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注意与消息、新闻特写进行对比。
2.品读课文,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其意义,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祖国的强大,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2.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的激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读细节,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气势。2.找出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穿插的其他内容,并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2.掌握新闻通讯的写法,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有关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视频短片,然后简要介绍航母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我国辽宁舰的情况)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富国强军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本文报道的就是这场训练的情况。
二、自主预习1.知识链接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属于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一般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通讯有以下特征:(1)报道详细深入。这是区别于消息的一个显著特点,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环境、背景做具体描写。(2)注重思想意义。要报道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还要讲究主题的开掘。(3)强调形象说话。不仅用事实说话,还要有情节、有联想,用形象说话。(4)突出评论性。思想观点一目了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通讯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通讯和新闻特写的差异在于:在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侧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新闻特写则是集中笔力,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并且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和现场感。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桅杆(wéi).默契(qì).着舰(zhuó).湛蓝(zhàn).殚精竭虑(dān jié)..zài承载. 千载难逢zǎi.
浩瀚(hàn).咆哮(páo xiào)..坠毁(zhuì).澎湃(pài).咔嚓(kā chā)..
生sàng丧.
丧事sāng.
娴熟(xián).凛冽(lǐn liè)..舰艉(wěi).镌刻(juān).(2)词语释义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浩瀚:本意为水势盛大,引申为广大、繁多之意。娴熟:熟练。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镌刻:雕刻。(3)词语辨析
“惊心动魄”和“胆战心惊”两个词都有“使内心震颤、震惊”的意思。“惊心动魄”是说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胆战心惊”侧重指内心的恐惧、害怕,一般不用来形容内心的紧张。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概括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答案示例:这篇通讯按时间顺序,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形象地勾勒出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战斗机的全过程。
教师点拨:题材重大是写好新闻作品的重要条件,但却不是诞生新闻精品的充分条件,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实属不易。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可划归重大事件题材。与人物通讯等其他题材相比而言,这个题材的报道具有以下难度:
一、重大事件题材本身不易写好,更难出彩,特别是这种“高端”试验活动不为一般人所熟知甚至了解;
二、这种活动的动作性不是很强,虽然参与人员较多,但都是靠暗藏在电波中的口令贯穿其中,整个活动看起来较为刻板单调;
三、没有太过明显的矛盾冲突,缺少能够抖响的“包袱”。这样的重重困难,对《一着惊海天》的作者而言挑战与考验不小,而本文能很好地处理以上问题,令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用写生笔法绘就的雄美图画。
2.快速浏览课文,提取从这篇通讯中获取的信息。
答案示例:辽宁舰的航行位臵,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时间,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重要性,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
3.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本文的内容、层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交代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意义和风险。第一层(1、2):检查甲板,做好着舰前的最后一次准备。第二层(3、4):交代这次舰载机着舰的重要意义和风险性。
第二部分(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第一层(5—16):记叙了舰、机默契配合。第二层(17—19):展现了舰载机成功着舰。
第三部分(20—25):记叙舰载机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及人们的激动心情。4.简析文章标题“一着惊海天”的妙处。
答案示例:“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着”和“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答案示例: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四、课常小结
这节课,我们完整地梳理了这篇通讯的脉络,了解它报道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作者用平实的文风展现了新闻事件的真实和震撼性。同学们课下可以多读,多体会。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课文属于哪种新闻体裁?本课报道的是什么新闻事件?
