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4 11:5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浅谈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提要内容:心理平衡艺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实现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平衡,设法使学生行为的改变或成绩的提高,能平衡其某种需要,使学生能健康且心情舒畅地学习,这是激励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平衡、因素、生理平衡、运用

一、心理不平衡产生的三种情况

对于心理方面的不平衡,其原因要比生理方面的不平衡复杂得多。但是归纳起来,无非是由于有所企求或期待而尚未达到目的,或不能获得满足,愿望无法实现,或者是遭到不良刺激,违背了本人的心愿造成的。往往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人类数百万年来进化和遗传的结果,形成的某种类似本能的潜意识造成的,如好奇心、恐惧、希望,等等。这类不平衡心理,人人有之,视诱因是否存在而定,是一种自然的需求。这种不平衡心理难以消失。但可能受社会文化的严重影响和制约。二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因而必然会随时随地同其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比较,受其他人的言行、态度------等等的影响,甚至仅仅是意识到有某个人的存在,都可以引起心理的不平衡。例如,在社会的物质、精神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在政治活动中,各种社会比较,就可能引发人的利益冲动;看到别人的劳动报酬比自己高,而付出的劳动并不比自己付出的多,就产生不公平感或者羡慕;看到原来的同学在校的学习成绩比自己差,但在工作实践中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就可能产生落后感或者妒忌心;受到别人无端污辱或陷害,就可能产生愤怒或报复心,等等。三是由于环境条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和个人自身条件(能力、性格、身体等)的限制,使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深感控折,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它可能导致心理(精神)疾病。

二、心理平衡与生理平衡的联系

心理的社会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三大系统的相互影响,使精神因素转变为生理因素。例如,长期的家庭纠纷、邻里关系 紧张、生活坎坷和心情压抑或心理变态,就可能引发消化性溃疡病,等等。同样地,生理因素也可以通过上述三大系统的互相作用,转变为心理因素,如“人困则多怒”,“人疾则气躁”等等。凡是可以破坏人的生理平衡或心理平衡的因素,均会使人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对于心理方面的不平衡,每个人作出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取决于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和由生活环境影响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且与他的种族、性别、年龄、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当时当地周围环境和诱因的性质和强度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应该如何取得心理平衡。个人有个人的态度和办法。但就其性质而论,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消极的态度和办法。如自我解释以自我安慰,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以及“驼鸟政策”、“酸葡萄心理”,等等。或者对外发泄情绪,采取非理智对抗行为,如哭骂、攻击、大发脾气,或者麻木、冷漠、自暴自弃。诸如此类的心理平衡,但并不触及产生心理不平衡的诱因和根源。另一类是积极的态度和办法,即采取努力消除产生心理不平衡的诱因和根源的态度,积极从根本上获得心理平衡。应该承认,仅仅从达到心理平衡,保护人的身心健康的目的出发,不管是消极的或者积极的态度和办法,都是可行的,有时都是必要的。但是,对人的行为有积极意义的,有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只能是积极的态度和办法。这时,心理不平衡就成为人的积极产生的基础。只有在生理不平衡或者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下,人才能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积极性。倘若某个人他没有任何生理不平衡也没有任何心理不平衡,也就是说,他没有任何需要必须满足,或者说所有的需求均得到了满足,他将无所追求,失去行动目标,深感空虚和无聊(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平衡)。马斯洛曾经说过:“一个满足了的需要就不是促进因素”。这时人将静止于现状。这样的满足带来的后果将是人的退化和灭绝。当然,客观现实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人总是生活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状态中,平衡只是相对的、短暂的,它是追求的目标,但不平衡却是绝对的,是行为的动力源泉。它们处在矛盾的斗争中,促使人顽强地生活下去,促进人类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三、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平衡艺术告诉我们教师要懂得,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力求帮助学生实现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平衡,设法使学生行为的改变或成绩的提高,能平衡其某种需要,使学生能健康且心情舒畅的学习,这是激励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基础。倘若学生正在忙于追求自己的某种需要(如打扮、打游戏、恋爱、吸烟、赌博、殴斗等),争取某种平衡时,他怎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习的任务,怎能有积极性去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奋斗呢?

