尽脑汁地去创设一个“情境”,不管是讨论课、概念课、还是主题实践活动课,都设计一个“情境的创设”。课堂往往呈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习新课„„。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如下: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也就是用几个小品或者案例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这样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上思想品德课就是搞活动、玩小品,至于有没有掌握知识和能力,倒是其次。可以肯定的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 1 要的学生活动;但更强调活动教学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诚然,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教学都必须有一个“情境的创设”,《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思品本身。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曾经这么一节《珍爱我们的生命》的校级观摩课,上课伊始,教师接连用了三个问题来创设情境:“焦裕禄明明知道自己病得不轻也不去治是傻子吗?”;“焦裕禄不珍惜自己生命,还会关爱别人生命吗?他是不是一位好干部?”;“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给焦裕禄同志写一条如何能治好病的建议”。很难想象,创设如此的情境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会有多少帮助呢?
应当说,情境创设对于整体实施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发学生乐学的效用,然而,情境创设必须讲究适时、适度、有效。教师在“情境的创设”时,(1)要注意情境的内容和形式。(2)目的要明确。(3)针对性强。(4)主题鲜明。(5)贴近学生实际。
2、问题之二:“教师角色” ——要么漫无边际收放无度,要么沉默是金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主体地位的突出。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有的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现在“一切 2 不管”。课堂上教师当讲不讲,却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自主学习”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如果离开教师主导,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跑,教学就会无主次,教师就会完全处于应付地位,而不是发挥主导作用。虽然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在上述情况下,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而是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实际上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如果都让学生“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爱怎样就怎样”,那还要教师做什么?还要教学做什么? 从某种程度上讲,因为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要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要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要为之。
新课程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不再纯粹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但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的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
3、问题之三: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课堂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所以课堂上教师就为“问”而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所提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性方面,而其中提的最多的就是判断式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说帮助不大。这样就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又变成了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
课改后,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创造性问题的增加,要求教师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多思考,设计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问题。同时,要特别注意讲问结合,即教师的讲授与对学生的提问相结合,特别对与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理解表达能力较弱,满堂问的方式只会令课堂冷场。
4、问题之四:“合作学习”——忽视整体 讨论虚化
积极参与是构成当代中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优势,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被认为是学生学会交往、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发展个性的最有效方式。在目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 4 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主观随意性很大,往往是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即使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学生即停止。而在汇报反馈时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样”。比如,有位老师在教《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课时,组织了四次讨论,第一次课件出示了一幅图片,让同学们讨论这些人在干什么?第二次根据图上信息,又让四人一组讨论你想到什么?第三次,在同学们指出图中体现了坚强意志品质后,再次让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图中人物的行为具体体现了坚强意志的哪一方面?最后一次是反馈以后,该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意志表现。
以上四次讨论,除了三、四两次需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而且过多过滥。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更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有可能导致基础一般的学生逐渐丧失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其结果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孰不知,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是:把握时机;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经。显然,这些要素在上述的课堂教学中尚不完全具备,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只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也就成了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装饰,学生成为注解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所以,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要把握好时机。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主动参与不仅仅局限在“说”——问答上,更重要的在“想”——思维上,还有“做”——实践中。二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地设计问题,课堂巧妙自然的提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不仅仅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应该让学生在深入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请求教师、同学帮助 5 解答。三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在进行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大胆的说、想、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辩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小组合作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5、问题之五:“课堂评价” ——没有否定 不求质量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然而,多数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我们常能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然后是全班学生“啪啪啪”的鼓掌声,因此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他们认为这是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领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而事实上,过多外在的鼓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赞赏实在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失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准评价的尺度,表扬、赞赏应该有度,不可滥用。教师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理解,教师应该用策略的方法给予客观的评价、适时的指导、恰当的鼓励肯定或提出不足。一旦学生出现回答或解题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时,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作评价。在某些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必匆忙地作出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要善于接纳学生,乐意听学生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要求,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这是摆在教师面前重要而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一,拓展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将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熔入学生日常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在不少人心目中有些误解,认为就是“教训”课,以致一些学生犯错接受批评时被人戏称“上政治课”。这种根源于原先的教学模式脱离生活和社会实践,只是空洞的说教。也正是由此,学生失去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将思想品德课深深植根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中。具体做法之一是,学生收看新闻节目,并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点去理解说明新闻中的现象。或者新闻事件体现了课本中哪些主要观点。具体方法之二是,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做调查报告,比如说讲划生育基本国策时,要求学生调查自己附近5—8户的家庭人口增长情况。在调查过程中无形中增强学生的人口危机感,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实行“看——议——析——验”4步学习法。