答案示例:通讯。报道的是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
二、新课导入
《一着惊海天》这则通讯刊登于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它在获得第4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后,又获得了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一篇作品能接连被各方看好,必定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下面我们就来品味它的精妙。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物的神态和心情,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了感染力;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2.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答案示例: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感受。
3.作者在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请找出来,细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答案示例:(1)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绘,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臵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出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
(2)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作用:这两段文字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将新闻事件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吊起了读者期盼的胃口,其中描述的危险性也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担心起来。读者会想:首次着舰能不能成功?首次着舰的过程是怎样的?读者有了这样的思索,反映出作品的吸引力所在。
(3)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作用: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4)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作用:侧面描写,突出了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了中国人民富国强军的梦想以及实现这一梦想的坚定信念和无数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表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A.“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的困难以及危险程度之高,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让读者感同身受。
B.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歼-15舰载机即将着舰时的轻巧灵活。
C.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答案示例: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某国上将对我国海军建设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临的困难之大,凸显了成功来之不易;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自主创新、为国争光的斗志。
D.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答案示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我国科研人员为填补技术空白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表现了他们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
2.读第12—15段的对话描写,体会简洁的语言描写和详略的处理。
答案示例:这段对话描写,语言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3.读第18、19段,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感受舰载机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势。
答案示例:“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极具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响;“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通讯的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展现了我国海军事业蓬勃发展的风采,流露出作者内心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这则通讯抓住了舰载战斗机着舰中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回答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一篇集新闻和史实的佳作。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惨遭列强的凌辱和践踏,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全过程,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国防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实力的显著提升,增强了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2012年11月23日,由我国航母战斗机成功着舰第一人——戴明盟驾驶的歼-15飞机第一个成功降落在辽宁舰的甲板上。随后,又有4名飞行员驾驶歼-15飞机在辽宁舰甲板上降落、起飞。紧接着,一张飞行助理指挥舰载机起飞手势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有网友将飞行助理马甲上的“起飞”二字改为“走你”,于是在网络上刮起一阵“航母style”旋风。“走你”这个简单的动作,何以引发万千网友热烈的追捧呢?有网友评论说:“这是一个有力的动作,这是一个自信的动作,这是一个自豪的动作。”据辽宁舰副航空长李晓勇介绍,由于飞机起降时声音巨大,对舰载机下达的所有口令都是通过手势来表达的。在一个起落架次中,就能看到30多种手势。飞行助理“走你”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也是要反复练习的。因为在起飞过程中,飞行员无法感知外界因素,所以飞行助理的手势就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规范。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飞行助理们都刻苦练习,经常累得手都抬不起来了。
其实,“走你”——起飞,相对于“来你”——着舰,要容易许多。起飞的时候,飞行员只用开足马力向前一冲,尽管需要技术、胆量和勇气,但是和着舰相比,要简单得多。飞机在航母上降落,不仅仅是跑道的长度发生了变化,而且操作的理念也完全不同。飞机在陆地机场降落时要减速,舰载机着舰时却要加速,以便于一旦挂索失败后“逃逸复飞”;如果减速,飞机挂索失败后就会因飞不起来而坠入海中。驾驶舰载机进入着舰状态的初始高度是400多米,时速240公里。这时航母在动,航行中始终随波浪晃动;飞机也在动,不断在空中调整姿态;空中的风也在“动”,忽大忽小。这些“动因”无疑给飞机着舰增加了难度。航母试验试航副总指挥、海军副参谋长宋学形容飞机着舰:“就好比在高速晃动中玩穿针引线的细活儿。”因此飞机着舰被视为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那么,这个“刀尖上的舞蹈”的场地有多大呢?歼-15飞机总设计师孙聪给出了答案:时速240公里的飞机必须精确地落在航母甲板尾部的4根阻拦索之间,每根阻拦索间隔12米,有效着陆区只有36米。着陆区的宽度,不及陆地跑道的一半。由此可见,“来你”真的比“走你”更难!
四、课堂小结
这两节课,我们通过对通讯这种文体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把握了文章的主体和结构,了解了辽宁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味和揣摩,感悟了试飞人员、科研人员等为了祖国国防事业的强大而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更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总之,阅读新闻作品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注意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等角度分析。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着舰环境、着舰前的最后一次准备情况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惊心动魄一着惊海天惊世之举强军之梦爱国之情 着舰成功后,人们激动、庆祝的场面
第二篇:《一着惊海天》名师教案
《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通讯,在教学中老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新闻“六要素”以外,还需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和通讯的区别,感受通讯独特的写作特点。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教学目标
①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初步感知通讯语言的准确、简洁。②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赏析文章的精彩语段。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重难点
①学习文章写作方法,赏析文章的精彩语段。②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四.教学方法