“平衡”只能是不断地从克服“不平衡”的斗争中取得的。“平衡”也不能不劳而获,不能恩爱赐,“平衡”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平衡原理,树立适当的目标,引进竞争机制、压力机制、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的不平衡心理,调动其积极性,为达到新的平衡,实现新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教师必须认识到,无论是产生生理不平衡或者心理不平衡的学生,教师都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对遭到挫折的学生,更应该主动热情的去关心、去送温暖,使他从精神痛苦中摆脱出来,恢复心理平衡,树立信心,继续努力奋斗。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教学管理不当,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生理或心理不平衡,在全体学生中提倡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培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学校文化,建设一个好环境。

遇到学生偏激的表现时,不管是认识上的片面性,或是情绪上的冲动性,或是行为上的莽撞性,教师应利用心理平衡艺术,帮助学生拓宽兴趣范围,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全面、灵活、完整地评价事物,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使学生明确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逐步磨练意志。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一味地放纵自己,原谅、迁就自己,只能使自己在错误、缺陷、恶习的斜坡上越滑越远,最终不能自拔。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在严寒酷暑中经受磨练,培养勇敢、顽强、坚韧、机智、果断、团结、互助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地增强自控能力。

遇到学生有妒忌心理时,教师应运用心理平衡艺术,认识到妒忌的根源一是缺乏自信,二是心胸狭隘。妒忌是偏离了正确方向的自尊心,是畸形的自尊心。它把自尊理解为高高地凌驾于别人之上,自己只能超过别人,决不容忍别人超过自己。所以,教师应引导妒忌心强的学生逐步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那种唯我独尊,显示自己,沽名钓誉的妒忌心理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清除,才能与别人和平共处,把别人的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变为动力,推动自己发展、进步。要冷静、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要善于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摆正自己和别人的位置,进行心理“互换”,与人为善,尊重、理解别人。运用积极的心理平衡,每个时期都为自己规定一个奋斗目标,孜孜不倦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不断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不断努力。

具有怯懦倾向的青少年,胆小怕事,进取精神差,意志薄弱,关键时刻好退缩,不敢面对困难和压力,害怕挫折和失败,害怕别人讥笑和伤害。这类学生比较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喜欢安稳,害怕创新、冒风险;遇事顾虑重重,患得患失,精神压力大。时间一长或遇强刺激,可由焦虑、恐惧导致神经衰弱等身心疾患。目前,多数学生生活环境比较顺利,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家长、教师如果不创造机会有意锻炼学生的意志,则易导致怯懦。尤其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的学生若得不到适当引导,更易形成怯懦的倾向。因此,教师应鼓励青少年有意识地磨练意志品质,引导青少年向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对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予以适当的帮助,从中不断地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奋斗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自卑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自卑心强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处处觉得低人一等,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期望是自卑最主要的原因。另外,内向的性格以及挫折的经历和不恰当的归因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这时,教师应尽力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努力为自卑的学生创造温暖、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教师对学生的不足不要消极地批评、斥责,应积极地帮助和鼓励。同学之间要提倡互帮互 学,消除幸灾乐祸、妒忌、嘲笑的不良班风。引导自卑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如人处”和“过人处”。对失败进行客观的归因,树立“勤能补拙”的信念,学会“扬长避短”的策略,大胆实践,终能成功。指导自卑的学生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从多角度辨证地看问题,形成“合理化”认识,促进情绪的稳定和心态的平衡。

第二篇: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心理平衡的10条要诀,值得我们借鉴。

1、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2、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3、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4、暂离困境。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5、适当让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6、对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7、找人倾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8、帮助别人做事。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9、积极娱乐。生活中适当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新的知识和乐趣。

10、知足常乐。不论是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荣辱不惊,淡泊名利,做到心理平衡是极大的快乐。

第三篇: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传统文化日益回归、国学逐渐复兴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在众多的国学文化中,对联以其历史悠久、形式短小、内涵丰富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挖掘对联潜在的语文功能,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对联;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120-0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博大精深的学问、光辉璀璨的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其中有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思索和探求的问题。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联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重点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应该予以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对联中蕴含着传统的人文观念、历史价值、思想意识和写作手段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对联的鉴赏与写作中可以显现出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下。

