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学校的语文学科专家每次在听课后都会反复强调,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敢于让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前两周,听了杨伯红老师的公开课《家乡的桥》,课堂中杨老师对质疑的重视和运用也让我受益匪浅。于是,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教学中,我开始尝试着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在教学《悉尼歌剧院》一课时,我在新课导入时便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看到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们的问题很多,我将这些问题大致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比较浅显的,能直接从语句中找到答案的:“悉尼歌剧院在什么地方?”“悉尼歌剧院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什么时候建成的?”„„另一类是需要通过文本理解体悟的,如“悉尼歌剧院有什么特点?”“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悉尼歌剧院的?”“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悉尼歌剧院的?”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的同学,我都予以肯定,而且特别表扬了几个提出问题比较深刻的学生。希望能让学生明白,提问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要尽量提出更有意义,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对于第一类较为浅显的问题,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便很轻松地解决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我都花在了解决第二类问题上。“悉尼歌剧院有什么特点?”“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悉尼歌剧院的?”我让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了一个关键句:“悉尼歌剧院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内部结构科学、设备讲究。”得出结论,课文从悉尼歌剧院的外观、内部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大部分同学同意这一观点,有一位学生举手要发表不同看法,我先让他保留意见,预留一个伏笔)。学生也能从这句话中了解歌剧院的特点是“外观漂亮”“内部结构科学讲究”。整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比较顺利,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中对歌剧院外观的描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我反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背诵,体会语句的优美,比喻的修辞方法的准确运用。当我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问题:“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固定的建筑物,为什么作者用白莲、扇贝、白帆三种不同的事物来比喻它?”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白莲、扇贝、白帆都是白色的”,有的说“这三种事物的形状都是一瓣一瓣的,有类似的地方”。但这些答案都不能令全体同学满意,最后,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注意到了文中的“再仔细一看”,认为作者不是站在一个地方欣赏悉尼歌剧院的,而是越走越近,所看的角度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因此用的比喻也不一样。她的回答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我趁机总结,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进行描写,才能把事物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有研读课文的最后阶段,我让同学读了课文的最后一段,预留的伏笔发挥了作用——当我问到“你对这一段有什么想法?”时,原先那位想要举手发表意见的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杨老师,你刚才说课文是从外观和内部结构两个方面来介绍悉尼歌剧院的,我认为不对,第五节也是介绍歌剧院的,它介绍了悉尼歌剧院的历史。”听了他的话,不少同学都若有所悟,我让大家再读这一段,思考它介绍了歌剧院哪些方面的知识,结果越来越多的同学举手支持他的看法,我非常“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板书上作出了补充,并特别表扬了他勇于质疑的态度,让他课后找我领一份小奖品。
整堂课下来,由于在课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和预设,教学流程比较顺畅,“质疑教学法”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注意到了一些缺漏的方面:如有的时候还是犯了“为了质疑而质疑”的错误,在引导过渡时显得比较生硬;由于把大量时间用在了针对文本进行质疑的过程中,单元重点“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便被忽略了,只是在课堂中简单地讨论了几个词语的意思,没有真正落实。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然而,正如潘老师所说的,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坚持,而且不仅要让学生对积极地对课文提出质疑,还要鼓励他们对老师提出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习得知识,掌握知识。2012、11、24
第二篇:22《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22《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悉尼歌剧院》是要让学生知道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悉尼的标志,它不仅外型独特,美丽,而且内部结构科学。同时要求学生能收集自己喜欢的建筑物的图片,并配上文字,向同学作介绍。根据课文的结构、语言以及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在课前,我就向学生布置语言直播厅的作业,要求收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以及自己最喜欢或自己最想了解的各国的建筑物的图片或文字,而我则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有关的“悉尼歌剧院”和悉尼风光的影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制作了演示文稿。
在教学时比较注意引导学学生主动积极地朗读语言。描写悉尼歌剧院美丽、独特的外形的这三个比喻句,我先利用媒体让学生体会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再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结果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文本,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语言,为语言的运用作了铺垫。
在本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以讲代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手、眼、脑、口等齐动,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网络上有关悉尼的影音资料画面优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一下子对悉尼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同时课题也由出示的画面引入十分自然,有生活气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比喻句和“巧夺天工”这个词时,能配以多媒体演示,从不同的角度悉尼歌剧院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三处比喻句的贴切。
第三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义乌市王宅小学 朱文明
【摘 要】质疑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却普遮不足。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笔者主要从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三个层面探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学;质疑精神;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科学更有趣了。因此不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要加以细心解惑,循循释疑,还要不断地去研究如何设疑、如何使学生不断设疑,善于质疑,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但是,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质疑意识不强,提问质量不高,部分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系统策略,课堂提问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我深深感到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大有可为的。