①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重点词句。
②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辽宁舰的资料以及“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的资料。
③讨论探究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重难点。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辽宁舰舰载机起降视频和辽宁舰的相关图片资料。
2.同学们!在观看完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成功的视频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讨论并发言)
分享完大家的感想后,老师想说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成功的现场,记者亲身感受并记录了这一精彩感动的瞬间,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着惊海天》,一起去感受我们祖国伟大的军事力量。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 6
①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落实情况。
②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效果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情况。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本文记叙了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的过程。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初步感知通讯语言的准确、简洁。
①(1—4):介绍了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意义和风险。(1—2):检查甲板,做好着舰前最后一次准备。
(3—4):交代这次舰机着舰的重要意义和风险。
②(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5—16):记叙了舰、机默契配合。
(17—19):展现了舰载机成功着舰。
③(20—27):描写了舰载机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以及人们的激动喜悦心情。
(三)问题探究:
1.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试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来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①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情景。②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同时增强文章气势,具有感染力。
思路解析:此句的解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表达技巧,抓住本句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赏析:从“震耳欲聋”“轰鸣”“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可以看出作者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从“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二是分析其表达效果。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生动的展示,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对偶和比喻的运用在于增强文章气势和使描写生动形象。
2.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2 / 6
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试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引用的修辞,表现出某国上将对我国海军建设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自主创新、为国争光的斗志,侧面烘托了航母舰载机着舰参与人员此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思路解析:此句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说运用的是引用的修辞手法,从在全文中的作用角度应抓住某国上将说话的一些关键词,例如“送给”“十年之内”“不可能”等,反复揣摩体会话中对我国海军发展的歧视,同时也要结合航母舰载机着舰前所面对的困难之大,思考其背后的重大意义。
3.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①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华民族惨遭列强的凌辱和践踏,割地赔款,签订了一些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更使中华民族陷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国防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实力的显著提升,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需一是从“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背后的历史意义思考,二是从“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带来的现实意义思考。
(四)品味语言
①“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从表达效果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的困难以及危险程度之高,同时也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让读者感同身受。
②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
/ 6
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从表达效果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歼—15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歼—15舰载机即将着舰时的轻巧灵活。
③“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本段主要采用了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突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文体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把握了文章的主体和结构,感知了“辽宁”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其次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味和揣摩,感悟了试飞人员、科研人员等为了祖国国防军队的强大而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地精神,更感受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总之,阅读新闻作品首先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其次应注重品味文中的精彩语言,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六)课时作业
1.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的()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A.惊心动魄 振聋发聩 风驰电掣 B.惊魂动魄 振聋发聩 疾如闪电 C.惊魂动魄 震耳欲聋 风驰电掣 D.惊心动魄 震耳欲聋 疾如闪电
解题思路:把握选段文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对关键词、修饰语要准确掌握记忆。
答案:D
/ 6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准确记忆,把握句与句之间的衔接的关键词,要求学生对文中精彩语段反复品读,把握关键词。
2.下列句子的排序顺序准确的一项是()①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②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④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⑤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④②③ C.①④②③⑤ D.⑤②③①④
解题思路:解题时将句子粗略地读一遍,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提供的信息和表达的主旨。
答案:B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找准中心句,那就是第⑤句,其次分析其他词与中心词,其他句子与中心句子的关系。第①句是对第⑤句的举例说明,第④句进一步说明了航母舰载机着舰的风险巨大,所以答案应选B。
3.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为了这一天,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解题思路:解题时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语句,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结合上下文作答
答案: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解题时可抓住“多少人殚精竭虑,多少人顽强攻关,多少人无怨无悔”关键语句判断排比修辞手法,然后
/ 6
结合上下文语意分析其表达效果。
