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诱导在初中女生耐力跑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诱导在初中女生耐力跑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耐力跑是发展一般耐力素质的基本训练形式之一。但在学校体育中,经常出现学生“怕练”,教师“怕教”的现象。本文指出了初中女生在耐力跑教学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提出了运用心理诱导法提高耐力跑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耐力跑;心理诱导;初中女生;
Abstract: The endurance of running is one of basic practice of developing the basic endurance quality.But in the P.E course at school, there is a phenomenon that students are afraid of practicing and teachers are afraid of teaching.The passage proposes that the girl students in junior school appear psychological obstacle in the teaching of endurance running.At the same time, the text also proposes how to use the psychological induction metho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durance running teaching.Key words:
endurance running
psychological induction method
the girl students in junior school
一、.前 言
耐力跑是一项发展耐力为主,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肺功能,培养顽强意志的体育活动。因此,耐力跑教学是中学阶段各个年级教学大纲的规定内容,也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必测项目。然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它不仅是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它强度最大,其能量代谢特点是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相结合,以无氧代谢为主,氧债绝对值最大,对学生心肺器官系统机能的要求较高。
二、心理诱导
心理诱导,即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常用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征有:暗示性、平等性、激励性、尊重性、目的性、自主性、情趣性等几个方面,主要是结合儿童心理的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诱导办法,提高儿童思维和探索的兴趣,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运用这种心理诱导暗示法,通过大脑有意识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完成练习的方法。
三、初中女生的特点及其在耐力跑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13.14岁初中女生就进入了青春期,生理逐渐趋于成熟,心理也产生强烈而丰富的变化,生理周期的到来使她们不知所措。然而大多数体育教师是男老师,女生大多数羞于启齿,这样女生就选择逃避体育课。再者女生在生理上本身就不如男生,然而在体育达标目标却相差无几,就而久之对体育课没有什么兴趣了。进入青春期,女生的心理和生理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她们喜欢漂亮艳丽的衣服,喜欢留一些比较时尚的头型和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饰品。以期引起异性同学的注意,在这时期她们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希望将自己美好一面展示在大家面前,而不希望在大家面前“出丑”这样就会导致许多女生对体育课缺乏信心,总是害怕自己在大家面前“丢丑”遭到同学的嘲笑、讽刺。因此很害怕参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
传统的耐力跑教学方法既单调、枯燥又十分艰苦,难以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女同学,普遍对耐力跑练习存在惧怕心理,思想顾虑多,心理负担重,进而发展到厌烦、逃避,在课堂练习中表现为怕苦怕累,消极应付,出勤不出力,以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四、心理诱导在耐力跑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解决上述教学中问题,我设想在耐力跑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诱导,采取各种合理、科学的手段,克服其心理障碍,提高耐力跑练习的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的目的。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1、激发学生学好耐力跑的欲望:在耐力跑教学中,强化学习耐力跑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引起良好的学习动机。由于耐力跑的技术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使人的协调性得到发展,消耗一定的脂肪,体型得到改善,使人体变得矫健挺拔。这些符合女生的心理需要,能够引起她们的学习欲望。
2、激发女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高中女生自尊心较强,具有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因此在耐力跑的教学过程中,将条件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在练习中互相竞争,交流成功的秘诀,促进其练习兴趣和质量。对其优点及训练取得的进步,立即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不足之处和尚未达到的目标,随时予以鼓励和帮助,消除学生的自卑和畏难心理,激励她们肯定自己的能力,增强学好耐力跑的自信心。
(二)要有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1.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女生的情感丰富而脆弱,敏锐而易波动。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流露出关切的表情,信任的目光,满意的笑容,赞美的语调等等。使学生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从心理上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学要求。
2.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教法要多样,课的组织形式要精心设计。同时要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求趣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得到增强,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3.教师讲解语言要简练、清晰、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才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优美的示范动作,能使学生获得正确技术动作表象,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取而代之是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良好心理。