一、中国传统的对联教学

对联,古代称之为属对,古人对属对相当重视。文史学家周韵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人各种体裁的领域中。”①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学士将属对视为体现个人才华素质的有效手段。

属对的历史即对联发展、盛行之历史,其悠久从正史上可以追溯到晋代文学家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对话:“旧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鸣鹤、士龙分别为二人的字,这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被普遍视为最早的关于对对子的记载。②然而,将属对纳入语文教学当中,并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则要滞后得多。留存至今的北宋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制定的《京兆府小学规》对小学课程的安排有具体规定,在三个学业等第中,其中第二等的日课程安排为:念书约一百字,学书十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③可见属对作为一门课程出现是在宋代。

张志公先生曾经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用专门章节来论述属对。属对作为教学手段一般在儿童入学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在启蒙阶段的集中识字和进一步的识字两个教学步骤之后,教儿童学属对。最初大概以学作骈文和学作近体诗为目的,发展到后来,属对成了启蒙之后一种必修的课程。苏洵在文章里也写道:“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由此可见,属对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专为学作近体诗,而是语文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明清时期是对联的繁盛期,无论公学还是私塾,都把对课作为必修之课。学堂多采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有的还附有李渔的韵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等,以便学生最初属对的学习。这种从一字练起,一直练到七、九、十一言的严格而扎实的属对训练,不仅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对联的教育,而且能达到良好的文化传统熏陶的目的。

民国时期,虽然新式小学渐渐取代了私塾,但是对课并没有完全消失。鲁迅先生早年也曾学习过对课,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对课这种极有魅力的语文教学活动才逐渐消失。

二、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元初学者程端礼在他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就属对的作用有如下说明:“大学不得令日日作诗作对,虚费日力。今世俗之教,十五岁前不能读记正文,皆是此弊。但令习字演文之日,将已说《小学》书作口义,以学演文,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下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更令记《对类》单字,使知虚实死活字,更记类首‘天、长、永、日’字,但临放学时,面属一对即行,使略知轻重虚实足矣。”④由此而知,当时老师教学生属对的目的是配合“习字演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字的“虚实死活”,掌握平、上、去、入四声。

在笔者看来,国学大师陈寅恪关于属对的论述更为精辟,他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中说:“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时有所依据。”他从四个方面对“对对子”予以说明: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验思想条理。⑤

龚联寿先生在《联话丛编》的序言当中就专门提到陈先生的这封信:“陈寅格先生此信之所以名著一时,不特就楹联之地位发表了重要看法,还因为如前所引,连类触及了当时的学校教育,且谈得非常深刻,给人启迪,促人深省,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⑥

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综合了各类知识的属对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备受冷落。那么,在这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是否还需要这种文学式样呢?对联虽然缺失了其作为古代交际工具的性质,也不像高考作文那样属于“安身立命”之本,但作为远离功利的一种传统语文样式,它依然以其特有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去鉴赏它、传承它。基于这种思想,笔者将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对联与现代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挖掘对联艺术的文化内涵。

(一)对联蕴涵的传统文化价值

如果说诗词曲赋是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的万顷烟波,那么对联则是朵朵绚丽的浪花。在语言的长河中,对联和诗歌深得人们的喜爱。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尺幅虽小,却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往往可以获得以一寓万、以少胜多的奇特艺术魅力,蕴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以对对联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因此,对联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殿堂中,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二)对联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更多的是通过语文的人文性来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培养,而对联这一文化形式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这些丰富的知识,不仅仅表现在遣词造句、修辞方法和逻辑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文字技巧上,更多的是内在的、隐性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如风景园林的对联,多表达的是作者自然之爱、退隐之闲适;名人对联,多表达的是作者的个人情趣、高尚情操,或是对某位名家一生的概括与评价;励志修身对联,则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自励, 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所以,通过对联的学习与赏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人格素养的形成。