4.用一句话概括下列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017年7月11日上午,在顺利完成停靠香港期间的各项任务后,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驶离香港。香港特区政府在驻香港部队昂船洲军营为辽宁舰编队举行隆重欢送仪式。欢送仪式在激昂的国歌声中开始,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代表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致辞。
辽宁舰编队这次来港,让香港市民特别是学生和年轻朋友们,加深了对国家现代化及国防建设的认识,亲身感受了人民海军“威武文明之师”的风范,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欢送仪式结束后,辽宁舰沿进港路线驶离香港海域,编队3艘属舰驶过维多利亚海港,属舰官兵在甲板站泊,向香港市民致敬、道别。(人民网)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解题时要仔细、反复阅读整个新闻材料,找出导语部分,其次围绕导语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意思,再次筛选出主要信息后,可根据字数要求进行再次筛选。
答案:香港各界群众欢送辽宁舰航母编队驶离香港
分析:解题时首先找到新闻的导语部分,即新闻的第一段。然后围绕新闻的导语部分分析,抓住关键词句“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驶离香港”“欢送”,而“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代表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致辞”一句可概括为“香港各界人士”最后围绕导语按照要求概括得出答案。
/ 6
第三篇: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着惊海天
南京汉开书院备课材料
课标分析:
1、“把握文章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即通过新闻阅读实践活动,学生既能从新闻事实提取的角度出发,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又能从新闻采写角度出发,学习作者获取和组织新闻事实的方法,尝试参与新闻作品的创造;
2、“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即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能“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即学生能说出重点词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或表达手法,起到了形象、生动或精确的表达效果。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是部编版教材新增的活动探究单元,学生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大任务。新闻阅读任务包括消息《消息二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特写《“飞天”凌空》和通讯《一着惊海天》,旨在让学生以新闻的方式学新闻,要学会分析新闻要素、梳理新闻(特别是消息)结构,理解作者是组织、呈现新闻事实,用事实表现态度与倾向,以达成较佳的新闻效果的方法。同时,新闻阅读为新闻采访和写作任务提供知识、技能储备。
2、《一着惊海天》是本单元唯一一篇通讯,记录了2012年11月23日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经过,将这一宏大历史事件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精心组织安排,传递给读者。
3、教材选编《一着惊海天》正是为了达成课标,使学生能够用新闻的方式学新闻,通过对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的梳理和概括,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作者对新闻事实获取和组织的方法,了解采访的价值和作用,并通过对比消息等其他新闻题材,掌握通讯新闻性、文学性、评价性的特点。学情分析:
本文是军事题材,学生对辽宁舰发展历程及舰载战斗机起降能力对于航母的重要意义缺乏了解,因而难以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初次接触新闻体裁,经过前三课的学习,对于消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基本知识已有初步认识,但对于通讯的特点、新闻事实的获取方式、新闻采访的价值等还处于盲区。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和创作思维导图,学生能准确说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能够赏析体现作者自豪感的语句;
2、创作一句话新闻和一段话消息,在比较中认识通讯的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航母style”照片和辽宁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现场视频,导入课文标题“一着惊海天”。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任务一:
本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默读课文,围绕“一着”,找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对应的段落,并用简短语句进行概括。明确:
开端:航母航行,等待战斗机(1-4)发展:舰、机配合,降落在即(5-17)高潮:战斗机下降,着舰成功(18-20)结局:人群欢呼,争相合影(21-26)任务二:
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哪几个部分?重点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是发展和高潮部分,即描写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二、三部分)。重点写这些环节便于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任务三:
请勾画出第二部分中体现舰载战斗机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的词句,以及表现飞行员、着舰指挥员、辽宁舰官兵状态的词语,说说其作用。示例:
1、“捏了一把汗”“揪着人心”“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密切跟踪”等,体现“刀尖上的舞蹈”;
2、辽宁舰官兵(娴熟、口令),飞行员、着舰指挥员(从容,对话时断时续、不急不缓),体现冷静自信、准备充分。
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的描写和对照,凸显着舰的紧张感和着舰项目人员的配合默契、成竹在胸,体现该事件的艰难和作者由衷的自豪感。任务四:
请勾划出第三部分中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分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并理解其作用,以及词语的表达作用。示例:
“凌波海燕”把即将着舰的舰载机比喻成海燕凌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轻巧灵活的特点,赞美了飞行员高超的技能。“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引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象征着中国在航母舰载机着舰方面取得了坚实的胜利,体现了作者非常强烈的感情,增强了阅读震撼力。运用“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
“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 ”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
三、创作思维导图,感受情感。
任务五: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显示了舰、机默契的配合和飞行员技术的高超,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浓烈的民族自豪感。除了这两部分,文章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出作者的自豪感,请在文中勾出,并用思维导图画出来。思维导图示例:
四、写作一句话新闻与一段话消息。
任务六:
这篇文章在新闻体裁中属于通讯,如果用一句话新闻和一段话消息报道该事件,该如何写?请同学们动笔创作。示例:一句话新闻——我国航母舰在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一段话消息——2013年11月23日上午,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歼-15舰载战斗机在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顺利着舰,这是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五、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记者足迹,去观看了一场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过程,同时也接触到新闻的又一种体裁——通讯,它具有新闻性(新闻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学性(形象表达)、评论性(情感态度)。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新闻形象性,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新闻性,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评论性。
作业。
向朋友或家人讲述《一着惊海天》。
附件:
材料一:关于辽宁舰——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从“瓦良格”到辽宁舰——航母“监造官”的科技攻关路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杨琼、李唐):2011年,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首次宣布,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艘废旧的航母平台就是从乌克兰买回的“瓦良格”号。如今,已改造为辽宁舰的首艘航母已完成了入列海军、舰载机起降、靠泊母港等阶段性任务,并顺利出海开展了相关试验和训练。如今,站在巍峨的辽宁舰,已很难想象她刚刚抵达港口时锈迹斑斑的样子。从一个废旧的航母躯壳到一艘现代化的战舰,辽宁舰的改造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历程?漫长的科技攻关之路又有哪些重重障碍?