具体应运起来,就是这样4个过程。
1看:每堂课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看”自学,这一般是10分钟左右时间,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标记重要的理论观点或者知识点,这是学生自我感知获取知识第一步。更是下二步“议”、“析”的基础和前提。
2议:在学生自我感知、获取基本知识后,那就是第二步“议”了。“议”指的是议论、讨论。要求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以2至4人为宜。讨论的内容包括:首先是交流基础知识如教材的知识要 7 点、重要概念,以及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查一查”等问题。然后是讨论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比如难理解的概念、对教材观点有困惑和怀疑的地方。互相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决定提交班级或者教师解决。“议”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交流学习心得、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难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共同决定提交疑点和难点的过程。是一堂中思想火花碰撞最激烈的阶段。
教师在这一时段要做的组织、协调课程讨论环境,适时地提出一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一个阶段时间以15分为宜。
3析:“析”指的是析理,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教师主导的核心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首先整理学生提交的问题,筛选出重要的且有普遍性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厘清真伪,得出结论。教师要做好这一点,要求教师课前要教材深入分析,对各种问题进行琢磨,充分准备,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完全掌握课堂的方向,满足课堂的需要。
这一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0分钟左右为宜。有些问题只是属于个别学生或者小组的问题,尽量在小组讨论时加以点拨。以免降低课堂有效性。有些问题是下节课内容的,要隐而不发,留给学生一些困惑,促其思考,到下堂课自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了。
4验:“验”指的是“检查”、“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最终得体现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外显能力。而“验”正是对学习效果最好的衡量。“练习”、“训练”为检验的最好载体。一般可以是一课一练,也可以一单元一练。就课堂检验而言,以一定的练习题在“析”后下发至每个学习小组为佳。这样可以看出学习质量,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习惯的培养。练习题要求有层次的区分,以让不同层次学生均有收获感。从而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练习题有时还要求有实践题,要求学生将内在认知外化为行为表现。
第三、组织思想品德定期组织各种竞赛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有性效提高,很有必要重视竞赛活动的开展。
就九年级思想品德而言,思想品德课的竞赛活动可以设置:
要求学生收集学生信息:
1、我国政治地位、经济建设成就、科技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情况等新闻事件十个。
2、我国人口、资源(如森林、土地、煤炭)和环境的基本情况。
3、我国的教育情况与世界教育情况比较。
教师通过这些竞赛内容设置竞赛活动,评选出“政治通”、“经济通”“科技通”等荣誉称号,无疑会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这些情况深入了解,对于理解教材,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性。
三、结束语
所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尤其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经常思考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才能成为一名成熟的思品教师。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新课标要求》
2、《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能充分发挥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目标,还包括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一样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做了相应调整。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学习法律法规,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明确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增进学生爱国热情和为国奉献的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以上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到,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将来的人生方向。
我们面对的这些新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地落实,很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不适应。在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还存在很多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初中学校的德育教育责任,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人生成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教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及时开展研究并解决,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
1.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学生的能力在品德课的课堂上很难得到培养。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因而需要改变这样的课堂氛围。其实,细心的教师都能看到初中品德教材中的插图还是很多的。教学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插图的功能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只是走马观花般地展示了事,实际上教师可以在插图上做文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插图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2.教材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我们所说的教材资源是指教材中的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同时包括教材以外教师自己收集整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和时政新闻热点及相关习题。我们要重视教材资源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对教材内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优化教学结构,促进教材使用效果达到最优化。同时,教材以外的资源同样重要,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之外的资源与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特别是当下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更是非常重要,我们要重视平时的收集工作。我们既要重视教材以内的知识整合,又要重视教材以外的信息收集,更要把教材以内的知识和教材以外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统筹考虑优化教学资源。可是在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往往过于重视教材中的事例和练习,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不联系实际生活;或者过于注重教材以外的事,而偏离教学内容的安排,导致教学效率下降。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统筹考虑教材内外的情况,做到优化教学,实现高效利用。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能充分发挥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从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来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目标,还包括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一样重要。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来说,其本身的德育功能不能被忽视,相较于初中阶段其他的科目来说,初中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品质的重任。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教学直接关系学生的思想成长、人格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不能没有德育教育,然而,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知识教育,采用填鸭式教学满堂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恰恰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背离了教学的真正目标。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面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成因作分析与探讨:
1.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教师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没有认真分析,没有对图与文、文与文之间的联系做对比,不能有效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利用,对教材中图文的作用和关系认识不清。
2.教师对教材外的内容漠不关心,只注重教材内的教学内容。教师不重视收集生活实例、时政事例,缺乏课堂内外事例、课堂内外练习的有效结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需要教师对社会问题和生活实际中的一些实例进行收集整理,并作为教学的重要的素材加以使用。同时要求学生时时把握时事动态,培养爱国热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联系社会时事动态。而某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纸上谈兵,置生活实际于不顾,对时事动态不多加关注,不注重将教材知识与社会实际及社会热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3.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改革不断推进,那种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情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要更新观念,转变思维,促进教学的实质性转变,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素质教育上。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促进教学的实质性转变。