一、学生质疑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生不敢提出质疑或不愿提出质疑。
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存在于很多人的思想深处。课堂上教师是知识和资源的垄断者,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质疑,主要是学生的质疑、表达受到各种限制,那些不符合要求者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教师不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的空间,一是怕学生的“异想天开”打乱了自己设计好的课堂程序;二是担心学生也没有什么好问题可提,尽是些胡思乱想,既耽搁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又乱了自己的阵脚。这就促使一些学生不敢提出质疑。即使有质疑也不愿提问,总害怕问错了会引起同学的讥笑、老
师的斥责,对质疑有后顾之忧。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也许受到了一次打击,就造成了他以后不愿发言。这也就出现了越高段课堂越死气沉沉,低段的课堂反倒活泼有味多了。
(二)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束缚。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的获得,轻素质的培养。上课时,教师一切均按教案实施,就教材论教材,以知识讲知识,严格维护古板规矩的教学秩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完全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提问的余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些老师不会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不会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思考。总以为学生一无所知,把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缺乏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意识。在课堂上,过分讲究课堂的纪律性,视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为干扰源,粗暴压制甚至打击、讽刺、挖苦学生的提问。最终导致学生胆小、害怕失败,不敢、不愿提问和回答。
出现这样的局面,问题主要在哪里呢?那么,如何培养好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呢?
二、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途径
从以上原因来看,学生是否具有质疑意识,关键看老师的教学行为。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老师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和培养。因此我主要结合影响学生质疑能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学校教育中的因素,从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三个层面探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质疑”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为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我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求个个正襟危坐。学生只要举手示意就可以站起来发言,说完后不管对错就可以坐下,形成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大胆质疑发言的环境和成功的体验。一次,我在讲课时,不小心把鲸说成了是鱼类。此时,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听到后,立刻举手纠正了我。虽然我当时很尴尬,但还是表扬了这个学生勇于提问的勇气。由于学生都是爱表现的,他们听到我的肯定和鼓励的话以后,肯定会时刻关注我的一言一行,上课的时候肯定能集中精神,质疑的热情和勇气自然也被调动起来了。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1.“顺瓜摸藤”。
在这里,“瓜”是结果,“藤”是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见到的科学现象多问一问产生的原因。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持旺盛的发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例如为什么眼睛会看见东西?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有时可能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18世纪初,天花在欧洲流行,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即使侥幸活下来的人,脸上也留下了疤痕,人们害怕极了。琴纳是英国一位乡村医生,他发现奶牛场的女工从没得过天花,为什么?他考察发现牛会发生一种类似天花的病,这就是牛痘,而女工患过牛痘,是不是患过牛痘的就不再患天花?能不能给人接种牛痘?琴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经过慎重考虑后给以孩子接种了牛痘,半个月过去了,孩子安然无恙,直到现在,琴纳的发现仍然保护着我们的健康。
2.适用条件法。
科学规律都有其适用条件,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些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变条件进行质疑,引导学生改变条件,想一想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形式;同一科学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有多种方法,有时改变条件进行思考,能获得最佳的求解方法。如:沉在清水中的土豆,当在水中不断加入盐时,土豆会慢慢浮出水面,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把一张报纸压在尺上,轻轻压下尺,结果怎样?快速击打尺子,结果有怎样?„„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进行质疑。
3.运用实验引发质疑
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实验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动手上见科学,做到动中有思,思中有动,动思结合,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既达到深化科学知识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来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吹泡泡实验中,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怎样才能把泡泡吹得大些?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去?为什么阳光下的泡泡是五颜六色的?为什么用方框催促的泡泡仍然是球形?„„这些都必须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而实验能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4.潜移默化,养成质疑的习惯。
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地养成质疑的习惯。我平时也会对学生讲一些有关质疑的名言故事。比如,我跟学生一起学习陆九渊的诗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在上课时,我要求学生这样做:每人准备一个问题本,在老师讲课前,把要学的本课内容看一遍,把能解决的问题打上“√”,把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再听老师讲课。有时,在课堂上还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汇报自己在预习中解决了哪些问题,讨论未解决的问题。然后大张旗鼓的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学生受到了表扬,又有机会展示自己,积极性很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熏陶,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终于明白,善思好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求知的前提,是科学探索的起点。
(三)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质疑的源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出了好奇心理、质疑意识及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在于创设学生质疑的情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创设积极的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1.利用奇妙的科学现象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反差,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疑
