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摘要:创新始于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本文着重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强化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锤炼质疑问难的技巧,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质疑;
质疑能力;氛围;评价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震聋发聩的的“钱学森之问”,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更引起了我们教师深深地思考。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而另一份“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是啊,有人说,“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发问,美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发问,这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这不只是文化的差异,也蕴含着培养模式的差异,更折射出教育思想的差异。我们的学生长期接受的是“服从教育”,我们的老师也常把教会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学生往往把听懂知识作为自己听课的目标。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就无条件接受非常神圣的“规范教育”,学生必须深深埋住自己的个性。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便形成了“奴性”的不良局面,哪还有问题可问。面对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想象力、创造精神与创造力怎能不丧失,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好问的天性哪里还能存在。我们的课堂确确实实是太注重解决问题了,而对于提出问题却经常置之不理。再让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吧,“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庆幸的是,新的课程改革已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更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而创新始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以下是本人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改变师生狭义的素质观,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
受应试教育和学习上的功利主义的驱使,现在我们的很多课堂教学已成了培养解题熟练工的场所,而令人无奈的是,经过大量的解题训练,我们的学生常常也能考出高分。试想想,这样的高分对国家和社会又有多大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都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他本人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对20世纪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狭义的素质观,大力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质疑氛围
1、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三到六岁的儿童对外界事物有极大的兴趣,经常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但小学生却经常没有问题可问,初中生更是如此,通过调查、了解,主要是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有25%的学生怕老师和同学笑话。对提问有恐惧心理,还有45%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上靠教师讲解,做作业照套例题就行了,没什么好问!因此教师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2、要鼓励学生“每事问”
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成因。有一次,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称作有理数,老师却令人痛心地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其实整数和分数称作有理数也是有原因的,这是翻译上的一个差错,“rational number”这个单词,日本人把它译作了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译成了中文。而老师的这样回答,实在太遗憾了。几经如此,学生的质疑火花将被熄灭,思维的心灵也将会变得麻木。我国古代孔子就鼓励学生“每事问”。达尔文也曾回忆说:“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说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仙杖”
3、要科学地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营造质疑氛围的风向标和根本保证。教师要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表扬和保护。如可在教室内设立质疑荣誉角,张贴敢于质疑的优秀学生名单和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专题探究。
二、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强化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
1、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
每节课,我都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而来这些问题可以是上节课留下的,或是学生预习中产生的,也可以是学生作业中的困惑或是老师激发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不仅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常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以引起学生质疑。如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杨慧老师在设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课的质疑情境时,她首先展示一幅2008年奥运会上令中国人难忘的女子四人双桨夺金的激烈场景,然后多媒体演示让般桨四个支点处出现一直线,并与般桨所在直线交于支点,并隐去背景图,呈现出“三线八角”的图形。然后创设以下质疑情境(1)从角的顶点和角的两边观察具有共同顶点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什么位置关系?(2)女子四人双桨的完美配合,每一支般桨所在直线与四支点所在直线都交成四个角,如果你是教练,你会关注哪些角的关系?(3)类比对顶角和邻补角顶点和角的两边的位置关系,教练关注的这些角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创设质疑情境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设计中,可先让学生用不同的三根小棒搭三角形,当学生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时,学生就应产生质疑,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搭成一个三角形,这又从何入手研究呢?这时教师再适时地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可采用先让两根木棒长度不变,让第三根木棒变化的研究方法,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探索,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在两边不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第三边应大于丙边之差,面小于两边之和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
3、在数学的解题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追溯其所以然
一个优秀的老师在讲题时,不仅应明白地讲清楚解法的每一步,而且应讲出得到这个解法或证法的想法酝酿过程。即这解法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如果老师没讲出怎么得到这个想法,学生一定要追,追出其所以然,如我在讲解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时,就有学生追问:“你的这个解法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当我讲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并结合尺规特点进行构造时,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的激发起来,随后的课堂变得非常的精彩,学生一连想出了三种构造方法。学生的创造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拥有这种质疑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生,考试拿高分当然不在话下,一届一届的学生在中考中出色表现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的困惑,也会产生很多的联想,在课的末尾时,教师应适时地再生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课外能主动去探索,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学生没有问题的课堂,不一定就是好课;不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也不一定是好课,三、锤炼质疑问难的技巧,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