(三)控制情绪,培养自制能力
情绪容易波动,惰性大是女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在耐力跑教学中,某些学生看到自己跑的比较慢,便寻找种种理由中途停下,甚至干脆躲起来不想再练。当教师发现这种对抗行为和消极情绪时,要及时恰当的进行教育和帮助。并向学生传授有关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采取思维和语言上的自我暗示,调整自己的情绪,逐步消除不良心理障碍。或者采用“表象训练法”及“心理脱敏法”,即在表象中回忆“极点”的场面,诱发恐惧情绪,并不断重复,使这种情绪逐渐减弱,或在这种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回忆轻松愉快的场面,用积极情绪逐渐代替消极情绪,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力,使身体各器官协调一致,这样有利于完成技术动作。因此,教会学生理智地控制波动的情绪,排除外界的不良因素的干扰,克服惰性,是耐力跑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调整耐力跑教学中的竞争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悦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恶感。相反,任务太富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进行耐力跑运动时,成绩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结 论
1.训练是现代体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适用于高水平的运动员训练,而且,适用于中学体育教学,适用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完成技术动作的全过程。
2.运用科学的练习方法和心理诱导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热情、动员学生内在潜力并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在耐力跑教学课时安排少,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科学而合理地运用心理诱导练习方法,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袁作生等.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 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 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沈钟.浅谈诱导教学法.辽宁体育科技第二期,2003 [5]李金华.体育教学中运用“组合诱导”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滨州教育学院学报第7卷第3期,2001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体育耐力跑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体育耐力跑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认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2、五分钟定时跑
二、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含义及如何克服“极点”;
2、提高学生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
3、通过克服“极点”的过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极点” 和“第二次呼吸” 教学难点:克服“极点”
四、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自然行政班(男、女生合班),初一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初始阶段,心肺功能及肌肉耐力都较差,耐力跑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对耐力跑理论知识还不够了解,盲目地去跑,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如头晕、腹痛、眼花、呕吐、四肢发软等症状,容易产生惧怕感,不利今后的教学。所以对于他们先从认识耐力跑理论知识入手,培养耐力跑兴趣及终生体育意识,达到积极参与体验锻炼的目的。
五、教学内容分析
耐力跑是初中体育课主要教学和达标的内容之一,被认为是其它体育运动的基础,它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磨练意志品质等优势,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特别是耐力素质尤为突出。《义务教育与健康标准(2011年版)》水平四的身体健康方面明确要求在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又根据学生现状:对耐久跑具有恐惧心理,所以选择定时跑项目,来提高学生心肺耐力。本节课是耐力跑的第一节课,旨在对学生进行耐久跑理论上的认识,借助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视频对学生讲解“极点”、“第二次呼吸”的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探究与讨论中明白了什么是“极点”和“第二次呼吸”?最后,到运动场体验”极点”和” 第二次呼吸”,在轻松的心境下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六、教学媒体与资源 教室内电子白板,互联网,校运会录像,录音机,300米运动场。
七、教学过程
(一)室内
1、观看第一段视频(10‘)
来源:本校春季运动会上男子1000米跑的录像 提示:注意观察运动员跑步的速度、表情、行为 师问:请同学们对运动员跑步的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1:第一名跑得快。
学生2:有一个同学中途没跑了。学生3:某某同学跑的真难受。
学生4:有个同学快跑不动了,但还是坚持完成了比赛。……
根据同学们的评价,再次播放视频,采用慢放、暂停等手段,重点观察表情难受的运动员。
师问:这个同学怎么了? 生答:他跑不动了。
师问:你们在长跑中有没有跑不动的情况?这时是什么感受? 生答:肚子痛、腿发软、浑身冒汗、口干、头晕,……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以上现象其实就是运动中的“极点”。
2、认识“极点”(6‘)提问:什么是“极点”?
找一名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利用互联网搜索“体育运动中的极点”。马上会出现“体育运动中的极点是指什么?”点开链接,有明确的解释,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并谈谈自己在运动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发生。
3、引出“第二次呼吸”的概念(4‘)
让同学们在什么是“极点”的链接中共同探讨“第二次呼吸”的含义。
4、观看第二段视频(10‘)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3000米决赛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习高水平运动员是怎样克服“极点”,发挥水平,最终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为国争光的。并号召学生向她们学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二)室外
运动体验(让我们一起去操场体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吧!)
