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课教案
第一课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05-46+73 9×12-24÷3 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混合运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115-(11+9)×5(107-80)÷(108-99)说一说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再次形成新的板书: 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既有乘除法 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
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教科书例1的情景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我们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做了7天,还剩多少个”。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问学生:怎样求还剩多少个,能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这样想,要求还剩多少个,应该用200个减去做了的个数;要求做了的个数,应该用20×7;算式列成200-20×7。教师:200-20×7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顺序相同。同学们能计算出来吗?
学生解答后,重点就运算顺序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先算乘,再算减。教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看这个问题要发生什么变化? 把小女孩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的对话框。
让学生观察后发现,“每天做20个”变成“4天做了80个”。教师:题目这样变化以后,又该怎样解答呢? 指导学生分析出右图的解答过程,在此基础上列出混合运算算式。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200-80÷4×7。
教师:从做灯笼这幅图的要求来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教师:就是说图中要求我们先算除,再算乘,最后算减。教师边讲边板书:200-80③÷①4×7②
教师:按照我们前面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要求,这道算式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指导学生对照黑板上复习时板书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思考,根据“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确定这道题要先算80÷4×7,再根据“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确定要先算80÷4,再算乘法。
教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与刚才分析的图中的要求一致吗?师:说明这个算式列对了。
同学们能按照这个运算顺序算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吗?(指示计算,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教师指导:每算一步,要把结果写在原来这步计算相应的位置,比如80÷4这一步的结果是20,这个结果要写在原来80÷4的这个位置上。讨论:这道混合运算和原来学习的混合运算有哪些不同?
教师:多一步计算,顺序的分析和计算过程都要复杂一些了,但是有相同的地方吗?(着重发现确定计算顺序的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对了,前面掌握确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方法,在三步计算中也同样适用。
你能用你掌握的计算知识确定下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出示:125+75×4-90360÷40+17×8学生分析出运算顺序以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计算出结果。2教学例2 出示:70×(750-715÷65)。师:和前面的混合运算比,这道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小括号)
原来我们学过有小括号的算式吗?想一想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怎样算? 教师:能应用前面掌握的知识分析出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吗? 指导学生分析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70×③(750-715②÷65)① 教师:能说说为什么要先算除和减,再算加的理由吗?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先算除再算减呢?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除和减都在括号里,按运算顺序,应该先乘除,后加减。
教师:能把这道题做出来吗?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1~3题。
第二篇:科学优课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教案背景】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一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经经过实验验证。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的内容。本课由3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探究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三部分的内容安排的环环相扣,让学生们在 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
化碳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信息分析和交流结果做出判断,基本推测出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不仅需要实验证据,还需要一些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利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判断未知气体。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竹签、烧杯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导入
(1)出示白醋、小苏打观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苏打和白醋。下面就请同学们对它们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特点分别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2)小组观察。(3)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小苏打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特点?还有没有补充? 白醋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特点?有没有补充? 小苏打(白色、粉末状、固体、)
白
醋(无色、透明、液体、酸)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研究呢?(学生说出在醋中倒入小苏打,可以启发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猜测混合后的变化。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猜测一下。有不同的猜测吗?
(3)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实验现象?(强调观察时候运用手、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根据老师的经验,如果在刚刚混合前后用手去摸一下玻璃瓶外壁,会有意外的发现,但是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个意外。在观察时,把现象记录下来。)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对他们的观察结果有没有意见或者补充?(产生大量气泡、无色液体、玻璃杯变凉了、有扑哧声……)
三、探究反应后产生的气体什么气体。
(1)得出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
师:我们来看一下,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你看到这种气体了吗?说明它是一种怎么样的气体啊?说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啊?
