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种命题(青优课教案)
四种命题(教案)
授课人:泰兴中学 常虹
教学目标:
1、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2、会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3、会利用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判断命题的真假。课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情境:5月2日美国宣布本-拉登被击毙,美国人民欢呼庆祝。
有人说:“拉登死了,恐怖活动结束了。”这句话对吗?是命题吗? 引入课题。
2、复习提问:
(1)什么是命题?什么是原命题的逆命题?
练习:如果原命题是①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
让学生说出逆命题:②如果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那么它们全等。再看下面的两个命题:
③如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不相等。④如果两个三角形面积不相等,那么它们不全等。说说它们与原命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讲授新课:
1、四种命题:
①逆命题的概念: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原命题的逆命题。原命题和逆命题为互逆命题。
②否命题的概念: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原命题的否命题。原命题和否命题称为互否命题。
③逆否命题的概念: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是原
命题的逆否命题。原命题和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提问:若命题2为原命题,则命题1、3、4各为哪种命题?它们的相互关系怎样?
若命题3、4分别为原命题,结果会怎样呢? 归纳:一般地,设“若p则q”为原命题,那么,“若q则p” 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非p则非q”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非q则非p”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2、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
思考:若命题p的逆命题是q,命题r是命题q的否命题,则q是r的(逆否)命题。
三、例题讲解
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1)若a0,则ab0;(2)若ab,则a2b2。
解:(1)逆命题:若ab0,则a0;
否命题:若a0,则ab0;
逆否命题:若ab0则a0。
(2)逆命题:若a2b2,则ab;
否命题:若ab,则a2b2;
逆否命题:若a2b2,则ab。
例
2、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同时指出它们的真假。(1)对顶角相等;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3)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
解:(1)原命题: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真)逆命题: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假)
否命题: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假)
逆否命题: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真)(2)原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全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假)
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全相等;(真)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全相等,则它不是正方形;(真)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全相等。(假)(3)原命题: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对应相等;
逆命题: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否命题:若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不都对应相等; 逆否命题: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不都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都是真命题。
说明:写出一个命题的另外三个命题关键是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把原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提出问题:四种命题的真假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互相给出与数学有关的命题,判断四种命题的真假,给出结论。得出结论:原命题与其逆命题真假无关,原命题与其否命题真假无关,原命题和其逆否命题真假一致,原命题的逆命题和原命题的否命题真假一致。一般地,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要么都是真命题,要么都是假命题。
四、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个命题的原命题为假,它的逆命题一定为假。(错)2)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对)3)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不一定为真;(对)4)一个命题的逆否命题为假,它的否命题为假。(错)
2.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个命题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真命题的个数一定是奇数 B 真命题的个数一定是偶数 C 真命题的个数可能是奇数,可能是偶数 D 上述判断都不正确 3.判断“若a,b和c不都是偶数,则a+b+c不是偶数”的真假。4.下列命题: ①“若a(1,2),b(6,3),则ab”的逆命题;②“若a,b,c是全都相等的正数,则(ab)2(bc)2(ca)20”的逆否命题;③“若30,则sin1”的否命题;2 ④“若m>0,则方程x2xm0有解”的逆否命题.其中是真命题的有 ②④(填序号)
思考:已知函数f(x)是R上的增函数,a、bR。若ab0,则f(a)f(b)f(a)f(b)。写出它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分析:在直接判断某一个命题为真命题有困难时,可以通过判断它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来间接证明原命题为真命题。
历史故事: “路边苦李”。古时候有个王戎,七岁那年,与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看见一棵李树;树上李子很多。其他人看见后都跑去摘,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你怎么不去摘?他说:“这棵树长在路边,树上李子这么多,一定是苦的。如果不苦,李子早没了。”大家尝了尝,果然苦得不得了。
开心一刻:有一个人说话很随便,经常得罪人。有一次,他请甲乙丙三位客人来吃饭。结果甲和乙先到了,等了好大一阵,丙还没来。这个人自言自语地说:“哎,该来的没有来。”甲一听,借故起身走了。又等了好一会儿,这个人又说:“哎,不该走的走了。” 乙立刻拂袖而去。
五、小结:.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关键是分清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在判断命题真假时学会利用互为逆否的命题同真假的性质,通过“正难则反”的方法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
六、作业:习题1.1 第1、2两题
第二篇:四种命题教案
(湘教版理科选修2-1)§1.1.2 命题的四种形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和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能熟练运用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命题形式;
(3)掌握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此节课的理解性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四种命题解决数学和现实中包含命题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他们思维和做事严谨、合符逻辑与一丝不苟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关系;
难点:运用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可否考虑举一个反映生活习惯的生活事例来引入四种命题的学习?