第三篇:怎样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怎样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包括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相关知识内容,它的主旨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因此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个人即使知识水平多高,多么有才华,如果没有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品德,他可能不会造福社会,相反还有可能危害社会。思想品德课程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是文化教育中的根本。因此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且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正视思想品德课,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并不是单单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包括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水平及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内容为载体、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为保障,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成功激活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要求,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这是摆在教师面前重要而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呢?根据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在教学方法上
1、让学生合作学习,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直是我比较困惑的问题,经历了这几位老师的课后,心中似乎有了一些答案。要避免在课堂中盲目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要做的第一点就是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理解要对整个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整体的把握,明确开展合作学习的目标,任何事情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要有明确的要求,在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他在那段时间里,他要做的是什么,这里要提醒学生明确组内分工,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要把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一个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只有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这个过程之后,小组在讨论的时候,学生才有话可说,有东西可交流;对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动态过程适当加以点评,最好多多赞美,杜绝打击讥笑或者奚落。
2、教师角色转换到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是引路人,是领头羊。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组织学生积极地合作学习;在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开放地自主学习;在教师精心准备出色的主持下,学生能尽情扮演各自的角色,使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相反,满堂灌或者填鸭式教学,往往适得其反,老师口若悬河,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独角戏往往属于孤芳自赏,故意炫耀,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处理不好,事倍功半的效果是不能体现教学艺术,更不必说一张一弛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课堂教学时南辕北辙的。
3、教师讲课的闪光点,是有效课堂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的讲课都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无论从教态,从语言,从肢体语言,从内容设计,从掌控课堂的能力,从与学生交流,从对意外情况的发生的处理上,还是从学生出人意料的答题上,都体现了他们所具备的高超的能力和智慧。这就是教师的闪光点,为有效课堂锦上添花。
4、倡导个性化教学,注重学习指导,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个教师只有张扬个性化教学,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次讲课的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课上努力去实施和落实。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每一位教师都体现了这一观点,都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在教法上进行了创新,同时还采用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而且效果很好!
5、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精髓。
每一位教师都展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机智和教师激情,时刻感染学生和听课教师,丰富生动的语言熏陶着每一位学生,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将同学带入学习中!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思想品德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思想品德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思想品德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二、在教学前
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和环节,备课不精,可能会使我们的课堂留下很多的遗憾。
我认为在备课中要做好三个方面:备课本、备生活、备学生。
1、备课本要做到教材必看、教学用书必看和配套练习必看。这样既熟悉了教材,又了解了课标要求,也明确了练习的编排方式、设问方式、答问方式。要认真构思教学环节、编写教案。我认为,不管考题有多少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课本始终是根本。
2、备生活是指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寓教于需,要了解社会时政,寓教于趣,要设置能吸引学生的情节,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3、备学生是指要清楚学生的年龄阶段,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课堂环节,处理知识。
三、在教学中
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灵魂,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手段之一。学生知识的形成源于生活情境,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那种“说教”教学方式,运用多种合理的形式,创设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进行“一般违法与犯罪”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一般违法、犯罪的特征及区别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拓展,如在课堂中播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资料,通过直观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对遵纪守法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通过反面教材加深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通过影视、音乐、图片等视听材料,能够将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自身各种感官去感受,从而营造出一个利于教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重视体验式教学,充分利用和挖掘课堂生成性资源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政治课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采用开放式体验教学(即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和教学过程开放),给学生以尽量多的体验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进行平等的师生对话,有效地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让学生共同感受体验的乐趣和创新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失误的或者另类的提法,及时地运用教学机智加以引导,防止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流失。
3、组织教学实践,关心学生综合成长
在初中政治教育中,教学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在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性概念,甚至很难记忆。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知识加深理解,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记忆,真正促进学生的实践成长。如在进行“自觉,磨砺意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以使学生自主交流如何培养坚定意志的方法,在对知识内容的讲解结束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诊断与治疗意志薄弱症。让学生自我发挥,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心理专家和意志薄弱症患者。通过患者的症状叙述,“心理专家”作出诊断意见,开出药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们畅所欲言,通过自我思考进行药方的补充和评价,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在初二阶段的法律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座谈式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辩论等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极其有利,使学生可以摆脱学科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协调合作,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敢于质疑与批判的学习精神,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教学。此外,现阶段初中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抗压能力较弱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教学的普遍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给予足够的关怀,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重视课外教学延伸,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访问。实地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根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针对收集到的时事举行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四、在教学后
一要教学反思,二要融入学生。我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还要给学生付出更多的爱。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需要老师的抚慰,盼望老师的理解和宽容,自己的言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和学生相处,必须用真心去接纳学生,用真情去投入,并且对象要全体学生。我相信教师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一定会被学生所承认,一定会受学生爱戴。