1.学生猜测。
师:这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呢?一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你们的猜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氮气、氧气、沼气……)(2)了解猜测气体性质。
师:这些气体(学生猜测的气体)除了无色透明之外,还有哪些主要的性质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设计实验研究气体性质。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这种气体到底是不是二氧化碳或者()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①
火柴伸入
A说方法
B学生实验
C汇报
师:火柴熄灭了,能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啊?(不支持燃烧)那我们来看一下哪几种气体可能性可以排除了。②
倒灭蜡烛
A说方法
B学生实验
C汇报
师: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能说明什么?(说明气体比空气重)
师:哪几种气体又可以被排除了呢?
师:通过刚才两个小实验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两个特点,那凭这两个特点是不是就能确定它一定就是二氧化碳了呢?
2.得出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有哪几个特点啊?这些特点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特点是相同的,那这种气体到底是不是二氧化碳呢?
师:科学家又经过大量实验,获得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3)揭题总结。
师:二氧化碳跟白醋和小苏打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二氧化碳和小苏打、白醋是不是同一种物质?那么它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所以,我们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
1.二氧化碳生活中的应用。
师:上节课,咱们也学了一些化学变化,比如白糖加热,蜡烛燃烧。蜡烛燃烧时也产生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看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也是很多见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二氧化碳呢?(人们还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性质制造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呢。碳酸饮料、汽车尾气、干冰、人呼出的气体等。)
四、课后延伸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全部都变成了二氧化碳吗?还有什么啊?咱们再回 过头来看看玻璃杯中的液体,它还是白醋吗?说说你的理由。它是不是也和二氧化碳一样是一种新物质呢?这个问题可以在P43页上找到答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认识钟表优课教案
第一幼儿园优课评选教案
教学科目:数学 教学内容:认识钟表 教学班级:大二班 授课教师:杨凤香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钟,了解钟面主要结构,知道钟面上有数字、指针,并了解指针的行走规律。
2.初步认识整点,学习整点的记录方式。
3.体验时钟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认识时钟。教学难点:
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并学习记录整点。教学准备 :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过时钟。2.物质准备:
(1)认识钟表PPT课件一个。大钟面一个,整点的时间记录卡若干。
(2)学具:自制的钟面幼儿人手一个。教学过程:
一、参观“钟表商店”——激发幼儿活动兴趣。1.师幼共同欣赏课件中的各种钟表。
教师以“钟表店”开展为话题,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各种钟表。2.幼儿互相欣赏和介绍各自喜欢的钟表,初步了解钟面结构。3.幼儿说一说,为什么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钟表?这些钟表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二、钟面上有什么——了解钟面的主要结构
1.认识钟面。
老师课件出示大钟面:从钟面的形状、格子、数字、指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激发幼儿的认知经验,知道钟面的结构。引导幼儿发现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以及12个数字中12、3、6、9的位置及指针的认识。
2.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行走规律。
三、这是几点钟——认识并学习记录整点 1.认识整点。
(1)课件演示:教师将时针和分针都拨到12,提问:“现在时针和分针指向哪儿?你知道这是什么时间吗?(幼儿讨论观察)(2)老师总结:当分针指到12.就是整点,这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整。现在钟面时间是12点整。(3)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老师拨钟面,请幼儿说时间,老师说时间幼儿拨钟面。2.学习记录整点。
(1)教师将钟面拨到12点:问幼儿:“这是几点整?可以怎么记录呢?”(出示时间记录卡,告诉幼儿整点的记录方法)
(2)教师将钟面指针从12点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2点,请幼儿说说是几点整及其理由。
三、整点对对碰——巩固练习
1.教师口头报出或出示整点的时间记录卡,幼儿拨钟面。2.看图拨一拨自己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时间。并简单了解钟表上的时间在不同时间段所表示的意思不同。
3.个别幼儿口头报出时间其他幼儿拨钟面;幼儿两两结伴,一人口头报时间,另一人拨钟面。
四、结束部分
1.简单小结后,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
2.幼儿欣赏音乐《时间像小马车》,拿自制钟面当汽车方向盘到户外游戏。
第四篇:画风(青优课教案)
《画风》教学设计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除了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外,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本课是《画风》一课的第二课时,在上节课,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在本节课中,主要解决孩子们是怎样画风这个问题,让学生懂得食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善于动脑的习惯。【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懂得食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象,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宋、涛、陈、丹、赵、艺
二、谜语导入
1、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为了奖励大家,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1)课件展示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
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
云儿见它忙让路,柳树见它把手招)
谜底:()
(2)谁来把谜底写到黑板上?