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问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一旦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便有问不完的问题。如何掌控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如何能够让学生有深度思考?就要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疑促思的适宜点拨,又注意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启始阶段,引导质疑发问,引导研判评论,引导假设探究。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疑在问题模糊处,疑在认知冲突处,疑在矛盾胶酌处,疑在解题错误处,从自己不明白处质疑。课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时间,耐得住课堂上的寂寞。更要警惕热热闹闹的发问,要克服没有深度思考的发问,要鼓励理性的、科学的发问。多鼓励和唤醒孩子反省自己提问的质量,真正提出自己经过思考而不能解决的,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一个好问题?波利亚认为,一个好的问题应具备四个特征。一是问题是现实的、有趣的。二是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三是问题的解决具有解法的多样性和思维多样化。四是问题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质疑的方法、技巧很多,要因课、因时等诸多因素而选择适宜,要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探究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真心地希望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生疑问越多,所提出的问题也更深刻、更有价值。我们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民主、自由、解放的环境,学生思维的大门就会洞开,学生的思维就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冲动就会崩发,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当心去数学化》、[2]罗增儒 《中学数学课例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维刚 《孙维刚初中数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谈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4]田万海
《数学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我校实施课堂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为加快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我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差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识的不竭之源。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只有沿着教师或展示学生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质疑问难的愿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弄清学生质疑能力低下的原因
高效课堂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现在许多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生没有认真预习自学,知识掌握不牢。2.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3.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
4.师生关系紧张不融洽,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5.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导致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以上种种原因,严重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成为学生质疑能力养成的瓶颈。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摆脱以上的束缚呢?
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质疑能力的应对策略(一)学生预习、自主学习要做实。
学生课前对教材及导学案的自学要认真及时完成,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及教师指导,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创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引起的。长期以来,教师多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压抑了孩子好问的天性,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因而,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今天,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
(三)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为了完成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流程,教师无形中为了赶进度从而缩短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只是表面上的高效课堂,其实这样的课堂一点也不高效。因而,我们应采取一些措施,合理地利用高效的45分钟。如: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少而精,分层设计等,学生展示问题可采用多种形式。但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一定不能省,多一些思考就能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质疑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如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下掉?”等,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其次,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质疑既不是老师的专利,也不是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每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倡质疑“无错”。例如:在讲解“数轴”画法时,一般规定向右为正方向,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为什么向右为正呢?向左为正行吗?我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肯定,并提出表扬,同时告诉他原因。既鼓励了这位同学,又使全体学生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勇于质疑的信心。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质疑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讲课时,要讲究提问的策略和质量,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为学生独立质疑做好准备。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再如,在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很可能导致学生的解决方案不同,而中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能力比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因此,在小组交流和展示环节应鼓励学生质疑。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慢慢地问起来,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变为主动质疑,鼓励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超越教材,敢于超越教师。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世界本是问题的世界,没有问题就不能成为世界。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知道问题、能不能发现问题和能不能解决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一切知识被教师加工过滤后送给学生,识记、复制、呈现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经过十二的基础教育,学生从当初的“十万个为什么”变成了“一切应该如此”,这才有了令所有教育人为之心痛的“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世界上杰出的一流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这才有了一个国家总理深入中学课堂了解课堂现状探索教育之困的校园之行。