(三)对联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学习对联,鉴赏对联,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学会对一些历史现状和人性特点进行分析,提升审美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改变学生知识素养普遍匮乏的现状,使得这些知识可以在学生写作中得以体现。同时,围绕写作对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运用修辞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联传承了中国古典美的精华,容纳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⑦因而,对联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对联,探究其内的在传统文化和美学价值,并将之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注释]

①(7)曾伯藩:《论对联的功用与意义》,《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②谷向阳:《中国对联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9期。

③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④程端礼:《程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安徽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⑤刘桂生、张步洲:《陈寅格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279~285页。

⑥龚联寿:《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四篇:激励艺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激励艺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邓学莲 鼎城教师进修学校(415000)

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和工作绩效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激励水平(即人们积极性的高低),用公式表示为:工作绩效=能力X激励。由此可见,要使每个同学在课堂上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主动性,使他们都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强大的向心力去实现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教师就应经常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去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因为积极性是发挥潜能的原动力。1 教学导语激励

诱发兴趣,引起注意,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一环。兴趣是叩开求知大门的钥匙,只有兴趣被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积极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许多教师在导语中注意说明教学的目的和作用,但要把握不作空洞的说教,而要联系实际,指出所要讲授的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作用与意义。如我在上游泳课的导语中,讲了伟大导师毛泽东同志在七十高龄时还(在大风大浪中)畅游长江,并表演了“漂浮”绝招的故事,结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练习完成得非常好,下课了同学们还依依不舍。说明导语起到了积极作用。2 布置任务时的激励

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特别是有难度的任务时),如果常用命令式的口气向学生布置要求完成的任务,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进取心,或使学生产生误解,理解为完成任务是为了老师,使学生的心境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因而学得吃力、乏味。因为采用强制的手段,显然从开始就剥夺了同学们主动学习与创造的机会,降低了完成任务的热情,在这样的气氛中虽能勉强完成学习任务,但心理上是极不平衡的。如果教师采用激励的方法去布置任务,就可以利用同学们的自尊心、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教跳山羊“分腿腾越”时,我在讲解示范后问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还有同学有困难吗?”虽然只有一句话,却起到了很强的激励作用,同学们不但乐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连完成技术动作有困难的个别学生也主动请同伴帮助,力争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道理很简单,后者充满了对学生的信任和对人格的尊重。

运动教育领域的权威——西米兹(J.Sch—mitz)曾指出:运动的要素与健全而自信的知觉能力,对活动的正确态度„„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布置练习时最好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同学们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3 让学生自己选择,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是一种激励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外教育界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教学在强调增强体质的同时,要使学生爱好体育,尝到参加体育的乐趣,使学生由受老师支配的被动状态变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这就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后,还会有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成为一种新的激励起点。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每个同学顺利达到不断提高的需求水平。愈能满足这种需求就愈能调动内部驱动力。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是激励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措施,也是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实现目标的可能。通过他们的自主选择,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运动美学知觉能力,在运动中经历完整的身心统一,发扬良好的体育风尚和互爱精神,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因此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跳远的复习课中,根据课的任务和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我有计划、有步骤的设置了多个不同要求的“练习点”,在每个练习点上安排了不同形式的练习,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又设计了“破层次记录”的比赛游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技术、技能,选择符合自己的练习,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练习之中。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好。4 沟通心灵的融通激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分组练习的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同学与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态度,要有容人之短、不计恩怨的胸怀,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要做到“理中有情”,相互沟通。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的“皮格尔马利翁”效应证明一个人在受到别人语言评价时,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被评价者对自己的看法,并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不能区别对待学生,不研究语言的艺术,就会导致负效应发生。如果这种融通和理解得到了同学的认可,他们就会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学习和训练,且这种效应会长时期持续下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害。5 幽默也是一种激励艺术

有人说过幽默感是判断一个伟大民族智慧.和气质的尺度。幽默的语言具有愉悦、美感和批评作用,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同时国外把“有幽默感”作为评价大学教师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可见幽默语言的作用非同一般。

例如50年代在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大会上,陈毅知道曾有一位因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想投河自杀的老教授也参加了会议,于是说“我们不过想帮助大家放下包袱,和工农群众一道前进,你为啥偏要和龙王爷打交道,不肯和我陈毅交朋友呢?你要投河也该打个电话给我,咱们商量商量嘛!当然啦,怪我陈毅教育不够。”这一席话,活跃了气氛,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显得那么自然、得体,易于被人接受。