(3)你知道有什么样的风呢?
2、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画风》(继续板书课题)
3、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小结:谁再画风?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三、课件范读,边听边想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文。(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2)课文写了哪几位小朋友画风?(3)他们分别是怎样画风的?
2、提问,指名回答:课文写了哪几位小朋友在画风? 过渡:他们到底是怎样画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四、指导朗读1到3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画)看!多美的一幅画啊!他们画了房子、太阳、大树„„,陈丹还在树上话了几只小鸟。
2、宋涛觉得还差了点什么,于是他就问:(生答:谁能画风?)
3、陈丹觉得宋涛的问题很奇怪,于是她说:(指名生读: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4、过渡:但是赵小艺却说:“我能!”到底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小朋友们快跟上,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五、小组合作,学习4-8自然段。
1、小组合作齐读4-8自然段,完成连线练习
小练习:连一连
宋涛
飘动的旗子、转动的风车 陈丹
弯弯的小树 赵小艺
斜斜的雨丝
2、(课件出示三幅画)他们都画了什么?指名回答,并板书。
3、你最喜欢谁的画?为什么? 指导读4-8自然段: 赵小艺:赵小艺抢着说:“我能!”别人还没想到的答案她先想出来了,当时她心情怎样呢?(自豪、兴奋)谁能带着自豪的语气学赵小艺说:“我能!”(指名4到5个)她画了什么?只见„„飘着。
宋涛看了觉得很佩服她,于是说:„„指名读。她还画了什么?她是怎么说的?
陈丹:看到赵小艺画得那么好,陈丹会怎么想呢?她抢着说:(生:“我也会画风了!”)她画了什么?淘气的风儿把小树吹得弯弯的,谁再来读一读。
宋涛:哇,赵小艺和陈丹都画出风来了!哪一段写了宋涛的话?谁来读一读啊?宋涛为什么要把太阳擦去,画了乌云?从这一段画中我们看出宋涛是个怎样的孩子?(动脑筋)多美的一幅画啊,谁来把画读得更美一些。
3、从这几个自然段中,你看出他们都是些怎样的孩子?(爱动脑筋、不敢落后、活泼可爱)
4、红旗在飘动,小树弯下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着飘,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 然不能直接画出来,却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三个孩子动脑筋思考用 不同的方法都画出了风,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同学们想不想当这几个爱思考的孩 子?那么我们就来扮演他们,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根据你的理解读出不同人物的语 气来。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4、小组比赛。评议。
5、课件出示对话,小组赛读,男女同学分读„„
6、过渡同学们读得太出色了!宋涛他们通过了动脑筋,画出了美丽又有趣的画,让我们也来动动脑,拿起画笔画一画。
五、小练习
1、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子: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风来了,风把_____________,风藏在___________里。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
3、观看动画,说说生活中哪里有风。
4、我还能说
风来了,风把_____________,风藏在___________里。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五篇:一师一优课日月潭教案
9《日月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南乐县元村镇后什固小学 郭向蕊
教材分析
《日月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学生分析:
由于这篇文章的篇幅短小,语言清新优美,内容如诗如画,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初步学会欣赏美文,因而学习兴趣颇为浓厚,但对于二年级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这里有所了解。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并拓展文本,开展“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设计思路:
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教学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情境促读,读中悟情,自主合作,重视积累。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意识。
2、使学生了解日月潭的的特点,知道我国台湾省的日月潭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3、比较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国台湾省的日月潭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学会运用。教学难点:
1、抓住景物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
2、增强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意识。教学用具:多媒体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词语
师:还认得这些词语宝宝吗?我们来开开小火车。太阳高照
群山环绕
风光秀丽 树木茂盛
湖水碧绿
名胜古迹 隐隐约约
点点灯光
蒙蒙细雨
2、引入课文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宝岛台湾日月潭,更近距离地去欣赏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3、板书课题
二、感悟课文内容(找到三个问题各在哪个段落)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想以下几个问题:(1)日月潭在什么位置?(2)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3)日月潭的景色怎么样?