我校在践行新课程时,在“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教少学多”的理念指导下,建构了自学--问题--互学--检测的四环节生本高效课堂,互学中引入质疑环节,实践证明这一环节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然而如何让质疑走向高效、走向价值确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1、评价引领。不是所有同学的质疑都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师的点评和激励性评价时,要删繁就简,切中要点,明确具体,杜绝模糊式评价,从而把学生的质疑引向深入,避免无价值无意义的低层次问题的出现,防止文本的多元解读成了随意解读或水煮式解读。
2、教师示范。教师在深入了解深情的情况下,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知识的主干处、理解的易混处和展示的杂乱处,先预设几个问题,以追问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示范。
3、多元呈现。对有些思维容量较大的学科特别是理科,为避免质疑内容和补充解法无声滑过,可用多媒体展台投影等多元方式呈现,以增强质疑内容直观性和可接受性。
高效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表演、表达和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平台和舞台,然而如何让学生表演、表达和表现更加流畅,让表演、表达和表现的效果更加凸显,是值得我们每位去思考和实践的。题目:培养质疑能力 探究高效课堂
编码×××× 研究类型×××× 中图分类号××××
[摘要]阅读教学中,教师积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一次又一次有效的质疑释疑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阅读的成果,逐渐养成勤问善思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词] 质疑释疑 高效课堂
随着“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示范学校的崛起,“高效课堂”也如一场春风吹得语文课堂“碧波荡漾”。大家纷纷效仿杜郎口,积极踏上“高效”的列车,渴望开拓一片新天地。
其实,仔细琢磨这些先进学校的经验,他们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杜郎口”也好,“洋思”也罢,每一颗模式的种子都应与当地的土壤与环境条件相结合,才能实现“花儿绽放朵朵俏,果实丰硕个个香”的理想局面。
为此,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的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课堂逐步走上“活跃”、“扎实”、“高效”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重视指导,让学生的“质疑”有法可依
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为了保证质疑的质量,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教师应予以相应的指导。
首先,教师应督促学生反复读书,奠定质疑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质疑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它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有效地“质疑”不为迎合教师的需要,不是课堂的点缀,一定是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独到的见解或内心的困惑。因此,阅读是质疑的前提。
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质疑的方向。面对一篇课文,学生到底该问什么从哪些角度入手更合适,这些就需要老师认真指导,以避免学生“凑热闹”、“走弯路”。如阅读文本“三大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写法),为什么写(情感)。学生沿着这样的大方向阅读探究,一定会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提出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
再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确保学生有勇气质疑。并非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恰到好处的,都能直击重点,切重难点。尤其学生理解内容的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深浅层次不同,提出的问题自然也是千差万别。这时教师既要鼓励、表扬那些迈开大步、大胆质疑的学生,也要注意保护那些刚刚迈出“质疑”脚步、小心探路的学生的自尊心与勇气,让他们敢于面对,再接再厉。
记得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让学生将自己提出的问题写在纸条上,上课大家一起讨论。有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把课题换成《伟大的事迹》或《凄惨的悲剧》行吗?
上课时,我把这位学生的问题读出来,并问其他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吗?大多学生连想都没想,竟脱口而出:“不好——”,有的学生还发出“嗤嗤”的笑声。我说大家不急于评价,我们先对比一下“伟大与凄惨”“事迹与悲剧”。通过查字典对比,请学生再读文本,在文中找出“伟大之处”与“悲剧之证”。此时我又问: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有意义吗?一阵热烈的掌声,既鼓励了质疑者,也激励了其他同学,让他们有勇气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因此,在课堂上,只要是学生自我思维的结果,只要是学生想弄明白的问题,我都予以肯定和支持,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想我所想,言我所欲。此时学习不再是负担,课堂不再是讲堂,它已经演变成放飞学生心灵的舞台。
最后教师应及时检查,反馈质疑的成果。例如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第一步走稳了,再远的路也就不怕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理。学生自己在课下预习,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对预习作业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有反馈,使学生的质疑能力逐步提高。质疑的水平提高了,课堂效率自会水涨船高。
二、积极思考,让学生的“质疑”点亮课堂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样的语文课堂太单调。只有将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让思考与质疑同步,使质疑与感悟一体,这样课堂才有层次的美、立体的美;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活泼流畅、生机盎然。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童话内容十分熟悉,我就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如有的学生提问:既然是“诚实的老大臣”,为什么帮助骗子撒谎?皇帝既然不害怕,为什么不自己第一个去看新装?童话的结尾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揭穿骗局?
学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有的问题自己知道答案,只为考考他人,给自己带来点成就感;有的问题自己也明白点,但总说不清,所以提出来,想得到他人的点拨。学生自身在提问与答疑的过程中,有思考,有理解,有分析,有判断,自然学有所得,收获颇多。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问同学们:如果你就在皇帝游行大典的现场,你会说真话吗?
有的说:“会说真话,因为说真话才能使真理得以传扬;” 而大多数同学都说:“我们不会说真话,说真话有可能丢官,有可能被别人打击报复”等等。
没想到有位学生话锋一转,突然问道:“老师,如果你也在游行大典的现场,你会说真话吗?”
多么犀利的语言,多么有价值的追问啊!此时,我正好抓住时机,表露心声:我会说真话,而且一定要说真话,哪怕说真话很难,哪怕说真话要付出代价,我也一定要说真话!让“真话”永放光芒,让世界因“真话”而变得更美好、更精彩!我想这也正是安徒生先生写作童话的初衷吧!
如果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那是对语文课的亵渎;但是如果在语文课堂对学生施以德育与美育的教育,不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的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吗?