总之,促进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钻研教材,学会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法;掌握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平等关系,提高学法。因此,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致力于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
赵贵亮 静乐县第三中学校
第四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实际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教学效率低下。为此,必须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学;有效性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通俗理解,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课堂教学,取得尽可能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其核心内容应该是“人”,即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观,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更新思想品德课程理念,充分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
思想品德课程理念,是课程标准的内在精神,它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精神和基本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具体化。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先进的思想品德课程理念都来自成功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三、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合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
课程观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观不像旧课程观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与全面发展。新课标思想品德教材版本较多,但都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从道德教育向道德学习转变,从过去传授文本到学习文本,强调师生对话,注重育人功能和道德学习向道德实践转变。
教师在上课前要专研教材,把握教材主要内容和特点,对教材进行分析加工,合理使用教材资源,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尽量符合学生实际。就现行人教版来说,所选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吻合的,按“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编排,内容详实,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素材,基本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能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教师要充分利用好。
但是,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圈等不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自己收集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素材,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去。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就能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如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七课第二框,其中有一个表格,要求学生收集全班同学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后填入表格,交给学校领导作为参考。这一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科学地认识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全面地了解学生。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情况、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水平,要有针对性;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认真的取舍,创造性组织教学内容。所以,作为教师,在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生活背景等。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标准。
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一要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仍采用过去的传授教材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的话,肯定引起学生的反感,没有多大的教学效果。二要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灵活采用诸如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要根据教材安排,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多媒体动画、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四要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严格要求,教会探究。
参考文献:
[1]冯根水.《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陈平,(1968.9~)男,籍贯:贵州水城,最高学历:大专,目前职称:中学政治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专业教师少,专职教师少;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学科素养偏低,驾于课堂教学能力弱。比如:对于教材吃不透,把握不准,停留在教教材阶段,书上有什么,教师教什么,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课程资源,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的干干瘪瘪,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不能尽快适应新课程、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自我成长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缺乏对新课程的探究精神,这是造成目前课堂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师满足于日常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氛围差,教研活动形式主义的东西多,收效低。不能围绕教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谈优点,回避不足,回避问题等现象;教师不注重合作,自我封闭,缺乏联系,尤其是与名校名师的对话与学习,没有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3、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教与学安排不够科学,教学资源使用不够合理,滥用或过度使用多媒体,有的不会甚至不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多,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浅表化,师生互动过程中重形式、轻内容,重认知、轻情感,重师生、轻生生,重预设、轻生成等。练习设计不够精到,重复低效的多,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低效的重要原因。
4、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态度(重视优生、轻视或放任学困生),在扶优培差过程中方法欠缺,也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5、学科特点体现不明显,注重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不够,造成学习兴趣不足。
6、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功力不足,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不够科学,重讲解,轻分析;重练习,甚至重复练习,轻指导。
7、学生方面,新的就业形势严峻,出现就业难,于是出现读书无用思潮,这是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效果差的一个社会原因。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质量对策:
1、学科教师要加强学习,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学科素养,提升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驾驭新课堂的能力。
2、教研活动不搞形式,课堂教学力求实效。对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坚持立足问题研究,注重实效,力避形式主义。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上下功夫。选好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围绕课堂教学实效性做文章,比如,怎样进行二次备课、怎样设计导入、怎样选取有效的时事材料?
怎样设计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什么情况下适合小组合作、合作的问题如何展示?
怎样保证探究问题的可行性与层次性?
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何保证练习设计的质量?
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问题,不滥用、不过度依赖使用多媒体。
如何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表达的时间。
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能力的研究,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有效讲解与有效提问的研究,等等。
3、重视信息交流,创建多形式的交流平台,多种形式(网络博客、电子邮件、教师博客联盟)构建网络教研,实现资源共享。近期拟将暑假名师参加东师大、北师大学习的资源包放在网络平台,实现全市学科教师共享。
4、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纠正目前部分学校评课过程中不合理现象(不使用多媒体的课不是优质课、没有小组合作的课不是好课、教师讲课超过一定时间的不是好课等等)从关注实效出发,既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优化、更要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关注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的培养。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内容安排--------定位恰当、难易适度;教学形式-------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学习,不搞花架子;教学手段---------------恰当使用教学资源,不滥用教学资源,不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环节安排可行,便于操作与实施,不追求花样翻新;教师语言-----------生动、科学、准确。教学结果,追求实效。
5、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兴趣等直接影响着学生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学会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心灵成长的促进者。
6、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品德优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多种途径(外出学习、业务评比、研讨会)、多种形式实现他们专业成长,使他们对教学工作想干、能干、会干、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