“当年进到机舱里面去看就跟物资回收站的感觉差不多,堆着废品、废旧物资。我去看到底整个动力系统,动力装备是一个怎样的状态,进去一看心里是冰凉冰凉,满目疮痍。”说这些话的人叫黄东煜,他是海军驻哈尔滨某军代室的总代表,在航母改造的过程中负责动力系统的改造。军代表是航母改造过程中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代表军方负责航母、舰载机等装备的质量监督和实验试航的检验验收,被认为是航母建设的“监造官”。
在航母整个改造过程中,动力系统的恢复可能是最为艰难的。海军驻大连造船厂军代室总代表杨雷说:“实际上这个船最难的还是动力系统的恢复,因为我觉得其它的系统都是国内有成熟的技术,可能工作量大一些,繁复一点,但真正的难度还是在主动力的恢复,这个船跑不起来的话,其它都没有办法说。”
动力系统堪称航母的“心脏”,全舰续建工程的核心关键,军代表大胆提出一个动力单元提前带桨动车、牵引整个动力系统率先运行的设想。半年内,所有单元相继实现带桨动车,提前具备首航技术条件。
黄东煜说:“还能修复的我们就修复,不能修复的就重新给它研制。把一些技术要求,技术参数给它解读,通过解读重新来确定我们的技术要求,通过研发、实验,包括地面的链条给它恢复起来。有一些设备能用,但是能用也是需要重新安装发动机这些主动力设备的要求,比如说汽轮机的要求,减速器的要求,要重新给它检修,要给它保养,要恢复它原来支持的技术状态,才能运行。”
2011年8月10日凌晨,航母首次离开码头开始自主航行。在动力系统海上试验的关键阶段,黄东煜和其他军代表们全时段蹲守在主机舱内。从首次接到任务到听到发动机的轰鸣,这段路,他们走了8年的时间。而机舱内震动的噪音在黄东煜看来也无比的美妙。
航母续建工程热火朝天,歼-15舰载机研制也如火如荼。9个月设计发图,24个月部装开工,创造出中国飞机研制绝无仅有新纪录。
固定翼舰载机的建造对中国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包括折叠翼、拦阻钩等装置都是研制的重点环节。除了舰载机的研制,如何让舰载机顺利实现着舰也是改造过程的重点。舰载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不仅仅是跑道的长度发生变化,而且降落模式也完全不同。高速的飞机必须精准地落在航母甲板尾部的4根阻拦索之间。阻拦索装置涉及机械、电气、液压等诸多技术,是硕大而庞杂的工程。阻拦机安装平面精度高达十万分之一,其安装精度堪比神州飞船与天宫一号外太空对接。
舰载机阻拦原理看似极其简单,技术却十分复杂。比如其中结构独特的阻拦索支撑系统,它是一种使阻拦索升高到指定高度的装置,以便于勾住舰载机尾钩,既不能过高绊住战鹰的“双脚”导致偏倚,又必须赶紧拉住战鹰“尾巴”将其逼停。历经千百次的磨合试验,该军代表室把一套性能稳定的阻拦装备安装上舰。
随着歼-15舰载机首次着舰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舰载机终于有了自己的“生命线”。海装驻沈阳地区军事代表局副局长陈放说:“这几年走过来,最大的风险现在回头看看还是舰载机上舰,我们所有的舰面保障系统,我们叫航空保障系统,这个系统完全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所以网上有很多传说,是引进的或者是买的,或者是乌克兰带的,都不是。我们整个从飞机的引导,然后落舰阻拦着舰,然后再能够让它滑跃起飞,核心是三块,一个是远程引导作战,二是能够平安、安全地降落,三是能够安全地起飞。所有跟这三个核心动作相关的系统、设备都是我们国产。”
从一个废旧的躯壳到一艘现代化的航母,陈放经历了航母改造8年的全过程。在陈放看来,最值得骄傲的就是除动力系统等原自带设备外,航母的核心系统全部是国产自主研发的。“这艘船上所有的作战指挥的系统、航空保障的系统都是自主研发的国产的。或者说是航母的核心这一块都是国产的。”
材料二:关于舰载机起降:专家解读舰载机着舰 称飞行员须经历恐怖12秒
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以后,海军装备部飞机办副主任张洪涛称,首批舰载机飞行员的选拔培养堪比航天员,甚至更为苛刻。飞行员驾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与中国相同的是,国外的舰载机飞行员也都经历了严酷的选拔训练过程。
专家表示,飞行员着舰训练,不仅要经历身体和心理的磨炼,还须经历“恐怖12秒”。因此,飞行员从训练到投入实战的时间都很长。
美国 :“刀尖上的舞蹈”美飞行员代价惨重
“任何技术革新换代都要付出一定的生命代价,站在世界航母发展技术前沿的美国则首当其冲。”美国媒体曾报道称,从使用航母至今,美国的舰载机飞行员共死亡1000多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400多名舰载机飞行员死亡。美国舰载机飞行员的选拔标准可谓苛刻,通常情况下,一名美国舰载机飞行员,必须是18-32岁的美国公民;矫正视力不低于1.0;男性身高不低于1.58米,女性不低于1.47米。
在舰上起降训练阶段,由于航母受到自身动力和海浪的作用,给飞行员的降落增加了很大难度。通常,普通战斗机飞行员要通过500-600小时的飞行训练,而舰载机飞行员不仅要完成这些基本内容,还需要克服航母起降的种种困难,训练时间远长于此。
一艘排水量达10万吨的航母,从空中看上去也只有一张邮票大小,驾机着舰被外界称之为“刀尖上的舞蹈”。一个美国海军舰载机飞行员谈到他的真实体验时说:“你在一片如黑色天鹅绒的‘真空’中下降,紧张地尽可能快地锁定下滑道和光学辅助着舰系统,如果你的调整超过了一次或两次,你就没有机会再去做了。”
俄罗斯:从十几岁开始训练30岁以后“成才”
俄罗斯培养海军舰载机飞行员,也十分不易。有俄罗斯媒体曾报道称,俄罗斯一般是挑选年仅十几岁的少年军校学生,他们经过艰苦的训练和学习,在30岁之后,才能真正驾驶舰载机在航母上进行实际起降作业。
俄罗斯目前暂时租用乌克兰境内的“尼特卡”海军飞行训练中心,主要培养飞行员在航母甲板上的起降技能。
该中心拥有包括模拟航母甲板、滑降航迹定位器、无线电信标,以及光学助降系统等在内的全套航母训练系统。
欧洲:英法重视陆上模拟甲板训练起降技能
英法等欧洲国家则十分重视在陆地上模拟航母甲板训练飞行员起降技能。英国《独立报》曾报道称,英国海军认为,仅仅是地面模拟训练还远无法满足要求。此前,英国海军曾派遣30多名舰载机飞行员到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上服役,学习操作“阵风”战斗机起降,且未来10年内,英国将一直保持4名飞行员在美国航母上学习驾驶战斗机。
而法国也十分重视这一环节。法国的朗迪维肖模拟航母起降训练基地占地约950英亩,跑道长2700米,拥有10架“阵风”M型战斗机、50架“超军旗”攻击机和10架“隼”式飞机。
在这里受训的飞行员有21%的时间用于白天陆上模拟着舰练习,6%的时间用于夜间陆上模拟着舰练习,另外73%的时间用在其他训练课目中。
专家解读:着舰难度大国外称“恐怖12秒” 军事专家李杰上午告诉法晚记者,舰载机和普通战斗机的区别首先在于起降环节。
李杰解释说,飞行员要让高速飞行的战斗机准确平稳地降落,必须在着陆之前,让尾钩钩住甲板上拦阻索中的一根,这个动作难度非常大。大部分舰载机飞行员发生事故,都是在着舰之前,也就是国外所称的“恐怖12秒”。
李杰称,各国培养自己的舰载机飞行员,除了看训练情况和舰载机的情况之外,还要看飞机和航母之间磨合的情况,因此飞行员从训练到投入实战的时间都很长。
材料三:歼—15“辽宁舰”着舰起飞大揭秘
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后,顺利进行了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舰上特种装置:保障起降安全
在滑跃甲板的一端,三片巨大的偏流板镶嵌在甲板上。“辽宁舰”副航空长李晓勇介绍说,偏流板可以挡住战斗机起飞时释放的尾焰,把尾焰引向两侧和上方防止灼伤甲板。在偏流板的背后,有多根巨大的铜管,大量的海水在这里循环流动,从而降低偏流板自身的温度。