“学问学问”,要既“学”且“问”。只有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当老师明白了这个道理,当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质疑”的种子,当老师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时,“高效课堂”已悄然而生。“高效”不是摆设,无法拼凑,它就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效果。
三、教师提示,让学生的“质疑”走向深处
一个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情境也不同。但只要教师巧妙引导,同样能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理解、思考、质疑的和谐的统一体。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文以“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三个片段展示了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和民族风情。在“山野放歌”一段,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作家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按理说这一内容是本段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如果老师按部就班讲解一番,学生也能听懂。但是,我仍旧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提问。当学生涉及到这个问题时,我就积极鼓励他们探究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困扰”老师很久了,老师非常愿意听听大家的见解。学生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不消多时,自会明白:人衬景,景衬人,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即便学生想不到这个问题,我也会稍加提示:既然写山野放歌,就重点写“唱歌”,把景物描写及山鸟“呼朋引伴”的歌声都删去,不是更简洁吗?学生经过一番阅读与思考,就会发现删改后的文段枯燥无味,而原文这段景物描写看似“离题万里”,实则用心良苦:作者正是在这样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的背景图上,自然而然地推出了“赶马女孩的歌唱”,尤其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辉映,谱写出一曲云南风味的山野风光交响曲。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比得出结论时,那种喜悦正是“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感觉。我们所谓的“高效”,不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吗?教师所要引导的不也正是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的飞跃吗?
四、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质疑”的乐趣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探究不竭的动力之源。而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一个策略,一种改变,看似简单,却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阅读课堂而言,质疑、释疑的主体是可以互换的,而教师、学生的身份也是允许改变的。有时小小的变更,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石壕吏》一诗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丰富了我的教学环节。学生问:官差为什么“夜捉人”?为什么老翁逃走,让老夫人去应对官差?没成想“节外生枝”,一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诗人杜甫当时正当年,他为什么没被抓去当壮丁?
这一问题让我始料未及,我以前从未考虑过,实在说不出个所以然。学生问老师已经“语出惊人”了,而恰恰老师又被问住了,提问的学生自然是暗暗得意。其他学生纷纷猜测起来,教室里的学习氛围一下热烈起来。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杜甫藏起来了”。我不敢妄下断言,未置可否。我一边心里琢磨:是啊,为什么杜甫没被抓;一边诚恳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下去查查,再给大家一个答复。
没想到又一位男生一语惊人:“老师,我下去查,网上肯定有。”真好,我宁愿当一回学生洗耳恭听。
答案很快出来了,这位男生过了把“教师瘾”:“同学们,有资料显示,当时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此诗正是投宿石壕时所作。他的身份是华州司功参军,不会被抓。以上解释仅供参考,大家还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与我交流!谢谢!”
学生一边热情地鼓掌,一边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是这样,我说他怎么能逃过一劫呢。”此时质疑的、释疑的学生犹如英雄一般,骄傲地坐在那里,接受老师由衷的鼓励与赞美,接受同学们真诚的敬佩与羡慕。小小问题,不仅充实了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学生的正确理解,消除了主观臆断的猜测。最重要的是,这几位同学的勇气与胆量为大家带了“参与学习、主动质疑”的好头,别忘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这榜样就坐在他们身边呢。学生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他们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让课堂内容变得生动而丰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他们会觉得学习竟然如此轻松有趣。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老师追求的教学佳境吗?