2、明白日月潭的位置
a.指名读第一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月潭的位置。b.出示地图
c.周围的环境美吗?从哪里看出来?
1、群山环绕(1)读一读(2)谈谈感受(3)演一演
师:如果老师现在就是日月潭,你们是群山,谁愿意上台演一演。生四人手牵手围绕在老师周围。(4)说一说
师:群山围成一个圈儿包围着日月潭,这就叫做——生:群山环绕。这些山就像日月潭的守护神,它们像妈妈保护着孩子一样保护着这一汪大玉盘似的碧绿的潭水呢。(5)指名读。
2、树木茂盛(1)联系生活
3、名胜古迹
(1)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观察。谁知道什么是名胜古迹吗?(2)简介日月潭周围名胜古迹
师:日月潭的周围啊,就有许多风景优美、有古代遗迹的著名的地方。有阿里山、水社大山、孔雀园、青龙山、文武庙……
4、再读句子。(1)指名读(2)齐读
5、小结:仅仅是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和周围那许多的名胜古迹已经让我们窥见到日月潭的美,还有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它那秀丽的风光?
过度:这里不但景美,就连它的名字起得也很美,你知道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1、自由读第2段,边读边划出名字的由来。(1)指名说。
(2)出示:(比较句子的不同)
湖的北边像太阳,叫日潭。a
湖的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湖的南边像月亮,叫月潭。b 湖的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师:这两个句子哪个好?(3)、再读句子。
2、名字的来历
师:就因为它一半圆圆的像太阳,一半弯弯的像月亮,所以得名日月潭。
3、当导游用因为-------所以-------说名字的由来。
4、小结:看来日月潭不仅周边的环境很美,它自身的形状也特别有意思,就是因为有了圆圆的日潭,弯弯的月潭才构成了这么别具一格的秀丽风光,让人们陶醉其间,流连忘返呢!
过渡:日月潭的风光又怎样呢?第几段写了它的美丽风光? 日月潭的美景
(一)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1、过渡
师:其实日月潭不仅外观美,在不同的时间和气候下,还会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美呢!你还从哪儿看到了它秀丽的风光?
2、指名说并出示句子。
3、叠词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
清晨,湖面上飘着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4、生指出老师漏读了“薄薄”和“点点”。师:不用这两个词语不是也很通顺吗? 生:体会薄薄和点点的意思。
师:哦,听你们这么说,薄薄和点点果然不能去掉,它们在表达句子意思的时候,作用可大了。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意思,读起来还非常朗朗上口呢。谁能美美地来读一读?
5、指名读。(变红)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6、隐隐约约
师:现在啊,你们就站在日月潭边,当清晨来临的时候,湖边起了雾,这个时候你站在雾里,看东西是什么感觉?
师:这种看不清楚的感觉就叫——隐隐约约。
7、出图
师:看吧,清晨,在薄雾的笼罩下,晨星、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上浑然一体,就像一幅天然浑成的画卷。
8、指名读。
(二)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1、过渡
师:如果说清晨的日月潭是一种安静的美,一种祥和的美,一种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美,那么太阳高照下的日月潭又是一种怎样的美?