诚然,体育教师要想使自己语言具有幽默感,深得学生喜欢并非易事。但只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修养,尽可能将多类知识融汇贯通,掌握语言技巧,就一定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幽默感。

第五篇:浅谈团队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 本文对“团体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与消积作用进行分析,并从教学管理视角提出充分发挥“团体心理”作用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意义。

关健词 :团体心理 体育教学 教学管理

1、什么是团体心理呢?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致,严格地按照教学程序完成教学任务。要想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致,教师必须掌握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倾向。掌握了学生团体心理活动规律,对体育教学的科学管理极为有利。团体心理,是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行为倾向。在学校的中则表现为:无论班集体,还是小集体的成员都具有归属感、团体荣誉感、从众感、认同感和团结互助感等心理。它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管理过程,即体育教师(管理者)对学生(被管理者)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调节的过程。因此,团体心理和规律对体育教学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2、团队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2.1利用归属感心理,增进进取心

归属感是指团体中的成员都有隶属这个团体的感觉。这种心理产生是由于人的本性需要所致,即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渴求他人的友谊,得到他人的承认;个人的能力、才华的展现均需要在团体中才能实现。学生中有这种心理,教师如果较好的对这一心理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进而产生积极效应,这就为上课和活动增强了凝聚力。举一个例子,对于一个小组中的大部分人都给予表扬和肯定,那么极个别的人由于强烈的归属感,就会在以后的学习训练中变得认真起来。

2.2利用从众心理,增强集体凝聚力

从众是个体在团体舆论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团体保持行动一致的社会行为心理现象。从众感是指团体中的成员都有尽可能的与多数成员在语言、行为、态度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心理。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学生中关系较亲密的在动作、穿着、打扮等方面都有极为相似之处,而在几个比较亲密的学生中必有一个人是比较大或很有威望的。这个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均附和于他的言行,他有一种凝聚力。因此,要调动其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必须首先正确的引导他,调动他的积极性,从而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如不愿上体育课的学生,迫于全体同学都要上体育课的要求,也只得勉强上体育课。判断个体是否从众,从众多现象中可以归纳出四种不同的情况:

①表里一致的从众;

②表从里不从;

③里从表不从;

④表里一致的不从众。

由于从众表现的复杂性,体育教师要多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体育教学,才能防止学生中出现表从里不从的抵触情绪。

2.3 利用学生的认同感心理,加强师生关系

认同感是指团体成员对同一语言、行为和态度,对本团体内的人员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评价和支持度。人们在交往中有这样的体会,对你提出一个完全相同的善意的批评,如果一个是知心朋友,一个是关系一般的人,你会乐于接受朋友的批评,而对后者往往嗤之以鼻。这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人的心理距离导致的。

基于这种团体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高高置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而应尽可能的取得学生的认同,把你视为他们中的一员;这就是常说的“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很容易对教师言听计从,从而便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2.4利用团结互助感心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团体中的成员能将其他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当作自己的来看,且能共同承担,称为团结互助感。

运用这种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可让学生相互纠正动作,练习时需要帮助和保护时(在学生已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可以互相进行。如在做头手倒立时,自己不能看到动作正确与否,不能独立完成动作时,就需要同学的帮助、纠正与扶持。

2.5利用服从心理,使学生能行动一致,提高教学效果

服从是按照他人意志,团体内部行为准则或社会规范来约束行为,以求与团体保持行动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是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按照体育教师的指挥做各种练习,都是服从的表现。服从分为自觉服从和违心服从。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安排的一些练习虽然不感兴趣,但迫于课程规定性和教师的威严,还是违心地服从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了解学生的体育爱好,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年龄和性别特点以及技能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练习,使学生自觉地服从安排,认真锻炼、学习。这样,不仅能沟通师生感情,而且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和锻炼,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组织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引导工作,促使全体学生行动一致,保持团体的整体化。