在飞行甲板中部外侧,有一组成十字架状的灯光组,学名“菲涅耳”透镜。在飞机进行着舰训练时,这套灯光组会释放不同颜色的光束,飞行员会根据光束的颜色调整飞行姿态,修正着舰航线。
置于飞行甲板后部的阻拦索装置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制造,在战机着舰时与尾钩完全咬合后,在短短数秒内使战机速度从数百公里的时速减少为零,并使战机滑行距离不超过百米。
口令如何表达:完全手势交流
由于飞机起降时声音巨大,所有的口令都是通过手势来表达。在一个起落架次中,记者就看到了30多种手势。李晓勇对各种手势的含义作了详细的解答。
双臂上举,食指上指,做圆周运动。“这是命令偏流板升起。”
一条手臂从头顶垂直方向扫向水平方向,再回到头顶。“这是着舰区甲板引导员给出的甲板畅通手势。”
向上伸出拇指。“这是示意飞行员检查完毕,一切正常。”
“飞行员头靠坐椅后枕,抬起右手行礼,这是向起飞助理示意可以起飞。”
李晓勇说,仅完成起飞动作,就需要65个流程,任何一个流程都容不得差错。
七色彩虹战衣:精确划分工种
舰载机准备着舰前,身着七种颜色服装的舰面人员排着紧密的两行队形,从飞行甲板一端走向另外一端反复检查甲板,如同七色彩虹在甲板上延伸。
“你看,这些官兵头盔、马甲、长袖套衫的不同颜色以及他们背后不同的图案和符号,表明了他们的战位和职责,外行看起来,仿佛在甲板上看到了七彩的‘彩虹’,因此我们也称之为‘甲板彩虹服’。”李晓勇详细介绍了每一种颜色的含义,“紫色代表燃油补给战位;红色代表着危险和安全管控;绿色代表起降和飞机维修战位;蓝色代表吊运和供气保障战位;白色代表安全、医务、政工战位和临时上舰人员;黄色代表指挥类战位;棕色代表机务。”
不同的战位,使命不同。
飞行员培养:堪比选拔航天员
“首批歼—15舰载机飞行员选拔培养堪比航天员,某些条件甚至更为严苛。”海军装备部飞机办副主任张洪涛介绍说。
“首批歼—15舰载机飞行员通过了4关的严格考核。”张洪涛说。首先通过技术关的选拔。通过选拔,首批舰载机飞行员年龄在35岁以下,飞过至少5个机种,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其中3代战机飞行时间超过500小时,且多次参加过军兵种联演联训、重大演习任务,是所在部队的种子飞行员和重点培养对象。
其次通过身体关的选拔。歼—15舰载机在钩住阻拦索的瞬间,飞行员会承受巨大的载荷,这对飞行员的颈椎、腰椎和脊柱都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惯性的作用,血液加速向飞行员头部涌去,飞行员眼前会出现“红视”现象„„这就对飞行员身体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再次必须通过心理关的选拔。由于14度的滑跃倾角,飞行员在起飞时会产生加速撞墙的感觉;在着舰时,为了防止挂索失败,舰载机飞行员必须大油门下滑着舰,以保持“逃逸”速度„„每一次起降,都是过“鬼门关”,对飞行员的心理产生极大的挑战。
最后必须通过政治素质考核。
LSO着舰指挥官:舰载机部队灵魂
“舰载机安全着舰,离不开LSO的精准指挥。”海军舰载机工程负责人之
一、海军某航空兵部队副司令员刘长虹介绍说。
LSO,即着舰指挥官,是向舰载机飞行员发出操纵指令,引导下滑道上的飞机安全着舰的军官。
“舰载机着舰,条件和环境十分严苛和复杂。由于舰载机飞行员无法完全感知现场环境,因此LSO能否及时发出指令,及时准确地引导飞行员修正航线轨迹、调整下降姿态,成为舰载机能否安全着舰的制约性因素和基本保障。”刘长虹说。
美、俄、英、法等拥有航母的国家中,LSO着舰指挥官从成熟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中产生。他不仅飞行技术要让其他舰载机飞行员钦佩和信服,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指挥组织能力,同时对飞机的状态和性能、飞行员的技术特点和性格秉性必须十分了解,才能在第一时间指挥舰载机安全着舰。因此,培养一名合格成熟的LSO着舰指挥官十分不容易。
刘长虹说,我国第一代LSO只能从经验丰富的试飞员中选拔产生。通过指挥数千次舰载机着舰航行模拟训练,我国LSO已经具备丰富的指挥经验。
歼—15:凶猛强悍空中“飞鲨”
歼—15飞机是我国第一代多用途舰载战斗机,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可根据不同作战任务携带多型反舰导弹、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等精确打击武器,实现全海域全空域打击作战能力,各项性能可与俄罗斯苏—
33、美国F—18等世界现役的主力舰载战斗机相媲美,因此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介绍说,歼—15舰载战斗机是在我国第三代战机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全新设计研制的多用途舰载战斗机。
歼—15飞机配装2台大功率发动机,实现了机翼折叠,全新设计了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拦阻钩等系统,使得飞机在保持优良的作战使用性能条件下,实现了着舰要求的飞行特性。
歼-15项目总负责人——罗阳
2012年11月25日上午12时48分,歼-15项目总负责人罗阳在辽宁舰上工作时突发心脏病去世,未能参加定于当晚的庆功宴,享年51岁。
第四篇:一着惊海天 教案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通讯的有关知识,把握通讯与消息的异同。2.学习通讯的写法,培养阅读通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层次。2.在大声诵读中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舰载机着舰时激动人心的情景,感受我国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重点
掌握通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通讯的兴趣,提高阅读通讯的能力。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情感。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
1.辽宁舰入水的有关情况。
2.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图片及资料。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2年11月23日,渤海某海域,辽宁舰斩浪前行,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国人民期盼已久的强大海军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舰载机着舰那激动人心的情景,定格在许多新闻记者的镜头里,定格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今天,我们跟随记者蔡年迟、蒲海洋一起去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请看课文《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二、文本链接
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1.从时效性看,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发稿件较慢,是因为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成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方成熟。