1、复习:原命题与逆命题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原命题
写出相应的逆命题。
举例: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导入:观察下列命题,(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3)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4)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看出:(1)中条件和结论是命题(2)中的结论和条件;(1)中条件和结论是命题(3)中条件和结论的否定;(4)中的条件是(1)中结论的否定,结论是(1)中条件的否定;进而得到命题的四种形式: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3.新课讲解: ①、四种命题的形式:
(p, q为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p, ┐q为命题p,q的否定)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注: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ⅰ)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条件不变。形式是“若p则┐q”,其真值与原命题相反;
ⅱ)否命题既否定条件,又否定结论,形式是若“若┐q则┐p”。例题讲解:
例
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其真假性。
(1)若a=0,则ab=0;
(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解:(1)分析:题中条件p为a=0,结论q为ab=0,┐p为a≠0,┐q为ab≠0.原命题:若a=0,则ab=0;(真)
逆命题:若ab=0,则a=0;(假)
否命题:若a≠0,则ab≠0;(假)
逆否命题:若ab≠0,则a≠0。(真)
(2)原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则它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真)
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则它是矩形;(假)
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矩形,则它的两条对角线不互相平分;(假)
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不互相平分,则它不是矩形。(真)
②、如何利用四种命题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
通过以上三组命题真假性的判断,我们医科有特殊到一般的得到以下三个结论:1、2、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注:互为逆否命题的两命题真假性相同,即同真同假,即是等价的。固否命题与逆命题也是等价的。例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C)
A、一个命题的原命题为假,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B、一个命题的原命题为假,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C、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假; D、一个命题的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③、小结:
④、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
(1)四种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一定是偶数;
(2)若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则它的否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3)逆命题与否命题之间是互为逆否关系;
(4)若一个问题的逆否命题是假命题,则它的逆命题与否命题都是假命题;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B)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1)小于-5的数的平方大于25;(2)当x=2时,x2-3x+2=0.⑤、作业:
(1)知识的延伸与拓广(可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反映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举一个例子。来得及的话,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解决,但你自己应先想好例子。这应添加到幻灯片中。)(2)P8 练习1、2
第三篇:四种命题.教案
四种命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 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则
”的形式: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 则
”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
与结论
.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 和 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
则 .
;
和┐
分别表示
和 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
否命题:若┐ 则┐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 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 则
”,则逆否命题为“若
则
.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设原命题是“若 判断它们的真假. 学生活动:
笔答:
逆命题“若
否命题“若
逆否命题“若 教师活动:
2.设原命题是“当
时,若,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则,则,则
”.逆命题是假命题. ”.否命题是假命题. ”.逆否命题是真命题.,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学生活动:
笔答
逆命题“当
否命题“当
逆否命题“当 设计意图: 时,若 时,若
时,若,则,则,则
”.
”.否命题为真.
”.逆否命题为真.
通过练习巩固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逆否命题及判断它的真假的能力. 教师活动:
【总结】“当 题的条件是,结论是
时”是大前提,写其他命题时应该将“当
时”写在前面.原命
“ 而不是“ ”的否定是“
”.
”,而不是“ ”,同样“ ”的否定是“
”,【投影】
3.填图
1.若原命题是“若 则
”,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怎样表示?请写在方框内?
学生活动:笔答 教师活动:
2.根据上图所给出的箭头,写出箭头两头命题之间的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填图,使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四、小结
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关系如下图:
由原命题构成道命题只要将 定为 和,但 和
和
和 换位就可以.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只要 和 和
分别否换位,而
不必换位.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时不但要将
且要将换位后的 否定·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因为互为逆否命题同真同假,所以讨论四种命题的真假性只讨论原命题和逆否命题中的一个,逆命题和否命题中的一个,只讨论两种就可以了,不必对四种命题形式—一加以讨论. 教师活动:
五、作业
1.阅读课本
2. 四种命题.
四种命题,练习(31页)
1、2,练习(32页)
1、2 1、2、3、4
3.习题
此文章共有2页 第 1 2 页
第四篇:画风(青优课教案)
《画风》教学设计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除了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外,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本课是《画风》一课的第二课时,在上节课,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在本节课中,主要解决孩子们是怎样画风这个问题,让学生懂得食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善于动脑的习惯。【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懂得食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象,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宋、涛、陈、丹、赵、艺
二、谜语导入
1、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为了奖励大家,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1)课件展示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
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
云儿见它忙让路,柳树见它把手招)
谜底:()
(2)谁来把谜底写到黑板上?
(3)你知道有什么样的风呢?
2、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画风》(继续板书课题)
3、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小结:谁再画风?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三、课件范读,边听边想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文。(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2)课文写了哪几位小朋友画风?(3)他们分别是怎样画风的?
2、提问,指名回答:课文写了哪几位小朋友在画风? 过渡:他们到底是怎样画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四、指导朗读1到3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画)看!多美的一幅画啊!他们画了房子、太阳、大树„„,陈丹还在树上话了几只小鸟。
2、宋涛觉得还差了点什么,于是他就问:(生答:谁能画风?)