1、两分钟慢跑(2‘)方法:全班分成四路纵队,每一队为一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在场内跟随组长任一路线慢跑2分钟。
2、分小组谈体验(3‘)
各小组每人谈感受,相互交流与评价,看看你的“极点“是否出现,加深对”极点”的认识。
3、五分钟定时跑(5‘)
全班分成男女生个一组,女生在前,男生在后,相距200米,进行5分钟定时跑,再次体验“极点”并克服“极点”,挑战自我。
4、整理并放松(5‘)
在音乐声中放松身体,教师小结,师生再见。
八、教学反思与评价
耐久跑是大多数学生最不愿上的体育课,上网是现在学生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事。二者的结合,及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完成教学目标起到了推动作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中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教学效果,加速了学生对“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理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多次出现,利用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办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知识较快地得到消化,让学生学会了利用互联网获取体育运动知识的方法,消除了对耐久跑的恐惧心理,提高了耐久跑的兴趣,增强了体育锻炼的意识。
本节课教学中,由于室内与室外相距较远,组织教学时浪费了一些时间;学生身体素质各异,定时跑时应采用同质分组方法进行,并采用不同评价标准,更能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第三篇: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迅速地在中小学校普及,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深刻影响教学的模式、内容和方法,对学校和每个教师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为适应这些变化,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作用。对适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探讨:“帮助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的辨析”;“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展示”;“微观世界的放大,庞然大物的缩小”;“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并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知识教学课、实验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这些不同类型课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教学领域,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已经迅速地进入中小学校,进入教室课堂。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这信息时代的跨跃式发展,对于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物理教学在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也有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根据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我谈一谈信息技术在物理知识教学意义和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谈谈个人在运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调和的三维目标。以构建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为新型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在应用为物理教学服务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从而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激发表达欲望,与教师形成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赋予的新的表达方式。利用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教学内容中的“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如何节约水资源”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自己提出。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主动要求接受的。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知识的多种展示形式,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语言描述的不确定性,文字说明的抽象,物理实验过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营造学习气氛,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交流和共同的学习过程上加强协作的氛围,更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学习。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惟一载体。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并不是不要教师。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处理信息,使他们在大量信息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设计课件时要注意给教学活动留下相应的空间,使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生互动,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讨论区”实现这一设想,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3、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实验探究、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贯地组成的。而信息技术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知识融为一体。例如:《电流的方向》这一节,就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把导体中的正负电荷用来表示,当通电以后,正电荷移动就开始移动,此时电流的方向就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教学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看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4、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的眼前,把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也可以缩小,例如光学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图片,雨过天晴的彩虹、树叶中透过的阳光是“直”的、晚上广场上空的光束显示了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以及手影游戏等。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信息技术的大信息量的感性材料,逼真的模拟现实情景,提供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学生不仅可以搜集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转向学生以生活为中心,进而发展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作用。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许多物理实验,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学生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其可见度不高,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排学生只能看看热闹而己,利用多媒体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例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我们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的展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学生都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再例如:观察电能表的实验,电能表上的数据比较小,电能表接入电路后表盘的转动都是在演示实验中不容易看清楚的。用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把电能表接入电路后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调节放大倍数就可以让所有同学都能看清表盘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