2.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求细节反映;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
3.从篇幅上看,消息一般篇幅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
4.从表达方式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也以叙述为主,可以灵活运用描写及抒情、议论,常常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呼啸(xiào)
澎(péng)湃(pài)
桅(wéi)杆 一丝不苟(gǒu)
舰艉(wěi)
咆(páo)哮(xiào)2.速读课文,概括通讯报道的主要事件。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3.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时间顺序
着舰前,辽宁舰上庄严紧张的气氛。着舰时,舰载机着舰的情形。
着舰后,舰载机着舰后人们激动的情景。
四、课文精读
1.通讯报道虽然在时效性上不及消息,但也要求迅速及时。本文的时效性表现在哪里? 本文是登载在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上报道2012年11月23日我国舰载机着舰的事。
2.通讯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常对新闻事实的有关细节进行描写,请找出来,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1)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这是对海面环境的描写,“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展现出渤海海面景象,渲染了海面庄严肃穆的气氛,为后文舰载机的着舰做铺垫。
(2)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转弯”“放下”“调整”“下滑”一连串动词的运用,将舰载机降落的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像凌波海燕”比喻的运用,描绘出歼-15舰载机着舰时轻盈灵活的姿态。表现出驾驶员高超的技术水平,蕴含作者的赞美之情。
(3)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的描绘了舰载机着舰后航母甲板上的“V”字形,象征着舰载机成功着舰,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豪情。
(4)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人们的激动喜悦之情难以言表,鲜花映衬笑脸、紧紧拥抱、争相合影,这些神情,这些动作正是人们激动喜悦心情的反应。
通讯中通过细节描写,将舰载机着舰时的环境、着舰过程、着舰后人们的心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比消息描写得更详尽、更具体。
3.这篇通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和抒情。找出议论的文字,分别说说其作用。
(1)第3段“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这段议论性文字指出了飞行的历史意义。“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指出了这次飞行对国人的重大意义。“已经等了近百年”“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表明国人“等待”“期待”的时间之久。
(2)第4段“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这段议论性文字,揭示了这次降落的历史意义——攻克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
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突出了舰载机降落的风险极大,接着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突出舰载机降落极具风险,同时某国舰载机降落事故发生频率高与后文我军平稳降落形成对照,显示我国舰载机降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洋溢着作者的自豪之情。
(3)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用一组排比句,深情的赞颂了中国海军人为实现航母舰载机上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作者抑制不住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五、写作特色
1.及时准确的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事。舰载机着舰,让中国人民激动、让全世界关注的大事,作者在第一时间搜集整理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生动的报道。
2.生动的细节描写。
文章多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使报道的内容更详实更具体,更能感染人。
3.在叙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文章多处进行议论,揭示了事件的意义,展现了事件的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板书总结
副标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
次成功着舰一着惊海天事实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过程 着舰前 渲染气氛,展示背景 着舰时 从容镇定,完美着舰 着舰后 喜悦激动,热情歌颂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通讯,学生首次接触通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通讯是广义的新闻,作者通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报道,表现了我国海军强军梦终于实现,体现了海军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本文情节虽然简单,可是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并非易事。
阅读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阅读时及时地建立起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因而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在“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不能将课文肢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交流”与“互惠”,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标题 主标 一着惊海天