3、陈丹觉得宋涛的问题很奇怪,于是她说:(指名生读: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4、过渡:但是赵小艺却说:“我能!”到底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小朋友们快跟上,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五、小组合作,学习4-8自然段。
1、小组合作齐读4-8自然段,完成连线练习
小练习:连一连
宋涛
飘动的旗子、转动的风车 陈丹
弯弯的小树 赵小艺
斜斜的雨丝
2、(课件出示三幅画)他们都画了什么?指名回答,并板书。
3、你最喜欢谁的画?为什么? 指导读4-8自然段: 赵小艺:赵小艺抢着说:“我能!”别人还没想到的答案她先想出来了,当时她心情怎样呢?(自豪、兴奋)谁能带着自豪的语气学赵小艺说:“我能!”(指名4到5个)她画了什么?只见„„飘着。
宋涛看了觉得很佩服她,于是说:„„指名读。她还画了什么?她是怎么说的?
陈丹:看到赵小艺画得那么好,陈丹会怎么想呢?她抢着说:(生:“我也会画风了!”)她画了什么?淘气的风儿把小树吹得弯弯的,谁再来读一读。
宋涛:哇,赵小艺和陈丹都画出风来了!哪一段写了宋涛的话?谁来读一读啊?宋涛为什么要把太阳擦去,画了乌云?从这一段画中我们看出宋涛是个怎样的孩子?(动脑筋)多美的一幅画啊,谁来把画读得更美一些。
3、从这几个自然段中,你看出他们都是些怎样的孩子?(爱动脑筋、不敢落后、活泼可爱)
4、红旗在飘动,小树弯下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着飘,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 然不能直接画出来,却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三个孩子动脑筋思考用 不同的方法都画出了风,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同学们想不想当这几个爱思考的孩 子?那么我们就来扮演他们,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根据你的理解读出不同人物的语 气来。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4、小组比赛。评议。
5、课件出示对话,小组赛读,男女同学分读„„
6、过渡同学们读得太出色了!宋涛他们通过了动脑筋,画出了美丽又有趣的画,让我们也来动动脑,拿起画笔画一画。
五、小练习
1、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子: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风来了,风把_____________,风藏在___________里。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
3、观看动画,说说生活中哪里有风。
4、我还能说
风来了,风把_____________,风藏在___________里。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五篇:区优青赛课小数减法教案
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例2,“试一试”和“做一做”,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被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少于减数的情况处理 教学难点:利用小数的性质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和问题。
学生自读题,思考怎样列式。
2、指名列式,师板书:3.4-2.65=
二、探索计算方法,尝试计算。
1、提出问题,尝试计算过程。
(1)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实在有困难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观察。
2、组织评价,生成计算方法。
(1)教师有目的地选择展示几道学生习题。
可能会有:百分位上没有补0但计算正确的;百分位上补0且计算正确的;百分位上没有补0计算错误的。
(2)学生观察:你认为哪题正确?为什么?(3)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点评。
这里的被减数有什么特点?(一位小数,比减数少一位)百分位上该怎样去计算呢?(百分位上没有数字,添上1个0)
被减数的百分位上为什么可以看作0?(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 1 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多请几人说一说。
所以,哪种方法正确?
3、板书过程,巩固计算方法。
(1)教师板书:我们一同回忆一下计算过程。
(2)板书过程中及时提问:被减数的百分位上看作几?(0)
为什么?
此时被减数变成了多少?(3.40)口述计算过程,退位要注明。
4、小结:被减数是一位小数,减数是两位小数,可以把被减数的百分位看作0进行计算。
三、加深算理认识,知识迁移。
1、出示“试一试”,独立读题。
2、怎样列式?指说,师板书:8-2.65
3、运用新知,尝试解题。
(1)能用竖式计算吗?先思考你打算怎样做,再同桌伙伴交流一下。(2)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3)同桌伙伴交流,有没有不同意见。(4)指名扮演。
(5)全班交流:被除数是什么数?(整数)
被除数的十分位和百分位都可以看作几?(0)为什么?(小数的性质)口述计算过程。连续退位要注意什么?
注意:如果没有在8后面加上小数点的错误也展示,问“没有小数点,8变成了多少?(800)”改变了被除数的大小
4、揭示课题:观察例2和“试一试”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减法,被减数的位数比减数少,计算时都要在被减数末尾补足0)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减法。
5、比较:和我们以前的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吗?(都是从左往右计算,不够减时要从前一位退1)有什么不同?(小数点对齐)
6、出示:你能再选择两种物品,算出它们的单价相差多少吗?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两人交流,重点说说选择哪两种物品,怎样计算?(2)集体交流,指名回答,师出示算式。
7、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被减数数位不够用0补足,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结果要化简。
四、提高计算能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1)出示,学生独立完成。
(2)展示反馈,统计正确情况,发现错误原因。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1)出示题目,自主选择其中一组,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展示,核对。
3、完成“练一练”第3题。(1)出示题目,独立读题。(2)任选一个问题列式解答。(3)互相检查,及时纠正。(4)集体反馈。
五、拓展提高
1、出示分层练习,学生阅读。
2、选择你喜欢的题型进行解答。
3、分内容集中反馈,注意错误情况。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