2、利用成功录像,让学生观察到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进行的。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用录像播放一些在课堂中不容易演示的成功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电压、电流时,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看不清,摸不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FLASH制作相应的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课件的展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从未涉及过的事物,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属性,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可以模拟微观世界、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等,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捷,创建直观性和动态性情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础,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不可能每个实验必做,一来需要很多的实验室准备工作,二来某些演示实验在教室中进行,效果不是很明显,教学秩序不易控制。所以我在物理中很多重要的实验如用天平测固体液体的质量、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实验室进行,其他诸如安全用电等物理性质的示范性实验,则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又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前进。特别是对很多无法进行实验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教学更是凸显了其极大的优势。再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因为物理实验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实验时间的无法控制,而多媒体课件则完全避免了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学时间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钟才能出现明显物理现象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瞬间实现,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谈谈个人在运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物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我感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在其他学科的课程中同样也会遇到:
1、硬件设施落后,在农村尤为突出。大多数中学现已配臵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但信息的来源缺乏,还有一部分学校未能通宽带网。还存在有设备不能用现象,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2、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滞后。这一点,在老教师中突出。他们不太愿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当心不能成功,没了面子又影响学生的成绩。或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理解为把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网络上去,由“人灌”变成“机灌”,或将课程整合仅仅理解为课件制作和课堂上的演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不足,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引进不可以替代教师。其实信息技术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什么,一切的教与学的效果决定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
3、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多媒体信息技术。绝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特别是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时,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价值。运用多媒体必须适时、适度、适当,做到需要则用,不用则止,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不文饰,不花哨,不本末倒臵”,不因为用多媒体课件而舍弃了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学会教学设计,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方法,具备整合教学资源和灵活驾驭教学课件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一种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活泼地学习。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改变以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抽象逻辑思维和推理而忽视形象思维的一些弊病,让新技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不能简单的将它看作是一种手段,而应该更多的将它与学科进行整合,补充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我想这才是这场学科整合运动的初衷。我们不是信息技术的奴隶,而是要做多媒体技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课件制作的三大失误》……2000年《教育文摘报》第8期4版
2《多媒体教学的体会》……2002年《计算机教育报》第2期6版
3陈厚德 有效教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陈忠民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探讨 5王生云 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第四篇: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论文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永州市江永县允山中学 高俊莲
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是在做“学答”。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实行启发式设疑、解疑这种“启发式”教学法,才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地理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就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逐步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新的地理教材在设计、编排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时,更新观念,以“启发式”的教学为主线。教学活动的安排在于“启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进行地理教学意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科学发展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
怎样才能更好实施启发式教学呢?坚持教学活动民主化。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通可以创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配合默契,也能使学生心态开放,敢于张扬,而师道尊严、高高在上、永远正确的教师不可能创造出师生互动的课堂。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第一是变“食指教育”(用食指表示批评)为“拇指教育”(用地理论文
拇指表示赞赏),即放弃习惯性指责,坚持鼓励和欣赏。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少用批评性语句、语气来对待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哪怕是大部分没说对,也要找出那一点点闪光处。即使完全不正确,也赞扬其敢于发表见解,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学生便可在一种心理安全的感受下大胆质疑,大胆畅想,实现互动才有保障。第二是在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合作,用引导、商量、启发质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讨、切磋并互相补充,使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方案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以“启发式”主线的课堂教学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加上各部分联结的功能。一定的功能总是由相应的结构产生的,而且是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因此,系统论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正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进行地理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根据课堂内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处理好信息的变换,让教师、学生、知识、媒体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各要素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这样教学的结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地理论文
1、精彩导入语,创设情境 ——激趣启发式教学。
精彩有趣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好的课堂离不开好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的四大区域”时可以综合运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巧妙的导入,学生的求知欲就自然调动起来,产生了追根问底的探索欲望。
2、建构平台,以文释图——问题启发式教学。
在讲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优越性时(八年级湘教版),采用图文相结合的设计,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分析、归纳,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步:请学生读教材上的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拨大约是多少米?(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第二步: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我国地势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②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地形类型,各以什么地形区为代表?