问。例如:在学习教科版科学四下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科学活动课时,我拿出一个长着头发的玩具娃娃,让学生想办法使玩具娃娃的头发全部竖起来,结果谁也没有想出来办法。这时,我用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玩具娃娃头上,玩具娃娃的头发立刻竖起来了!学生在惊叹中产生了疑问:这是怎么回事?玩具娃娃的头发为什么会竖起来?通过小魔术创设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地投入到问题中去,开始了探究科学„„
又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我首先演示了“纸巾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巾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我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巾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显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质疑情境,学生不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探究活动的进行。
2.利用逆向思维提出质疑
这是与通常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这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例如,法拉第根据电产生磁的现象,逆向思考提出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通过1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平时的科学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质疑。例如 教《变色花》我先出示一朵白花,喷了一些紫甘蓝试剂出现了红花绿叶,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后,接着我就问同学能不能把花恢复原样?这些都属于逆向质疑。
3.结合生活事实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事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认知与生活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例如,让学生回
想: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冒“白气”;冬天口中呼出“白气”,戴眼镜的同学刚走温暖的屋子,眼镜上“雾蒙蒙”的一片;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油罐车后边拖着铁链子;汽车后边的挡风玻璃有横条;汽车刹车时人会向前倒,突然起动时人向后倒;家里的电表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没有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将这些现象抛给学生时,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多从生活事实出发,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
4.利用科学史中的人物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有普遍的“追星心理”,他们对科学界的名人充满着崇敬。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崇拜观,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例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批判,推翻了错误的落体定律和强迫运动定律,得出了惯性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法拉第由于坚信各种自然力的统一性,并以此为标准来裁定和审视自己进行的科学实验,为此他顶住了各种流言蜚语和讽刺打击,忍受了不少权威人士的白眼和讥笑,终于一鸣惊人,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后来的电力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法布尔是世界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童年时代树林里的小虫让他兴致勃勃“为什么腮角金龟穿着栗底白点的衣裳,是谁在荆棘丛里轻轻歌唱?„„”昆虫世界是那么神奇莫测,法布尔的脑海中有永远问不完的问题,最后,他用毕生的精力观察昆虫著成了《昆虫记》。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
正是无数的物理学家不迷信权威,坚持有条件的怀疑主义和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以实践和逻辑为标准来审视和判断一切科学假设与科学理论,才给科学的发展不断增添前进的动力。先辈们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对大师们的才华由衷赞叹,更好地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学生看到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这七色光谱,就会产生“这是怎么回事”;听到共振音叉的响声,又会产生为什么那个音叉没有敲也响起来的问题;生活中的电磁炉是怎样给物体加热的等。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注意培养师生间的情感,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科学教学实施指南》方红常利梅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3陶亚娟
《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朗读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积累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运用,也只有在运用中积累才能得到深化。
《悉尼歌剧院》一文的第二小节中“整座建筑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又像张几叶张开的扇贝,再仔细一看,更像一组要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这三个比喻,虽然学生通过朗读已积累于心,而让学生仿写有些难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实行分层推进:先集体就“上海的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进行指导,借助形象直观的媒体训练说话,课堂上,有的学生说: “金茂大厦像一支巨笔书写上海的变化。” 有的学生说: “金茂大厦像一把利剑直插云天。” 有的学生说: “金茂大厦像一支神笔描绘上海的明天。” 有的学生说: “金茂大厦像一根神针描绘上海的明天。”„„这既激活了学生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达到语言的再积累,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然后再鼓励学生介绍自主收集的图片资料,老师对那些想象贴切、新奇,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还要进行及时表扬,以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深化积累。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三(1)陶亚娟 2011年11月19日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问答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识的不竭之源。在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大多沿着教师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质疑问难的愿望。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预习,知识掌握不牢。第二,由于有畏惧心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或看法。第三,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种种原因都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我们怎样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自主预习要做实
学生课前对教材的自学要认真、及时地完成,通过自学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有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因此,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尽力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用自身的学习热情和行为感染和引导学生质疑。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行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信任的目光,肯定、赞扬提问的勇气,积极评价提问的行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或过于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甚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启发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总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变为主动质疑,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