2.5.1 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的组织目标。

体育教学是为使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自我锻炼的能力而进行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组织目标,他们才会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系在一起。当学生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了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的发展后,学习团体中的学生之间就会产生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心理凝聚力,就会共同来支持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组织目标的管理。

2,5.2 建好良好的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是指团体确立的行为标准。团体成员都须遵守。它可能是正式规定的,也可能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它的作用是使其成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不被自己意识到的约束力。在团体规范的约束下,成员之间的态度、情绪和行为会发生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积极的措施来形成良好的规范。如建立课堂教学常规等。也可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倾向经常给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形成积极的团体规范。只要形成了积极良好的团体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容易产生积极的类化,从而形成学习团体的整体化。在形成良好的团体规范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中出现消极的团体规范,如厌恶上体育课等现象。以免影响良好的团体规范的建立。

2.5.3 形成积极的团体压力

团体压力是指个体在团体内部与多数成员认识和行为发生分歧时,从主观上感受到来自多数成员的精神力量,从而迫使个体放弃个人的意愿以求和团体成员取得统一。其目的是迫使个体从众。它是利用团体成员归属与交往的需要,造成个体担心受到孤立、排斥和唾弃的心理气氛而实现的。但作为体育教师必须看到团体的压力的两面性,即来自团体的压力和舆论是正确的,就能产生促进体育教学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是错误的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维护正确的舆论,以促使学生与体育教学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认识。切忌学生中正确的意见被不正确的团体压力或相应的从众行为所压抑。

2.5.4 保持高度的团体内聚力

团体内聚力是使成员保持在团体内的吸引力。这种内聚力能使成员对本团体产生比别的团体更亲切的情感,更一致的行动,更深刻的相互依赖性。团体内聚力的产生受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良好内部因素是主要的。如团体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的团体规范与团体压力、民主型的师生关系等。外部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如班级之间的体育竞赛等,学生为了给本班争光而团结一致,努力创造出比其他团体更多更好的成绩,这就是一种由外部压力促使内聚力提高的情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各种积极的内、外环境来形成良好团体内聚力,如利用各种竞赛、达标、创优活动等,以提高团体的内聚力,从而使团体内部产生高度的整体化凝聚力量。

2.6 利用团体荣誉感,发挥集体力量

团体荣誉感是指团体中成员都希望所在的团体声誉更好,并且愿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的心理。这是大家熟悉且经常能够运用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一集体荣誉感,在进行各种练习时,设法安排一些集体的比赛;在个人间进行的比赛,也或多或少的赋予它集体的意义,从而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的完成体育教学。

我们在运用团体心理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培养学生团体心理的过程,二者对立统一于一个过程中。对于那些较弱的团体心理,我们应先培养,后运用。要想对体育教学组织目标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学生的学习团体保持高度的整体化,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当全面细心的观察每个学生,充分利用科学的心理规律,因人施教。体育教师就应善于运用团体心理的规律,使学生的单习团体形成积极的团体规范、团体压力和高度的团体内聚力,为体育教学创造适宜的团体学习环境。

下载浅谈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心理平衡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有序活动,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好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师生......

    浅谈在艺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在艺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 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沈洁 摘要:小学艺术教学的内容逐渐趋于生动化、形象化、立体化、合理化,因此在艺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多媒......

    教学艺术在语的文课堂中的运用

    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0教掌寥 学恭痊滔亵堂绚运厕 ◎陈雪芬李蔚蔚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i'G艺术教学艺术较之其他 艺术而言,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是由教育对象的......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电子白板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电子白板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电子白板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电子白板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

    浅谈艺术的相通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艺术的相通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北流新圩梧村小学 诸葛青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作了重新确认,其中第一点就是美术课......

    多媒体在幼儿美术艺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幼儿美术艺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性教学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它可以充分显示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为小朋友所喜爱。 下面试从幼......

    沟通艺术在税务约谈中的运用

    沟通艺术在税务约谈中的运用 税务约谈,是纳税评估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验证审核分析结果,了解问题真相的重要渠道,也是为帮助纳税人准确理解和遵守税法提供的更为深层次的一种......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反思: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郑延鹏 在新课程改革中,丰富多彩的案例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何运用好这些案例,使思想品德课生动起来,成为学生思想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