第三步:请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出长江和黄河,根据它们注入的海洋,说出我国的地势特征决定了许多大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流向对沟通什么方向的交通有利?这样的地势分布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第四步: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长江在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水流会产生什么现象?为开发利用水地理论文
能资源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通过以上教师的启发提问与学生自己看图、思考、分析、归纳、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又促进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③由于我国地势落差大,使许多大河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看图、读图、用图,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达到以图释文,以文释图,图文结合的效果,在轻松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3、巧设疑问,合作探究——释疑启发式教学。
精心的课堂设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提出疑问,这是实施课堂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彩云南国——云南省》这一节内容,可以引起兴趣,培养读图能力、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区别概念,分析比较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云南省为什么称为彩云南国”,“云南省为什么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云南省为什么形成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省地形以什么为主?地势有什么特点?山河分布有什么特点”,“云南省与哪几个国家接壤?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地理论文
手,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形成概念、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提问,就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会学懂地理知识。
4、活学智用,实践运用——运用启发式教学。
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既然学了“无用”那为什么要学。学生在学习太阳直射和风向时很多学生会觉得无用、空洞,那么教师可以联系当地房屋的朝向、窗户的大小等让学生观察、体会、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书本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即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生产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实践中注重学法指导,落实“启发式教学设计”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革新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也是值得深思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相应给予学法指导,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技能。
地理教学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让学生确定重点,分清主次,理顺关系,掌握读图的技巧,学会分析地图所表示的地理特征,所蕴含的地理规律,熟练地将“图变文,文变图”。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地理论文
学习方法往往是潜移默化,通常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常常就是学生最容易学会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板图,学生在课堂、课外也用板图表示地理事物,那么学生就运用图示法,读图能力就强;教师如果善于列表比较,要求学生列表比较不同的地理事物,那么学生就善于运用列表法,比较能力就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运用各种学法启发学生,让学生从兴趣入手,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启发时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首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加以揭示;或将提出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趣,用小步子解决,便于学生各个击破,攻克知识难点。例如,讲地形雨形成时,如果只让学生看完示意图后提问“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理解不透,只好照本宣科了。若将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题:(1)潮湿的气流前进时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2)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变化?(3)气温变化后,空气中的水汽如何变化?(4)水汽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其次,在解疑时,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自悟,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这比断然否定要好得多。
最后,在解疑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遗漏部分及时提出新的设疑,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时”,学生在读图后,对七月份20度-30度N沙漠地区成为世界最热的地方理由讲得充分,而对赤道地区为什么不热,却只字不提。对此必须地理论文
提出设疑,启发学生对赤道地区气温状况进行分析,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课堂上克服“两满”,即满堂灌输、满堂空话。教师讲课必须防止照本宣讲、唱独角戏的现象。避免满堂灌同时必须防止无的放矢随意联系的现象,避免满堂空,不像“地理课”等。
在上完课后或某个问题解疑以后,教师不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而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趣味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即留给学生疑问,推进学习内容深化。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新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其到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自我探索,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会诱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搞好“启发式”教学,必须深入改革地理课堂教学,不搞无准备无把握的“两无”教学,克服“两满”——满堂灌、满堂空话,力求“两变”——熟课变生课备,生课变熟课讲。唯其如此,才能搞好“启发式”教学,实现常教常新。因此“启发式”的教学研究和运用,将会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明显的效益。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影响。本文就从我所任教的地理学科出发,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优势,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才能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大都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产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板块的运动”时,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很难用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来解释,我就用动画显示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使难以理解的板块运动学说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某些地理教学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地理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认识的难度。如:在讲地球公转一课时,我利用动画展示,地球不停地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同时又时快时慢地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时,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这时学生则被课件的内容所吸引,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问题:“为什么近日点时琼海为冬季,而远日点时琼海是夏季呢?琼海冬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夏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就很自然的把重难点掌握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地理教学中少不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图。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图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展示黄土高原范围时,我采用多次闪烁的方式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地理读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的成因时,我就给学生出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形成图”,且图中的风向我制作成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一个规律:“离风的发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的颗粒也越小”。由此可推断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由风搬运而来的(即“风成说”)。从而学生也提高了根据图中所给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地理是研究地球的形态特征、人文特点等方面知识的学科。现代教学媒体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课堂。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教师也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来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如我在“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这节课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贯穿了整堂课,使得师生互动。又如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介绍黄土高原三大典型地貌和黄土高原位置与范围时,我让学生上讲台边指图边讲解,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师生关系更加的和谐融洽。
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提供了更多充分的感性材料,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这才能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随时都可能有创意灵感产生,把那些繁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妙趣横生、直观易懂,达到教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学得快乐、牢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