第五篇:4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着惊海天 教案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基本常识,学习本文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的写法。2.体会、学习本文具体、形象、生动、详尽的描述。
3.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旦选择了舰载战斗机飞行,就意味着从零开始迎接未知的巨大风险。”“做出这个选择,我不后悔!”戴明盟说,同学们听到这有血性,有担当的话语有什么感受呢?戴明盟又是谁呢?他就是“一着惊海天”的主角!中国航母成功起降第一人!今天,我们就来一睹歼-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风采!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来源:学_科_网] 澎湃(péng pài)桅杆(wéi)凛冽(liè)....浩瀚(hàn)娴熟(xián)默契(qì)...咆哮(páo)镌刻(juān)殚精竭虑(d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镌刻:雕刻。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3.作品简介
本文刊登于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一版,在获得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后,又喜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
4.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以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通讯发稿件较慢,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同时强调报道的完整性。
(2)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3)从篇幅来看,消息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
(4)从表达方式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以叙述为主,但可灵活运用描写及抒情、议论,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
(5)从人称上看消息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局外人的姿态出现;通讯则是第一、二、三人称各显所长,各需所需。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交流点拨】本文抓住歼-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围绕歼-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依次记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
3.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什么环节? 【交流点拨】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在着舰过程中的状态,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精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简要分析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揭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并交代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危险性的难题;从结构上看,这两段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交流点拨】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感染力。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1.读课文“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试着赏析本段文字。
【交流点拨】①“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2.本文作者能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你觉得作品的成功之处在哪儿? 【交流点拨】①很有价值感,舰载战斗机着舰就是能够反映时代主题具有宏大意义的重大事件,此稿作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的文字记录,在历史的坐标中地位自然非同凡响,新闻价值不言而喻;②很有层次感。ɑ叙事完整,铺排有序。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c文风平实,脉络直观;③很有现场感,ɑ标题“一着”和“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b开头“海风呼啸”“斩浪前行”“军旗迎风招展”等句子、词语一下子把整体布好了局。c飞行员与着舰指挥员的对话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现场。d“咆哮声”“一转变”“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等一系列紧凑的动作描写,把读者的眼睛死死地吸引在着舰过程中;④很有美觉感,ɑ动态美,对海天环境的全景描写,具有宏观上的壮美;对着舰细微动作的描写具备了微观的细节之美。b情感美,“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字里行间,展现出了官兵的家国情怀。c语言美。文中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等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本文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现场感强、角度新颖、信息量大、震撼力强,是一篇难得的精品佳作。
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其他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附:板书设计】
很有层次感 很有现场感 很有美觉感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一着惊海天很有价值感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