五、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语道破天机:勤问善思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不二法门。今天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逐渐养成“勤问善思”的学习习惯,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当行。而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还有待于教师持之以恒地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儿童到成人不论认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性,还是其本质属性,都要通过一系列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学生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综合其理解的内容,就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阅读教学时,《斑羚飞渡》一文中反复出现的彩虹有何作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南极探险家在归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汪曾祺先生为什么把“挑鸭蛋”、“挂鸭蛋络子”这样的寻常小事娓娓道来;《谈生命》一文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一个个问题犹如一把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长此以往,学生必将样成“熟读精思”、“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而这一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不在于它的排场与热闹、喧嚣与沸腾。它是实实在在的,它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因此我们执教的语文课堂可以不热闹,但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不华丽,但一定要有学生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理解;在阅读中质疑问难;在阅读中积累感悟;培养习惯,提高能力;体验快乐,享受成功。于是乎,“高效创新”的语文课堂将应运而生。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商州区板桥镇岔口铺小学
雷建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培养质疑兴趣。
要 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例如《捞铁牛》一课教学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先出示“捞”字,让学生演示 何谓“捞”,教师在发问:“捞”字怎样理解?学生回答:从水中取出物体叫“捞”。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捞”字组词,学生组词:捞鱼、捞船、打捞„„。最 后教师在“捞”字后面显出“铁牛”二字,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铁牛怎么会在水里?为什么要捞铁牛?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捞铁牛?并自然 地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索阅读课文,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之所以能发现这些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二、培养质疑能力。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疑”可质,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
1、在预习中指导质疑
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为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习惯,在课文预习上有了新的要求。以往我的预习本上只要求学生预习课后生字(包括字音、音序、部首、除部首外有几笔、组词),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生字新词之后,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来。
拿 第6课«春天来了»为例,学生的问题可比我想象中的丰富多了。有针对字、词的意思提出质疑的。如:“微风”是怎样的风呢?什么样子才算“舒展”?又如: “柔软”是怎样的感觉?有针对课文结构提出问题的。如:课文写关于春天的哪些特点?除了书上说的外,你还知道春天有的特点吗?又如:你们知道夏天的特点 吗?等等。这是我未曾意料的结果,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来不得半点轻视,更引起我对学生探究欲望的浓厚兴趣。
2、从题眼入手培养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很好地对课题质疑,可以训练学生审题以及概括能力。
如 教学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出示课题后,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提出的疑问有:珍珠鸟给我怎样的感觉?我如何与珍珠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而这些问题正是 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相信不用费老师太多的口舌学生就能理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又如 《再见了,亲人》,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亲人”来质疑:文中“亲人”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然后导读课文,学生可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 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课文讲读结束后,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审题质疑,如“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 他们从另一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 成伟大的友谊”的中心得以彻底显现。
3、从课文的内容上质疑。
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学生找出 句、段中的重点字词。如教学《李时珍》第四自然段时,可启发学生抓住“完善”质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怎样的药物书才算是完善的?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 善的药物书?把“完善”换成“完整”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进而读懂这个自然段。笔者还常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动物形象进行分析,或按自己的愿望重编故事后埋怨地问:“为什么八路军不早冲下来,害锝王二小被杀害了?”说得挺有道理,于 是笔者就设了几个放缓坡度的小问题。通过激烈的讨论、合理的想象后,学生明白了:王二小的牺牲是诱敌必然的代价。如果八路军很早冲下来,不但无法保证王二 小的生命安全,还会造成更多的伤亡。王二小深深地了解工作的危险性,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做了。质疑的结果,王二小的形象丰满了,学生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 国主义教育。
4、指导养成质疑的习惯。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一些老师 在谈到“质疑”时,担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只能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确,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的大都是优生,后进生只是在一旁观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 靠好学和善问。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 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三、要把握好质疑的度。
这样的教学(指前面提到的教学方法),有人怕学生的思维像“野马脱缰”,难以驾驭;有人怕学生的问题琐碎而不到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其实大可不必。实验证明,教 会学生发现问题,正是让教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教学的主要时间集中难点上,“教其不知,释其所疑”。只要注意如下控制即可:(1)时间控制。首 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给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乱“。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无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于形式走过 场。(2)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 后问题越来越多,更无从问起了。(3)范围控制。要保证质难问题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作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 学生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中写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引导学生针对“焦急”与“耐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进行质疑。又如初读《伟大的友谊》一文后,学生提出了“马克思的生活为什么困窘?”“恩格斯为什么要帮 助马克思?”“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等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对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更有思考价值,更 有深度?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第四篇:谈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
谈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一、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2、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3、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4、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太过于严肃的老师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本来就有点胆怯的学生更加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不以为然,回答时轻描淡写,以为问题简单无需详细讲解,结果,这种不耐烦的作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
二、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
2、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 1 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又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亮一些。演示实验在白天进行,实际观察时是“220V、15W”的灯亮,而“220V、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而是围绕着是“220V、100W”的灯泡灯丝断了,还是“220V、15W”的灯泡实际功率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抢答”。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心得
《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研究》
第三阶段理论学习学习心得
通过三个阶段的<<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研究>>的理论学习,使我从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下面谈谈个人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质疑”应成为小学计算能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而计算能力中“质疑”是生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也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有机会自己质疑,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质疑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中,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求疑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应成为计算教学主要前提条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认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才能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计算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的计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从之一种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
2、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计算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首先,从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观察质疑、比较质疑、联想质疑。其次,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渗透质疑方法,主要有概念、计算、解决问题三方面。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 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另外,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那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2015
戴金花 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