2、生回答,出示句子。
PPT: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3、体会周围美景和建筑的清晰的美 师:听你读,清晰读得重重的,为什么这么读?清晰就是清楚。
你清楚地看到了什么?还记得我们刚才游览过的日月潭周围的美景和名胜古迹吗?有….有….有…..一张一张出图,边看边说。我们清晰地看到了
师:在阳光灿烂,太阳高照的日子,阿里山、水社大山、孔雀园、青龙山、文武庙……这些日月潭周围的美景和建筑都会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咱们看个够。
4、再读
师:让我们用阳光般的声音清清楚楚地读一读,把这里的美景再清晰地游览一遍。
5、小结
师:此时的日月潭浓妆艳抹,美不胜收,好像一副明丽的山水画,真是——风光秀丽!
(三)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1、过渡:要是下起雨来,日月潭又是另外一番美景。
2、出句子,指名读,说感受。*轻纱
师:这细雨好像给日月潭披上了——轻纱。平时谁披上轻纱的啊?
师:是啊,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就像是一位美丽动人的新娘一样披上了轻纱,美丽极了!*仙境
师:下着蒙蒙细雨的日月潭不仅像披着轻纱的新娘,还像什么呀? 什么是仙境啊? 再读。
3、女生齐读。
4、小结:雨中的日月潭为我们呈现出朦胧之美。PPT示图理解“朦胧” 课文中哪一个词和“朦胧”意思相反?(清晰,此处引出句子: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师:听你们读着读着,就让我想起了一句诗,若把日月潭比西子,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啊!
三、齐读第五段。
师:老师真想用一个词来形容日月潭的风光,谁来说?
1、指名说。
2、齐读第五段。
3、什么吸引了游客?日月潭吸引了谁?日月潭吸引了多少游客?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知识拓展
1、你知道台湾除了日月潭,还有哪些风景名胜吗
2、出图——配乐欣赏。
3、写话
此时此刻,我相信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要赞美日月潭,赶快拿起你的笔,对日月潭说上几句吧。日月潭,你真。
六、总结。
师:此时此刻啊,老师相信你们和我一样,心里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都想去日月潭看看。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要去台湾很不方便,但随着08年7月大陆和台湾的通航,现在我们已经能够踏上台湾这片神奇的土地,去领略日月潭那曾经遥不可及的美景了。出图
师:瞧,这就是我们大陆同胞去台湾旅游的情景。看着他们的笑容,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那种喜悦和高兴。以后有机会,你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宝岛台湾,亲眼看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七、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查找有关日月潭的故事和传说。
9、日月潭
清晨: 隐隐约约
中午:晴天 清晰 风光秀丽
雨天:朦胧
【教学反思】
《日月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整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本课教学的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以读为本,自主感悟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教学中,我借助挂图和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想,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风光。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为此,我设计了指名读,自由放声读,男女生赛读、找伙伴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老师适时的点拨和示范下,体会和感悟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二、以评促学,鼓励为主
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教师课堂上的口头评价以及生生之间的评价,能帮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是否恰当,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体现评价的真实、真情、平等、启发和提升,设计了多种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如:你读得真美!老师为你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只要心去读,读出来的效果果然不同!”“老师知道你很努力,我们相信,你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的。”等。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也能体现出了评价的发展作用,对同学也是先肯定,然后提改进意见。“良言一句三春暖”,学生在长期的发展性评价中,胆子大了,能力也强了,对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三、自主合作,重视积累
小组合作探究有利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尝试解决,利于提高读书效率,享受阅读的乐趣。长此以往,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引导学生走上良性的阅读轨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课堂自主探究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理念新要求。为此,在阅读感悟中我就设计了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当中读书悟与同学交流解决第一课时质疑提出来的三个问题,以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与广度。合作后的交流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乐趣。学生合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所有的问题都合作、交流、探究中迎刃而解,而且部分学生体会也很深。
此外,实践积累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标,它能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日月潭》文字优美,如诗如画,使人入情入境,是鼓励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隽文。在教学中,我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教给他们积累的方法,同时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实践运用。相信,学生的“好词佳句锦囊”中也存放了不少的“金子“了。
可是,上完了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在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强,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其次是在课堂评价的实施和运用中,我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作出最适当的评价,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较为单一,评价缺乏实效;而且在自主感悟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引导过多”等问题。希望在座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